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教案-话题:叙述-叙述角度4-人教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话题:叙述 叙述角度》 完整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话题:叙述 叙述角度》 完整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话题:叙述之叙述视角》【教学目标】1.掌握小说的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

2.掌握小说的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与内容、主旨的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1.了解并掌握全知视角与有限视角的运用与作用。

2.掌握叙述采用第一人称“我”的作用3.掌握小说的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情节、人物、主题的关系。

【教学方法】教授法、点拨法【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1、预习《外国小说欣赏》第7、8页,了解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并完成学案上的表格。

2、预习《桥边的老人》,并思考学案上的问题。

二、教学新课(一)导入新课《大明宫词》的开头,听到一个苍凉的声音在诉说故事,这就是讲故事的人,即叙述者,从“我的出生”一句,我们知道这是“我”在讲故事,我是作者本人吗?不是,我是太平公主,故事里的人物,作者隐藏在叙述者的背后。

(二)有限视角的运用与作用《桥边的老人》主要是谁在叙述?“我”。

我是谁?“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

”“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

”推测:“我”也许是名抗击法西斯的侦察兵(战士),也许是名战地记者。

“我”是叙述者,是故事中的一个人物,“我”来讲故事,即故事主要采用有限视角叙述,有限视角的特征是什么?(表格显示)有限视角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读者的能动性,参与文本的解读与重构。

(就像所有影视作品都是导演对小说文本的解读与重构,就如前一阵热火的《流浪地球》原著与电影是有别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者采用有限视角叙述,有意隐藏了什么呢?大家发挥能动性一起来破解吧。

老人是谁?“看管动物”你可推测出:一个动物饲养员作者还故意隐藏了什么?作为读者的“你”试着推测、判断、评价三个对话回合背后的作者有意隐藏的内容。

第一回合对话: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而老人始终坐在那里。

(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正在涌过桥去)这时车辆已经不多你从哪里来?”我问他(从这开始推动情节)“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2020-2021学年人教高中语文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第一单元《话题:叙述》教案

2020-2021学年人教高中语文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第一单元《话题:叙述》教案

小小人称,大有深意——谈小说中的叙述人称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辨析小说中的叙述人称和叙述视角;2.理解并掌握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人称及其作用;3.体验小说中的人称的使用与替换形成的审美效果。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理解并掌握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人称及其作用,体会小说中的人称的使用与替换形成的艺术效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体验特定语境下的小说人物的内心与情感,感悟作者的精神与襟怀;2.理解小说中的人生哲理,感悟人生真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并掌握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人称及其作用。

2.难点:感受审美表达,培养审美情趣。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PPT播放)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卞之琳《断章》同学们,当我们品评这卞之琳的这首小诗不同凡响的题旨,流连于这首小诗含蓄隽永的意境之时,我们更惊叹于作者神奇而灵活的庄周梦蝶式的视角转换。

在这首诗中,有三个视角:一个是“你”的视角,“你站在桥上看风景”、“明月装饰了你的窗”,这时候这两个风景片段都有你的视角,也就是你的视角都在里面暗含着。

你看风景,你看明月,视角自然是你的。

第二个,别人的视角。

别人在楼上看你,别人做梦梦到了你,那视角自然是别人的视角。

第三个,还有一个视角,作者的视角,超然于物外的视角,上帝的视角,全能的视角。

同学们,我们接下来看一个短片(韩剧:“请回答1988”片段),约3分钟。

看之前我想请大家注意在这个片段中的叙述上有没有什么特点?明确:在这个片段中,出现了第一人称的“旁白”,这时候旁白者能够知道被叙述人物的全部秘密,先于被叙述人物知道他们所面临的命运。

事实上这个旁白对于这个事情就有了全知全能的视角,但这里的“我”因为是第一人称,也就是说对于其他事,他仍然是受限视角。

这里,我们谈到了视角和人称,那么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如何的?小说中的人称又有什么作用呢?我们今天一起来谈谈小说中的叙述人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一单元 话题:叙述 叙述角度》优质课教案_14

人教版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一单元  话题:叙述  叙述角度》优质课教案_14

《小说欣赏之叙述角度和人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小说的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学会选择角度鉴赏小说的叙述艺术。

2.过程与方法:通过文本分析,考察小说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与内容、题旨呈现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学会欣赏小说的叙述艺术;在经典文学作品阅读中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小说的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学会选择角度鉴赏小说的叙述艺术。

难点:掌握小说在叙事技巧方面的考题并掌握基本答题方法。

【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出话题,导入新课小说,是一种叙事艺术,主要是叙述,讲故事。

那就意味着小说是要有一个讲述人。

故事由谁来讲,它的视角和口吻都不一样。

因此叙述角度就与人称互为整体,紧密相连。

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来了解小说中的叙述角度和人称。

二、改编故事,体会叙述艺术1、请学生分别从“乌鸦和狐狸”的角度讲述寓言故事《狐狸和乌鸦》,整体认知叙述角度和人称。

《狐狸和乌鸦》原文一天,乌鸦叼来一块肉,站在树上休息,被狐狸看到了。

狐狸馋涎欲滴,很想从乌鸦嘴里得到那块肉。

它眼珠一转说:“亲爱的乌鸦,您今天可真漂亮,不过据说你的歌声更美,不知是不是这样?”乌鸦一听,知道狐狸在打自己的主意,便闭口不理。

狐狸看见此计不成,拔腿就走,边走边说:“没想到今天碰到一只哑巴,原来你根本不会唱歌”乌鸦听了急了,赶紧张开嘴巴,这样一来,肉就掉了下去了。

狐狸叼起肉,一溜烟跑了。

2、同样的一个故事,用了三种讲法。

这三种讲法有什么不同呢?明确:原文是运用了第三人称讲述故事,改编后是用第一人称“我”来讲述故事,故事中的“我”分别变成了乌鸦和狐狸。

三个故事用了两种人称、三个人物的角度来叙述的。

内容一样,角度不同,故事刻画的心理活动、所表现的性格,最后在读者这里表现的效果也不同。

这就涉及到小说叙述视角和人称问题。

三、研读文本,探究叙述角度和人称1、阅读下面的片段,分析其叙述角度和人称的不同。

小说叙述角度 人称 教学设计

小说叙述角度 人称 教学设计

《外国小说欣赏》叙述视角和人称教学设计冯小艳河北秦皇岛市山海关第一中学一、【设计理念】1.教材分析:叙述角度和人称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书高二语文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第一单元话题叙述中的内容。

主要是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小说基本特征,是小说欣赏的的第一步,而叙述人称又和叙述角度密不可分,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

2.学情分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获得语文学习经验的直接参与者、行动者,更是语文学习中能力提升和价值观培养的主角。

平时大多数人有看小说的习惯,对一些技巧可能没有过多关注过,所以在小说写作上也没有大胆尝试,通过叙述角度和人称的讲解希望学生在阅读小说甚至在写作上能有个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教学目标】1.了解叙述角度和人称的有关知识,初步感知小说基本特征。

2.通过阅读及反思,尝试“讲故事”,学会选择合适的叙述视角,运用恰当的人称。

3.进一步反思小说中第一人称的作用,联系高考,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1.注意从不同角度解读小说,学会运用人称写作,表达。

2.用所学解决高考试题中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激发兴趣大家爱听故事吗?小说就是一个故事,它要有个讲述人,下面我们看一下《祝福》改写版,思考谁在讲故事。

展示:《祝福》改写版:祥林嫂,卫家山人,一生非常艰辛、坎坷。

早年嫁给比她小十岁的丈夫,有婆婆和一个小叔子,家中以打柴为生。

某年春,丈夫不幸去世,祥林嫂孤身一人来到鲁镇,后在鲁四老爷的家中作女工。

祥林嫂虽然是一个寡妇,但她模样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常常顺着眼,是一个安分耐劳的人。

试工期内她干活勤快有力,很快就成为了鲁四老爷家中正式的女工。

日子一天一天的过去,但是祥林嫂的做工却丝毫没有懈怠,到年底,筹备福礼,全是一人担当。

然而好景不长。

新年刚过不久,祥林嫂的婆婆突然来到了鲁镇,并强行带走了祥林嫂。

哪知道祥林嫂的婆婆为了给小叔子筹办结婚的彩礼,竟然将祥林嫂强行嫁到了山里。

人教版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一单元 话题:叙述 叙述角度》优质课教案_17

人教版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一单元  话题:叙述  叙述角度》优质课教案_17

高二语文《话题:叙述角度》教学设计一、设计思想明确小说写作的技巧,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为更好地阅读小说打下基础。

二、教材分析1、要求掌握小说技巧:叙述角度(叙述人称)2、《外国小说欣赏》第一单元话题内容是叙述,小说叙述角度是叙述技巧中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

以往教学中,此类问题有所接触,但并未形成理论上知识。

三、学情分析1、学生对叙述角度的理解比较模糊2、先对小说叙述角度有个全面的了解,再通过练习加强理解并巩固。

四、教学目标1、掌握小说的叙述角度的相关知识。

2、考察小说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与内容、题旨呈现的关系。

五、重难点理解小说的叙述角度及其作用。

六、课前准备1、学生学习准备:预习《话题叙述》的内容。

2、教学用具的准备:教学多媒体PPT课件。

七、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小说是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来塑造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多角度多层次地反映现实生活的叙事性文学体裁。

简言之:小说就是讲故事。

二、以不同叙述角度表述寓言《狐狸和乌鸦的故事》(PPT展示三个不同版本),整体认知叙述角度。

同样的一个故事,用了三种讲法。

这三种讲法有什么不同呢?三个故事用了三种人称进行叙述,第一个故事都是第三人称,第二个故事乌鸦变成了“我”,以乌鸦的口吻来讲这个故事,第三个故事中狐狸变成了“我”,以狐狸的口吻来讲这个故事。

内容一样,角度不同,效果也不同。

这涉及小说叙述视角问题。

小说,主要是叙述,讲故事。

小说一开始,就要找一个叙述的身份和位置,这就是叙述视角,或者叙述角度,这是小说的立足点,它决定了叙述者以何种身份、何种角度来讲述故事。

三、引例详解叙述角度版本一:旁观者(局外人)在讲述——全知视角(上帝视角)叙事人称--第三人称。

效果——比较直接、客观,不受时空的限制,叙写展现自由灵活。

版本二:.叙述人称——“我”在讲述,第一人称。

叙事者同时也是故事里的人物,是站在故事内部参与者的角度来讲述故事的。

叙述视角——有限视角效果——使小说叙述亲切自然,拉近与读者的距离;给人真实之感;便于抒发感情。

《外国小说欣赏》第一单元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选修)

《外国小说欣赏》第一单元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选修)

《外国小说欣赏》第一单元表达视角与表达人称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一单元表达视角与表达人称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选修)一、小说表达角度与人称(一)关于视角小说的视角就是小说中故事的“表达者”的观察角度。

在具体的作品中,“表达者”既不等同于,也不完全等同于小说中的人物。

“ --表达者--人物”三者呈现不同程度的交叉重合关系,从而使小说的表达方式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

(二)视角与人称的复杂关系全知视角,通常采用"上帝俯瞰"的方式表达故事。

即表达者超越小说的所有人物和事件,了解小说的全部细节和所有人物的心理及命运。

这时表达者往往就是本人的化身,为了更清楚地向读者讲述故事,在表达故事的过程中会参加自己的评论及对人物心理的描写,如鲁迅的《阿Q正传》。

现代小说的全知视角也有变通的形式,表达者以超然的纯客观姿态表达,对客观事件保存全知的权威,但不再参加自己的评论和对人物的心理描写,使故事蕴藉性、象征性增强,引发读者的思索,如海明威的《凶手》。

人称:一般以第三人称为主。

好处:1,表达者处于全知全能的地位,凌驾于整个故事之上,洞悉一切,作品中的人物、故事、场景等无不处于其主宰之下,调度之中。

2,随时对人物的思想及行为做出解释和评价,对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进行加工处理害处:过多干预和介入在作品和读者之间产生了距离,降低了作品的真实度和可信度。

有限视角,即“凡人目光”。

即表达者只了解故事的局部情节,这时表达者往往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

首先是第一人称方式,由小说中的人物“我”来讲故事,“我”可以是小说的主人公,如鲁迅的《狂人日记》,也可以是小说的次要人物,如《桥边的老人》。

其次是第三人称方式,这种方式是全知视角与有限视角第一人称方式的融合与开展,小说中的“我”仅是故事的表达者,主要采用第三人称叙事,如鲁迅的《孔乙己》。

人称:常采用第一人称,有时用混合视角运用有限视角的`好处:1,给人一种亲历的感觉,可增加真实性与亲切感,2,能使读者的能动性发挥到最大限度,去想象故事背后的故事,故事以后的故事。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一单元《话题:叙述》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一单元《话题:叙述》教案
有呼告效果,可加强感染力
第三人称:相对自由,可以深入人心,还可以展示不同地点同时发生的事情。
但不那么亲切,让人有距离感。
六、高考题型
1、小说采用XX人称来叙述,有什么好处(或效果)?
2011年浙江高考卷第13题(《第九车厢》)
故事的主体部分采用第几人称叙述?有什么效果?
2、阅读文段二:《港口与大海》
课题
叙述人称
课型
新授课
教师
时间
班级
二年级
教具
多媒体
教学
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教材理论学习及研究,熟悉小说叙述人称,掌握三种叙述人称的特点。
2、熟悉高考叙述人称运用类试题出题方式,掌握答题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作品改写和教材分析熟悉三种叙述人称的特点
2、讲练结合,熟悉高考叙述人称类试题出题方式及答题方法。
问题:里斯托遇见埃伦后,假如他就“八年时间”发一番感慨,他该有着怎样的内心独白?请为里斯托写一段内心独白。
七、课堂小结:
叙述人称运用类题目的解题技巧:
1、明确题目要求。
2、结合文本,根据三种叙述人称特点,规范答题
八、布置作业:
2000年全国语文试卷现代文阅读《长城》
明确学习
目标
学生思考
教师点拨
教师引导
第三人称:叙述者站在第三者的旁观角度进行叙述。除“我”“我们”“你”“你们”之外其他主语。
三、小说中的“我”
1、作者自己:《故都的秋》(散文)中的“我”即作者本人
2、作品的主人公:鲁迅《一件小事》中的“我”——车夫
3、所叙述事件的见证人、次要人物:《孔乙己》中的“我”——酒店的小学徒
4、全文的线索人物:《祝福》中的“我”

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一单元:叙述教学案

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一单元:叙述教学案

《外国小说欣赏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读两文,了解作品、作者及叙述相关基础知识;2、通过对文章赏析,理解外国小说叙述的特点。

3、学会运用不同叙述视角进行写作,感受写作妙趣。

教学重难点学习重点掌握小说叙述的特点学习难点运用不同叙述视角进行写作教学设计【任务驱动】请阅读本单元两篇文章《桥边的老人》和《墙上的斑点》,尝试梳理小说主要情节,并谈谈你初步阅读它们的感受。

提示:情节:《桥边的老人》虽篇幅短小,但构思精巧,选材典型。

小说首段进行场面描写,介绍故事发生的环境。

主体部分由对话构成情节,通过对话,将老人的内心之痛刻画入微;最后一段交待结局,既是对背景的再次点明,又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墙上的斑点》以一个支点为轴心向四周辐射,“墙上的斑点”是一个象征性意象,代表着现象世界,作品中的人物是从墙上的那个斑点出发,而产生出许多联想的;而每一段落的联想又都是以这个斑点作为支点而生发开去的。

从支点出发,弹出思绪,再返回支点,再弹出思绪……如此循环往复,表现出了人物散漫无序的意识活动。

具体地说,课文中主人公对于斑点的猜测共有六次:为了确定是在哪一天第一次看到这个斑点,作者想起了冬天炉子里的火,想到了城堡塔楼上飘扬着一面鲜红的旗帜,想到了无数红色骑士潮水般地骑马跃上黑色岩壁的侧坡。

看到斑点好像是一枚钉子留下的痕迹,就想到了挂在钉子上的一定是一幅贵妇人的小肖像画,想到这所房子以前的房主,想到了铁路旁郊外的别墅。

看着斑点太大太圆,不像钉子,于是就想到了生命的神秘,人类的无知,想到了遗失的东西,想到了生活飞快的速度,想到了来世。

觉得斑点很可能是一个暗黑色的圆形物体或一片夏天残留下来的玫瑰花瓣,就想起了特洛伊城、莎士比亚,想起了人类保护自我形象的本能,想起了伦敦的星期日,还有惠特克的尊卑序列表。

看到斑点是凸出在墙上的圆形,就想到了古冢,退役的上校、牧师和他的老伴以及学者。

仔细看斑点时,就觉得好像在大海中抓住了一块木板,于是就想到了树,想到树的生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话题:叙述角度》教学设计一、设计思想明确小说写作的技巧,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为更好地阅读小说打下基础。

二、教材分析1、要求掌握小说技巧:叙述角度(叙述人称)2、《外国小说欣赏》第一单元话题内容是叙述,小说叙述角度是叙述技巧中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

本课时为《话题叙述》第一课时,另以叙述腔调为中心一课时。

3、以往教学中,此类问题有所接触,但并未形成理论上知识,也未进行专题式的讲述,故有必要进行专节学习。

三、学情分析1、在学习了课文《桥边的老人》以及完成了“改写人称”的练习后,学生对叙述人称已有一定的了解。

2、学生并不能真正理解人称和叙述角度的关系,对叙述角度的概念也未形成,故练习中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

3、先对小说叙述角度的技巧有个全面的了解,再通过练习加强理解并巩固。

四、教学目标1、了解小说的一般性知识,学会选择若干角度鉴赏小说的叙述艺术。

2、掌握小说的叙述角度和常用人称。

3、考察小说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与内容、题旨呈现的关系五、重点1、掌握小说的叙述角度和常用人称。

2、学会选择若干角度鉴赏小说的叙述艺术。

难点:1、全知视角与有限视角在小说中的交替出现。

六、课前准备1、学生学习准备。

学生完成了《桥边的老人》的“人称改写”练习,并已预习《话题叙述》的内容。

2、教师的教学准备。

学生作业“人称改写”练习已批改,并已总结问题所在。

精心查找阅读了相关的理论书籍,并有相当详细的备课资料,以及可实际操作的多媒体课件。

3、教学用具的准备。

操作性强的教学多媒体PPT课件。

七、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分析《桥边的老人》的课后练习,引出叙述角度的话题1、“思考与实践”题一:《桥边的老人》中,法西斯的威胁近在咫尺,老人却还在挂念着自己的照看的小动物,表现出人性的光辉。

试用第三人称或第一人称,描写老人的内心世界。

2、学生练习存在的主要问题。

不少学生简单地把老人改成了第一人称“我”,把原来的“我(士兵)”改成第三人称士兵,然后在原文相应的人物名称处全部替换,其余内容基本没动,就算完成了文章修改。

人称是改变了,但叙述角度却没有跟着相应的改变。

以老人为第一人称叙述,却没有以老人的口吻来讲述这件事。

以第三人称为角度修改的文章,也没有把老人作为叙述的中心,没有展开人物的心理描写,没有对老人的心理进行直接的描述,没有全知角度应该有的“全知”。

为了更容易理解小说叙述角度的问题,我们先做一个简单的练习。

二、以不同叙述角度表述寓言《狐狸和乌鸦的故事》,整体认知叙述角度。

大家也许还记得寓言《狐狸和乌鸦的故事》,故事内容大体是这样的:一天,一只乌鸦偷来一块肉,它停在树上,正要饱餐一顿,这时,树下走来一只狐狸。

这只狐狸也正好肚子里饿得难受。

当它看见树上乌鸦嘴上的那块肉时,已经垂涎三尺了。

它想,怎样才能将肉骗过来呢?它想了想,灵机一动,抬头对乌鸦说:“尊敬的乌鸦小姐,你今天可真漂亮,不过据说你的歌声更美,不知是不是这样?”乌鸦一听,知道狐狸在打自己的主意,便闭口不理。

狐狸看见此计不成,拔脚就走,边走边说:“没想到我今天碰到一只哑巴,原来你根本不会唱歌。

”乌鸦一听急了,赶紧张开嘴唱歌,这样一来,肉就掉下去了。

狐狸叼起肉,一溜烟跑了。

这个故事我们可以改编成另外两种版本。

学生练习后,出示示例。

版本一《我受骗了》:一天,我偷来一块肉,停在一棵树上正要美餐一顿,这时,树下走过来一只狐狸。

我马上警惕起来。

因为我知道狐狸向来很狡猾,他老是骗人。

看样子他今天又没安好心。

我不理他,开始吃肉了。

狐狸看见我在吃肉,馋得直流口水,急得在树底下直打转。

看我把你馋死!我故意把吃肉的声音弄得很响。

忽然,狐狸在树下说话了:“尊敬的乌鸦小姐,你今天可真漂亮,不过据说你的歌声更美,不知是不是这样?”我一听就知道狐狸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他是要引诱我张嘴,骗走我嘴边的肉。

于是我沉默不语,仍然吃得津津有味。

过了一会儿,狐狸看见我没理他,拔腿就走,边走边叹气说:“没想到我今天碰到一个哑巴,原来你根本不会唱歌。

”我一听这话急了,我想,我平生最怕的就是被人看扁,我今天可不能让一只狐狸给小看了。

于是,我不顾一切地张开嘴巴,这样一来,肉掉下去了。

狐狸叼起肉,一溜烟跑了。

我气得哇哇大叫,真后悔自己太爱慕虚荣,一顿到嘴的美味就这样没了。

版本二《今天的运气真不错》:我已经好几天没有吃一顿饱饭了,这年头,弄点吃的可真不容易。

我饥肠辘辘地在一棵树下走来走去,饿得头发晕。

这时,我听到头顶上有响声,我抬头一看,原来飞来了一只乌鸦,嘴里还衔着一大块肉呢!她停在树上。

一大块肉,足足有三两重。

好,美味来了!我心里一喜。

可是我心里又一急,怎么样才能把肉从树上骗下来呢?我脑子飞快地转动,好,想起来了,不是听说乌鸦爱慕虚荣吗?我就从这里下手。

我清了清嗓子,抬头对乌鸦说:“尊敬的乌鸦小姐,你今天可真漂亮,不过据说你的歌声更美,不知是不是这样?”说完这话,半天没有听到树上的回答,我想,这只乌鸦,可能识破了我的计谋。

听得树上吃肉的声音,我心急如火,心想还不快想办法,肉就被她吃光了。

我又生一计,假装要走的样子,边走边说:“没想到我今天碰到一个哑巴,原来你根本就不会唱歌。

”我偷眼瞧瞧乌鸦,看见她终于急了,只听“哇”的一声,那块肉掉了下来。

我赶紧跑过去,叼起肉一溜烟跑掉了。

同样的一个故事,用了三种讲法。

这三种讲法有什么不同呢?三个故事用了三种人称进行叙述,第一个故事都是第三人称,第二个故事乌鸦变成了“我”,以乌鸦的口吻来讲这个故事,第三个故事中狐狸变成了“我”,以狐狸的口吻来讲这个故事。

内容一样,角度不同,效果也不同。

这涉及小说叙述视角问题。

小说,主要是叙述,讲故事,既然要讲,就有一个选择和确定讲述角度问题。

所以,所谓叙述角度,就是故事是由谁讲的,故事里发生的事是谁亲眼看到的,或者是谁想的。

三、引例详解叙述角度1、第一人称叙述角度。

这一人称叙述角度,从“我”出发,一以贯之。

凡是“我”没有出场的地方,“我”没有看到的东西,都无法写。

即使“我”在场,除“我”之外的人物内心活动,也不能直接写,只能通过人物的行动、言语、表情等间接表现。

“我”的内心世界,则可能充分展现,如“乌鸦”“狐狸”变“我”之后,就可能直接描写内心世界活动,展现所思所想。

这就更具有真实感。

好像不仅作者就是“我”,连读者也变成了小说中的“我”。

所以第一人称的好处是小说情境显得更为真切,作者与读者的距离缩小了。

举例。

英国作家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就是用的第一人称叙述,通篇都写“我”遇难荒岛后的所见所闻所想所做,而读者有时简直觉得变成了鲁滨孙本人,在荒岛上生活;或者似乎是鲁滨孙在荒岛上孤身生活的惟一目击者。

尤其是鲁滨孙作为第一人称叙述,可以十分详细地描写他的心理活动。

这就加强了小说的真实效果,读来兴味盎然。

不过,第一人称叙述有它的不可克服的缺点,即主观渲泄的过分和客观视域的局限。

主观渲泄的过分是指可能流于脱离小说情节的议论、抒情,客观视域的局限是不能涉及除“我”之外的所见所闻,这就限制了小说这种文体表现生活的自由度。

欣赏第一人称时要注意,第一人称叙述中,“我”不是作者,而有人一看到“我”,就以为是作者本人,这是错误的,“我”与小说中人其他任何一个角色一样,只是小说中的一个角色,没有特殊性,“我”可以是主角,也可以是配角。

“我”作为小说次要角色的例子如鲁迅的《孔乙己》,“我”是一个小学徒,在小说中只是非常次要的角色,而主角则是孔乙己。

小说通过小学徒“我”的眼光看孔乙己和其他人物的表演,从而展现世态的炎凉,孔乙己命运的可悲。

安排一个“我”做目击者,这就比用第三人称更为真实地揭示人物性格遭际命运。

请同学们例举用第一人称叙述的文章。

2、第三人称叙述视角。

这种叙述视角,小说的叙述者不但了解小说里全部细节的发展,而且了解小说中所有人物的心理动态,就连两个人之间的悄悄话,叙述者也知道;连第二个人都无法知道的人物内心最隐秘的想法,叙述者也了如指掌。

这是一种全知视角。

它的最大优点是比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在叙事方面都更方便,无所不知,全知全能;不足之处,是导致作者与读者之间的隔,作者总把读者排斥在外。

不像第一、二人称那样,好像作者在与读者交谈似的。

举例。

《红楼梦》的叙述者是石头,是一个全知全能的叙述者,作者选择全知的叙事视角是与它所叙述的对象相适应的。

《红楼梦》描写的是一个封建家族的兴衰的历史,这个家族的内外有非常复杂的社会联系,从皇公贵族到男仆丫环,上下不下数百人,可以说是当时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因此,就它反映生活的广度和时间的夸度来说,都不可能是现实中某一个实在的人所能感知了解和经历的。

因此,就全书来说,难以采用限知视角。

描写大场面,描写众多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运用全知视角常常能显得得心应手,艺术上有许多方便之处。

全知的视角运用,不仅可以充分地描述人物的外在活动,而且由于叙述人能自由地出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深入到人物的内心活动,人物内心最隐蔽的思想感情和心理活动都能被揭示出来。

《红楼梦》贾宝玉和林黛玉相互猜疑,相互试探的篇幅比较多,但它都有一个前提,就是彼此都不知道对方的真实的想法。

如果彼此都知道对方真实的想法,也就没有了真真假假琐琐碎碎的赌气和口角了。

既然林黛玉和贾宝玉彼此都不知道,叙述者何以知之,作者就必须设定虚拟叙述者石头是一个全知的叙述人,也就是说只有运用全知的视角,才能深入到人物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心理,从叙述艺术的角度看,作者对人物的无知和叙述人的全知之间的巧妙处理,常常是《红楼梦》心理描写的魅力所在。

另外大量中国古典小说,尤其如宋元时的话本小说,由说书人讲述故事,这个说书人就是一个全知者。

学生举例。

3、第二人称叙述视角。

运用第二人称写作,一般不能称为真正的第二人称小说。

严格地说来,第二人称叙述,算不上一种叙述角度。

它不是讲述者,而是被讲述者,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

它和第三人称的情况差不多,叙述者也在局外,但与第三人称略有不同:它与人物有着密切对话的关系。

4、引申阐释叙述角度的实际运用及其意义用第三人称叙述的小说,聪明的小说家并不全采用全知视角,而是在全知视角中插入小说中某一人物的有限视角,就是小说中从某一人物角度看人看事。

这样,我们看到,小说的叙述视角,并不等同于人称,有时,人称不变,但人物视角却变化了。

例如,《水浒传》第8回末尾第9回开“鲁智深大闹野猪林”,有一段描写:话说当时薛霸双手举起棍来,望林冲脑袋上便劈下来。

说时迟,那时快,薛霸的棍恰举起来,只见松树背后雷鸣也似的一声,那条铁禅杖飞将起来,把这水火棍一隔,丢去九霄云外,跳出一个胖大和尚来。

喝道:“洒家在林子里听你多时。

”两个公人看那和尚时,穿一领皂布直裰、跨一口戒刀,提禅杖,抡起来打两个公人。

这段描写中,作者的叙述视角并没有改变,还是第三人称,但小说中的人物叙述视角却发生变化,鲁志深大闹野猪林,完全是两个公人眼中看出:先写自己水火棍被物隔去,再写一条禅杖飞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