春江花月夜教材分析1
初中音乐《春江花月夜》说课稿

欣赏《春江花月夜》说课稿各位专家、评委:大家好!我叫,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春江花月夜》,本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下册教科书,下面我就按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四个部分向各位评委老师说课。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特点:本单元编文章不仅反映了音乐的自律美,而且还从音乐中折射出广阔的精神文化内涵。
本课主要描绘了一幅山水画卷,月亮在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上荡漾,花影在两岸摇曳的江南美景。
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无限美妙的世界。
给人们以高度艺术美的享受。
主要的乐器是琵琶、筝、箫等。
它原是一首琵琶古曲,原名为《夕阳箫鼓》、《夕阳箫歌》等,1925年上海大同乐会的郑觐文、柳尧章首次将其改编成民族管弦乐曲,并改名为《春江花月夜》。
之后,经过许多艺术家的精雕细刻,这首乐曲已成为我国传统音乐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在国际上享有盛名。
2、学习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根据教材和学生情况我确立了三个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熟悉我国民族乐器的音色,了解民族音乐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2)、情感目标:通过欣赏《春江花月夜》培养他们民族自豪感和热爱民族音乐的情感,以及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
(3)、能力目标:开发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欣赏水平。
另外我将本课的学习重点放在了解琵琶、箫、筝的音色以及表现力(琵琶、箫、筝是这首乐曲的主要乐器,也是我们民族管乐队中的重要乐器。
掌握和了解它们的音色和表现力,对今后的民族音乐欣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分析学情:我就本节课特点分析一下本课的学情:我们初中的学生以前没有开设音乐欣赏课,所以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能力比较差,而且对民族音乐欣赏的比较少,兴趣不浓。
学生们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和点拨。
三、说教法根据学生和音乐的特点,我所采用的教学方法的主要是:(1)、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有个性的联想,开发创新思维。
音乐是看不到,摸不着的,只有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有个性的联想,才能进一步的提高对音乐的理解,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文化修养不同,往往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是不同的。
音乐教案教材分析模板范文

一、教案名称《春江花月夜》音乐教案二、教材分析1. 教材背景《春江花月夜》是一首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古曲,源于唐代诗人张若虚的同名诗篇。
这首乐曲通过音乐语言,描绘了春江月夜的美丽景色,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教材选自人教版小学音乐教材五年级上册。
2. 教材特点(1)内容丰富:教材以《春江花月夜》为主题,涵盖了音乐欣赏、音乐知识、音乐技能等方面,旨在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审美能力。
(2)层次分明:教材从简单到复杂,逐步引导学生掌握音乐知识、技能,提高音乐素养。
(3)注重实践:教材通过听、唱、奏、演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音乐的魅力。
3.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创作手法,掌握乐曲的结构和主题。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提高音乐素养;学会演唱《春江花月夜》。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欣赏《春江花月夜》的音乐特点,感受乐曲的意境。
(2)学会演唱《春江花月夜》,掌握歌曲的节奏和旋律。
2. 教学难点(1)理解乐曲的结构和主题,把握乐曲的节奏和旋律。
(2)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播放《春江花月夜》的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乐曲的意境。
(2)介绍《春江花月夜》的背景和创作手法。
2. 新授(1)分析乐曲的结构和主题,引导学生理解乐曲的内涵。
(2)教授歌曲的节奏和旋律,指导学生演唱。
3. 练习(1)学生分组练习,互相纠正演唱中的错误。
(2)教师巡回指导,关注学生的演唱情况。
4.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教学重点。
(2)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关注音乐,提高音乐素养。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合作精神、演唱表现等方面。
2. 演唱评价:根据学生的演唱技巧、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评价。
3.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了解学生对音乐知识的掌握程度。
(花城版)音乐四下第3课春江花月夜说课稿

(花城版)音乐四下第3课春江花月夜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春江花月夜》是花城版音乐教材中的一首经典曲目,它以我国著名的古典诗词《春江花月夜》为歌词,曲调优美,富有诗意。
这首歌曲描绘了春天的江景,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本节课中,我们将学习这首歌曲的演唱和欣赏,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 学情分析考虑到学生对音乐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审美需求,我对本节课的学情进行了如下分析:1.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音乐理论知识,如音高、节奏、和声等,具备一定的音乐欣赏能力。
2.学生对古典诗词有一定的了解,能够理解《春江花月夜》的歌词内涵。
3.学生对民族音乐感兴趣,愿意学习并了解民族音乐的特点。
4.部分学生可能对英文歌曲更感兴趣,对中文歌曲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春江花月夜》的曲调和歌词,能够熟练演唱。
2.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欣赏能力,了解其艺术特点。
3.通过学习《春江花月夜》,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水平,培养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春江花月夜》的曲调和歌词,以及民族音乐的特点。
2.教学难点:理解和表达歌曲中的情感,熟练掌握民族音乐的演唱技巧。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示范法,教师先进行演唱,让学生跟随学习。
2.运用讲解法,讲解歌曲的背景、歌词内涵和民族音乐的特点。
3.采用分组练习法,让学生分组演唱,互相交流学习。
4.利用多媒体手段,播放《春江花月夜》的音频和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简要介绍《春江花月夜》的背景和歌词内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唱:教师示范演唱,讲解歌曲的曲调和歌词,学生跟随学习。
3.欣赏:播放《春江花月夜》的音频和视频,让学生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
4.练习:分组演唱,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发音和演唱技巧。
5.展示:每组选出一名代表进行演唱,展示学习成果。
6.总结:讲解民族音乐的特点,引导学生关注和欣赏民族音乐。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春江花月夜》曲调:优美、富有诗意歌词:描绘春天江景,表达美好生活向往民族音乐特点:1.旋律: circular melodic line2.和声: sparse harmony3.节奏: flexible rhythm4.乐器: traditional instruments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演唱《春江花月夜》的熟练程度。
《春江花月夜》教学教案及赏析

《春江花月夜》教学教案及赏析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春江花月夜》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
2. 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意境,使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美。
3.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诗歌原文讲解:对《春江花月夜》进行逐句解析,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2.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作者张若虚的生活年代、生平经历以及诗歌创作的背景。
3. 诗歌艺术特色分析: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修辞手法等,让学生了解古典诗歌的艺术魅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春江花月夜》诗歌的理解与赏析,作者生平及文学地位的了解。
2. 教学难点:诗歌中意象、意境的把握,古典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原文及艺术特色。
2. 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欣赏法:播放相关音频、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诗歌的美。
五、教学进程:1. 导入:简要介绍作者张若虚及其文学地位。
2. 诗歌原文讲解:逐句解析《春江花月夜》,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3. 诗歌背景介绍:讲解诗歌创作的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4. 诗歌艺术特色分析: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修辞手法等,让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美。
5.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6.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阅读其他古典诗歌。
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评价:评估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3. 小组讨论评价:对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包括合作态度、分享内容等方面。
春江花月夜教材分析1

阐发的哲理、抒写的离情。都围绕一“月” 字,在诗中,月已不再是月,而成了一种 情感的载体,这就是江月夜(景) 孤月轮空——人生思考(理) 楼月徘徊——思妇相思(情) 落月西斜——游子离愁(情)
本诗以“月”为中心、以月出、月 悬、月斜、月落的时间顺序为线索 展开
哲理:
与他们相比,面对滔滔江水,皎皎孤月,诗 人的宇宙意识中浮现了大唐的时代风貌。诗人哀 而不伤,有所解脱——个体生命的短暂须臾融入 到群体生命的连绵不绝之中。
【江水之意象】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江水不仅是个空间概念,更喻指历史的长河 ,是个时间概念。表现出人生短暂空漠之感 ,更显深沉悠远。
《春江花月夜》是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 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第一篇。这门选修课既是 对学生以前诗歌学习的继续,也是对学生诗歌学习 的深化。作为选修内容,本教材更是一个专题,旨 在引导学生通过学习积累古诗文鉴赏的方法。第一 单元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第二单元是“置 身诗境、缘景明情”,重在通过对古典诗歌意象的 把握,发挥审美想象,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特 有的意境美。 《春江花月夜》作为单元首篇,最能体现诗歌意 境美的特点。本诗是流传千年的经典,被闻一多先 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是本单元的 重点赏析篇目,也是整本教材中有代表性的篇章。
五、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课前让学生搜集关于“月亮”的诗句,激发学生的阅 读兴趣和情感体验。
●导入 出示幻灯片——古人的月亮情结,概括月亮在诗歌中 的象征意义。迅速吸引学生的审美注意,使他们不由 自主地进入课文情境。
古人的月亮情结
时 间 空 间
初中音乐_《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演唱、演奏、背唱乐曲主旋律,加深对乐曲主旋律的理解;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
2、初步了解民族五声音阶,复习中国传统音乐鱼咬尾的创作手法;了解我国传统优秀的音乐文化。
3、了解乐器分类以及民族管弦乐队的编制,增进民族文化意识和民族自豪感,懂得继承祖国悠久文化、弘扬优秀音乐文化的意义。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演唱乐曲主旋律,感受乐曲的民族特点。
教学难点:通过对中国古代名曲的欣赏,,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音乐文化的感情。
教具准备:钢琴、古筝、口风琴、多媒体课时:第一课时课型:欣赏课教学过程:一、导入:用一首藏头诗:春风吹处灯如火,江水绕山过,花影落,月光穿云,夜如梭。
引出课题—《春江花月夜》。
二、新授1、作品简介:《春江花月夜》是一首民族管弦乐曲。
它源于清末的一首琵琶古曲,原名《夕阳箫鼓》。
在1925年将其改编成民族管弦乐曲。
乐曲共分为十段: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洄澜拍岸、桡鸣远濑、欸乃归舟及尾声。
2、第一乐段(引子+主题旋律)欣赏:(1)出示视频,聆听并感受江楼钟鼓描绘的意境。
(2)从音乐情绪、力度、速度方面分析产生意境的原因。
3、出示主题旋律:(1)熟悉及背唱主题旋律。
(2)初步了解民族五声音阶、复习创作手法鱼咬尾。
(3)吹奏口风琴、师生合作巩固主题旋律,加深学生对主题旋律的理解。
4、全曲欣赏《春江花月夜》:(1)认识乐器,掌握乐器的两种分类方法。
(2)了解民族管弦乐的乐队编制。
三、拓展欣赏《拉德斯基进行曲》,感受民族管弦乐的丰富表现力。
不仅可以演奏中国作品还可以驾驭外国作品。
四、小结《春江花月夜》是中国古典音乐名曲中的名曲,在我们民族音乐宝库里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同时在国际乐坛上也享有崇高声誉。
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春江花月夜》,整体感受这部作品的魅力。
《春江花月夜》学情分析1、初中学生已具有初步的音乐理论知识和一定的思维分析能力,经过训练能够做到自己识谱视唱。
高中语文_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及意义。
②分析诗歌意象,把握诗歌意境,体会诗歌情感。
③培养学生在诵读中体悟、感知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朗读借助联想与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之美。
②赏析本诗意象的内涵,品味诗歌蕴涵的哲理与情感。
③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品味诗歌语言,发挥想象,感受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学习诗歌,增强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责任感和自豪感。
②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树立远大的生活理想。
二、教学重难点:①品读诗歌选取的意象,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品味诗歌情感。
②古典诗歌的拓展阅读,关注古典诗词常见意象的内涵,提升学生鉴赏诗歌能力。
三、教学方法:诵读、讨论、探究(以合作探究为主,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四、学情分析学生已进入高二,在此之前已学习了许多古代诗词,背诵了许多名家名篇,但还只是初始阶段,我们有必要进行拓展阅读,学生通过诗歌语言的感知,展开联想与想象,再现诗歌意象,把握诗歌意境及主旨,提高学生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审美境界。
五、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室和多媒体课件六、课时安排:一课时七、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唐朝是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在此期间出现了许多优秀诗人,同时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其中有一位诗人一生仅留两篇诗歌,却能“孤篇压全唐”,他就是诗人张若虚,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代表作《春江花月夜》,去领略其中的艺术魅力。
(多媒体图片展示)2、学习目标:(幻灯片):提醒学生明确重点,把握方向。
(1)诵读诗歌,了解内容,感悟情感。
(2)精读诗文,解读主要意象,了解其内涵。
(3)探究拓展,概括古典诗词常见意象的内涵。
3、诗歌地位:(幻灯片)提醒学生明确本诗重点鉴赏之处。
盛唐诗歌的妙处在于兼备“风骨”“声律”“意境”,初唐贡献:风骨——初唐四杰和陈子昂,声律——沈佺期和宋之问,意境——张若虚,可见其地位之重。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音乐3.1.1春江花月夜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音乐 3.1.1春江花月夜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为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音乐第三单元第一节《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作品,后被改编为同名民族管弦乐。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夜晚,月光下的江边美景,以及人们欣赏美景的愉悦心情。
本节课将通过对这首诗的欣赏和分析,让学生了解唐代诗歌的特点和音乐改编的技巧,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 介绍《春江花月夜》的背景和作者张若虚;2. 分析《春江花月夜》的诗歌内容和意境;3. 欣赏民族管弦乐版的《春江花月夜》;4. 讨论音乐改编的技巧和特点。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和意境,欣赏民族管弦乐版的《春江花月夜》,并能够分析音乐改编的技巧和特点。
同时,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三、学习者分析1. 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春江花月夜》是一首唐代著名诗歌,学生在小学阶段可能已经有所接触,对唐代诗歌有一定的了解,知道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夜晚和月光下的美景。
2. 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对音乐和诗歌有较高的兴趣,喜欢通过欣赏和讨论来学习。
他们的音乐欣赏能力和文化素养正处于发展阶段,需要通过老师的引导和启发来提高。
3. 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学生在欣赏民族管弦乐版的《春江花月夜》时,可能会对音乐中的旋律、节奏和和声等方面感到困惑,难以理解和分析。
同时,学生可能对音乐改编的技巧和特点缺乏了解,需要老师在教学中进行详细的解释和指导。
四、教学资源准备1. 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本节课所需的教材或学习资料。
教材包括《春江花月夜》的诗歌原文和民族管弦乐版的音乐资料。
此外,还需要准备《春江花月夜》的解析和欣赏指导书籍,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
2. 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
图片和图表包括《春江花月夜》所描绘的春天的夜晚和月光下的江边美景,以及唐代诗人张若虚的画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点、难点解析
诗歌鉴赏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如何在反复吟诵中通过
联想和想象把枯燥的、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成立体的、
生动的画面,从而把握隐藏在文本背后的诗人的内在情
思。这是欣赏诗歌至关重要的一环,因此我把提高学生 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作为本节课的重点。把 赏析诗歌的景、情、理相融的手法,提高鉴赏诗歌的能 力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对古代诗歌已经有一定的接触与了 解,积累了一些鉴赏方法,但对古代诗歌阅读兴 趣不甚浓厚,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领悟作品的 艺术魅力还会遇到一些障碍。 学生联想和想象不够,使得鉴赏活动流于形式。 面对这一情况,教师要运用丰富的文学语言尽力 为学生营造诗境,引领学生进入诗歌意境。 学生难以体会诗篇用字用词的妙处。这是炼字 的问题,也是诗歌鉴赏的难点。教师及时点拨,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引导学生体会一些字词运用得 精彩之处。
五、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课前让学生搜集关于“月亮”的诗句,激发学生的阅 读兴趣和情感体验。
●导入 出示幻灯片——古人的月亮情结,概括月亮在诗歌中 的象征意义。迅速吸引学生的审美注意,使他们不由 自主地进入课文情境。
古人的月亮情结
时 间 空 间
刘禹锡《石头城》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李煜《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阐发的哲理、抒写的离情。都围绕一“月” 字,在诗中,月已不再是月,而成了一种 情感的载体,这就是中国文人的一种明月 情结。
【把握诗歌的结构层次】
月共潮生——春江月夜(景) 孤月轮空——人生思考(理) 楼月徘徊——思妇相思(情) 落月西斜——游子离愁(情)
本诗以“月”为中心、以月出、月 悬、月斜、月落的时间顺序为线索 展开
四、 教法分析
1.自主发现,探索发问; 2.朗读吟诵,感受意境; 3.启发想象,意境再现; 4.合作探究,分析综合; 5.纵横拓展,重点突破。
四、教法分析(4种)
听读 朗读 品赏 迁移
●诵读教学法
诗歌中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有 着和谐的韵律,最适合出声朗读。
通过教师和多媒体音像资料反复的声情并 茂吟诵,能使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格律美、 音韵美。 通过反复吟诵,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 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的 情境。
在同学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拓展了古人 对人生探索的内容,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在对比中去体会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也落实了教学中的情感目标。
【落花之意象】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飘零的落花中,弥漫着春光不再、青春不再、 美人迟暮的感慨与恐惧。 缤纷的落花是中国古典诗歌伤春主题的核心意 象,表达对年光流转、红颜易老、生命无常的感叹 。
哲理:
与他们相比,面对滔滔江水,皎皎孤月,诗 人的宇宙意识中浮现了大唐的时代风貌。诗人哀 而不伤,有所解脱——个体生命的短暂须臾融入 到群体生命的连绵不绝之中。
【江水之意象】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江水不仅是个空间概念,更喻指历史的长河 ,是个时间概念。表现出人生短暂空漠之感 ,更显深沉悠远。
一、教材分析
《春江花月夜》这篇文章选自高二选修课 本《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高中语文 课程必须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必修课 反映基础性选修课反映选择性。选修课考虑学 生的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激 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 展。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的基础上的 拓展与提高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拓展性。诗词 的教学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文化品味 来说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注重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 力和创造潜能。 采用“自主学习了解课文——确定个性化的合 作研究内容——集体讨论深化理解课文内容—— 扩展延伸到其他作品”的教学程式。
●讲析法、点拨法
由于学生接触文本的时间有限,知识和人生 经历有限,很难理解诗歌中作者所发出的深 沉的宇宙人生的思索,因此在教学中补充一 些其他人所发的感慨以及进行简要的点拨就 很必要了。
迁移
教学延伸
针对前人对此诗的相反的评价,我们来 讨论,并适当的设置一些较有难度的问题来 引起同学们的讨论。让他们畅所欲言使他们 的思维呈发散型,拓宽他们的思路。 问题①:有人说这首诗“哀而不伤, 艳而不糜”。怎么理解这句话。 问题②:本诗写的明明是离别相思之 苦,为什么还说是情美?
诗人细致地描绘了江南春江花月之夜清幽静谧的 自然景色,并由此而生发出对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思 索和对明月今宵、游子思妇却天各一方的惋惜。 诗中尽管不无人生苦短的伤感,然而读来轻曼如 烟,悠悠惆怅中还交织着对生命的依恋,对青春的珍 惜,对‚人生代代无穷已‛、得以与明月长久共存相伴 的一丝欣慰;尽管有夫妇别离的哀愁,但写来柔婉似 水,绵绵相思中饱和着‚借明月寄相思‛的脉脉温情, 含蕴着对重逢的美好企盼。 这首诗带着些许伤感和凄凉,但总的看来并不颓 废。它表现了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于青春年华的珍 惜,以及对宇宙、人生的探索,境界是相当开阔。
●整体感知
听
先欣赏民族音乐《春江花月夜》的曲子,再 听配乐诗朗诵《春江花月夜》,旨在营造一 种优美的气氛。
让同学们读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说说自己 最喜欢的句子及原因,题目共五个字,你认 为作者重点写的是哪一个字?并感受本诗主 要写了什么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 思考的能力。
读
“月”是全诗的灵魂:全诗描写的景物、
《春江花月夜》是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 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第一篇。这门选修课既是 对学生以前诗歌学习的继续,也是对学生诗歌学习 的深化。作为选修内容,本教材更是一个专题,旨 在引导学生通过学习积累古诗文鉴赏的方法。第一 单元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第二单元是“置 身诗境、缘景明情”,重在通过对古典诗歌意象的 把握,发挥审美想象,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特 有的意境美。 《春江花月夜》作为单元首篇,最能体现诗歌意 境美的特点。本诗是流传千年的经典,被闻一多先 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是本单元的 重点赏析篇目,也是整本教材中有代表性的篇章。
本单元教学目标为掌握诗歌鉴赏的重要方法———“置 身诗境,缘景明情”,即在欣赏写景抒情类诗歌的时候, 反复吟诵,把握意象,进入意境,体会感情。 因此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习《春江花月夜》时候,要 反复诵读,置身诗境,借助联想和想象,将作者所描绘的 意象和画面一一再现到脑海中,使整个心灵沉浸在一个想 象的世界中,进而把握诗歌的主要意象,进行联想和想象, 体会诗歌的意境,赏析诗人抒发的情感,得到审美享受。 《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能引导学生阅读优秀作 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 美力。
作业:欣赏张九龄的《望月怀远》,并谈谈 《望月怀远》与《春江花月夜》有何异同。 旨在让同学们巩固所学知识:怎么样来欣赏 诗歌。并让他们找出异同,提高他们的判断 能力、思维逻辑能力和欣赏水平 。
望月怀远 唐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更穷绝的宇宙意识!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 境界!诗人与‚永恒‛猝然相遇,一见如故,于是谈开 了……对每一问题,他得到的仿佛是一个更神秘的更渊 默的微笑,他更迷茫,然而也满足了。于是他又把自己 的秘密倾诉给那缄默的对方,那‘妆镜台’边的‘离 人’……在这诗面前,一切的赞叹是饶舌,几乎是亵渎。 这里一番神秘而又亲切的、如梦境的晤谈,有的是强烈 的宇宙意识,被宇宙意识升华过的纯洁的爱情,又由爱 情辐射出来的同情心。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
品赏
●诗歌赏析
给学生介绍一点欣赏诗歌的方法和理念, 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 分三个步骤来讲解诗歌。 读 1、欣赏诗歌的景物美。 2、领悟诗歌的哲理美。
品
3、鉴赏诗歌的情感美。
【合作探究】
赏析月之美景 品味月之离情
感悟月之哲理
【赏析月之美景】
置身诗境-- 脑海作画
第一步:粗笔勾勒 第二步:给景物着色彩 第三步:让画面动起来 第四步:细节亮化 境美:以“春、江、花、月、夜”五字逐 步构成一幅天地一体、色彩绚丽的完整图画, 现出月下静谧、朦胧、纯净、澄澈的优美诗境。
必修一现代新诗单元,《沁园春》、《雨巷》、《再 别康桥》等,学习用精炼的语言和新颖的意象来表达情意。 培养学生在鉴赏时着重分析意象,品味语言,发挥想象, 感受情感。 必修二第二单元,学习了从先秦到南北朝的诗歌。 《诗经》、《离骚》、《孔雀东南飞》等,学生在反复吟 咏中体会诗的思想情感,注意不同作品在创作手法上的独 创性,感受由此产生的不同情趣。 必修三唐诗单元,我们学习了《蜀道难》、《杜甫诗 三首》、《琵琶行》等,培养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 进入诗歌的意境,领略古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在朗读背诵 中提高对诗歌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 必修四宋词单元:柳永、苏轼、辛弃疾、李清照,培 养学生在理解作品内容的同时,运用联想和想象,领悟其 中情与景浑然交融的意境。
【品味月之离情】
这种美景和人生思考触动了诗人怎么 的情感?
思妇相思: 楼月、妆台、衣砧、鱼龙、鸿雁。 游子离愁: 落花、春半、江水、残月、海雾、江树。
《春江花月夜》美在何处?
景——春江月夜美景
理——宇宙人生哲理 情——游子思妇相思 完 美 融 合
全诗美在诗歌和谐的韵律,美在春江月夜迷人 的景色,美在思想深邃的哲理,美在缠绵浓郁的 离情,更美在景、理、情水乳交融的意境!
让学生根据诗歌内容展开联想想象,选 取自己喜欢的诗句,用优美的语言和文字 描绘出画面意境,使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 活动中去。从而落实教学初所定的能力目 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