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古代作品原文

合集下载

韩国古代文言文

韩国古代文言文
此书予子,写信又予我,写文也,吾此书忘记,又此书不存,而我与子不知,或执记忆而生之,为何者写文。吾此符籍遇得时,吾要其知其因果,何者焉。吾初思成挫折之吾,其望者是其过,其次思结因缘与子之其过,其次肯在别天地生新生子其过。今后觉之,因过者救命者,因吾全失者其过也,吾之未来,吾之名誉,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之价值观,吾之知人。又到尔,子欲救命之,必代别个,全部失之,其者当然。
之事其中一也,带之法信之,吾愚昧之耳何,之失全代乎再不见,凭其也亦往,吾今觉矣。
吾等记忆,其吾忘记终代过,今何为之,吾不知。吾与尔相忘以生,不然,持记忆不放,平生苦痛之。终以愿之而吾欲记忆尔,在无目余生无记忆之如地狱。又尔以后,或读此信,而待何人之书信,也不觉矣。

韩非子·饰邪原文与翻译

韩非子·饰邪原文与翻译

韩非子·饰邪原文与翻译韩非子·饰邪原文与翻译凿龟数策,兆曰"大吉",而以攻燕者,赵也。

凿龟数筴,兆曰"大吉",而以攻赵者,燕也。

剧辛之事燕,无功而社稷危;邹衍之事燕,无功而国道绝。

赵代先得意于燕,后得意于齐,国乱节高。

自以为与秦提衡,非赵龟神而燕龟欺也。

赵又尝凿龟数筴而北伐燕,将劫燕以逆秦,兆曰"大吉"。

始攻大梁而秦出上党矣,兵至厘而六城拔矣;至阳城,秦拔鄴矣;庞援揄兵而南,则鄣尽矣。

臣故曰:赵龟虽无远见于燕,且宜近见于秦。

秦以其"大吉",辟地有实,救燕有有名。

赵以其"大吉",地削兵辱,主不得意而死。

又非秦龟神而赵龟欺也。

初时者,魏数年东乡攻尽陶、卫,数年西乡以失其国,此非丰隆、五行、太一、王相、摄提、六神、五括、天河、殷抢、岁星非数年在西也,又非天缺、弧逆、刑星、荧惑、奎台非数年在东也。

故曰:龟筴鬼神不足举胜,左右背乡不足以专战。

然而恃之,愚莫大焉。

钻烧龟甲、计算蓍草进行卜筮,兆象“大吉”,因此攻打燕国的是赵国。

钻烧龟甲、计算蓍草进行卜筮,兆象“大吉”,因此攻打赵国的是燕国。

剧辛效力燕国,无功可言,却导致国家危险;邹衍效力燕国,无功可言,却导致国家命脉断绝。

赵国先战胜燕国,后战胜齐国,国内混乱还趾高气扬,自以为和秦国势均力敌了,汗不是赵国的占卜灵验而燕国的占卜骗人。

赵国又曾通过卜筑而向北讨伐燕国,打算挟持燕国去抗拒秦国,兆象是“大吉”。

才开始进攻燕的大梁,秦国就从上党出兵了;赵军进至厘地,自己的六个城已被秦国攻克了;赵军进至阳城,秦军攻占赵的邺地;等到庞援引兵往南救援时,鄣一带却又全被秦军占领了。

所以我说:赵国的占卜即使对攻打燕国缺乏远见,也应对秦攻赵有所预见。

秦国根据自己的“大吉”,开辟疆土既得实惠,救援燕国又得美名,赵国根据自己的“大吉”,领土削减士兵受辱,赵王不能如愿以偿而死亡,这也并不是秦国的占卜灵验而赵国的占卜骗人。

韩诗外传·卷四

韩诗外传·卷四

《韩诗外传·卷四》纣作炮烙之刑。

王子比干曰:“主暴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

见过即谏,不用即死,忠之至也。

”遂谏,三日不去朝,纣囚杀之。

诗曰:“昊天大怃,予慎无辜1桀为酒池,可以运舟:糟丘,足以望十里;而牛饮者三千人。

关龙逢进谏曰:“古之人君,身行礼义,爱民节财,故国安而身寿。

今君用财若无穷,杀人若恐弗胜,君若弗革,天殃必降,而诛必至矣。

君其革之1立而不去朝。

桀囚而杀之。

君子闻之曰:“天之命矣1诗曰:“昊天太怃,予慎无辜1有大忠者,有次忠者,有下忠者,有国贼者。

以道覆君而化之,是谓大忠也;以德调君而辅之,是谓次忠也;以谏非君而怨之,是谓下忠也;不恤乎公道之达义,偷合苟同,以持禄养者,是谓国贼也。

若周公之于成王,可谓大忠也;管仲之于桓公,可谓次忠也;子胥之于夫差,可谓下忠也;曹触龙之于纣,可谓国贼也。

皆人臣之所为也,吉凶贤不肖之效也。

诗曰:“匪其止共,惟王之邛。

”哀公问取人。

孔子曰:“无取健,无取佞,无取口谗。

舰骄也,佞、谄也,谗、诞也。

故弓调然后求劲焉,马服然后求良焉,士信悫然后求知焉,士不信焉,又多知,譬之豺狼,其难以身近也。

周书曰:‘为虎傅翼也。

’不亦殆乎1诗曰:‘匪其止共,惟王之邛。

’ 言其不恭其职事,而病其主也。

齐桓公独以管仲谋伐莒,而国人知之。

桓公谓管仲曰:“寡人独为仲父言,而国人知之,何也?”管仲曰:“意若国中有圣人乎!今东郭牙安在?”桓公顾曰:“在此。

”管仲曰:“子有言乎?”东郭牙曰:“然。

”管仲曰:“子何以知之?”曰:“臣闻君子有三色,是以知之。

”管仲曰:“何谓三色?”曰:“欢忻爱说,钟鼓之色也;愁悴哀忧,衰绖之色也;猛厉充实,兵革之色也。

是以知之。

”管仲曰:“何以知其莒也?”对曰:“君东南面而指,口张而不掩,舌举而不下,是以知其莒也。

”桓公曰:“善。

诗曰:‘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东郭先生曰:“目者、心之符也,言者、行之指也。

夫知者之于人也,未尝求知而后能知也,观容貌,察气志,定取舍,而人情毕矣。

战国韩国韩非《一鸣惊人》原文、译文及注释

战国韩国韩非《一鸣惊人》原文、译文及注释

战国韩国-韩非《一鸣惊人》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一鸣惊人战国韩国-韩非楚庄王莅政三年,无令发,无政为也。

右司马御座,而与王隐曰‘有鸟止南方之阜,三年不翅,不飞不鸣,默然无声,此为何名?’王曰:‘三年不翅,将以长羽翼;不飞不鸣,将以观民则。

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

子释之,不榖知之矣。

”处半年,乃自听政,所废者十,所起者九,诛大臣五,举处士六,而邦大治。

举兵诛齐,败之徐州,胜晋于河雍,合诸侯于宋,遂霸天下。

庄王不为小害善,故有大名;不蚤见示,故有大功。

故曰:“大器晚成,大音希声。

翻译:楚庄王莅政三年,无令发,无政为也。

楚庄王当政三年,没有发布一项政令,在处理朝政方面没有任何作为。

右司马御座,而与王隐曰‘有鸟止南方之阜,三年不翅,不飞不鸣,默然无声,此为何名?有一个担任右司马官职的人,他在谜语中暗示楚庄王,说“臣见到过一种鸟,它落在南方的土山上,三年不展翅,不飞翔,也不鸣叫,沉默无声,这只鸟叫什么名呢?”’王曰:“楚庄王知道右司马是在暗示自己,就说:“三年不翅,将以长羽翼;三年不展翅,是在生长羽翼;不飞不鸣,将以观民则。

不飞翔、不鸣叫,是在观察民众的态度。

虽无飞,飞必冲天;这只鸟虽然不飞,一飞必然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

虽然不鸣,一鸣必然惊人。

子释之,不榖知之矣。

”你放心吧,我明白你的意思了。

”处半年,乃自听政,所废者十,所起者九,诛大臣五,举处士六,而邦大治。

半年以来,楚庄王亲自处理政务,废除十项不利于楚国发展的刑法,兴办了九项有利于楚国发展的事物,诛杀了五个贪赃枉法的大臣,起用了六位隐士当官参政,把楚国治理得很好。

举兵诛齐,败之徐州,胜晋于河雍,合诸侯于宋,遂霸天下。

出兵攻打齐国,在徐州击败了齐军,在河雍战胜了晋军,在宋国大会诸侯,楚国称霸天下。

庄王不为小害善,故有大名;楚庄王不因为好事太小而不做,这样就有了高的名望。

不蚤见示,故有大功。

不把没意义的东西拿出来显摆张扬,所以有大的功劳。

韩诗外传卷一原文和译文

韩诗外传卷一原文和译文

韩诗外传卷一原文和译文一、原文:《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二、衍生注释:1. “关关”:是雎鸠鸟相和啼鸣的声音,这种鸟被古人认为情意专一,借此起兴,引出男女爱情的主题。

2. “雎鸠”:一种水鸟。

3. “窈窕”:美好的样子,一般形容女子身心兼美的状态。

4. “淑女”:贤良美好的女子。

5. “好逑”:好的配偶。

“逑”在这里是配偶的意思。

6. “荇菜”:一种水生植物,可食用。

诗中以采摘荇菜的动作来起兴。

7. “寤寐”:指日夜。

“寤”是醒来,“寐”是睡着。

8. “思服”:思念。

“服”在这里表达思念的那种情绪。

9. “琴瑟友之”:弹琴鼓瑟来亲近她。

“琴瑟”为古代的乐器,这里也是一种表达爱意的方式。

10. “钟鼓乐之”:敲钟击鼓使她快乐。

三、赏析:主题:这首诗的主题是爱情。

描述了一个男子对一位美好女子的爱慕与追求。

情感:情感细腻而真挚。

从最初的一见钟情,“君子好逑”直接表明男子对女子的喜爱;接着求而不得时的“辗转反侧”,生动地描绘出男子为爱情而失眠焦虑的状态;最后描绘了幻想中的与女子琴瑟和谐、钟鼓和鸣的美好生活,充满了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表现手法:主要运用了兴的表现手法。

每一章开头都从雎鸠鸟的鸣叫或者荇菜的采摘说起,先说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让诗歌在一种自然而美好的氛围里展开爱情故事的叙述,富有感染力。

四、作者介绍:《关雎》出自《诗经》,《诗经》是古代的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

它的作者大多不可考,是由当时各国乐师搜集整理,众人传唱修改,来自民间的诗歌创作。

一般认为《关雎》反映的是当时普通百姓的爱情故事,作者亦应是那个时代民间善于歌唱与创作的民众。

五、运用片段:例子一:在校园里的文艺演出中,男生想向心仪的女生表白。

郑人买履(韩非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郑人买履(韩非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郑人买履先秦:韩非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标签讽刺、故事、寓理、小学文言文译文有个想要买鞋子的郑国人,先测量好自己脚的尺码,把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前往集市,却忘了带量好的尺码。

已经拿到鞋子,却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

”就返回家去取量好的尺码。

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后郑国人没能买到鞋子。

有人问他说:“为什么你不用自己的脚去试一试呢?”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注释欲:将要,想要。

者:(怎么样)的人。

(定语后置)先:首先,事先。

度:衡量。

用尺子度量的意思(动词)而:顺承连词意为然后置:放,搁在。

(动词)之:代词,它,此处指量好的尺码。

其:他的,指郑人的。

(代词)坐:通“座”,座位。

至:等到。

之:到……去,前往。

(动词)操:拿、携带。

(动词)已:已经。

(时间副词)得:得到;拿到。

履:鞋子,革履。

(名词)乃:于是(就)持:拿,在本文中同“操”。

(动词)度:量好的尺码,这里作动词用,即计算、测量的意思。

(名词)之:文言代名词,这里指量好的尺码。

操:操持,带上拿着的意思。

及:等到。

反:通“返”,返回。

罢:引申为散了,完结的意思,这里指集市已经解散。

遂:于是。

曰:说。

宁:副词。

宁可,宁愿。

无:虚无,没有,这里是不能、不可的意思。

自信:相信自己。

以:用。

吾:我。

市罢:集市散了。

至之市:等到前往集市。

赏析这个郑国人只相信量脚得到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不仅闹出了大笑话,而且连鞋子也买不到,成为了笑柄。

而现实生活中,买鞋子只相信脚码而不相信脚的事,只懂死守教条而不懂变通的人,可能是不会有的吧?但类似这样的人,的确是有的。

而且并不少。

有的人说话、办事、想问题,只从书本出发,不从实际出发;书本上写到的,他就相信,书本上没有写但实际上存在着的,他就不相信。

战国韩国-韩非《买椟还珠》原文、译文及注释

战国韩国-韩非《买椟还珠》原文、译文及注释

战国韩国-韩非《买椟还珠》原文、译文及注释
原文:
买椟还珠
战国韩国-韩非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椟,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

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今世之谈也,皆道辩说文辞之言,人主览其文而忘有用。

翻译: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椟,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

楚国有个商人,在郑国卖珠宝,他用名贵的木兰雕了一只装珠的匣子,将盒子用桂椒调制的香料熏制,用珠宝和宝玉点缀,用美玉装饰,用翡翠连缀。

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有个郑国人把匣子买了去,却把匣子里面的珠子还给了他。

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这可以说,这个珠宝商人很善于卖盒子,而不善于卖珠宝吧。

今世之谈也,皆道辩说文辞之言,人主览其文而忘有用。

现在社会上的言论,都是一些漂亮动听的言语,群主只看文采而不管它是不是有用。

战国策韩策原文与解析

战国策韩策原文与解析

战国策韩策原文与解析韩策原文与解析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战乱频繁的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争夺土地和权力,形成了错综复杂的斗争局面。

其中韩国作为一个实力雄厚的诸侯国,其策略和对外政策备受关注。

本文将介绍战国策中韩国的策略思想和实践,剖析其原文以及背后的含义。

韩策原文如下:<正文开始>韩无君韩国,今兹球。

纵足以西听于兵乃耳,然亲胜急为拂胜。

宋玉有言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今无间言于韩国,韩国则何以毋能继为空乎?是以观察群臣以待死,群臣以监于死。

身实先造于外,则其侯必信于能名。

且小国之臣,无敢为筹于主使以期治乱之朝。

夏后氏乎?尧之平代,辜之不忘。

不忘乎臣治国之权,则可刘其君矣。

禹氏乎?尧称仲自斩,刑之以史而可履也。

夏后氏之法令,则置之非一世,而民人肆力焉者寡矣。

然曰“广无赂坐,明无赍赆。

”不言身先顷一食,则曰“朝饣”;身实先量于主说,则曰“肉啖”。

问韩国,韩国则何以毋能为北扈国乎?自余左信陵吉,庶县之圃以至于三亩。

田之以易,旁死于地矣。

可以为名于国家。

然则奈余何?言虽不好,可告余五州;言虽好,余地寡矣。

兵则亢虞,无奈何而已矣。

余贫士租于常之长贫士,而后事主事社稷。

余谢国家何哉?<正文结束>韩策原文解析:韩策原文通过对韩国的描绘,表达了对外交战略的思考和对内政治的规划。

下面对原文进行解析:首先,由于韩国位于中国大陆的西方边境,对外主要面临的是来自兵变的威胁。

然而,仅仅依赖军事力量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争取胜利的紧迫感和实际行动。

同时,原文引用了宋玉的话:“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这句话表明韩国应该面对变局,寻找新的发展机遇。

接下来,原文强调了观察群臣和待死的重要性。

通过观察群臣,可以更好地了解国家现状和未来走向。

而等待死亡则表明对于国家发展的担忧和忧虑。

然后,韩策指出了小国臣民在统治者前无法提出建议和治理混乱的情况,以夏后氏和禹氏作为例证。

韩策主张治国权力应该掌握在臣民手中,这样才能实现君主的长治久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韩国古代作品原文第一部分韩国古代神话传说及民间故事一、古代神话传说(一)檀君神话在韩国文学史上把古朝鲜的建国神话称为“檀君神话”,它收录在高丽中期的高僧一然(1206~1289)编撰的《三国遗事》(一然《三国遗事》纪异,卷一,古朝鲜),转录原文于下:《魏书》云:乃往二千载有檀君王俭,立都阿斯达(经云,无荼山,亦云白岳。

在白州地,或云在开城东,今白岳宫是。

),开国号朝鲜,与高同时。

古记云:昔有桓因(谓帝释)庶子桓雄数意天下,贪求人世。

父知子意,下视三危太伯,可以弘益人间,乃授天符印三个,遣往理之。

雄率徒三千,降于太伯山顶(即太白,即妙香山),神檀树下,谓之神市,是谓桓雄天王也。

将风伯、雨师、云师,而主谷、主命、主病、主刑、主善恶,凡主人间三百六十余事,在世理化。

时有一熊一虎,同穴而居。

常祈于神雄,愿化为人。

时,神遗灵艾一炷、蒜二十枚,曰:“尔辈食之,不见日光百日,便得人形。

”熊、虎得而食之,忌三七日,熊得女身,虎不能忌而不得人身。

熊女者无为婚,故每于檀树下,咒愿有孕。

雄乃假化而婚之,孕生子,号曰檀君王俭。

以唐高即位五十年庚寅,都平壤城。

始称朝鲜,又移都于白岳山阿斯达,又名弓(一作方)忽山,又今弥达。

御国一千五百年。

周虎王即位乙卯,封箕子于朝鲜,檀君乃移于藏唐京,后还隐于阿斯达为山神,寿一千九百八岁。

(二)朱蒙神话朱蒙神话收录在公元5世纪高句丽广开土王的陵墓碑文、《三国史记》、《三国遗事》、《帝王韵记》、《东明王篇》等韩国古代金石文和各种典籍,以及《论衡》、《三国志》、《晋书》、《搜神记》等中国各种典籍,其中《三国史记》(金富轼《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第一,始祖东明王)中的有关记录较为详细:始祖东明王,姓高氏,讳朱蒙(一云鄒牟,一云象解。

象解,恐当作众牟)。

先是,扶余王解夫娄,老无子,祭山川求嗣,其所御马之鲲渊,见大石相对流泪。

王怪之,使人转其石,有小见金色蛙形(蛙一作蜗),王喜曰:“此乃天赍我令胤乎?”乃收而养之,名曰金蛙。

及其长立为太子。

后,其相阿兰弗曰:“日者天降我曰:‘将使吾子孙,立国於此,汝其避之。

东海之滨有地,号曰迦叶原,土壤膏腴宜五谷,可都也。

’阿兰弗遂劝王,移都於彼,国号东扶余。

其旧都有人,不知所从来,自称天帝子解慕漱来都焉。

及解夫娄薨,金蛙嗣位。

於是时,得女子於太白山南优渤水,问之曰:“我是河伯之女,名柳花。

与诸弟出游。

时,有一男子,自言天帝子解慕漱,诱我于熊心(心,遗事作神)山下、鸭绿边室中,私之,即往不返。

父母责怪我无媒而从人,遂谪居优渤水。

”金蛙异之,幽闭於室中,为日所炤,引身避之,日影又遂而炤之。

因而有孕,生一卵,大如五升许。

王弃之与犬豕,皆不食;又弃之路中,牛马比之;后弃之野,鸟覆翼之。

王欲剖之,不能破。

遂还其母,以物裹之,置於暖处,有一男儿,破殻而出,骨表英奇。

年甫七岁,嶷然异常。

自弓矢射之,百发百中,扶余俗语,善射者为朱蒙,故以名云。

金蛙有七子,常与朱蒙游戏,其伎能皆不及朱蒙,其长子带素言於王曰:“朱蒙非人所生,其为人也勇,若不早图,恐有后思,请除之。

”王不听。

使之养马。

朱蒙知其骏者,而减其食令瘦,驽者善养令肥。

王以肥者自承,瘦者给朱蒙,后,猎于野,以朱蒙善射,与其矢小,而朱蒙殪兽甚多。

王子及诸臣又谋杀之,朱蒙母阴知之,告曰:“国人将害汝。

以汝才略,何往而不可,与其迟留而受辱,不若远适以有为。

”朱蒙乃与鸟伊、摩离、陕父等三人为友,行至淹淲水(一名盖斯水,在今鸭绿东北),欲渡无梁,恐为追兵所迫,告水曰:“我是天帝子、河伯外孙,今日逃走,追兵垂及如何?”于是,鱼鳖浮出成桥,朱蒙得渡,鱼鳖乃解,追骑不得渡。

朱蒙行至毛屯谷,遇三人,其一人着麻衣,一人着衲衣,一人着水藻衣,朱蒙问曰:“予等何许人也?何姓何名乎?”麻衣者曰:“名再思。

”衲衣者曰:“名武骨。

”水藻衣者曰:“名默居。

”而不言姓。

朱蒙赐再思姓克氏,武骨仲室氏,默居少室氏,乃告於众曰:“我方承景命,欲启元基,而适遇三贤,岂非天赐乎!”遂揆其能,各任以事,与之俱至卒本川(魏书云,至纥升骨城)。

观其土壤肥美,山河险固,遂欲都焉。

而未遑作宫室,但结庐於沸流水上居之,国号高句丽,因以高为氏(一云,朱蒙至卒本扶余,王无子,见朱蒙,知非常人,以女妻之,王薨,朱蒙嗣位)。

时,朱蒙年二十二岁,是汉孝元帝建昭二年,新罗始祖赫居世二十一年甲申岁也。

四方闻之,来附者众。

其地连靺鞨部落,恐侵盗为害,遂攘斥之,靺鞨畏服,不敢犯焉。

王见沸流水中菜叶逐流下,知有人在上流者,因以猎往寻,至沸流国,其王松让出见曰:“寡人僻在海隅,未尝得见君子,今日邂逅相遇,不亦幸乎。

然,不识吾子自何而来?”答曰:“我是天帝子,来都於某所。

”松让曰:“我累世为王,地小不足容两主,君立都日浅,为我附庸可乎。

”王忿其言,因与之斗辩,亦相射以校艺,松让不能抗。

二年夏六月,松让以国来降,以其地为多勿部,封松让为主,丽语谓复奋土为多勿,故以名焉。

……十九年夏四月,王子类利自扶余与其母逃归,王喜之,立为太子。

秋九月,王升遐,时年四十岁,葬龙山,号东明王。

(三)朴赫居世神话如果说檀君神话与朱蒙神话是有关北方的建国神话,那么朴赫居世神话则是南方的建国神话了。

三国之中的新罗位于朝鲜半岛的东南部,其始祖是朴赫居世。

在《三国史记》、《三国遗事》中均有记载,虽详略不同,但其内容大同小异。

《三国史记》(金富轼《三国史记》,卷第一,新罗本纪第一)中的原文如下:始祖,姓朴氏,讳赫居世,前汉孝宣帝五凤元年甲子四月丙辰,即位,号居西干,时年十三,国号徐那伐。

先是,朝鲜遗民分居山谷之间为六村:一曰阏川杨山村、二曰突山高墟村、三曰觜山珍支村、四曰茂山大树村、五曰金山加利村、六曰明活山高耶村。

是为辰韩六部。

高墟村村长苏伐公,望杨山麓,罗井旁林间,有马跪而嘶则往观之,忽不见马,只有大卵。

剖之,有婴儿出焉,则收养之。

及年十余岁,歧薿然,夙成。

六部人以其生神异,推尊之。

至是,立为君焉。

辰人谓,瓠为朴,以其大卵如瓠故,以朴为姓。

居西干,辰言王(或云呼贵人之称)。

……五年春正月,龙见於阏英井,右胁诞生女儿,老妪见而异之,收养之,以井名名之,及长有德容,始祖闻之,纳以为妃,有贤行能内辅。

时,人谓之二圣。

二、新罗殊异传中的民间故事新罗时期还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小说,但是已经出现了小说的前身----新罗殊异传。

《新罗殊异传》的原本现已散失,但有若干篇什分别收录在《太平通载》、《大东韵府群玉》等典籍之中。

关于《新罗殊异传》作者,说法不一。

《大东韵府群玉》的作者权文海(1534-1591)认为《新罗殊异传》是新罗末期的著名文人崔致远(857-?),而《海东高僧传》的作者觉训(高丽中期的高僧,生卒年不详)则认为《新罗殊异传》是高丽初的文人朴仁亮。

从《新罗殊异传》的内容来看,除“崔致远”和“仙女红袋”像个人创作外,其他作品似乎是以当时民间故事为基础,经文人记录、加工而成的。

殊异传的大部分篇什转录鬼怪灵异之事以及求仙得道的仙人、道人,还有一些是信史人物或神话传说的转录。

传至今日的《新罗殊异传》遗文共13篇,如以下表格:(一)《竹筒美女》、《老翁化狗》《竹筒美女》是一则神人异术的奇诡故事,其原型来自佛经故事集《杂比喻经》,中国汉魏六朝志怪中的《阳羡鹅笼》、《竹筒长人》也与它有着直接的授受关系。

兹录《竹筒美女》的原文于下:金庾信自西州还京,路有异客先行,头上有非常气,息于输树下,庾信亦息佯寝。

客伺绝行人,探怀间出一竹筒,拂之,二美女从竹筒出,共坐语。

还入筒,藏怀间,起行。

庾信追迅之,言语温雅,同行入京。

庾信与客携至南山松下,设宴。

而美女亦出忝,客曰:“我在西海,娶女于东海,与妻归宁父母已而。

”风云冥暗,忽视不见。

《老翁化狗》原文于下:新罗时,有一老翁到金庾信门外,庾信携手入家设宴,庾信谓翁曰:“变化若旧也?”翁变为虎,或化为虎,或化为鸡,或化为鹰,终变为家中狗子而出。

(二)《心火烧塔》、《首插石楠》、《虎愿》新罗后期是中国文化与佛教双管齐下对整个社会文化产生极为深远影响的历史时期,因此这两者对《新罗殊异传》也给予深刻的影响,我们在《心火烧塔》中能够清晰地看到佛经故事的直接影响。

为了便于对照起见,将佛经《大智度论》中的《心火烧塔》与《新罗殊异传》中的《心火烧塔》(《大智度论》卷十四,“初品”,二十四),转录于下:〖印度〗国王有女,名曰拘牟头。

有捕鱼师,名术波加,随道而行,遥见王女在高楼上,窗中见面,相像染著,心不暂舍,弥历日月,不能饮食。

母问其故,以情答曰:“我见王女,心不能忘。

”母喻儿言:“汝是小人,王女尊贵,不可得也。

”儿言:“我心愿乐,不能暂忘。

若不如意,不能活也。

母为子故,入王宫中,常送肥鱼鸟肉,以遣王女,而不取价,王女怪而问之:“欲求何愿?”母白王女:“愿却左右,当以情故。

我唯有一子,敬慕王女,情结成病,命不云远。

愿垂愍念,赐其生命。

”王女言:“汝去至月十五日,于某天祠中,住天像后。

”母还语子:“汝愿已得。

”告之如上。

捕鱼师沐浴新衣,在天像后住。

王女至时,白其父王:“我有不吉,须至天祠,以求吉福。

”王言:“大善!”即严车五百乘,出至天祠。

既到,敕诸从者,齐门而止,独入天祠。

天神思维:“此不应尔,王为施主,不可令此小人毁辱王女。

”即厌此人,令睡不觉。

王女既入,见其睡重,推之不寤,即以璎珞值十万两金,遣之而去。

后此人得觉,见有璎珞,又问众人知王女来,情愿不遂,忧恨懊恼,淫火内发,自烧而死。

〖韩国〗志鬼,新罗活里人,慕善德王之美丽,忧愁涕泣,形容憔悴。

王幸寺行香,闻而召之。

志鬼归寺塔下,待驾幸,忽然睡酣。

王脱臂环置胸,还宫,后乃睡觉。

志鬼闷绝良久,心火出烧其塔,即变为火鬼。

王命术士,作咒曰:“志鬼心中火,烧身变火神。

流移沧海外,不见不相亲。

”时俗,帖此词于门壁,以镇火灾。

《首插石楠》的原文于下:新罗崔伉,字石南,有爱妾。

父母禁之,不得见数月,伉暴死。

经八日,夜中伉往妾家,妾不知其死也,颠喜迎接。

伉首插石楠枝,分与妾曰:“父母许与同居,故来耳。

”遂与妾还到其家,伉逾垣而入。

夜将晓,久无消息。

家人出见之,问其来由,妾具说,家人曰:“伉死八日,今日欲葬,何说怪事?”妾曰:“良人与我分插石楠枝,可以此为验。

”于是开棺,视之,尸首石楠,露湿衣裳,履已穿矣。

妾知其死,痛苦欲绝,伉乃还苏。

偕老二十年而终。

《虎愿》其内容同《三国遗事》中的《金现感虎》别无二致。

兹录原文于下:新罗俗,每当仲春初八至十五日,都人士女竞绕兴轮寺塔为福会。

元圣王时,有郎金现者,夜深独绕不息,有一女随绕。

现遂通而随去,女曰:“妾明日入市为害,则王必募,以重爵而捕我矣。

君其无恸,追我于林中,吾将待之。

但为我创资报胜,则郎君之惠也。

”遂相泣别。

翌日,果有猛虎入城中,无敢当者。

王令曰:“有能捕虎者,爵二级。

”现诣阙曰:“小臣能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