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事故致因理论——【安全管理学】

合集下载

第二讲 事故致因理论

第二讲 事故致因理论
力差;极度喜悦和悲伤;缺乏自制力;处理问题轻率、冒失; 运动神经迟钝,动作不灵活。
预防措施:人员职业适应性分析;人事调整
一、事故致因理论 1下容易发生事故
的倾向。
事故遭遇倾向者的特点:如恐高者攀高;胆小者单独行动;
对策措施:
1.3 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论
个别人容易发生事故,存在稳定的个人内在倾向。 1919年,格林伍德、伍兹研究发现:
事故频发倾向者的存在,是工业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1.1 事故频发倾向论
事故频发倾向者的性格特征:感情冲动,容易兴奋;脾气暴
躁;厌倦工作、没有耐心;慌慌张张、不沉着;动作生硬,工
作效率低;喜怒无常、感情多变;理解能力低,判断和思考能
防止人失误的技术措施
•耐失误设计
1. 利用不同的形状或尺寸防止安装、连接操作失误 2. 采用联锁装臵防止人员误操作 紧急停车装臵---如冲压系统安装红外探头 采取强制措施迫使人员不能发生操作失误 采用联锁装臵使人失误无害化
防止人失误的技术措施
•警告 1、视觉警告:亮度、颜色、信号灯、标志等 2、听觉警告: 3、气味警告:
人机学 原因
人失误
事故
伤害;损坏
任务、信息; 担心、风险性 动机、态度; 兴奋、生物节 律
在某种状态下承受负荷的 能力
过负荷
2.2 防止人失误
从预防事故角度,可以从三个层次采取措施防止人失误: • 控制、减少可能引起人失误的各种原因因素,防止出现人 失误; • 在一旦发生了人失误的场合,使人失误不至于引起事故, 即使人失误无害化; • 在人失误引起了事故的情况下,限制事故的发展,减小事 故损失。
第一类危险源: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或危险物质。(本质、根源)

2 事故致因理论

2 事故致因理论
事故案例分析
安全生产事故分析
事故致因理论 (一)事故频发倾向论 1.事故频发倾向 事故频发倾向(Accident Poneness)是指个 别人容易发生事故的、稳定 的、个人的内在倾 向。 2. 事故遭遇倾向 事故遭遇倾向( Accident liability)是指某些人 员在某些生产作业条件下容易发生事故的倾向 。
事故案例分析
(二)事故因果连锁论 1. 海因理希事故因果连锁论
安全生产事故分析
事故案例分析
2.博德的事故因果连锁
安全生产事故分析
事故案例分析
3.亚当斯的事故因果连锁
安全生产事故分析
事故案例分析
4.北川彻三的事故因果连锁
安全生产事故分析
事故案例分析
安全生产事故分析
5.事故统计分析因果连锁模型(轨迹交叉论)
事故案例分析
(三)能量意外释放论 1.能量在事故致因中的地位
安全生产事故分析
事故案例分析
安全生产事故分析
事故案例分析
安全生产事故分析
2.能量观点的事故因果连锁 调查伤亡事故原因发现,大多数伤亡事故都是因 为过量的能量,或干扰人体与外界正常能量交换的危 险物质的意外释放引起的,并且这种过量能量或危险 物质的释放都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 态造成。美国矿山局的扎别塔基斯(Michael Zabetakis )依据能量意外释放理论,建立了新的事故因果连锁 模型。

第二章事故致因理论

第二章事故致因理论

第二章事故致因理论
第二章事故致因理论
思考与练习
1、何谓工伤事故?其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2、如何认识安全与事故的关系?
3、试描述海因里希的事故因果连锁理论,并说明根据该理论如何预防事故的发生?
4、试描述博得的事故因果连锁理论,并说明根据该理论如何预防事故的发生?
5、根据能量意外释放论,在工业生产中通常采用的措施主要有哪些?
6、如何理解安德森模型的系统性?
7、何谓事故法则?并说明如何应用事故法则指导生产?
8、根据所学事故致因理论,试述在企业中如何预防事故的发生?。

安全系统工程:事故致因理论

安全系统工程:事故致因理论
人、物、环境、管理、事故处置
研究目的
认识事故本质 指导事故调查与分析 提出事故预防措施
第二章 事故致因理论 事故致因理论概述
一、 概念 二、 发展历史 三、 研究目的
概念
这种阐明事故为么发生 、是怎样发生的以及如何 防止事故发生的理论,称 为事故致因理论。
发展历史
早期事故致因理论(单因 素致因理论)
➱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事故 致因理论(人物合一致因 理论)
➱现代的系统安全理论( 多因素致因理论)
发展历史
✮早期事故致因理论 事故频发倾向论
心理动力理论
发展历史
✮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事故致因理论
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博德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亚当斯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轨迹交叉理论
发展历史
✮现代的系统安全理论
复杂系统下的系统安全思想,是指在系统寿命期间内应用系统安全工程 和管理方法,辨识系统中的危险源,并采取控制措施使其危险性最小,从 而使系统在规定的性能、时间和成本范围内达到最佳的安全程度。

安全管理原理--02事故致因理论

安全管理原理--02事故致因理论

(2)1949年Gorden利用流行病传染机理来 论述事故的发生机理,提出了“流行病方法”。
环境特征:温度、 湿度、季节、社 区卫生状况、防 疫措施等
流行病方法理论
明确提出了事故因素间的关系特征,认为事故是几种因 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推动了关于上述三种因素的研究和调查。 如何找致因的媒介? 致因的媒介到底是什么? 怎么定义? 能量伤害方式?
为研究事故发生原因,便于对伤亡事故进行 统计分析和调查处理,国务院有关部门将事故 按严重程度分为6类: (1)轻伤事故 (2)重伤事故 (3)死亡事故 一次事故中死亡1~2人的事故 (4)重大死亡事故 3~9人 (5)特大死亡事故 10人及10人以上 (6)特别重大死亡事故
特别重大死亡事故:




民航客机发生的机毁人亡(死亡40人及其以上)事故 专机和外国民航客机在中国境内发生的机毁人亡事故 铁路、水运、矿山、水利、电力事故造成一次死亡50人 及其以上,或者一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及其以 上的 公路和其他发生一次死亡30人及其以上或直接经济损失 在500万元及其以上的事故(航空、航天器科研过程中 发生的事故除外) 一次造成职工和居民100人及其以上的急性中毒事故 其他性质特别严重、产生重大影响的事故
(3)1961年Gibson提出、Hadden发展了 能量转移论。 事故是一种不正常的或不希望的能量转移,各 种形式的能量构成了伤害的直接原因。因此,应该 通过控制能量或控制能量载体来预防伤害事故。 在一定条件下,某种形式的能量能否造成伤害 及事故,主要取决于:人所接触的时间长短和频率, 力的集中程度,受伤害的部位及屏障设置的早晚等。
第十六条 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不得认定为工伤或者视同工伤:
(一)因犯罪或者违反治安管理伤亡的; (二)醉酒导致伤亡的; (三)自残或者自杀的

【安全课件】第二部分事故致因理论

【安全课件】第二部分事故致因理论
48
危害; ❖ 后者导致意外事件(包括无伤亡的未遂事故)
和由此产生的人员伤亡的事件。 ❖ 这五因素连锁反应构成了事故。
10
❖ 核心:安全管理工作的中心是防止人的不安 全行为,消除机械或物质的危害,
❖ 这就必须加强探测技术和控制技术的研究。
11
2.3 管理失误论
❖ 这一事故致因模型侧重研究管理上的责任, 强调管理失误是构成事故的主要原因。
7
2.2.2 多米诺骨牌原理
❖ 海因里希提出,并经一些专家多年的改进认 同,
8
构成事故因果顺序的五因素是:
❖ 1、社会环境和管理; ❖ 2、人为失误(或过失); ❖ 3、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状态; ❖ 4、意外事件; ❖ 5、伤亡(后果)。
9
❖ 解释: ❖ 社会环境和管理欠缺促成了人为失误; ❖ 人为失误又造成了不安全行为或机械、物质
40
2.7.3 海尔模型 。
❖ 当人们对事件的真实情况不能做出响应时, 事故就会发生,但不一定造成伤害后果
41
❖ 该模型集中于操作者与运行系统的相互作用。 该模型是一个闭环反馈系统,清楚显示出以 下四大方面的相互关系:
❖ 1、察觉情况,接受信息; ❖ 2、处理信息; ❖ 3、用运动改变形势; ❖ 4、新的察觉、处理、响应。
44
❖ 意外(偶然)事件之所以触发,是由于生产 中环境条件存在着危险因素即不安全状态, 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共同构成事故 的直接原因。这些物质的、环境的以及人的 原因是由于管理上的失误、缺陷、管理责任 所导致,是造成直接原因的间接原因。
45
❖ 形成间接原因的因素,包括社会经济、文化、 教育、社会历史、法律等基础原因,统称为 社会因素。
16
2.4 扰动起源论

事故致因理论《安全学原理》

事故致因理论《安全学原理》

卓别林的《摩登时代》 描述了工人和穷人在工业社会 中的不幸状态。
2
第二章 事故致因理论(Accident Causation Theories)
第一节 事故致因理论的由来和发展
根据美国一份被称为“匹兹伯格调 查”的报告,1909年美国全国的工业 死亡事故高达3万起,一些工厂的百万 工时死亡率达到150一200人。 根据美国宾夕法尼亚钢铁公司的资 料,在20世纪初的4年间,该公司的 2200名职工中竟有1600人在事故中受 到过伤害。
24
第三节 事故因果论
试根据上述资料分析这起事故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
1、直接原因: ⑴由于主扇和局扇风机均未开启,瓦斯检测员空班漏检,造成瓦斯 局部积聚; ⑵该矿煤尘具有爆炸性,又未采取防尘措施,造成井下煤尘积存; ⑶电雷管存放不当,电缆明接头碰到电雷管引脚线,引起雷管爆炸 (即点火源),导致此次事故。
18
第三节 事故因果论
图1 事故发生原因的层次顺序 19
第三节 事故因果论
间接原因大致分为6类: 1. 技术的原因 2. 教育的原因 3. 身体的原因 4. 精神的原因 5. 管理的原因 6. 社会及历史原因
直接原因与间接原因哪个更重要?
即使去掉直接原因,只要间接原因还存在,也无法防止 再产生新的直接原因。所以,作为最根本的对策,应当追 溯到二次原因以至基础原因,并深入研究,加以解决。
第一节 事故致因理论的由来和发展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已经出现了高速飞机、雷达和 各种自动化机械等。为防止和减少飞机飞行事故而兴起的 事故判定技术及人机工程等,对后来的工业事故预防产生 了深刻的影响。 事故判定技术(Critical lncident Technique) 人机工程学(Ergonomics)

安全科学原理—事故致因理论

安全科学原理—事故致因理论
1
第一节 事故致因理论的由来和发展
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已经初具规模,蒸汽 动力和电力驱动的机械取代了手工作坊中的手工工具。这 些机械在设计时很少甚至根本不考虑操作的安全和方便, 几乎没有什么安全防护装置。工人没有受过培训,操作很 不熟练.加上长达ll一13h以上的工作日,伤亡事故频繁发 生。 根据美国一份被称为“匹兹伯格调查”的报告,1909年 美国全国的工业死亡事故高达3万起,一些工厂的百万工时 死亡率达到150一200人。根据美国宾夕法尼亚钢铁公司的 资料,在20世纪初的4年间,该公司的2200名职工中竟有 1600人在事故中受到过伤害。 工人理应承受所从事的工作中通常可能方式的一切危险。
防止企业中有事故频发倾向者是预防事故的基本措施: 一方面通过严格的生理、心理检验等,从众多的求职人员 中选择身体、智力、性格特征及动作特征等方面优秀的人 才就业; 另一方面一旦发现事故频发倾向者则将其解雇。显然,由 优秀的人员组成的工厂是比较安全的。
4
第一节 事故致因理论的由来和发展
海因里希的工业安全理论是该时期的代表性理论。
据说世界上每20分钟就有一种新的化学物质问世,其中 每一种都可能具有危险性。科技的发展把作为现代物质文 明的各种工业产品送到各类人们的面前,这些产品中有些 会威胁人员安全,美国1972年涉及产品安全的投诉案件超 过50万起。工业部门要保证消费者利用其产品的安全,在 公众的强烈要求下,美国干1972年通过了消费品安全法, 日本等国也相继通过了相似的法律,这些法律的共同特征
图1 事故发生原因的层次顺序 18
第三节 事故因果论
直接原因 (一次原因)
事故原因
间接原因 (二次、三次等
基础原因)
直接原因通常又分为两类:物的原因和人的原因。物的 原因是设备、物料、环境等的不安全状态;人的原因指人 的不安全行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c.法则中的事故强调是在同一类似事件中的,才符合法 则内容。
• d.事故件数的比例不是固定不变的,受到各种因素的影 响。
海因里希法则扩展 “冰山”原则
直接的
间接的损 失是直接 损失3倍
间接的
成本
医疗费用 护理费用 赔偿费用
事故
致命∕致残事故 需要医疗期的工伤事故
一般医疗事故等
生产延误
事故末遂的危行为
要有同仁代替工作
虚惊事件
要有人加班
危险的状况
管理者时间
设备损坏
等等
冰山
可见的 不可见的
• (2)未遂事故
• 未遂事故是指有可能造成严重后果,但由于其偶然因素,实际上没有造 成严重后果的事件。
• 说明:
• a.从上述法则中可看出,未遂事故发生的频率最大,没有造成事故后果, 容易被人忽视,但对于安全工作者来说是不容忽视的。
• (2)事故是一种突然发生的、出乎人们意料的意外事件。
• 2、事故的特点
• (3)事故是一种迫使进行着的生产、生活活动暂时或永久停止的事件。 • (4)事故这种意外事件除了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活动顺利进行之外,往往
还可能造成人员伤害、财物损坏或环境污染等其他形式的后果。
• 由上又可将事故的定义补充如下:
• 在非工作环境中,人员容易产生放松情绪,形成了事故滋生的土壤
• 4、事故的基本特性
• 1)普遍性 • 2)随机性 • 3)必然性
• 危险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是绝对的。人们采取措施预防事故, 只能延长事故发生的时间间隔,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而不能 完全杜绝事故。
• 4、事故的基本特性
• 4)因果相关性
• (2)永久性部分失能伤害。导致受伤害者或中毒者肢体 或某些器官的功能发生不可逆的丧失的伤害。
• (3)永久性全失能伤害。使受伤害者或中毒者完全残废 的伤害。
• (4)死亡。
三、伤亡事故
• 伤亡事故:
• 在安全管理工作中,从事故统计的角度把造成损失工作日达到或超过1天的 人身伤害或急性中毒事故称作伤亡事故。
未遂事故中筛选出这类事故,要依赖于人的经验和直觉。
• (3)二次事故
• 二次事故是指由外部事件或事故引发的事故。
• 说明:
• 外部事件,是指包括自然灾害在内的与本系统无直接关联的事件。
• (4)非工作事故
• 即员工在非工作环境中,如旅游、娱乐、体育活动及家庭生活等诸方面活 动中发生的人身伤害事故。
件相似的意外事件中,有300起未产生伤害,29件产生轻、微伤,1次产生 死亡,故也称300:29:1法则。
海因里希法则
1
严重伤害
29
轻微伤害
没有伤害
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
• 说明:
• a.海因里希法则是海因里希对包含大量未遂事故进行调 查和研究时得出的。
• b.其中的300起无伤害事故,同时也没有造成财产及其他 损失的事故即为未遂事故。
第二章 事故致因理论
2.1 事故的基本概念 2.2 事故致因理论
2.1 事故的基本概念
一、事故的定义与基本特性 二、伤害分类 三、伤亡事故 四、事故的分类 五、事故的原因
一、事故的定义与基本特性
• 1、事故的定义
• 定义1:事故是可能涉及伤害的、非预谋性的事件。 • 定义2:事故是造成伤亡、职业病、设备或财产的损坏或损失或环境危害的
• 从总体上事故原因可分为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良刺激作用。 从逻辑上又可分为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等等。这些原因在系统中相互作用、相互影 响,在一定的条件下发生突变,即酿成事故。
• 4、事故的基本特性
• 5)突变性
• 系统由安全状态转化为事故状态实际上是一种突变现象。事故一旦发生,往往十分突 然,令人措手不及。因此,制定事故预案,加强应急救援训练,提高作业人员的应激 反应能力和应急救援水平,对于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尤为重要。
• 工伤事故:
• 在生产区域中发生的和生产有关的伤亡事故称作工伤事故。工伤事故包括
伤残 工作意外事故和职业病所致的
及死亡。
• 注意:
• “伤”是指劳动者在工作中因发生意外事故导致身体器官或生理功能受到 损害。它分为器官损伤和职业病损伤两种情况,通常表现为暂时性的、部 分的劳动能力丧失。
• “残”是指劳动者因公负伤或者患职业病后,虽经治疗、休养,但仍难痊 愈,致使身体功能或智力不全。它包括肢体缺损和智力丧失两种情况,通 常表现为永久性的部分劳动能力丧失或永久性的全部劳动能力丧失。
一个或一系列事件。
一、事故的定义与基本特性
• 1、事故的定义
• 定义3:事故是违背人的意志而发生的意外事件。 • 定义4:事故是人(个人或集体)在为实现某种意图而进行的活动过程中,突
然发生的、违反人的意志的、迫使活动暂时或永久性停止的事件。
• 2、事故的特点
• (1)事故是一种发生在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中的特殊事件,人类的任何生产、 生活活动过程中 都可能发生事故。
• 事故是在人们生产、生活活动过程中突然发生的、违反人们意志的、迫使 活动暂时或永久停止,可能造成人员伤害、财产损失或环境污染的意外事 件。
• 说明:这是安全科学研究对象的事故。
• 3、未遂事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二次事故、非工作事故与海因里希法则
• (1)海因里希法则: 美国人海因里希调查了55万多起伤害事故后发现,涉及同一工人的330
• 4、事故的基本特性
• 6)潜伏性
• 一个系统,可能长时间没有发生事故,但这并非就意味着该系统是安全的。因为它 可能潜伏着事故隐患。当某一触发因素出现,即可导致事故。
• 7)危害性 • 8)可预防性
二、伤害分类
• 根据人员受到伤害的严重程度和伤害后的恢复情况, 可将伤害分为4类:
• (1)暂时性失能伤害。受伤害者或中毒者暂时不能从事 原岗位工作,经过治疗或休息可以恢复工作能力的伤害。
• b.只要我们关注未遂事故,研究未遂事故,就有可能控制严重事故的发 生,这是事故预防与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
• 研究未遂事故也有一定的困难:
• 其一,人们对其不重视。 • 其二,未遂事故数量庞大,调查起来比较困难。 • 其三,未遂事故的界定困难。 • 其四,因为我们只关心那些可能会造成严重事故的未遂事故,但在大量的
• 我国工伤认定资格条件的主要依据有:
• (1)195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及其实施细则; • (2)全国总工会1964年颁布的《劳动保险问答》; • (3)原劳动部1996年颁布的《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