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镜堂 南京侵华日军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拓建

合集下载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简介_1000字【优秀作文】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简介_1000字【优秀作文】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简介_1000字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座落在中国南京江东门街418号。

该馆的所在地,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江东门集体屠杀遗址和遇难者丛葬地。

为悼念遇难者,南京人民政府于1985年建成这座纪念馆,1995年又进行了扩建。

纪念馆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千平方米。

建筑物采用灰白色大理石垒砌而成,气势恢宏,庄严肃穆,是一处以史料、文物、建筑、雕塑、影视等综合手法,全面展示“南京大屠杀”特大惨案的专史陈列馆。

该馆正大门左侧镌刻着邓小平手书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名。

陈列分广场陈列、遗骨陈列、史料陈列三大部分。

广场陈列由悼念广场、祭奠广场、墓地广场等3个外景陈列场所组成。

其中悼念广场内有外形如十字架,上部刻南京大屠杀事件发生的时间的标志碑、“倒下的300000人”的抽象雕塑、“古城的灾难”大型组合雕塑及和平鸽等部分组成。

祭奠广场有刻有馆名的纪念石壁、郁郁葱葱的松柏和用中英日三国文字镌刻的“遇难者300000”的石壁。

墓地广场有鹅卵石、枯树和沿院断垣残壁上的三组大型灰色石刻浮雕及院内道路两旁的17块小型碑雕,部分地记载着南京大屠杀的主要遗址、史实,这是全市各处集体屠杀所立遇难者纪念碑缩影和集中陈列,还有大型石雕母亲像、遇难者名单墙、赎罪碑、绿树、草坪等诸多景观,构成了生与死、悲与愤为主题的纪念性墓地的凄惨景象。

遗骨陈列有外形为棺椁状的遗骨陈列室,这里陈列着该馆1985年建馆时,从纪念馆所在地的江东门“万人坑”中挖出的部分遇难者遗骨。

1998年4月以后,又从该馆所在地的江东门“万人坑”内新发掘出208具遇难者遗骨(表层土层中),这批万人坑遗骨经过法医学、医学、考古学、历史学者的严格鉴定,被确认为南京大屠杀遇难者遗骨,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的铁证。

呈墓穴形状且半地下的史料陈列大厅内陈列着1000余件珍贵的历史照片、文物、图表和见证资料,并配有中、英、日文字说明。

从“回应”到“记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筹建及功能扩展

从“回应”到“记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筹建及功能扩展

从“回应”到“记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筹建及功能扩展张建军内容摘要1982年日本“教科书事件”,引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为回应日本右翼势力否认南京大屠杀的企图,也为了回应广大人民群众编史建馆立碑的呼声,南京市开始筹建与南京大屠杀相关的纪念馆和纪念碑,并编写南京大屠杀专史。

筹建纪念设施及编写专史,得到了江苏省、南京市有关方面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

日本“南京事件调查研究会”在来南京调查访问期间,与中国学者进行交流,并提供了日方的资料和研究成果。

在纪念馆筹建期间,南京市开展“活见证人”的普查,发现了一批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和见证人,为南京大屠杀历史留下了珍贵的口述史料。

1985年8月15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建成开馆,虽然之前馆名曾多次变化,但在开馆前最终确定馆名,并请邓小平题写了馆名。

建馆35年来,纪念馆的功能得到了很大扩展,在奠定南京大屠杀历史叙事架构的基础、爱国主义教育、南京和平城市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南京大屠杀日本“教科书事件”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历史记忆2020年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简称“纪念馆”)建馆35周年,35年来,随着人们对南京大屠杀历史认知的不断深化,纪念馆的功能和作用也有了相应扩展。

在纪念馆建馆之前,日本有一些人不愿意承认南京大屠杀史实,这与日本战后的政治走向密切相关。

战后日本并没有彻底肃清军国主义思想,一些在侵略战争中负有罪责的人甚至走上日本政坛。

尽管南京大屠杀证据确凿,并且有国际军事法庭和中国审判战犯军事法庭的审判定论,但一直以来,日本右翼势力仍然试图淡化甚至否认这段不光彩的历史。

战争结束后,虽然对与南京大屠杀相关的日本战犯进行了审判,但直至20世纪80年代初,就整体而言,南京大屠杀史实确有被淡忘的趋势。

即使是南京大屠杀的受害者也很少提及这段惨痛的经历,而将伤痛的记忆深埋心底。

20世纪80年代中期,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建立具有重要的标志性意义。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作者:暂无
来源:《党史文苑·纪实版》 2018年第4期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位于江苏省南京市建邺区水西门大街418号,建立在
南京大屠杀江东门集体屠杀场地及“万人坑”遗址之上,是一座纪念性的遗址型历史博物馆。

1937年12月间,侵华日军在江东门集体屠杀了1万多名中国战俘及平民,遇难者尸体被慈善
团体就地掩埋于“两个水塘和一条壕沟内”。

1983年、1998年和2006年,曾先后3次在此地
发掘近千具遗骸,经史学、法医学、考古学等多学科鉴定,确认为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的骸骨。

为悼念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启迪后人牢记历史、珍爱和平,1985年8月15日侵华日军
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正式建成开放,后经1994年至1995年、2005年至2007年两次扩建,现占地面积约7.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展陈面积1.2万平方米。

新馆于2007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70周年之际建成开放,分展览集会区、遗址悼念区、和平公园区、馆藏交流区4个功能性区域。

现有藏品15万余件,文物1.5万余件。

馆内展示了3500多
幅历史照片、3300多件历史文物、149部历史影像资料片、12800盒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和幸存
者档案,综合运用了场景复原、声光电等现代科技展陈手段,使整个展览场景逼真,令人震撼。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何镜堂:用建筑精品记录前进中的中国

何镜堂:用建筑精品记录前进中的中国

何镜堂:用建筑精品记录前进中的中国作者:暂无来源:《读报参考》 2021年第14期从兴建虎门海战博物馆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从改革开放最前沿的深圳科技馆到惊艳世界的“东方之冠”中国馆,他用2000多个建筑精品生动记录了前进中的中国。

同时,他的人生也与新中国同频进步。

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何镜堂。

深圳科学馆,开启事业新征程何镜堂,1938年出生在广东东莞,自幼喜爱绘画,1956年,考入华南工学院土木建筑系建筑学专业,毕业时又因学业优异被推荐为研究生,攻读民用建筑专业。

1973年,何镜堂工作调动,来到首都轻工业部设计院从事建筑设计。

他不仅在工作中完成了办公楼、厂区规划的设计任务,还在业余时间参加建筑绘画、小型铁路客站、农村住宅设计等竞赛。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特区的建设,何镜堂心中“捂”了十几年的建筑师激情,也期待着有机会尽情燃烧。

他专程去了一次深圳,看到昔日荒凉的地方正成为繁忙的建筑工地,他感受到了“热土”的含义,内心也跟着沸腾了起来。

1983年,何镜堂带着家人从北京回到母校华南工学院。

回来的第三天,他就接到一个竞赛任务——设计深圳科学馆。

“本来还想去买点儿安家的东西,一听到竞赛,我想‘机会来了’,立刻放下手头其他事情。

”于是,何镜堂和同为建筑师的妻子李绮霞一起工作了20多天,把深圳科学馆的方案和模型作了出来。

“改革开放前沿的速度确实是快。

我的模型中午送到,下午就开始评选,傍晚便通知我中选了。

”在45岁的那年,何镜堂打响了人生第一炮。

何镜堂告诫青年人:“只要肯努力永远都不迟。

”此后的36年,何镜堂先后主持设计了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天津博物馆、广东奥林匹克体育场、映秀震中纪念地等2000多个建筑精品、200多项重大工程。

这些重大标志性工程见证了包括反法西斯战争、上海世博会、北京奥运、抗震救灾、“一带一路”等近百年来中国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事件,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记忆与时代精神。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分层作业(原卷版)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分层作业(原卷版)

第05课《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分层作业1.阅读下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国行公祭,法立典章。

铸兹宝鼎,祀我国殇。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集会广场上,国家公祭鼎铭文向世人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讲述______国家公祭日的初衷。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______了惨绝人(huán)_____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中国同胞惨遭杀(lù)_____。

南京的历史,人类的记忆。

今天,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国再次以隆重的公祭仪式_______死难同胞。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铸兹.宝鼎( ) 祀.我国殇.( )( )惨绝人(huán)杀(lù)(2)下列各组短语结构不全相同的一项是()A.祭日的初衷南京的历史人类的记忆 B.侵华日军集会广场事实真相C.讲述史实辱没良知篡改教材 D.国行公祭法立典章警钟长鸣(3)依次填入上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建立炮制怀念B.设立制造悼念C.创立引发纪念D.设计形成感念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有误的一项是()A.大肆摆放美化侵略战争的书籍..,大规模篡改..历史教材,阻止有良知的日本国民追寻事实真相的这些人以丑态百出的表演,妄图..辱没.(mò)真相和良知。

B.侵华日军野蛮.(mán)侵入南京,30万中国同胞.(bāo)惨遭杀戮..。

C.铭记..坚定的信念、..历史、缅.(miǎn)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中国一以贯之的和平誓言,张显磅礴的力量。

D.日本右翼..(niǔ qū)历史,美化战争,..,扭曲..还在不断寻找各种借口对当年的军国主义罪行百般抵赖颠倒.(dǎo)黑白。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外交部驻港公署敦促外国政客停止颠倒黑白....,停止干预香港事务。

B.老师在讲述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时,她矢志不渝....地记录着。

承载悲愤、祈愿和平——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设计简介

承载悲愤、祈愿和平——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设计简介

78_设计作品。

_口n w。

rk-/南方建筑,sou t h A rcM e cl u r e20082承载悲愤、祈愿和平——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设计简介T he C ar r i er of B i t t er nes s,t he Supp¨c at i on of P e ac eT he B r i ef I nt r oduct i on of t he E xt e ns i on Pr oj e ct of M em or i al H al l of t he V i c t i m s i n N anj i ng M as s acr e by J apa nes e I nvader s何镜堂1倪阳2刘宇波3等H e J i ngt ang N i Y ang L i u Y ubo et c.距今六十余年前的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制造的南京大屠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上三大惨案之一,在世界上具有重大影响。

为纪念30万遇难同胞。

1985年在南京大屠杀现场之一的江东门“万人坑”遗址上建设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原馆占地2.2万m2,建筑面积2500m2。

为迎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南京大屠杀同胞遇难70周年。

南京市对原有纪念馆进行了扩建改造。

扩建范围位于纪念馆的东西两侧.扩建后共有用地7.4万m2。

新增建筑面积约20000m2,主要包括扩建纪念馆新馆和纪念公园两个部分。

一、主要设计构思: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是一个震撼人类心灵。

在国际上有深刻政治意义和历史教训的悲怆事件。

纪念馆设计应把握住这一历史主题——承载悲愤、祈求和平.并要处理好与城市及周边环境的关系,以及与旧馆相协调,从而形成完整的空间序列,营造从战争一屠杀一抗争一和平的精神场所。

1、突出遗址主题扩建后的纪念馆整体是一个为纪念重大历史事件而设立的遗址博物馆,在这一类型的纪念建筑中,其遗址部分应该是重点突出的主题和参观序列的高潮所在。

何镜堂院士与他在纪念馆的建筑设计_史实

何镜堂院士与他在纪念馆的建筑设计_史实

南京大屠杀史研究Research on the History of Nanjing Massacre人物回访何镜堂院士与他在纪念馆的建筑设计史实(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研究员南京210017)摘要:何镜堂院士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新馆的建筑设计师,由他主持设计的建筑方案,在国内外众多投标方案中一举中的并获得了成功。

新馆先后获得了“中国建筑学会建国60周年建筑创作大奖”、“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优秀奖”、“中国建筑学会蓝星杯第五届中国威海国际建筑设计大奖金奖”、“建设部优秀建筑工程设计一等奖”、“教育部优秀建筑设计奖一等奖”、“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和全国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等一系列国家级荣誉,不仅证明了纪念馆品质的一流,更凸显了南京城市文化建设的高水准。

建筑是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而留存于世的。

实际上,何镜堂院士留给南京这座历史文化古城的,绝不仅仅是一个建筑物,而是新增了一种有独特生命力的文化单元。

关键词:何镜堂;纪念馆;建筑设计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召开,中国馆那个红彤彤的拱形建筑造型,已经深深地刻在10多亿国人的记忆之中。

有人如此评价:“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是向世界展示中国魅力,展现中国人智慧和气度的重要标志性建筑。

”主持和主创这个标志性建筑的设计大师是何镜堂院士,他同时也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下简称“遇难同胞纪念馆”)新馆的建筑设计师,并且这一建筑设计也是一举获得了成功和好评如潮。

笔者作为遇难同胞纪念馆的馆长,在过程中不仅相知相识了何院士,而且在长达33个月时光的接触中,亲身感受到了这位中国一流建筑大师的为人处事中的高风亮节。

我与何镜堂院士的缘分,结识于遇难同胞纪念馆新馆扩建工程。

2005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立项,较大规模地扩建遇难同胞纪念馆。

此前,该馆从1983年由我国著名建筑设计大师齐康院士设计兴建(曾获得“中国八十年代十大优秀建筑设计”、“中国八十年代环境艺术设计十佳”等殊荣),并于1985年8月15日对外开放,占地面积33亩,建筑面积25000平方米,展厅面积却只有800平方米。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何镜堂讲义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何镜堂讲义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何镜堂讲义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是为了纪念那些在南京大屠杀期间惨遭杀戮的无辜平民而建立的。

该纪念馆位于南京市,是一个独特而珍贵的历史遗迹,见证了历史的惨痛和人性的扭曲。

为了更好地向人们展示历史真相和宣扬和平与和谐的理念,纪念馆决定进行扩建工程。

扩建工程的核心目标是进一步展示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相,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一段黑暗历史,激发起对和平与人权的重视。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纪念馆将增加一系列新的展示内容和设施。

首先,纪念馆将扩大展馆的面积,给予更多的历史背景和细节描述。

新的展览空间将用于展示南京大屠杀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通过图片、文字描述和多媒体技术的结合,来让观众更加直观地感受到那段历史的残酷和悲哀。

其次,纪念馆将引入更多的互动展示和参与活动。

这些活动包括观众参与的游戏、影视放映和现场讲座等。

通过让观众亲身参与,使他们能更好地理解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并从中汲取深刻的教训。

第三,纪念馆还计划与其他相关机构合作,开展学术研究和交流活动。

这些合作包括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出版研究成果和与其他纪念馆的联展等。

通过开展这些活动,纪念馆希望能够更好地传递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价值和警示意义。

此外,纪念馆还计划扩大教育项目,特别是面向青少年的教育活动。

这些活动将通过学校教育合作、夏令营和研讨班等形式,向年轻人传递和平、正义和人权的价值观。

通过这种方式,纪念馆希望能够培养和发展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年轻一代。

最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还将提升纪念馆的设施和服务水平。

这包括改善导览设备、增加停车位、完善周边交通等。

通过这些改进,纪念馆将能够更好地迎接游客,提供更好的参观体验。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的计划已经初步确定,并将很快开始实施。

通过这次扩建,纪念馆将能够更好地传递历史真相,激发弘扬和平与和谐的理念,并培养年轻一代的正确价值观。

我们期待着新的纪念馆能够成为一个重要的历史教育基地,也是人们缅怀历史、追求和平和宣扬人权的重要场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主体构成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范围位于现有纪 念馆东西两侧,主要包括新扩建纪念馆、万人坑遗址改造以 及和平公园三部分。
内 部 构 造
流 线 分 析
新旧馆、各个大功能空间的衔接分析
模型色大理石, 无处不显示着悲伤幽暗的气息
新馆的出口也围绕中心做了精心的设计:首先这个道路坡度和两侧倾斜的墙面的 设置一方面符合人们刚刚从悲伤中走出来到达我们现在这个和平而又美好的世界 的心理过度,另一方面墙形成的光和阴影的效果让人们知道从黑暗走向光明之路 并不容易。
环境结合
广场设计了刻有“V”字的 “胜利墙体”。这些墙体通 过围合,组织了一种限定 的“界”。老馆采用残缺的、 破损的墙体围合遮挡,形 成有序的空间。新馆则采 用方整有力的墙体围合, 在入口广场,所建纪念馆 屋顶的两侧和纪念公园的 水体 旁, 都设计了长长 的清水混凝土墙体,使用 墙体围合来隔开城市喧闹, 较好地创造了宁静肃穆的 环境
出 口 分 析
部分细节雕塑
设 计 主 题
纪念馆在南京城市近郊,扩建用地呈狭长的船形,因此赋予 其弯刀的理念,用“军刀”表达杀戮的主题,象征日本帝国主 义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以深埋在土中的折断的军刀寓意 日本法西斯侵华企图的破灭,表达正义战胜邪恶的理念
主题是纪念馆建筑创作的灵魂。大屠杀纪念馆 是要纪念一段“国耻、民族血泪史”,以求达到 人们心灵共鸣,并传递一种“宣扬和平、抵制 杀戮”的信念。新馆着意表达的情感变化是: 从战前压抑与紧张的不安定的气氛到荒凉悲戚 凝重而压抑的气氛,再到长时间压抑后爆发的 愤怒,最后对和平的向往。
设 计 构 思
造型以及材质表现
在设计,新馆立面图 中采用了三棱锥、长方体等简洁的 几何形体,并在表面赋以坚硬的花岗岩,以示稳固永久。 体块主要运用在纪念馆的入口、新馆史料陈列厅及西侧 馆藏交流区。纪念馆入口部分以黑色花岗岩饰面的三棱 锥体 新馆立面、剖面图 块配合十几米高雕塑展现,突 出于周围 环境。史料陈列厅地上部分造型为斜插入地面 的三棱锥, “墙”作为一种建筑元素,被纪念馆大量运用。 老馆以浮雕墙为主,新馆以墙为载体,配以文字、裂痕、 浮雕等装饰手法来表现。
纪念馆的相关获奖情况
第一届中国建筑传媒奖最佳建筑奖提名 提名人:李晓峰 提名理由:作品为原纪念馆基础上扩建工程。 作者在纪念性场所营造和对原有纪念馆关系处理方 面独居匠心。作品将震撼人心的场景和静穆冥思的 氛围通过一系列空间营造有序地铺展开来,既表达 了战争与和平这样的宏大主题的理解,又在引导追 思、表达哀痛以及人性思考等空间行为方面有着细 腻的刻画。这是一个蕴含历史感和责任感的设计, 在空间序列、形体尺度、材质和肌理等方面均有出 色表现。
代表作品之—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 胞纪念馆扩建工程:由寓意到造型功能以 及内部空间的典型代表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 建设地点:中国南京 业主单位: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用地面积:74000平方米 总建筑面积:20000平方米 设计时间/竣工时间:2005/2007 设计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主创人员:何镜堂、倪阳、刘宇波、何小欣、林毅、姜帆等 设计亮点:突出遗址主题,尊重原有建筑,塑造整体氛围, 以战争、杀戮、和平三个概念组成总体构思,由东向西顺序 展开,相对应塑造了“断刀”、“死亡之庭”、“铸剑为犁”三个空 间意境,形成完整空间序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