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植物转基因技术
《植物转基因技术》课件

转基因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前景
研究方向
未来应加强转基因技术在提高作物抗逆性、 品质改良和功能食品研发等方面的研究,以 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需求。同时,应关注新 兴技术的应用,如基因编辑技术,以推动转 基因技术的创新发展。
应用前景
随着转基因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领域的拓 展,未来转基因作物有望在保障粮食安全、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 挥重要作用。同时,随着人们对转基因技术 认识的深入和法规体系的完善,转基因技术 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
鉴定
对筛选出的阳性细胞或植 株进行遗传和表达分析, 以确定目的基因是否成功 导入并稳定遗传。
鉴定方法
包括分子生物学技术、免 疫学技术、生物化学技术 等。
转基因植物的遗传稳定性与安全性
01
02
03
04
遗传稳定性
转基因植物在繁殖过程中,目 的基因能够稳定遗传并表达的
能力。
安全性
转基因植物对人类健康、生态 环境和农业生产的潜在影响。
目的基因的验证
对获取的目的基因进行测序和功能验证,确保其正确性和可用性。
基因克隆与载体构建
基因克隆
采用限制性内切酶和连接酶等技 术,将目的基因克隆到载体上。
载体的选择
根据目的基因的特点和需求,选 择适合的载体,如质粒、病毒载
体等。
载体构建
将目的基因与载体进行重组,形 成重组质粒或重组病毒载体。
转化体的筛选与鉴定
转基因技术的法规和监管问题
法规制定
各国政府需制定完善的法规和监管体系 ,规范转基因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确保 其安全可靠。同时,需要加强国际合作 ,共同制定国际统一的转基因技术标准 。
VS
监管执行
转基因植物的方法

转基因植物的方法转基因植物是指通过人工手段将外源基因导入植物细胞中,使其产生新的性状或改善原有性状的植物。
转基因植物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基因克隆基因克隆是指将所需的基因从外源生物中分离出来,并将其插入到载体DNA中。
载体DNA是一种能够自我复制的DNA分子,通常采用的载体有质粒、噬菌体等。
基因克隆的过程需要利用限制性内切酶切割DNA,将所需的基因与载体DNA连接起来,形成重组DNA分子。
2. 转化转化是指将重组DNA分子导入植物细胞中,使其成为植物细胞的一部分。
转化的方法有多种,包括农杆菌介导转化、基因枪法等。
其中,农杆菌介导转化是最常用的方法。
农杆菌是一种能够感染植物的细菌,通过将重组DNA分子导入农杆菌中,再将农杆菌接种到植物体内,使其将重组DNA分子导入植物细胞中。
3. 选择选择是指通过筛选,将转化成功的植物细胞筛选出来。
为了使转化成功率更高,通常会在重组DNA分子中加入一些标记基因,如抗生素抗性基因等。
在转化后,将植物细胞培养在含有抗生素的培养基上,只有转化成功的细胞才能够生长下去,从而筛选出转化成功的植物细胞。
4. 培育培育是指将转化成功的植物细胞培养成完整的植物。
在培育过程中,需要对植物进行筛选和鉴定,以确保其具有所需的性状。
同时,还需要对植物进行基因检测,以确保其基因组稳定性和安全性。
转基因植物的方法虽然可以为人类提供更多的食品和药品,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因此,在进行转基因植物研究和开发时,需要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其安全性和可控性。
同时,还需要加强对转基因植物的监管和管理,以保障公众的健康和安全。
植物转基因技术的原理和方法

植物转基因技术的原理和方法
1、植物转基因技术的原理
植物转基因技术是指将外源DNA片段插入到植物细胞的过程,从而改变植物的表型特征。
在植物转基因技术中,将外源DNA插入到植物细胞的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DNA片段的生产和收集:DNA片段的生产和收集是通过一系列的生物技术手段来实现的,比如PCR扩增技术、染色体复制,等等。
(2)特異性克隆:特異性克隆是一种利用抗原受体系统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主要是通过聚合酶链反应的方法,将无菌的DNA片段植入到宿主细胞中,从而使改变细胞表型性状的抗原受体获得潜在的克隆特异来源。
(3) 载体特异性转染:载体特异性转染是将DNA片段植入到宿主细胞中的过程,它通常是利用哺乳动物质粒等载体将外源DNA片段植入到宿主细胞中。
(4) 转化:转化是植物细胞在受到DNA片段植入后,能够形成含有外源基因的植物的过程。
2、植物转基因技术的方法
(1) 诱导细胞抗性:植物转基因技术可以利用一些诱导剂,如多聚糖、双链RNA等,通过诱导植物细胞的自然抗性,让其增加免疫反应及抗外源性抗原的能力,从而提高转基因植物的转化效率。
(2) 共价结合技术:共价结合技术是一种利用化学方法将外源DNA植入植物细胞的技术,它通常利用某种活性稀释剂将DNA片段与
植物细胞表面形成稳定的共价结合,从而使外源DNA片段能够植入宿主细胞。
(3) 转化抗性:转化抗性是一种利用抗生素来抑制植物细胞的自然抗性,从而促进植物细胞内部外源DNA的转化。
一般常用的抗生素有青霉素和环丙沙星。
(4) 小麦内含体技术:小麦内含体技术是一种利用小麦内含体将外源DNA植入植物细胞的技术,它通常利用小麦内含体外质壁偶联(ECC)促进外源DNA的转化。
植物转基因技术的原理和方法

植物转基因技术的原理和方法
植物转基因技术是一种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将外源基因导入植物细胞内,使其具有新的性状的技术。
转基因技术的原理是通过将外源基因导入植物细胞内,使得这些基因能够在植物细胞内正常表达,从而实现对植物性状的改良。
转基因技术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首先,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将需要导入植物细胞内的外源基因与载体DNA连接起来,形成转基因载体。
其次,将转基因载体导入到植物细胞内,使其与植物细胞内的DNA发生重组,从而使外源基因被整合到植物细胞内。
最后,通过筛选和鉴定,确定已经被整合外源基因的植物细胞,并进行培养和繁殖。
转基因技术应用广泛,可以用于改良植物的品质、抗病性、耐旱性等性状。
在农业生产中,转基因技术可以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减少使用农药和化肥的数量,从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同时,转基因技术也可以用于生物医药领域,生产一些高价值的药物和医疗用品。
然而,转基因技术也存在一些争议和风险。
一些人担心转基因作物可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并可能对人类健康产生潜在风险。
因此,在使用转基因技术时,需要进行严格的安全评估和监管。
同时,为了保护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一些国家和地区还规定了
转基因食品的强制标识。
植物转基因技术是一种强大的生物技术手段,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同时,也需要充分考虑其潜在的风险和影响,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和监管措施,确保其合理、安全地应用。
农杆菌介导的植物转基因技术

农杆菌介导的植物转基因技术
农杆菌介导的植物转基因技术(Agrobacterium-mediated plant transformation)是一种常用的植物遗传转化技术。
该技术利用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作为载体,将外源基因
导入目标植物细胞,使其产生转基因植物。
农杆菌天然具有植物细胞转化的能力。
当农杆菌感染植物时,其携带的质粒(T质粒)能够在植物细胞中插入外源基因,并
将其转化为转座子形式,随后将其整合入宿主植物基因组中。
转座子通常包含目标基因、转座酶和调控序列,它们共同确保外源基因正确表达。
T质粒还携带有自身所需的发育激素和植
物生长调节物质,以维持转化后细胞的生存和分裂。
农杆菌介导的植物转基因技术具有许多优点。
首先,它可以用于许多不同植物物种的基因转化。
其次,该技术可以实现整株或局部的基因转化,包括细胞、组织、器官或整个植株。
此外,农杆菌介导的转基因技术可实现稳定遗传转化,外源基因可以遗传到植物后代中。
最后,该技术对植物基因组中的特定位点插入外源基因,使得外源基因可以与内源基因进行正常结合。
随着转基因技术的不断发展,农杆菌介导的植物转基因技术仍然广泛应用于研究和农业生产领域。
它为植物功能研究、抗病虫害、提高产量和改善品质等方面提供了有效手段。
然而,农杆菌介导的转基因技术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转化效率低、插入位点随机性以及响应植物抗性等问题。
因此,研究人员不断探索新的转基因技术和改进农杆菌介导的植物转基因技术的方法,以改善转基因植物的性状和应用。
常用的植物转基因技术

五种常用的植物转基因技术植物转基因技术是通过各种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方法将从动物、植物及微生物中分离的目的基因整合到植物基因组中,使之正确表达和稳定遗传并且赋予受体植物预期性状的一种生物技术方法。
1983年,首例抗病毒转基因烟草的成功培育标志着人类开始尝试利用转基因技术改良农作物。
目前,植物转基因技术已在作物改良和育种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植物转基因技术,一些来自于动物、植物及微生物的有益基因如抗病/虫基因、抗非生物胁迫性状基因及特殊蛋白基因已被转化到农作物中以改良现有的农作物和培育新的农作物品种。
以DNA重组技术为基础的植物转基因技术极大地扩展了基因信息的来源,打破了远缘物种间自身保持遗传稳定性的屏障。
植物转基因技术已应用到玉米、水稻、小麦、大豆和棉花等许多农作物。
同时,该技术也正在被尝试用于茄子和草莓等其它的作物中‘1’纠。
目前,根据转基因植物的受体类型,植物转基因方法可以分为3大类:以外植体为受体的基因转化方法,如农杆菌介导法、基因枪法和超声波介导法;以原生质体为受体的基因转化方法,如聚乙二醇法、电击法、脂质体法及磷酸钙-DNA共沉淀法;以种质系统为受体的基因转化方法,如子房注射法和花粉管通道法。
由于以原生质体为受体的基因转化方法有原生质体培养难度大,培养过程繁杂,培养工作量大且培养技术不易掌握;原生质体再生植株的遗传稳定性差、再生频率低并且再生周期长;相关的转化方法的转化率低、效果不理想等缺点,所以该类基因转化方法未被作为植物转基因的常规方法广泛使用。
本文将对农杆菌介导法、基因枪法、超声波介导法、子房注射法和花粉管通道法的原理、基本步骤和优缺点作以简要介绍。
1以外植体为受体的基因转化方法1.1农杆菌介导法农杆菌介导法是最早应用、最实用有效并且具有最多成功实例的一种植物转基因方法。
农杆菌是一类普遍存在于土壤中的革兰氏阴性细菌。
目前,用于植物转基因介导的农杆菌是根癌农杆菌和发根农杆菌。
某些根癌农杆菌和发根农杆菌分别含有大小为200 -800bp的结构和功能相似的Ti质粒和Ri质粒。
转基因技术——动植物转基因方法

转基因 技术
【DAWN_ZX】
转基因技术的步骤
转基因 技术
STEP4:目的基因的检测和表达
1.检测转基因生物的染色体DNA上是否插入了目 的基因。 方法:采用DNA分子杂交技术。 2.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 方法:采用用标记的目的基因作探针与 mRNA 杂交。 3.最后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 方法:从转基因生物中提取蛋白质,用相应的 抗体进行抗原-抗体杂交。 4. 进行个体生物学水平的鉴定。
转基因 技术
【DAWN_ZX】
动物转基因方法
原核显微注射法
胚胎干细胞介导法 逆转录病毒载体法 精子介导的基因转移 核移植转基因法 体细胞核移植法 线粒体介导法
转基因 技术
【DAWN_ZX】
动物转基因方法
原核显微注射法(最常用) •方法:将外源基因注射到受精卵细胞的原核内,
外源基因与胚胎基因组融合后体外培养, 移植到 受体母畜子宫内发育,这样分娩的动物体内的每一 个细胞都含有新的DNA片段。 •缺点:效率低、位置效应(外源基因插入位点随 机性)造成表达结果有不确定性、动物利用率低。 反刍动物繁殖周期长,有较强的时间限制、需要大 量的供体和受体动物。
转基因 技术
【DAWN_ZX】
植物转基因方法 基因枪介导转换法
•方法:利用火药爆炸或高压气体加速将包裹
了带目的基因的DNA溶液的高速微弹直接送入 完整的植物组织和细胞中,然后通过细胞和组 织培养技术,再生出植株,选出其中转基因阳 性植株即为转基因植株。 •优点:不受受体植物范围的限制,而且其载 体质粒的构建也相对简单,是目前转基因研究 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方法。
转基因技术的步骤 STEP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
目的:使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中稳定存在,并且 可以遗传至下一代,使目的基因能够表达和发挥 作用。 组成: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标记基因 标记基因的作用:是为了鉴定受体细胞中是否含 有目的基因,从而将含有目的基因的细胞筛选出 来。常用抗生素基因。
《植物转基因技术》PPT课件

T-DNA区:能够转移整合入植物受体基因组, 并能在植物细胞中表达,从而导致 冠瘿瘤发生。
Vir区:由多个毒性基因组成, 其编码蛋白对 T-DNA的转移和整合 必不可少。
1.Ti质粒上的T-DNA:
仅存在于被感染植物细胞的细胞核中,整 合到植物基因组中 ,T-DNA以单拷贝或多拷贝 形式插入植物基因组中,插入的位点也各不相同。
实例 小麦的基因枪转化
3、幼胚的高渗预培养: 4、微弹的制备与基因枪的轰击(无菌): 5、抗PPT愈伤组织的选择:白色生长快的为
外源质粒转化的愈伤(见图)。 6、抗PPT再生植株的获得:(见图)
实例 小麦的基因枪转化
7、抗PPT转化植株的耐盐性:
含盐0.7%NaCl条件下转化植株表现较强的耐盐性。
转化后的gus的瞬间表达转化后3周产生的抗性愈伤组织抗性愈伤的gus反应再生的转化植株转化植株叶片的gus表达抗性植株后代的抗性检测自1983年人类首次获得转基因植物后已有大量的抗病抗逆及品质改良的转基因植物获得成功在农业生产上已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植物转基因技术》PPT 课件
植物转基因技术: 又称基因重组技术或DNA重组,
二)、转化载体系统:
Ti质粒载体系统一般分为两类: 一类叫共整合载体系统; 一类叫双元载体系统。
(一)、共整合载体质粒:
1.pGV3850 系 统 :
这是第一个非致癌的 Ti质粒衍生载体,来自 胭脂碱型质粒 pTiC58Trac, 包 括 25bp末端序列和胭脂 碱合成酶基因,T-DNA 上的其它基因则为 pBR322 序 列 取 代 。
5. 植物叶绿体基因工程
进行叶绿体遗传转化研究,建立了烟草叶绿体遗传 转化体系。并将一些基因转入烟草叶绿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种常用的植物转基因技术植物转基因技术是通过各种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方法将从动物、植物及微生物中分离的目的基因整合到植物基因组中,使之正确表达和稳定遗传并且赋予受体植物预期性状的一种生物技术方法。
1983年,首例抗病毒转基因烟草的成功培育标志着人类开始尝试利用转基因技术改良农作物。
目前,植物转基因技术已在作物改良和育种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植物转基因技术,一些来自于动物、植物及微生物的有益基因如抗病/虫基因、抗非生物胁迫性状基因及特殊蛋白基因已被转化到农作物中以改良现有的农作物和培育新的农作物品种。
以DNA重组技术为基础的植物转基因技术极大地扩展了基因信息的来源,打破了远缘物种间自身保持遗传稳定性的屏障。
植物转基因技术已应用到玉米、水稻、小麦、大豆和棉花等许多农作物。
同时,该技术也正在被尝试用于茄子和草莓等其它的作物中‘1’纠。
目前,根据转基因植物的受体类型,植物转基因方法可以分为3大类:以外植体为受体的基因转化方法,如农杆菌介导法、基因枪法和超声波介导法;以原生质体为受体的基因转化方法,如聚乙二醇法、电击法、脂质体法及磷酸钙-DNA共沉淀法;以种质系统为受体的基因转化方法,如子房注射法和花粉管通道法。
由于以原生质体为受体的基因转化方法有原生质体培养难度大,培养过程繁杂,培养工作量大且培养技术不易掌握;原生质体再生植株的遗传稳定性差、再生频率低并且再生周期长;相关的转化方法的转化率低、效果不理想等缺点,所以该类基因转化方法未被作为植物转基因的常规方法广泛使用。
本文将对农杆菌介导法、基因枪法、超声波介导法、子房注射法和花粉管通道法的原理、基本步骤和优缺点作以简要介绍。
1 以外植体为受体的基因转化方法1.1农杆菌介导法农杆菌介导法是最早应用、最实用有效并且具有最多成功实例的一种植物转基因方法。
农杆菌是一类普遍存在于土壤中的革兰氏阴性细菌。
目前,用于植物转基因介导的农杆菌是根癌农杆菌和发根农杆菌。
某些根癌农杆菌和发根农杆菌分别含有大小为200 -800bp的结构和功能相似的Ti质粒和Ri质粒。
Ti质粒和Ri质粒含有3个功能区:参与农杆菌侵染植物过程的vir区、参与农杆菌基因整合到宿主植物基因组过程的T-DNA区、在农杆菌中启动质粒复制的ori区。
在vir区上的vir操纵子群作用下,Ti质粒和Ri质粒能将自身的T-DNA转入宿主植物细胞内,而后将T-DNA整合到植物基因组中。
T—DNA是质粒上一段10—30kb 的序列,它的两端各有一段高度保守的25bp的同向重叠序列。
由于T-DNA转化无序列特异性,因此可用任何基因片段代替原来的T-DNA基因片段进行。
农杆菌介导法的原理是:在农杆菌基因ehvA,chvB,pscA,and att家族所编码的蛋白和植物伤口产生的酚类物质和糖类物质的共同作用下,农杆菌识别并附着在宿主细胞壁上。
virD4和virB基因编码蛋白组成的type IV分泌系统将单链VirD2-T-DNA复合体运送到宿主细胞内。
此外,VirE3、VirE2和VirF蛋白也通过该系统进入宿主细胞质中。
在宿主细胞质中,VirE2蛋白与VirD2-T-DNA复合体结合。
在V irD2核定位信号、某些农杆菌蛋白和宿主细胞蛋白的共同作用下,VirD2-T-DNA复合体进入细胞核。
在VirD2、VirE2、某些宿主细胞核蛋白如AtKu80和DNA连接酶的作用下,T-DNA被整合到宿主基因组中,但具体过程不详。
农杆菌介导法的基本步骤是:(1)诱导目标植物外植体;(2)构建含有目的基因的质粒;(3)质粒导人合适的农杆菌菌株中及该菌株的活化过程;(4)植物愈伤组织的微伤口处理及农杆菌侵染;(5)共培养及脱菌处理;(6)愈伤组织筛选、分化与植株再生;(7)再生植株及其后代的外源基因及其表达产物的分子检测;(7)转基因T1代的目标性状鉴定。
农杆菌介导法具有操作简单、转化效率较高、重复性好、单拷贝整合、基因沉默现象少、转育周期短、转化片段较大且插入片段明显及实验费用低等优点,因此,农杆菌介导法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植物转基因方法。
但是,农杆菌介导法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在自然条件下,农杆菌只侵染双子叶植物。
对于单子叶植物,虽然可以采用人工添加酚类物质的方法,诱导农杆菌完成侵染过程,但是单子叶植物的组织培养有一定的难度。
目前,只发现20多种单子叶植物能被农杆菌侵染。
其次,植物细胞壁对农杆菌介导转化效果有一定影响。
再次,影响农杆菌转化效率的因素较多。
在设计农杆菌介导实验时,研究者要考虑农杆菌菌株类型、质粒载体类型及两者间的匹配情况;外植体的基因型、来源和发育状态;培养基成分及某些诱导条件如是否加入酚类物质等。
此外,植物愈伤组织的诱导过程有时会存在困难。
1.2基因枪法基因枪是20世纪80年代初由园艺学家Sanford等人发明的。
在此基础上,Klein等以基因枪为工具发展了一套物理学转基因方法。
经过10多年的改进和提高,基因枪的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代基因枪是1987年由Sanford等设计制造的火药基因枪,它是以火药爆炸的冲力为动力;第二代基因枪是高压放电基因枪,它是以高压放电引起水滴汽化所产生的冲力为动力;第三代基因枪是压缩气体驱动基因枪,它是以高压惰性气体为动力。
由于存在明显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问题,前两代基因枪现已基本被淘汰。
作为一种物理学方法,基因枪技术已成功应用在烟草、水稻、小麦、甘蔗、棉花、大豆、洋葱、番木瓜和葡萄等许多农作物的品种改良上,并且该技术被用于瞬间表达研究和培育稳定的转基因植株等研究领域。
基因枪法的原理是:利用基因枪产生的高压动力冲击波将包裹外源DNA的重金属颗粒(如钨粉、金粉等)射穿植物细胞壁和细胞膜,射入植物细胞,使外源DNA随机整合到植物细胞染色体中,达到使外源DNA在受体植物中正常表达和稳定遗传的目的。
基因枪法的基本步骤是:(1)诱导目标植物外植体;(2)构建含有目的基因的质粒或制备外源DNA样品;(3)重金属颗粒的外源基因包被过程;(4)植物愈伤组织的前处理;(5)基因枪轰击过程;(6)愈伤组织筛选、分化与植株再生;(7)再生植株及其后代的外源基因及其表达产物的分子检测。
基因枪法具有操作方法简单,转化时间短、数量大,对受体植物几乎无要求,基因用量少,可转化基因片段大,可获得较长时间的瞬时表达,实验费用低等优点。
然而基因枪法也有许多缺点。
首先,由于基因枪法转导的外源DNA是随机整合到宿主基因组中的,这不利于外源DNA在宿主植物中稳定地表达和遗传。
其次,因为随机整合位点不固定和外源DNA拷贝数多等问题会导致转基因后代的突变率提高、整合的外源DNA丢失及基因沉默等现象。
此外,基因枪法还存在转化过程对细胞有损害、转化率低、嵌合体多、可重复性差及设备昂贵等缺点。
1.3超声波介导法作为一种新创建的物理学基因转化方法,超声波介导法已被用于真核生物的基因转化研究和人类基因治疗领域。
在农作物基因转化研究中,超声波介导法已成功地将外源DNA转导人烟草和甜菜的原生质体、玉米和小麦的未成熟胚及烟草的叶片中。
目前,该方法常与农杆菌介导法共用以提高外源DNA的转化效率。
超声波介导法的原理是:利用超声波的空化作用,在细胞膜上产生可恢复的渗透孔空洞,从而使外源DNA进入细胞。
超声波介导法的基本步骤是:(1)目标植物外植体的制备;(2)目的基因的制备;(3)超声波处理;(4)转化受体俞伤组织的筛选与植株再生;(5)再生植株及其后代的外源基因及其表达产物的分子检测。
超声波介导法的优点有:该方法不受宿主范围的限制,可以将外源基因导入任何基因型的植物细胞内;该方法可以避免对细胞的机械性损伤,有利于原生质体的存活;该方法操作简便、设备便宜等优点。
由于超声波介导法也存在外源DNA随机整合及外源DNA拷贝数多等问题。
因此,该方法也会导致转基因后代的突变率提高、整合的DNA丢失及基因沉默等现象。
2 以种质系统为受体的基因转化方法2.1子房注射法子房注射法是一种育种工作中经常使用的简便易行的植物转基因方法。
1993年,丁群星及其同事首次使用子房注射法将Bt基因导入玉米子粒中并成功获得了具有一定玉米螟抗性的转基因玉米。
目前,子房注射法成功用于玉米、小麦、甜瓜和黄瓜等农作物的转基因育种工作中。
子房注射法的原理是:使用微注射针或显微注射仪将外源DNA注入处于减数分裂期的受体植物的子房中,借助子房产生的压力和卵细胞产生的吸收力,外源DNA进入受精的卵细胞中,借助合子胚旺盛分裂过程中基因组的复制、重组、缺失或易位等现象,外源DNA被随机整合到受体染色体上。
子房注射法的基本步骤是:(1)目的基因的制备;(2)根据受体植物受精后其子房的变化特点,确定最佳时间,进行外源DNA注射或将离体的受精子房进行外源DNA注射,再对该离体子房进行培养;(3)转化种子及其后代的外源基因及其表达产物的分子检测。
子房注射法的优点:该方法无需组织培养过程,因此实验过程简单,操作便捷;该方法所用的仪器设备简单便宜;外源DNA直接注射进入子房可以提高转化率;该方法可以直接得到转化种子,因此缩短了育种周期。
其缺点是:田间转化过程的工作量大;转化过程中,子房受到机械性伤害易导致转化率和结实率低;易产生杂基因污染;该方法只能在授粉期进行,受季节和天气等自然条件影响;由于后代群体规模较大,筛选过程工作量较大。
2.2花粉管通道法20世纪70年代末期,在DNA片段杂交假设理论和对植物开花受精过程的解剖学及细胞学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周光宇等推测外源DNA可以通过花粉管经过的珠心通道进入受精胚囊,转化进入精卵融合细胞、早期合子及早期胚细胞。
随后,周光宇等创建花粉管通道技术并通过该技术将外源DNA导入陆地棉,成功地培育出抗枯萎病的新品种。
目前,花粉管通道法已成功应用于棉花、水稻、小麦、大豆等农作物的改良和育种工作。
花粉管通道法的原理是:在植物授粉后的特定时期内,利用精卵融合细胞、早期合子及早期胚细胞无细胞壁和核膜结构的特点,以柱头内形成的花粉管为通道,将外源DNA导人受精胚囊。
在受精后细胞基因组合成和复制活跃的条件下,将外源DNA随机整合到受体植株基因组上。
花粉管通道法的基本步骤是:(1)目的基因的制备;(2)根据受体植物受精后,花粉管形成的情况和精卵细胞融合的时间,确定最佳时间,进行外源DNA导入;(3)转化种子及其后代的外源基因及其表达产物的分子检测。
花粉管通道法的优点:操作简单;对受体植物无种类的要求;对外源DNA无特别要求;无组织培养过程;转化速度较快,育种周期短等。
其缺点是:该方法的具体机制不清,且缺乏分子生物学证据;受自然条件、环境条件及受体植物的花期等生理条件限制;该方法要求充分了解受体植物开花受精的时间;该方法要求很强的经验性,对某些农作物的操作难度较大;转化率低;结果的可重复性差;在转基因植株的后代中,外源基因的稳定遗传性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