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理论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2013年外交学院国际关系专业考研真题及详细解析

2013年外交学院国际关系专业考研真题及详细解析

2013年外交学院国际关系专业考研真题&答案解析专业课2:国际关系史一、名词解释:1、旧金山条约2、让·莫内3、赫尔姆斯伯顿法4、科索沃战争5、三环外交二、简答1、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实施的对外政策的原因及其表现2、巴勒斯坦问题产生的原因三、论述1、冷战后美国亚太政策的演变过程2、第三世界冷战时期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专业课1:政治学综合(注:2013年之前专业课1第一部分为《政治科学基础》部分,先该部分已经换成王浦劬《政治学基础》一书)国际关系理论一、名词解释1、进攻性现实主义2、安全共同体3、社会共有知识二、简答国际合作下国家间为何存在欺骗三、论述无政府条件下一国和平崛起的可能性分析2013年外交学院国际关系专业国际关系史真题解析:一名词解释:1、旧金山条约(1)50年代初,美国单独策划的对日和约。

(2)50年代初,亚洲形势发生巨大变化,中国革命胜利,朝鲜战争爆发,美国于是加紧了单方面对日媾和。

1951年9月8日美国排斥中国、印度、缅甸等对日作战的亚洲国家,片面召集英法等国对日本签订的媾和条约。

主要内容:日本承认朝鲜独立;日本放弃台湾及澎湖列岛的一切权利和要求;日本放弃对南威岛及西沙群岛的一切权利和要求;日本同意将琉球群岛及小笠原群岛置于联合国托管之下,以美国为唯一管理当局;盟国可同日本缔结双边协定,在日本驻军。

(3)1951年9月18日和1952年5月5日,中国政府发表声明,不承认这个非法和约。

苏、波、捷等国没有在和约上签字。

2、让·莫内(1)法国著名政治家、外交家,因对欧洲一体化做出突出贡献,被誉为“欧洲之父”。

(2)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让·莫内任法英经济协调委员会主席;1946年任法国计划总署署长,对法国经济的恢复作出了贡献。

1950年,他参予提出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的《舒曼计划》。

1951年,欧洲一体化先驱让·莫内和法国外长舒曼首先提出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法、意、荷、比、卢、联邦德国六国正式签订了《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

大学二年级学国际关系理论

大学二年级学国际关系理论

大学二年级学国际关系理论国际关系理论是国际关系学科中的重要分支,它研究和阐述国际社会中不同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国际政治的运作机制以及全球事务的演变趋势。

作为大学二年级国际关系专业的学生,学习国际关系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理论的定义、研究方法、主要学派以及应用实践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国际关系理论的定义国际关系理论是研究各国国际政治行为和相互关系的学科范畴,它对于解释、预测和影响国际事务具有重要意义。

国际关系理论的出现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随着国际社会的快速变化和复杂化,理论研究的深化和扩展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

国际关系理论不仅仅关注国家之间的关系,还包括国际组织、跨国公司、非政府组织以及其他国际行为主体。

二、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方法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实证研究法和理论建构法。

历史研究法通过对历史事件和过程的分析,揭示国际关系的变化与发展规律;比较研究法通过对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比较,寻找普遍性和特殊性;实证研究法通过对实际案例和数据的分析,验证理论的适用性和有效性;理论建构法则通过对现有理论的批判和整合,形成新的理论框架。

三、主要的国际关系理论学派1. 现实主义学派现实主义学派认为国际关系是基于国家之间的冲突和竞争,强调国家利益和国力的重要性。

现实主义学派分为经典现实主义和结构现实主义两大流派,前者强调国家的个体行为和权力斗争,后者则注重国家间的系统结构和相互依赖。

2. 自由主义学派自由主义学派认为国际关系是基于合作和共同利益的,倡导国际社会的多边合作和民主治理。

自由主义学派主张通过国际法、国际组织和经济交流等方式来实现国际合作和和平发展。

3. 构成主义学派构成主义学派主张国际关系是由社会构造和意义构建所决定的,强调观念、信念和文化对国际政治的影响。

构成主义学派主要关注国际制度、身份认同和认知结构等方面。

四、国际关系理论的应用实践国际关系理论不仅仅是学术研究的对象,还有着广泛的应用实践价值。

理论流派的名词解释

理论流派的名词解释

理论流派的名词解释一、现实主义现实主义是国际关系学中重要的理论流派之一。

它强调国家间的权力和利益是国际政治的基本动力,强调国家是国际关系中的主角。

现实主义分为现实主义经典派和现实主义结构派两个流派。

经典派认为国家间的利益冲突不可避免,主张国家之间的竞争和对抗是常态。

结构派则认为国际制度和国际结构对国家行为产生重要影响,主张通过研究国际体系的特征和结构来理解国际行为。

二、自由主义自由主义是国际关系学的理论流派之一,主张国际合作、集体安全和国际治理。

自由主义强调个体和社会之间的自由和合作,主张通过国际制度和规则来实现国际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自由主义分为经济自由主义和积极自由主义两个主要分支。

经济自由主义强调市场机制和自由贸易的重要性,主张国际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

积极自由主义则注重通过国际组织和合作来解决国际问题,主张国际制度的发展和改革。

三、建构主义建构主义是国际关系学中的重要理论流派,主张通过研究社会和文化的构建过程来理解国际关系。

建构主义认为国际关系不仅仅是由国家间的权力和利益关系决定的,还受到意识形态、文化、认同等因素的影响。

建构主义关注国际秩序的建构和变迁,主张通过更深入的研究国际制度和规范,来发现国际行为的深层次动因。

四、依附理论依附理论是国际政治经济学中的重要理论流派,主要关注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相互依附关系。

依附理论认为,由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政治状况相对较弱,它们在国际体系中容易成为发达国家的附庸,而导致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

依附理论主张通过改革和合作来解决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提高其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和利益。

五、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国际关系学中相对较新的理论流派,强调对传统理论框架的批判和超越。

后现代主义认为,传统的国际关系理论片面强调国家、权力和安全,忽视了非国家行为者和非军事安全问题的重要性。

后现代主义主张将社会构建、话语分析等理论方法引入国际关系研究,关注权力、知识和身份的构建过程,以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国际关系名词解释

国际关系名词解释

国际政治学是研究国际社会中各个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

包括:1,国政社会形成发展的物质前提,国政社会的一般特征,各构成要素间相互关系的结构状态,国政社会运行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等。

2,国际政治行为主体是国政社会中最主要的构成要素,包括国家行为主体和非国家行为主体是国际政治学研究的逻辑起点和最主要对象。

3,主要研究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它主要涉及:各国对外政策及其发展演变,国家间的冲突与合作、各种政治力量对比的发展变化,国家集团的形成。

分化和改组,世界秩序的形成。

发展与变革,等。

4国社各构成要素之间政治关系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是既抽象又具体的范畴,必须把握不同历史时期及其不同发展阶段的时代特点,全面分析国政主体相互关系的结构状态,各种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以揭示国政的发展规律。

其主要流派有理、现、新现等。

国际政治各种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的总和。

是资本主义和国际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行为主体包括主权国家,国际组织,跨国公司等。

另外,还有许多虽不具行为主体资格,但是能于国际舞台发挥作用和影响的行为者,其中国际政治力量以及由国际政治力量对比决定的国际政治格局对国际政治发展演化其重要的作用。

国际关系指国际社会中一切成员跨越国界的互动关系。

包括三个不同范围的领域。

第一是国际关系,指任何成员的即任何跨国界关系,包括国家、国际组织、乃至个人之间的跨国界互动关系。

第二是国际政治,主要是权威国际成员之间的关系,核心是国家间关系。

第三是对外政策,指一个国家对于其他国家或组织制定和实施的政策。

三者构成同心圆:国际关系范围最大,国际政治次之,仅包括国际关系中官方关系部分,三要考虑国家间关系,对外政策的范围最小。

国际政治环境即国际政治的基本环境状态,包括自然环境、经济因素和科技因素,这些因素对国际政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对国际政治环境的理论分析出现于20世纪初,60年代以来,日益得到重视。

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

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三十年战争:发生于1618年至1648年,它是欧洲封建时代向资本主义时代跨进,中世纪国际关系转向近代国际关系交替时期在欧洲所发生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战争,是在神权受到削弱的条件下,欧洲世俗专制政权之间争夺权力与财富的集中体现。

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镇压捷克新教徒,“掷出窗外事件”成为“三十年战争”的导火索。

战争从德国内部的教派之争逐渐发展到后来的争权夺利、扩疆拓土的混战。

一方以法为首,包括瑞典、丹麦以及德意志新教诸侯;另一方以神圣罗马帝国为首,包括西班牙、奥地利以及德意志天主教诸侯。

战争绵延三十年,历经四个阶段,最后法国、瑞典占优势。

三十年战争的结局,破除了中世纪以来形成的以罗马教皇为中心的神权政治体制,确立了主权平等和独立的民族国家所组成的国际社会,在欧洲建立了一个相对均状态的政治格局。

2、《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它是具有现代意义的第一个国际关系条约。

主要内容:(1)欧洲领土的局部分割:法国取得阿尔萨斯和洛林,并肯定了先前取得的3个主教区;瑞典则获得了波罗的海和北海沿岸最重要的港口,并且取得了军费赔偿。

(2)限制了皇帝的权利,承认了各诸侯具有独立的内政、外交权;还规定卡尔文与路德教享有同样的权利,制止了天主教对新教的迫害。

对近代国际法的产生与发展起了重大作用(意义):第一,开创了以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第二,划定了欧洲大陆各国的国界,承认了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并鸣国家主权、国家领土、国家独立等原则已经确立为国际关系中应遵守的准则;第三,首次创立并确认了条约必须遵守和对违约的一方可施加集体制裁的原则;第四,承认新教和旧教享有同等的权力,打破了罗马教皇神权统治下的世界主权论。

第五,在欧洲开始确立常驻外交代表机构的制度,各国普遍建立了外交使节,进行外事活动。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不但结束了30年战争,而且在欧洲大陆形成了一个力量相对均衡的政治格局,建立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国关理论【一】(人物名词解释)

国关理论【一】(人物名词解释)

国关理论学派人物(名词解释)理想主义学派:①伍德罗·威尔逊:是理想主义中最重要的代表人物,被称为理想主义学派“最雄辩的和最有影响力的代言人”。

他1913年入主白宫,成为美国第28届总统。

1918年在向国会的演说中提出了著名的“十四点原则”,作为实现战后“世界的和平纲领”。

主要著作《论国家》、《伍德罗·威尔逊文集》。

②阿尔弗雷德·齐默恩:齐默恩是欧洲早期理想主义的代表人物和国联的积极筹划者。

他坚持认为人的本性并没有什么善恶之分,也并不是本性好战。

而是人的开化和教育不足,反对将战争的根源归结于人类的天性。

他强调必须用新的方法来避免战争。

主要著作有《希腊共同体》、《国联与法权》。

③约翰·默里:美国著名的政治思想家和神学家。

理想主义与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

强调人性可以改造,重视国际利益,倡导建立国联,为国际关系理论作出了突出贡献。

主要著作有《外交政策和自由社会》、《核武器的道德困境》。

现实主义学派:①马克斯·韦伯:是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哲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评论家。

韦伯认为政治最根本的和最重要的手段就是暴力。

其主要的理论贡献是在权力的理论、政治领导的理论、国际冲突对国际政治结构影响的理论上。

②爱德华·卡尔:卡尔是英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和国际理论家。

他首先指出了理想主义的弊端,提出了现实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

他因此被认为国际关系研究领域“政治现实主义的奠基人”。

从卡尔开始,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揭开了新的一页。

主要著作有《二十年危机(1919-1939)》、《和平条约以来的国际关系》。

③莱茵霍尔德·尼布尔:尼布尔是美国最著名的神学家和基督教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

主要理论贡献在于人的原罪说;关于人与集体;冲突和权力是社会必然存在的产物;道德和权力政治之间的关系;关于对理想主义的批判。

著作有《道德的人与不道德的社会》、《对时代终结的反思》。

④阿诺德·沃尔弗斯:沃尔弗斯1939年加入美国籍,在多所大学任职教授,是现实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国际关系理论

国际关系理论

国际关系理论1.名词解释复合相互依赖:约瑟夫·奈和基欧汉在《权力与相互依赖》中提出的概念。

其指出,随着国家不断地、更多地卷入彼此的事务,它们变得越来越依赖于自己边界之外的事务。

新的世界政治变化正呈现出(I)国家不再是唯一行为主体,非国家行为体直接参与世界政治,这导致国际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加强,地理差距已不再是交往的障碍;(II)越来越多的问题进入国际议程,国内和国际问题的区别日益变小,各问题之间没有等级之分,政治的界限日益模糊;(III)军事力量不再起主要作用;的特征,其为国家间基于彼此复合地相互受外力所支配或受其巨大影响的一种状态。

国际制度:指持续的、相互关联的正式的与非正式的规则体系,这些规则体系可以界定行为规范、制约行为体活动、帮助行为体的期望值趋同。

一般包含(I)有着明确规定的规则和章程的正式政府间国际组织(IGOs)和非政府组织(NGOs);(II)政府之间协商同意和达成的、涉及某一问题领域国际机制(international regimes);(III)有着非常明确规定和谅解、可以帮助国际行为体协调各自的行为,达到期望值趋同的国际惯例(conventions)。

国际制度有(I)权威性,(II)制约性,(III)关联性三个特征。

主体间性:主体间性即人对他人意图的推测与判定。

主体间性有不同的级别,一级主体间性即人对另一个人意图的判断与推测。

二级主体间性即人对另一人关于其他人意图的判断与推测的认知的认识。

建构主义认为其为身份的基本特征,打破了主客体的二元对立。

国际社会:国际社会既是历史的,又是一个不断扩展和演进的过程。

指国家们因各自利益而认为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受到一套共同规则的制约,且它们一起构建共同的制度而形成的概念。

国际社会中的国家们认为自己在相互打交道的时候受到一些规则的制约,必须尊重对方的独立地位,履行业已达成的协议,并且对相互使用武力的行为加以某些限制。

与此同时,它们也互相进行合作以构建国际制度,比如国际法、外交机关、普遍的国际组织以及有关战争的惯例与公约。

国际关系理论名词解释

国际关系理论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国家利益: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意指国家在复杂的国际关系中维护本国和本民族免受外来侵害的一些基本原则。

2权力:在国际关系领域,权力即指一国在国际舞台上控制他国的影响,国际事件的综合能力3冲突(论):冲突与利益的追求和权力有关。

由于各国追求的利益不同,所产生的“权力冲突各异”,因而导致频繁的国际冲突。

4均势(论):??国际体系中竞争的国家或国家集团之间权力大体相当,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支配别国,从而能够实现共存。

均势理论假定,在这种格局下,国家反对其他国家的权力优势。

5霸权:?指国际关系中一种支配性的领导地位和状态,也可指霸权国强行推行其意志的政策。

霸权国是指具有足够的军事和经济实力,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它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行为,操纵国际体系运作的国家。

6 博弈论:博弈论是科学行为主义极为推崇的一种理论框架,它包含研究“合理行为”的策略和方法,是游戏规则和策略选择的统一。

7 合作:?为实现一定的利益目标,国际关系行为主体在政策和行动上相互协调、相互适应的行为及其结果。

合作并不是国家间关系的和谐状态(没有利益冲突),国际合作的基本特征是利益冲突和利益趋同并存,虽然国家之间有着利益冲突,但调整各自政策之后,相互的实际或预期效用相吻合,从而克服利益冲突,达到实现共同利益的结果。

8体系:“部分或分体系的集合体”,任何体系均能“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个状态”,任何体系都呈现一种结构,其组成部分处于互动关系之中。

体系论则是一种“抽象的,描述的和理论的概念。

”它提供一种广泛的分析观点。

9相互依存:基欧汉和奈把相互依存定义为:彼此之间的依赖。

并认为相互依存意旨敏感性和脆弱性。

他俩认为相互依存是指国际社会中不同角色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10国际政治经济学(IPE):国际政治经济学是研究国际关系行为者追求财富和追求权力的互动作用。

IPE已发展成一个国际关系学的重要分支学科。

11国际机制:是指在某一特定问题领域里组织和协调国际关系的原则,准则,规则和决策程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
1国家利益: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意指国家在复杂的国际关系中维护本国和本民族免受外来侵害的一些基本原则。

2权力:在国际关系领域,权力即指一国在国际舞台上控制他国的影响,国际事件的综合能力
3冲突(论):冲突与利益的追求和权力有关。

由于各国追求的利益不同,所产生的“权力冲突各异”,因而导致频繁的国际冲突。

4均势(论):国际体系中竞争的国家或国家集团之间权力大体相当,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支配别国,从而能够实现共存。

均势理论假定,在这种格局下,国家反对其他国家的权力优势。

5霸权:指国际关系中一种支配性的领导地位和状态,也可指霸权国强行推行其意志的政策。

霸权国是指具有足够的军事和经济实力,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它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行为,操纵国际体系运作的国家。

6 博弈论:博弈论是科学行为主义极为推崇的一种理论框架,它包含研究“合理行为”的策略和方法,是游戏规则和策略选择的统一。

7 合作:为实现一定的利益目标,国际关系行为主体在政策和行动上相互协调、相互适应的行为及其结果。

合作并不是国家间关系的和谐状态(没有利益冲突),国际合作的基本特征是利益冲突和利益趋同并存,虽然国家之间有着利益冲突,但调整各自政策之后,相互的实际或预期效用相吻合,从而克服利益冲突,达到实现共同利益的结
果。

8体系:“部分或分体系的集合体”,任何体系均能“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个状态”,任何体系都呈现一种结构,其组成部分处于互动关系之中。

体系论则是一种“抽象的,描述的和理论的概念。

”它提供一种广泛的分析观点。

9相互依存:基欧汉和奈把相互依存定义为:彼此之间的依赖。

并认为相互依存意旨敏感性和脆弱性。

他俩认为相互依存是指国际社会中不同角色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10国际政治经济学(IPE):国际政治经济学是研究国际关系行为者追求财富和追求权力的互动作用。

IPE已发展成一个国际关系学的重要分支学科。

11国际机制:是指在某一特定问题领域里组织和协调国际关系的原则,准则,规则和决策程序。

12集体安全:是国际社会设想的以集体力量威慑或制止其内部可能出现的侵略者和侵略行为的办法来保护每一个国家的国家安全的一种安全保障体系。

13安全困境:国际无政府状态下,一个国家增强自我安全的行动必然会削弱其他国家的安全感。

国家往往通过增强军备减弱自我的不安全感。

但是,这样做只能是其他国家以同样的方式加强自己的均被。

结果就会出现国家之间不断升级的军备竞赛,最后的结果是所有国家都因为增强了均被而感到更不安全。

安全困境出现的条件:无政府状态;国家希望生存。

缓解安全困境的条件:国家在增强防御的时候,
将进攻型战略和防御性战略清楚区别开来。

14软权力:一般被界定为包括三方面因素:1价值标准,尤其指西方的自由,民主和人权。

2市场经济,特别是自由市场经济体制及其运行体制。

3西方文明,指文化,宗教等影响。

15地缘经济学:是冷战结束后出现的颇有新意的国际关系理论,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前美国华盛顿战略和国际关系研究中心地缘政治学项目主任爱德华·卢特沃克,他强调,地缘经济学是一种战略,对军事对抗起“缓冲作用”。

16 俩支世界政治论:国家为中心世界里的行为之与中心世界的对等行为者(各种各样的跨国公司和次国家行为者)发生竞争,合作,互动或共存的关系。

为这俩种政治的世界为俩支全球体系。

17文明冲突:亨廷顿不仅把文化和文明看作是国际关系中的关键变量和国际事务中国家行为的重要基础,而且看作事国际冲突的首要原因,这就是亨廷顿文明冲突理论的核心标志。

18 国际安全研究(ISS):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而是国际关系研究领域的一个分支学科。

在国家安全,集体安全和国际安全中,国际安全为最高阶段和最高形式,它研究的对象是国际社会生产,稳定,和平与发展的安全环境,条件和保障机制。

19民主和平论:指的是西方国家中在评价一个国家好坏的观点与标准上,认为非民主的国家比民主的国家更容易进行战争,因为后者的决策是基于民众的同意,而民众将构成对战争的制约力量。

这成为美国采取新干涉政策的重要依据。

但有的学者指出,没人能够提供完全
确定的证据,证明民主国家更爱好和平。

同时,民主国家可能进行的是更具破坏力的战争,因为他们倾向于进行十字军似的道德征伐。

20世界新秩序:就是生活在国际社会的成员国相互共存的最低条件。

21全球化:是民族国家的世界体系的最后形成,是世界新格局的战略体现。

是指不同文化的相互渗透融合。

22沟通理论:卡尔·多伊奇认为,沟通理论与控制论和信心论密切有关,是关于事物之间信息传递的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23 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一个总的特点是反对实证和经验的方法论和认识论。

反对关于理性是决定因素的说法,反对现代性和启蒙传统。

24:结构理论的三原则:体系组成排列的原则;不同体系的功能;单位之间实力的分配。

25 卡普兰6模式 1均势体系2松散的俩极体系3紧张的俩极体系4环球体系5等级体系6单位否决体系。

26 国际冲突
国际冲突是指国际行为主体之间为实现各自的利益和目标而进行的对抗性或敌对性遭遇或相互作用,是由于所追求的利益和目标不同而处于自觉的对立之中的相互活动。

从冲突的内容上区分分为政治冲突、经济冲突、军事冲突;从冲突的性质上区分分为暴力冲突和非暴力冲突、局部冲突和全面冲突、根本性冲突和非根本性冲突;从冲突的烈度上分分为国际战争、国际危机、一般性冲突和语言象征性冲突。

27新自由主义
20世纪70年代,在传统现实主义陷入危机的背景下,新自由主义兴起。

1977年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德《权力与相互依赖:转变中的世界政治》标志着新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兴起。

其中国际机制是新自由主义的核心概念。

新自由主义认为,虽然体系结构是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但仅仅强调结构是不够的,进程与结构一样都是国际体系的重要特征。

28新现实主义
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霸权地位衰落,第三世界异军突起。

在这种背景下,西方一批学者将传统的现实主义理论进行修正和补救,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新现实主义学派。

肯尼思·沃尔兹的《国际政治理论》是新现实主义理论的巅峰之作。

其中结构是新现实主义理论的核心概念。

其对传统现实主义的修正主要集中在:1、国际冲突的根本原因不是人性,而是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

2、在重要关头,国家关心的不是权力,而是安全。

3、研究国际体系的变化,既要注重单位层次,又要注意结构层次。

29建构主义20世纪90年代西方国际关系领域活跃着一种称为“建构主义”的新型研究取向。

建构主义批评新现实主义的理性原则,主张应用社会学视角看待世界政治,注重国际关系中所存在的社会规范结构而不是经济物质结构,强调机构、规则和认同在国家行为及利益形成过程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指出行为体与体系结构之间存在互动依赖关系。

重要的书:第二大题:
1EH卡尔《二十年危机(1919-1939):国际关系研究导论》P51
2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P67
3罗伯特·利伯《理论与世界政治》P148
4约瑟夫·奈和罗伯特·基欧汉《权力与相互依存》P154
5压力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P230
6亨廷顿《文明的冲突和世界新秩序的重建》1993年夏,美国哈弗大学塞缪尔·亨廷顿教授在《外交季刊》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文明的冲突》的文章。

首次阐述了他的文明冲突论。

3年后,亨廷顿又将这篇文章扩展成为一本专著。

取名为《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对其文明冲突论作了更详细,更系统的阐述和论证。

认为文明之间的冲突是对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

以文明为基础重建国际秩序则是防止战争的最佳安全保障。

7肯尼思·华尔兹《人、国家与战争》P110
8肯尼思·华尔兹《国际政治理论》P12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