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源机制讲座教学内容
学校防震教育知识资料

五年级
主讲人:郭兆杨
学校防震教育知识讲座
一、地震基本知识
1. 什么是地震?
地震是地球内部介质局部发生急剧的破裂,
产生的地震波,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 动的现象。
2. 地震是怎么形成的? 地震是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 能量突然释放引起的地球表层 的振动。当地球内部在运动中 积累的能量对地壳产生的巨大 压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 时,岩层便会突然发生断裂或 错位,使积累的能量急剧地释 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 四面八方传播,就形成了地震。 一次强烈地震过后往往伴随着 一系列较小的余震。
震级
• 震级每相差1级,释放的能量相差约30倍. • 震级每相差2级,释放的能量相差约900倍 • 震级每相差0.1级,释放的能量相差约1.4倍
例如:
一个5.5级地震的能量,相当于日本广岛原子弹的能量 8级=30个7级=900个6级=27000个5级 汶川的8级地震,相当于同时5600个广岛原子弹爆 炸的能量
震级
全世界每年平均发生地震次数
8级以上每年1-2次 7级以上每年10-20次 6级每年100-200次 5级每年1000-2000次
全世界每年平均发生地震约500万次, 其中,人们能感觉到的有5万多次.
烈度
烈度:用来衡量地震的破坏程度。同样大小的地震, 造成的破坏各地不一定相同;同一次地震,在不同 的地方造成的破坏也不一样。 炸弹的炸药量,好比是震级;炸弹对不同地点 的破坏程度,好比是烈度。 烈度的影响因素: 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结构、建筑物牢 固程度 震级越大、震源越浅、震中距越小,烈度就越大。 一般来讲,一次地震发生后,震中区的破坏最重, 烈度最高。
3.地震分类、震级与烈度
震源机制讲座

NE 向 的 龙 门 山 断 裂 受 挤 压
结语
• 大陆地震进入新阶段 • 震源机制给出地壳内部的信息,结合地
表的GPS、软流层的SKS偏振方向,能够 从三维了解各个层位不同的运动
谢谢大家!
strike
dip
slip
四、震源机制的应用
• 判断震源断层的错动方式
推 断 应 力 场 测
应力场3个主轴σ1 σ2 σ3和
震源机制应力轴P B T夹角示意
定义:一致性参数 a =α+β+γ
150
120
90
60
30
0
a 7.6
7.5
震例
千岛(5点滑动平均)
7.6
1977-3-20 1980-2-10 1981-12-18 1984-3-4 1986-3-14 1988-7-30 1990-6-30 1991-12-24 1994-8-14 1994-10-8 1995-1-4 1995-5-2 1995-12-8 1996-3-30 1997-4-2 1999-8-12 2001-6-24
一、引言
• 地震的现场考察、地震前后的地形变测 量和地震波的观测研究等结果确认,天 然构造地震是地下岩层的突然错动引起 的。发生错动的岩层可称为震源断层。
• 震源机制的另一个名称是断层面解。 是 对地震的几何理解。
• 大量震源机制可以反演应力场——了解 地震的动力成因;震源断层面的空间取 向和错动方向——运动特征。
篱 笆 墙 错 位
邢台震后地形 变:上升、下 降呈四象限
断层的分类
• 构造断层 • 地震断层 • 震源断层 • 3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 如深浅构造问题
泰安—隆尧—忻州剖面壳幔波速比、泊松比 二维结构及邢台地区地震投影分布图
幼儿园地震知识讲座完整版课件

幼儿园地震知识讲座完整版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讲座基于幼儿园安全教育教材第五章《自然灾害的防护》,详细内容涉及地震的基本概念、地震发生的原因、地震来临如何自我保护、地震后的救援与自救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地震的基本知识,认识到地震的危害性。
2. 培养幼儿在地震发生时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3. 教育幼儿关爱生命,学会地震后的救援与自救方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地震发生原因的理解,地震自我保护方法的掌握。
教学重点:地震来临如何进行自我保护,地震后的救援与自救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震演示模型、地震知识挂图、地震自救视频。
2.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地震演示模型,让幼儿观察地震发生时的现象,引导幼儿关注地震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 知识讲解(10分钟)详细讲解地震的基本概念、发生原因,以及地震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危害。
3. 例题讲解(10分钟)讲解地震来临如何自我保护的方法,如躲到桌子下面、护住头部等。
4. 随堂练习(10分钟)组织幼儿进行地震自救演练,让幼儿在模拟地震中学会保护自己。
5. 视频观看(10分钟)观看地震自救视频,让幼儿了解地震后的救援与自救方法。
6. 创作环节(15分钟)让幼儿利用画纸、彩笔等学具,画出地震自救的场景,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地震的基本概念、发生原因、危害性。
2. 地震来临如何自我保护方法。
3. 地震后的救援与自救方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一幅地震自救的场景。
答案:幼儿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地震自救的场景,如躲在桌子下面、护住头部等。
2. 作业题目:介绍地震后的救援与自救方法。
答案:幼儿用简短的语言,描述地震后的救援与自救方法,如拨打急救电话、寻找安全出口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次讲座让幼儿对地震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地震自救的基本方法。
课后,教师应关注幼儿在家庭和学校中的地震防护行为,及时进行指导。
震源机制解ppt课件

面波震级:
M s log10 ( A20s ) 1.656log10 () 1.818
地震矩震级: M s [log10(M0 ) /1.5] 10.73
A 的单位微米( 106 m )
5
地震震源
弹性回跳理论(Elastic Rebound Theory):
第4章 地震机制
第三节 震源机制解
1
Epicenter distance
震中距
hypocenter
2
Location of Epicenter
Ts
Tp
Ts
Tp
X Vs
X Vp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X
Vp Vs VsVp
3
地震震级 (Magnitude):
体波震级(Richter Scale):
6677在海滨地区跨圣安德烈斯断裂的篱笆在1906年旧金山地震时错动了26米远处的土地向右移动889910101111faultblockdiagram12121313aerialviewsanandreasfault1414enechelonfracturesalongimperialfault1515offsetwoodpilealongimperialfault1616offsetplowedfield1717offsetcementlinedditchguatemala1818deformation1976earthquake1919treebisectedguatemala2020莫哈维沙漠中沿埃莫森断层256千米宽的地区的一对卫星影像2121埃莫森断裂崖的新鲜断面显示1992年兰德斯地震后的滑移称之为擦痕2222232343震源机制解习惯指断层方位位移和应力释放模式以及产生地震波的动力学过程2424431431震源辐射图案震源辐射图案radiationpatternradiationpattern构造地震震源
《地震科普知识讲座》课件

的呢?我们来研究地震
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的起因。
我们将探究这种关联。
地震的分类和特征
地震的分类
地震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包 括烈度地震、深源地震等。
地震的震源和震源 深度
了解地震震源的位置及其深 度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地 震现象。
地震的震级和震源 与震中的区别
地震的震级和震源与震中之 间有何不同?我们解析其中 的科学原理。
地震科普形式多种多样,不仅可以通过讲座,还可以通过视频、图文等方式。
3 地震科普的志愿服务
许多地震科普工作是由志愿者提供的,我们将介绍这一重要的志愿服务。
结束语
1 总结
通过本次地震科普知识 讲座,我们对地震有了 更深入的了解。
2 展望
地震科学仍面临许多挑 战和机遇,我们期待未 来的发展。
3 Q&A
地震的危害及防范措施
地震的主要危害
地震对人类和环境带来的 危害包括房屋倒塌、地面 裂缝等,我们探索这些风 险。
地震的预测方法
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寻找 能够准确预测地震的方法, 我们将了解最新的研究成 果。
地震的应急预案
在地震发生后,人们需要 迅速做出反应。我们将探 讨相应的应急预案。
地震的应急响应
1
地震后的应急救援
地震发生后,救援行动是至关重要的。了解应急救援的策略与实践。
2
地震后的灾后重建
地震造成的破坏需要进行灾后重建工作,我们将研究灾后重建的标准和步骤。
3
地震后的心理疏导
地震对人们的心理状态造成了巨大影响,我们将了解如何提供心理支持与疏导。
地震科学的研究现状
地震科学的发展历程 当前地震科学的研究方向 地震科学的前沿技术
防震减灾主题班会讲课文档

等基本知识,帮助学生了解地震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02
防震减灾措施与方法
针对不同场所如学校、家庭、公共场所等,介绍了不同的防震减灾措施
与方法,包括应急疏散路径、应急避难场所、家庭应急物资储备等。
03
地震预警与应急通信
讲解了地震预警系统的工作原理、预警信息的发布与接收,以及应急通
信的种类与使用方法,帮助学生了解如何及时获取地震预警信息,并能
03
CATALOGUE
地震预警与应急响应机制介绍
地震预警系统原理及应用
地震预警原理
地震预警系统通过实时监测地震活动,利用地震波传播速度与电磁波传播速度之 间的时间差,提前预测地震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向可能受影响的区域发出预警信 息。
预警系统应用
地震预警系统广泛应用于学校、医院、社区、工厂等人员密集场所,通过提前预 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公众教育与宣传
提高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和技能是长期之计。未来将进一 步加强公众教育和宣传工作,提高公众对地震灾害的认知 和应对能力。
国际合作与交流
地震是全球性的自然灾害,国际合作与交流对于提高全球 的防震减灾能力至关重要。未来将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合作 与交流,共同应对地震灾害的挑战。
THANKS
感谢观看
防震减灾主题班会讲课文 档
汇报人:可编辑
2023-12-22
CATALOGUE
目 录
• 防震减灾知识普及 • 防震减灾措施与技能培训 • 地震预警与应急响应机制介绍 • 常见地震谣言辨析与应对策略 •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01
CATALOGUE
防震减灾知识普及
地震基本概念与成因
地震定义
地震是地壳内部能量释放引起的 地球表面的震动。
《地震科普知识讲座》PPT课件

大震预警是地震对人类的最后示警。 从人们感受到这些现象,到房屋破坏、倒 塌,形成灾害,大约有十几秒(最多三十 几秒)的时间。我们只要掌握一定的知识 事先有所准备,又能保持头脑冷静,就可 能抓住这黄金瞬间,成功地避震脱险。
是一次地震的全部能量。因为有一部分能量在地震发生过程中,转变为热能和使岩石发生断裂位移
的机械能了。
地震前兆
大多数地震是有前兆的。分宏观前兆和微观前兆。只要善于观察, 认真分析就能捕捉到震前前兆异常信息。
(1) 宏观前兆:由人的感觉器官能直接觉察到的地震前兆。 比较常见的有,井水陡涨陡落、变色变味、翻花冒泡、温度升降, 泉水流量的突然变化,水温增高等;泉水突然枯竭或超常涌出;天 气突然骤冷骤热,天空中出现特别的亮光;地下发出奇怪的响声以 及人体能够感觉到的小地震增多;一些动物突然改变原来的生活习 性,狂叫乱跳,乱飞,精神不振,不思饮食;一些植物出现提前开 花、结果或重开花、重结果的不适时令现象等。
三、震时科学避震
大震的预警现象、预警时间和避震空间的 存在,是人们震时能够自救求生的客观基础, 只要掌握一定的避震知识,事先有一定准备, 震时又能抓住预警时机,选择正确的避震方 式和避震空间,就有生存的希望。
大震前的预警现象
从地震发生到房屋破坏, 一般约有十几秒钟的预警时 间,大震的预警现象主要有: 地面的颠动、地声、地光, 建筑物的晃动,人体自身心 理产生的恐慌等。
地震按成因可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两大类。构造地震、 火山地震、塌陷地震和诱发地震等属于天然地震。有人类活动引 起的地震振动称为人工地震。如核爆炸、化学爆炸和机械振动等 人类军事活动、生产活动引起的地震振动。
构造地震:由于地下岩层快速错动和破裂所造成的地震。此类地 震约占全球地震总数的90%以上,对人类的危害最大。
防震安全知识讲座方案

防震安全知识讲座方案一、目的和意义地震是自然灾害中最为常见的一种,了解和掌握防震安全知识,对于减轻地震带来的损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讲座旨在普及防震安全知识,提高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二、讲座对象本次讲座主要面向社会各界人士,包括企事业单位员工、社区居民、在校师生等,无特定年龄限制。
三、讲座内容1. 地震基本知识:地震的成因、类型、等级以及地震波的特点。
2. 地震预警信号:地震预警系统的原理、预警信号的发布和接收。
3. 地震应急措施:地震发生时的正确行动、地震后的自救互救方法。
4. 地震安全防护:地震前后对建筑物的安全检查、家庭和公共场所的防震措施。
5. 地震次生灾害防范:地震引发的水灾、山崩、泥石流等次生灾害的预防及应对措施。
6. 地震应急救援:地震应急救援的组织架构、救援队伍的组建和培训。
7. 地震灾后重建:地震灾后重建的原则、程序和技术。
四、讲座形式1. 讲座:邀请地震领域的专家,通过讲解和案例分析的形式,系统介绍防震安全知识。
2. 互动问答:设置问答环节,鼓励听众提问,专家现场解答。
3. 视频播放:播放地震灾害救援实录和地震安全知识宣传短片,增强讲座的直观性。
4. 地震应急演练:组织听众参与地震应急演练,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五、讲座时间和地点1. 时间:预计2小时,包括讲座、互动问答、视频播放和应急演练。
2. 地点:选择容纳人数较多、设施齐全的会议室或报告厅。
六、组织和实施1. 筹备阶段:联系地震专家、准备讲座资料、确定讲座时间和地点、宣传推广。
2. 实施阶段:讲座、互动问答、视频播放、应急演练。
3. 总结阶段:对讲座效果进行评估、收集听众反馈意见、改进后续讲座。
七、预期效果通过本次讲座,预期能够提高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增强自救互救能力,降低地震带来的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八、附录1. 讲座资料:包括地震基本知识、地震预警信号、地震应急措施等。
2. 讲座反馈表:用于收集听众对讲座的意见和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6.07.05-2007.12.31,ML≥2.0,地震个数183个
五、汶川地震
许力生
将主震
划分出 7个子 事件,南 部4个 逆冲,北 部3个 走滑
区域滑动方向
2001年以来我国 发生的3次大震 都位于巴颜咯拉 地块。青藏中部 物质东流,该块 体向东移动。昆 仑山口7.8地震是 左旋走滑, EW 向构造,南盘向 东,西部受拉张, 东部受挤压,因 而先后产生于田 地震的正断层和 和汶川地震的逆 冲断层。3个地 震吻合。
震源机制讲座
河北省地震局 刁桂苓
一、引言
• 地震的现场考察、地震前后的地形变测 量和地震波的观测研究等结果确认,天 然构造地震是地下岩层的突然错动引起 的。发生错动的岩层可称为震源断层。
• 震源机制的另一个名称是断层面解。 是 对地震的几何理解。
• 大量震源机制可以反演应力场——了解 地震的动力成因;震源断层面的空间取 向和错动方向——运动特征。
strike
dip
slip
四、震源机制的应用
• 判断震源断层的错动方式
推 断 应 力 场 的 方 向
研究板块运动
地 震 预 测
应力场3个主轴σ1 σ2 σ3和
震源机制应力轴P B T夹角示意
定义:一致性参数 a =α+β+γ
150
120
90
60
30
0
a 7.6
7.5
震例
千岛(5点滑动平均)
• 震源机制解答通常是通过给出震源参数和 用图示来表达。作为一例,表1给出2001 年11月14日中国昆仑山MS8.1地震的震源 机制解的参数表达(哈佛大学测定)。力 轴的方位(Az)从正北顺时针量度,倾 角 ( PL ) 为 力 轴 从 水 平 面 向 下 倾 的 角 度 。 表中的12个参数中,只有3个是独立的, 根据其中的任意3个,例如节面Ⅰ或节面 Ⅱ的3个参数,或是P轴的2个参数加T轴 的一个参数等,可以计算出其他参数来。
划 分 错 动 性 质 的 标 准
双力偶点 源在力偶 所在平面 内P波和 S波的辐
射花样
节面和应 力轴P、T
的位置
半 球 投 影 网
台站Si的观测量要归算到震源 球面上相应的位置Si’上去
震源球面及其投影网
节平面 (a)和力 轴(b)在 投影网
上的表 示
震源机制类型
三、震源机制参数的表达
NE 向 的 龙 门 山 断 裂 受 挤 压
结语
• 大陆地震进入新阶段 • 震源机制给出地壳内部的信息,结合地
表的GPS、软流层的SKS偏振方向,能够 从三维了解各个层位不同的运动谢谢大家!Fra bibliotek8.3
7.6
2003.01.01-2004.12.31,ML≥2.0,地震个数154个
2002.01.01-2003.12.31,ML≥2.0,地震个数274个
2004.01.01-2005.12.31,ML≥2.0,地震个数161个
2004.07.01-2006.06.30,ML≥2.0,地震个数150个
7.6
1977-3-20 1980-2-10 1981-12-18 1984-3-4 1986-3-14 1988-7-30 1990-6-30 1991-12-24 1994-8-14 1994-10-8 1995-1-4 1995-5-2 1995-12-8 1996-3-30 1997-4-2 1999-8-12 2001-6-24
篱 笆 墙 错 位
邢台震后地形 变:上升、下 降呈四象限
泰安—隆尧—忻州剖面壳幔波速比、泊松比 二维结构及邢台地区地震投影分布图
二、断层的描述
• 震源断层通常用断层的走向φ 、倾角δ S 和滑动角λ三个参数来描述。按目前国 际上常用的描述方法,这些参数的定义 是:
滑动角λ取不同数值所描述的断层类型
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MS8.1地震震源机制解答
节面Ⅰ
节面Ⅱ
P轴 T轴 N轴
φS δ λ φS δ λ Az PL Az PL Az PL
96º 54º -7º 190º 84º-144º 59º 29º 318º20º 198º 54º
φS—走向,δ—倾角, λ—滑动角;Az—方位角, PL—倾角。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