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小杂粮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合集下载

山西小杂粮产业发展的现状、前景及标准化生产

山西小杂粮产业发展的现状、前景及标准化生产

山西小杂粮产业发展的现状、前景及标准化生产山西省是中国小杂粮的主要生产区之一,以玉米、小麦、高粱、黄豆、红豆、薏米等为主要品种。

目前,山西小杂粮产业呈现出以下特点:
1.多品种、多样化经营。

山西小杂粮种植品种丰富,不仅包括常规的玉米、小麦、高粱、豆类等,还有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小杂粮品种,例如兴县小米、运城薏苡仁等。

2.规模化种植。

山西省现有大型农业企业和种植专业合作社,可以实现规模化生产,并且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益。

3.缺乏标准化生产。

目前,山西小杂粮生产尚未实行全面标准化生产,缺乏统一的质量标准和生产标准,限制了小杂粮的优质发展。

未来,山西小杂粮产业发展具有广阔的前景。

一方面,山西丰富的小杂粮品种资源成为了推动山西小杂粮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另一方面,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重视和消费需求的变化,小杂粮在市场上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大。

为了推进山西小杂粮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实现标准化生产。

标准化生产可以规范小杂粮生产的管理、工艺、技术等方面,从而提高小杂粮的质量和安全,增强小杂粮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

同时,标准化生产也可以加快小杂粮产业的
转型升级,实现小杂粮产业可持续发展。

晋城市小杂粮生产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晋城市小杂粮生产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支柱产业之一 ,但对小杂粮生产 和发展并未给予资金扶
持 , 杂粮 生 产仍 是 粮食 生 产 的 附属 。 小 ( ) 民的 投 入 少 很 多地 区 并 没 有 将 小 杂 粮 当 成 2农 主要 作 物 来 种植 ,大 部分 小 杂粮 种植 在 山 区或 土 壤瘠 薄 地 区 , 种 植 地 都 比较 分 散 , 作 粗放 , 积 、 量 、 质 且 耕 面 产 品
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制定了 《 晋城 市小杂粮标准化生产规
区域 布局和调整种植业结构。要按照市场需求 、地方优 势, 尽可能地做到集中成片 , 建立规模化的优 质小杂粮生
产基地 。 在基地内做到连片种植 , 规模生产 , 中加工 , 集 统

程》 但没有进行 审订推 广 , , 导致小杂粮生产基本上是 粗
《 晋城市小杂粮标准化生产规程》并 积极进行推广应用 。 ,
积极 引进适 宜晋 城 市种 的优 质 小 杂粮 品种 ,并 摸索 总.
小杂粮生产 比小麦 、 玉米等作物生产耗工量 大 , 并且 整体的比较效益也低。 这在 谷子上表现尤其明显。 比如小 米在刚产出时价位较 高 , 但到来年 3 月以后 , 随着米质 的
覆盖率高 , 气新鲜 , 空 是生产优质小杂粮 的理想区域 。近
年来 , 了提 高小 杂 粮 的市 场 竞 争 力 , 城 市 始 终把 发展 为 晋
绿色无公害小杂粮作为重点工作来抓。 通过政策引导 、 资 金倾斜等一系列优惠政策 和鼓励措施 ,使晋城市的绿色
三 、 决对 策 解
1 .关 注杂 粮 生产 , 提高 产 业效 益
放 式管 理 , 科技 含 量 很 低 。 由于 没 有 配套 技 术 , 即使 有 良

山西小杂粮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分析

山西小杂粮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分析

山西小杂粮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分析
山西是我国小杂粮种植和生产的重要省份之一,其小杂粮产业发展历史悠久,市场需
求量大,品质优良。

但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小麦主导的粮食种植方式的
推广,山西小杂粮产业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

本文将从政策、技术和市场三个方面分析山
西小杂粮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政策方面,政府应加大对小杂粮产业的扶持力度,包括财政资金的投入、税收减免和
政策倾斜等。

政府应完善小杂粮种植和生产的配套支持政策,如加强科技创新、培育龙头
企业、开展宣传推广等。

政府还应该加强监管和管理,促进小杂粮产业的规范化和健康发展。

技术方面,应积极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提高小杂粮种植和生产技术水平。

例如,开展小杂粮品种改良研究,培育适应性强、丰产、优质的小杂粮新品种;推广高效、节能、环保的小杂粮种植、施肥、浇水、病虫害防治等新技术,提高小杂粮产量和质量。

市场方面,应加强对小杂粮的市场监测和分析,及时掌握市场变化和需求状况,以改
善小杂粮产销形势。

此外,还应加强小杂粮的品牌营销和宣传,提高其知名度和美誉度。

同时,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增加产品附加值,如开展深加工、创新产品等,提高小杂粮的市
场竞争力。

综上所述,山西小杂粮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和保障。

政策、技术和市
场是促进小杂粮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只有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够实现小杂粮
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山西杂粮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山西杂粮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山西杂粮产业发展调研报告山西是我国的农业大省之一,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和农作物种类。

其中,杂粮产业作为山西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山西农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从杂粮产业的现状、发展潜力和存在问题等方面,对山西杂粮产业进行调研分析。

首先,山西的杂粮产量在全国范围内处于较高水平。

山西地处黄土高原,气候适宜,土壤肥沃,适合多种杂粮的种植,如玉米、小麦、大豆等。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山西的杂粮产量在全国排名较高,具有较大的产业优势。

其次,山西的杂粮产业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随着人们对于健康饮食的需求增加,杂粮作为一种营养丰富、功能独特的粮食,倍受人们青睐。

山西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具备发展杂粮产业的条件和优势。

山西政府也加大了对杂粮产业的支持力度,通过政策扶持、技术培训等方式,推动了杂粮产业的发展。

然而,山西的杂粮产业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种植结构单一化严重,以玉米为主导的单一种植结构限制了杂粮产业的发展。

其次,农民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水平较低,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另外,杂粮的销售渠道不畅,市场化程度较低,限制了杂粮产业的发展。

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建议山西加大对杂粮产业的支持力度,通过政策引导,推动杂粮种植结构的多样化。

此外,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技术指导,提升其种植技术和管理水平,提高杂粮的质量和产量。

同时,拓展杂粮的销售渠道,加强杂粮的品牌建设和推广,提高杂粮的市场化程度。

综上所述,山西的杂粮产业在我国农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发展潜力。

通过加大对杂粮产业的支持力度和改进现有的问题,可以进一步推动山西杂粮产业的发展,提升农民收入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

朔州市杂粮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朔州市杂粮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朔州市杂粮产业发展现状分析朔州市位于中国山西省中部,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地区。

作为中国杂粮产业的重要区域之一,朔州市的杂粮产业发展现状值得关注和分析。

本文将从市场需求、种植规模、产业链发展、政策支持等多个方面对朔州市的杂粮产业进行全面分析。

一、市场需求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杂粮作为天然、营养丰富的健康食品,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

同时,杂粮及其深加工产品的市场需求也逐渐增长。

据统计数据显示,朔州市当地食品市场对杂粮产品的需求量逐年增加。

这为朔州市杂粮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二、种植规模朔州市地处山西省的山区,具备适宜杂粮种植的自然条件。

目前,朔州市的杂粮种植面积逐年扩大。

主要的杂粮作物包括玉米、高粱、小麦等。

朔州市的杂粮种植以小农户为主,种植规模相对较小。

由于农民种植技术有限、种植方式传统,产量和品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朔州市杂粮产业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强农民技术培训和种植模式的创新。

三、产业链发展朔州市的杂粮产业从种植到加工均由农民和农户负责,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链。

种植环节包括农民选择品种、播种、农药施用等。

加工环节主要包括清洗、研磨、粉碎等。

目前,朔州市的杂粮加工企业相对较少,加工水平相对低下,主要以传统的手工加工为主。

朔州市杂粮产业发展的关键是加强产业链建设,引导农民进行加工环节的技术改良和设备更新,提高加工水平和产品质量。

四、政策支持为了促进朔州市杂粮产业的发展,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

首先,政府加大对杂粮产业科技研发的支持力度,鼓励农业科研单位和企业进行杂粮新品种的培育和推广。

其次,政府提供财政补贴和信贷支持,以降低农民种植和加工的成本。

同时,政府还鼓励企业对朔州市的杂粮产业进行投资,提供土地、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这些政策的出台为朔州市杂粮产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和支持。

综上所述,朔州市的杂粮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市场需求不断增长,种植规模逐年扩大,产业链逐渐完善,并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

山西小杂粮产业发展的现状、前景及标准化生产

山西小杂粮产业发展的现状、前景及标准化生产

山西小杂粮产业发展的现状、前景及标准化生产山西是我国小杂粮生产的重要省份之一,具有非常优越的地理条件和自然资源,得天独厚的条件为小杂粮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支撑。

山西小杂粮产品种类繁多,品质优良,极具市场竞争力和开发潜力,因而在当前新时代下,该地区的小杂粮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山西小杂粮产业的现状山西小杂粮产业迄今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不断优化了种植技术,提高了产量和品质。

山西地区的小杂粮品类繁多,主要包括麦子、粟、黍、稻米、糯米、高粱米等多种杂粮。

小杂粮的生产期集中在内蒙古和华北地区的冬季,在此期间,山西省内的小杂粮生产量非常高。

在过去,山西的小杂粮主要是农民自己种植自给自足,而在现代社会,小杂粮多了一些商业性质。

山西的小杂粮主要销往临近的地区,很少出口到外地。

而且在市场上,小杂粮产品很难与大米等粮食品牌一样有市场竞争力。

小杂粮产业的前景分析目前,全国各地对于营养价值高、适合人体消化、能够丰富人们的体力的食物越来越重视,这是山西小杂粮发展的市场机遇。

消费者从单纯的追求饱腹感转向对健康、养生甚至是美妆的需求,小杂粮得以在这个市场环境下再一次得到重视。

其次,美食文化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尤其是古文化的影响,让小杂粮文化得以再次受到青年人的认可和追捧。

在山西,有许多地方依然坚持煮小米粥、烤糯米饼等传统的小杂粮美食。

标准化生产能助力小杂粮产业发展作为非常优质的健康食材,小杂粮在生产过程中要遵循一定的生产标准。

首先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小杂粮标准要求,对种植、收割、加工、包装等环节进行严格监管。

同时要运用现代化的技术和设备,提高小杂粮产品质量和生产效能,进一步提高其竞争力。

标准化生产可以提高产值和质量,也可以保护生产过程中的环境和自然资源。

这样,同时也可以拓展小杂粮产品的销售渠道,吸引更多年轻消费群体的认可和使用。

总的来说,山西小杂粮产业发展前景非常广阔,但同时必须遵循国家标准,进行标准化生产。

晋城市小杂粮问题研究报告

晋城市小杂粮问题研究报告

晋城市小杂粮问题研究报告
报告标题:晋城市小杂粮问题研究报告
一、引言
晋城市是山西省的一个较为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种植了大量的小杂粮作物。

然而,在小杂粮产业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一些问题和困难。

本报告旨在对晋城市小杂粮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现状分析
1. 小杂粮种植面积不足:晋城市农田资源有限,部分农田被用于其他农作物种植,导致小杂粮种植面积不足。

2. 种植结构不合理:部分农民偏爱种植经济效益高的大豆、玉米等作物,导致小杂粮的种植结构不合理。

3. 技术水平低下:部分农民缺乏种植小杂粮的技术知识和方法,造成产量低下、质量不稳定。

三、问题分析
1. 小杂粮供需矛盾:晋城市小杂粮供给不足,市场需求量大,供需矛盾突出。

2. 市场营销不畅:小杂粮产品缺乏知名度和品牌,销售渠道有限,市场营销不畅。

四、解决方案
1. 调整种植结构:晋城市农业部门应加强对农民的宣传和教育,引导其种植小杂粮作物,合理规划农田利用。

2. 提高技术水平:晋城市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应加大对农民的培
训力度,提高他们种植小杂粮的技术水平。

3. 建立市场营销渠道:晋城市政府应加大对小杂粮产业的支持力度,帮助培育和推广知名品牌,拓宽销售渠道,提高市场竞争力。

五、结论
晋城市小杂粮问题主要是种植面积不足、种植结构不合理、技术水平低下以及市场供需矛盾等方面。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部门、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和农民共同努力,调整种植结构、提高技术水平并建立市场营销渠道,以促进晋城市小杂粮产业的发展。

山西杂粮生产现状、前景与发展对策

山西杂粮生产现状、前景与发展对策

山西杂粮生产现状、前景与发展对策山西省是我国杂粮种植面积和产量大省之一,主要生产玉米、小麦、高粱、黑谷等多种杂粮。

但是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和消费升级的趋势,山西杂粮生产面临一些挑战,需要进行调整和改进。

一、现状1.产量稳步增长:近年来,山西省的杂粮总产量逐年提高,其中以玉米产量最大,达到3.5亿吨左右。

2.生产方式粗放:山西省的杂粮生产方式仍然以传统的耕作方式为主,机械化水平较低,劳动力成本较高。

3.品种单一:虽然山西省的杂粮品种较多,但多数农户种植的是传统的本地品种,缺乏市场竞争力。

4.市场需求不足: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精细化、高品质、多样化的农产品需求增加,杂粮作为营养丰富、绿色环保的粮食产品,但市场需求不足。

二、前景1.国家政策支持: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粮食安全等一系列国家政策的出台,将为山西省杂粮产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2.消费升级:随着消费升级的趋势,人们对于健康、养生、绿色食品的需求将会增加,杂粮作为绿色、营养丰富的食品将迎来更广阔的市场。

3.科技创新:当前,我国农业正朝着数字化、智能化、机械化的方向发展,杂粮生产也需要借助科技手段进行升级,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三、发展对策1.品种改良:加大科研力度,培育优质、高产、适应性强的新品种,提高山西杂粮的市场竞争力。

2.科技推广:加强对于杂粮生产中现代技术的推广,提高机械化、数字化程度。

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

3.多元化发展:结合市场需求,推进杂粮基地建设,不断创新杂粮产品,提高附加值,拓宽销售渠道,使杂粮产业实现多元化发展。

4.政策扶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高杂粮生产者收益,增强其发展动力。

同时,加强杂粮产业链的合作,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小杂粮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刘凤兰,贾蕊(山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山西临汾041000)摘要:小杂粮是小宗粮豆作物的俗称,由于其独特的风味和营养保健功能倍受现代人青睐。

本文分析了山西省开发小杂粮产业的优势,并针对目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山西省发展小杂粮产业的对策。

关键词:小杂粮;产业;发展现状;对策;山西省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ing Strategies of Small Coarse Cereals in ShanxiLIU Feng-lan,JIA Rui(College of Life Science,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Linfen 041000, China)Abstract :Small coarse cereals are the collective term of small grain and legume crops. Because of its unique flavor andnutritional function, small coarse cereals now attract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In this paper, analyzes main superiority and2006, Vol. 27, No. 10 食品科学※专题论述620收稿日期:2006-08-07基金项目:山西师范大学校基金作者简介:刘凤兰(1964-),女,教授,主要从事生态农业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山西小杂粮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刘凤兰,贾蕊(山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山西临汾041000)摘要:小杂粮是小宗粮豆作物的俗称,由于其独特的风味和营养保健功能倍受现代人青睐。

本文分析了山西省开发小杂粮产业的优势,并针对目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山西省发展小杂粮产业的策。

关键词:小杂粮;产业;发展现状;对策;山西省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ing Strategies of Small Coarse Cereals in ShanxiLIU Feng-lan,JIA Rui(College of Life Science,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Linfen 041000, China)Abstract :Small coarse cereals are the collective term of small grain and legume crops. Because of its unique flavor andnutritional function, small coarse cereals now attract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In this paper, analyzes main superiority andproblems in small coarse cereals industrial in Shanxi, in addition, it puts forward the strategies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of small coarse cereals.Key words :small coarse cereals ;industrial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ing ;strategies ;shanxi中图分类号:S5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2-6630(2006)10-0620-03小杂粮是指玉米、水稻、大豆、高梁、小麦等大作物以外的其它小作物,这些作物的共同特点是生育期短、种植面积小、种植地域性强、耐旱、耐瘠薄、营养价值高、口味独特,具有一定的营养保健功能[1],主要包括谷子(粟子)、薯类、大麦、荞麦、燕麦、青稞、绿豆、小豆、豌豆、蚕豆、芸豆等上百个品种[2]。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膳食结构的改变,我国城乡居民的饮食结构也由原来的单一型向多类型方向发展,越来越多地需要营养型、保健型、药用型的绿色食品,而小杂粮则以其营养的多维化和医食同源的双重用途倍受现代人的青睐。

因此认真分析山西省小杂粮产业发展优势与存在问题,对实现小杂粮生产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效益优势,对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增加农民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山西省发展小杂粮产业的优势条件山西省是我国小杂粮主产区,小杂粮主要分布于晋北、晋西北、太行和吕梁丘陵山区,主要有谷子、糜黍、荞麦、燕麦、绿豆、小豆、豌豆和马铃薯等,由于其小杂粮品种资源丰富、产品品质上乘、种植面积大且种类齐全,在国内外享有“小杂粮王国”之称[3]。

1.1 地理优势山西省是中国北方的内陆省份,位居长城以南,黄河中游以东,是黄土高原的一部分,境内山峦林立,沟壑纵横,土层深厚,海拔多在1000m 以上,属中温带和温带气候,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降雨量偏少,气候干燥,有“杂粮食品甲天下”的美称。

山西省还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和华夏摇篮的一部分,种植业历史悠久,是农业多样性中心,原始农业始于新石器时代,《周礼》记有“其谷宜五种”。

唐、宋时期山西“粟多”。

15 世纪山西省全境内盛产黍稷、粱、麦( 冬小麦、春小麦、荞麦) 、豆( 黑、绿、黄、红、扁、小) 。

山西省小杂粮生产地多远离城市和工业区,生产过程环境未受污染,是传统食品源又是现代食品源,是人类新型保健食品原料基地,更是天然食品源基地。

1.2 资源优势山西是小杂粮生产省,目前小杂粮荞麦(甜荞、苦荞) 、莜麦、糜黍、大麦、薏仁及绿豆、小豆、芸621 ※专题论述食品科学2006, V ol. 27, No. 10豆、豌豆、蚕豆、扁豆、黑豆等种植面积约2000 万亩左右,约占全国种植面积的十分之一,占山西粮豆种植面积的五分之一,总产量约250 万吨。

据测算,全省小杂粮总产值可达26.5 万元,约占全省种植业总产值12.5%,农民人均小杂粮纯收入可达113 元以上,在一些地区小杂粮收入已成为农民纯收入的主要来源[4,5]。

山西省境内有大量品质优良的品种。

1979~1981年山西省农作物品种资源补充征集到40 余种作物品种资源14216 份,而谷豆资源有10438 份,占征集总数的73.89%,堪称全国第一。

1.3 品牌优势山西省有“小杂粮王国”的美称是由于在历届农业博览会上山西杂粮得奖最多,山西土特产品展览会享誉香港、深圳、厦门、上海和京津。

山西小米远有贡品“沁州黄”,近有“东方亮”“汾州香”,国际荞麦专家称山西寿阳荞麦是“世界上最好最干净的荞麦”,右玉“盆儿洼”的甜荞饮誉日本,《中国荞麦》记有“全国75% 的优质荞麦资源在山西”。

还有“三分三”荞麦,“串地龙”绿豆,“大红袍”小豆,“黑滚圆”黑豆、黑麦、乌麦、黑玉米等名贵品种以及小杂粮的加工食品清徐灌肠,定襄河捞,柳林碗托,灵丘凉粉,苦荞挂面,苦荞醋,苦荞茶等名品都享誉全国。

1.4 人才信息优势在小杂粮研究、利用和特色产业的建立上,山西省有人才、信息优势。

山西省有造诣很深,在国际上有名望的苦荞小杂粮专家,担任《Fagopyrum》(国际荞麦杂志)编委、国际荞麦研究协会中国区召集人,与国外多个国家与地区有合作和交往。

山西省还是农业部全国荞麦科研协作组,全国食用豆类科研协作组,能协调国内各省区荞麦、杂豆的研究、生产、推广和加工工作,以从中得到信息。

另外,我们还有一批小杂粮食品加工专家,正在为小杂粮事业默默奉献。

1.5 产业优势山西省有多家小杂粮加工企业,星罗棋布于三晋大地:大同、广灵、灵丘、山阴、忻州、河曲、静乐、太原、娄烦、古交、和顺、武乡、陵川、高平、晋城等县市都有小杂粮加工企业,尽管这些企业设备简陋、技术滞后,规模不大,档次不高,批量也不大,但有的产品却行销全国、问鼎社会、受人青睐,反映了产业方向。

如果加强扶持力度,注入资金,依靠技术进步就可以形成产业[6]。

2 山西省小杂粮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2.1 优良种质资源贫乏,产品产量和质量不稳定山西省小杂粮作物多、栽培范围广,但长期以来受重“大”轻“小”思想的影响[7],小杂粮种质资源引进较少,栽培品种多以农家品种自选、自留为主,难以形成多生态基因组合优势,而且由于缺乏良种繁育体系,农民提纯复壮、选育优种意识差,品种混杂退化严重,没能发挥品种特有优势,造成许多名优产品优质率和商品率的下降。

小杂粮产区集中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基本上是“靠天吃饭”的雨养农业,主要依靠自然降水,再加山西省小杂粮生产一直处于农户口粮调剂和农业生产的填空补缺状态,种植分散、单产水平一直徘徊在1200kg/hm2左右,增产幅度缓慢,对照50 年来大宗粮食作物(小麦、水稻、玉米等)的单产和总产分别提高319 倍和412 倍,小杂粮仅提高了216 倍和110 倍,又由于土壤瘠薄,没有水肥投入和很少施用农药化肥,耕作粗放,广种薄收,带来破损粒、异色粒多,整齐度差,水分含量超标等较差的物理品质,严重影响了小杂粮原粮的加工和销售,制约了小杂粮产业的发展。

2.2 加工水平低、增值能力弱用小杂粮可加工成各类食品,其经济效益会比原粮提高数倍甚至数十倍。

而在山西省,由于小杂粮加工业生产技术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对小杂粮加工先进技术的研究投入不足、重视不够,研发力量与其它产业比较相对薄弱,长期以来以引进为主,导致山西省小杂粮加工业基本处于低层次、低水平的重复加工,产品形式单一,加工、包装技术落后,卫生性、安全性、营养性差,加之制成品保鲜难度较大、缺乏先进的保鲜技术,从而使大量的低质产品充斥市场,产品附加值得不到有效提高,综合利用差。

目前山西省还有大量小杂粮只用于饲料、造酒等,既不科学,经济效益又低,严重影响了小杂粮的消费,阻碍了我国小杂粮产业发展。

2.3 产品流通渠道不畅,存在无序竞争近几年来,对小杂粮的价格放开后,在一定的程度上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但是由于市场供求信息不能及时传递到农民手中,在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之间缺乏信息的交流与沟通,经常使农民无所适从,种植的面积和品种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而且小杂粮销售缺乏管理和协调,基本上处于无序状态,农民通常根据当年收成情况和贸易公司的开价决定是否销售,丰年价跌,欠年价滥;另外由于缺少经纪人,没有储备销售和合同订单,在很大程度上生产者的利益被经营者控制,其结果是挫伤农民种植小杂粮的积极性,很难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2.4 生产方式落后,没有形成规模化、产业化[8]小杂粮生产是近10 年在市场经济刺激下迅速发展起2006, V ol. 27, No. 10 食品科学※专题论述622来的新产业,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为当今社会消费时尚,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定份额,但山西省小杂粮科研、生产、加工、销售存在脱节,没有建成一个集科研、良种、良法和商品化生产、加工、市场销售为一体的名品小杂粮基地和产业带,小杂粮加工企业也保持在中、低档水平生产销售,有的厂家虽设备先进但生产构不成规模,质量产量没有保障而不能实现“龙头企业”效应,有的是维持简单再生产且种类齐全、加工产品多样的中小型企业,以销定产,灵活营销,也未形成“企业+ 基地+ 农户”的产业化理想模式[9],缺乏系统化的生产组织和管理措施,不能按照市场要求组织生产,生产存在很大的盲目性,科研、生产、流通尚未形成一体,这种局面不利于小杂粮产业的良性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