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知识点

合集下载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知识点汇总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知识点汇总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知识点汇总第一单元总结智慧小锦囊数一数有次序地数出物体的个数数物体的数量时,为了防止重复或遗漏,要按一定的顺序数,既可以从左往右数,也可以从上往下数会用圆点图表示物体的个数可以用相应数量的圆点来表示一定数量的物体,先按一定的顺序数出物体的个数,有多少个物体就用多少个圆点或其他图形来表示第二单元总结智慧小锦囊比一比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下面的比上面的长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时,要先把几个物体的一端对齐,再比较另一端比较物体的轻重梨比桃重比较物体的轻重时,可以用手掂一掂,也可以用天平称一称,哪边下沉,那边的物体就重第三单元总结智慧小锦囊根据给定的标准分类把水果圈起来:按给定的标准分类,只要选出相应的物品即可根据自己选择的标准分类按性别分:男生(①③),女生(②④⑤⑥)对于没有给定标准的分类,先要按照物品的大小、形状、颜色、用途、生活环境等确定一种分类标准,然后根据这一标准将物品进行分类。

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就不同第四单元总结智慧小锦囊认位置认识上下、前后、左右老虎的右面是小兔高处的是上,低处的是下;面对的是前,背对的是后;与右手对应的一边是右面,与左手对应的一边是左面第五单元总结智慧小锦囊认识以内的数认识10以内的数1、2、3、…、10可以表示物体的数量。

从1开始按顺序数物体,最后数到几,就用数字几来表示认识几和第几一共有5只鸭子,从前边数,第2只是戴蝴蝶结的小鸭一个数可以表示“几”或“第几”。

“几”表示共有几个;“第几”表示其中的某一个0的认识在数物体的个数时,一个物体也没有,就用“0”表示。

0还表示起点认识“>”“<”“=”4< 99> 75= 5比较两种物体的多少,基本方法是一一对应。

两种物体同样多,用“=”连接;一种物体比另一种物体多,用“>”连接;一种物体比另一种物体少,用“<”连接第六单元总结智慧小锦囊认识图形认识立体图形长方体:6个平平的面,相对的两个面完全相同。

2023-2024年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知识梳理巩固提升 第5讲 认识10以内的数(苏教版含详解)

2023-2024年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知识梳理巩固提升 第5讲  认识10以内的数(苏教版含详解)

第5讲认识10以内的数知识点一:认识1~5各数1.认识1 ~5:数量是1~5的物体,分别可以用1~5各数来表示。

2.1~5各数的顺序:从1~5各数的排列顺序可以看出,相邻两数相差1;相邻两数中,后面的数比前面的数多1,前面的数比后面的数少1。

3. 1~5各数的写法:书写时,记住每个数字的形状,知道从哪儿起笔、怎么拐弯、何处收笔,在田字格规定位置工整地书写。

知识点二:认识几和第几一个数可以表示“几”和“第几”。

“几”指的是人或物体一共有多少个;“第几”表示物体的排列顺序,指的是其中的某一个。

知识点三:0的认识1. 0的含义:0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还可以表示起点。

2. 0的写法:写“0”时,从田字格左半格的顶线起笔,逆时针写一圈,经左边线、底边线和右边线,最后回到起点,一笔写成。

知识点四:认识=、>和<当两个数相等时,用“=”连接。

当两个数不相等时,大数放在前面用“>”连接,小数放在前面用“<”连接。

知识点五:认识6~9各数数量是6~9的事物都可以分别用数6~9表示。

知识点六:认识1010 以内数的顺序从小到大依次是0、1、2、3、4、5、6、7、8、9、10。

10比9大1,9比10小1。

考点一:认识1~10各数【例1】看数画△【分析】根据图示,接着画,直到方框内的三角数量与数字一样多即可。

【解答】解:画图如下:【点评】本题考查了数一数知识,结合题意分析解答即可。

1.在方框里填上合适的数。

【分析】根据10以内的数填写即可解答。

【解答】解:如图:【点评】本题主要考查10以内数的认识。

2.每次多2个。

【分析】观察图示,分别数出各盘中的数字,再发现规律解答即可。

【解答】解:第一盘:2,第二盘:4,第三盘:6,第四盘:8。

数字分别是:2、4、6、8,依次增加2,即每次多2。

答:每次多2。

故答案为:2。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认真看图并熟练利用加法或减法的意义解题。

3.每次少1个。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 第四单元《认位置》知识点讲义+典型例题【含答案】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 第四单元《认位置》知识点讲义+典型例题【含答案】

知识点回顾一、主要内容1、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关系,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会用上下、前后、左右等词语描述物体的位置及相互关系,引导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例如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苹果的上面是鸡蛋,鸡蛋在苹果的上面。

2、辨别左右方位(1)利用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明确判断左右的基本方法,例如:发言举右手,写字、抛物时通常也是用右手。

(2)设计活动:左手握拳头,右手握拳头;左边拍手,右边拍手;左手摸右耳,右手摸左耳。

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逐步掌握知识。

3、当涉及物体位置关系的相对性时,只要求学生把自己作为判断的主体,通过观察辨认位置关系(1)左右关系,只要求学生以自己的左右手为标准说明相关情境中的物体哪个在哪个的左边,哪个在哪个的右边,不要求学生说明相关情境中人或动物的左边是什么,右边是什么。

(2)前后关系,只要求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说明自己的前面有什么,后面有什么,不要求学生说明具体情境中两个物体的前后关系。

如桌上放了一个台灯和一个笔筒,他们之间的关系就不宜用前后来表达。

二、基础题1.画一画2.想一想,连一连三、易错题1.家在哪里,连一连优选精练一.选择题(共5小题)1.如图中,小兰的后面是( )A.小强B.小东C.小丽2.我们上下楼梯都要靠( )走。

A.两边都可以走B.右边C.左边3.从左边数,猴子坐在的第( )节车厢里。

A.第2节B.第3节C.第4节4.我用( )手拿。

A.左B.右C.无法判断5.观察图片,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在鸭子的上面B.的下面有鸭子和小鱼C.大鸭子的右边有2只小鸭D.小鱼在的下面二.填空题(共10小题)6.看一看,填一填。

(1)小华排在最 面,小强排在最 面。

(2)小丽从前数和从后数都是第 。

7.我会排队。

前面有 只小动物,后面有 只小动物。

排第 ,排第 。

后面有 只小动物。

8.在横线上填“上”、“下”。

(1)小鸟在小猴的 面。

(2)小兔在小猴的 面。

(3)小鸟在小兔的 面。

苏教版一年级(上下两册)数学课本目录及知识点

苏教版一年级(上下两册)数学课本目录及知识点

苏教版小学数学
一年级上册:
1)数一数
2)比一比
1长短、高矮、重轻、远近、多少
3)分一分
4)认位置
1上下、前后、左右、中间
5)认识10以内的数
1第几:第一冠军金牌;第二亚军银牌;第三季军铜牌
2等于号、小于号、大于号(比大小)
31~9数字手势
6)认识图形(一)
1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有趣的拼搭
7)分与合
1拆数与组数
2组成10的好朋友
8)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1加号、减号
2图形题(求图形是几;求大数用加法,求小数用减法)3找规律(串珠)
4一共、还剩
丰收的果园
9)认识11~20各数
1一捆为10个
2个位、十位(数位意义)
3算盘(画与读)
10)20以内的进位加法
1凑十法
11)期末复习
一年级下册
1)20以内的退位减法
1至少
2)认识图形(二)
1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
3)认识100以内的数
1正数和倒数
2个十百(数位意义):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

3加数+加数=和;被减数-减数=差
我们认识的数
4)100以内加减法(一)
1竖式计算
5)元角分
11元=10角;1角=10分;1元=100分
2单位换算,单位统一,进率为10
小小商店
6)100以内加减法(二)
1竖式计算:数位对齐,从个位加减起,满十进一,不够借十。

2贵便宜
3单位一样可以相加减
7)期末复习
1公鸡母鸡、黑白兔、男女生
2给糖平均问题。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知识要点(全)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知识要点(全)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知识要点(全)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知识要点第一单位《数一数》1、有顺序的数一数,从上往下,从左往右数,数一个划一个。

2、会用小圆点或其他形状的图形来表示物体的个数,一般每行画5个,一一对应画。

第二单元《比一比》1、比较两个或几个物体的长短、高矮。

2、比较两个或几个物体的轻重。

第三单元《分一分》1、按给定的标准或选择一个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

2、按不同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

第四单元《认位置》1、认识左右:以自己的左手、右手所在的位置为标准,确定左边和右边。

右手所在的一边为右边,左手所在的位置为左边。

2、认识前后:前、后的含义:一般是指面对的方向就是前,背对的方向就是后。

同一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前后位置关系也会发生变化。

从而得出:确定两个以上物体的前后位置关系时,要找准参照物,选择的参照物不同,相对的前后位置关系也会发生变化。

3、认识上下:从两个物体的位置理解:上是指在高处的物体,下是指在低处的物体。

4、左右、前后、上下儿歌:伸伸左手,伸伸右手,摸摸左耳、摸摸右耳;拍拍左肩,拍拍右肩,跺跺左脚,跺跺右脚,向上看一看,向下望一望。

向前指一指,向后看一看。

第五单位《认识10之内的数》1、1~10各数的含义:每个数都可以表示不同物体的数量。

有几个物体就用几表示。

2、1~10各数的顺序早年往后数:1、2、3、4、5、6、7、8、9、10从后往前数:10、9、8、7、6、5、4、3、2、13、几和第几:我们学过的1、2、3、4、5、6、7、8、9、10这10个数,当表示某物有多少时叫基数,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几个”,当表示某物的次序时叫序数,就是说物体所在的位置,我们平时说的“第几”。

4、的认识:(1)的意义: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也表示起点。

(2)的读法:读作:零(3)的写法:写时,要从上到下,从左到右,起笔处和收笔处要相连,并且要写圆滑,不克不及有棱角。

5、的加、减法:任何数与相加都得这个数,任何数与相减都得这个数,相同的两个数相减等于0.如0 8=8,9-0=9,4-4=06、认识“>”“<”和“=”(1)“>”叫做大于标记,读作“大于”,“<”叫做小于标记,读作“小于”大口对大数,尖角对小数。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知识点汇总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知识点汇总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知识点汇总第一单元数一数一、主要内容1. 数出10 以内的数学会数出个数在10 以内的物体或人;会口头用1~10 各数表示相应物体的个数。

数数方法:按一定的顺序不重复、不遗漏地数出相关人或物体的数量。

2. 根据情境图,说清楚图中有些什么、各有多少回答这两个问题需要认真细致的观察、一定的数数经验和方法以及量词的使用。

例如:图中小飞机有8 架,有7 朵花等等3. 将物体与点之间建立正确的对应关系根据物体或人的个数画出相应数量的点,根据提供的点的个数找出相应数量的物体或人,感受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如:照样子画圈第二单元比一比一、主要内容1. 初步认识长短、高矮、轻重的含义2. 体会比较长短、高矮、轻重的一般方法,会比较物体之间的长短、高矮和轻重(1)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时,要把物体的一端对齐把两根绳子的一端对齐;使两个人站在同一块地面上。

如:(2)比较物体的轻重时,借助简易天平,重的一方下落,轻的一方上升。

如:3. 多个物体之间比较长短、高矮和轻重多个物体比较长短、高矮、轻重时,进行简单推理和灵活的比较策略。

如:(1)比较方格图中线的长短,需要数一数(2)比较水的多少,综合考虑水面的高度和杯子的粗细水面高度相同,杯子越粗,水越多二、基础题1. 哪位同学高,在高的下面画“√”,哪位同学矮,在矮的下面画“○”。

2. 重的画“√”三、易错题1. 按从轻到重的顺序排一排说明:重量相同时,物体的个数越多,单个物体就越轻;物体的个数越少,单个物体就越重。

2. 在每个杯子里放同样多的糖,哪杯水最甜?在里画“√”第三单元分一分一、主要内容1. 体验分类的含义和好处分类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也是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基本方法。

分类的好处是整洁、有条理。

2. 按同一种标准给一些熟悉的物体进行简单分类分类的基本要求:分类标准要清晰,分类结果要不交叉不遗漏。

如:按照颜色分类,黄色的有……分成一类,红色的有……分成一类。

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总复习教案及知识点总结(全册)

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总复习教案及知识点总结(全册)

总复习第1课时认数和认识图形【教学内容】教材第102~103页期末复习第1~6题。

【教学目标】1.能熟练地数、读、写20以内的数,进一步理解20以内数的意义和数的组成,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大小。

2.使学生进一步了解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能判断图形表示的形状,在不同的物体中找出同类形状的物体。

【教学重点】复习认数、认识物体。

【教学难点】数的读写与组成。

【教学准备】PPT课件、小棒、计数器。

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复习谈话,引入课题同学们,我们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认识了一些数,你能从1数到20,再从20数到1吗?二、数数、数的读写和组成1.数数。

(1)请小朋友拿出小棒,一边数一边摆,从1数到10(学生一起数数)。

提问:数出10根就是数满了10个一,就要怎么办?(让学生捆成1捆)这一捆表示几个十?(一个十)1个十就是?(10个一)板书:1个十就是10个一。

你能接着一根一根地数到20吗?数满20时要怎么办?(学生捆一捆)课时教案[教师用书] 一年级数学上·新课标(江苏)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10> 14< 15-3.做期末复习第6题。

讨论:第6题里一共有几个物体?有几种形状?每种形状有几个?五、复习小结今天复习了20以内数的哪些内容?你有哪些新的收获?六、布置作业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成功之处]通过数数、观察、思考和交流等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氛围,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融入课堂,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

[不足之处]对于数的组成,有的学生还是不熟练,稍难点的题目,学生不会动脑思考,如18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学生能够说出来,如果改成了18里面有几个一和几个十,学生会说1个一和8个十。

[再教设计]再教学时,要注意一定要让学生多说,借助小组合作的优势,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与同伴互相说一说,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意识与语言表达能力。

第2课时10以内的加、减法及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教学内容】教材第103~104页期末复习第7~11题。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知识点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知识点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知识点一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一)数的概念1、数的大小:认识数概念,掌握“多一”“少一”的概念,会比较大小;2、比较:比较数的大小,用符号“>”“(二)数字符号和数的使用1、数字0-9:认识数字0~9的形状和意义;2、数字10:认识数字10的表示形式;3、数字含义:正确理解特定数字的实际含义,并能将其表达为实际情况;4、数的运用:日常生活中的数的运用;(三)加减法1、加法:认识加的概念,会做加法;2、减法:会做减法,考虑“减少”的概念;3、比较:比较加减法的结果;(四)图形1、点、线、面:认识点、线、面的意义,分辨点线面的特征;2、形状:认识“三角形”“正方形”“圆形”等基本形状;3、定义:会描述点、线、面、形状的位置、数量等特征;4、比较:比较图形的长度、大小等特征;(五)数的应用1、排序:认识“排列”的概念,按规则排列;2、多边形:认识和构造多边形的方法,按照给定的步骤构筑合理多边形;3、数量:框出物体数量等;4、比较:比较数量和长度;(六)算术运算1、数的竖式:认识数的竖式,运用竖式表示的正确性;2、加减法:会用竖式表示加减法;3、乘除法:会用竖式表示乘法,用指数运算表示除法;4、口算:会用口算的方法计算数的混合加减法;(七)图形的描述1、图形的量化:能够对图形的长度、宽度、面积等特征进行量化描述;2、旋转:把图形进行旋转,改变图形;3、组合:把图形组合拼接,形成一个新的图形;4、变换:把图形放缩、拓宽、翻转,形成一个新的图形;(八)测量1、认识长度:认识长度的概念,会按一定的标准测量长度;2、认识时间:了解时间的概念,按一定的标准测量时间;3、比较:比较不同物体的长度和时间;(九)数论应用1、回答问题:会回答由数据决定的问题。

2、多项式:会使用指示符表达法表示多项式。

3、绘图:能够根据图像或表格把数据正确表示出来。

4、特殊数:能够熟练运用特殊数字(如π、千分数)来解决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精品资料设计
第一单位《数一数》
1、有顺序的数一数,从上往下,从左往右数,数一个划一个。

2、会用小圆点或其他形状的图形来表示物体的个数,一般每行画 5个,一一对 应画。

第二单元《比一比》
1、比较两个或几个物体的长短、高矮。

2、比较两个或几个物体的轻重。

第三单元《分一分》
1、按给定的标准或选择一个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

2、按不同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

第四单元《认位置》
1、认识左右:
以自己的左手、右手所在的位置为标准,确定左边和右边。

右手所在的一边为右 边,左手所在的位置为左边。

2、认识前后:前、后的含义:一般是指面对的方向就是前,背对的方向就是后。

同一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前后位置关系也会发生变化。

从而得出:确定两个以上物体的前后位置关系时,要找准参照物,选择的参照物 不同,相对的前后位置关系也会发生变化。

3、认识上下:
从两个物体的位置理解:上是指在高处的物体,下是指在低处的物体。

4、左右、前后、上下儿歌:
伸伸左手,伸伸右手,摸摸左耳、摸摸右耳;拍拍左肩,拍拍右肩,
跺跺左脚,跺跺右脚,向上看一看,向下望一望。

向前指一指,向后看一看。

第五单元《认识10以内的数》
1、1~10各数的含义:每个数都可以表示不同物体的数量。

有几个物体就用几表 示。

2、1~10各数的顺序
从前往后数:1、2、3、4、5、6、7、8、9、10
从后往前数:10、9、8、7、6、5、4、3、2、1
3、几和第几:
我们学过的1、2、3、4、5、6、7、8、9、10这10个数,当表示某物有多少时叫
基数,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几个”,当表示某物的次序时叫序数,就是说物体所
在的位置,我们平时说的“第几”。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精品资料设计
4、0的认识:
(1)0的意义:0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也表示起点。

(2)0的读法:0读作:零
(3)0的写法:写0时,要从上到下,从左到右,起笔处和收笔处要相连,并且 要写圆滑,不能有棱角。

5、0的加、减法:任何数与0相加都得这个数,任何数与0相减都得这个数,相 同的两个数相减等于0.如08=8,9-0=9,4-4=0
6、认识“>”“<”和“=”
(1)“>”叫做大于符号,读作“大于”, “<”叫做小于符号,读作“小于” 大口对大数,尖角对小数。

大口朝前大于号,尖角朝前小于号。

(2)“=”叫做等号,表示两边的数同样多,读作“等于”。

表示同样多的数我 们可以用“=”连接。

第六单元《认识图形(一)》
1、长方体的特征:长长方方的,有6个平平的面,面有大有小。

2、正方体的特征:四四方方的,有6个平平的面,面的大小一样。

3、圆柱的特征:直直的,上下一样粗,上下两个圆面大小一样,放在桌子上能 滚动。

立在桌子上不能滚动。

4、球的特征:圆圆的,很光滑,它的表面是曲面。

放在桌子上能向任意方向滚 动。

5、立体图形的拼摆:用长方体或正方体能拼组出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在拼好 的立体图形中,有一些部位从一个角度是看不到的,要从多个角度去观察。

用小 圆柱可以拼成更大的圆柱。

第七单元《分与合》
1、数的组成:一个数(1除外)分成几和几,先把这个数分成 1和几,依次分到 几和1为止。

例如:5的组成有1和4,2和3,3和2,4和1。

2、把一个数分成几和几时,要有序地进行分解,防止重复或遗漏。

第八单元《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1、加法:加法的含义:把两部分合在一起,求一共有多少,用加法计算。

3
+ 2 = 5
加数 加号 加数 和 读作:3加2等于5。

2、减法:从总数里去掉(减掉)一部分,求剩多少用减法计算。

5
- 2 = 3 被减数 减号
减数 差 读作:5减2等于3。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精品资料设计
3、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根据数的组成来计算。

4、一图四式:根据一副图的思考角度不同,可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

5、关于0的加减法:
(1)0加任何数都得任何数;
(2)任何数减0都得任何数;
(3)任何数减去它本身都得0。

第九单元《认识11~20的各数》
1、数数:根据物体的个数,可以用 11~20各数来表示。

数的顺序:11~20 各数 的顺序是:11、1
2、1
3、1
4、1
5、1
6、1
7、1
8、1
9、20
2、11~20各数的组成:都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20由2个十组成的。

如: 1个十和1个一组成11。

3、写数:写数时,对照数位写,有 1个十就在十位上写1,有2个十就在十位 上写2。

有几个一,就在个位上写几,个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写 0占位。

4、十加几、十几加几相应的减法
(1)、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计算方法:10 加几得十几,十几减几得十,十几 减十得几。

如:105=15 17-7=10 18-10=8
(2)、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计算方法:计算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时,可以 利用数的组成来计算,也可以把个位上的数相加或相减,再加整十数。

第十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
1、9加几计算方法:
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可以采用“点数”“接着数”“凑十法”等方法进行计 算,其中“凑十法”比较简便。

利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时,把9凑成10需要1,就把较小数拆成1和几,10 加几就得十几。

如:94=913=13(9和1凑成10,要把4分成1和3。


97=916=16(9和1凑成10,要把7分成1和6。


2、8、7、6加几的计算方法:
(1)点数;
(2)接着数;
(3)凑十法。

可以“拆大数、凑小数”,也可以“拆小数、凑大数”。

3、5、
4、3、2加几的计算方法:
(1)“拆大数、凑小数”。

(2)“拆小数、凑大数”。

4、连加连减
(1)连加的计算方法:计算连加时,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先算前两个数的和, 再与第三个数相加。

(2)连减的计算方法:计算连减时,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先算前两个数的差,再用所得的数减去第三个数。

5、加减混合
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计算时,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
相减),再用得数与第三个数相减(或相加)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精品资料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