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乡愁共鸣从何而来
《记住乡愁》观后感五篇

《记住乡愁》观后感五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记住乡愁》是由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组织拍摄的系列纪录片。
该片讲述中国乡土故事,通过传承千百年的家风祖训,探寻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记住乡愁》的观后感,欢迎大家阅读!《记住乡愁》观后感范文1马头墙、老祠堂、老水口、老亭子、石板路,每每想起故乡,这些熟悉景象仿佛电影一般出现在脑海中。
我的故乡隐藏于大山之中,保持着她独有的那份恬淡和朴素。
近些年,这个寂静的山村渐渐迎来不少外地人,他们成群结伴的跑到我们乡下,拿着相机绕着村子拍这拍那,找寻这份宁静清幽。
或许,他们也是来寻找那份久违的乡愁。
故乡是什么?我想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是你生命开始的地方,也是人生出发的起点,那里的一草一木,你都再熟悉不过。
那里的每条小径每座山岗都留有你轻盈欢快的脚印,那里的小河你游过泳、抓过鱼,那里的树林你爬过树、掏过鸟窝……故乡是你亲手种下的那棵小树,是门口那被岁月磨得光滑的石凳;故乡是你牵过的那头老牛,是村前的那口古井,是那青青的石板路;故乡是村旁的那条宁静弯曲小河,是栖满白鹭的青青山岗。
故乡是常年在外的你,一旦回到它的怀抱,它的一切的一切都能勾起你无限温暖的回忆。
故乡是一种归宿的眷恋,是一种宁静的表达。
故乡是一种记忆,但是故乡也是实实在在的,故乡的情谊都有许多熟悉的实物承载着。
当你的记忆和实体重合在一起的时候,你就找到了故乡的所在。
故乡,不仅仅是个地址和空间,它是有容颜和记忆能量、有年轮和光阴故事的,它需要视觉凭证,需要岁月依据,需要细节支撑,哪怕蛛丝马迹,哪怕一井一石一树……否则,一个游子何以与眼前的景象相认?何以替自己收藏童年、见证青春?每当想起这些载体即将消失的时候,内心总觉得莫名的伤感——我终将是一个没有故乡的人。
随着城镇的无限扩张,多少人都会在这场运动中失去自己的故乡,故乡将成为你我永远的心灵之殇。
为什么要强调“记得住乡愁”

为什么要强调“记得住乡愁”作者:张孝德来源:《中国经济报告》2014年第02期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对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城镇化,用了极富诗意的表述:“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特别是“记得住乡愁”这句话,引发了社会的广泛热论。
为何“乡愁”二字,能够在当今城市化浪潮中砸出如此大的响动,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现象。
当我们把“乡愁”置于中国五千年前的文明史来考察,当我们把今天中国的城镇化植入历史、文化、国情的时空来研究,则会发现,记得住乡愁的背后,是需要对中国五千年乡村文明再解读,是对走中国特色有根城镇化之路坐标的再定位。
乡村是中国五千年文明之根系眷恋故乡和怀乡思归的乡愁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心理。
然而,中国人应该是世界上乡愁情结最浓的国家,因为中国是世界上乡村社会发展历史最悠久、成熟度最高的国家。
以乡村为载体、以乡村为根系的中国五千年乡村社会演化,形成的乡情、乡思、乡恋已经融合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和中华文明的基因里。
正因为如此,当我们面对绵延几千年的中国乡村渐行渐远、并大规模地消失,给我们带来的乡愁,是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痛楚的乡愁。
2000年时中国有360万个自然村,到2010年,自然村减少到270万个,10年里有90万个村落消失,平均每天有将近250个自然村落消失,而自然村中包含众多古村落。
在这样一个大历史背景下,对于快速消亡的乡村带来的乡愁和乡痛,中央提出了要让中国的城镇化成为记得住乡愁的城镇化,笔者认为,中央以如此打动人心、触动情感的语言描述中国未来的城镇化,其所要表达的是要让我们在记得住的乡愁中,记住历史;是要告诫全党和全国人民,中国的城镇化道路必须是与中国五千年文明脉络相同、相续的城镇化。
从这个视角看,要记得住乡愁的前提是:我们必须唤醒民族的理性和自信,重新认识中国五千年乡村文明的价值和使命。
今天,当以城市化、工业化是世界发展潮流的视角来看中国城镇化发展大势时,我们还必须导入另一个视角,这就是以中国五千年文明史演化视角,来找到属于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定位时代坐标。
解读《乡愁》

解读《乡愁》作者:袁秋生来源:《中学文科·教研版》2008年第05期人在家中坐,愁从心上来;心有千千结,诗有千千解。
“愁”在诗人心中是无意喷涌的一丝浪花,诗在读者心中是有意掀起的层层涟漪。
越是忧郁的言语,越容易产生心灵的反应;越是伤情的诗句,越可能形成感情的共鸣。
重读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笔者沉郁其中,非借助言语而不能平静。
一、余光中的“愁”何以如此之深凡人之愁语,多片时而生,片刻而止:凡人之感伤,多随人心而来,又随人心而去。
诗人余光中却并不如此,其愁横跨一生一世,从“小时候”到“长大后”,从“后来啊”到“而现在”,时时刻刻相伴随,缠绵悱恻过一生。
试问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余光中的“愁”是“邮票”,是“船票”,是“坟墓”,是“海峡”,距离从近到远,从生到死,从可以到达变成永远的隔阂。
这无论如何不能不说是无法平复的心灵伤痕,更何况诗人心中装载着那么多的思念、愧疚、痛悼、遗憾。
对母亲,诗人是少小离家;对新娘,诗人是新婚离别;对墓碑,诗人是遥遥相望;对大陆,诗人是望海惆怅。
话题之沉重,语言之忘情,也就成为必然。
可以想像,诗人不断地靠写信来和母亲倾吐心声,种种欢乐与忧伤,种种孤独与寂寞,种种艰辛与责任,在诗人的笔下喷涌倾泻,而在母亲的心中又该是多么激动、多么悲伤和多么思念啊。
因此,诗人之愁变为母亲之愁,诗人之情触动母亲之情。
而母亲又该做些什么呢?又能做些什么呢?万语千言、万种关怀不能当面嘱咐,只能借小小的书信来劝勉,来忠告。
但书短情长,书中之言仅能传情之万一,难怪诗人是如此之愁,也难免激起母亲的同样的忧愁。
这一个“愁”字,怎生了得?这绝不是“为赋新诗强说愁”,也肯定不是“少年不知愁滋味”;这也绝不是“一种相思”。
也断然不是“两处闲愁”。
可以设想,诗人为自己某种追求,不得不离别新婚的妻子,不得不忍悲含泪告别妻子,不得不心中产生难以言说的惭愧与内疚。
诗人不得不跨越千山万水到达理想求学之地,不得不涉水择渡抵达彼岸的异地。
从集体记忆视角探究“乡愁”的产生与复现

3.3 规划建设实施
记忆源于生活,根植于生活。如果保护失去了生活原真性,记忆也就失去了灵魂。对于 传统村落中遗产的保护和更新,有 “莫让遗产变遗憾”和“莫让遗产变遗物”两种代表性的观 点,反映出遗产的原真性从丧失殆尽到静态僵化保护的两个极端[18]。 3.3.1 从静止保护到活态保护 传统村落保护不应是一种文物式的静态保护 [18],这就要求除了将物质遗产与非物质遗 产进行“原汁原味”保存外,还应促进它们的动态生长,使它们成为文化延续和继承的见证, 从而体现文化遗产的层次性、丰富性和延续性;除此之外,更要与现代人们生活、需求紧密 相连, 强调“以人为主”, 给予村民高度的尊重和自主权, 使村民有正常的生活方式和节奏[18], 使传统村落真正成为一种“活”的遗产。 3.3.2 从躯壳修复到灵魂注入 当前不少村落由于受到自然力或者人为破坏,遗产留存破碎、不完整,而此时如果过于 追求绝对的“原貌”,把重点放在物质空间的复古和修复上,仅为维系一个缺少灵魂的华丽外 壳,可能反而被批为“假古董”。此时较为适宜的处置可能是对文化符号和文化内涵的深层挖 掘, 提炼和强化村落中保护较好的建筑局部、 符号和片段, 重新定位, 进行功能置换和更新, 依靠建筑、文化的符号和片段来展示时间的印痕,并更新调整成为适宜的功能[18],为古村 落注入新的灵魂。 3.3.3 从传统延续到时代创新 乡村保护不仅仅是对过往遗存的尊重, 同时也需要体现新时代的创新思维。 并不是所有
2 “乡愁”集体记忆的产生
“乡愁”作为我国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必然产物, 是那些远离故乡的特定人群内心深处产生 的对乡村价值的呼唤、 对乡土情谊及其载体的一种集体记忆共鸣。 本研究从集体记忆建构的 社会框架、主观诉求和焕发机制等三方面来分析“乡愁”的产生。
2.1 社会演替——“农业文明的发源地”到“城市文明的附属品”
记住乡愁系列书籍

记住乡愁系列书籍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记忆是一种神奇的能力,它让我们能够永远保留那些珍贵的时刻、瞬间和感觉。
乡愁,似乎是每个人心中最柔软、最深刻的一段记忆。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留住乡愁,让它成为永不褪色的记忆,变得愈发重要。
正是基于这样的共鸣和热情,【记忆乡愁系列书籍】应运而生。
《记忆乡愁系列书籍》是一套以乡愁为主题的图书系列,旨在通过文字和图片重现我们记忆中的那些美好时光。
这一系列书籍包括了各种各样的主题,例如故乡的风景、乡村的生活、乡愁的故事等等。
每一本书籍都是作者们用心创作的作品,无论是文字还是图片,都充满着爱和感动。
在这个系列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故乡的风景》。
这本书集结了多位杰出摄影师的作品,他们以他们独特的视角捕捉了自己故乡的美丽风景。
从青山绿水到古老村庄,再到农田河流,这本书让读者们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故乡的独特魅力。
每一幅照片都像是一首诗,诉说着记忆中那些深埋心底的美好。
除了《故乡的风景》,《乡村的生活》也是这个系列中的一大亮点。
这本书记录了乡村生活中的种种细节,从农民劳作到孩童玩耍,从村头老树到江边小舟,每个画面都在讲述着一个小小的乡村故事。
读者们可以通过这本书,了解到乡村生活的真实面貌,感受到那种朴实、纯粹的幸福和快乐。
还有《乡愁的故事》等等书籍,更加深入地挖掘了乡愁这种情感的内涵。
这些故事或讲述了一个人对家乡的眷恋,或表达了对家乡文化的传承与尊重,又或是描绘了乡愁带给人们的思索和感动。
每一个故事都是作者们用心灵书写的,读者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也能在故事中感同身受。
【记忆乡愁系列书籍】是一套充满温暖和感动的作品,它们不仅记录了我们的过往,更传递着对未来的希望和向往。
在这个看似繁忙却又孤独的时代,拿起一本《记忆乡愁系列书籍》,或许能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重新体会生活中那些珍贵的瞬间。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系列,重温乡愁,感受生命的美好!第二篇示例:记忆是一种神奇的力量,能够让我们回味过往,感受那些熟悉的味道、声音和情感。
影视分析 纪录片《记住乡愁》

影视分析| 纪录片《记住乡愁》如何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记住乡愁》以“关注古老村落状态,讲述中国乡土故事,重温世代相传祖训,寻找传统文化基因”为宗旨,展现传统村落优美和谐的自然环境、布局合理的人文景观、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独具特色的乡土之物以及深沉丰厚的文化积淀;梳理传统村落的历史发展脉络,通过传承千百年的村规民约、家风祖训,找寻、探索民族文化的精髓,深入挖掘和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
01主题集中,同中求异《记住乡愁》旨在唤起海内外华人记忆中的乡愁,凝聚亿万中国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体悟,挖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基因,激发全社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强烈共鸣。
而这些都寄托在古村落蕴藏的传统文化中,即“忠、孝、勤、俭、廉、仁、义、礼、智、信、温、良、恭、谦、让、诚、勇、睦、和、善”这二十个字中。
虽然一百多集系列片都围绕这二十个主题,但是一集一个古村,一村一个传奇故事,由不同的地域风情、不同的故事、不同的人物来演绎和呈现,即使同一个主题也有不一样的内涵和外延。
比如“和”,有江苏明月湾村的“讲和修睦”,有贵州勐景莱村的“贵柔尚和”;同是“崇文重教”,既有江苏周铁村的“积钱不如教子”,也有浙江新叶村的“读可修身”;都为“礼”,既有福建培田村的“敬畏之心不可无”,也有河北于家村的“守礼德自高”。
02突破常规,直面当下《记住乡愁》的主旨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整体系列构架上并没有采用分门别类或主题策划的方式,在节目内容上也没有惯用的摆事实讲道理、直击主题的做法,而是把表现的主体落在了古村落上。
这些古村落大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布局合理的人文景观,以及众多中国人难以磨灭的乡愁。
如此生动具象的载体,接地气和故事化,使大主题有了小落点。
《记住乡愁》展现了中国传统村落的地缘文化和建筑特色,探寻古村落的由来和发展,以带着浓浓乡愁的村落之物和民风民俗将古村落的文明传承细致入微地呈现出来。
从歌词和文本中飘来的乡愁

从歌词和文本中飘来的乡愁作者:朱元珍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5年第05期读过“月是故乡明”专题,假如要你写一篇关于乡愁的文章,你会怎样写呢不久前,中央电视台举行全球征集百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主题歌歌词活动。
假如你参加,你会怎样写呢你将写些什么呢一、为什么要记住乡愁(请联系《月是故乡明》专题,从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1.人们无论走到哪里,都无法不时常感怀身后远远的一片热土,因为那里有他的亲友,至少也有他的过去。
时光总是把过去的日子冲洗得熠熠闪光,引人回望。
——《我心归去》2.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
我们的祖先有个根深蒂固的观念,以为一切生灵,都有返本归元的倾向:鸟恋旧林,鱼思故渊,胡马依北风,狐死必首丘,树高千丈,叶落归根。
——《乡土情结》3.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
这一切面目全非、行将消失时,我们将失去今生今世的证据。
——《今生今世的证据》二、记住乡愁,记住什么我们在思乡时,到底在思念什么呢1.回望我们所学的诗歌,乡愁是什么《乡愁》余光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注]乡愁是母亲、新娘;大陆;是故乡亲人的坟墓。
2.回顾所学的文本里,乡愁又是什么(1)雨后什刹海的蜻蜓,梦里玉泉山的倒影。
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
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一般美丽的青菜摊子。
——《想北平》(2)故乡的月夜,月夜下的草坡泛着银色的光泽,一只小羊还未归家,或者一只犁头还插在地边等待明天。
——《我心归去》(3)朝南的门洞和窗口,留下划痕、朽在墙中的木和铁钉。
栓牛的榆木桩,还有那紧追不舍的瘸腿男人。
——《今生今世的证据》3.听听那些经典歌曲里,乡愁是什么《那就是我》我思念故乡的小河还有河边吱吱唱歌的水磨我思念故乡的炊烟还有小路上赶集的牛车我思念故乡的明月还有青山映在水中的倒影噢——妈妈如果你听到远方飘来的山歌那就是我那就是我那就是我……[注]乡愁是故乡的明月,青山的倒影;故乡的渔火,美丽的海螺;故乡的炊烟,赶集的牛车;故乡的小河,吱吱的水磨。
乡愁 朗诵要点

乡愁朗诵要点学习《乡愁》朗诵要点这么久,今天来说说关键要点。
首先呢,我理解朗诵《乡愁》一定要把握好其中浓浓的思乡情。
这首诗的感情是深沉内敛的,就像一条暗暗流淌的河,表面平静,底下全是对故乡无尽的思念。
比如像第一小节,“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这里要读出对母亲的思念,我的记忆方法就是想象自己小时候第一次离开家,和母亲分离时的那种不舍得感觉。
我总结朗诵的节奏不能太快,就像你在慢慢回忆儿时的往事一样。
在朗诵的时候,语调是很重要的。
像描写小时候的部分语调可以稍微轻柔一些,毕竟那是最初、最纯真的乡愁。
再到后面随着年岁增长和离故乡越来越远,感情是逐渐深沉起来的。
然而,这里我遇到个困惑,就是这个情感层层递进的度有点不好把握说真的。
我有时候很容易一不小心就朗诵得过于激动,后来我想啊,这就好比生活里喝红酒,你得慢慢品,一点点感受到其中变化,不能一下子就大口喝。
所以我不断提醒自己要把握好这个度。
还有啊,诗中的意象是朗诵好《乡愁》的关键部分呢。
像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意象真的特别重要。
就拿邮票来说,这是联系自己和母亲的东西,读到这里的时候,声音可以带有一点对邮票这个小物件珍视的那种感觉。
重音也得注意,我总结在那些表达关键情感的词语上就要重点突出。
比如“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这些形容词看似普通,但是重读能够凸显出作者心中那份天真又无奈的乡愁。
我理解这些字重读的时候也不能过重,还是要恰到好处才行。
对了还有个要点,那就是停顿。
适当的停顿时能让听众更好地进入到诗歌的意境里,像每一小节中间都可以稍微停顿一下,表示情感的一种转换。
我觉得学习朗诵《乡愁》呀,听听那些优秀朗诵家的版本是很有用的,可以去喜马拉雅听听呢。
他们的朗诵能让你学习到很多比如情感的细腻表达、字音的饱满度等这些细节方面的东西。
《乡愁》的朗诵还有气息方面的要点。
整个朗诵过程中气息要稳,不能忽大忽小不然会非常影响朗诵的整体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住乡愁》共鸣从何而来
“乡愁是一碗水,乡愁是一杯酒,乡愁是一朵云,乡愁是一生情……”娓娓歌声当中,一幅幅属于故乡的画卷渐次展开,那是青山绿水笼罩的袅袅炊烟,是黛瓦青砖石板路上的平平仄仄,是阳光映照下的新桃旧符,是旧户深宅里的其乐融融……
这是央视四套新年伊始推出的百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的片段。
纪录片选取了100多个传统村落实地走访拍摄,通过找寻一个个家庭、一个个宗族的故事,探索、发现、研读着属于我们共有的文化过往,敲打着每一个游子、过来人的心胸,激起强烈的情感共鸣。
在古建筑专家眼里,它是“立体的教科书,现成的博物馆”;在历史学者心中,它呈现了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古村中发生的历史故事给后人深刻启迪;民俗学者评价,它展现了一个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石,传统文化习俗中蕴含的强大道德力量带给人们直观的感悟、深切的感受……对于普通观众来说,它则点燃了埋藏在内心深处、感时溅泪的那份情愫、那丝愁绪。
艺谈
忆中华乡愁发潜德之光
廖祥忠
《记住乡愁》主题曲在央视春晚上唱响。
一听到这首歌,我生出了很多感触。
其实在开播之初,我就一直很留意这一部2015年1月1日,央视四套正式开播的百集大型纪录片,对片子的主题曲印象深刻。
这首歌的歌词虽然不长,但却朗朗上口。
在新春佳节、合家欢乐的时候,朴实深情的曲调格外沁人心田。
因为工作的关系,现在社会绝大多数人只有每年过年的时候才能回家与一家老少团聚。
虽然很多人的工作地点已经变成了他的第二故乡,但时间越长,却越能感受到歌词中“多少年的追寻,多少次的叩问”那种发自内心的牵挂。
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
即使我们已经在远离家乡的另一片土地上,播种耕耘出事业、成就,儿女的热肠也无法忘记故土的那片芳香。
我的家乡在江西永修的白槎镇,我从小就生长在这一个因白居易泛槎修河而得名的小镇。
记得原来上大学的时候,我的父母都会在村口的山头上送我上学。
两位老人没读过什么书,说不出来什么感人的话,只能一言不发地目送我离开。
而我也只能默默地三步一回头,看着他们的身影逐渐远去,直到消失在一片树林之后。
但是,我还是不停地回头,因为我知道,树林的那边,我年迈的父母一定还在那里注视着我。
我想,这也就是乡愁,是我们中国人自古就有的一种对生我养我的那土那人的信仰。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种信仰是对故乡大山大水的一种寄托。
这种寄托不是物质的,而是心灵的。
“一碗水,一杯酒,一朵云”,故乡的事物无论大小,都可以成为这样的人生寄托。
每当观看《记住乡愁》,我都能感受到片子重拾民间基础文化信仰的责任感、使命感与信心。
《记住乡愁》片子开播不久,我时常听见周围的朋友们对其交相称赞,证明片子的内容已经从荧屏之上,真正走入了我们的现实生活。
说句实话,近一百年,中国文化吞食了太多西方文化的激素,无论是硕士、博士、博士后,我们对自己本土的历史文化知之甚少。
中华文明之所以没中断,一个最基本的原因是因为在中国广大的农村中依然存在的一些传统风俗。
《记住乡愁》用简单鲜活的例子唤醒了当下社会中依旧存在的中国传统孝道礼义,告诉了人们真正的幸福不在于金钱财富等表皮,而在于一个人的内心精神世界。
中国文化自古就重义轻利,注重一个人的内心修养。
孔子称赞他的学生颜回:“一箪食一豆羹,乐在其中矣”,我们中国人相信人之初性本善,无论是富有还是贫穷,哪怕过着粗茶淡饭的生活,都不妨碍我们追求好的品德。
观众看完《记住乡愁》后,可能不能立刻通晓仁义礼智信,但是哪怕只是记住其中一个小小的故事,也能如孔融让梨般受益终身。
这其实恰恰提升了我们文化的传播效率。
这样的故事积少成多,通过纪录片的视听手段,将原来局限于口口相传的小故事更广地传播出去,用新瓶装旧酒,将延续了千年的传统文化精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连接,为天地立心,让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以新的面孔展示给大众,塑造了一个讲好中国故事的典型范例,形成了一股强有力的中华文化复兴力量,用普通中国人的真实故事,谱写出了中国纪录片历史上的经典之作,在国际上展示出了中国人坚定的文化信心与价值观自信。
从纪录片市场的角度讲,我们过去常说影片要国际化,要产业化。
国际化、产业化确实应该,但以这两者为制作根本,却是无源之水,是本末倒置。
在这个制作成本越来越低,产片量越来越大的时代,我们可以发现其实纪录片产业化的困境,更多在于我们创作者对自身本土文化的理解程度不够,或者对本土文化的自信不够。
我们总习惯以收视率来衡量一切,但却不明白社会的风气、人心的向背靠的还是影片策划主创人员自身深厚的文化功底、独到的历史眼光。
纪录片的作用在于记录生活中真实的故事,而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性本善,《记住乡愁》将两者结合,无疑为当代中国谱写出了一卷功德无量的德行录。
韩愈讲:“好古之文,乃好古之道也。
”《记住乡愁》用传统文化道德的力量起八代之衰,发潜德之光,吹响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号角。
可以说,《记住乡愁》不仅是一部用故事化的表达方式记录真实故事的纪录片,更是新时代中,中国文化传承的一个载体,一本教材。
它梳理了中华文明几千年来最为人称道的美德,为影视行业用现代元素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立下了一个新的标杆。
古人说文以载道,歌以咏志。
当下,纪录片无疑是承载中国文化最厚重、最真实的一种形式。
从体裁上讲,《记住乡愁》像是一部用影像记录中国文化根源的《史记》,在日益消失的古村落中,耐心寻找传统文化中永恒的真善美。
每一集故事的内容虽各有侧重,但专而有通,如《论语》一样,单看一集是一个意思,合起来一起看又有一个新的意境。
汤之《盘铭》讲:“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记住乡愁》值得人们从匆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一遍又一遍去揣摩、思索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性的光辉,让观众从单纯的聆听,变成了与创作者一起体验。
我们中国人常说不著一字尽显风流,《记住乡愁》无疑继承了中国文风几千年传承下来的高明深邃,走出了中国文化独有的一种气质,让沉醉于物质生活中的现代人,从生动的影像中,感受文化人的正能量,发现中国文化之所以能延绵数千年的奥秘,树立国人对自身文化的真实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