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迟满足-建立孩子幸福感的心灵鸡汤

合集下载

儿童情商教育系列3《延迟满足》课件

儿童情商教育系列3《延迟满足》课件

制情绪和延迟满足。
03
学校与家庭合作
学校可以与家长合作,共同促进孩子延迟满足能力的培养。通过家长会
、家访等形式,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并提供相应的教育
建议和方法。
成功案例分享
小明的故事
小明是一个容易冲动的小男孩,经常因为不能满足自己的要求而大发脾气。通过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引导和教育,他逐 渐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延迟满足,变得更加自信和成熟。
在学校中的应用
01
课堂活动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课堂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延迟满足的概念。例如,通
过小组合作完成任务,让学生学会等待和配合,或者通过奖励制度引导
学生选择延迟满足。
02
教育心理学应用
在学校心理咨询中,教师可以使用延迟满足的概念来帮助学生解决行为
问题。对于一些容易冲动或缺乏耐心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学会控
儿童情商教育系列3 《延迟满足》ppt 课件
目录
• 引言 • 延迟满足的概念 • 培养儿童延迟满足的方法 • 实际应用与案例分析 • 总结与反思
01
引言
主题引入
什么是延迟满足? 延迟满足在儿童成长中的重要性。
为什么儿童需要学习延迟满足?
课程目标
帮助儿童理解延迟满 足的概念和意义。
提高儿童在面对诱惑 时的决策和应对能力 。
坚持练习
鼓励孩子坚持练习,让他们在反复尝试中培养耐 心和毅力。
榜样示范
为孩子树立榜样,让他们看到身边的人是如何通 过耐心和毅力实现目标的。
04
实际应用与案例分析
在家庭中的应用
日常生活中的实践
家长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活动和情境,引导孩子学会延迟满足。例如,当孩子想要 某个玩具时,可以鼓励他们等待一段时间,或者通过完成一些小任务来获得。

延迟满足感,人生的赢家

延迟满足感,人生的赢家

延迟满足感,人生的赢家▲吃健康食物,还是吃垃圾食品?什么是延迟满足感?很多时候,你明明有作业、有重要任务要做,但偏偏先去做轻松的事情,把重要事情推到后面,结果要么拖延不能完成,要么加班熬夜才完成。

你是不是这样的人?说实话,我以前就爱这样干,以致造成严重的拖延症。

说个最近的事情,我来澳洲一年半后,找到一份幼儿园的实习工作,这里叫trainee,边上班学习经验,边考学历。

全英文的教学让我非常头痛,我所幸把作业一丢,就刷手机或者看剧去,直到要交作业的前一天晚上,我才通宵达旦草草地完成它。

我就在这种放纵与煎熬中度过,一直到毕业前1-2个月,我才下定决心一定要改变这种局面,面对困难,不能逃避,先把作业完成,再去玩。

于是,拿到作业的那一天,回到家,我先打开作业,无论我多么不想写,就找一道最简单的题,完成它。

完成一道题后,有点成就感,继续揣摩另一道题,慢慢的,作业很快就做完。

后来,我保持这个状态直到毕业,解决了我的拖延问题,觉得此生未有的轻松感。

我们要想按时完成一项任务,就要先把任务完成,再去娱乐和消遣,也就是延迟满足。

延迟满足是指一种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以及在等期间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

也是一种克服当前困难获得长远利益的能力。

著名日本小说家村上村春就是一个典型的延迟满足的例子。

他每天早上5点起床,然后集中精力完成重要的工作,随后的时间或是用于运动,或是处理杂务,打理那些不必高度集中精力的工作。

到了晚上不再继续工作,或读书,或是听音乐,放松精神,悠哉悠哉,尽量早点睡觉。

30年如一日的自律,让他成为一名著名的小说家。

懂得拒绝眼前的诱惑,才能守住云开见明,达到人生理想的状态。

为什么延迟满足感如此重要20世纪6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Walter Mischel)设计的一个关于'延迟满足'的实验,也就是著名的“棉花糖实验”。

实验是找到数十名4岁左右的儿童,让他们每个人单独呆在一个只有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的小房间里,桌子上的托盘里有这些儿童爱吃的东西——棉花糖、曲奇或是饼干棒。

延迟满足效应:幸福就在不远处

延迟满足效应:幸福就在不远处

龙源期刊网 延迟满足效应:幸福就在不远处作者:牟晓云来源:《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2011年第03期为了追求更大的目标,获得更大的享受,可以克制自己的欲望,放弃眼前的诱惑,以“忍耐”换得更大的成功。

——延迟满足效应20世纪6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设计了一个著名的关于“延迟满足”的实验。

研究人员找来数十名幼儿园里的孩子,让他们每个人单独待在一个只有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的小房间里,桌子上的托盘里有一块儿童爱吃的糖。

研究人员告诉他们:“我有事要出去一下,你们可以马上吃掉糖,但谁能坚持到我回来的时候再吃,谁就能够得到两块糖。

”对这些孩子来说,实验的过程颇为难熬。

有的孩子一等研究人员离开就迫不及待地吃掉了糖:有的孩子则为了不去看那诱惑人的糖果而捂住眼睛或是背转身体:还有一些孩子开始做一些小动作——踢桌子,或者用手去打糖果。

结果,大多数的孩子坚持不到三分钟就放弃了。

只有大约三分之一的孩子成功延迟了自己对糖的欲望,坚持等到研究人员回来,从而兑现了奖励。

试验之后,研究者进行了长达14年的追踪。

他们最终发现:克制型孩子的社会适应力较强,较为自信,人际关系较好,也较能面对挫折,不轻言放弃。

而冲动型孩子约有三分之一缺乏这种特质,反倒表现出一些负面的特征,如害怕与人接触,容易因挫折而丧失斗志。

这个实验表明:善于调控自己情绪和行为的孩子,拥有更好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更大的未来成功的希望——自制力是成功者的重要心理素质。

乒乓球世界冠军张怡宁就是一个自我控制力极强的姑娘,她打比赛总是铁着脸,人送外号“冷面小丫”。

她球风硬朗,打法凶狠,在她的脸上,你从来都读不到她的心事。

“运动员输球是很正常的,而且状态有起伏也是正常的。

我从来没有因为输一场球就觉得自己不行了。

”张怡宁总是这样说自己,“所以,我从来都对自己很有信心。

”自如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并将压力完全抛给对手,这才是真正的王者。

培养孩子自控力:延迟满足,让孩子学习时坐得住

培养孩子自控力:延迟满足,让孩子学习时坐得住

培养孩子自控力:延迟满足,让孩子学习时坐得住看到孩子经常管不住自己,总想着多玩一会儿,再看一会儿电视,拿起手机、PAD就不愿放下,学习的事能拖就拖。

好不容易坐到桌子前,也很难静下心来学习、写作业,说话、走神、玩橡皮,磨蹭半天也做不完,背两遍课文就开始烦躁,遇到难题总想放弃...如果孩子这样没有自制力,哪个家长不为孩子的未来感到焦虑?我们不是一定非要孩子有多么突出的成绩、未来取得多大的成就,但是孩子总得学会不放纵自己,学会为自己的未来付出努力呀。

对于孩子来说,要获得能够应对未来各种挑战,实现人生价值和取得成就的知识和能力,就需要有动机和目标感,需要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坚持,也需要抵御诱惑的能力。

在向上发展的道路上总是会遇到很多诱惑,有的人总是习惯于“即刻满足”,为了现在眼前的东西,放弃长远目标;而有的人则可以对眼前的诱惑说不,从而能够实现更有价值的目标。

从棉花糖实验说起上世纪60、70年代,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米歇尔,招募了653名四岁的孩子进行了有关自制力的一系列心理学实验。

研究人员把孩子带进房间,在孩子面前放着一颗棉花糖。

然后研究人员告诉孩子:我要出去一会儿,这颗糖,你可以选择现在就吃掉它;或者,如果你能等到我回来再吃的话,我会再给你1颗棉花糖,那样你就可以得到2颗棉花糖。

60年代,棉花糖对每一个孩子来说,都有特别大的吸引力。

这些孩子能不能忍住想吃棉花糖的冲动?他能够为了再得到1颗棉花糖这个终极目标而进行自我控制,克制住马上要吃掉眼前的棉花糖的冲动吗?结果,2/3的孩子等待期间吃了棉花糖。

有1/3能够成功的控制住自己对棉花糖的渴望,等到研究者回来得到2颗棉花糖。

实验到这还没有结束,真正让这个实验成为心理学经典实验的原因是,20年后米歇尔对这些参加过实验的孩子进行追踪调查。

结果发现,当年在延迟满足能力上好的孩子,他们20年之后的成绩更好,在社会上表现的也更成功。

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棉花糖实验,也叫延迟满足实验。

别忽略延迟满足训练的重要性

别忽略延迟满足训练的重要性

别忽略延迟满足训练的重要性教养这点事儿,每个父母都有不同的观念和想法,有些父母特别认同认知行为,总会为孩子安排各式各样的训练课程,而有些崇尚自由主义的父母,相信孩子能找到自己的方向,任凭自由发展。

天底下没有最好的教养方法,或者说,所有的教养方法都是好方法,只要父母相信、孩子愿意,什么教养观念都能培养出人才的,然而只有一种训练,不论抱持何种教养原则的父母都不能错过的,就是延迟满足训练。

父母先回答这些问题:我们是先工作再拿工资,为什么我们总能忍受工作的辛劳,在一段时间后获得报酬?生物基本都能在付出和获得之间做评估,只要收获大于付出就值得行动,然而只有人类和少数动物能在这个关系中导入时间观念,让付出和收获不在同一个时间点发生,还能衡量这事儿值不值得干。

导入时间概念的延迟满足最容易出现在马戏团里,那些动物大都愿意为了之后能得到的食物,而吃力的作出各种讨好的动作,但是我们都明白这绝对不是动物的天性,肯定是经过训练才能做到。

而人类和动物最大的不同,除了明白先付出再收获的道理之外,更能够在无限延伸的时间线上,截取过去的经验,规划未来的行动,企图在更远的时间之后获得更大的回报,这就是规划和管理能力,而同样的,人类也是动物,各位父母觉得,这种导入复杂时间概念的延迟满足能力,能与生俱来不学而得吗?恐怕是因为延迟满足中的满足二字,容易让父母觉得这是一种行为训练,的确延迟满足的操作必须通过行为训练来完成,然而重要的是让孩子建立时间观念,这是人类最重要的形式思维能力,也是未来计划能力的基础,所以只要导入时间观念的活动,都算得上是延迟满足训练。

当孩子明白自己的情绪状态,开始出现自主行为的时候,父母就能安排延迟满足训练,我们家的例子是宝宝1岁左右睡前要喝奶,我们会拿着奶瓶在床旁边,让宝宝先躺好,然后让他看到奶瓶,同时跟宝宝说:数到一就要喝奶睡觉了,十、九....宝宝的期待是马上喝奶,没有满足会产生情绪反应,这个过程是让宝宝自发产生抑制情绪的行为,同时也能增加被满足时的满足感受,及一段时间的具体概念。

李玫瑾教授:妈妈错误理解“延迟满足”,会影响孩子一生

李玫瑾教授:妈妈错误理解“延迟满足”,会影响孩子一生

李玫瑾教授:妈妈错误理解“延迟满足”,会影响孩子一生琪智是一名3岁小男孩,活泼、开朗、可爱,嘴特别甜。

父母带琪智去小区玩耍的时候,看到叔叔阿姨、爷爷奶奶都会打招呼,深受小区居民喜爱。

在小区玩耍的时候,小区内的爷爷奶奶,都会塞几颗糖给琪智。

看到儿子这么的听话,对于琪智妈妈来说,感到非常欣慰。

因为平时表现较好,孩子要什么东西,妈妈都会满足孩子的要求,想要把最好的都给孩子。

点击加载图片有一次周末,琪智妈妈带着琪智和朋友一起去逛街,到逛到一个玩具店的时候,琪智看到一辆玩具车,于是跟妈妈说:“想要买玩具车”。

看到小琪智提出了要求,妈妈怎么忍心拒绝他。

正当妈妈准备购买的时候,朋友拉过琪智妈妈,并且说道:“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针对孩子的要求,不要立马满足,要让孩子学会等待,才有助于孩子的成长。

”此时,琪智的妈妈陷入两难的境地,这种情况下,她不知道怎么处理?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事实上,在孩子成长过程当中,妈妈都会遇到类似的问题。

当孩子提出要求的时候,妈妈往往会刻意否定。

点击加载图片想要通过刻意否定的方法,对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进行培养。

那么,问题来了,采用刻意否定的方法,对孩子真的好吗?NO1.棉花糖实验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时候,美国斯坦福大学进行了著名的棉花糖实验。

棉花糖准备好后,放在孩子们的面前。

软糖全部放在孩子面前的时候,实验人员告诉孩子们,放在大家面前的软糖,可以开始吃了。

孩子们如果马上把软糖吃掉的话,就只能吃到一颗糖。

如果等几十分钟之后再吃软糖的话,就可以多吃一颗糖。

对于孩子们来说,谁都想要多吃一颗糖。

但是这几十分钟的等待,对于自控能力较差的孩子,是很难抵制诱惑的。

点击加载图片实验开始后,有些孩子等待了一会,就吃掉了面前的软糖。

有些孩子会通过转移注意力的方式,等待了几十分钟,顺利得到了两颗糖。

参加实验的孩子们等长大后,根据调查发现,缺乏耐心等待者,在性格方面表现为优柔寡断、容易受挫折。

耐心的等待者,绝大多数适应能力强,具有一定的冒险精神,受到人们的欢迎,独立性强,非常地自信。

怎样使用“延迟满足”与“及时满足”来教育孩子?

怎样使用“延迟满足”与“及时满足”来教育孩子?

怎样使用“延迟满足”与“及时满足”教育孩子?(教育问题)钱钟书在《围城》中对吃葡萄这样描述的:“天下只有两种人,譬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在最后吃。

照例第一种人应该乐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好的;第二种人应该悲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坏的。

不过,事实相反,原因是第二种人还有希望,第一种人只有回忆。

”第二种人应该是延迟满足,第一种人是及时满足。

延迟满足是指一种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以及在等待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

比如:孩子要完成的学习任务或读书,在完成学习任务和读书的过程中需要克服困难,学习和读书是孩子的一种成长过程,它的效果是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逐渐体现,这就是延迟满足。

延迟满足就是平常所说的"忍耐"。

它不是单纯地让孩子学会等待,也不是一味地压制他们的欲望,更不是让孩子"只经历风雨而不见彩虹",说到底,它是一种克服当前的困难情境而力求获得长远利益的能力。

延迟满足是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一种表现,它不仅是自我控制的核心成分和最重要的技能,也是儿童社会化和情绪调节的重要成分,伴随人一生的一种基本的、积极的人格因素,是儿童由幼稚走向成熟、由依赖走向独立的重要标志。

延迟满足能力强的儿童,未来更容易发展出较强的社会竞争力、较高的工作和学习效率;具有较强的自信心,能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挫折、压力和困难;在追求自己的目标时,更能抵制住及时满足的诱惑,而实现长远的、更有价值的目标。

若延迟满足能力发展不足,容易出现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如边做作业边看电视、上课时东张西望做小动作、放学后贪玩不回家、贪睡懒觉不起床等;容易性格急躁、缺乏耐心,出现心理问题也相对较多;进入青春期后,在社交中容易羞怯、退缩、固执,优柔寡断;遇到挫折容易心烦意乱,遇到压力就退缩不前或不知所措。

及时满足就是当下立刻能得到的快乐,例如:孩子玩的游戏,立刻能使他们得到开心和快乐,这就是即时满足。

推迟满足感--少有人走的路

推迟满足感--少有人走的路

推迟满足感从书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自律是解决人生问题最主要的工具,也是消除人生痛苦的最重要的方法。

所谓自律,就是要主动要求自己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去承受痛苦,解决问题。

自然而然,自律有四大原则,即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忠于事实,保持平衡。

而今天,我要讲的就是推迟满足感。

提出“情商”概念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戈尔曼曾做过一个实验,他找来一批四岁的孩子,给他们每人一颗糖,并告诉他们若能等到主持人回来再吃这块糖,他们就会得到多一块。

戈尔曼悄悄观察,发现有的孩子只等了一小会儿,便不耐烦了,迫不及待地把糖塞进了嘴里,而有的孩子则会很有耐心,而且很有办法,想出做游戏啦,讲故事之类的种种方法拖延时间,分散注意力,最终坚持到了主持人回来,得到了第二颗糖。

如果试验到此结束了,那也只能说明小孩贪吃罢了。

而富有戏剧性却又似乎是理所当然的是,戈尔曼通过对这批孩子14岁时和进入工作岗位后的表现的跟踪调查,发现晚吃糖的孩子数学和语文成绩比早吃糖的高出120分,而且意志坚强,更经得起苦难和挫折,更容易取得成功。

尽管我们不知道美国的120分是个什么概念,但总的来说,就更优秀吧。

一个看似简单的例子,对人的欲望满足的天性做出了一个很好的诠释。

随着人的长大,欲望也就不断地增加,无欲无求可能只有圣人才能做得到,而又想马儿跑,又想马儿不吃草的想法却是每个人心里最华丽的梦。

人总是如此,总希望一点的付出甚至是没有付出就能得到很多的回报,如果回报不多,那就立即得到收获吧,没有收获,给我个结果也好。

这样的想法导致的最直接的结果就是,拖延症。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明明有作业要做,却总是先拿出手机,先刷动态,再逛人人,觉得时间充裕,还来段视频。

每次都想,就一下下,看玩就干正事,结果就有了一整晚的看手机。

明明要减肥,但每天早上,总能找到一个心安理得的理由再睡一会儿,再推迟一天,每次走到雪糕店,我们都有减肥前的最后一个。

都是拖延症惹的祸,想要治愈拖延症,就要自律,而自律,首先要推迟满足感,那么,如何推迟满足感呢?1.要事第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延迟满足--建立孩子幸福感的心灵鸡汤
延迟满足--建立孩子幸福感的心灵鸡汤
《成长的烦恼》
倩倩的孩子刚满3岁,每次当她接电话的时候,宝宝就叫个没完,大声吵嚷,每逢这时,倩倩往往叫保姆马上把宝宝带走,她才能打两三分钟的电话。

如果倩倩一个人带着宝宝在外面玩,那就糟糕了,电话响起来,儿子就吵嚷上了,不让妈妈打,弄得倩倩心烦意乱,无论多重要的事,也只得说:“我到家再给你打过去吧,宝儿哭了!”倩倩在想:宝宝为什么这么缠人?难道不知道等我打完电话吗?
其实,宝宝出生后,还什么都不懂,他的各种能力,都是在后天学习来的。

倩倩虽然给宝宝创造了优越的物质条件,但却忽视了对宝宝某一方面的教育,以致于孩子没有学会在特殊的时刻耐心等待。

学会等待--宝宝的必修课
美国心理学家瓦特•米伽尔曾对斯坦福大学幼儿园的孩子们进行过著名的糖果试验——延迟满足试验。

那些4岁的孩子们面临着两种选择:一个大哥哥要去办点事,如果等到他回来,你可以得到更多的糖果,如果你不愿等,只能拿一块,但立刻可以拿到。

十几年后,研究者发现,那些耐心等待的儿童中学毕业后,在社会适应能力、自信、处理人际关系、能面对挫折、积极迎接挑战、不轻言放弃等心理品质方面,远远高于那些不能等待的儿童。

人类欲望的满足,可以分为几种:延迟满足、适当不满足、超前满足、即时满足、超量满足。

好的教育总是提倡“延迟满足”和“适当不满足”。

“超前满足”是愚蠢的行为,“超量满足”则是浪费的举动。

许多家长总是处在给宝宝“即时满足”的状态。

在心理上认为宝宝小,现在生活优越,宝宝有需要一定要满足他,但做父母的也不要忽略,经常的即时满足,对孩子是无益的。

有时甚至是有害的。

“即时满足”的后果
宝宝性格急躁
宝宝想要什么,父母马上给予,经常处在这样的情况下,父母的动作稍慢一点,宝宝就大呼小叫,性格急躁,缺乏耐心。

今后做事情容易有始无终。

* 宝宝无法感受到幸福
宝宝想要一块泡泡糖,妈妈马上给他买;宝宝想吃肯德基,妈妈马上带他去;宝宝想要一个芭比娃娃,妈妈马上送给他。

所有的东西,都这么轻而易举地得到,宝宝才不会珍惜,也感受不到幸福,反而会觉得这是应该的。

* 宝宝不知道爱惜玩具
有些宝宝的玩具箱里,放着几十件玩具,但对哪件玩具,都是玩几天就扔一边了,有时还拿玩具乱扔、乱摔,对玩具一点都不爱惜。

假如这是一件等了几天,甚至是一个星期按时去幼儿园才得到的礼物,他还会如此不爱惜吗?
从长远来看,在现实社会中,情感智力在一个人事业成功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等待是情感智力较高的人控制自己的能力,适时的学会等待,有时可以使人把握更好的时机。

“延迟满足”可以从小锻炼宝宝的这种能力,从小给宝宝一点点挫折感,让他学会等待,从而让他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幸福、懂得珍惜,长大后,这种品质也会在他的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

对策:
延迟满足课程
0-1岁的宝宝
1岁之内的宝宝,实在太小,对他们来说,父母要尽量满足他们的生理及心理的需要。

当宝宝实在无理,延迟满足要控制在以秒计算的时间内。

最好不超过1分钟。

课程
这个年龄段的宝宝喜欢扔东西。

一件小玩具,宝宝扔出去了,却又够不到时,宝宝大喊大叫,让父母帮忙。

你可以尝试这样做:“宝宝,等一等。

”一边说话,一边去捡玩具,这样可以分散宝宝的注意力,然后停顿几秒后再递给宝宝。

1-2岁的宝宝
这个时期的宝宝,对很多话已经明白了大概意思,因此,边做边说是应该的,而且要用简短的语言告诉他们为什么。

课程
宝宝想喝奶,但奶是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太凉,他却有些迫不及待。

你可以尝试着这样做。

“宝宝,你摸摸,奶太凉了,喝了会肚子疼,你等一等,温热了再喝。


2-3岁的宝宝
2岁以上的宝宝,开始出现自我意识,他们也能听得懂大人讲的道理。

“等”字的含义,他也基本明白。

这时家长要有意识地带他多体验。

延迟满足的时间也可以从几分钟延长至一二天。

课程1
带上宝宝去超市。

当宝宝看到里面那么多好吃的时,禁不住拿起来想吃。

你可以试着这样做:“宝宝,在超市里面不让吃,只有妈妈付过钱,你才能打开包装吃的。

你看这里面穿制服的叔叔,就是管着不让人随便吃的。

”虽然宝宝还小,但对宝宝讲清道理,宝宝逐渐就会变得懂事,学会等待。

课程2
宝宝刚喝过一杯热奶,却又想要吃一支冰淇淋。

你可以尝试着这样做:“宝宝,喝完奶你的小肚子已经鼓鼓的了,再吃冰淇淋小肚子快装不下了。

这样好不好,今天不吃了,明天妈妈带你吃肯德鸡儿童套餐,还能有小玩具呢?”给宝宝一个更好的选择,但是需要等待。

课程3
宝宝看见别的小朋友有一个小恐龙玩具,也想要妈妈去买。

你可以尝试着这样做:“宝宝,你看今天妈妈没带钱,等明天,妈妈一定带钱给你买。


课程4
带宝宝到公园游乐场玩,宝宝喜欢玩秋千,而秋千那里已经有一个小朋友在玩。

你可以尝试这样做:“等那个小朋友玩够了,你再去玩,好不好。

”不要因为有人玩就阻止孩子去等。

因为这会使他明白耐心等候的结果,最终会让他满足自己的愿望。

课程5
家人生日,餐桌上放着诱人的生日蛋糕。

你可以尝试这样做:“今天是爸爸的生日,咱们一起等爸爸下班回来吃。

”然后和宝宝一起等一等。

3岁以上的宝宝
宝宝到了3岁,很多道理已经非常明白了。

这种延迟满足可以时间更长一些,比如一个星期,比如到他生日那天。

在等待的过程中,宝宝也会体验到美好的感觉,当愿望得到满足时,他也会感到无比幸福,而且对得到的礼物,也会倍加珍惜。

小贴士
1.尽量满足宝宝的情感需求,多抱抱、亲亲他,让宝宝感受到父母非常爱他。

2.父母答应宝宝的事一定要做到,不能答应宝宝第二天吃肯德基,结果又不去了,这样宝宝会认为父母不守信用。

3.不必所有的事情都延时满足,父母要对宝宝提出的要求加以判断,决定哪个能马上满足,哪个需要再等等,哪个跟本就不能满足。

延迟满足与即时满足、适当不满足灵活应用。

4.说话的语气要坚决,让宝宝感受到没有商量的余地。

5.初次使用延迟满足时,宝宝会哭闹,父母要想办法分散他的注意力,并且让他明白哭闹是不起作用的。

6.宝宝做得好时,要给予表扬,比如亲一亲宝宝,奖励宝宝一块棒棒糖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