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谱图解析

合集下载

四大光谱法的解析原理及规律

四大光谱法的解析原理及规律

四大光谱法的解析原理及规律在检测领域,有四大名谱,也是检测领域的“四大天王”分别为色谱、光谱、质谱、波谱,在检测特色和适用范围上各有不同,但总有一款适合你!质谱:分析分子、原子、或原子团的质量的,可以推测物质的组成,一般用于定性分析较多,也可定量。

色谱:是一种兼顾分离与定量分析的手段,可分辨样品中的不同物质。

光谱:定性分析,确定样品中主要基团,确定物质类别。

从红外到X射线,都是光谱,其应用范围差别很大,是对分子或原子的光谱性质进行分析解析的。

波谱:通常指四大波谱,核磁共振(NMR),物质粒子的质量谱-质谱(MS),振动光谱-红外/拉曼(IR/Raman),电子跃迁-紫外(UV)。

光谱分析法光谱分析由于每种原子都有自己的特征谱线,因此可以根据光谱来鉴别物质和确定它的化学组成和相对含量。

光谱分析时,可利用发射光谱,也可以利用吸收光谱。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非常灵敏而且迅速。

某种元素在物质中的含量达10皮克,就可以从光谱中发现它的特征谱线,因而能够把它检查出来。

光谱的分类按波长区域不同,光谱可分为红外光谱、可见光谱和紫外光谱。

按产生的本质不同,可分为原子光谱和分子光谱。

按产生的方式不同,可分为发射光谱、吸收光谱和散射光谱。

按光谱表现形态不同,可分为线光谱、带光谱和连续光谱。

分光光谱技术可用于:通过测定某种物质吸收或发射光谱来确定该物质的组成;通过测量适当波长的信号强度确定某种单独存在或其他物质混合存在的一种物质的含量;通过测量某一种底物消失或产物出现的量同时间的关系,示踪反应过程。

鉴定分子式、结构式的方法紫外光谱:反应分子中共轭体系状况;红外光谱:光能团鉴定、分子中环、双键数目。

光谱法的优缺点(1)分析速度较快原子发射光谱用于炼钢炉前的分析,可在l~2分钟内,同时给出二十多种元素的分析结果。

(2)操作简便有些样品不经任何化学处理,即可直接进行光谱分析,采用计算机技术,有时只需按一下键盘即可自动进行分析、数据处理和打印出分析结果。

波谱四种谱图的综合解析

波谱四种谱图的综合解析

A: CH3 - CH (COOH) - O-Ph-Cl
最后对其推导的结构再进一步确认
• 推导成功!你将得到鲜花和掌声!
从估计分子式:C9H9ClO3中减去—Cl、—C6H4-、 >CH-CH3、—COOH基团,只剩下—O—基团, 因此,可拼出以下结构:
H3CHC
O
Cl
H3CHC Cl
OCOOHຫໍສະໝຸດ COOHAB
检查 MS 谱, m/e=155 、 128 、 111 均含有 C1 原子, 说明 C1 原子与苯环直接相连,因此 C1 原子上的 孤对电子与苯环发生 p-π 共轭,所以不易被丢失, 上述三个离子的裂解可有下图得到合理的解释, 所以未知物的结构应是A:
• 由 IR 谱在 32002500 cm-1 的宽 峰 和 接 近 1700 cm-1 的 强 峰 可 推测分子中可 能含有 -COOH , 在 1200-1250 附 近的强峰可推 测分子中可能 含 有 醚 键 (C-O-C);
• 从 1H-NMR 谱的高场到低场各峰的积分曲线高度比 为3:1:2:2:1,估计分子中可能是9个H,再估计 C 数 为 ( 200-9-16×3-35 ) /12=9 , 估 计 分 子 式 : C9H9ClO3 • 不饱和度=1+n4+1/2×(n3-n1) =1+9+1/2×(0-9-1)=5;
四种谱图的综合解析
• 其它辅助参考: • 物理常数的测定:熔点、沸点、比重、 折射率… … • 元素分析:C、H、N、S、O、P、F、Cl、 Br、I … … • 物理状态的观察:液、固、气味、灼烧--特证火焰颜色… …
四种谱图的综合解析
例1:由如下四种谱图解析C5H10O的结构

四大名谱(光谱、质谱、色谱、波谱)

四大名谱(光谱、质谱、色谱、波谱)

四大名谱(光谱、质谱、色谱、波谱)四大名谱(光谱、质谱、色谱、波谱)在检测领域,有四大名谱,分别为色谱、光谱、质谱、波谱,四大名谱都有各自的优缺点,为了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每种分析仪器的最大优势,可将两种或三种仪器进行联用来分析样品,联用技术能够克服仪器单独使用时的缺陷。

是未来分析仪器发展的趋势所在。

四大名谱简介:质谱:分析分子或原子的质量,可以推测物质的组成,一般用于定性分析较多,也可定量。

色谱:是一种分离、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手段,可分辨样品中的不同物质。

光谱:定性分析,确定样品中主要基团,确定物质类别。

从红外到X射线,都是光谱,其应用范围差别很大,是对分子或原子的光谱性质进行分析解析的。

波谱:通常指四大波谱,核磁共振(NMR),物质粒子的质量谱-质谱(MS),振动光谱-红外/拉曼(IR/Raman),电子跃迁-紫外(UV)。

1、质谱分析法质谱阐发法是将不同质量的离子按质荷比(m/z)的大小顺序收集和记录下来,得到质谱图,用质谱图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及结构分析的方法。

➢质谱分析法是物理分析法,早期主要用于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和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鉴定和布局阐发。

随着GC和HPLC等仪器和质谱仪联机成功以及计算机的飞速发展,使得质谱法成为阐发、鉴定复杂混合物的最有用工具。

质谱仪种类非常多,工作原理和应用范围也有很大的不同。

从应用角度,质谱仪可以分为下面几类:有机质谱仪:由于应用特点不同又分为:①气象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在这类仪器中,由于质谱仪工作原理不同,又有气相色谱-四极质谱仪,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仪,气相色谱-离子阱质谱仪等。

②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LC-MS)一样,有液相色谱-四极质谱仪,液相色谱-离子阱质谱仪,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仪,以及各种各样的液相色谱-质谱-质谱联用仪。

③其它有机质谱仪,主要有: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飞行时间质谱仪(MALDI-TOFMS),傅里叶变换质谱仪(FT-MS)。

四大谱图综合解析3

四大谱图综合解析3

5 某未知物的IR、1H NMR、MS谱图及13C NMR数据如下,紫外光谱在210 nm 以上无吸收峰,推导其结构。

未知物碳谱数据序号δc(ppm)碳原子个数序号δc(ppm)碳原子个数1 204.0 1 5 32.0 12 119.0 1 6 21.7 13 78.0 1 7 12.0 14 54.5 1 10.0 1[解] (1)分子式的推导MS:分子离子峰为m/z125,根据氮律,未知物分子中含有奇数个氮原子;13C NMR:分子中由7个碳原子;1H NMR:各质子的积分高度比从低场到高场为1:2:2:6,以其中9.50 ppm1个质子作基准,可算出分子的总氢数为11。

IR:1730 cm-1 强峰结合氢谱中9.5 ppm 峰和碳谱中204ppm峰,可知分子中含有一个-CHO;由相对分子量125-12×7-1×11-16×1=14,即分子含有1个N原子,所以分子式为C7H11NO。

(2)计算不饱和度Ω=3(该分子式为合理的分子式)(3)结构式推导IR:2250 cm-1有1个小而尖的峰,可确定分子中含一个R-CN基团;13C NMR:119 ppm处有一个季碳信号;UV:210 nm 以上没有吸收峰,说明腈基与醛基是不相连的。

1H NMR:H 数 峰型 结构单元6 单峰 CCH 3CH 32 2 多重峰对称 多重峰—CH 2—CH 2— (A 2B 2系统)1单峰—CHO可能组合的结构有:计算两种结构中各烷基 C 原子的化学位移值,并与实例值比较:从计算值与测定值的比较,可知未知物的正确结构式应为 B 。

(4)各谱数据的归属:IR :~ 2900cm -1 为CH 3 、CH 2 的υCH ,~ 1730 cm -1 为醛基的υC=O ,~ 2700 cm -1 为醛基的υCH ,~ 1450 cm -1为CH 3,CH 2的δCH ,~ 2250 cm -1为υC ≡N 。

NMR,VU,IR,MS四大图谱解析

NMR,VU,IR,MS四大图谱解析

13C-NMR谱图解析13C-NMR谱图解析流程1.分于式的确定2.由宽带去偶语的谱线数L与分子式中破原子数m比较,判断分子的对称性.若L=m,每一个碳原子的化学位移都不相同,表示分子没有对称性;若L<m,表示分子有一定的对称性,L值越小,分子的对称性越高。

3.标出各谙线的化学位移Qc,确定谙线的归属在结构鉴定中,常用的13C-NMR技术是宽带去偶和偏共振去偶。

根据宽带去偶谱测定的化学位移,偏共振去偶谱中各类碳的偶合谱线数,以及峰高相对和对称状况,对各谱线作大体归属,从而辨别碳核的类型和可能的官能团。

结构比较复杂的化合物,根据上述方法对13C-NMR谱线归属碰到困难时,可借助测定T1值作进一步的辨别,特别在归属不同季碳的谱线时,T1值的测定更有其实用价值。

另外,在1H-NMR谱线归属明确的情况下,还可采用质子选择去偶技术来归属难以辨认的13C-NMR 谱线。

在偏共振去偶时出现的虚假远程偶合现象也可以为归属某些特殊结构单元提供有用的信息,1H谱与13C谱相结合,有利于彼此信号归属。

各类碳核的化学位移范围如下图所示:表1基团类型Qc/ppm烷0-60炔60-90烯,芳香环90-160羰基1604.组合可能的结构式在谱线归属明确的基础上,列出所有的结构单元,并合理地组合成一个或几个可能的工作结构。

5.确定结构式用全部光谱材料和化学位移经验计算公式验证并确定惟一的或可能性最大的结构式,或与标准谱图和数据表进行核对。

经常使用的标准谱图和数据表有:经验计算参数1.烷烃及其衍生物的化学位移一般烷烃灸值可用Lindeman-Adams经验公式近似地计算:∑Qc5.2=nA-+式中:一2.5为甲烷碳的化学位移九值;A为附加位移参数,列于下表,为具有某同一附加参数的碳原子数。

表2注:1(3).1(4)为分别与三级碳、四级碳相连的一级碳;2(3)为与三级碳相连的二级碳,依此类推。

取代烷烃的Qc为烷烃的取代基效应位移参数的加和。

谱图综合解析

谱图综合解析
速度大为降低,-NH变为宽峰,甚至出现裂分。
• 酰胺的-NH一般在5.0-8.5ppm出现宽峰。如氯代乙酰胺,在7.3-7.6ppm处
出现两个宽的NH2峰。
a
a
b
b
精选ppt
16
二、各种谱图解析时的要点
5.13C-NMR法
(1)判断碳原子个数及其杂化方式(sp,sp2,sp3) 杂化状态是影响碳核化学位移的主要因素,一般来说它
精选ppt
3
二、各种谱图解析时的要点
1.UV法: 主要用于提供分子的芳香结构和共轭体系信息
横坐标:波长(λ);
纵坐标:吸光度(A);或摩尔吸光系数(ε)。
精选ppt
4
二、各种谱图解析时的要点

1.UV法: 主要用于提供分子的芳香结构和共轭体系信息
(1)220-800nm内无紫外吸收,说明是脂肪烃、脂环烃或其简单衍生物(氯化 物、醇、醚、羧酸等),甚至可能是非共轭的烯。
谱图综合解析
精选ppt
1
主要内容
一、概述 二、各种谱图解析时的要点 三、光谱解析的一般程序 四、综合光谱解析例解
精选ppt
2
一、概述
“四大波谱” 紫外、红外、核磁(氢谱、碳谱、二维谱)、质谱。
综合解析 对于比较复杂的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测定(如天
然产物),需要综合各种波谱数据和理化性质进行 结构推导,确定化合物结构。
精选ppt
9
二、各种谱图解析时的要点
3.MS法
(2)含氮原子的推断(氮规则、断裂形式)。
由C,H,O 组成的有机化合物,M 一定是偶数。 由C,H,O,N 组成的有机化合物,N 奇数,M 奇数。 由C,H,O,N 组成的有机化合物,N 偶数,M 偶数。

(完整版)四大波谱基本概念以及解析

(完整版)四大波谱基本概念以及解析

四大谱图基本原理及图谱解析一质谱1. 基本原理:用来测量质谱的仪器称为质谱仪,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离子化器、质量分析器与侦测器。

其基本原理是使试样中的成分在离子化器中发生电离,生成不同荷质比的带正电荷离子,经加速电场的作用,形成离子束,进入质量分析器。

在质量分析器中,再利用电场或磁场使不同质荷比的离子在空间上或时间上分离,或是透过过滤的方式,将它们分别聚焦到侦测器而得到质谱图,从而获得质量与浓度(或分压)相关的图谱。

在质谱计的离子源中有机化合物的分子被离子化。

丢失一个电子形成带一个正电荷的奇电子离子(M+J叫分子离子。

它还会发生一些化学键的断裂生成各种r =£碎片离子。

带正电荷离子的运动轨迹:经整理可写成:m _ rjH2电"2比2式中:口/e为质荷比是离子质量与所带电荷数之比;近年来常用m/z 表示质荷比;z表示带一个至多个电荷。

由于大多数离子只带一个电荷,故m/z就可以看作离子的质量数。

质谱的基本公式表明:(1)当磁场强度(H)和加速电压(V)一定时,离子的质荷比与其在磁场中运动半径的平方成正比(m/z x r2m),质荷比(m/z)越大的离子在磁场中运动的轨道半径(rm)也越大。

这就是磁场的重要作用,即对不同质荷比离子的色散作用。

(2)当加速电压(V) 一定以及离子运动的轨道半径(即收集器的位置)一定时,离子的质荷比(m/z)与磁场强度的平方成正比(m/z x H2)改变H即所谓的磁场扫描,磁场由小到大改变,则由小质荷比到大质荷比的离子依次通过收集狭缝,分别被收集、检出和记录下来。

(3)若磁场强度(H)和离子的轨道半径(rm)一定时,离子的质荷比(m/z)与加速电压(V)成反比(m/z x 1/V),表明加速电压越高,仪器所能测量的质量范围越小。

就测量的质量范围而言,希望质量范围大一些,这就必须降低加速电压。

从提高灵敏度和分辨率来讲,需要提高加速电压。

这是一对矛盾,解决的办法是在质量范围够用的情况下尽量提高加速电压,高分辨质谱计加速电压为8kV,中分辨为4〜3kV。

四大图谱综合解析

四大图谱综合解析
这样,如果从已知分子式减去 —CH2—O—CH =CH— 这一部 分,则只剩下 C2H4,相当于2个亚甲基。后者与已确定的结 构部分一起,只能构成1个环
O
即未知物的结构式。恰好在核磁共振谱的δ1.55 ~ 2 .20处有一宽 而强的峰(4 H) ,相当于多个亚甲基,其化学位移与相应质 子在结构式中的位置也是匹配的,从而印证了所提出的未知 物的结构。
CH3
CH3
N
CH2
1
2013/12/2
3.某未知物 C11H16 的 UV、IR、1H NMR、MS谱图及13C NMR数据如下,推
导未知物结构。
未知物碳谱数据
序号 δc
碳原子
(ppm) 个数
1 143.0
1
2 128.5
2
3 128.0
2
4 125.5
1
序号 δc
碳原子
(ppm) 个数
6
32.0
未知物的红外光谱是在CCl4溶液中测定的,样品的CCl4稀溶液 的红外光谱在3640cm-1处有1尖峰,这是游离O H基的特征吸收
峰。样品的CCl4浓溶液在3360cm-1处有1宽峰,但当溶液稀释
后复又消失,说明存在着分子间氢键。未知物核磁共振谱中δ4.
1处的宽峰,经重水交换后消失。上述事实确定,未知物分子
O
• (1)未知物中含有
C N 基团,其理由如下:
• ① 碳谱 171.45 ppm 的峰反映羰基应与杂原子相连,而未知物中,除氧之外,
杂原子仅余氮;
• ② 红外光谱中,1649.1 cm-1的强吸收只能是此基团,羰基若不连氮,其吸 收位置在 1680 cm-1之上;目前数值与叔酰胺相符。
• (2)未知物中含正构长链烷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增色效应与减色效应 吸收峰吸收强度增加的现象叫增 色效应。 吸收峰吸收强度减小的现象叫减 色效应。
常用术语
吸收带:由相同的电子跃迁产生的吸收峰,叫.. R带:由化合物n→π* 跃迁产生的吸收带,它具有杂 原子和双键的共轭基团(醛、酮)。例:>C=O, —N=N—。 特点:a. 吸收峰出现区域在250nm~500nm。 b.摩尔吸光系数小,吸收强度在10 ~100,属 于禁阻跃迁。
影响紫外吸收的因素-溶剂效应
(2) * 跃迁,溶剂极性增加,吸收红移。
因为在多数π→π*跃迁中,激发态的极性要强于基态,极性大的 π*轨道与溶剂作用强,能量下降较大,而π轨道极性小,与极 性溶剂作用较弱,故能量降低较小,致使π及π*间能量差值变 小。因此,π→π*跃迁在极性溶剂中的跃迁能△Ep小于在非极 性溶剂中的跃迁能△En。所以在极性溶剂中,π→π*跃迁产生 的吸收峰向长波长方向移动。
影响紫外吸收的因素-溶剂效应
1. 在极性溶剂和非极性溶剂中测试,非极性化合物λ max无 明显差异。 2.在极性溶剂和非极性溶剂中测试,极性化合物λmax一般有变 化. 溶剂效应:在不同的溶剂中谱带产生的位移称为溶剂效应。 是由于不同极性的溶剂对基态和激发态样品分子的生色团 作用不同或稳定化程度不同所致。 极性溶剂使R带(250~500nm)蓝移,使K带(210~250)红移。
紫外吸收与分子结构关系 • (2)、简单的不饱和化合物:
• 简单烯烃、炔烃 • 简单醛酮 • n—π*跃迁在紫外区,为弱吸收
紫外吸收与分子结构关系
简单烯烃、炔烃 孤立的 * 跃迁在近紫外区无吸收。 例:CH2=CH2 max= 165nm HC≡CH max= 173nm
位于真空紫外区,助色基团的存在可以使波长红移 当烯烃双键上引入助色基团时,π→π* 吸收将发生红移, 甚至移到近紫外光区。原因是助色基团中的n电子可以产 生p-π共轭,使π→π* 跃迁能量降低,烷基可产生超共轭效 应,也可使吸收红移,不过这种助色作用很弱
C
C O
CH3
CH3 CH3 O C O CH3 C
CH3
CH3
O
ψ 0 ~10o λ max 466nm
NO2
90 o 370nm
NO2 CH3
NO2 C2H5
180 o 490nm
t C4H9 NO2 t C4H9
K带εmax 8900
6070
5300
640
影响紫外吸收的因素-构型影响
共轭体系中个因素要成为有效的生色因子,各生色因子应处于同一平面,若 生色团之间,生色团和助色团之间太拥挤,会使共轭程度降低。
电子跃迁的类型 • 2.N-Q跃迁 1)定义:分子中的电子由非键轨道向反键轨道的 跃迁。 2)分类: a. n→σ* 跃迁:由n非键向σ* 的跃迁。存在于 含杂原子的饱和碳氢化合物中。 b. n→π* 跃迁:由n非键向π* 的跃迁。存在于 含杂原子的不饱和碳氢化合物中。
* 和 n* 跃迁,吸收波长:< 200nm (远紫外区); * 和 n* 跃迁,吸收波长: 200-400nm (近紫外区);
简单醛酮
醛、酮类化合物C=O的*, n*跃迁位于真空紫外区, n→π* max 270~300nm 。 n→π* 跃迁为禁阻跃迁,弱吸收 带,呈平滑带形,对称性强。
丙酮紫外吸收的
1-己烷
2-95%乙醇
3-水
紫外吸收与分子结构关系
(3)共轭系统的紫外吸收光谱
• 共轭双烯 • α,β—不饱和醛、酮 • α、β-不饱和羧酸、酯、酰胺
电子 O C
π 电子
σn电子
电子跃迁的类型
• 1.N-V跃迁 1) 定义:分子中的电子由成键轨道向反键轨道的 跃迁。 2) 分类 (1)σ→σ* 跃迁:电子由σ成键轨道向σ*轨道 的跃迁。存在于饱和碳氢化合物中。 (2)π→π* 跃迁:由π成键轨道向π* 轨道的跃 迁。存在于含有不饱和键的化合物中
13000 10000 41 60 1000 150000 22 100 12
跃迁类型
* * n* n*
n*, n*
300,665 二氧杂环己烷 270
n*, n* n* n*
常用术语
红移与蓝移 吸收峰向长波方向移动的现象叫红 移。 吸收峰向短波方向移动的现象叫蓝 移,也叫紫移。
紫外吸收与分子结构关系 共轭双烯:
π →π共轭,最高占有轨道能级升高,最低空轨道能级降低, π →π*跃迁△E降低, 共轭体系的形成使吸收移向长波方向,强度也随之增大
电子跃迁的类型
常用术语
生色团: 分子中产生紫外吸收的主要官能团。都是不饱和基团
,含有π电子,可以发生π n→π * 、 n →π * 跃迁。(p76)
助色团: 含有孤对电子,本身不产生紫外吸收的基团,但与生 色团相连时,可使生色团吸收峰向长波方向移动并提高吸收强 度的一些官能团,称之为助色团。常见助色团助色顺序为: -F<-CH3<-Br<-OH<-OCH3<-NH2<-NHCH3<-NH(CH3)2<-NHC6H5<-O-
电子跃迁的类型
有机化合物中的电子 σ电子:形成单键的电子。 π电子:形成双键和叁键的电子。 n电子(孤电子对):没有形成化学键的电子,存在 于氧、氮、硫、氯、溴、碘原子上(统称杂原子)。 这些电子统称──价电子
电子跃迁的类型
• 电子从基态(成键轨道) 向激发态(反键轨道)的 σ n 跃迁(*, →*跃 迁) • 杂原子(末成键电子) 被激发向反键轨道的跃 迁 ( n *, n*跃 迁)
λmax ε
295.5nm 29000
280nm 10500
影响紫外吸收的因素-溶剂效应
(1)n* 跃迁,溶剂极性增加,吸收蓝移。
因为具有孤对电子对的分子能与极性溶剂发生氢键缔合, 其作用强度以极性较强的基态大于极性较弱的激发态, 致使基态能级的能量下降较大,而激发态能级的能量 下降较小。故两个能级间的能量差值增加。实现 n→π*跃迁需要的能量也相应增加,故使吸收峰向短 波长方向位移。
苯 ( *) 204 254
270
苯酚
(—OH为助色团)
/nm
常用术语
常见生色团
生色团 烯 炔 羧基 酰胺基 羰基 偶氮基 硝基 亚硝基 硝酸酯 溶剂 正庚烷 正庚烷 乙醇 水 正己烷 乙醇 异辛酯 乙醚 /nm 177 178 204 214 186 339,665 280
max
特点:a. 苯蒸汽及苯的非极性溶剂在 230~270nm 之间呈细微结构。(由电子 能级跃起引起的吸收叠加振动能级跃迁 引起的,是芳香化合物的重要特征。) b. 苯在极性溶剂中呈一宽峰,重心 256nm, ε=220。
常用术语
4. E带 产生:苯环中共轭体系的π→π* 跃进产生的吸收带。 分类: E1 带:180nm,ε=60000;
量红移
• 空间效应:空间位阻,构型 外部因素:溶剂效应 ,温度,pH值影响
影响紫外吸收的因素-共轭效应
π *
E
E
π
共轭系统的能级示意图 及共轭多烯的紫外吸收
影响紫外吸收的因素-助色基的影响
使最大吸收向长波红移,颜色加深(助色效应)。 nm的增值
体系 X C=C X C=C C=O NR2 40 95 OR 30 50 SR 45 85 Cl 5 20
电子能级间的能量差一 般为1~20电子伏特 (eV)
振动能级间的能量差约 为0.05~1 eV 转动能级间的能量差小 于0.05 eV
A
紫外吸收光谱的产生
紫外光谱产生:分子在入射光的作用下发生了电子 能级间的跃迁,吸收了特定波长的光波形成 △ E = h ( h为普朗克常数) 表现形式:在微观上出现分子由较低的能级跃迁到 较高的能级; 在宏观上则透射光的强度变小。 若用一连续辐射的电磁波照射分子,将照射前 后光强度的变化转变为电信号,并记录下来,然后 以波长为横坐标,以吸收程度(吸光度 A)为纵坐 标,就可以得到一张光强度变化对波长的关系曲线 图——分子吸收光谱图。
常用术语
• 2. K带
由共轭体系中π→π* 产生的吸收带。例: • >C=C—C=C—C=C< 。 特点:a. 吸收峰出现区域:210~250nm,即在近 紫外区。 b. ε >104 。
常用术语
3. B带 产生:由苯环本身振动及闭合环状共轭双键π→π* 跃迁 而产生的吸收带。例:芳香族包括杂环芳香族。
E2 带:203nm,ε=8000
特点: a. 苯环上有助色团取代时,E 带长移,但吸收带波长一般
不超过210nm。
b. 苯环上有发色团取代并和苯环共轭时,E2 带长移与 发 色团的K带合并,统称K带,同时也使B带长移。
影响紫外吸收的因素
返回
• 共轭效应:红移 • 助色团的影响 • 超共轭效应 :烷基与共轭体系相连时,可以使波长产生少
分子转动和振动
核磁共振(核自旋跃迁)
四种仪器的概述及相应的谱图 解析
紫外光谱分析
• • • •
概述 影响紫外吸收的因素 紫外吸收与分子结构关系 应用
紫外吸收光谱的产生
分子的三种运动状态:
•(1)电子相对于原子核的运动
•(2)核间相对位移引起的振动
•(3)………………….. …..转动。这三种运动能量是量子化的, 并对应有一定能级。
影响紫外吸收的因素-超共轭效应影响
O CH2=CH C CH3 219 CH3 224 O CH=CH C CH3
ζ- π超共轭:
H H C CH H CH2
当C-Hσ键与π键相邻时,两者进 行侧面 交盖,σ电子离域—σ- π超共轭效 应
丙烯
影响紫外吸收的因素-空间位阻
CH3 CH3
O
O
CH3 CH3
影响紫外吸收的因素-PH值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