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行路难(其四)》ppt课件
合集下载
拟行路难(课件)

6、七八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七八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7、后人对鲍照的评价很高,你认可这些评价 后人对鲍照的评价很高, 吗?
前人评鲍照: 前人评鲍照: 明远《行路难》 ◎明远《行路难》,壮丽 豪放,若决江河, 豪放,若决江河,诗中不可 比拟,大似贾谊《过秦论》 比拟,大似贾谊《过秦论》。 明远长句,慷慨任气, ◎明远长句,慷慨任气, 磊落使才,在当时不可无一, 磊落使才,在当时不可无一, 不能有二。 不能有二。 老杜评李白: 老杜评李白: 白也诗无敌,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 不群。清新庾开府, 不群。清新庾开府, 俊逸鲍参军 鲍参军……【俊 俊逸鲍参军 【 豪放飘逸】 逸:豪放飘逸】
比较鲍、李的《行路难》 比较鲍、李的《行路难》
写作缘由 鲍照 情感 语言风格
李白
比较鲍、李的《行路难》 比较鲍、李的《行路难》
写作缘由 鲍照 怀才不遇 壮志难酬 情感 抒悲愤 深受乐府影响, 深受乐府影响,语 抒悲愤 言清新质朴,气势 言清新质朴, + 连贯, 连贯,笔力酣畅淋 明豪情 漓 + 展自信 语言风格
其四) 拟行路难(其四)
【南朝·宋】鲍照 南朝 宋
鲍照,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出身寒微, 鲍照,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出身寒微, 自称“家世贫贱” 负锸下农” 自称“家世贫贱”,是“负锸下农”(《谢秣 陵令表》)。二十多岁时 二十多岁时, 陵令表》)。二十多岁时,在临川王刘义庆门 因献诗被赏识,擢为王国侍郎。 下,因献诗被赏识,擢为王国侍郎。以后担任 过太学博士及县令等低级官职。 过太学博士及县令等低级官职。最后任临海王 刘子顼(Xū)参军, 刘子顼(Xū)参军,在刘子顼举兵叛乱失败 死于乱军中。世人因此称他为鲍参军。 时,死于乱军中。世人因此称他为鲍参军。有 鲍参军集》传世。尽管鲍照“才秀人微, 《鲍参军集》传世。尽管鲍照“才秀人微,取 湮当代” 诗品》 )。但他的文学作品的 湮当代”(《诗品》语)。但他的文学作品的 价值,却越来越受后人重视, 价值,却越来越受后人重视,有人甚至认为他 是刘宋时代成就最高的作者。 是刘宋时代成就最高的作者。
高中语文课件:《拟行路难其四》课件17张

梳理诗人情感变化的过程
行路难
认命——不认命——认命
︱︱
︱
抨击 悲愤
无奈
作者情感由“屈从”到“不平”再到“认命”到“借酒浇
愁,唱歌断愁”再到“无可奈何”。整首诗塑造了一位满
怀郁结,举杯消愁却大放悲声、忍辱负重而又悲怆难抑的
诗人形象。
类诗探读
行路难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拟行路难》和李白的《行路难》在表现手法、内容和情感上有何异同?
相同点:
平地,各自东
西南北流”,把水的流向的不同比作人生的贵贱穷达的
不同。“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则是把宦
途比作行路的艰难。
②内容上都抒写怀才不遇。
行路难
不同点: 从情感看,李诗是高昂向上的,鲍诗却忍气吞声,徘徊
拟行路难(其四) 鲍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行路难
请 说 说 该 诗 所 表 达 的 思 想 感 情 。
行路难
这两句诗歌运用了什么手法?有怎样的作用?
①这两句诗运用了比兴手法。 ②诗人用平地上的水向不同的方向流淌,比喻人因门第不 同,命运也不同。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抨击了不 合理的门阀制度。
元嘉二十一年 (444) ,刘义庆病逝,他也随之失 职,在家闲居了一段时间。后来,又做过一些小官。后 卷入王室斗争,为乱兵所害..。
知作者
行路难
《拟行路难(其四)优秀课件.ppt

“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 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 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 变,只能发出愤怒的控诉。
3、全诗突出一个“愁” 字,所叹者愁,酌酒为消愁, 悲歌为断愁,不敢言者更添 愁。
正如沈德潜所说,此诗“妙 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 愁”.
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4、第七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5、本诗主旨:
本文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 下的怀才不遇,抒发愁苦的感 叹,表达了深感世路艰难激发 起的愤慨不平之情。
拓展延伸
诗歌比较阅读:
材料一般选用不同的人所写的 相同或相似的题材,或是思想 感情不同,或是表达技巧不同 ,或是形象、语言风格不同。 比较阅读应该以求异为主。
李白的《行路难》与
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 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 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理 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 木,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 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 表达了诗人的抗争。
第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 “岂无感”越是激昂,“不敢言” 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一 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 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 致。
知人论世,理解标题: “行路难”难从何而来?
道路难行。 人生之路(仕途) 艰险坎坷,才华埋 没,壮志难酬。
课堂探究学习(合作交流)
1、前两句作者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有什 么作用? 2、人生亦有命中的“命”字在文中的具体 含义是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3、全诗的感情可以用哪一个字来总括?作 者是如何来表现的?这种欣赏诗歌的方法 是什么? 4、七八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5、本诗的主旨是什么?
拟行路难(其四)
3、全诗突出一个“愁” 字,所叹者愁,酌酒为消愁, 悲歌为断愁,不敢言者更添 愁。
正如沈德潜所说,此诗“妙 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 愁”.
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4、第七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5、本诗主旨:
本文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 下的怀才不遇,抒发愁苦的感 叹,表达了深感世路艰难激发 起的愤慨不平之情。
拓展延伸
诗歌比较阅读:
材料一般选用不同的人所写的 相同或相似的题材,或是思想 感情不同,或是表达技巧不同 ,或是形象、语言风格不同。 比较阅读应该以求异为主。
李白的《行路难》与
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 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 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理 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 木,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 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 表达了诗人的抗争。
第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 “岂无感”越是激昂,“不敢言” 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一 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 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 致。
知人论世,理解标题: “行路难”难从何而来?
道路难行。 人生之路(仕途) 艰险坎坷,才华埋 没,壮志难酬。
课堂探究学习(合作交流)
1、前两句作者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有什 么作用? 2、人生亦有命中的“命”字在文中的具体 含义是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3、全诗的感情可以用哪一个字来总括?作 者是如何来表现的?这种欣赏诗歌的方法 是什么? 4、七八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5、本诗的主旨是什么?
拟行路难(其四)
《拟行路难(其四)》课件24张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作者“愁”的原因是什么?
命
知人论世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意逆志
❖ 1、 论世:门第决定人生走向,门阀制度阻塞 了寒士的进仕之路。
❖ 2、 知人:鲍照努力抗争,积极进取,争取机 会;一生仕途坎坷,多做小官,怀才不遇。
❖ 3、 观图:借酒浇愁图。 松树:寓意正直高洁的品格。 孤高正直的内在人格的追求和坚持。
背景简介:
“起兴”示例: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找出诗中表达“愁”的意象
酒 歌
第七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 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 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理 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 木,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 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 表达了诗人的抗争。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 度,士族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出身 就可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级官职。他 们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 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 他们即使才华横溢,也很难任高官。一 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 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 文学的一个特色。
第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 岂无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 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一种 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 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
全诗突出一个“愁”字, 所叹者愁,酌酒为消愁,悲歌 为断愁,不敢言者更添愁。正 如沈德潜所说,此诗“妙在不 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
拟行路难
(其四)
南朝·宋 鲍照
【学习目标】
1、了解创作背景 2、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拟行路难(其四)》 ppt课件

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思考:“命”指什么? 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仕
进之路。
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 鲍照虽才华横溢,但因出
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际。
身寒微,即使因献诗受临
面对门阀制度的不合理,
川王刘义庆赏识,但也只 能担任太学博士及县令等
虽抨击,却——认命
低级官职。
探究:诗人是如何表现这种“愁”情的?(表现手法)
三读诗歌,思考问题
鲍照这位才子有什么愁呢? 请你围绕“愁”,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为何而愁? (结合时代背景及作者生平) 2.如何解愁? (结合诗句) 3.愁的结果? (结合诗句)
1.为何“愁”?
联系社会背景、作者生平:
泄水至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士族,造成了“上品无寒
运不公的愁苦心情。(难点)
走近鲍照 鲍照(约415—470),字明远,祖籍上党,后迁于东海(今山东郯
tán城西南)。南朝宋文学家,与北周庾信并称“ 鲍庾”或 “ 南照北信 ”,他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为“ 元嘉三大家”。其诗气 骨劲健,语言精练,词采华丽,常表现慷慨不平的思想情感。
鲍照出身寒微,自称“家世贫贱”,是“负锸(chā)下农” 。二 十多岁时,在临川王刘义庆门下,因献诗被赏识,擢为王国侍郎。以后 担任过太学博士及县令等低级官职。最后任临海王刘子顼(xū)参军, 在刘子顼举兵叛乱失败时,死于乱军中。世人因此称他为 鲍参军 。 有《鲍参军集》传世。尽管鲍照“才秀人微,取湮当代”(《诗品》 语)。但他的文学作品的价值,却越来越受后人重视,有人甚至认为他 是刘宋时代成就最高的作者。
自我安慰——发展 借酒浇愁——转折 倾泻悲愤——高潮
作者情感由“屈从”到“不 平”再到“认命”到“借酒浇愁, 唱歌断愁”再到“无可奈何”。 整首诗塑造了一位满怀愁绪,举 杯消愁却大放悲声、忍辱负重而 又悲怆难抑的诗人形象。
思考:“命”指什么? 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仕
进之路。
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 鲍照虽才华横溢,但因出
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际。
身寒微,即使因献诗受临
面对门阀制度的不合理,
川王刘义庆赏识,但也只 能担任太学博士及县令等
虽抨击,却——认命
低级官职。
探究:诗人是如何表现这种“愁”情的?(表现手法)
三读诗歌,思考问题
鲍照这位才子有什么愁呢? 请你围绕“愁”,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为何而愁? (结合时代背景及作者生平) 2.如何解愁? (结合诗句) 3.愁的结果? (结合诗句)
1.为何“愁”?
联系社会背景、作者生平:
泄水至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士族,造成了“上品无寒
运不公的愁苦心情。(难点)
走近鲍照 鲍照(约415—470),字明远,祖籍上党,后迁于东海(今山东郯
tán城西南)。南朝宋文学家,与北周庾信并称“ 鲍庾”或 “ 南照北信 ”,他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为“ 元嘉三大家”。其诗气 骨劲健,语言精练,词采华丽,常表现慷慨不平的思想情感。
鲍照出身寒微,自称“家世贫贱”,是“负锸(chā)下农” 。二 十多岁时,在临川王刘义庆门下,因献诗被赏识,擢为王国侍郎。以后 担任过太学博士及县令等低级官职。最后任临海王刘子顼(xū)参军, 在刘子顼举兵叛乱失败时,死于乱军中。世人因此称他为 鲍参军 。 有《鲍参军集》传世。尽管鲍照“才秀人微,取湮当代”(《诗品》 语)。但他的文学作品的价值,却越来越受后人重视,有人甚至认为他 是刘宋时代成就最高的作者。
自我安慰——发展 借酒浇愁——转折 倾泻悲愤——高潮
作者情感由“屈从”到“不 平”再到“认命”到“借酒浇愁, 唱歌断愁”再到“无可奈何”。 整首诗塑造了一位满怀愁绪,举 杯消愁却大放悲声、忍辱负重而 又悲怆难抑的诗人形象。
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其四)》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10.鲍照在《拟行路难(其四)》中写备感压抑、满腹痛苦不 能言的名句是:“心非木石岂无感?, 吞声踯躅不敢”言 11.《拟行路难》中运用反问语气表现鲍照忍辱负重、矛盾痛苦 精神的两句诗是“ 心非木石岂无感,? 吞声踯躅不敢言” 。 12.《拟行路难》中,“ 泻水置平地 , 各自东西南北流”两句 运用比兴手法,写出了人因门第不同而命运不同的可悲现实。 13.“行路难”是古乐府“杂曲歌辞”调名,内容多言世路艰难 及离别伤悲之情,古代诗人常以此入诗,表情达意,如鲍照 《拟行路难》中“ 酌酒以自全诗突出一个“愁”字。所叹者愁,酌酒为消愁,悲歌为断愁,不敢 言者更添愁。正如沈德潜所说,此诗“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 愁”。
抨击不平(认命)
悲愤难平(不认命)
无奈徘徊(认命)
全诗塑造了一位怎样的诗人形象?
①出身寒微,在门阀制度重压下的怀才不遇; ②不满现实,却只能自抑悲愤,无奈屈从。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z踯hí 躅zhú不敢言。
【译文】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各自向不同方向流散。人生 是既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艾。喝酒来宽慰自己,因举 杯饮酒而中断歌唱《行路难》。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 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南朝宋文学家,出生于一个低级士族家庭。 元嘉十二年,献诗言志而被刘义庆擢为临 川王国侍郎。 大明五年,出任刘子顼前军参军,故世称 “鲍参军”。 泰始二年,刘子顼因起兵反宋明帝失败被 时,于乱军中遇害,时年约五十一岁。
背景
鲍照生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实行门阀制度,主要 由数十个士族(大家族)统治当时的社会,士族制度下的门阀士族, 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出身就可以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级官 职,这就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 阻塞了寒士的仕进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
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其四) 》课件(共2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ppt

不同点: 从情感看,李诗是高昂向上的,鲍诗却
忍气吞声,徘徊辗转,愁情无以释怀。 鲍照的诗歌,有对命运的抗争,但也是
无力的表达,最后“吞声踯躅不敢言”流露 出对现实的无奈和痛苦。而李诗虽有表达壮 志难酬的苦闷,“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 帆济沧海”, 表现了一种积极的追求、乐 观的自信和顽强坚持理想的品格,凸现出诗 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 “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 比喻了社会生活中不同处境下高低贵贱 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 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
• 2.第三句写“人生亦有命”,从诗 歌本身看,作者对“命”有怎样的看 法?
第三句中“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
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
知作者
行路难 X I N G L U N A N
鲍照(约414—466),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 东海(今山东郯城)人。元嘉期间被宋文帝刘义 隆聘为国侍郎。孝武帝即位后,任临海王刘子顼 的前军参车、迁军刑狱参军,人称“鲍参军”。 后刘子顼作乱,鲍照为乱兵所杀。
鲍照与颜延之、谢灵运同为宋元嘉时代的 著名诗人,合称“元嘉三大家”,其诗歌注意 描写山水,讲究对仗和辞藻。他长于乐府诗, 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世 称“元嘉体”,现有《鲍参军集》传世。
华,却郁郁不得志,至多只做过几任小官,正如 诗评家钟嵘所叹:“才秀人微,故湮没当代!” • 时代背景
魏晋南北朝时,入仕实行门阀制度(即以门 第出身地位为唯一选拔标准),阻塞了天下寒士 的进仕之路,使广大寒士命途坎坷,心中激愤难 抑。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合作研讨:
1.诗的开头两句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写出了怎样的哲理?
《拟行路难(其四)课件

作者介绍
鲍照(约415年~470年),字思端 ,南朝宋文学家,以诗歌、辞赋、散 文见称,是南北朝时期文坛的杰出代 表。
鲍照出身寒微,但他才华横溢,创作 了大量反映社会矛盾和人民苦难的文 学作品,被誉为“文学革命”的先驱 。
创作背景
《拟行路难(其四)》是鲍照创作的一首乐府诗,创作于南北朝时期的南朝宋。
主题思想分析
诗人借“行路难”的比喻,描述了人生的艰辛和困苦,表达出对人生无常和世 事难料的感慨。同时,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诗人也表达出对自由和美好的向往 。
艺术特色
艺术特色概述
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在于其独特的比喻手法、生动的形象描绘以及深沉的情感表达 。
艺术特色分析
诗人运用丰富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使得诗歌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同时,通过 细腻的情感表达,使得诗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拟行路难(其四)》 优秀课件
目录
CONTENTS
• 作品背景 • 作品赏析 • 作品解读 • 作品影响 • 作品评价
01 作品背景
时代背景
01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分 裂时期,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 安,人民生活困苦。
02
当时的社会等级制度森严,士族 门阀势力强大,普通百姓很难有 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
意象分析
总结词
意象丰富,寓意深远
详细描述
这首诗的意象十分丰富,如“行路难”的象征、江水的流逝、草木的荣枯等,这些意象都寓含着深刻 的含义。诗人通过这些意象,传达出人生的苦难和无常。
结构分析
总结词
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详细描述
这首诗的结构非常严谨,层次分明。诗人从感慨人生无常开 始,逐渐展开对自然景象和人事变迁的描绘,最后以对人生 的思考和领悟收尾。这种结构使得诗歌的表达更加有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 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 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 石,理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 使心如槁木,用反问的句式,冲决 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 达到了高潮。表达了诗人的抗争。
第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 “岂无敢”越是激昂,“不敢言” 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 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 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 淋漓尽致。
写作特点
语言质朴。近乎口语,明白晓畅。
此诗以真情动人。
音律也很独特。一与三、二与四 分别押韵,错落有致。
全诗小结:
全诗突出一个“愁”字, 所叹者愁,酌酒为消愁,悲 歌为断愁,不敢言者更添愁。 正如沈德潜所说,此诗“妙 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 愁”.
行路难
• • • • • •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拟 南 行 朝 路 宋 难 鲍 ( 照 其 四
现代双语高二语文组
·
自由朗读诗歌
拟行路难
鲍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倾倒水于平地,水向四处分流 . 人生是既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 歌唱声因举杯饮酒愈益悲愁而中断.
知人论世 以意逆志
• 1、 论世:门第决定人生走向,门阀制度阻塞 了寒士的进仕之路。 • 2、 知人:鲍照努力抗争,积极进取,争取机 会;一生仕途坎坷,多做小官,怀才不遇。
本文写诗人在门阀制 度重压下的怀才不遇,抒 发愁苦的感叹,表达了深 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 不平之情。
•赏析诗句
1、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 达效果?
抓关键词体会全文作者的感情
• 命—劝慰----叹---愁 • 酒---排遣--- 消---愁 前三句自我克制的痛苦 寒士不平的悲愤 • 歌---倾泻----断----愁 • 感---不敢----言----愁 最后一句无力抗争的无奈 乱世不保的忧患
诗人情感变化的过程
• 认命——不认命——认命 ︱ ︱ ︱ • 抨击 悲愤 无奈
•
天宝元年(742),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 林供奉。李白本是个积极用世的人,他才高志大 ,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 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却没被唐玄宗重用, 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 ,变相撵出了长安。《行路难》即作于被迫离开 长安时,感叹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李白少有 大志,胸怀着“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想辅 佐帝王,成就伟业。他二十四岁“辞亲远游”直 到四十二岁才奉诏供奉翰林。因为他傲岸奔放, 蔑视权贵,不容于朝。天宝三年,被逼出京,朋 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 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
背景简介: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 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 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 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 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 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门阀制度
•
封建等级制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形成于东汉, 魏晋南北朝时盛行。 • 中国古代官宦人家的大门外有两根柱子,左 边的称“阀”,右边的叫“阅”,用来张贴功 状。后人就把世代为官的人家称为阀阅、门阀 世族、士族。西汉武帝以后,崇尚儒学,官僚 多以经术起家。他们授徒讲学,门生故吏遍天 下,形成一种社会力量,其子孙承家学,继续 为官。久而久之,到东汉中叶出现了世代为官 的大姓豪族。
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1)从诗歌本身看“命”指门第决 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 样的遭遇。 (2)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 改变,只能发出愤怒的控诉。
3、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怎样的 形象?
明确: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 画出了一个怀才不遇,悲怆难抑,苦闷异 常的发愁者形象。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 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 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 《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长歌 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读者从这举杯 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 其愁的沉郁了。
明确: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作者以 “水” 喻人,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 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 低贵贱决定的。
效果:通过对泻水这一寻常现象的描写,形 象地揭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 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由于激愤不平而一泻无余 的心情。
2、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
拓展:
• 鲍照——南朝刘宋社会动荡—怀才不遇—无奈
• 李白——盛唐———————怀才不遇—乐观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 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阅读诗歌 整体感知
本诗的诗?
命
鲍照,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本籍 东海.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 诗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对后来的作家 更产生过重大影响。诗、赋、骈文都不乏 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 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 且多传诵名篇。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 18首。鲍照擅长诗赋和骈文,尤善乐府, 作品风格俊逸,对唐代诗人李白等很有影 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