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的心理定势分析——以罗斯福的“炉边谈话”为例

合集下载

罗斯福炉边谈话读后感

罗斯福炉边谈话读后感

罗斯福炉边谈话读后感读完罗斯福的炉边谈话,就像跟一位特靠谱的邻家大叔唠了一通暖心嗑儿。

首先得说,罗斯福这招儿可太妙了。

那时候的美国,就像一艘在暴风雨里飘摇的船,大家心里都慌得不行。

他搞这个炉边谈话,就像是在黑暗里点亮了一盏小灯。

你想啊,他就跟普通老百姓似的,坐在收音机前,用那种很亲切的声音唠家常。

这哪是总统讲话啊,分明就是大叔在跟你说“别怕,有我呢”。

从谈话内容来看,他真的很懂大家的痛点。

他讲经济政策的时候,没有那些高大上的词儿,就像在解释怎么把家里那点钱花得更值当一样。

他知道老百姓关心的是工作、是明天的面包。

他一说要怎么解决就业,怎么让银行稳定下来,就给大家吃了颗定心丸。

就好比你本来担心明天没饭吃,突然有人告诉你,放心,我已经给你找好活儿干了。

而且啊,这种炉边谈话体现出罗斯福超级厉害的领导力。

他不是在那发号施令,而是在沟通、在安抚。

他把整个美国当成一个大家庭,自己就是那个操心的大家长。

他明白只有让老百姓心里踏实了,国家才能重新振作起来。

这就跟我们平时在一个团队里一样,领导要是只会板着脸下命令,大家肯定不服气。

但要是像罗斯福这样,跟你好好说话,告诉你他的计划,大家就愿意跟着他一起努力。

再说说对我的启发吧。

这让我觉得不管是在生活里还是工作中,沟通真的太重要了。

要是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像罗斯福这样,心平气和、清清楚楚地把事儿跟大家说清楚,很多问题可能就迎刃而解了。

而不是自己在那瞎着急,别人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儿呢。

罗斯福的炉边谈话就像是一部很温暖、很实用的社会治理和人际交往的教科书,只不过是用一种特别接地气的方式写出来的。

罗斯福炉边谈话读后感

罗斯福炉边谈话读后感

罗斯福炉边谈话读后感读完罗斯福的炉边谈话,就像是在历史的长河里划着小船,跟这位大人物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聊天。

首先呢,不得不佩服罗斯福的沟通本事。

你想啊,那时候人们心里肯定都七上八下的,大萧条像个大怪兽,把大家的生活搅得乱七八糟。

可罗斯福就这么坐在炉边,像个亲切的老邻居一样,开始跟大家唠嗑。

他可没有那些官腔官调,全是大白话,让老百姓一听就懂。

这就好比你跟朋友聊天,谁愿意听那些文绉绉、弯弯绕绕的话呀?他把那些复杂的政策、国家大事,都拆成一块一块的小积木,然后慢慢给大家展示怎么搭起来,让每个人都能明白政府在干啥,为啥要这么干。

从这些谈话里,我能感觉到他是真心想把美国从泥潭里拉出来。

他讲得特别实在,不藏着掖着。

比如说怎么解决就业问题吧,他就像在讲自己家的事儿一样,说我们得这么做,大家一起努力,就能有工作啦。

这种态度特别能给人信心,就像在黑暗里点了一盏灯,让老百姓觉得,哟,有希望了,跟着这人走没错。

而且呢,他这炉边谈话也让我看到了沟通的力量。

你看,就这么简单的一种方式,通过广播,一下子就把全国人民的心聚到了一起。

大家本来都各顾各的,担心自己的小日子,这下子都开始关心国家大事了,因为罗斯福让他们觉得自己是国家的一部分,国家好自己才能好。

这可比那些长篇大论的演讲或者命令式的通告厉害多了。

不过呢,我也在想,要是现在的领导们也能学学罗斯福就好了。

现在很多时候,政策什么的宣传得太官方了,老百姓看得云里雾里的。

要是能像炉边谈话这样,用一种轻松、亲切的方式跟大家讲讲,多好呀。

就像我们看新闻的时候,如果都能像听故事一样把国家大事了解得清清楚楚,那多带劲啊。

总的来说,罗斯福的炉边谈话就像是一阵温暖的风,吹过了那个寒冷的大萧条时代,也给我们后人上了一堂超级棒的沟通课。

它让我明白,不管是领导一个国家还是在日常生活里跟别人打交道,真诚、简单、接地气的沟通才是最有力量的。

公众的心理定势分析――以罗斯福的“炉边谈话”为例

公众的心理定势分析――以罗斯福的“炉边谈话”为例

公众的心理定势分析——以xx的“炉边谈话”为例一、心理定势的含义罗斯福从奥尔巴尼的州长官邸来到华盛顿的白宫之后,面临着遏制危机和推行“新政”的双重使命,而这都要尽可能多地获得大众的理解和支持。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炉边谈话”可以说是应时之举。

罗斯福履任伊始所要面对的首先是银行危机,而解决这一危机的根本途径就是稳定人心,遏制乃至消除挤提挤兑风潮。

谈话选在了日常家庭聚谈最常见的地方壁炉前,虽然听众看不到画面,但日常生活的积累使他们可以想到总统谈话时的情形。

这幅民众脑海中形成的画面,与领导人物高居讲坛宣读高头讲章的情形大为不同,一下子就拉近了双方间的距离。

空间距离拉近的同时,同样拉近的是心理距离,这自然使民众感到总统的话语声声可亲、字字入耳,也就甘于欣然接受。

在这个氛围中,罗斯福不再是总统,而成为民众的家人或朋友,但又是一位家中的长者或睿智的朋友,民众信赖他,愿意听从他的劝说和指引。

因此,在第一次“炉边谈话”的第二天,银行刚刚开门营业,人们就纷纷前去,将家中的现金存入银行,仅在纽约一天中的存款数就超过取款数多达1000万美元。

“炉边谈话”不仅平和亲切,还深入浅出。

比如,罗斯福在第一次“炉边谈话”中说的这段话:首先,我要指出一个简单的事实:你们把钱存进银行,银行并不是把它锁在保险库里了事,而是用来通过各种不同的信贷方式进行投资的,比如买公债、做押款。

换句话说,银行让你们的钱发挥作用,好使整个机构运转起来。

你们存入银行的钱只有很小一部分是以货币形式保存的,其数量在平时完全能够满足普通公民的现金需要。

换句话说,国家所有货币的总量仅仅是所有银行全部存款中很小的一部分。

就是这不足200字的一段话,便把银行业的运作机制解释得清清楚楚。

因此有人说,罗斯福短短的一两百字就是一堂出色的金融课。

在第一次的“炉边谈话”中,罗斯福表现出来的亲民、爱民形象给大众留下了深刻地印象,从而形成了这是我们值得信赖的总统,我们都应该听从他的指引的心理定势,而“炉边谈话”就成为了一种标签,是真诚、信赖的代名词。

高三历史罗斯福新政试题

高三历史罗斯福新政试题

高三历史罗斯福新政试题1. 20世纪30年代,西方不少国家出现了“妇女回到家庭去”“妇女的天职在教养子女”等口号。

这主要是由于A.西方国家重视教育B.经济危机增大就业压力C.西方国家完善了社会保障制度D.科技发展提高了生产力【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生运用所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材料中的时间特征“20世纪30年代”说明西方世界此时正处于大危机时代,即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大量工人失业严重威胁到资本主义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所以资本家提出上诉口号以欺骗工人,答案选B,A项说法不符合当时史实,C项出现在二战以后,D项与题意并无直接关系。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危机·经济危机增大就业压力2.下表是1933—1939年美国颁布的部分法律A.美国由自由资本主义逐渐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过渡B.美国相对于其它资本主义国家而言立法工作更加全面C.大量经济法的出现说明美国经济纠纷增多D.二战前夕美国国民经济逐渐转入战争轨道【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从题干中可以看出,1933—1939年属于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颁布的这些法律扩大了政府的权利,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说明美国由自由资本主义逐渐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过渡,故A项正确;BCD项与新政的时代背景不符,故排除。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罗斯福新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3.(2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亚当·斯密在其1776年发表的《国富论》中指出:人类几乎随时随地都需要同胞的协助,但是要想仅仅依赖他人的恩惠,那是绝对不行的。

他如果能够刺激他人的利己心,使其有利于他,并告诉其他人,给他做事是对他们自己有利,那么他要达到目的就容易得多了……我们每天所需要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自屠夫、酿酒师或面包师的恩惠,而是出自他们利己的考虑。

精品初中历史 罗斯福的“炉边谈话”

精品初中历史 罗斯福的“炉边谈话”

罗斯福的“炉边谈话”
罗斯福的“炉边谈话”别开生面,既无严峻的说教,也没有执意的辩白,而像是同亲友促膝谈心。

他那娓娓动听的谈吐,使听众心头激起信念。

这时,美国的金融业完全陷于停顿,罗斯福就金融问题发表“炉边谈话”后,三天之内,美国有574所银行重新开业。

当然,这不单纯是演说的技巧产生了魅力,可是罗斯福善于演说也发挥了作用。

罗斯福每当发表一篇重要演说,事前一般有一个星期以上的辛勤劳动。

事先把他的主要撰稿人霍浦金斯、舍伍德和罗森曼找来,围绕着演说的主题准备材料。

晚餐之后,罗斯福审阅初稿。

他总是先翻看最后一页的页码,嘴上嘀咕着,“至少得删去百分之九十二”。

然后从头看起,并在某些段落中口授增补材料。

待到审阅完毕,讲稿已比原来的篇幅增大了很多。

撰稿人连夜整理,赶在第二天早餐前交出,以便罗斯福餐后审阅。

如此反复进行,直至最后两天,罗斯福便全力以赴,使讲稿结构严谨,条理分明。

再加以朗诵,看广播效果如何,而且设法把全篇讲词纳于30分钟之内。

经过周密的准备,罗斯福并不做“讲稿的奴隶”,往往随意发挥。

有些语句,撰稿人事前劝阻他使用,他同意可以删去。

但果真是他喜欢说的,却在演讲时脱口而出,事后再为他“不幸顺口说了出来”而向撰稿人致歉。

总之,他演说的风格是要“讲我心里要说的话”。

罗斯福的“炉边谈话”(外一则)

罗斯福的“炉边谈话”(外一则)

罗斯福的“炉边谈话”(外一则)
袁娟
【期刊名称】《领导广角》
【年(卷),期】2001(000)002
【摘要】富兰克林·罗斯福从1933年到1945年,连任四届总统,在美国历史上是前无古人的。

他的领导艺术别具特色,展示其独具魅力的领导风格。

【总页数】1页(P46)
【作者】袁娟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771
【相关文献】
1.罗斯福:四次"炉边谈话"与第一次新政 [J], 黄四海
2.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罗斯福"炉边谈话"的艺术特点赏析 [J], 廖济忠
3.炉边谈话 [J], 夜雨
4.罗斯福新政与美国干预型政府职能模式的兴起\r——以炉边谈话为线索 [J], 李庚
5.罗斯福新政与美国干预型政府职能模式的兴起——以炉边谈话为线索 [J], 李庚;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实验资料一:炉边谈话

实验资料一:炉边谈话
组织,能够最大程度地做到以公 众利益为目标,并通过合适的策略,结合大众传媒传递信息,引导 人们走向正道,实现了公共关系的目的,成为公共关系学的一个经 典案例。 后世的历史学家感叹道:“罗斯福对于改革事业的真正贡献…… 并不是通过议会立法而是通过他对舆论的影响实现的。自从林肯以 来,没有任何一个总统像他那样经常亲切地向人民发表公开演说。 没有人比他更加珍惜民众的拥戴,也没有人像他获得那样热烈的拥 戴。”
与领导人物高居讲坛宣读高头讲章的情形大为不同,一下子就拉近了双方间的距离。
认同,从而产生了一种认同的心理定势。
(3)制止流言的唯一手段就是澄清事实。澄清事实的责任往往是通过大众传播 媒介进行的。“炉边谈话”正是借助大众传媒,借助广播、电视等媒介,向美国大
众分析当前局势,提出解决方案,以此打破流言,稳定大众情绪。罗斯福不仅遏制了
先是感染,罗斯福总统先以真诚的心思、优良的品行赢得公众信 任,而后在战争局势发展的不同阶段针对公众的心理倾向进行交流, 引起公众的共鸣,最终美国参战的国策被公众理解和接受。 再是以含蓄的方式向公众传递思想、观念等信息,使公众在理解 状态下自然受到影响。欧战爆发当晚,罗斯福在“炉边谈话”中,先 保证美国政府将为实现不介入战争的目标作出一切努力,同时又 说:“美国的安全现在和将来都是同西半球及其邻近海域的安全联系 在一起的。总有一天,美国应为受到创伤的人类提供尽可能的帮助。 "其实是在安抚国人的同时委婉地暗示美国应该也将会介入战争, 最后是劝导,主动影响公众心理,化解公众的情绪。战前美国人民 不愿参战,一战伊始,局势严重,罗斯福总统警告国民战事吃紧,以事实 号召人们丢掉幻想、准备斗争。进而使备战参战国策逐渐赢得了公 众的支持。
不良流言的传播,还将流言由负面转向了正面,并按人为意向发展。

高二历史罗斯福新政试题

高二历史罗斯福新政试题

高二历史罗斯福新政试题1.罗斯福新政的各项措施能得到公众支持的原因有()①“炉边谈话”深得同情和理解②整顿金融保护了存款人的利益③工人的利益没有任何保障和维护④“以工代赈”的创举性行为A.①②B.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C【解析】本题解答把握两个关键:新政措施、公众支持主要是从利益角度分析。

“炉边谈话”是罗斯福通过广播向民众阐述自己的施政方针,得到民众的支持,①正确;②是罗斯福新政中的金融政策,当时因经济危机导致金融业崩溃,故一这措施可因保护了存款人的利益而取得支持,故②正确;③中的“没有任何保障和维护”说法过于绝对,说法错误;资本主义主义经济危机是生产相对过剩而造成的,原先的经济政策是自由放任,而“以工代赈”是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通过大型公共工程建设,刺激需求、增加工作岗位,改善工人境况,④正确。

故C项正确。

【考点】罗斯福新政的内容与作用点评:罗斯福新政的突出考查的知识点有背景、内容、特点和影响。

此外此考点还应注意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相结合比较分析。

2.罗斯福和胡佛的政策相比,共同的出发点在于()A.维护政府形象B.维护资本主义社会制度C.维护政府行政权力D.维护资本主义国家以往的政策【答案】B【解析】罗斯福和胡佛两者代表的都是资产阶级的利益,这一点上是没有本质区别,两者的施政方针不同,但都为了维护资本主义社会制度,B项正确;AC项具有较大的迷惑性,但须经济危机下,政治危机也产生,故AC项排除;胡佛的政策是本质上还是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但政策还是有所调整,而罗斯福的经济政策特点是加强国家对经济提干涉,显著是对以往政策的有所调整,D项说法错误。

故选 B。

【考点】综合比较分析罗斯福和胡佛的政策异同点点评:本题以罗斯福和胡佛的政策的异同点考查比较分析能力,解答本题关键是理解两者所代表的阶级立场与利益。

3.罗斯福曾说:“低收入的工人是我们人数最多的消费集团,可是今天他们却无法维持像样的生活水准,不能购买食品、衣服和其他必需品以保持我们的工厂和农场充分运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众的心理定势分析
——以罗斯福的“炉边谈话”为例
一、心理定势的含义
罗斯福从奥尔巴尼的州长官邸来到华盛顿的白宫之后,面临着遏制危机和推行“新政”的双重使命,而这都要尽可能多地获得大众的理解和支持。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炉边谈话”可以说是应时之举。

罗斯福履任伊始所要面对的首先是银行危机,而解决这一危机的根本途径就是稳定人心,遏制乃至消除挤提挤兑风潮。

谈话选在了日常家庭聚谈最常见的地方壁炉前,虽然听众看不到画面,但日常生活的积累使他们可以想到总统谈话时的情形。

这幅民众脑海中形成的画面,与领导人物高居讲坛宣读高头讲章的情形大为不同,一下子就拉近了双方间的距离。

空间距离拉近的同时,同样拉近的是心理距离,这自然使民众感到总统的话语声声可亲、字字入耳,也就甘于欣然接受。

在这个氛围中,罗斯福不再是总统,而成为民众的家人或朋友,但又是一位家中的长者或睿智的朋友,民众信赖他,愿意听从他的劝说和指引。

因此,在第一次“炉边谈话”的第二天,银行刚刚开门营业,人们就纷纷前去,将家中的现金存入银行,仅在纽约一天中的存款数就超过取款数多达1000万美元。

“炉边谈话”不仅平和亲切,还深入浅出。

比如,罗斯福在第一次“炉边谈话”中说的这段话:首先,我要指出一个简单的事实:你们把钱存进银行,银行并不是把它锁在保险库里了事,而是用来通过各种不同的信贷方式进行投资的,比如买公债、做押款。

换句话说,银行让你们的钱发挥作用,好使整个机构运转起来。

你们存入银行的钱只有很小一部分是以货币形式保存的,其数量在平时完全能够满足普通公民的现金需要。

换句话说,国家所有货币的总量仅仅是所有银行全部存款中很小的一部分。

就是这不足200字的一段话,便把银行业的运作机制解释得清清楚楚。

因此有人说,罗斯福短短的一两百字就是一堂出色的金融课。

在第一次的“炉边谈话”中,罗斯福表现出来的亲民、爱民形象给大众留下了深刻地印象,从而形成了这是我们值得信赖的总统,我们都应该听从他的指引的心理定势,而“炉边谈话”就成为了一种标签,是真诚、信赖的代名词。

每当
“炉边谈话”开始,大众就不约而同地聆听,不由自主地遵循。

这体现了心理定势的固着性也即习惯性。

固着性指两方面:一是指存在上的固着,它一经产生就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占据一定的位置,不会轻易消失;而是之功能上的固着,只要它存在就要发挥作用。

第一次“炉边谈话”获得了巨大成功,复业后的银行依旧就是长队如龙,但不是提款,而是存款,把前些天提出的通货和另外的积蓄存入银行。

5月7日,第二次“炉边谈话”同样在周末进行。

这一次,罗斯福是为了推行其工业复兴计划而争取企业和劳工的支持,谈话同样获得了成功。

此后,“炉边谈话”就成了必然之举,每当美国面临重大问题之时,罗斯福都要用他所钟情的这种方式与美国人民沟通。

同样,美国人民也钟情于此,每当他们有所郁结和困惑之时,也都希望听到总统那亲切、诚挚的声音。

由此可见“炉边谈话”不仅在美国人民的心理活动占据重要的位置,而且还无时无刻不影响着美国人民的行为活动,并对美国政策的实施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在分析的整个过程中,我们逐渐理解了心理定势的内涵:所谓心理定势,也就是心理上的“定向趋势”,它是由一定的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对以后的感知、记忆、思维、情感等细腻活动和行为活动起正向或方向的推动作用。

心理定势犹如物理学家中所说的“惯性运动”,使人不自觉地沿着一定的方向去感知事物、记忆事物、去思考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它既起定向作用,又是一种动力。

二、微观心理定势
“炉边谈话”取得如此大的成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罗斯福的领袖魅力。

“炉边谈话”正是罗斯福坦诚对待人民的一种方式他把国情、政策以及自己的想法和打算向民众和盘托出,就如同对自己的家人或挚友。

他从不掩饰自己的观点,同样也毫不矫饰自己的谦逊。

由于第一次的“炉边谈话”,罗斯福树立了良好的形象,进而产生了首因效应,为以后的谈话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第一次进入一个新环境、第一次和某个人接触、第一次品尝一种新的食品等等,留下了深刻地印象,成为以中国心理定势而难以改变,这种现象称为首因效应或者第一印象。

罗斯福具有非凡的跟人魅力,无数民众为之动容,由此对这位总统的思想、
政策等各个方面都表示理解和认同,从而产生了晕轮效应。

所谓“晕轮效应”,指的是从对象的某种特征推及对象的总体特征,从而产生美化或者丑化对象的印象——这样一种心理定势。

无可厚非的,罗斯福的“炉边谈话”正是利用了公众的晕轮效应进行了政府的公共关系活动,并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三、流行心理定势
中国历来有“流言伤人,流言杀人”之说。

流言如果指向个人,可以置其于死地;流言如果指向群体可以动摇军心;经济领域中的流言,可以引起抢购或者倒闭;政治领域中的流言可以引起风潮和暴力。

所以流言具有很大的破坏力。

对于某些群体来说,流言可能会带来机遇,或者它本身就是一种“秘密武器”;但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它常常是一个不安定的因素和预兆。

美国面临空前绝后的大危机,整个社会被绝望笼罩着,以至于有了“世界末日”的流言。

制止流言的唯一手段就是澄清事实。

澄清事实的责任往往是由现代大众传媒来担负的,或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

“炉边谈话”正是借助大众传媒,借助广播、电视等媒介,向美国大众分析当前局势,提出解决方案,以此打破流言,稳定大众情绪。

罗斯福不仅遏制了不良流言的传播,还将流行由负面转向了正面,并按人为意向发展,形成新一轮的流行。

流言是一种社会现象、一种心理定势的表现形式。

当“炉边谈话”取得大众认可时,就意味着国家正一步一步地发展,并为民众改善生活做出各种各样的努力的流言心理定势的形成,进而演化成一种社会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