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土壤碳循环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湖泊碳循环研究进展及研究方法

湖泊碳循环研究进展及研究方法
3 6 p v 即 近 10年 内 增 长 了 大 约 2 % [ 。从 2 6pm , 5 8 2 3 0世 纪
化研究 的中的热点 。
1 湖泊 碳 循 环 研 究 现 状
11 国外 湖 泊碳 循 环研 究现 状 .
初至今 , 全球 地面气温 已经上升 了 0 3~ . ℃ , 1 . 0 6 近 0年 已成为 自 16 80年 以来 最 暖的时期 。随着温室 气体 和 温室效应 等各种气候与环境问题的 日益 突出和国际气候
谈 判 中对 碳 源 、 汇 评 价 的客 观 需要 , 循 环 问题 日益 受 碳 碳
湖泊生态系统 的碳库分为永久性 和活动性碳 库。一 般认 为 , 沉积物 1 以下 的碳储存 被称 为永久性 碳库 , m 其 碳含量不随时 间变化而改变。永久碳库 的深度并无 完全
定论 , 有些湖泊沉积物 3 4 c 0— 0 m以下碳含量 已经达到相 当稳定性 。水柱和沉积 物 的表 面为活 动性碳 库 , 碳在 水
关 键 词 : 湖泊 ; 循 环 ; 究 方 法 碳 研
中国分类号 : X 1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10 0 7 (0 2 2— 0 — 4 0 7— 30 2 1 ) 2 1 0
RESEARCH PRoGERS S AND ETHoDS oF M LAKE CARBoN CYCLE
水排放 , 及生物活体 分泌 。P C分为外 源输入 和内源 降 O
解 两 部 分 。总 有 机 碳 ( O 是 包 括 D C和 P C在 内 的 T C) O O 所有有机碳 。
根据 D w ig o nn 等研究估 算 , 存在湖 泊 的生物 体有 贮
机碳大约为 0 06 t/ ( G .3 GC a 1 t=19) 另 以 D C沉积率 0t, O

人工湿地碳调控研究进展

人工湿地碳调控研究进展

人工湿地碳调控探究进展人工湿地是一种模拟自然湿地形成的人工生态系统,通过人工手段调整水位和植被等因素,以提供湿地所具有的水润环境、湿地植被、湿地微生物等自然属性。

近年来,人工湿地被广泛探究和利用于水资源管理、生态恢复、水质净化等各个领域,其在碳循环调控方面的探究也逐渐受到了重视。

人工湿地具有较高的碳捕获和固定能力,是重要的碳汇。

其通过湿地植被的光合作用和土壤微生物的代谢过程,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碳,储存在湿地生态系统中。

人工湿地中常见的植物如芦苇、香蒲、象草等,其根系较为发达,可以吸附和积累大量有机碳。

湿地植物的生物量死亡后,部分有机碳会进入土壤中储存,形成有机质层,同时也提供了适合微生物生长的环境。

土壤中的微生物通过分解有机物,将有机碳释放为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或以稳定的形式贮存在土壤中。

探究已经表明,人工湿地可以显著增加碳的储存和固定能力,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碳,减缓碳排放速率,从而具备一定的缓解温室效应的潜力。

其中,湿地植被的类型和遮盖面积是影响碳固定效果的重要因素。

探究发现,较高的湿地植被遮盖面积能够有效地提高碳捕获和固定能力。

此外,湿地植被的物种多样性也对碳循环有一定的影响。

多种植物的共同生长可以增加湿地系统中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提高有机碳分解的效率,从而增加碳的固定能力。

除了湿地植被,水文条件也对人工湿地的碳调控起着重要作用。

人工湿地中,水位的调控对碳固定和碳释放过程具有一定的影响。

适度的水位调控可以保持湿地植物的正常生长,增进湿地植被的碳吸纳和固定。

而过高或过低的水位都会对湿地植被的生长和分解过程产生不利影响。

探究人员通过对人工湿地的水位调控试验,发现适度的水位调控可以显著提高碳固定能力。

此外,人工湿地的管理也对其碳调控效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常规的湿地管理包括湿地积水、修剪植被、调整土壤养分等。

恰当的湿地管理可以提高湿地的生产力,增进碳的固定和吸纳。

例如,定期修剪湿地植物可以防止堆积的有机物过度分解,保持植物的发育和生长,有利于碳的固定过程。

不同形态氮输入对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影响的研究进展

不同形态氮输入对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影响的研究进展

生态环境学报 2016, 25(1): 162-167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E-mail: editor@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501099);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ZR2014DQ015);聊城大学博士启动基金项目(318051430);聊城大学基金项目:黄河三角洲湿地柽柳灌丛肥岛效应研究作者简介:陶宝先(1981年生),男,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湿地生态过程。

E-mail: taobaoxian@*通信作者收稿日期:2015-09-23不同形态氮输入对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影响的研究进展陶宝先*,陈永金聊城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山东 聊城 252059摘要:人类活动导致湿地生态系统氮负荷明显增加,引起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发生诸多变化。

外源氮输入对湿地生态系统土壤碳库稳定性的影响已成为当今国际研究的前沿问题之一。

文章综述了不同形态氮素对湿地植物固碳潜势、土壤自养与异养呼吸速率的影响、土壤甲烷排放及不同形态氮与全球变暖对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矿化速率的交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研究表明,(1)植物对不同形态氮素的选择性吸收,会影响植物叶片的光合速率,改变植物的固碳潜势,影响植物根系的自养呼吸速率;同时,会影响凋落物归还量,改变植物对土壤的有机碳输入;此外,还可能影响凋落物的质量(如C/N),改变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影响土壤异养呼吸速率。

(2)各种形态氮输入对土壤pH 产生不同的影响,改变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影响有机碳的分解及土壤异养呼吸速率。

(3)土壤有机碳组分对各种形态氮素的不同响应,也会改变土壤有机碳的矿化速率。

(4)植物对不同形态氮素的选择性吸收,及各种形态氮输入对土壤pH 产生的不同影响,会影响土壤中可利用C 、N 源的供应,改变土壤的酸碱环境及氧化还原电位,影响土壤CH 4排放。

(5)大气氮沉降与全球变暖同时影响土壤碳循环过程,但不同形态氮素与全球变暖对湿地土壤碳循环过程的交互作用研究仍较少见。

土壤碳循环研究进展

土壤碳循环研究进展

土壤碳循环研究进展引言土壤碳循环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之一,对于全球碳平衡和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土壤中的有机碳储量仅次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其分布和储量受到土壤类型、气候、植被和土地利用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因此,研究土壤碳循环的内在机制、过程及其与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对于深入了解全球碳循环、提高土壤碳管理策略以及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背景土壤碳循环研究涉及到全球碳循环、土壤碳储量、碳转化等相关概念和原理。

全球碳循环是指地球上碳元素在不同圈层之间的迁移和转化过程,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

土壤碳储量是指土壤中有机碳和无机碳的总量,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

碳转化是指土壤中的有机碳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化为二氧化碳的过程,其速率和方向受到土壤类型、气候、植被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研究现状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针对土壤碳循环开展了大量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

在国外,研究者利用遥感技术、稳定同位素技术和模型模拟等方法,对全球土壤碳储量和碳转化进行了深入研究。

在国内,研究者利用野外调查、实验室分析和数据统计等方法,对不同区域和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碳循环进行了广泛探讨。

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土壤碳储量和碳转化率的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2、土壤碳循环与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和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3、土壤碳管理的政策制定和实践应用。

然而,目前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缺乏多学科交叉、研究尺度不够广泛以及碳管理措施不够精准等问题。

研究方法土壤碳循环研究的方法和技术多种多样,包括野外调查、样品采集、实验室分析和数据统计等。

野外调查主要是通过实地观测和测量,获取土壤类型、气候、植被和土地利用方式等环境因素的数据。

样品采集包括采集土壤样品、植物样品和气象数据等。

实验室分析主要包括有机碳和无机碳的测定、微生物生物量的测定和土壤呼吸速率的测定等。

数据统计主要是利用统计学方法对获取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以揭示土壤碳循环的内在机制和过程。

土地利用对湿地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研究进展

土地利用对湿地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研究进展
方式变 化对 湿地 土壤 活性 有机碳 多种组 分的影响研究 进展 , 展望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湿地土壤活性碳库的未来研究方向 , 并
提 出今后应加强不 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湿地生 态系统土壤 活性碳库 与土壤微生 物及 土壤酶活性的关 系研究 , 以期 为评估 湿地生
态系统碳源/ 汇功能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湿地 ;活性有机碳 ;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 :S 5 . 136 文献标 志码 :A 文章编 号 :17 .9 6( 0 1 30 6 .4 6 45 0 2 1 )0 .5 70
生物 有效 性及 其循 环转 化起 着 非常 重要 的作 用 ,且
2 土地利用对湿地土壤易氧化有机碳的影响
易 氧化有 机 碳是 指能 被3 3mmo・ Mn 4 3 l 的K O L 氧化的有机碳L 。 l 湿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 , 引 植被
与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密切相关 。目前 ,土地利用方 式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 的研究主要集 中在农业 和森林 土壤1 】 而对湿地 的研究相对较少。 6, - 8 研究不
土地利用对湿地土壤活性有机碳 的影响研究进展
万忠梅 ,郭岳 ,郭跃东 。
I .吉林 大学 地球 科学 学 院 ,吉 林 长春 10 6 ;2 吉 林省林 业 科学 研究 院 ,吉林 长春 103 30 1 . 30 3 3 .中国科 学院东 北 地理 与农业 生态 研 究所 ,吉林 长 春 10 1 3 02
摘要 :湿地生态系统土壤碳库 的周 转及 碳源/ 过程对 全球气候变化起着极其重要 的作用 ,而土壤碳库 中的活性碳组 分对环 汇
境 因子 变化 响应 最为敏感 , 湿地土壤活性有机碳在湿地 土壤碳 、 、 氮 磷等养分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方面起着十分重要 的

湿地生态系统碳通量研究进展

湿地生态系统碳通量研究进展

湿地生态系统碳通量研究进展
•相关推荐
湿地生态系统碳通量研究进展
摘要:湿地碳循环在全球气候变化中起着重要作用,而湿地碳通量研究是湿地碳循环研究的关键问题.由于湿地独特的土壤、植被以及水文过程,使得湿地碳通量有别于其他类型的生态系统.湿地温室气体特别是CO2和CH4的释放水平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化特征,其通量变化与许多外部因素相关,包括土壤状况、水文条件、植被类型、外源氮等.对近年来湿地生态系统碳汇功能变化以及影响碳通量相关因子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综述.现有的'研究表明,土壤状况对湿地碳通量影响较复杂,在一定范围内,表层土壤温度与气体排放密切相关,甚至呈正相关关系;土地利用/覆盖也影响湿地碳通量变化,导致湿地温室气体排放增加;水文条件特别是水位高度对湿地CO2和CH4排放的影响不同,高水位不利于CO2排出,CH4则与之相反;植被对湿地碳排放也起到正、负两方面作用,并且物种各异.还讨论了湿地碳通量研究进展的瓶颈问题,特别对植被演替较快的潮滩湿地碳通量研究做了展望. 作者:马安娜陆健健 MA An-Na LU Jian-Jian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62 期刊:湿地科学ISTIC Journal:WETLAND SCIENCE 年,卷(期):2008, 6(2) 分类号: X511 关键词:碳通量 CO2 CH4 环境因素。

基于13C同位素的土壤碳循环研究

基于13C同位素的土壤碳循环研究

基于13C同位素的土壤碳循环研究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加剧以及人类对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土壤碳循环的研究备受关注。

其中,13C同位素技术成为了研究土壤碳循环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13C同位素在土壤碳循环研究中的应用13C同位素在土壤碳循环研究中的应用最为广泛,其主要表现为:1. 研究碳来源和归因通过不同碳来源同位素比值变化,可以区分出不同碳的来源地点,达到了了解土壤碳来源的目的。

因为不同来源的碳具有不同的13C同位素比值,所以可以通过比对不同来源物质的同位素比值变化,探究土壤碳的来源并归因。

2. 研究土壤碳库土壤碳库指的是土壤中的有机碳储量,因为13C同位素技术可以通过不同碳来源物质同位素比值的变化,进而探究土壤有机碳的来源和储量。

此外,13C同位素技术还可以通过跟踪土壤碳的分解和转化过程,了解土壤碳库中有机碳的周转率和分解率。

3. 研究碳循环机制13C同位素技术可以跟踪土壤有机碳的起源和增减变化,了解碳在土壤中的转化过程和机制,比如对不同化学反应条件下土壤碳的转化过程以及土壤固碳作用等进行研究。

二、13C同位素在不同生态系统土壤中的研究进展1. 农田土壤在农田土壤中,13C同位素技术广泛应用于所谓的“耕作传统主义”(CT)和“保持耕作”(NT)的比较研究中,该研究以分析耕作前后土壤中不同碳来源物质的13C同位素比值,探究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

2. 森林土壤在森林土壤中,13C同位素主要用于研究森林残留物对土壤碳的影响以及树木生长及其与周围土壤碳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

3. 草原土壤草原土壤中13C同位素的研究中,关注的主要是草原土壤碳库和草地生态系统条件下的碳循环过程和碳转化系数研究。

4. 湿地土壤湿地土壤的研究则主要关注湿地生态系统的碳库和碳储量,以及通过引入外源碳增强湿地土壤碳库。

三、总结综合来看,基于13C同位素的土壤碳循环研究是一个多学科交叉领域的研究,其在环境科学、生态学等方面都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湿地碳汇方法学

湿地碳汇方法学

湿地碳汇方法学湿地是全球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碳储量之一,同时也是重要的碳汇,有着重要的生态、经济和社会价值。

湿地对全球碳循环和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对湿地碳汇的研究和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湿地碳汇方法学的角度,探讨湿地碳汇的研究现状、方法和应用,以期为湿地碳汇的研究和管理提供参考。

一、湿地碳汇的研究现状湿地碳汇是指湿地生态系统通过吸收和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将其转化为有机碳和无机碳,并长期存储在湿地土壤和植被中的碳储量。

湿地碳汇的研究始于上世纪70年代,随着对气候变化的关注和对湿地生态系统的认识加深,湿地碳汇的研究逐渐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目前,湿地碳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湿地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和碳通量研究湿地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和碳通量是湿地碳汇的核心内容,其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土壤碳储量测定、植被碳储量测定、碳通量测定等。

其中,土壤碳储量测定是湿地碳汇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其方法主要包括静态碳储量法、动态碳储量法、同位素示踪法等。

2.湿地生态系统碳汇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贡献湿地生态系统的碳汇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贡献是湿地碳汇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湿地生态系统的碳汇主要通过抑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减缓气候变化的速度。

目前,已有很多研究表明,湿地生态系统的碳汇对全球碳循环和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影响和贡献。

3.湿地生态系统碳汇的管理和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碳汇的管理和保护是湿地碳汇研究的最终目的。

目前,湿地生态系统碳汇的管理和保护主要包括湿地保护和恢复、碳交易、碳补偿等。

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碳汇,同时也为湿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二、湿地碳汇的研究方法湿地碳汇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土壤碳储量测定、植被碳储量测定、碳通量测定等。

其中,土壤碳储量测定是湿地碳汇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下面将对其进行详细介绍。

1.土壤碳储量测定土壤碳储量测定是湿地碳汇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其方法主要包括静态碳储量法、动态碳储量法、同位素示踪法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水文状况 由于湿地生态系统处于高地和深水系统之间 ,对于水文变化 (水的滞留和运动) 特别敏 感 。水文条件不仅能直接改变湿地的理化性状 ,如养分的有效性 、基质的缺氧程度 、基质盐度 、沉淀性质和
农学卷 第 25 卷 第 3 期
田应兵 :湿地土壤碳循环研究进展
·3 ·
p H 值等 ,而且也是最终选择系统生物群落的主要因素之一[26] 。湿地土壤微生物活性较同一气温下的旱 地低 ,湿地比相邻旱地的土壤酶活性也要低得多[27] 。湿地生态系统的干湿交替会引起土壤微生物活性及 种群的改变 ,并对有机碳的分解转化过程产生影响 。
湿地土壤有机碳的主要形态包括半分解的植物残体 、半分解产物 、可溶性碳与腐植化碳等 。在特殊的 水文状况和供氧条件下 ,湿地土壤有机碳的分解转化包括有氧降解和厌氧发酵两种途径 ,CO2 是这两条途 径的最终产物 ,只有当土壤处于极度还原环境时 (氧化 - 还原电位 Eh < - 150 mV) 才会形成还原产物 C H4 。一般认为 ,湿地有机碳的周转时间可长达数十年至数百年 。即使在淡水流域的森林湿地中 ,周转较 快的可溶性碳 (DOC) 也约需 40 年左右[21] 。全球范围内 ,气候因子与植被类型 、底物性质以及养分有效性 对湿地有机碳分解转化过程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对于某一特定区域 ,有机碳分解机制主要受三方面因 素的制约 : ①待分解底物的性质[22 ] ; ②影响分解微环境的理化性状 ,如温度 、水文状况 、p H 、Eh 等[23 ,24 ] ; ③ 待分解底物与分解微环境共存的时间 。Lockaby 等[25] 认为凋落物输入分解微环境的时间对其分解过程 能产生持续影响 。
·2 ·
长江大学学报 (自科版)
碳 。如果气候稳定且没有人类干扰 ,湿地相对于其他生态系统能够更长期地储存碳 。
2005 年 8 月
2 湿地土壤碳素变化与温室气体排放
研究表明 ,在没有人类扰动的情况下 ,天然湿地植物净同化的碳仅有 15 %再释放到大气中 ,说明天然 湿地能够作为一个抑制大气 CO2 升高的“碳汇”[11] 。湿地一旦受到人类活动的干预 (如农用开垦 、资源开 发等) 后 ,随着水分减少和土壤氧化性能增强 ,植物残体及泥炭的分解速率将会大大提高 ,碳的释放量增 加 ,结果导致湿地土壤有机碳的损失 。据估计 ,在过去近 200 年中 ,由于湿地转为农田和林地造成的碳素 损失约为 4. 1 Gt [12] 。湿地碳素损失的主要途径是土壤有机碳经微生物的作用分解转化为简单的气态产 物 (主要是 CO2 、C H4 等) 释放到大气中 。据 IPCC (1995) 报告 ,天然湿地的 C H4 排放量为 1 ×1014 ~2 × 1014 g ·a - 1 ,平均占全球 C H4 排放总量的 22 %。目前关于湿地 CO2 排放对大气 CO2 的贡献方面尚无定 论 。一般认为未受干扰的湿地生态系统由于较高的植被净初级生产力而成为大气 CO2 的“汇”。例如 , Smish 等[13] 对路易斯安娜 Barataria 盆地的海滨湿地 CO2 通量的调查发现 ,盐质 、淡水和海水淡水混合沼 泽每年有机碳收支为净积累 。但改变天然湿地的用途会导致湿地 CO2 排放量的显著增加 。天然湿地改为 草地和农用地后 ,CO2 净释放量增加了 5~23 倍[14] 。Bur kett [15] 也发现湿地在排干或半排干状态下是 CO2 的“源”。湿地开垦后 ,厌氧条件减弱 ,有氧分解作用增强 ,CO2 排放的增加量有一部分来源于 C H4 排放量 的减少[14] 。而在不考虑通量差异的前提下 , C H4 所引起的温室效应是等量 CO2 的 21 倍 。因此 ,在短期 (几十年) 内 ,湿地生态系统是温室气体的“源”。但是 ,C H4 在大气中的滞留时间较 CO2 短 ,在一个相当的 时间尺度 (100 年) ,其“汇”效应还是占主导地位[11] 。Ro ulet 等[16] 以 100 年作为时间尺度对加拿大泥炭湿 地的 CO2 和 C H4 收支进行估算 ,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
g ·m - 2[9 ] 。由于 植物 残体 在 湿 苔原
1 250 4 550
950
9 295 304 8 191 199 6 121 127
7
236
243
2
42
44
6
128
134
地多水 、厌氧的环境下分解缓慢 , 湿地
350
15 225 240
43
643
686
形成富含有机质的湿地土壤和泥 农田
1 600
(2) 温度 温度是影响有机碳分解过程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子 。温度对基质呼吸速率的影响一般用 Q10 函数关系来表示 ,即温度每升高 10 ℃时呼吸速率增加的倍数 。不同的生态系统中 Q10 值有所差异 ,通 常情况下的 Q10 = 2 。寒冷地区的 Q10 值往往大于 2[28] 。在水分条件为非限制因子时 ,基质的呼吸强度与 温度呈正相关关系[29] 。但在沼泽 、积水冻原等湿地生态系统中 ,湿度和供氧强度成为限制因子时 ,基质的 呼吸速率与温度的关系是非线性的[30] 。
·1 ·
湿地土壤碳循环研究进展
田应兵 (长江大学农学院 ,湖北 荆州 434025)
[ 摘要 ]湿地是地球上碳储量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 ,其碳储量约占陆地生态圈总碳量的 20 %。湿地碳的 90 %
以上储存在湿地土壤中 。湿地土壤碳的循环对全球大气碳的收支平衡以及全球气候变化可能产生重大影
响 。概述了湿地土壤碳素变化与温室气体排放的关系 、湿地土壤碳素循环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
长江大学学报 (自科版) 2005 年 8 月 第 2 卷 第 8 期 / 农学卷 第 25 卷 第 3 期 Journal of Yangtze University( Nat Sci Edit) Aug. 2005 Vol1 2 No1 8 / Agri Sci V , Vol1 25 No1 3
3 湿地土壤有机碳的循环过程
3. 1 湿地土壤有机碳的积累 生态系统有机碳的积累取决于系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 (N PP) 与有机碳分解和净排放之间的差异 。湿
地植物残体因受湿地多水和还原性强的限制 ,其分解 、转化速度比较缓慢 ,通常以泥炭或有机质的形式表 现为有机碳的积累[17] 。Sevensso n 等[3] 的研究结果表明 ,泥炭湿地的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约有 30 %~40 % 贮存在泥炭层中 。泥炭湿地长期的碳累积速率为 20~30 g ·m - 2 ·a - 1[18] 。此外 ,湿地生态系统的环境特 征对系统有机碳的积累也产生重要影响 。对于开放或半开放的湿地生态系统 ,由水体带入或带出的有机 物和可溶性碳 (DOC) 在其总有机碳的收支上都占有一定的比例 。据 Lee[19] 报道 ,香港西北部港湾的红树 林 ,每年由流入的水体带入的有机残体 、碎屑干物质达 4. 42 g ·m - 2 。Fraser 等[20] 对加拿大 Ontario 的泥 炭沼泽研究也发现 ,通过降水截获的 DOC 约为 (1. 5 ±0. 7) g ·m - 2 ·a - 1 ,但每年的 DOC 输出量达 (8. 3 ±3. 7) g ·m - 2 。 3. 2 湿地土壤有机碳的分解转化及影响因素
(4) p H 值 p H 值与氧化 —还原电位联合作用 ,通过控制分解过程中微生物的种类 、数量及其活性来 影响有机碳的分解 。Delaune 等[31] 研究发现 ,一定的氧化 —还原电位 ( - 150~500 mV) 范围内 ,14 C 标记 的有机物料在 p H 6. 5 时的分解率 (14 CO2 计) 最高 。高于或低于 p H 6. 5 ,其分解速率都显著降低 。J en2 kinso n[32] 也曾指出 ,在酸性土壤 (p H 3. 7) 中 ,植物残体分解初期的分解速率较慢 ,直至腐解 5 年后才看到 土壤酸度的这种影响 。由此可见 ,适度的中性环境条件利于有机碳分解 。
统相比 ,湿地的生物生产量较高 。 生态系统
例如 ,泥炭沼泽和沼泽等湿地生
态系统的净初级生产量 ( N PP) 一
热带森林 温带森林
般为 300~1 000 g ·m- 2 ·a - 1[8] , 北方森林
面 积
/ (106 hm2 ) 1 755 1 038 1 372
碳储量/ Gt 植被 土壤 总计
3 128 131
2
80
82
总计
15 115
466 2 011 2 477
31
133
164
炭 。因而 ,湿地土壤比其他类型 注 :由于对各种陆地生态系统的定义目前尚不很明确 ,故表中数据存在着相当的不确定性 。
土壤能储存更多的碳 (表 1) [10 ] 。
储存在土壤 、植物及其凋落物中的碳平均停留时间 (MR T) 有着较大区别 。如农作物中的碳在数月至
数年中很快被分解释放到大气中 ;木材如果被燃烧 ,储存于其中的碳也很快丧失 。而土壤则是相对稳定的
碳储存库 。湿地土壤碳储量可占到湿地总碳储量的 90 %以上 ,一般所谓的湿地碳素主要指湿地土壤中的
[ 收稿日期 ]2005 05 16 [ 基金项目 ]湖北省教育厅国际合作项目资助 (2001 G03002) [ 作者简介 ]田应兵 (1962 ) ,男 ,湖北公安县人 ,农学博士 ,长江大学农学院副教授.
进展 ,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 关键词 ]湿地 ;土壤 ;碳循环
[ 中图分类号 ] P595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673 1409 (2005) 08 0001 04
当今世界广泛关注的全球气候变化尤其是气温升高问题与陆地生态系统的碳素循环有着密切联系 。 湿地是地球 4 大陆地生态系统之一 ,尽管全球湿地面积只占陆地总面积的 4 %~5 %[1] ,与其它陆地生态 系统 (森林 、草地与农田) 的面积相比相对较少 ,但其碳储量却是最高的 ,达 450 Gt ,相当于陆地生态圈总 碳量的 20 %[2] ,是一个名符其实的“碳汇”。近半个世纪以来 ,人类对天然湿地的干预不断增强 ,导致湿地 面积锐减 ,湿地旱化严重 ,其储藏的有机碳大量降解 ,成为一个向大气层释放温室气体的“碳源”[3~7] 。因 此 ,湿地生态系统的碳素循环尤其是其储量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和全球气候变化具有不可忽视的 重要影响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