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和潮州文化共19页
韩愈和潮州文化

韩愈治潮
• 关心农桑: 重视农业生产,是我国历代封建统治者的传统 ,韩愈自不能例外。他说:栗,稼而生之者,若布 与帛,必蚕绩而後成者也。其他所以养生之具,皆 待人力而後完也。”他在潮州任上如何致力於农业 生产,今天虽无直接记载可稽,但从他在潮州所写 的几篇祭神文看来,关心农桑的赤诚,明确可辨。 潮州磷溪区有一条水渠,当地传说是韩愈当年 带人开凿的,名叫金山溪。清澈的渠水,至今仍滋 润着两岸的田畴,稻海银渠,扬波叠翠。溅溅的水 声,千载以来,似在不断地向人们诉说韩剌史奖劝 农桑的业绩。
韩愈治潮
• 释放奴婢: • 韩愈从袁州调回京师後,写过《应所在典贴 良人男女等状》,叙述他在袁州时,曾放免奴婢 七百三十一人,因此两唐书收历代论韩者均将赎 放奴婢一事系於剌袁州时。 • 其实,韩愈在潮州时早巳注意到并切实解决 了没良为奴这个陋习,他的学生皇甫湜在《韩文 公神道碑》中说得很清楚:“洞究海俗,海夷陶 然,遂生鲜鱼稻蟹,不暴民物,掠卖之口,计庸 免之,未相计值,辄与钱赎,及还著之赦令。转 刺史袁州,治袁州如潮。”显然,袁州释奴是 治潮善政州还是潮州成就了韩愈?
有些城市,因为一个人而远近闻名;有些人,因为一个城 市而流芳千古。韩愈和潮州却成就了彼此。
韩愈治潮对历代吏治的影响
• 民心如镜常相印,山水于今皆姓韩。 • 韩愈治潮对历代的潮州吏治确实产生过良 好的影响。而最主要最集中的影响,则是 在继承和光大兴学事业上体现出来。
为何潮州一方山水尽姓韩?
据地方史书记载,自韩愈离开潮州之后 的千余年来,潮州的山水纷纷易姓为韩,如 韩江在古代因滩石险恶,且有鳄鱼出没伤害 人畜,故称为“恶溪”、“鳄溪”,“自韩 公过化之后,江故名恶溪,改曰韩江。”“ 韩山,在城东,即文笔山……又名双旌。唐 韩愈尝览其上,邦人思之,名曰韩山。”还 有韩山上的韩木,笔架山上的韩文公祠,已 成千古奇观。以八月之治而令江山易其性, 为中华文化增添一个深邃的历史之谜。
韩愈与潮州文化

• 剌史受天子命,守此土,治此民,而鳄鱼睅然不安溪潭,据外 食民、畜、熊、豕(shǐ)、鹿(lù)、麞(zhāng),以肥其身,以种 其子孙,与剌史亢拒,争为长雄。剌史虽驽弱,亦安肯为鳄鱼 低首下心,伈(xǐn)伈[目见],为民吏羞,以偷活于此邪?且承 天子之命以来为吏,故其势不得不与鳄鱼辨。 • 鳄鱼有知,其听剌史言:潮之州,大海在其南,鲸、鹏之大, 虾、蟹之细,无不容归,以生以食,鳄鱼朝发而夕至也。今与 鳄鱼约,尽三日,其率丑类南徙于海,以避天子之命吏。三日 不能,至五日;五日不能,至七日;七日不能,是终不肯徙也, 是不有剌史、听从其言也。不然,则是鳄鱼冥顽不灵,剌史虽 有言,不闻不知也。夫敖天子之命吏,不听其言,不徙以避之, 与冥顽不灵而为民物害者,皆可杀。剌史则选材技吏民,操强 弓毒矢,以与鳄鱼从事,必尽杀乃止。其无悔! • “是夕有暴风震雷,起湫水中。数日,水尽涸,西徙六十里, 自是潮州无鳄鱼患。”
北宋后,潮州获得了“海滨邹鲁”的美称。 称潮州为“海滨邹鲁”的,是北宋真宗的宰相陈尧 佐。他在《送人登第归潮阳》诗中说: “休嗟城邑住天荒,已得仙枝耀故乡; 从此方舆载人物,海滨邹鲁是潮阳。”
5、潮文与潮州方言
• 据《三阳志· 卷三· 风俗形胜》所载,潮州城东五、七单 的白瓷窑、水南一带,“乃外操一音,俗谓之‘不老’, 或曰韩,以正音为郡人诲,一失其真,遂不复变。井间 六、七十载以前,犹有操是音者,今不闻矣,唯白瓷窑、 水南主人相习犹故。” • 《三阳志》是宋、元间的志书,这则记载表明:至迟到 元代,潮州市井间,特别是水南一带,犹有操‘不老’ 音者,其成因是韩愈刺潮时,曾经“以正音为郡人诲”, 可惜时间太短,未能产生更深远的影响。但即使如此, 数月的努力而能令母语“一失其真”,韩愈在促使潮语 规范化方面用心之苦,用力之勤,也可见一斑。
韩愈对潮州的贡献和评价

韩愈对潮州的贡献和评价韩愈,对潮州的贡献可真是让人刮目相看。
想想看,那个时代的潮州,地理位置偏远,文化氛围还比较薄弱,跟大城市比,真是差得远。
不过,韩愈这个人可不是一般角色,他就像是风口上的一只雄鹰,冲破了重重障碍,给潮州带来了新鲜的空气。
你想啊,他当年受命去潮州当刺史,那可真是个挑战,毕竟那地方既不繁华,也没什么名气。
可韩愈偏偏就是喜欢这种“与众不同”的地方,他觉得这正好可以让他施展拳脚。
到潮州后,韩愈可没闲着,他首先就着手搞教育。
那时候,地方上很多人对读书不太感兴趣,韩愈这位文化大咖可不干了,他开始倡导教育,鼓励大家读书。
他不光是说说而已,还自己亲自下场,开办学堂,教那些孩子们读书写字。
想想看,他把文化的种子在潮州这片土地上撒下,后来这片土地上开出繁花似锦的文化之花,真是让人感慨万千啊!韩愈不仅在教育上下了功夫,还特别注重道德教化。
他倡导儒家思想,推崇仁义礼智信。
他常常对那些青少年说:“做人要有原则,要有底线!”哎呀,听着就觉得振奋人心。
他的这些思想深入人心,潮州的老百姓慢慢也开始注重家庭教育,重视孩子的成长,风气变得越来越好。
不得不说,韩愈真的是用心良苦,为潮州的未来奠定了基础。
韩愈在潮州还搞了不少基础设施建设。
他知道,光靠文化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得改善老百姓的生活条件。
他关注水利,动手修水渠,解决了农田灌溉的问题。
想象一下,以前农民们一到干旱季节,那真是愁眉苦脸,现在有了水渠,大家都欢欢喜喜的种田,日子过得比以前好得多。
这可真是“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好例子啊。
再说了,韩愈在潮州的文学贡献也是不得不提的。
他写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文,尤其是那些关于潮州山水的描写,真是美得让人心醉。
他用生动的词句描绘了潮州的美丽景色,仿佛把那些青山绿水都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那些诗歌不仅吸引了当时的读者,后来的人们读起来也是感慨万千。
韩愈把潮州的自然之美和人文精神结合起来,真是“妙笔生花”!话说回来,韩愈在潮州的影响力并没有因为他的离开而消失。
韩愈与潮州文化

• 竹竿山:相传恶溪(今韩江)两岸原无堤坝,时有 水患。韩愈来潮后,率领居民兴筑北堤。他先骑 马沿溪岸勘测地界,叫居民随马后插竹竿为记。 隔天,在插过竹竿的地段突然出现大堤,最北端 开始插竿的地方,则出现一座高山。从此,溪水 即被堤和山隔住,不再为患。这就是“走马牵堤” 的故事。
• 插薯苗:据说潮州人以前种甘薯时都用薯 块作种。有位老寡妇的薯种被人偷去,因 此悲哭不止。韩愈见状,便教老妇摘些薯 苗插种,果然插活了,当年结的甘薯还特 别多。从此,潮州人种甘薯便改用插苗的 方法。
调张籍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伊我生其后,举颈遥相望。 夜梦多见之,昼思反微茫。徒观斧凿痕,不瞩治水航。 想当施手时,巨刃磨天扬。垠崖划崩豁,乾坤摆雷硠。 惟此两夫子,家居率荒凉。帝欲长吟哦,故遣起且僵。 剪翎送笼中,使看百鸟翔。平生千万篇,金薤垂琳琅。 仙官敕六丁,雷电下取将。流落人间者,太山一毫芒。 我愿生两翅,捕逐出八荒。精诚忽交通,百怪入我肠。 剌手拔鲸牙,举瓢酌天浆。腾身跨汗漫,不着织女襄。 顾语地上友:经营无太忙!乞君飞霞佩,与我高颉颃。
2、关心农桑
韩愈重视农业生产:栗,稼而生之者,若布与帛,必 蚕绩而后成者也。 潮州磷溪区有一条水渠,当地传说是韩愈当年带人开凿 的,名叫金山溪。
3、释放奴婢
• 韩愈从袁州调回京师后,写过《应所在典贴良 人男女等状》,叙述他在袁州时,曾放免奴婢七 百三十一人,因此两唐书收历代论韩者均将赎放 奴婢一事系于剌袁州时。
韩愈散文的艺术成就
1.气势磅礴,汪洋恣肆,自由奔放,感情充沛
苏洵:“韩子之文,如大江大河,浑浩流转。” 韩文的风格来自他的人格和文学主张: 人格的浩然正气使其文章理直气壮; 不平则鸣的文学主张使其文章情感强烈。 此外,韩愈还有奇崛排奡(ào)和文从字顺的特点。
韩愈在潮州

韩愈在潮州韩愈(768—824年),世称“韩文公”、“韩昌黎”。
韩愈为潮州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历史印记。
唐朝元和十四年(819年)正月,唐宪宗派使者前往凤翔迎佛骨,京城长安一时间掀起信佛狂潮。
韩愈毅然上奏《论佛骨表》劝谏皇帝不要迎佛骨,为了维护社稷的稳定和百姓的安宁。
皇帝看后很生气,就把他从京城贬到潮州来做刺史。
缘此,潮州与韩愈便结下了不解之缘。
此间,发生了许多有趣的故事。
小编在这里讲几个与大家分享。
(一)韩愈祭鳄鱼古时候的韩江,有很多鳄鱼,会吃过江的人,把地方百姓害苦了,人们叫它做“恶溪”。
一天,又有一个百姓被鳄鱼吃掉了,人们谈鳄鱼变,人心惶惶。
韩愈知道后很着急,心想鳄害不除后患无穷,于是便命令属下宰猪杀羊,到城北江边设坛祭鳄。
只见韩愈在渡口旁边的一个土墩上,摆了祭品,点上香烛,对着大江宣读《祭鳄鱼文》:“今与鳄鱼约,尽三日,其率丑类南迁徙于海……”据说在韩愈派人向恶溪投下猪羊并宣读檄文后,恶溪水面即出现暴风震雷,鳄鱼感其诚意,果然连夜西迁六十里,使当地再无鳄害。
事后,人们把韩愈祭鳄鱼的地方叫做“韩埔”,渡口叫“韩渡”(又叫”鳄渡”),还把恶溪改叫“韩江”。
(二)韩愈过马牵山韩愈来潮上任时,正逢潮州大雨成灾,洪水泛滥,田园一片白茫茫。
他亲自到城外巡视,只见北面山洪汹涌而来,心想这山洪如果不堵住,百姓难免受害惨重。
于是他骑着马,走到城北,先看了水势,再看了地形,便吩咐随从张千和李万紧随他的马后,凡马走过的地方都插上竹竿,作为筑堤线的标志,等到插好了堤线,就通知百姓,要求按着竿标筑堤。
百姓听了十分高兴,纷纷赶来。
可是,当人们到了城北,一看,那些插下竹竿的地方已经拱出来一条山脉,把北来的洪水堵住了。
从此,这里不再患水灾了。
百姓们纷纷传说,这是“韩文公过马牵山”。
这座山,后来人们把它叫做“竹竿山”。
(三)韩愈设水布古时候,韩江里的放排工,又要扛杉木,又要扎杉排,一会儿跳下江,一会儿爬上岸,身上的衣服湿了干,干了又湿,因此常常得肚痛病和风湿病。
韩愈对潮州的影响

韩愈对潮州的影响说起韩愈,那可是文化圈里头响当当的大人物,尤其在潮州这片地界儿,他的故事啊,就像老榕树下的凉风,吹得人心里头那个舒坦,又带着几分历史的厚重。
想当年,韩愈老先生被贬到这潮州来,本以为是仕途坎坷,没想到这一来,却给潮州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简直是“无心插柳柳成荫”,成了潮州人心中的“活菩萨”。
韩愈一到潮州,那眼睛可不含糊,一眼就瞅见了这里的山好水好,就是百姓日子过得苦哈哈的。
他心里头那个急啊,就像是热锅上的蚂蚁,立马就卷起袖子,准备大干一场。
他先是整顿吏治,把那些个不作为、乱作为的官员整治得服服帖帖,让老百姓能喘口气,过上几天安稳日子。
接着,韩愈又干了一件大事儿,那就是兴办教育。
他深知“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于是亲自上阵,开办学堂,鼓励孩子们读书识字。
他还亲自授课,那学问,那口才,简直是“口吐莲花”,听得孩子们是如痴如醉,连大人们都忍不住围过来听。
这一来,潮州的文化氛围那是噌噌往上涨,人才辈出,成了远近闻名的文化名城。
韩愈还特别关心民生,他看到潮州百姓饮水困难,就发动大家修建水利设施,引来了清泉,解决了百姓的饮水难题。
他还推广先进的农耕技术,让庄稼长得是又壮又实,百姓的粮仓那是满满当当的。
老百姓感激涕零啊,都说韩愈是“救星下凡”,给他立了碑,建了庙,世世代代供奉着。
韩愈在潮州的日子虽然不长,但他留下的影响却是深远的。
他的故事在潮州民间广为流传,成了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
每当夜幕降临,老人们就会围坐在一起,给孩子们讲述韩愈的种种事迹,那语气里充满了敬仰和感激。
孩子们听得是津津有味,眼睛里闪烁着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
如今啊,你走在潮州的街头巷尾,还能感受到韩愈留下的文化气息。
那些古老的学堂、清澈的水井、肥沃的田野……都在无声地诉说着韩愈的功绩和贡献。
而潮州人民也始终铭记着这位伟大的先贤,把他当作自己的骄傲和自豪。
所以说啊,韩愈对潮州的影响那是杠杠的,他不仅改变了潮州的面貌,更改变了潮州人的心灵。
韩愈在潮州的传说

韩愈在潮州的传说韩愈在潮州的传说公元819年农历正月,韩愈带着耻辱、忧伤和失望离开长安,路过陕西蓝田关时,天正下着大雪,又传来了他的家人遭受株连被赶出京城、12岁的女儿病死路上的消息,悲愤万分的韩愈挥笔写下了“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的诗句。
经过两个多月的颠沛流离,韩愈来到潮州,上任后立即视察当地的农业生产。
他下令开凿水渠,鼓励耕种,释放当地豪强掠取的奴婢。
潮州城外有一条河,经常有鳄鱼出没,伤害百姓,吞食牲畜,当地人把这条河叫作恶溪。
韩愈到潮州不久,就前往恶溪了解情况,然后组织具有捕鳄经验的人员,到河边驱除鳄鱼。
韩愈还写了一篇《鳄鱼文》,向危害地方的鳄鱼宣战。
如今,潮州人在传说当年韩愈祭鳄的古渡口上,修建了一座纪念亭子,表示对这位为潮州百姓做好事的落难官员的崇敬。
采访:“这块碑就是韩愈当年到潮州以后所写的一篇文章,叫《鳄鱼文》。
鳄鱼,潮州自古就有,但是在韩愈之前很多官员从来没有治理过。
韩愈上任还不到一个月,他马上就办了这件事。
相传韩愈这篇文章写完了,仪式举行以后,当天晚上又打雷又刮风又下雨,天一亮,整个江水都干涸了,结果鳄鱼往西跑了六十里,从此再不来危害老百姓了。
”韩愈在潮州最大的作为,就是兴办州学,提倡教育,韩愈为此捐出了他在潮州任上八个月的所有俸银,用于乡校的办学费用。
作为唐代著名的学者,韩愈以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兴办学堂,把中原的教育和文化带到潮州。
韩愈在潮期间,还“以正音为潮人诲”,也就是推广唐朝的普通话、从事语言规范化的工作。
韩愈还启用当地优秀人才来管理州学。
采访:“当年潮州有一位叫赵德的,韩愈认为这个人完全可以胜任办学。
结果从一个没有官衔的人,一提就是海阳县尉,而且专门主管潮州的教育,所以尽管后来他(韩愈)调走了,潮州的教育不会受到影响,继承发展下去。
”作为唐代文坛上的领袖人物,韩愈一扫汉魏以来的奢靡文风,积极倡导古文运动,成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
潮汕民间故事 韩愈的故事

潮汕民间故事韩愈的故事[韩愈走马牵山]唐代韩愈原在朝廷做大官,因写了一篇奏章劝皇帝不要迎佛骨,以免劳民伤财,荒废朝政,皇帝看后很生气,就把他从京城贬到潮州来做刺史。
韩愈上任时,正逢潮州大雨成灾,洪水泛滥,田园一片白茫茫。
他到城外巡视,只见北面山洪汹涌而来,心想这山拱如果不堵住,百姓难免受害惨重。
于是他骑着马,走到城北,先看了水势,又看了地形,便吩咐随从张千和李万紧随他的马后,凡马走过的地方都插上竹竿,作为堤线的标志。
韩愈插好了堤线,就通知百姓,按着竿标筑堤。
百姓听了十分高兴,纷纷赶来,岂料一到城北,就见那些插下竹竿的地方已拱出了一条山脉,堵住了北来的洪水。
从此,这里不再患水灾了。
百姓纷纷传说:“韩文公过马牵山。
”这座山,后来就叫做“竹竿山韩愈祭鳄鱼潮州的韩江,从前有很多鳄鱼,会吃过江的人,害得百姓好苦,人们叫它做“恶溪”。
一天,又有一个百姓被鳄鱼吃掉了。
韩愈知道后很着急,心想鳄害不除后患无穷,便命令宰猪杀羊,决定到城北江边设坛祭鳄。
韩愈在渡口旁边的一个土墩上,摆了祭品,点上香烛,对着大江严厉地宣布道:”鳄鱼!鳄鱼!韩某到这里来做刺史,为的是保土庇民。
你们却在此祸害百姓。
如今姑念你们无知,不加惩处,只限你们在三夭之内,带同族类出海,三天不走就五天走,五天不走就七天走。
七天不走,便要严处!”从此,江里再也没有看见鳄鱼,所有的鳄鱼都出海到南洋去了。
现在,人们把韩愈祭鳄鱼的地方叫做“韩埔”,渡口叫“韩渡“,又叫”鳄渡”,还把大江叫做“韩江”,江对面的山叫做“韩山”。
韩愈设水布古时候,韩江里的放排工,又要扛杉木,又要扎杉排,霎时跳下江,霎时爬上岸,身上的衣服湿了干,于了又湿,常常得肚痛病和风湿病。
于是他们做工时便索性光着房子,不穿衣服。
每天在江边挑水,洗衣服的妇女,看见放排工赤身裸体,感到很不好意思,就告到官府那里去。
官府交涉下来,放排工只好照旧又穿上衣服。
韩愈来到潮州后,这件事传到了他的耳朵里,他跑到江边实地去看放排工扎排和放排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