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钢结构防灾减灾设计要点
第八章 钢结构房屋抗震设计知识点

第八章钢结构房屋抗震设计
知识点:
1.钢结构房屋震害现象:杆件破坏、节点破坏、结构整体破坏和非结构构件破坏。
2. 杆件的延性系数和框架的延性系数。
3.多高层钢结构民用建筑
(1)结构体系、受力特点和适用范围。
(2)结构体系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高度限制、高宽比限制、抗震等级和抗震缝。
(3)地震作用计算:阻尼比确定、二阶效应计算、层间位移限值、框架─支撑结构体系中地震作用分配、梁柱杆件及支撑杆件内力调整。
(4)抗震验算:梁、柱、支撑、节点和连接。
(5)抗震设计的构造要求:梁、柱、支撑、节点和连接。
4. 单层钢结构厂房抗震设计
(1)结构布置要求
(2)地震作用计算:计算模型选取、围护墙体重量和刚度的确定、地震作用分配原则和吊车计算。
(3)杆件和节点抗震验算和构造措施。
钢结构抗震设计规范

钢结构抗震设计规范钢结构抗震设计规范在建筑设计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针对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规范了钢结构的设计要求和施工标准,以确保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能够承受震力,保障人员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一、地震背景及影响地震是自然界常见的地质灾害,地震会给建筑物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尤其对钢结构建筑的影响更为严重。
因此,钢结构抗震设计规范的制定显得尤为重要。
二、钢结构抗震设计原则1. 结构稳定性:钢结构在地震作用下需要保持结构的稳定性,不得发生倾覆、倒塌等情况。
2. 结构刚度:钢结构的刚度要求较高,以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减小变形。
3. 结构变形能力:钢结构在地震发生时会发生变形,因此需要具备一定的变形能力,以减小地震对结构的影响。
4. 结构材料选用:钢结构抗震设计要求选用高强度钢材,以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5. 结构连接:结构的连接部位要经过严格设计和施工,确保连接牢固可靠。
三、钢结构抗震设计规范要求1. 结构荷载计算:根据建筑物的用途和地理位置等因素,计算结构的设计荷载要求,包括静载和动载。
2. 结构设计强度:设计时需要考虑结构的抗震强度,确保结构在地震发生时不会倒塌。
3. 结构体系选择:选择适合的结构体系,如框架结构、筒体结构等,以提高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
4. 钢结构设计要求:设计时需符合相关的国家标准和规范,包括材料选用、设计参数等要求。
5. 结构施工质量:施工过程中需严格按照设计要求执行,确保结构的质量和稳定性。
四、钢结构抗震设计的重要性钢结构抗震设计规范的制定和执行对于建筑物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至关重要。
只有严格按照规范进行设计和施工,建筑物才能在地震发生时不受严重损坏,确保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五、结语钢结构抗震设计规范是保障建筑物安全的重要环节,建筑设计师和施工人员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务必严格按照规范执行,以确保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能够安全稳固。
希望相关单位和个人都能重视钢结构抗震设计规范,共同为建筑物的安全贡献自己的力量。
钢结构抗震设计方法

钢结构抗震设计方法钢结构抗震设计方法是指在设计和建造钢结构时,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以保证在地震发生时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以下是钢结构抗震设计方法的几个重要方面。
首先,合理选择材料和构件的截面形式。
在钢结构抗震设计中,首要考虑的是确保结构在地震发生时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因此需要选择合适的钢材质量和截面形式。
一般来说,采用高强度钢材可以增加结构的承载力和刚度,但需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弹塑性比以避免过度刚性造成的脆性破坏。
其次,采用适当的结构形式。
在钢结构抗震设计中,常见的结构形式包括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和桁架结构等。
这些结构形式的选择要根据地震区域的地震活动性、建筑物的用途和高度以及结构的性能要求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同时,还需要注意考虑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和变位能的分配,以避免某些局部部位的过度变形而导致破坏。
另外,进行合理的结构分析和计算。
在钢结构抗震设计中,必须进行详细的结构分析和计算,包括静力计算、动力计算和地震响应分析等。
其中,最关键的是进行地震响应分析,以获取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反应,并通过反应谱分析等方法进行结构的抗震评价。
在分析和计算时,需要充分考虑结构的非线性特性,如材料的非线性、接头的刚性等因素,以精确评估结构的抗震性能。
此外,进行合理的结构设计和加固措施。
在钢结构抗震设计中,需要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和加固措施来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例如,可以通过增加构件的截面尺寸、设置剪力墙或增设钢骨、设置防震支撑等方式来提高结构的刚度和稳定性。
同时,还需要进行合适的抗震设防烈度等级的选择,以确保结构在不同地震烈度下的安全性能。
最后,进行合理的施工和监测。
在钢结构抗震设计完成后,还需要进行合理的施工和监测措施来保证结构的质量和安全性。
在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特别是钢结构的焊接和连接工艺要得到严格控制。
同时,在结构投入使用后,还应进行定期的结构监测和维护,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存在的损伤和缺陷,以保证结构的长期安全运行。
钢结构建筑的火灾安全设计与防护措施

钢结构建筑的火灾安全设计与防护措施钢结构建筑作为一种常见的建筑形式,具有优良的抗震性能和结构强度,但在面对火灾时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火灾对于钢结构建筑来说是一项严峻的考验,因此,针对火灾安全设计与防护措施的研究与应用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钢结构建筑的火灾安全设计原则、火灾风险评估以及常用的火灾防护措施。
火灾安全设计原则钢结构建筑的火灾安全设计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1. 防火性能评估:选择符合国家建筑标准的钢结构材料,评估其防火性能以保证建筑在火灾发生时的安全性。
2. 火灾扩散控制:设计合理的防火分隔护构,将建筑划分为不同的火灾分区,减小火灾扩散影响范围,确保人员疏散通道的安全性。
3. 抗侵蚀能力:对于露天梁、悬挑结构与外墙等需要特别考虑风化、侵蚀和热辐射的部位,使用抗氧化、耐高温材料进行设计,提高防火能力。
4. 火灾警报与自动灭火系统:配备可靠的火灾警报系统和自动灭火系统,提前探测火灾并自动启动灭火装置,减少火势蔓延的风险。
火灾风险评估为了更好地了解钢结构建筑的火灾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需要进行火灾风险评估。
火灾风险评估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建筑材料和结构:评估建筑材料和结构对火灾燃烧、传播的影响,以及建筑结构的整体承载能力。
2. 火灾扩散路径:评估建筑内部和外部的火灾扩散路径,确定可能导致火灾扩散的因素和位置。
3. 人员疏散:评估建筑内部的人员疏散路径和安全出口,确保人员能够及时疏散到安全区域。
4. 消防设备:评估建筑内部的消防设备是否满足要求,并确定是否需要增加或改进消防设备。
常用的火灾防护措施为增强钢结构建筑的火灾防护能力,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防火涂料和防火涂层:通过在钢结构表面施加防火涂料或涂层,提高钢材的防火性能,延缓火灾的扩散。
2. 火灾防护板材:在钢结构建筑的关键部位,使用防火性能良好的板材进行加固或包覆,提高结构的耐火性。
3. 火灾报警系统:安装可靠的火灾报警系统,及早发现火灾,提供紧急警报和指示,切断电源和气源,保护人员安全疏散。
钢结构火灾预防

钢结构火灾预防钢结构建筑由于其轻量、强度高、抗震性能好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建筑中。
然而,钢结构建筑在一些特定条件下也存在着火灾风险,一旦发生火灾,由于钢材的热导性能大,火灾蔓延速度快,因此造成的损失也十分严重。
因此,对钢结构建筑的火灾预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一、设计阶段的火灾预防在钢结构建筑的设计阶段就应充分考虑火灾预防措施。
首先要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要求建筑材料具有良好的阻燃性能和难燃性能,尽可能降低建筑材料的燃烧速度和燃烧热量。
其次,在建筑的结构设计中要考虑到如何保证火灾发生时建筑的安全避难和疏散通道的设置,确保建筑中的人员能够及时安全地撤离。
此外,还要考虑到建筑的消防设施的设置,包括灭火器的设置、消防水系统的设置、火灾疏散通道的设置等。
二、施工阶段的火灾预防在钢结构建筑的施工阶段,要加强对施工现场的火灾预防工作。
首先,要对施工现场严格控制火源,杜绝一切可燃易燃的物品和设备。
其次,要加强施工现场的卫生、清洁和整齐,保持通风良好,加强对施工人员的消防安全教育,提高其消防意识和自救能力。
另外,要加强对施工材料的防火处理,如阻燃涂料的喷涂,定期检查施工移动设备的安全性能等。
三、使用阶段的火灾预防在钢结构建筑的使用阶段,也要加强对火灾预防工作的管理。
首先,要对建筑的消防设施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其各项功能正常。
其次,要对建筑的绿化环境进行合理规划和管理,保证建筑周围没有可燃物。
另外,要加强对建筑内部的用电、用火设备的管理,及时排除各种安全隐患。
四、加强消防安全教育为了增强对钢结构建筑的火灾预防意识,需要加强对相关人员的消防安全教育。
包括对建筑的使用者、管理者、维护人员和消防人员等,都要进行消防安全知识的培训,提高其自救和逃生能力。
综上所述,钢结构建筑的火灾预防工作需要从设计、施工、使用到管理全过程进行重视和加强。
只有全面加强和落实各方面的火灾预防措施,才能保证钢结构建筑的消防安全。
同时,加强对相关人员的消防安全教育,提高他们的自救和逃生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钢结构桥梁的防灾设计

钢结构桥梁的防灾设计在现代社会中,桥梁被广泛应用于道路、铁路等交通建设中。
其中,钢结构桥梁以其高强度、耐久性和灵活性等优势,成为各类桥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在遭受自然灾害时,如地震、风暴等,钢结构桥梁可能会面临严重的损坏和倒塌风险。
因此,开发钢结构桥梁的防灾设计方案是至关重要的。
一、地震防灾设计地震是最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对钢结构桥梁的破坏性较大。
在地震防灾设计中,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强度设计:钢结构桥梁应采用抗震要求较高的钢材,确保结构强度能够承受地震所带来的力量。
此外,对桥梁各部位进行适当的加强,如设立抗震墩、设置防震减缓器等。
2. 塑性铰设计:在桥梁的设计过程中,可以通过塑性铰的设置来减缓地震力的传递。
塑性铰是桥梁中特定部位的设计构件,其可以在地震发生时进行位移和变形,吸收地震能量,减少结构的破坏。
3. 减震装置:采用减震装置可以有效提高桥梁的抗震性能。
减震装置可以通过改变桥梁的固有周期,降低结构对地震的共振响应,以减少桥梁的震动,从而减少损坏程度。
二、风灾防灾设计除了地震,风灾也是钢结构桥梁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以下是一些针对风灾防灾设计的重要方面:1. 风荷载计算:首先,需要进行精确的风荷载计算,以确定桥梁结构在不同风速下所受的力。
根据计算结果,设计师可以选择合适的横向刚度和桥面板厚度,以增加桥梁的稳定性。
2. 强度和刚度设计:在钢结构桥梁的设计中,应用合适的截面形状和材料,以保证其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以抵抗强风的冲击。
3. 风洞试验:通过风洞试验,可以模拟真实风场环境,评估桥梁在不同风速下的响应。
根据试验结果,可以优化桥梁设计或采取相应的结构加固措施。
三、洪水防灾设计在水灾发生时,钢结构桥梁也面临严重的破坏风险。
以下是一些针对洪水防灾设计的关键方面:1. 洪水荷载计算:对于桥梁的设计,需要计算不同水位条件下所施加的洪水荷载。
根据计算结果,设计师可以选择合适的桥墩形状和尺寸,以及足够的桥面排水设施,以保证桥梁正常运行。
钢结构建筑抗震

钢结构建筑抗震钢结构建筑是现代建筑中常见的一种结构形式,其强大的抗震能力备受重视。
抗震设计是保障建筑结构在地震发生时能够安全稳定地承担各种力的作用,减少地震对建筑物造成的损害和人员伤亡。
本文将介绍钢结构建筑抗震设计的相关内容。
1. 钢结构建筑的特点钢结构建筑具有重量轻、强度高、施工速度快等优点,因此在地震频繁的地区得到广泛应用。
钢结构建筑采用焊接、螺栓连接等方式,整体刚度较高,有利于抗震性能的提高。
2. 钢结构抗震设计原则(1)强调整体性:钢结构建筑的抗震设计应该考虑结构整体性,避免局部细节的脆弱性。
(2)提高侧向刚度:通过设置适当的抗侧向支撑系统、加强构件连接等方式提高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侧向刚度。
(3)合理选材:选用符合抗震要求的高强度钢材,确保结构在地震作用下不发生塑性铰连接。
3. 钢结构抗震设计方法(1)动力分析法:采用地震响应谱方法对钢结构建筑进行抗震设计,考虑结构在地震荷载下产生的位移、加速度等响应。
(2)静力分析法:通过静力分析确定结构的抗震需求,包括水平荷载、剪力、弯矩等参数,进而设计出符合抗震要求的结构形式。
4. 钢结构抗震加固措施除了在设计初期考虑抗震要求外,对于现有的钢结构建筑,也可以采取加固措施以提高其抗震性能。
常见的加固方法包括增加钢筋混凝土剪力墙、设置新的支撑系统、加固连接节点等。
5. 结语钢结构建筑作为一种结构形式具有较强的抗震能力,但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仍需严格按照抗震设计规范执行,确保建筑在地震发生时能够安全稳定。
抗震设计是保障建筑结构安全的重要环节,只有不断改进和完善抗震设计方法,才能更好地适应地震频发地区建筑物的抗震需求。
钢结构行业中的建筑物抗震设计要点

钢结构行业中的建筑物抗震设计要点在钢结构行业中,建筑物的抗震设计是至关重要的。
地震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它可以造成巨大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因此,无论是在地震频繁发生的地区还是在地震相对较少发生的地区,建筑物的抗震设计都是必不可少的。
钢结构作为一种轻质、高强度和可塑性良好的材料,具有很高的抗震性能,因此在抗震设计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重点介绍钢结构行业中建筑物抗震设计的要点。
1. 了解地震活动性在进行建筑物抗震设计之前,首先需要了解地震活动性。
这包括地震频率、地震烈度和地震波的特性等。
地震频率是指地震发生的频率,地震烈度是指地震强度的大小。
地震波的特性包括地震波的周期、振幅和相位等。
了解地震活动性可以帮助工程师根据不同的地震条件进行有效的抗震设计,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2. 选择合适的结构形式在钢结构行业中,有多种不同的结构形式可供选择,如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和桁架结构等。
选择合适的结构形式是建筑物抗震设计的关键。
框架结构能够在地震中吸收和分散能量,剪力墙结构能够提供较好的侧向刚度,桁架结构能够抵抗水平力。
根据具体的工程要求和地震活动性,选择合适的结构形式可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3. 设计合适的抗震支撑系统抗震支撑系统是建筑物抗震设计的关键组成部分。
它包括钢结构的柱、梁、桁架和连接件等。
抗震支撑系统的设计应满足以下要求:a) 强度和刚度:抗震支撑系统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能够承受地震力的作用。
b) 可塑性:抗震支撑系统应具有良好的可塑性,能够在地震中发生塑性变形,吸收和分散地震能量。
c) 稳定性:抗震支撑系统应具有足够的稳定性,能够抵抗地震力产生的水平位移和扭转力。
d) 连接件的设计:连接件是抗震支撑系统中的关键部分,其设计应满足强度、可靠性和可维修性等要求。
4. 实施严格的质量控制在钢结构行业中,抗震设计的质量控制非常重要。
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取决于材料和构件的质量。
因此,必须实施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包括材料的选取、构件的加工和连接件的安装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1.1 材料要求
钢结构构件材料应满足下列要求:
钢材的质量 等级
构件塑性耗能 区钢材
构件关键性 焊缝
工作温度>0℃:B级
≤0.85
检验V形切口的冲击韧 性
-20℃>温度≥0℃: Q235/Q355钢不应低于
B级
温度<-20℃: Q235/Q355钢不应低于
C级,Q390/Q420及 Q460钢不应低于D级
塑性耗能区实际性能系数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框架结构:
支撑结构:
(8.2)
表8.2 规则结构塑性耗能区不同承载性能等级对应的性能系数最小值
承载性能等
性能 性能 性能 性能 性能 性能
性能1
级
2
3
4
5
6
7
性能系数最 1.10 0.9 0.70 0.55 0.45 0.35 0.28
小值
(8.3)
8.1 钢结构的抗震性能化设计
8.1 钢结构的抗震性能化设计
导图
钢结构的抗震性能化设计
材料要求
抗震承载性能等级 和性能系数
抗震性能化设计基本 步骤
抗震承载力 验算
基本抗震措 施
构件的性能 系数
构件
构件
构件塑性耗 能区
塑性耗能区 的性能系数
框架梁
框架梁
框架柱
梁柱节点
消能梁段
消能梁段
支撑系统的 节点
柱脚
8.1 钢结构的抗震性能化设计
框架-偏心支撑结构:
设防地震性能组合 的消能梁段轴力
当Np,l≤0.15Afy时,取下列两式最小值:
当Np,l>0.15Afy时,取下列两式最小值:
(8.4)
(8.5) (8.6)
(8.7) (8.8)
8.1 钢结构的抗震性能化设计
支撑体系的水平地震作用非塑性耗能区内力调整系数应 按下式计算: (8.9)
1)除顶层和出屋面房间的框架梁外,竖向不平衡力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8.17) (8.18)
2)顶层和出屋面房间的框架梁,竖向不平衡力宜按式(式8.17)计算的50%取值。
8.1 钢结构的抗震性能化设计 框架柱的抗震承载力验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柱端截面的强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等截面梁: 柱截面板件宽厚比等级为S1、S2时:
• 2)格构柱分离式柱脚,受拉肢的锚栓毛截面受拉承载标准值不宜小于 钢柱分肢受拉承载力标准值的50%;
• 3)实腹柱铰接柱脚,锚栓毛截面受拉承载力标准值不宜小于钢柱最薄 弱截面受拉承载力标准值的50%。
8.1 钢结构的抗震性能化设计
8.1.5 基本抗震措施:
构件塑性耗能区应符合下列规定:
塑性耗能区板件间的连接应采用完全焊透的对接焊缝;
当梁端塑性耗能区为工字形截面时,尚应符合下 列要求之一: 1)工字形梁上翼缘有楼板且布置间距不大于2倍
梁高的加劲肋; 2)工字形梁受弯正则化长细比λn,b限值符合表8.9
的要求; 3)上、下翼缘均设置侧向支承。
表8.8 结构构件延性等级对应的塑性耗能区(梁端) 截面板件宽厚比等级和轴力、剪力限值
不满足强柱 弱梁要求的 柱子提供的 受剪承载力 之和,不超 过总受剪承 载力的20%
框架柱轴压
比(Np/Ny) 柱满足构件
与支撑斜杆 不超过0.4
延性等级为
相连的框架 且柱的截面 Ⅴ级时的承
柱
板件宽厚比
载力要求
等级满足
S3级要求
8.1 钢结构的抗震性能化设计 消能梁段的受剪承载力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实际承载力满足中性能系数要 求
实际承载力满足低性能系数要 求
实际承载力满足低性能系数要 求
轻微变形 轻微变形~中等变形
中等变形 中等变形~显著变形
显著变形
8.1 钢结构的抗震性能化设计
塑性耗能区的性能系数:
规则结构塑性耗能区不同承载性能等级对应的性能系数 最小值宜符合表8.2的规定:
不规则结构塑性耗能区的构件性能系数最小值,宜比规 则结构增加15%~50%;
承载性能等级 性能1表8. Nhomakorabea 构件塑性耗能区的抗震承载性能等级和目标
地震动水准
多遇地震
设防地震
完好
完好
罕遇地震 基本完好
性能2
完好
基本完好
基本完好~轻微变形
性能3
完好
性能4
完好
性能5
完好
性能6
基本完好
性能7
基本完好
注:性能1~性能7性能目标依次降低。
实际承载力满足高性能系数要 求
实际承载力满足高性能系数要 求
弹塑性层间位移角验算
构件和节点的延性等级根据设 防类别及塑性耗能区最低承载
性能等级按表8.6确定
8.1 钢结构的抗震性能化设计
表8.6 结构构件最低延性等级
塑性耗能区最低承载性能等级
设防类别
性能1 性能2 性能3 性能4 性能5 性能6 性能7
适度设防类(丁类)
—
—
—
Ⅴ级
Ⅳ级
Ⅲ级
Ⅱ级
标准设防类(丙类)
构件设防地震内 力性能组合值(N)
按等效弹性计算 的构件水平设防 地震作用标准值 效应
按弹性计算的构 件水平设防地震 作用标准值效应
(8.12)
按屈服强度计算 的构件实际截面 承载力标准值 (N/mm2)
8.1 钢结构的抗震性能化设计 框架梁的抗震承载力验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框架结构中框架梁进行受剪计算时,剪力应按下式计算:
0.40
0.55
0.80
8.1 钢结构的抗震性能化设计
梁柱节点:
当框架结构塑性耗能区延性等级为Ⅰ级或Ⅱ级时,梁柱刚性节点应符合下 列规定: 梁翼缘与柱翼缘焊接时,应采用全熔透焊缝; 梁上、下翼缘标高处设置的柱水平加劲肋或隔板的厚度不应小于梁翼
缘厚度; 梁腹板的过焊孔应使其端部与梁翼缘和柱翼缘间的全熔透坡口焊缝完
当支撑结构的延性等级为V级时,支撑的实际性能系数应 按式(8.10)计算: (8.10)
弹性区
表8.3 钢材超强系数ƞy
塑性耗能区 Q235
Q355、 Q345GJ
Q235
1.15
1.05
Q355、Q345GJ、Q390、
1.2
1.1
Q420、Q460
表8.4 构件截面模量WE取值
截面板件宽 S S
应有明显的屈服台阶
8.1 钢结构的抗震性能化设计
8.1.2 抗震承载性能等级和性能系数
构件的性能系数规定:
结构中不同部位的构件、同一部位的水平构件和竖向构 件,可有不同的性能系数;塑性耗能区及其连接的承载 力应符合强节点弱杆件的要求;
对框架结构性能系数:同层框架柱>框架梁; 对支撑结构和框架-中心支撑结构的支撑系统性能系数:
全隔开; 柱翼缘的焊接构造(图8.1)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上翼缘的焊接衬板可采用角焊缝,引弧部分应采用绕角焊; 2)下翼缘衬板应采用从上部往下熔透的焊缝与柱翼缘焊接。
图8.1衬板与柱翼缘的焊接构造 1. 下翼缘;2—上翼缘
8.1 钢结构的抗震性能化设计
(8.42) (8.43) (8.44)
目录 CONTENTS
8.1 钢结构的抗震性能化设计 柱脚的承载力验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支撑系统的立柱柱脚的极限 承载力
• 不宜小于与其相连斜撑的1.2倍屈服拉力产生的 剪力和组合拉力。
柱脚进行受剪承载力验算
• 其剪力性能系数不宜小于1.0。
承担总水平地震剪力50%以 上的双重抗侧力结构中柱脚,
锚栓宜符合下列规定:
• 1)实腹柱刚接柱脚,按锚栓毛截面屈服计算的受弯承载力不宜小于钢 柱全截面塑性受弯承载力的50%;
钢 结 构(第5版)
第8章 钢结构抗震和抗火设计要点
重庆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
8 钢结构防灾减灾设计要点
目录 CONTENTS
8.1 钢结构的抗震性能化设计 8.2 钢结构防火设计 8.3 钢结构抗连续倒塌设计
目录 CONTENTS
8.1 钢结构的抗震性能化设计
学习目标
1. 了解为什么要做抗震设计; 2. 了解钢结构的抗震性能化设计包含哪些内容; 3. 掌握各项内容具体设计和验算方式。
当Np,l≤0.15Afy时,取下列两式最小值: 当Np,l>0.15Afy时,取下列两式最小值:
(8.25) (8.26)
(8.27) (8.28)
Aw——消能梁段腹板截面面积(mm2);
fyv——钢材的屈服抗剪强度,可取钢材屈服强度的0.58倍 (N/mm2);
a——消能梁段的净长(mm)。
8.1 钢结构的抗震性能化设计
—
—
Ⅴ级
Ⅳ级
Ⅲ级
Ⅱ级
Ⅰ级
重点设防类(乙类)
—
Ⅴ级
Ⅳ级
Ⅲ级
Ⅱ级
Ⅰ级
—
特殊设防类(甲类)
Ⅴ级
Ⅳ级
Ⅲ级
Ⅱ级
Ⅰ级
—
—
注:Ⅰ级至Ⅴ级,结构构件延性等级依次降低。
8.1 钢结构的抗震性能化设计
8.1.4 抗震承载力验算:
构件的承载力应按下列公式验算:
(8.11)
构件设防地震内 力性能组合值(N)
构件重力荷载代 表值产生的效应
重点难点
重点
1.抗震承载性能等级和性能系数; 2.抗震承载力的验算。
难点
1.框架梁、框架柱及消能梁段等承载能力验算
8.1 钢结构的抗震性能化设计
8.1 钢结构的抗震性能化设计
近年来,结构的防灾减灾问题比较突出,灾害对钢结构的 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地震灾害对结构的影响,另 一个是火灾作用对结构的影响。在地震或火灾作用下,建筑结 构也常常发生连续性倒塌。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必须重 视钢结构的抗震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