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原理分析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与自然环境保护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与自然环境保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与自然环境保护一、引言在当今世界,对自然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
然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我们提供了独特的视角,为理解和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有力的思想工具。
本文将对马克思主义与自然环境保护的关系进行复习,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述1.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通过揭示事物的辩证运动规律,强调了自然界的统一与多样性。
这一观点告诉我们,在处理自然环境问题时,我们不能仅仅看到其中的矛盾和冲突,还要正确认识其内在的联系和发展趋势。
2.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生产力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
在环境保护中,我们需要认识到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并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需求。
三、马克思主义与自然环境保护的关系1. 生态学思想的形成:马克思主义的生产方式理论对于生态学的建立具有重要影响。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将影响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推动我们对自然环境的思考和保护。
2. 生产力与环境的矛盾:马克思主义提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存在着矛盾的观点。
在现代工业社会中,强大的生产力对自然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我们需要找到一种平衡,既满足人类的需求,又保护自然环境。
3. 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活动的基础。
同时,自然资源的利用应当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保护自然环境,以确保后代能够继续享受资源,并实现自己的发展。
4. 社会主义与环境保护: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
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目的是满足人民的需求,而不是无限制地追求利润。
在社会主义制度中,我们能够更好地保护环境,并追求可持续发展。
从哲学的角度论经济发展与生态 环境保护的辩证统一

从哲学的角度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统一摘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人类面临生存困境。
消除环境问题,实现经济上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正确认识和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辩证的去看待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早在一百多年前,恩格斯就提出了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为实现“人类同自然界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人类必须摆正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必须尊重和掌握自然规律,深入地支配人们的生产行为以及预测可能引起的比较长远的社会影响,从而实现这二者的统一。
关键词: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的保护;人与自然的关系一、正确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恩格斯作为唯物主义哲学家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它不依赖于人的精神而客观存在。
自然界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前提,是人进行实践活动的客观基础,自然界先于人,先于人类社会,而“生命是整个自然界的结果”,是“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人是从动物中经过长期劳动实践进化而来,人和人类社会都是自然界自身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离开了自然界也就没有了人的存在。
[1]他在《反杜林论》中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
”自从地球有了人类以后,人类便成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并参与整个自然界的发展。
不管今后人类还有怎样高级理性的发展,人始终是自然界中的人,必须依靠自然界生活,离开了自然界,人类将无法生存。
因此他指出:“我们必须时时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
”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唯一的外部环境,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以及人自身的生产都离不开自然,保护好自然就是保护好人类自身。
他批判把人类与自然界对立起来的反自然的观点,强调人与自然界的一致性,认为人类实践得愈多,便“愈会重新地不仅感到,而且也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致,而那种把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灵魂和肉体对立起来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也就愈不可能存在了”。
马克思主义的环境保护观和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环境保护观和可持续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具有深远影响的思想体系,它不仅涉及社会和经济领域,同时也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分析环境保护观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探讨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应用这些观点,并表达对未来的展望。
一、马克思主义对环境保护的重视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类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马克思主义将自然视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认为只有保护好自然环境,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因此,对环境保护问题的关注在马克思主义中占据重要地位。
首先,马克思主义认识到环境问题对社会发展的制约作用。
过度的资源开采、污染排放等行为不仅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还给人类社会带来了种种问题,如水资源短缺、土地退化、气候变化等。
这些问题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福祉,因此,环境保护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其次,马克思主义强调保护自然环境与社会公平的紧密联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资源是全人类共同拥有的,应当在公平和可持续的原则下加以利用。
如果少数人通过过度开发和掠夺性的方式占据了大量的资源,就势必会导致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的破坏。
因此,马克思主义呼吁社会实现资源的公平分配和可持续利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二、马克思主义与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世代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马克思主义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本关怀和对未来世代的关注。
首先,马克思主义认识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相一致。
马克思主义关注的是一个全面发展的社会,它认为只有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通过科技进步和社会组织形式的改革,才能满足全体人民的需求。
这就要求我们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好环境,保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避免过度开采和环境破坏。
其次,马克思主义认为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社会公平和合理分配的基础上。
只有社会的经济收益公平分配,人民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解读环境与经济问题

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解读环境与经济问题——星期五下午6、7、8节85号蒋比羽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都不是独立存在的,都是相互联系的,这是一切事物的客观本性。
与人类联系最密切的无非是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而其中重中之重的就是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因为他们最为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
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资源、环境和经济正是处在相互联系的的关系中相互作用者。
比如,现今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众多,生产效率较低,资源消耗和浪费较大,以及过度开采资源造成了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
虽然这样带来了短期的经济效益,但长期来看,经济发展必然受到限制。
这不仅仅是因为环境被破坏而导致的一系列经济损失,还有资源开采过度以及利用效率低造成的资源短缺无法满足经济发展所需。
事物具有客观规律性,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发展变化都是有客观规律的,他的存在不依赖与人的意识。
如果违背规律,人们将受到规律的惩罚,发展经济必须保护环境是自然规律的要求。
经济发展过程中,如果自然环境受到了严重损害,那么我们将受到自然的严厉惩罚。
重大的洪涝灾害都是破坏环境造成的必然结果。
在抗洪救灾中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务恐怕已超过了牺牲环境的经济发展成果。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发展经济过程中保护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这二者能否兼顾?可以说,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人类生存环境的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至少在短期存在着矛盾。
矛盾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是始终不可分割的。
就如同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这看似对立的两者之间同样存在着统一性。
对立与统一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要一分为二、全面看问题;要学会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良好的环境不仅仅我们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环境保护不仅关系到当代社会,还关系到未来人们的生存环境。
回首过去,尤其是在工业革命之后,环境污染对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的威胁与日俱增。
马哲原理分析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马哲原理分析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进入到21世纪,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相关政府部门的重视,为此相关部门还制定了相应的环境保护制度,再根据相应法律改善环境的同时把马克思主义也融入到环境保护中,通过政策和思想上的同一协调部署为环境保护做好准备工作。
由此看来,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保护环境同时发展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才是当前我国发展的真正战略方向。
1 经济与环境在发展中在马哲思想中的体现所谓的马哲原理主要指的是马克思主义思想,这是一种时代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所归结出的生态环境把人作为环境中的产物,人在生存发展中与外界环境相互依赖共同发展。
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环境已经遭到严重破坏,打破了生态资源的良性循环,这将严重威胁到我们的生活环境。
虽然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但是没有了环保意识还有什么用,在十八大上政府内容中将环保问题放在首位,这就代表了环保问题的急迫性。
目前我们的眼光要从马哲原理和十八大会议内容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做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找最优的方案,从而确保整体的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保持好整体和局部的关系十分重要的。
所以,人的生存离不开外在的自然界,在顾全整体的基础上也要满足局部的需要。
2 利用先进思想理论来分析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一)事物的普遍联系在马哲理论中不止一次的提到过: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然而各个国家只不过是这个星球上独立的个体,我们都依赖这片天空所呼吸,任何事物都不能独立开,环境与经济的发展同样于此。
自十七大召开以来,第一次将生态文明这个概念写入党代会的政治报告中,政府就开始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整个国家的发展与环境离不开,在经济涉及到的每一个角落,都在有环境遭受着破坏,这已经是一个十分严肃的话题。
十八大会议中将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课题,那么什么才是可持续发展,任何事物都存在着联系,想要打破这种关系是不可能的,只有通过寻找最为合适的一个契机,从生态文明的角度去分析,将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在环境保护之余带动经济发展,而不是以破坏环境发展经济为动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旨在探讨社会发展的规律和问题解决的途径,其关注的范畴多样且广泛。
其中,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为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旨在探讨如何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实现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视角,探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路径。
一、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关系的再认识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复杂而相互作用的。
传统的发展观念主要强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认为环境保护会抑制经济发展。
然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认为,经济发展应当与环境保护相辅相成,通过科学的规划和管理,确保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环境被视为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要素之一。
马克思强调,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基础和文明发展的前提,人类必须保护和维护好这个生态环境。
因此,环境保护不应该仅被视为一项独立的任务,而应当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马克思主义解读可持续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涉及环境保护的重要理论框架。
可持续发展理论强调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保护自然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旨在实现人类的长远利益和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认为,可持续发展需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协调,通过合理的资源配置和环境保护,实现社会经济的持续增长。
同时,可持续发展理论还强调了社会公平和资源分配的问题,主张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坚持公正和平等原则,确保所有人都能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三、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路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实践路径必须以科学的方式进行规划和管理。
首先,必须建立完善的环保法律法规体系,严格监管和惩罚环境破坏行为,确保环境保护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其次,必须加强科技创新,推动绿色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探究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探究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两者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
生态环境保护是指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和政策,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经济发展则是指国家或地区经济实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本文将探讨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如何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
生态环境保护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如果生态环境受到破坏,会对经济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水源污染会导致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受到限制,土地退化会减少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空气污染会引发人们患病,这些都会造成经济效益的损失。
生态环境保护还可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生态系统,可以确保资源的长期利用和经济的稳定增长。
经济发展也对生态环境保护产生影响。
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们对资源的需求会增加,生产活动也会增加对环境的压力。
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为了追求经济增长,往往会放松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这种经济发展方式是不可持续的,会导致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最终对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是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键。
如何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呢?政府应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环境保护的监管和执法力度。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行为进行严惩,同时加大对环保技术和绿色产业的支持力度。
推广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提倡绿色生产和消费,鼓励企业进行清洁生产,减少环境负荷。
加大对环保产业和节能环保技术的投入,提高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协同力度。
加强环保宣传和教育,提高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培养绿色消费和生活习惯。
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推动全球绿色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环境保护 马哲论文

环境保护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从空中到地下,从地面到水面,各种环保新技术的应用,将正在如火如荼举行的上海世博会打造成为一届绿色的世博会.而汇集了各国环保理念的实际行动则让参观者大开眼界。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充满了整个世博园,人们通过对生活态度、理念的思考和畅想,描绘出一幅未来舒适住宅与怡人家居的美妙画卷。
在画卷里,21世纪的住宅、居家、生活新思潮——节能、环保、绿色、和谐,如潮水般汹涌而来。
然而与此相对的却是现实中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08年的雪灾,汶川大地震,玉树地震,台湾88风灾,西南干旱,舟曲泥石流,俄罗斯大火持续肆虐、巴基斯坦持续强降雨、中欧多国暴雨成灾、阿根廷寒流冰冻……在这些自然灾害的背后多多少少都有着人类行为的影子,让我们在用低碳平息地球的不满的同时,也需要从哲学的角度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1,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是在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自然观与费尔巴哈的旧唯物主义抽象自然观基础上形成的.马克思十分重视自然生产力,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实质上看就是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物质变换。
由于马克思始终把生产劳动看作是调整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手段,因此,这就意味着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不能离开生产环节而孤立地谈论如何处理废弃物的问题,而应该从生产活动的可持续性的角度出发,减少废弃物的排放,或者将其转换为有用的资源。
那么,怎样去实现这种过程呢?马克思强调要“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这里,所谓“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人类本性的条件”,就是指社会制度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因为这是协调人与自然冲突的两个出路。
从这里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学说中很早就预见并分析了工业革命可能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并对人类运用科学技术手段合理控制人与自然界的物质变换很有信心。
2,我国现阶段环境保护思想温家宝总理在第六次环保大会上提出了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三个转变”:一是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在保护环境中求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哲原理分析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进入到21世纪,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相关政府部门的重视,为此相关部门还制定了相应的环境保护制度,再根据相应法律改善环境的同时把马克思主义也融入到环境保护中,通过政策和思想上的同一协调部署为环境保护做好准备工作。
由此看来,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保护环境同时发展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才是当前我国发展的真正战略方向。
1 经济与环境在发展中在马哲思想中的体现
所谓的马哲原理主要指的是马克思主义思想,这是一种时代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所归结出的生态环境把人作为环境中的产物,人在生存发展中与外界环境相互依赖共同发展。
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环境已经遭到严重破坏,打破了生态资源的良性循环,这将严重威胁到我们的生活环境。
虽然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但是没有了环保意识还有什么用,在十八大上政府内容中将环保问题放在首位,这就代表了环保问题的急迫性。
目前我们的眼光要从马哲原理和十八大会议内容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做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找最优的方案,从而确保整体的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保持好整体和局部的关系十分重要的。
所以,人的生存离不开外在的自然界,在顾全整体的基础上也要满足局部的需要。
2 利用先进思想理论来分析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
在马哲理论中不止一次的提到过: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然而各个国家只不过是这个星球上独立的个体,我们都依赖这片天空所呼吸,任何事物都不能独立开,环境与经济的发展同样于此。
自十七大召开以来,第一次将生态文明这个概念写入党代会的政治报告中,政府就开始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整个国家的发展与环境离不开,在经济涉及到的每一个角落,都在有环境遭受着破坏,这已经是一个十分严肃的话题。
十八大会议中将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课题,那么什么才是可持续发展,任何事物都存在着联系,想要打破这种关系是不可能的,只有通过寻找最为合适的一个契机,从生态文明的角度去分析,将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在环境保护之余带动经济发展,而不是以破坏环境发展经济为动力。
(二)事物的永恒发展
根据唯物辩证法的思想,世界一直处于不断发展中,事物在发展中的每个环节都处在不断变化中,这种发展变化促进了事物的发展。
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将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进行发展,这是一个紧密的整体。
要想实现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我们就要保护好大气、水、土地等自然资源及环境,为我们的后代发展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和保障,因此应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和指导我国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
十八大会议中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这一目标的提出也就更为鲜明的阐述了事物的永恒发展观。
3 经济和环境发展在马哲思想中的相对独立和统一的体现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辅相成
矛盾中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存在的,两者密不可分。
在体现矛盾同一性的同时也会反映出矛盾的斗争性。
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外部环境对其的影响,环境和经济两者之间的矛盾其实质是在阐述人和环境之间的矛盾关系。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明确指出环境与经济的关系,虽然存在矛盾性,但更多时候要相互协调,相互合作,各级政府部门要做好带头作用,对于各地的污染企业要进行严查,坚持先整顿再生产的原则方针,要在环境保护上加大力度,宁可经济损失一些,也要将环境治理政策实行下去。
(二)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相辅相成
马克思主义认为,矛盾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我们一定要要正视矛盾,通过正确认识来解决矛盾,从而借此来推动事物发展。
矛盾具有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过程中的矛盾及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不同事物矛盾要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具体问题
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在人类生存发展中,环境和人类并存发展。
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把生态平衡发展理念融入到其中,不能只注重经济的快速发展引起生态失衡。
(三)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学会应用肯定与否定的哲学思想
所谓的否定是对事物的错误给与正确的否定,这个也是事物不断发展变化过程中需要经历的必要步骤,在处理新旧问题时,对于好的事物要发扬不好的要学会放弃改正。
对待新事物以及未知事物时,我们应该吸取经验教训,汲取精华,除去糟粕。
对于不正确的旧事物我们应该对其做出正确的判断总结,同时给与正确的改正意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确保的是经济、文化、政治、生态等持续稳固的发展。
以上可以看出,盲目的开采自然资源实不是长远发展路线。
我们要吸取经验教训,除去以往无节制的思想,吸取西方先进环保技术和意识,努力提高全民环保参与度。
以前先发展经济后治理的思想需要根除,要坚持经济与环保共同发展的思想,可持续稳定的带动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