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农业经济
新版第一讲 导论

续 返回
人均产量 (千克) 335 23 3.4 37.4 7 19.5
战后农业内部分工日益发展,粮食比重虽有下降,但始终是 最重要的农业部门。同时,粮食的增长,也促进了畜牧、水产等 其他农业部门的发展。
2. 农业垂直结构的演变
返回
二战后,农业的分工分业向纵深发展,
逐步形成农业产前部门、农业产中部门和农 业产后部门的产业系统。但农业的产前产后 部门,尤其是产后部门发展更快,农业与分 布在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一些关联产业密
四、战后世界农业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
(一)农业的比重虽然下降,但其重要性仍在强化。
(二)战后世界农业空前增长。
(三)世界农业产业结构日益复杂和优化。
(四)世界农业的市场化。 (五)战后农业国际化。
(六)世界农业科技化。 (七)世界农村非农化。 (八)世界农业企业结构多样化和社会化。 (九)各国农业生产效率的差异扩大化。 (十)世界各国日益重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返回
农业经济活动的最基本规律是农业生产方式的运 动规律。 因此,特定外国的农业生产方式及其运动规律, 就是外国农业经济的研究对象。
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大方面: —— 各国的农业生产力状况:如农业生产发 展阶段、进程、水平、结构、资源、科技、组织以及 发展趋势,揭示农业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 各国的农业生产关系:即农业再生产过 程中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环节的经济利益关系。
返回
» ¨ ¾ Ì ¯ Õ Ç ² ¿ ¶ ¥ Ç × À ±Ö % 55 42
¿ ç Ì õ ö ¾ ¨§Ê Ê ¦ É ¼ ¿ ½ ² À £ Æ ¾ /Ç £
1800 1650 1500 1350 1200 1050 900 750 600 450 300 150 0 1970Ã ê Ç ï ¸ Í â à Ç ¿ 1380 100 1993Ã ê 1686 166
《美国农业经济政策:历史变迁与经济分析》撷英

《美国农业经济政策:历史变迁与经济分析》撷英
《美国农业经济政策:历史变迁与经济分析》是一本关于美国农业经济政策的书籍,通过对美国农业经济政策的历史变迁和经济分析,探讨了农业经济问题在美国的重要性以及政策对农业经济的影响。
该书以英文撷取的一小部分内容,具体内容如下:
1. 农业经济的重要性:农业是美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系到农民和农业劳动者的生计,还影响着全国的粮食供应、生态环境和农村社区的发展等方面。
2. 农业政策的历史变迁:美国农业政策从建国初期开始就有所存在,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农业政策的目标和手段有所变化。
在大萧条时期,政府采取了大量的农业补贴措施来帮助农民渡过经济危机。
3. 农业补贴政策的效果:农业补贴政策通常会引发一系列的经济效应,其中一部分是正面效应,如提供了可靠的收入来源和食品供应;另一部分是负面效应,如过度补贴可能导致农民对市场的依赖性下降,农产品价格下跌等。
4. 农业贸易政策:农业贸易政策在农业经济中起着重要作用,美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本国农产品市场免受外国竞争的影响,如关税、进口配额等。
通过经济分析,可以看出农业政策对于农业经济的重要性和影响。
美国的农业政策在保障农民生计和粮食供应的也会带来一些负面效应。
设计和实施农业政策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的稳定增长。
巴西的土地农业经济政策

巴西土地资源、价格和政策简介◆土地资源、土地价格1、土地资源:巴西有可耕地3. 71亿公顷,人均近2.32公顷,农业开发领域有很大发展潜力。
巴西仍处在“拓农业边疆”的发展阶段,耕地面积仍在不断扩大。
巴西中西部著名的“稀树草原”占全国土地面积的21%,其中可利用开发的土约12亿公顷。
近20年来,巴西的耕地面积每年递增1.84%,从3440万公顷扩大到现在的4950万公顷,但仍只占到国土面积6%,人均0.3公顷。
但巴西的土地占有状况极不均衡。
全国的田大部分掌握在大庄园主手里,其规模大得惊人,最大的可以达几万、甚至几十万公顷。
巴西主要种植水稻、大豆、木薯、甘蔗、小麦、马铃薯等。
2008年,巴西GDP总值构成中,农牧业产值1 635亿雷亚尔,占比6. 7%。
巴西主要种植大豆、玉米、水稻、木薯、甘蔗、小麦等。
巴西除小麦等少数作物外,主要农产品均实现自给,目前,巴西农产品的产量和出口量均排名世界第一的有:咖啡、酒精、蔗糖、橙汁;农产品出口量世界排名第一的有:大豆、牛肉、鸡肉、烟叶、皮革。
此外,猪肉、水产品、棉花、生物燃油、玉米、稻米、水果、干果等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土地价格:亚马逊地区的公有土地最低价格可以每公顷2. 99元巴西币(约1.6美元)出售给目前的使用者。
3、房屋租金:巴西圣保罗市办公楼租金为50~90雷亚尔/平方米(含税),公寓租金20~40雷亚尔/平方米(含税)。
购买公寓价格为3000~6000雷亚尔/平方米。
◆土地投资政策(1)依据巴西1971年10月公布的第5709号法和1974年11 26日公布的实施细则(第74956号法),在巴西的外国居民(指在巴西有居住权的外国人)、被批准在巴西营业的外国法人和外资占大股的合资企业均可在巴西获得土地不动产,但必须遵守以下规定:外国自然人或法人购买的土地必须在巴西国家安全委员会认为不会影响国家安全的地域。
外国自然人或法人购买的土地面积不能超过所在市总面积的四分之一;在每一个市,同一国籍的外国人不能拥有上述限额的40%,但土地面积小于3块“莫都乐”(土地面积单位,因所处地理位置而异。
简析尼日利亚的农业和石油经济

简析尼日利亚的农业和石油经济2016-04-182013年,尼日利亚国内生产总值达5099亿美元,首次超越南非成为非洲第一大经济体。
作为非洲第一人口大国和能源资源富集国,尼日利亚一直是西部非洲经济“领头羊”,其国内生产总值占西非15国之和的三分之二。
尼日利亚的经济发展历程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具有典型代表性。
农业经济时期独立前至1970年尼日利亚自然条件得天独厚。
拥有尼日尔河、贝努埃河、乍得湖三大水系,土壤肥沃,农业生产条件优越;森林资源丰富,植被覆盖率20%,盛产热带木材;矿产资源有30多种,锡、铌产量一度居非洲首位,盛产煤、石灰石、铁矿石。
独立前,尼日利亚属典型殖民地经济模式,以农业、种植业、矿业为主。
殖民者在此掠夺廉价资源,贩卖黑奴,农矿产品和木材出口是当时主要经济来源。
自1960年独立至1970年间,尼日利亚经济稳步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3%。
农业是经济支柱,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65%,农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70%。
粮食自给有余还出口至周边国家,有“西非粮仓”之称,棉花、花生、可可、棕榈油等经济作物出口量名列世界前茅。
这一时期,尼日利亚开始生产一些初级工业品,但工业发展总体缓慢。
第一个石油繁荣时期1971年至1977年尼日利亚石油勘探始于1908年。
1958年,壳牌公司在尼日尔河三角洲地带开始采油。
此后,美孚、海湾等跨国石油公司相继进入尼日利亚。
初期尼日利亚日产原油仅5100桶。
上世纪70年代,因阿拉伯国家对美国实施石油禁运,尼日利亚采油业出现飞跃,1972年日产原油超过200万桶,占世界原油总产量4%,一举成为世界主要产油国之一。
石油业繁荣发展带来经济快速增长,7年间尼日利亚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超过6%,1976年达到10.5%,国内基础设施建设蓬勃展开。
但因经济严重依赖石油业,传统农业迅速萎缩,出口大幅下跌,粮食自给出现问题,1974年起成为农业净进口国。
为挽救农业滑坡势头,政府推行“粮食自给行动”,但收效甚微。
国外促进农业经济组织的发展政策与借鉴

己的不足。 4 . 积极 推进有关农业 机械化发展 的政策 、 预测 与战略 的
研 究工作进展。印度是一个发展 中国家 , 人 口较多一直是政 府关心 的问题 , 在 制定农业生 产发展 战略时 , 尽管 印度 实施 农 业机 械化的时间 比较晚 , 但在 推进 利用先进农业机械 中的 财政运行机制 和补贴政 策也是有 着灵活 多样 的成熟经 验和 自身特点的。 ( 二) 德 国金融扶持政策提高农业发展水 平 1 . 金融机构 的构成。 德 国是欧洲农业信用合作的发源地 , 也是世 界上最早建立农村金融体系的国家。 德 国的金融合作 组织与 日本 的农 协有着相似之处 , 二 者都 有 自上而下提供服
2 0 1 4年第 5期
经济研究导刊
ECON0M I C RESEARCH GUI DE
No . 5, 2 01 4
总第 2 2 3 期
S e ia f l No . 2 2 3
国外促进农业经济组织的发展政策与借鉴
刘 鸿
( 哈尔滨 商业 大学 财政与公共 管理学 院, 哈尔滨 1 5 0 0 2 8 )
( 一) 印度财政补贴政策加 快农业发展步伐 印度历史悠久 、 人 口众多 , 也是一个古老 的农业大 国。 尽 管经历了很 长时间的发展 , 但依然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 国民 总经济总体 中农业依然 占据着重要 的地位 。人 口多 , 土地 面 积却 十分 有限 , 吃饭成 为政府最关 心的 问题 , 食 品供应 和粮 食安全一直是政府 的头 等大事 。因此 , 印度政府结合 自己农 业生产的现状和条件 , 主要采取 4项政策措施推进农业发展 。 1 . 增加对水利灌溉设施 的投入 。 印度位居南亚印度半 岛, 气候 比较干旱 , 每年需要大量用水灌溉农 产品。因此 , 印度政 府在推广农业生产机械化 的过程 中 , 十分重视投资农业灌溉
一、17世纪初的英国经济

17世纪初的英国革命的酝酿革命前的英国社会经济一、17世纪初的英国经济农业在17世纪革命之前,英国仍然是一个农业国,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农业占最大的比重。
全国人口中,大多数都居住在农村,他们的生活来源也依赖于农业。
各地区的居民基本上还过着自给自足的经济生活,其日常生活用品大多也是本地生产的。
一般的农村居民穿用兽皮、麻布或粗帆布制的简陋衣服,穿着打了平头钉的鞋子,用木制的盘子进餐,主要的食品是黑面包。
①与欧洲大陆一些国家不同,英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它的农业很早就与市场发生了联系。
早在13、14世纪时,英国的农村已成为佛兰德尔和佛罗伦萨发达的呢绒业的原料,即羊毛的供给者。
后来,英国本国的呢绒业也日趋发展,对羊毛的需求量不断增长,羊毛的价格也随之上升。
到了15世纪末,英国越来越多的贵族将原来的耕地改为牧场,饲养羊群,收剪羊毛投入市场以赢利,农村与市场的联系更为紧密。
当时英国人养羊业之盛,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16世纪末(1598年),一个到英国旅游的外国人对此写道:“英国的居民宁愿养羊而不愿耕种,将近1/3的土地被停止耕种而用于养羊。
在英国的土壤和气候条件下,养出来的羊的羊毛,其柔软和洁白程度超过任何别的国家。
”①到了17世纪初,英国全国人口中,虽然大多数人仍然住在农村,但农业生产已与市场有了紧密的联系。
农民已不再仅仅为了本地居民的消费而生产,而是越来越多地把农产品作为商品投入市场出卖。
许多农民成为商品生产者。
农业中商品生产的发展,从下面的例子中也可看出一斑:在17世纪初,为了便于把各地区的粮食运送到伦敦等中心城市去买卖,制造出了许多复杂的运送粮食的工具,这些工具供远至达拉姆及其它郡的农民使用。
②据1608年格罗斯特郡的人口职业调查,当时该郡的人口中只有1/2还直接从事农业生产,其余的人都从事其它职业,如丝织业、制革业和饮食加工业等。
③即使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在农闲时也从事手工业或其它行业,而手工业者也以部分时间从事农业劳动。
日本农业经济学的两大流派

日本农业经济学的两大流派日本农业经济学的两大流派倪心一在日本,农业经济学有两大流派。
一派是古典学派的、近代经验学派的农业经济学,另一派是马克思经济学派的农业经济学。
一、古典学派、近代经济学派农业经济学在日本,属于古典学派而有代表性的农业经济学,包括在日本流行过的外国著作,有../,enOBri的《农业经济学》(1oen929)RLCh的《农业经济学》(1940)以及河田嗣郎的《农业经济学》(1922)(原书名为《土地经济论。
尹en)OBri把农业经济学看成是关于农产品价格的学问,认为农业经济学是一般经济学的应用科学,就内容来说,似失之过偏。
而.。
oenRLCh的书,在生产、流通、收入等方面,都作了阐述。
该书的主要内容有两大部分,静态考察部分包括:农业生产的复杂性,报酬递减和农业生产经营条件,农业经营规模和农业产品贸易。
动态考察部分包括:对农产品价格的需求反应,农业收入的趋势,农业的不稳定性。
还专设一章,谈国家对农业的千预。
oenCh的书和尸renOBi的同出一源,都以.arsaAMhll的经济学为依据,但oenCh把一般经济学的范围、内容、扩及于农业经济,使农业经济学的范围、内容丰富而全面起来,并系统地加以叙述,这是一大进步。
日本人写的农业经济学,得到公认而属于古典学派的,有1922年河田嗣郎的《农业经济学》,是明治大正时期农政经济方面的名著之一,内容相当丰富。
它从农业经济学的意义、任务、地位、发展谈起;概述了农业经济的一般特征;分析了农业经营的条件,集约经营与粗放经营,大规模经营和小规模经营,农艺方式、经营方式和地区分布,探讨了农业企业的有关问题,为农业企业和企业家,个人企业和合作企业,自耕农,分益农,永佃制,借地农企业制,组佃制、的利弊和地租问题,论述了农地的经济性质,农地的价格,农地的买卖和农地的私有制,进而讲了农业劳动,劳动组织,劳动效率,农业劳动的供求,农业劳动者和对农业劳动者的政策;在研究了农业资金和农业信用、其他信用之后,最后讲了农产品贸易的问题,农产品的市场交易,市场组织,交易方法,农产品价格与交易组织的关系,等等。
国外生态农业发展及现状分析

3.1 生态农业面积
据德国生态与农业基金会提供的数据,2002年末世界生态农业面积达2
300万hm2,比2000年增长了31.4%。生态农业遍布几乎世界各国,在耕地中的比重和从事生态农业的农场都在增长。从图1、2显示:
hm2,以色列和中国各约4 000hm2。
3.2 生态农产品产值
据国际贸易中心(1TC)报道,除德国外。欧洲生态食品消费较多的国家有法国、英国、荷兰、瑞士、丹麦和意大利,产品种类包括作物产品、奶制品、肉类、水果等。2003年澳大利亚有机食品销售额为1亿澳元,国内市场有机食品销售量每年的增长速度为60%。2005年德国生态食品销售额为40亿欧元,比上年增长14%
3 国外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随着广大消费者对自身健康和环境保护越来越关注,对生态农产品的需求量,不仅在其世界主要市场的欧洲、北美和日本,而且在许多其它国家,包括发展中国家,都在增长。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由于大量施用化肥、农药,不仅引起水体污染,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而且使粮食、蔬菜、水果和其它农副产品中的有毒成分增多,影响食品安全,危害人体健康;尤其是近几年发生的疯牛病灾难、二英恶性事件,以及在全世界范围内的转基因食品安全争论等,都使得消费者越来越青睐生态食品,从而推动了生态农业的迅速发展。
国外生态农业发展及现状分析 万年历查询 2011年1月7日 星期五 站内搜索: 信息网 贸易网 繁體中文 ENGLISH
当前热点: 冬种 防冻
政
务
版政务公开 信息公开规定 | 公开承诺 | 领导信息 | 机构设置 | 部门职能 | 规划计划 | 财政公开 | 人事信息 | 统计数据 |
党风廉政 | 工作简报 | 广西农业概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学习《外国农业经济》课程的一些感想与体会
武亮82101132127
农业是利用动植物体的生理机能,把自然界的物质和能转化为人类需要的产品的生产部门。
农业生产和自然环境紧密相关生产对象很多来自大自然,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方式和对象不同,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农业的地位不同。
在厉为民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对最为重要有代表性的国家如美国、俄罗斯、印度、巴西等国家,以及具有典型意义的国家如荷兰、韩国、以色列等国家的农业进行了学习。
我们了解了在不同区域和国家农业是如何发展的,理解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此外我们还了解了不同国家农业政策的变化。
下面是我关于学习这门课程的一些心得体会。
就在刚刚结束的今年的中央经济会议上提出的2014年的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把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放在首位。
由此可见农业对于我们这个人口众多的国家是何等的重要。
我国的农业正从自给、半自给的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正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
研究这种转化的进程和条件,研究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如何发展生产力、如何调整经济关系,就必须借助于研究外国的经验和教训。
我们还应该了解不同国家农业的现代化是怎样走过来的,目前有出现什么新的情况。
这些国家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都遇到了什么问题,采取了哪些对策,走过什么弯路等等。
此外,当今世界的环境恶化、气候变暖、不可再生的资源消耗加快,等等,也是我们不能不关注的重大问题。
这都是都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搞好农村建设、使农民富裕起来,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
各国农业发展的状况因其自身的条件而各不相同,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由于各种条件的不同,各国农业发展的道路都显示出各自的特点。
在全球化的今天,国与国之间进行比较,相互取长补短,这是人类文明的进步。
在“三农问题”成为国家“重中之重”的今天不能不了解其他国家农业体制改革的经验教训,特别是要吸取经济发达国家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业发展、经济管理方面的有益经验。
通过课程的学习我们还可以发现,我们国家农业较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较还比较落后,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我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还很低,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科技水平也较弱如栽培管理技术,科技投入力度,对土地水资源的利用
技术,农民的知识技能及科技推广的力度;适应现代经济条件的农工商综合体以及农业行业协会作用还比较弱没有形成一个全国的统一市场,跟风现象时有发生。
挂一漏万,以上就是我关于这门课程的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