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部调驱工艺技术研究与应用

合集下载

深部调驱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深部调驱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d s lc me t a e n t e mo i c t n Me n i ,i p s e s s t e d a f cs o r v n h o  ̄ n ln e e ce c n i d s ip a e n s d o d f ai . a wh l t o s se u le e t f i o i g t e c n o T c f in y a d o l i— b h i o e h mp a i f p a e n f ce c .I h s p p r n i t d ci n i ie o t e P e i o e h o o ff r t n s l ci n h e emi ai n l c me t e in y n t i a e ,a nr u t s gv n t h /d cs n t c n l g o o ma i ee t ,t e d t r n t i o o i y o o o a o t e r d u fmo i c t n a d ds lc me ta d t e c mmo aa tro o p rt n b u a i so d f ai n ip a e n n o h t i o h n p r mee s t e a i . f p o o Ke r s e t e u a i ga d d s lc n ; /d c s n p r me e p r t n y wo d d p r g lt n i a i g P e ii ; a a t ro o e ai s h n p o f o
夹层 和异 常层 ,它们 的渗 透率 比地层 基质 的渗 透率
高得 多 :纵 向波及 系数较 差 的原 因是 由于地层 中较
高 渗透率 区域 与较 低渗透 率 区域纵 向并列 。平 面 和

高凝油油藏SMG可动微凝胶深部调驱技术研究与应用

高凝油油藏SMG可动微凝胶深部调驱技术研究与应用
益 变差 , 有必要实施深部调驱技术 , 以进 一 步 改 善
油 田开 发效果 。
作者简介 : 海东 明 ( 1 9 8 O 一) , 男, 汉族 , 辽 宁 昌图人 , 工程师, 硕 士。
研究方向 : 油气 田开发。E — ma i l : 1 5 3 0 6 0 @q q . c o m。
标定采收率 2 7 . 6 4 %… 。截至 2 0 0 9年底 , 区块总井 数6 0 6口, 其 中采 油井 4 2 3口, 采 油速度 0 . 3 %, 采
出程 度 2 2 . 5 %。
于长期受注入水冲刷 , 平均孔喉半径呈现逐步增大 趋势, 油层 内部 已出现 以高渗条 带为 主 的渗 流通
道, 注入水 平 面上 窜流严 重 。 ( 3 ) 纵 向上 注水 井 吸水 不 均匀 。 吸水 剖 面资 料 显示 , 部 分 小 层 吸水 极 不 均 匀 , 如静 6 8 _ _ 6 O井 , 1 6 号层 吸水 比例 由 2 0 o 2年 的 1 3 . 8 %增加 到 2 0 0 9年 的
} — ◆ 一0 3 %I


侧重对 高 渗喉道 的封堵 ; 后继 段塞 选择微 米级 S MG ( 初始 直 径 1 —1 O m, 溶 胀后 直 径 1 0 —8 0 m) , 侧 重对 中低 渗部位 的调 整 。
文献标志码

1 区块地质概况
沈8 4 . 安1 2块位 于 大 民屯 凹陷静安 堡构 造带 南 部, 为 一 断鼻状 半 背 斜 构造 。 区块 油 品性 质 为 高 凝 油, 含 蜡量 3 2 . 6 %—4 0 . 7 %, 平 均为 3 5 %, 凝 固点 为
4 5 —5 0 c 【 = , 密度 为 0 . 8 4 _ _ 0 . 8 9 g / c m , 地 层 原 油 黏 度5 . 2 6 _ _ 6 . 7 5 m P a・ s , 原始 地层压 力 1 9 . 5 MP a , 原

FY油层深度二元体系调驱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FY油层深度二元体系调驱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维普资讯
20 0 7年 7月
第2 2卷第 4期
西 安石油大学学报 ( 自然 科 学 版 ) Jun l f i lS i uUnvri ( a rl c neE io ) ora o l hy iesy N t a Si c d in X a o t u e t
技术组 成 . 种 是 凝胶 调 驱 体 系 , 用 新 型 交 联 剂 一 是 F 使 聚丙烯 酰胺 在很 低 的浓度 下交 联形 成具 有 一 YJ 定强 度 的凝胶 , 有配 制 简 单 , 恶 劣 条 件 下 ( 油 具 在 用
这 种驱 替液 在地 层深 部形 成凝 胶所 起 的调 剖 和驱替 原 油 的双重 作 用 , 同时对 油藏 具有 保 护作 用 , 达 最终 到较 高 的投 入 产 出 比之 目的 .
j1 0 7 u.2 0
V0 . 2 No 4 12 .
文章 编 号 :6 30 4 2 0 )40 6 —5 1 7 —6 X( 0 7 0 —0 00
F 油 层 深 度 二 元 体 系 调 驱 技 术 的 研 究 与 应 用 Y
D e i r- s m poi- n o no ̄ t h o g di plao epb ay yt rfe ot l od e n l y n s pi t n n s e lc r c o a ta c i
具有 低表 面能 和 良好 的化学 惰性 、 热稳 定性 、 力学 稳 定性 ; 于油层 岩 石 的基 本 矿 物 组 成 基 本 为 负 电性 基 的特 征 , 开展 分子 膜 技术 应 用 于 油 田采 油 工 艺 是 十 分可 行 的 . 本文 拟对 含 有 交 联 剂 F J的 聚 丙 烯 酰 胺 溶 液 Y
件 下 向其 中缓 慢加 入一定 量 的有 机 酸 , 加料 完 毕后 , 继续 加 热一 段 时 间 , 反 应 完 成 , 入添 加 剂 , 节 待 加 J的 结 构 凝 胶 交 联 剂 F J .. Y Y 的结 构如 下式 .

HS油田裂缝油藏深部调驱技术研究及应用

HS油田裂缝油藏深部调驱技术研究及应用

新疆化工
21 0 1年第 1期
通过大规模 的重复调剖堵水措 施 , 裂缝水窜通道
得到有效封堵 , 裂缝储层 比例不断下降 , 双重介质 储层 占比增加 , 天然裂缝 的封堵 , 使在试井上表现 为裂缝型储层模 型 向双重介质转化 H S油 田现
温度 3 ℃ 一 O ; 胶时 间 1 3 d 残余 阻力系 O 9℃ 成 —0;
从 18 年开始进行调剖堵水 治理 , 99 大量高强
度堵剂的使用 , 使裂缝水窜通道 得到 了有效 的封 堵, 注入水利用率提高 , 水驱效率提高。 从 H 油 田历年不 稳定 试井 资料 统计 可以看 S 出, 初期裂缝非常发育 , 裂缝储集层 占比达 3 .% 。 46
2 6
流过程中所起的作 用是很大 的, 以特高导流裂缝 系统和特低渗流基质共存为特色 。
1 12 裂缝水驱油机理 ..
开发 中存在 以下问题 : 初期油井产能不到 ① 位, 低产井多 , 产量递减快 , 采出程度低。② 油井
通过裂缝水驱油机理的真实砂岩微观模 型实 验研究认为 , 注入水驱油过程 中有 高含水井多。③ 水驱控制 程度低 , 水驱效果差。④ 多轮次各项措施后 , 治理
难度加大。 多年来开展 了大量 的工艺试验 , 最终确定 了 以油 田调剖堵水为 主要治理措施 , 并取得 了突破 性 的进展。多轮次 的调堵措施后 , 近井地带含油
个是裂缝 或大孔道 中部水驱油 的推进速度 , 另 个是束缚水剥离油膜向前推进的速度。
针对裂缝性油藏及大孔道处理研发 了预交联 技术 , 其核心技术为交 联剂 的复合选 用。通过 室 内实验 , 筛选 出耐温性 、 抗盐性、 剪切性及 稳定 抗
性 良好 的交 联 体 系 , 通 过 流 动实 验 评 价 其 耐 冲 并

国内深部调驱技术研究进展

国内深部调驱技术研究进展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丙烯 酰 胺凝 胶 、 膨 型凝 胶 颗粒 和乳 液 等堵剂 体 系 , 体 通 过 将调 驱 剂 注入 储 层 深 部 而 对 水相 形 成 封 堵 , 迫 使 注入 水 进入 原 来 波 及 少 的 区 域 , 而 扩大 水 驱 波 从 及范 围、 善驱油 效 率 [ 。 目前 , 部调 驱 技术 发 展 改 3 ] 深 迅速 , 药剂 研 究开 发 、 在 数模 技术 和施 工 工艺 技术 等 方面 取 得 了很多 新进 展 。 1 深 部 调驱 剂 的研 究开 发 我 国深 部调 驱技 术起 步 于 9 代 , 入新 世 纪 O年 进 后 , 于 油 藏工 程 的深 部 调 剖 改 善水 驱 配 套 技 术 的 基 提 出, 向深 部调 驱 技术 提 出 了更高 的要 求 。 由于 处理 目标是 整 个 油 藏 , 业 时 间 长 , 调 驱 剂 的 流 变 性 作 对 能 、 堵性 能 、 封 耐久 性 能 以及旖 工工 艺 技术 等方 面都 提 出更 高要 求 。 目前使 用 的深 部调 驱剂 主要 包 括 : 部 分 水 解 聚 丙 烯 酰 胺 ( 下 简 称 HP 以 AM ) 凝 胶 深 部 弱 调驱 技 术 、 AM 胶 态 分 散 凝 胶 ( DG) 体 膨 型 凝 HP C 、 胶 颗粒 、 AM 反 相乳 液 、 HP 含油 污 泥复 合调 驱剂 等 。
2 1 年第 6 00 期
内 蒙古 石 油 化 工
7 3
国 内深 部 调 驱 技 术 研 究 进 展
赵 梦云 张 锁 兵 欧 阳 坚 赵 青。 , , ,
(. 国 石 油 勘 探 开 发 研 究 院 油 田化 学 研 究 所 ;. 国石 油 集 团 安 全 环 保 技 术 研 究 院 , 京 1中 2中 北 1O8) O O 3

深部调驱4)

深部调驱4)

远井地带 3.0m~20m
地层深部 ≥20
作用半径大于20m的措施成为深部措施
1.1.3深部调驱的定义
从注入井注入作用半径大于20m的具有调 剖和驱油双重作用的物质,用以提高原 油采收率的方法。
1.2分类
1.2.1按作用机理分类 ●近驱远调机理(弱凝胶) ●调驱共存机理(活性溶胶、CDG、乳化
树脂) ●先堵后驱机理(2+3) 1.2.2按使用的化学剂分类 ●弱凝胶深部调驱 ●胶体分散体深部调驱 ●2+3技术
• 电化学脱水难度增大
采出液中聚合物的存在会使得电脱水的水脱除率下降, 若保持水脱除率不变,则脱水电压升高,脱水电流增 加,作用时间延长。
• 水质变差
产出液含聚合物后,含油污水处理的总体效果变差, 处理后的水质达不到原有的水质标准,油含量和悬浮 固体含量严重超标。
2.3.4易引发其它问题
• 结垢和腐蚀问题
处理后的回注污水中含有一定浓度的聚合物,使得结垢 腐蚀速度加快,含聚污水的腐蚀速度比普通污水高1倍, 喇12-2722井1999年1月作业换新油管,同年10月发现 全井结垢严重,垢状球形,最大直径5毫米。
• 注入井堵塞问题
• 加剧了大孔道的形成
2.3.5三次采油后新型采油技术的接替
• 没有技术接替 • 关井后引发社会问题
入量大(一般大于0.15Vp)。 ●作用机理不同 调剖剂通过提高注入水的波及体积起作用,驱油
剂通过提高自身和(或)注入水的波及体积和 (或)洗油效率起作用。
(3)调剖与驱油的联系
●目的相同
●作用机理有重叠部分
●调剖剂与驱油剂有重叠部分
●调剖和驱油具有互补性
大庆北区中块聚合物提高采收率试验区的北46井实施注聚前调剖,北133 井在注聚一年后实施调剖。结果表明,调剖后进行注聚,井组内油井见 效时间比未调剖的井组见效晚两个月,见效时注入聚合物量为83mg/l·PV, 比对比井组见效时高42 mg/l·PV。说明调剖后,聚合物均匀推进,地层 中存量聚合物增多。北46井组见效后,比对应井组日产油高65t,含水低 32%,采聚浓度低97 mg/l。北133井,调剖后15个月,聚合物才从油井中 产出。由此可看出,深度调剖极大提高了聚合物的均匀推进速度,增加 了聚合物驱油效果。

高矿化度复杂砂岩油藏深部调驱技术与应用

高矿化度复杂砂岩油藏深部调驱技术与应用

低渗透层的压力场和流线场分布[ 1 1 - 1 2 ] 。直观地显示出深
部调驱剂对高低渗透层 良 好的选择性进入能力。
第一作者 简介 : 窦红梅 ( 1 9 6 5 一 ) , 女( 汉族) , 四川崇州人 , 高级工程师, 现主要从事科研及现场技术服务工作 。
2 0 1 3年第 2期
西部 探矿工 程
8 7
于低渗透岩芯, 调驱剂优先进入高渗地带封堵大地调整高
2 0 1 3年第 2 期
西部探 矿工 程
8 5
高矿 化 度 复 杂砂 岩 油藏 深部 调 驱 技术 与应 用
窦红梅 , 朱秀 雨 , 施 晓雯 , 葛建桩 , 刘玉珍
( 1 . 中油青海油田钻采工艺研究院, 甘肃 敦煌 7 3 6 2 0 2 ; 2 . 中油青海油 田马仙采油厂 , 甘肃 敦煌 7 3 6 2 0 2 )
1 概 述
油井高含水和水驱效率低是注水开发油田开发过程 中 日益严重存在 的问题 。堵 水调 剖技术一直是 油 田改善 剂( 实验室 自制) ; 实验用模拟油 , 低温高矿化度砂岩油 注水油 田开发效果 、 实现油藏稳产 的有效手段E ¨ 。但对 于 藏采出脱水 、 脱气原油与煤 油混合而成 , 地层温度下粘 柴达木盆地低温高矿化度复杂砂岩油藏, 随着注水开发的 度为 1 0 mP a・ s ; 人 造非 均质岩 芯 ( 东北 石油 大学提 供) , 不断深入 , 地层非 均质 性 日益严 重 , 油 田水 驱 问题 越来 越 尺 寸 1 0 c mX2 . 5 e a; r 填砂 管 ( 实验 室 自制) , 尺寸 5 0 c mX 复杂 。尽 管常规调堵措 施轮次 的增加 , 但近井地带剩余 油 2 . 5 c m; 石英砂 , 3 0  ̄6 0目。配制水或注入水采用现场 饱和度下降, 增油效果逐渐变差, 层间窜流和绕流的问题 处 理后地 层 水 , 其水矿化度 为 2 2 ×1 0 mg / L, C a ++ 严重。大量室内实验和现场试验表明, 必须进行深部调驱 Mg 抖为 2 5 8 7 mg / L, C a C 1 2 水型 。 才能更有效地调整、 改善油藏的非均质性, 从而提高注入 J E O L J S M- -6 3 9 0 A型 S 扫描电镜, 日本电子株 液体积波及系数 , 降低油井的含水上升速度, 提高注水采 式会社生产; 7 8 一l 型磁力搅拌器 , 金坛市金南仪器厂生 油阶段的原油采收率[ 2 _ 引 , 达到‘ 稳 油控水” 的目的。 产; R S 6 0 0 型流变仪 , 德国 H A A K E公司生产; 高温高压 结合 柴达木盆地低 温高矿化度复杂砂岩 油藏 的地 质 调剖堵水评价实验装置, 海安石油仪器设备厂生产 。 特征 , 开 展 了适合 于 复杂砂 岩油 藏 的新型 交联 聚合 物 深 2 . 2 实验 方法 部调驱剂研究。调驱剂是 由聚合物、 交联剂及添加剂组 成, 通过控制交联剂释放浓度, 起到缓交联 目的, 使其在 地层 中边 流动 边交 联 , 且 逐 渐增 加粘 度E w] , 并 对 高渗 透 层产生物理封堵作用, 从而形成后注流体改变方向, 对中 低渗透层产生 驱替作用 , 改善 了油层深 部 的非 均质性 , 扩 大后续水驱波及体积, 进而提高原油采收率[ 8 ] 。 2 实验部 分 2 . 1 实验 药剂 与仪器 调驱剂主剂为疏水缔合性聚合物, 粘均相对分子质

油藏深部调驱技术研究(论文)

油藏深部调驱技术研究(论文)

适用范围
适用于中低含水 适用于低中高含水非均 适用于中高含水非
阶段,隔层发育油藏,质油藏,连片或油藏整体调均质油藏,油藏整体实
单井点或连片措施。 驱。
施。
配方特点
强度大,剂量小
强度较弱,剂量较大
强度弱,剂量大
效 果 有效期短,增油量少 有效期较长,增油量较多。 有效期长,增油量多。
调驱技术研究
ER= ED×EV
5000
0 月 4000 产 油 3000 量 t 2000
1000
0 含 100 水 95 率 90 % 85
80 75 70
199701 199802 199906 200006 200106 200206 200306 200406 200506 200606
见效特征
2)动用程度提高
8048井调剖后 剖面动用由36%上 升至64%,厚度动 用由24.9%上升至 51.3%。
见效特征
3)递减、含水率上升速度减缓
核实递减率(%)
40 30 20 10
0 -10 -20
1998
八1区克下组调驱前后区块递减率变化示意图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核实自然递减 核实综合递减
2004
2005
近年八1区克下组含水上升率变化示意图
30 25 20 15 10
5 0 (5) (10) (15) (20) (25)
区块
彩参 2 井区三工河组 红 29 井区克上组 八 1 区克下组 552 井区八道湾组 合计
调驱方式
整体调驱 整体调驱 高产区连片调驱 高产区连片调驱
增加可采储量 (×104t) 31.3 8.6 346 18 403.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部调驱工艺技术研究与应用
奈曼凹陷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奈曼旗境内,是辽河外围开鲁盆地西南侧的一个次级负向构造单元,勘探面积800km2,在九佛堂组均见到良好的油气显示。

奈曼油田自2007年开始试验注水,主要以分层注水为主。

受注水影响,奈曼油田目前含水80%以上的油井有19口,占总井数的15%。

其中14口在注水井区之内。

随着注水的不断深入,高含水井逐年增加,高含水井的增多已成为制约区块高效开发的一大难题。

通过水井调驱的研究应用,实现水驱油藏稳油控水,是目前生产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标签:调驱;优化;启动厚度
1 概况
奈曼油田在注水模式上,采取菱形井网、多井点、小排量温和注水方式,加强注采参数优化,在注水技术上,逐步向层系内细分注水转化,在注水质量上,强化注水井洗井制度、回注污水三级过滤把关、加大水质检测,通过这一系列工作,近几年注水质量稳步提高。

2013年以来,通过科研攻关,研究形成适合奈曼油田的调驱体系配方,并在现场应用中取得成功,对减缓层间矛盾,提高低渗层的水驱作用有着重要意义。

2 深部调驱技术注入配方优化研究
确定奈曼油田的深部调驱体系类型为酚醛调驱体系,推荐了奈曼油田系列强度深部调驱配方体系,分别为:体系1,0.2%P2000+0.2%JL-5;体系2,0.2%P2000+0.3%JL-5;体系3,0.2%P2000+0.4%JL-5;体系4,0.2%P2000+0.5%JL-5。

2013年7月调驱运行时先注入体系1,0.2%P2000+0.2%JL-5,根据奈1-44-54、奈1-48-50井采出液聚合物浓度检测数据显示分析,表明在这两口井方向上,初期出现注入液窜流,9月30日调整,注入体系3(0.2%P2000+0.4%FQ),同时下调水量至40m3,后期体系调整浓度加强后,窜流现象得到抑制。

2015年11月6日考虑调驱井组注入压力增长平缓,调整,注入体系4(0.2%P2000+0.5%FQ),同时上调水量至50m3。

3 注聚工艺流程的优化
①多次整改调驱注聚工艺流程。

针对奈曼油田整体注水量小(日注量600余m3)、调驱日用水量大(日注量100m3),干线压力(15MPa)易受调驱配药影响的问题。

对配药器口径进行了优化,药器口径由10mm更改为6mm,提高瞬时吸药负压,使干粉在上水压4MPa时药品顺利吸入,减小对干线压力的影响。

②同时增配50m3储水罐,提高配药速度,配液时间由原来的90分钟降至
20分钟,确保凝胶有了充足的熟化时间。

同时更改配药操作规程,阀门开启严格遵守“慢、稳、半”操作流程。

进行综合调整后,顺利完成配药且对注水干线压力无影响。

③针对奈曼地区夏季温度高,酚醛交联剂高温变质,影响成胶效果的问题,在8月份与四区协调,调配一座板房到调驱现场,使用空调降温,保证药品存放不变质。

为确保冬季调驱现场正常施工,2014年在调驱现场搭建保温棚,通过加热设备保证冬季施工环境在16℃以上,实现冬季连续施工。

④2015年5月9日调驱复注试运行,按原配方注药后成胶强度不达标,5月25日停止注药。

工艺技术人员经过研究分析,初步认定调驱药品质量和注入水水质可能是影响调驱体系不成胶的主要原因。

在第一时间将药品送往钻采院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合格,排除药品质量的影响因素。

为进一步排查原因,对清水和目前注入的清污混注水进行水分析化验,并用两种水样配置用水做调驱体系成胶性能评价。

化验结果和性能评价结果对比分析确定是清污混注水中Fe3+等细菌含量超标直接影响了调驱体系的成胶强度。

为解决该问题,研究决定从奈水1井连接管线到调驱现场,将注入水改为清水。

6月22日恢复注药,奈1-44-50井6月24日取样,7月9日黏度上升至16080 厘泊,奈1-48-54井7月1日取样,7月16日黏度上升至10230厘泊,调驱体系黏度测定数据和现场挑挂均显示成胶良好。

4 深部调驱施工过程
4.1 注入初期压力设计
根据公式法计算和以往注水经验注入初期压力设计为不大于14MPa,注入压力控制在干线注水压力之内。

若初期施工时压力大于12.0MPa,清水顶替(试压力变化情况确定水量,暂定30m3);若清水顶替无效,反洗井。

若清水顶替无效,反洗井并管线及搅拌罐排空,排放至干化池。

排空后恢复注水。

4.2 施工过程
连接施工管线,在21MPa下对地面管汇全井试压,时间不少于10min,不刺不漏。

开展深部调驱注入,日配注40m3。

要求在注入过程中根据注入压力、对应油井变化情况,及时调整配方。

深部调驱先导试验在奈1-44-50井和奈1-48-54井开展。

深部调驱先导实验,于2013年7月进入现场注入,其中奈1-48-54井于2013年7月3日进入现场注入,至2015年10月底累计注药347天,奈1-44-50井于2013年7月21日进入
现场注入,至2015年10月底累计注药328天。

目前单井日注水量50m3,累积注入44931.3m3。

5 效果评价
5.1 周边油井受效情况
调驱2个井组控制油井6口,2013年至今调驱井组受效油井累计增油941.4吨。

5.2 调驱井组注入压力有效上升
2013年7月21日奈1-44-50井注入调驱剂,2013年9月30日调整配方(体系3)同时下调水量(50m3至40m3),11月13日调驱结束(冬季停注),注入压力由8.9MPa上升至10.1MPa,2014年11月25日复注,2015年2月11日停注,注入压力10.5 MPa上升至12.5MPa,2015年5月19日复注,11月6日调整配方(体系4)同时上调水量(40m3至50m3),注入压力由11.8 MPa上升至目前13.2MPa。

2013年7月3日奈1-48-54井注入调驱剂,2013年9月30日调整配方(体系3)同时下调水量(50m3至40m3),11月13日调驱结束(冬季停注),注入压力由8.5MPa上升至10MPa,2014年11月25日复注,2015年2月11日停注,注入压力10.6 MPa上升至11.8MPa,2015年5月19日复注,11月6日调整配方(体系4)同时上调水量(40m3至50m3),注入压力由11.8MPa上升至目前12.5MPa。

5.3 调驱后注入剖面得到明显改善
奈1-44-50井在2013年调驱前吸水层集中在106-110#,5个层,吸水厚度54.8m,吸水厚度比例40.3%;11月份调驱后吸水层增加至7个层,但吸水厚度降为15.6m,吸水厚度比例15.6%。

主要原因是调驱后封堵2个厚层强吸层,封堵厚度29.8m。

调驱后启动3个新层,启动厚度4.9m,2014年5月吸水层恢复至5个层,但吸水小层有所变化,2015年5月吸水剖面显示与2013年7月对比,通过调驱,原来5个吸水层完全封堵,重新启动9个新层。

奈1-48-54井在调驱前吸水厚度54.8m,10个层,11月份调驱后吸水厚度降至18.8m,8个层,但是调驱后启动4个新层,启动厚度10.3m,强吸水层117-120#,相对吸水量由60.76%降至24.7%。

2014年测试显示调驱后启动的新层仍然保持吸水,吸水比例相对平均,2015年5月测试与2014年5月对比,原来吸水层完全封堵,重新启动上面8个小层。

通过对调驱效果的跟踪,及时调整调驱配方,优化工艺流程,保证成胶效果。

测试结果显示调驱井组吸水层数增加、吸水剖面发生改变,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注入水的波及体积,并取得一定驱油成效。

参考文献
[1] 姚俊材.深部调驱技术[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
[2] 毛金成,王萍.关于深部调剖剂发展现状的研究[J].试采技术,2002,23(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