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学术史重要人物简表

合集下载

古代文献学的重要学派与代表人物

古代文献学的重要学派与代表人物

古代文献学的重要学派与代表人物古代文献学是研究古代文献、古代文化和古代历史的学科。

它对我们了解古代社会、人文思想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古代文献学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的学派,并涌现了许多杰出的代表人物。

本文将对古代文献学的重要学派和代表人物进行介绍。

一、秦汉文献学派在中国古代文献学的发展中,秦汉文献学派可以说是最早的一派。

这个学派主要研究的是古代史书和古代编年体史书。

代表人物有司马迁和班固。

1. 司马迁(约145年前后-约86年前后)司马迁是中国古代文献学的奠基人之一,他被誉为中国古代历史学的鼻祖。

他著有《史记》,这是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后世学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对古代文学、文化、政治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记载,成为中国古代史书的重要典范。

2. 班固(32年-92年)班固是司马迁的侄子,他著有《汉书》,是一部严谨的正史。

《汉书》梳理了从西汉到东汉的历史沿革,对于我们了解古代汉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班固提出了“治史三原则”,强调史书要真实、传世和稳健,对后来的历史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唐代文献学派唐代是中国古代文献学发展的高峰期,这个时期涌现了许多重要的学派和文献学家。

其中,以王勃和刘知几为代表的两个学派是最为重要的。

1. 王勃(约650年-约676年)王勃是唐代文献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被尊称为“文学鼻祖”。

他的代表作是《滕王阁序》,这是一篇叙事诗,被誉为古代文学的瑰宝。

《滕王阁序》以其雄奇的气势和优美的文采,成为后世文人学习的典范。

2. 刘知几(约661年-约721年)刘知几是唐代文献学的另一位重要代表人物。

他著有《百家丛书述评》,这是一部研究儒家典籍和古代文化的著作,被后世钦佩为“望族好古、博赡之名士”。

刘知几致力于整理和评注古代文献,为后来的丛书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三、宋元文献学派宋元时期,文献学在中国古代学术领域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以孙复为代表的学派。

中国古代十大科学家

中国古代十大科学家

中国古代十大科学家1、张衡(公元78—139 年),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今河南省南阳市石桥镇夏村),张衡观测记录了两千五百颗恒星,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较准确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转浑天仪,第一架测试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还制造出了指南车、自动记里鼓车、飞行数里的木鸟等等。

张衡共著有科学、哲学、和文学著作三十二篇,其中天文著作有《灵宪》和《灵宪图》等。

为了纪念张衡的功绩,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将小行星1802命名为“张衡小行星”。

郭沫若对张衡的评价是:“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万祀千龄,令人景仰。

”2、张仲景(公元150 —219 )名机,东汉南阳郡涅阳人(今河南省邓县穰东镇)张仲景博览群书,广采众方,系统地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医学精华,根据自己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著《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后世医学者称张仲景为" 医圣" ,奉" 伤寒" 、" 金匮" 为医经(唐宋以后将《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书)。

中医" 四大经典" ,张仲景一人就完成了两部。

他所确立的" 辨证论治"原则,是祖国医学伟大宝库中的灿烂明珠,从而使中华民族的医学独具特色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张仲景是中华民族悠久文明史上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的学说哺育了世代名医,至今依然是" 道经千载更光辉".3、祖冲之(429 -500 ),字文远,范阳遒(今河北涞水)人。

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和机械制造家。

他在世界数学史上第一次将圆周率(л)值计算到小数点后七位,即3.1415926 到3.1415927 之间。

他提出约率22/7 和密率355 /113 ,这一密率值是世界上最早提出的,比欧洲早一千多年,所以有人主张叫它“祖率”。

他编制的《大明历》,第一次将“岁差”引进历法。

中国古代历史的科学家和学者

中国古代历史的科学家和学者

中国古代历史的科学家和学者中国古代历史以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卓越的科学成就而闻名于世。

许多杰出的科学家和学者通过他们的研究和贡献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一些著名的中国古代科学家和学者,介绍他们的成就和对中国历史的贡献。

1. 杨广之 - 数学家杨广之是唐代的一位杰出数学家,他著有《九章算术》一书,该书成为后来数百年里最重要的数学教材。

《九章算术》涵盖了算术、代数、几何和应用数学的各个方面,对后世的数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2. 郭守敬 - 天文学家郭守敬是明代的一位著名天文学家,他精通天文学和数学,并发明了许多精确的天文仪器。

他的主要贡献之一是制作了世界上第一台精确测量时间的机械钟——水运动天文钟。

这项发明对于天文观测和导航都具有重要意义。

3. 程颐 - 哲学家程颐是宋代的一位重要哲学家,他是朱熹之后宋代理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的主要著作《二程集》和《四书集注》,对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程颐提出的“格物致知”思想被后来的学者广泛接受,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思想观念之一。

4. 沈括 - 科学家沈括是北宋时期的一位杰出科学家和文学家,他在数学、天文学、地质学和农学等领域都有重要贡献。

他的著作《梦溪笔谈》详细记录了他的科学观察和研究结果,对于后世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5. 程明道 - 医学家程明道是明朝时期的一位杰出医学家,他的著作《明堂绳墨书》被誉为中国古代医学的经典之作。

该书系统地介绍了中医学的理论和实践,对于中国医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通过这些杰出的科学家和学者的努力和贡献,中国古代历史在科学、数学、哲学和医学等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他们的研究和理论对于后世的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们的精神和智慧将继续激励和启发着今天的科学家和学者,为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结:本文介绍了中国古代历史中一些杰出的科学家和学者,包括杨广之、郭守敬、程颐、沈括和程明道。

古代中国的历史科学家有哪些

古代中国的历史科学家有哪些

古代中国的历史科学家有哪些中国历史悠久,古代中国培养出了许多杰出的历史科学家,他们为推动历史学、地理学、天文学和医学等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以下是一些古代中国的历史科学家的简介。

1. 司马迁(前145年-前86年)司马迁是中国历史学家中最著名的一位,他是《史记》的作者。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的历史研究有着巨大影响。

司马迁的学术成就不仅体现在他的著作上,同时也彰显在他总结历史经验、提出历史理论和方法方面。

2. 列福宁(中国唐代)列福宁是一位著名的地理学家,他在唐朝的时期主持编纂了《大唐西域记》。

这本书记录了唐代与西域地区的贸易、政治和文化交流,对于后世研究唐朝西域关系以及地理学的发展具有很高的价值。

列福宁的工作为中国地理学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并为后来的地理学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3. 李时中(中国唐代)李时中是一位著名的天文学家,被誉为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以观测和研究天体运行的规律为主要内容,编撰了《律历志》和《天元历》,对于中国古代的天文学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李时中的工作为后来的天文学家提供了基础,并且也为中国天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 卢植(156年-218年)卢植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他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著作《千金方》的作者。

这本书主要收录了医药方剂的制作方法,对于古代中国的医学研究和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卢植的工作不仅在医药领域有所贡献,同时也推动了古代中国的医学发展。

5. 葛洪(283年-343年)葛洪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自然科学家和医学家,他主要从事研究自然物质和传统医学。

他的学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抱朴子》中,这本书系统地总结了他对方术、阴阳五行、药物等方面的研究。

葛洪的贡献不仅在古代中国有较大的影响,同时也在后世的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以上是古代中国的一些著名历史科学家的介绍。

通过他们的贡献和努力,中国的历史、地理、天文和医学等学科得以发展和进步,为后代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资料。

中国古代文化名人与学术思想家

中国古代文化名人与学术思想家

中国古代文化名人与学术思想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涌现了众多杰出的文化名人与学术思想家。

他们以其独特的见解和贡献,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介绍几位中国古代文化名人与学术思想家,分别从其生平事迹、学术思想和影响力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他被尊奉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了"仁者爱人"的思想,将"仁"作为人类最高的道德标准。

孔子的"仁爱"思想为后世教育和社会治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孔子生于鲁国,少年时勤奋好学,广泛涉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中年之后,他游历于诸侯国,传授学问,倡导儒家思想。

同时,他还提出了"君子"的概念,主张质朴、正直、宽容和谦虚。

孔子的学说对于中国古代的社会风气和道德伦理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二、荀子荀子(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是中国古代的文化名人和哲学家。

他是儒家学派的一位重要代表,被尊称为儒家学派中的"后期圣人"。

荀子强调人性本恶,主张通过教育与礼制来约束和矫正人性中的恶。

他强调政治统治的合法性,认为王朝和君主的统治应得到天道的支持。

荀子的学说对于中国古代政治、伦理和教育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认为人性本恶,但通过教育可以改造人的本性,实现社会的和谐。

同时,他还提出了"仁者爱人"的观点,主张人应该互相关爱,追求和谐与仁义。

三、王安石王安石(公元1021年-公元1086年),字介甫,是中国北宋时期的文化名人和政治家。

他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之一,被尊称为"王安石变法"的发起人。

王安石主张通过改革提高人民的生产力和社会福利,推动社会进步。

他提出了"新法"政策,包括推行青苗法、均输法等一系列改革举措。

中国古代的历史学派和历史研究有哪些杰出人物

中国古代的历史学派和历史研究有哪些杰出人物

中国古代的历史学派和历史研究有哪些杰出人物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历史学派和历史研究杰出人物中国古代的历史学派丰富多样,各具特色。

在长期的历史研究过程中,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历史学家和研究者。

以下是一些中国古代历史学派和历史研究杰出人物的简要介绍:1.儒家学派:儒家学派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学派之一,其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等。

儒家主张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规范,强调道德教化和伦理关系,对后世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2.道家学派:道家学派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等。

道家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强调个体的精神自由和内心的宁静。

3.墨家学派:墨家学派是战国时期的一个重要学派,创始人是墨子。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节俭等思想,与儒家形成鲜明对比。

4.法家学派:法家学派是战国时期的一个重要学派,代表人物有韩非子、商鞅等。

法家主张法治国家,强调严格的法律和秩序。

5.阴阳家:阴阳家是中国古代一种关注自然现象和宇宙观念的学派,代表人物有阴阳子、鬼谷子等。

阴阳家试图通过阴阳五行理论来解释自然和社会现象。

6.史家:史家是中国古代专门从事历史记录和研究的学派,代表人物有《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汉书》的作者班固等。

史家注重历史事实的记载和整理,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7.杂家:杂家是中国古代一种综合各家思想的学派,代表人物有《吕氏春秋》的编者吕不韦等。

杂家试图吸收和融合各家思想,形成更为全面的世界观。

以上只是中国古代历史学派和历史研究杰出人物的部分代表,实际上,中国古代历史学派众多,杰出人物层出不穷。

这些学派和人物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也为我们今天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习题及方法:1.习题: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谁?解题方法:通过学习知道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孔子。

2.习题:《汉书》的作者是谁?解题方法:通过学习知道《汉书》的作者是班固。

3.习题:下列哪位思想家主张“兼爱”、“非攻”?A. 孔子B. 孟子C. 墨子D. 荀子解题方法:通过学习知道墨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派和学术研究有哪些重要人物

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派和学术研究有哪些重要人物

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派和学术研究有哪些重要人物知识点: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派和学术研究重要人物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派和学术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涌现出了一批重要的人物。

以下是其中一些著名的人物:1.孔子(公元前551-479年):被誉为“教育家”,他提倡“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强调道德教育和个人修养。

2.墨子(公元前468-376年):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兼爱”和“非攻”,提倡实用主义教育,注重技术教育和军事训练。

3.老子(公元前601-515年):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无为而治”,强调自然教育和道德修养。

4.庄子(公元前369-286年):道家学派的重要人物,主张“逍遥游”,强调自由发展和个人修养。

5.荀子(公元前313-238年):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性恶论”,强调礼法教育和社会秩序。

6.韩非子(公元前280-233年):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法治和教育,强调法律的重要性和纪律。

7.孟子(公元前372-289年):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性善论”,强调道德教育和仁爱。

8.屈原(公元前340-278年):楚国的文学家和政治家,提出了“教育救国”的理念,主张培养人才以振兴国家。

9.贾谊(公元前200-168年):西汉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和教育家,主张改革教育制度,提倡实用主义。

10.颜渊(公元前521-481年):孔子的弟子,被誉为“颜子”,对儒家教育思想的发展有很大贡献。

11.诸葛亮(公元181-234年):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理念。

12.颜真卿(公元709-785年):唐朝时期的文学家和书法家,提倡儒学教育和文化传承。

这些人物在中国古代教育学派和学术研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们的思想和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习题及方法:1.习题:孔子主张的教育理念是什么?解题思路:回顾孔子的教育思想,找出他主张的教育理念。

答案:孔子主张的教育理念是“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

中国历史上的25位名人

中国历史上的25位名人

天文学家一、黄帝,天文历法年、月、日等时间需要借助天体的运动测定,而天体的运动只有在恒星的背景上才能被显现出来。

制定历法也必须以恒星背景作为时间标尺。

为了提供太阳运行的准确标尺,古天文学又把十二次与二十八宿的具体星象分开,按照木星实际运行的度数将天球赤黄道带自西向东划分为十二次。

从按具体星象区划天空上升到按无形的标志点均匀区划天空,于是抽象的天度和十二次开始具有时间标尺的作用,并使年、月、日的计算进入量化的阶段。

至此,观象授时退出历史舞台,历法的时代真正到来。

并观测到五星,即金、木、水、火、土五星二、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二十四节气气起源于黄河流域。

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

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

三、战国时魏国的石申著《石氏星表》,测定了120多颗恒星的位置,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四、甘德(战国时齐国人)先秦时期著名的天文学家,大约生活于公元前4世纪中叶,是世界上最古老星表的编制者和木卫二的最早发现者。

编制世界上最古老的星表五、刘歆(西汉末年人)字子骏,他是一个对天文学作出过重要贡献的伟大的天文学家。

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年历,对中国古代典籍分类整理作出过重要贡献的学者,在政治上也有着不平凡的经历六、落下闳(公元前2世纪--前1世纪之际)字长公,西汉巴郡阆中(今四川阆中)人,民间天文学家。

编制“太初历”七、张衡,东汉(78~139)东汉科学家,天文学家,哲学家,河南南阳西鄂(今河南省南召县石桥镇)人。

精通天文、历算,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水力转动的浑天仪和测定地震的候风地动仪。

在天文学理论方面,张衡是“浑天派”的主要代表。

关于天地之起源,他认为天地未分之前,乃是一片混沌,既分之后,轻者上升为天,重者凝聚为地,阴阳相荡,产生万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缪篆分韵》说文谐声谱考证》历代石经考略》
清பைடு நூலகம்
孙诒让
幼名效洙,又名德涵,字仲颂(一作冲容),别号籀庼
修建了“籀园”、“怀籀园”、“籀公楼”
“有清三百年朴学之殿”
《广韵姓氏刊误》《周礼正义》《契文举例》《墨子间诂》《白虎通校补》

惠士奇
字天牧,一字仲孺,晚号半农,人称红豆先生
《易说》《礼说》《春秋说》

毕沅

陈寿祺
字恭甫、介祥、苇仁,号左海、梅修,晚号隐屏山人
《五经异议疏证》《尚书大传定本》《欧阳夏侯经说考》《齐鲁韩诗说考》《礼记郑读考》
藏书楼名“小馆”,书不外借。主纂《广东通志》《福建通志》

叶德辉字奂彬,号直山,别号郋园

孔颖达冲远
《五经正义》编撰方法是,首先列出经文、注文,接着串讲经文大意,然后疏通注文,说明注文之所以然。

贾公彦
《周礼义疏》、《仪礼义疏》,均收入《十三经注疏》

颜师古字籀,以字行
《汉书注》,参酌二十家注释
《匡谬正俗》探求造成解释谬误与读音的关系,而这关系往往有古今之别、雅俗之异。

陆德明
名元朗,以字行

王弼辅嗣
《周易注》、《周易略例》、《老子注》、《老子指略》、《论语释疑》
魏晋玄学家

王肃子雍
曾遍注群经,对今古文经意加以综合,编撰《孔子家语》,所注经学在魏晋时期被称作“王学”。

何晏平叔
何晏与夏侯玄、王弼等倡导玄学,竞事清谈,遂开一时风气,为魏晋玄学的创始者之一。《论语集解》
西晋
杜预元凯
《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春秋释例》

马国翰
字词溪,号竹吾
《玉函山房辑佚书》《文集》《诗集》

俞樾
字荫甫,自号曲园居士
《群经平议》、《诸子平议》、《古书疑义举例》
苏州曲园为其故居

王闿运
字壬秋,又字壬父,号湘绮,世称湘绮先生
主治《春秋公羊传》,宗今文经学
《周易说》《尚书笺》《尚书大传补注》《诗经补笺》《礼经笺》《周官笺》《礼记笺》《春秋例表》《春秋公羊传笺》《论语训》《尔雅集解》
其学实事求是,不主一家,亦不尚博览,务为专精

惠栋
字定宇,号松崖,世称小红豆先生
《易汉学》《易例》《周易述》《古文尚书考》《后汉书补注》《九经古义》

姚配中仲虞
《周易姚氏学》《书学拾遗》;弟子汪守成等刊刻生前著述文集,从书斋名《一经庐丛书》

庄存与字方耕,号养恬
今文经学派(常州学派)首创者
《春秋正辞》是常州学派的第一部著作

张钧衡字石铭,号适园主人
在南浔建“适园”,藏书达10余万卷。《适园藏书志》16卷,著录善本960多部;还刻印《张氏适园丛书初集》、《适园丛书》、《择是居丛书》,以及宋本47种、元本64种、明本302种。

刘逢禄
字申受,号申甫,又号思误居士
《尚书今古文集解》《书序述闻》《左氏春秋考证》《公羊春秋何氏解诂笺》《春秋公羊经何氏释例》《谷梁废疾申何》《论语述何》《四书是训》
北宋
晁公武
《郡斋读书志》,我国现存最早具有提要内容的私藏书目
北宋
孙奭字宗古
辑成《经典徽言》50卷。《孟子注疏》疏
参与校定《庄子》、《尔雅》释文,考正《尚书》、《论语》、《孝经》、《尔雅》谬误及律音义。
南宋
陈振孙
字伯玉,号直斋
《直斋书录解题》与《郡斋读书志》相媲美,它们被誉为古代私家书目的“双璧”
南宋
中国古代学术史重要人物简表
来源:金恒澈Mr.ELF的日志
该表以朝代为顺序,同一朝代内顺序随意。本意惟图简便,如有阙误,望同仁补充。
朝代
姓名
字、号、别号
著作
其他
西汉
毛亨
《毛氏诂训传》,毛诗开创者,
毛亨为大毛公,毛苌为小毛公
西汉
孔安国子国
《古文尚书》及《尚书孔氏传》后均佚。东晋梅赜献今存本《古文尚书》及《尚书孔氏传》,对梅赜所献;宋儒开始怀疑,经清儒考定为后人伪作。
著有《春秋传》,存三十卷
程颐门人,湖湘学派奠基人,不存门户之见

胡三省身之
《资治通鉴音注》《释文辩误》《通鉴辨误》

梅鷟致斋
《尚书考异》、《古易考原》、《春秋指要》、《仪礼翼经》
撰《南雍志·经籍考》(亦名《明太学经籍志》、《南雍书目》)

胡应麟
字元瑞,号少室山人,别号石羊生
《诗薮》《少室山房笔丛正集》《少室山房类稿》

黄丕烈
字绍武,号荛圃、荛夫,又号复翁
藏书“士礼居”,筑荛圃,“佞宋”
藏书目录《百宋一廛书录》《求古居宋本书目》未刊

陆心源
字刚甫,号存斋,晚号潜园老人
藏书楼“皕宋楼”“十万卷楼”“守先阁”

戴震字东源,一字慎修,号杲溪
《尚书今文古文考》《春秋改元即位考》《诗经补注》《方言疏证》《孟子字义疏证》《声类表》《声韵考》
伯祖吕本中为“东莱先生”,吕祖谦则称为“小东莱先生”。后世均称吕祖谦为“东莱先生”
南宋
王应麟字伯厚,号深宁居士
《困学纪闻》《玉海》《诗考》《诗地理考》《汉艺文志考证》《玉堂类稿》《三字经》《汉制考》《通鉴地理通释》
南宋
岳珂
字肃之,号亦斋,晚号倦翁
桯史、愧郯录
南宋
胡安国
字康侯,号青山,学者称武夷先生,后世称胡文定公
遗著由学生编为《西河全集》

王念孙
字怀祖,生而清羸,故自号石臞
时与钱大昕、卢文弨、邵晋涵、刘台拱有“五君子”之称
《广雅疏证》《经传释词》《经义述闻》《读书杂志》

王引之
字伯申,号曼卿与其父王念孙并称“高邮二王”
奉旨勘订《康熙字典》讹误,撰成《字典考证》。后人辑有《王文简公文集》

桂馥
字未谷,一字冬卉,号雩门,别号萧然山外史,晚称老苔,一号渎井,又自刻印曰凟井复民。

王世贞
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
《弇山堂别集》《弇州山人四部稿》
“后七子”领袖之一

陶宗仪
字九成,号南村
《辍耕录》《书史会要》《说郛》《南村诗集》《四书备遗》

毛晋
字子晋﹐号潜在。原名凤苞﹐字子久。
建汲古阁﹑目耕楼。《十三经注疏》,十七史《文选李注》《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等。有些宋本如《说文解字》等因得翻刻而传世。版心下端均具“汲古阁”或“绿君亭”名。毛晋刻书为历代私家刻书最多者﹐後人称为“毛钞”。著《隐湖题跋》﹐辑《毛诗陆疏广要》。

江永
字慎修,又字慎斋
《周礼疑义举要》《礼书纲目》《律吕阐微》《古韵标准》《音学辨微》《四声切韵表》

徐乃昌字积余,号随庵
《积学斋藏书目》《积学斋藏书记》《积学斋丛书》20种(皆清人未刻之著作)《积余斋丛书》21种《随庵所著书四种》
室名“积学斋”、“积余斋”、“随庵”、“镜影楼”等;藏印有“积学斋”、“徐乃昌印”、“南陵徐氏”、“积学斋镇库”、“徐乃昌曝书记”等

焦循里堂
《孟子正义》疏赵岐注,《周易王氏注补疏》《尚书孔氏传补疏》《毛诗郑氏笺补疏》《春秋左传社氏集解补疏》《补记郑氏补疏》《论语何氏集解补疏》合之,为《六经补疏》

鲍廷博
字以文,号渌饮
知不足斋,刊刻《知不足斋丛书》

陈春东为
建藏书楼“湖海楼”,辑刊有《湖海楼丛书》

毛奇龄
原名甡,又名初晴,字大可,又字于一、齐于,号秋晴,又号初晴、晚晴,“西河先生”

刘承幹字翰怡,号贞一
《嘉业堂从书》《求恕斋丛书》《影宋四史》《旧五代史注》,藏书楼名“嘉业堂”以宋版四史最为珍贵。号称镇库之宝。

孙星衍
字伯渊,一字季逑,号渊如
藏书楼“平津馆”,有《孙氏家藏书目》,最精诗文,名著海外,与洪亮吉齐名,称孙洪。

王鸣盛
字凤喈,一字礼堂,别字西庄,晚号西江
“吴派”考据学大师,《十七史商榷》

王夫之字而农,号涢斋,一壶道人,船山先生
《周易外传》《周易内传》《尚书引义》《思问录》《老子衍》《黄书》《噩梦》《续春秋左氏传博议》《春秋世论》《读通鉴论》《宋论》

阮元
字伯元,号云台、雷塘庵主,晚号怡性老人
《皇清经解》、《经籍籑诂》、刻《十三经注疏》并作校勘记。

皮锡瑞
字鹿门,一字麓云。
《五经通论》《经学历史》、《尚书大传疏证》
强调“求实”,以考证“典制之实”和“事迹之实”为治史宗旨。

赵翼
字云崧,一字耘崧,号瓯北,晚号三半老人
《廿二史札记》与王鸣盛《十七史商榷》、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合称三大史学名著

王先谦
字益吾,因宅名葵园,学人称为葵园先生
校刻《皇清经解续编》,编有《十朝东华录》、《汉书补注》、《后汉书集解》、《荀子集解》、《庄子集解》、《诗三家义集疏》、《续古文辞类纂》
西晋
范宁武子
撰《春秋榖梁传集解》十二卷,是今存最早的《榖梁传》注解,阮元收入《十三经注疏》。
东晋
郭璞景纯
注《易》《山海经》《穆天子传》《方言》《尔雅》《楚辞》

皇侃一作皇儡
《论语义疏》,南宋时佚,乾隆间从日本引回
《礼记义疏》、《礼记讲疏》、《孝经义疏》等,均佚。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中有辑本。

创立了“郑学”,初步统一了今古文经学
东汉
何休
作《春秋公羊传解诂》12卷,注《孝经》《论语》
东汉
马融季长
古文经学;《玉函山房丛书》《汉学堂丛书》部分辑录其注经;门人常有千人之多,卢植、郑玄都是其门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