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写作 学习抒情》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2单元写作《学习抒情》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2单元写作《学习抒情》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2单元写作《学习抒情》教学设计《学习抒情》教学方案1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运用情感词、感叹句、反问句、排比、反复、呼告等方法来直接抒情。

2.学习运用“融情于事”“融情于景”的方法来间接抒情。

【教学重点】1.学习运用情感词、感叹句、反问句、排比、反复、呼告等方法来直接抒情。

2.学习运用“融情于事”“融情于景”的方法来间接抒情。

【教学难点】学习运用“融情于事”“融情于景”的方法来间接抒情。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导入:请你诵读下面的诗句,说说这些诗句表达了哪种相同的情感?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北朝民歌《木兰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明确:离别之情。

提问:人生之中,我们会多次经历与亲人、朋友的离别。

离别时很多人会有深切的不舍,也会有殷切的期盼。

那么,哪次离别最令你难忘呢?在离别的时候,你都有哪些情感与感受呢?学生回忆并交流。

过渡:同学们在离别时候的情感与感受多么丰富!我们把这种情感与感受抒发出来,就是抒情。

怎样才能更好地抒情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设计意图:通过诵读诗歌,引出“离别”这一话题,营造出一个课堂的“情感场”,再让学生回忆“离别”的情境与情感,明确抒情含义,为后面的写作蓄势、铺垫。

二、技法指导(一)技法点拨1.提出问题我们学过的课文,有很多篇的抒情都很精彩,要注意体会模仿。

回顾学过的课文,结合教材《学习抒情》的内容,总结要点及技法。

提示:教材给了抒情的几个要点,可以采用勾画法,将教材上提示的抒情要点勾画出来。

七年级语文下册《写作学习抒情》教学设计共3篇

七年级语文下册《写作学习抒情》教学设计共3篇

七年级语文下册《写作学习抒情》教学设计共3篇七年级语文下册《写作学习抒情》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抒情体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技巧,掌握抒情表达的方法;学习文章鉴赏的基本方法,掌握文章鉴赏的技能。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写作水平;培养学生的文章阅读理解能力,提高阅读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熟练度;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促进心灵成长。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以七年级语文下册的《写作学习抒情》作为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抒情体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技巧2. 抒情文鉴赏技巧3. 抒情写作实践三、教学设计1. 情境导入通过展示各种类型的情感表达作品,引导学生了解情感表达的多样性,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他们的情感表达欲望。

2. 知识阐述通过课堂讲解,介绍抒情体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技巧;用生动的语言描述文学作品抒情表达的技巧和方法,为学生提供一些实用性写作指导。

3. 课堂练习通过组织语文讲解、作品点评、作文写作等多种形式的课堂练习,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他们的文章阅读和写作能力。

4. 课后反馈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作业,同学之间互相交流、点评作品,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不足和改进方向。

同时,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提供及时的指导和建议。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掌握抒情体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技巧,学会使用各类文学手法进行情感表达;掌握文章鉴赏的基本技能,能够较为准确地鉴别文章的类型和风格。

教学难点:对于抒情体的鉴别和写作,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敏感度和想象力,这对于一些缺乏阅读和写作经验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挑战难度。

同时,鉴别文章和鉴别句子应用的方法和技巧也需要进行一定的训练和教导。

六、教学手段1. 课堂讲解:通过语言和图片等形式,系统化地讲解抒情体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技巧。

2. 阅读与作品点评:通过组织各类文学作品的阅读与点评,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和评价能力。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写作二学习抒情》(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写作二学习抒情》(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写作二学习抒情》(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写作二学习抒情》(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围绕抒情的概念、方法和技巧展开。

本节课将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抒情的内涵,掌握抒情的几种形式,学会运用抒情的方法,并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在写作中能够灵活运用抒情技巧,提升写作效果。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抒情的写作,对抒情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但学生在运用抒情技巧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如抒情的方式单一,抒情内容过于表面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引导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抒情的写作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理解抒情的概念和内涵,掌握抒情的几种形式。

2.学会运用抒情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写作效果。

3.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升对生活的感悟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抒情的概念和内涵,掌握抒情的几种形式,学会运用抒情的方法和技巧。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在写作中灵活运用抒情技巧,提升写作效果。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优秀作文和实例,让学生理解抒情的概念和内涵,掌握抒情的几种形式。

2.实践指导法: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运用抒情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写作效果。

3.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彼此在写作中的感悟和经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文学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优秀作文和实例,用于分析和讲解。

2.准备写作素材和参考资料,供学生实践和参考。

3.准备教学PPT,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抒情的理解和感悟。

同时,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为本节课的教学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一些优秀作文和实例,让学生分析这些作文和实例中的抒情方式和技巧。

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理解抒情的概念和内涵,掌握抒情的几种形式。

3.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一个写作话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抒情方法和技巧进行写作实践。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写作:学习抒情》教案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写作:学习抒情》教案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写作:学习抒情》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抒情作文的基本特点和写作要求。

2. 掌握抒情作文的写作技巧和方法。

3. 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了解抒情作文的基本特点和写作要求。

2. 掌握抒情作文的写作技巧和方法。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1. 课文《写作:学习抒情》2. 抒情作文示例3. 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网球老师上课之前,学生完成口头作文:回想一件令你感到温馨的事,用一两句话抒发出你心情。

2. 学生进行口头表达,老师做点评,引入下面的学习内容。

二、展示与讲解(15分钟)1. 展示课文《写作:学习抒情》,介绍抒情作文的特点和写作要求。

2. 解读课文内容,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语言特色。

三、讲解和练习(15分钟)1. 讲解抒情作文的写作技巧和方法。

2. 给学生分发抒情作文示例,让学生阅读示例并分析其中的写作技巧和特点。

3. 引导学生根据个人经历写一篇抒情作文,要求注意语言表达和情感描写。

四、合作与分享(1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相互交流分享自己写的抒情作文,并相互评价。

2. 选取几篇优秀的作文进行展示和点评。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进行自我总结,总结抒情作文的写作要点和方法。

2. 教师进行课堂反思和总结,提出改进意见。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要求学生完成一篇抒情作文,并写出对自己作文的评价和改进意见。

2. 准备下节课的教学内容。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写作学习抒情》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写作学习抒情》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写作学习抒情》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写作学习抒情》是学生在初中阶段第一次系统学习写作抒情文,本节课旨在让学生了解抒情的概念,掌握抒情的技巧,并能够运用到写作中。

教材通过理论讲解、例文分析、写作实践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掌握抒情的要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写作基础,对抒情这一写作手法有一定的了解,但往往在实际写作中不知如何运用,对抒情的深度和广度把握不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抒情的作用和方法,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抒情的概念,掌握抒情的技巧,并能够运用到写作中。

2.过程与方法:通过例文分析、写作实践,培养学生运用抒情手法表达情感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提高他们对生活的感悟能力,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抒情的概念和技巧。

2.难点:如何将抒情运用到写作中,提高写作效果。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抒情的概念和技巧。

2.案例分析法:分析优秀抒情文,引导学生理解抒情的手法。

3.写作实践法: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抒情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写作学习抒情》。

2.课件:教学PPT。

3.例文:优秀抒情文。

4.写作材料:相关素材、文具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抒情?为什么要在写作中运用抒情?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优秀抒情文,让学生初步感受抒情的魅力。

同时,教师简要讲解抒情的概念和技巧。

3.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一个抒情的话题,要求学生进行写作实践。

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4.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分析其中的抒情手法,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抒情的技巧。

5.拓展(10分钟)教师给出一个拓展话题,要求学生运用抒情手法进行写作。

2024-2024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单元写作《学习抒情》教案

2024-2024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单元写作《学习抒情》教案

2024-2024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单元写作《学习抒情》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抒情的概念、特点和作用。

2.培养学生运用抒情手法进行写作的能力。

3.引导学生学会在写作中表达自己的情感,提升作文的感染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抒情的概念、特点和作用。

难点:抒情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联系生活: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让自己感动、愤怒、开心等情绪波动的事情呢?当时你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的?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抒情的概念、特点和作用。

三、课堂讲解1.讲解抒情的概念:抒情是指作者在作品中表达自己的情感,使读者产生共鸣的一种写作手法。

2.讲解抒情的分类: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3.讲解抒情的技巧: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以及描绘细节、渲染氛围等表现手法。

四、实例分析1.分析教材中的例文,让学生了解抒情手法的运用。

2.学生举例分析其他文学作品中的抒情手法。

第二课时一、课堂实践1.让学生以自己的生活经历为素材,尝试运用抒情手法进行写作。

2.教师指导学生修改作文,提升作文质量。

二、作品欣赏1.学生展示自己的作文,分享写作心得。

2.教师点评学生作文,给予肯定和指导。

2.引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观察、感悟、表达情感,提升写作水平。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复习抒情手法的运用。

2.提问:抒情在写作中的作用是什么?二、课堂实践1.让学生尝试运用抒情手法改写一篇课文,提升文章的感染力。

2.教师指导学生修改作文,给出建议。

三、作品展示1.学生展示改写后的课文,分享写作心得。

2.教师点评学生作品,给予肯定和指导。

2.引导学生学会在写作中表达自己的情感,提升作文的感染力。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本单元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复习抒情手法的运用。

2.提问:如何在写作中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二、课堂实践1.让学生以“我的家乡”为主题,运用抒情手法进行写作。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写作 学习抒情 教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写作 学习抒情 教案

学习抒情【教学目标】1、通过本次习作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学会记叙文的写法。

2、启发引导学生在"记事"中,恰当的抒情,吐真情,文章才能具有感染力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同学们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和表现自我的能力。

煅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提高口语交际能力4、说真事、写真情【教学重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同学们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和表现自我的能力。

煅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难点】抒情,既表达情思,抒发情感。

适当地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并深化主题【教学准备】课件【教学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5分钟)1.导言:“今天天气真好啊!”“我爱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这些句子运用的是哪种表达方式?抒情,就是对主观感情的抒发和表达。

表达方式除抒情外,还有记叙、描写、议论、说明。

2.板书:学习抒情二、讲解抒情的相关知识(10分钟)从情感的表达方式上讲,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之分。

1. “我爱你,中国!”这是直接抒情。

直接抒情比较直白、热烈,多用带有浓重感情色彩的判断句、陈述句等,同时经常会在句中使用感叹词,如“好美啊”、“真想你呀”。

直接抒情还经常用于作者感受最深刻、感情最强烈的地方,以精练的语言表达浓郁的感情和强烈的感染力。

2、间接抒情则比较含蓄。

它往往借助于叙述、描写和议论等手法来抒发感情。

如“蓝蓝的天空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

(1)、有的借人抒情,通过对人物行为的描写来表达。

如一位同学在作文中写到:“妈妈欣慰地笑了。

她的眼睛亮晶晶地、盯着我看了很久很久。

”通过对妈妈笑了、眼睛亮晶晶地、盯着我看等行为描写,来表现妈妈因“我”的进步而高兴、“我”因自己的行为使妈妈欣慰而自豪的情感。

(2)、有的借物抒情,在对事物状态的描摩中抒发感情。

如:“在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3)、有的借事抒情,将主观感情隐藏在对事件的记叙之中。

《写作:学习抒情》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

《写作:学习抒情》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

《写作:学习抒情》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写作:学习抒情》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1《写作:学习抒情》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书写表达的要求越来越高。

写作作为一门语言技能,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学生的学习中,写作作为一环不可或缺,在教学中应该得到我们的高度重视。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在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中的《写作:学习抒情》教学设计,来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学习抒情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目标】1. 了解抒情作文的概念和写作要点;2. 掌握抒情作文的三种基本体裁:议论文、表达文、抒情诗;3. 能够遵循一定的写作规范,提高写作水平;4. 能够在具体写作中灵活运用所学的技巧和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内容】1. 抒情的基本概念和类型2. 抒情作文的写作要素和规范3. 抒情作文的三种基本体裁:议论文、表达文、抒情诗【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由于本课程是针对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写作:学习抒情》教学设计,因此在导入环节中,我们可以通过观看视频、图片等多媒体形式,来介绍一下抒情作文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类型,激发学生对于抒情作文的兴趣,为下一步具体的教学做好铺垫。

二、知识传授(25分钟)1. 抒情的基本概念和类型在本节课中,我们需要向学生详细介绍一下抒情的基本概念和类型,让学生从宏观上理解什么是抒情作文。

通过将文章、诗歌等文本进行分类,并举一些例子进行解析,让学生明确的掌握抒情作文的概念和种类。

2. 抒情作文的写作要素和规范在掌握了抒情作文相关基本概念之后,我们需要向学生介绍一下抒情作文的写作要素和规范。

在这里,我们可以聚焦于写作中的一些常见规范,如字迹工整、语言表达恰当、构思合理等方面引导学生遵循一定的写作规范,提高写作水平。

3. 抒情作文的三种基本体裁:议论文、表达文、抒情诗在此部分,我们需要对抒情作文的三种基本体裁:议论文、表达文、抒情诗,进行详细介绍及讲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作学习抒情
【目标导航】
1.理解怎样的作文才是恰当地抒发了自己的真情实感,揣摩“说真话,抒真情”的两种具体途径。

2.培养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的能力,能说真话,抒真情,养成倾诉自己真实感受的态度和习惯。

3.懂得什么是真情、实感的描写,并将其适当地运用到作文中去,努力培养真善美的精神。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时分配】
建议第一课时进行作文指导与写作,第二课时进行批改、评讲、修改。

了解作文文题,熟悉作文要求,搜集相关素材,为习作做准备。

一、片段作文。

写一段话,抒发某种情感,如幸福、喜悦、痛苦、忧伤、渴望等。

200字左右。

二、在《土地的誓言》里,作者以饱满的热情描述了他那美丽而丰饶的家乡。

你的家乡是什么样的?你对它怀有怎样的情感?以《乡情》为题,写一篇作文。

不少于500字。

三、我们每个人都会有烦恼,烦恼后面也许有一段小故事。

以《我的烦恼》为题,写一篇作文。

注意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不少于500字。

【新课导入】
抒情是记叙过程中对所记事物抒发感情。

这种感情的抒发有两种方式——直
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同学们生活中常说的“今天天气真好啊!”“这件衣服真漂亮!”等等都运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

下面让我们更进一步了解抒情,学习如何选择恰当的抒情方式。

【写作要求】
1.选择好想要表达的情感,回忆产生这种情感的情境,建议采用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相结合的方式。

2.关于家乡,可写的内容很多,如:景色、物产、风俗……不必面面俱到,可有侧重地写作,最好在描写、叙事中渗透自己的感情。

3.动笔前想一想:我有什么烦恼?该向谁倾诉?如何掌握倾诉烦恼的“度”?要把事情、原因、感受写清楚,并相互开导、帮助,争取早日远离烦恼。

【技法点拨】
“感人心者在乎真。

”文章要达到感染读者的目的,那就要说真话,抒真情。

中学生怎样才能在写作中做到这一点呢?
1.要关注自己的生活。

“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只要在教育方法上‘打开创作的源泉’,就能使‘诗人’的琴弦发出美妙盼乐声。

”这“创作的源泉”是什么?不是别的,正是自己的生活。

中学生要多留心、多观察、多体验生活,走生活作文之路。

“处处留心皆学问”,只要我们深入到生活中去,亲近自然,融入社会,就一定能写出真情实感的作文。

2.力求“我手写我心”。

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独特感受。

”心里怎么想,笔下就怎么写,用自己的语言写出自己发自内心的真实感受和认识,是写作的基本要求之一。

以我手写我心,一要选取鲜活材料,切记胡编烂造;二要说真话、实在话、自己的话,切记说假话、空话、套话。

3.选择恰当的抒情方式。

我们知道写人有一些常见的方法,如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

通过这些描写,可以穷形尽相,尽显人物之形;还可以以形写神,使人物之神跃然纸上。

可以说,写人物的外在特点,也能写出内在的精神。

那么,要写出人物的精神,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呢?
首先,可以抓住典型细节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一个人的内在品质和精神追求往往在细节处得以彰显。

其次,可以借助一些写作手法来加以突出、强调。

如对比、衬托、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等,都可以起到揭示和突显人物精神的作用。

另外,还可以借助一些抒情、议论的句子,对人物的精神品质进行点睛式的概括。

【范文引路】
乡情
我的家乡在大岚,那里群山环绕、云雾缭绕,在那儿生活,犹如人间仙境,不愧为“神奇大岚”。

神奇的大岚,那是我美丽的家乡。

那儿的天很蓝,蓝得好像一大块蓝宝石镶嵌在天空;那儿的水很绿,绿得仿佛被周围的绿树、绿草染过似的;那儿的花很香,香得让那些爱美的蝴蝶纷纷流连忘返……
神奇的大岚,那是我可爱的家乡。

放眼望去,一大片一大片的绿色夺人眼球,冷不丁还能发现一只只探头探脑的小家伙呢!我自豪,因为我可以时时与郁郁葱葱的树林为伴,刻刻与那活泼机灵的小鸟为伍。

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家家户户拿起了斧头,茁壮的树木被一棵又一棵地砍掉,取而代之的是一棵棵美丽却弱小的红枫。

为了让那些红枫更好地生长,人们甚至把山上的野花野草锄得干干净净,希望最快获得经济利益。

就这样,一年,两年,三年……“摇钱树”红枫虽然摇来了大岚的经济腾飞,但它也摇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不信你看——原本那葱葱茏茏的山头出现了一大片一大片裸露的土地,河水也不再清澈见底,而是成了一条条的“小黄河”,那是因为光秃秃的山坡再也抵挡不了雨水的侵袭。

我仿佛听到她正在无助地哭泣:“救救我吧,救救我吧,还我绿色,还我森林……”
听着哭泣,我进入了梦乡,梦中的我如爱丽丝梦游仙境一般来到了几年后的
家乡:乡亲们再一次拿起了锄头,三五成群,你种树来我浇水,在贫瘠的土地上洒下一粒粒希望的种子。

春姑娘用她温暖的双手让小树发了芽,长了叶……慢慢地,慢慢地,山上的绿色越来越多,越来越浓……终于,我的眼前再次展现了那美如画的可爱家乡:高高低低的房子隐没在苍翠欲滴的树林之中,只有袅袅炊烟穿过密密层层的树叶徐徐上升,叽叽喳喳的鸟鸣混合着人们幸福的笑声响彻云霄……
梦中,我仿佛明白了人们为什么把我的家乡亲切地称为“神奇大岚”,那是因为她拥有一块珍贵的绿宝石,她是大岚的骄傲,她是大岚的神奇!
诗一般的语言,如歌如画,描绘了家乡群山环绕、云雾缭绕的神奇美丽的景象;对仗式的结构,紧凑流畅,饱含着对家乡深刻的忧虑与期待;梦中的幻想,如“仙境”似“桃园”,呼唤着神奇大岚的回归,如诉如泣,催人泪下,促人奋进!对家乡眼前景象只言片语的描绘,貌似不曾热爱,实则异于常规,另辟蹊径,于回忆与展望中,尽显作者对家乡发自内心深沉的爱、真挚的情。

1.当堂作文。

2.推荐作文评讲。

(1)同桌互评。

(2)教师点评。

1.布置作业:同桌间互换作文修改。

2.将推荐的佳作打印出来贴在班级作文园地展览,供大家分享。

通过习作实例的反复演练,同学们可以看到,融叙述、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为一体进行间接抒情,较单一的直接抒情更具艺术魅力,这正是我们写好记叙
文的重要法宝。

要写好一篇记叙文,首先必须确定自己的情感,然后根据自己的情感选择提炼材料,再加以细致地描写,在必要的地方画龙点睛地穿插一点议论。

对任何一篇记叙文而言,叙述是骨架,描写是血肉,而抒情与议论则是灵魂,这四者是缺一不可的。

总之,我们要学会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手法,使我们笔下的文字显得生动活泼、栩栩如生、醒人耳目、引人深思。

同学们,除了以上三种方法外,抒情时,可以多用排比句、排比段、比喻句、拟人句等,或是一些引用句以增加文章的节奏感、气势和生动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