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造工艺学输出轴课程设计

合集下载

机械制造工艺学输出轴课程设计

机械制造工艺学输出轴课程设计

目录机械制造工艺课程设计..........................................1一、序言 (3)二、设计任务.....................................................................4三、输出轴零件的工艺分析 (4)1.零件的作用 (4)2.零件的图样分析 (4)四、工艺规程设计 (4)1.确定毛坯的制造形式 (4)2.基面的选择 (4)3.制定工艺路线 (4)4.机械加工余量及工序尺寸的确定 (6)5.确定切削用量及基本工时 (7)五、参考文献 (17)一、序言机械制造工艺课程设计是在我们完成了全部基础课、技术基础课、大部分专业课以及参加了生产实习之后进行的。

这是我们在进行毕业设计之前对所学各课程的一次深入的综合性的复习,也是一次理论联系实际的训练,因此,它在我们四年的大学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通过本次课程设计,应该得到下述各方面的锻炼:1. 能熟练运用机械制造工艺设计中的基本理论以及在生产实习中学到的实践知识,正确地解决一个零件在加工中的定位、夹紧以及工艺路线安排、工艺尺寸确定等问题,保证零件的加工质量。

2. 通过绘制零件图和工序图,提高自己的计算机绘图能力.3. 学会使用手册及图表资料。

掌握与本设计有关的各种资料的名称、出处、能够做到熟练运用。

就我个人而言,通过这次设计,基本上掌握了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设计。

并学会了使用和查阅各种设计资料、手册和国家标准等。

最重要的是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现代实际工艺设计问题,巩固和加深了所学到的东西。

并在设计过程中,学到了很多课堂上没有学到的东西。

本说明书主要是CA6140卧式车床上的输出轴的有关工艺规程的设计说明,由于自身能力水平有限,设计存在许多错误和不足之处,恳请老师给予指正,谢谢!二、设计任务分析输出轴的技术要求,并绘制零件图。

设计零件技术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填写工艺文件。

输出轴课程设计

输出轴课程设计

输出轴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输出轴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

2. 学生能描述输出轴的工作原理,并分析其在机械系统中的作用。

3. 学生能运用相关的数学和物理知识,对输出轴的转速、扭矩等参数进行计算和评估。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CAD软件进行输出轴的设计和绘制,掌握基本的工程制图技巧。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数据分析,对输出轴的性能进行评价和优化。

3. 学生能够运用团队合作的方式,完成输出轴相关项目的设计、制作和展示。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机械工程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2. 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养成认真、负责的工作习惯。

3.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沟通、协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机械工程学科的基础实践课程,旨在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输出轴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高年级阶段,具备一定的机械工程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动手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课程性质和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实践操作和团队合作,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确保课程目标的达成。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输出轴设计、制作和优化等方面的实际操作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输出轴的基本概念与分类:介绍输出轴的定义、作用及在各类机械系统中的应用;分析不同类型的输出轴特点及其适用场合。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二节2. 输出轴的工作原理:讲解输出轴的工作原理,包括转速、扭矩等关键参数的传递过程;分析影响输出轴性能的因素。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三节3. 输出轴的设计与计算:学习输出轴的设计方法,掌握相关数学和物理知识,进行转速、扭矩等参数的计算;介绍输出轴的强度、刚度计算方法。

教材章节:第三章第一节、第二节4. 输出轴的CAD设计与绘制:运用CAD软件进行输出轴的设计和绘制,掌握基本的工程制图技巧;结合实际项目,进行输出轴的详细设计。

输出轴课程设计说明书

输出轴课程设计说明书

输出轴课程设计说明书机械制造课程设计⽬录⼀.输出轴⼯艺分析1.1输出轴的作⽤1.2输出轴的材料1.3输出轴的⼯艺分析1.3.1零件的组成表⾯:1.3.2零件的重要表⾯:1.4零件的技术要求⼆.确定⽑胚三.⼯艺路线的确定3.1基准的选择3.1.1 粗基准的选择3.1.2精基准的选择3.2各表⾯加⼯⽅法的确定3.3确定⼯艺路线四.切削⽤量的选择五.加⼯余量的选择六.设备⼯装6.1⼑具的选择6.2选择量具6.3夹具设计七.设计体会⼋.三维图九.⼆维图⼗.⼯艺路线单⼗⼀.⼯序卡⽚⼗⼆. 检验卡⽚⼀输出轴⼯艺分析1.1输出轴的作⽤输出轴主要应⽤在动⼒输出装置中,是输出动⼒的主要零件之⼀。

其主要作⽤是传递转矩,使主轴获得旋转的动⼒,其⼯作中要承受较⼤的冲击载荷和扭矩。

因此,该零件需具有⾜够的耐磨性和抗扭强度。

1.2输出轴的材料45号钢的性能如下表所⽰。

相对加⼯性能为Kr=1 因此零件材料为45号钢1.3输出轴的⼯艺分析1.3.1零件的组成表⾯:Φ55. Φ60.Φ65.Φ75.Φ176外圆30°的锥⾯ 2X Φ8的两个斜孔 10X Φ20的孔Φ50.Φ80.Φ104的内孔600MPa 355MPa 16% 39J 179~229HBS40%键槽、倒⾓1.3.2零件的重要表⾯:1.Φ55.Φ60.Φ65.Φ75的外圆要求较⾼,为了保证输出轴旋转时的速度,表⾯粗糙度有较⾼的要求,外圆的粗糙度要求都为Ra1.25um,内孔为Ra3.2um,其他为Ra12.5um1.4零件的技术要求调质处理200HBS,10-Φ20均布孔相对与中轴线的位置度公差为Φ0.05,键槽相对于中轴线的平⾏度公差为0.08, Φ55外圆相对于A、B外圆的圆跳度公差为0.04,Φ80内孔相对于A、B的圆跳动公差为0.04除⼤端端⾯、Φ80内孔⾯以及10-Φ20均布孔的表⾯粗糙度为Ra3.2,其余都是12.5。

⼆、确定⽑胚因为使⽤45钢(碳素钢),且输出轴既承受弯矩⼜承受转矩,⼒学性能要求⾼,所以选择棒料。

输出轴课程设计

输出轴课程设计

提高刚度的措施和方法
选择高刚度材料
优化结构,减小截面尺寸
增加支撑,减少悬臂长度
采用空心轴或中空结构
06
输出轴的热处理和表面处理
输出轴的热处理要求和方法
热处理工艺: 淬火、回火、
表面淬火等
温度控制:根 据材料和工艺 要求精确控制 加热和冷却温

时间控制:根 据材料和工艺 要求精确控制 加热和保温时
常用输出轴材料及其特性
碳素钢:具有良好的强度和韧性,易于加工和热处理,成本较低。 合金钢:具有更高的强度和耐磨性,适用于高负载和高速运转的输出轴。 不锈钢:具有较好的耐腐蚀性和美观性,适用于需要防锈和清洁的场合。 铸铁:具有较好的耐磨性和抗压强度,适用于低速重载的输出轴。
材料选择的原则和方法
考虑输出轴的工作条件和性能要求 选择具有足够强度和韧性的材料 考虑材料的耐磨性和耐腐蚀性 考虑材料的加工性能和经济性
注意事项:在计 算过程中要考虑 轴的材料、截面 尺寸等因素对弯 矩的影响
输出轴的扭矩计算
扭矩计算公式:T=9550*P/n
扭矩计算的意义:确保输出轴能够承受工作载荷,避免发生扭转变形或断裂
扭矩计算时需要考虑的因素:输入功率、转速以及减速比等
扭矩计算步骤:根据设计要求和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电机和减速器,然后进行扭矩计算,确 保输出轴的强度满足要求
输出轴的设计精度和制造质量直接影响机械设备的性能和使用寿命。
输出轴设计的原则和要求
输出轴设计应 满足使用要求, 确保机械性能
稳定可靠
输出轴设计应 考虑制造工艺 的可行性,降
低制造成本
输出轴设计应 注重安全性, 确保操作人员
安全
输出轴设计应 注重环保,减 少对环境的污

减速箱输出轴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机械制造课程设计讲解学习

减速箱输出轴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机械制造课程设计讲解学习

湖南科技大学机械制造基础课程设计减速箱输出轴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说明书成绩:指导老师:宾光富设计人:周宏业专业及班级:12级车辆工程一班学号:1203060124时间:2015年6月7日--2015年6月12日湖南科技大学课程设计报告课程设计名称:减速箱输出轴(批量2000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学生姓名:周宏业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专业及班级:12级车辆工程一班学号: 1203060124指导教师:宾光富2015年6月10日目录一.机械制造课程设计的目的二.减速箱输出轴的工艺性分析1.减速器输出轴的用途和工作原理2.减速箱输出轴的技术要求3.审查减速器输出轴的工艺性三.生产纲领的计算与生产类型的确定1.生产类型的确定2.生产纲领的计算四.选择毛坯、确定毛坯尺寸、设计毛坯图1.毛坯的选择2.确定毛坯的尺寸公差及机械加工余量五.选择减速箱输出轴的加工方法,制定工艺路线1.定位基准的选择2.零件表面加工方法的选择3.加工阶段的划分4.工序的合理组合5.加工顺序的安排6.零件的工艺路线的确定六.工序加工余量的确定,工序尺寸及公差的计算七.工序设计(选择加工设备和工艺设备)1.选择加工设备2.选择工艺设备八.确定工序的切削用量1.背吃刀量的确定2.进给速度的确定3.切削速度的确定九. 填写工艺过程卡和主要工序的工序卡十.设计体会十一.参考文献十二.附录减速箱输出轴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一.课程设计的目的1.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且能把理论只是和课内外的生产实践相结合,从而解决零件在加工中定位,加紧以及工艺路线的安排,工艺尺寸的确定等一系列实际问题,最终保证零件的加工质量。

2.提高基本意识和技能,通过课程设计,掌握工艺规程和工艺装备设备设计的方法和步骤,初步具备计工艺规程和工艺装备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识图、绘图、计算和编写技术文件的基本技能。

3.锻炼使用手册及图表资料的能力,能够熟练地依据给定的任务而查找相关的资料、手册及图表并掌握其中的设计信息用于设计参数的确定。

输出轴夹具课程设计说明书

输出轴夹具课程设计说明书

目录前言 (2)一、机床夹具设计基础知识 (3)二、零件分析 (6)三、定位方案分析 (7)四、定位误差分析 (7)五、夹紧方案的确定 (8)六、夹紧结构设计 (8)七、机床的选择 (9)八、小结 (10)九、参考资料 (11)前言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是我们对机械制造工艺学这门课程的充分运用,通过这次的课程设计,我们可以将所学知识在实践中得到体现。

如在对机械加工夹具设计过程中,对于夹具定位方案的分析、夹紧方案的分析,以及对夹具结构的设计都使我们得到了实践的锻炼。

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对加工要求进行分析,设计了几种方案,其中也遇到了很多的问题,如是否符合基本的定位要求,夹具的结构是否合理,所设计的夹具是否经济等等,带这些问题筛选方案,最终设计了本次的方案,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我们学习的过程。

总之这是一次我们运用所学知识的解决实际问题的一次练习。

在设计过程中或许也还存在着许多缺陷,可能会有考虑不周甚至错误之处,希望老师指正,以便我们得到更好的进步。

一、机床夹具设计基础知识在机械制造的各个加工工艺工程中,必须使工件在工艺系统中处于正确的位置,以保证加工质量,并提高生产效率。

把为了使工件处于正确位置上所使用的各种工艺装备称为夹具,如检验夹具、焊接夹具、装配夹具等。

在机床上对工件进行切削加工时,为了保证加工精度,必须正确地安放工件,使工件相对于刀具和机床占有正确的位置,这一过程称为“定位”。

为了保证这个正确位置在加工过程中稳定不变,应该对工件施加一定的夹紧力,这个过程称为“夹紧”。

这两个过程总称为“安装”。

在机床上实现安装过程的工艺装备,就是“机床夹具”。

机床夹具的种类很多,其中,使用范围最广泛的是通用夹具,如车床上用的三爪自定心卡盘和铣床上用的平口虎钳等。

这类夹具的规格尺寸已经标准化,由专业厂家进行生产。

而用于批量生产,专门为工件某加工工序服务的专用夹具,则必须由各个制造厂自行设计制造。

由于专用夹具的设计制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加工质量、生产率、劳动条件和生产成本,因此,它是各机械制造厂新产品投资、老产品改进和工艺更新中的一项重要生产技术准备工作,也是每一个从事机械加工工艺的技术人员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

输出轴《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方案说明书

输出轴《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方案说明书

机电及自动化学院《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说明书设计题目:输出轴工艺规程设计目录1、零件的分析1.1、计算生产纲领,确定生产类型------------------------- 31.2、零件的作用-----------------------------------------31.3、零件的工艺分析-------------------------------------32、工艺规程设计2.1、确定毛坯的制造形式---------------------------------32.2、基准的选择-----------------------------------------42.3、制定工艺路线---------------------------------------42.3.1、加工方法的选择---------------------------------42.3.2、加工顺序的安排---------------------------------42.3.3、拟定加工工艺路线-------------------------------52.3.4、加工路线的确定--------------------------------62.3.5、加工设备的选择--------------------------------62.3.6、刀具的选择------------------------------------73、机械加工余量、工序尺寸及毛坯尺寸的确定-------------74、确定切削用量及加工时间4.1、切削用量选定--------------------------------------104.2、基本加工时间确定-----------------------------------145、小结----------------------------------------------------186、参考文献------------------------------------------------197、附件---------------------------------------------19第一章零件的分析1.1计算生产纲领,确定生产类型如下面零件图所示为输出轴,该产品年产量为5000台,设其备品率为16%,机械加工废品率为2%,现制订该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

输出轴课程设计报告说明书

输出轴课程设计报告说明书

输出轴课程设计报告说明书
轴课程设计报告需要包含以下内容:
1. 引言:介绍轴课程设计的背景和目的,阐述课程设计的重要性。

2. 教学目标:明确轴课程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建立起完整的教学体系,有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和能力素质。

3. 教学内容:详细叙述轴课程的教学内容,并注重教学内容的合理性和系统性。

4. 教学方法:对于每个环节的授课方式设计合理的教学法,以便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提高其学习效率。

5. 教学手段: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选择适合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实验教学等。

6. 评估方式:制定合理的评估方式,通过测试、评价等形式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不断完善教学效果。

7. 教学进度:根据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目标和难度程度,合理地制定授课进度和内容组织方式。

8. 教学资源:选择适合的教学资源,包括教科书、案例分析、教师的授课笔记、课程PPT等。

9. 教学效果:通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反馈情况,对教学方案进行调整和改进,使课程教学效果不断提高。

总之,轴课程设计报告需要注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设计,充分体现教学主题和教学效果,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机械制造工艺课程设计 (1)一、序言 (3)二、设计任务 (4)三、输出轴零件的工艺分析 (4)1.零件的作用 (4)2.零件的图样分析 (4)四、工艺规程设计 (4)1.确定毛坯的制造形式 (4)2.基面的选择 (4)3.制定工艺路线 (4)4.机械加工余量及工序尺寸的确定 (6)5.确定切削用量及基本工时 (7)五、参考文献 (17)一、序言机械制造工艺课程设计是在我们完成了全部基础课、技术基础课、大部分专业课以及参加了生产实习之后进行的。

这是我们在进行毕业设计之前对所学各课程的一次深入的综合性的复习,也是一次理论联系实际的训练,因此,它在我们四年的大学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通过本次课程设计,应该得到下述各方面的锻炼:1. 能熟练运用机械制造工艺设计中的基本理论以及在生产实习中学到的实践知识,正确地解决一个零件在加工中的定位、夹紧以及工艺路线安排、工艺尺寸确定等问题,保证零件的加工质量。

2. 通过绘制零件图和工序图,提高自己的计算机绘图能力.3. 学会使用手册及图表资料。

掌握与本设计有关的各种资料的名称、出处、能够做到熟练运用。

就我个人而言,通过这次设计,基本上掌握了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设计。

并学会了使用和查阅各种设计资料、手册和国家标准等。

最重要的是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现代实际工艺设计问题,巩固和加深了所学到的东西。

并在设计过程中,学到了很多课堂上没有学到的东西。

本说明书主要是CA6140卧式车床上的输出轴的有关工艺规程的设计说明,由于自身能力水平有限,设计存在许多错误和不足之处,恳请老师给予指正,谢谢!二、设计任务分析输出轴的技术要求,并绘制零件图。

设计零件技术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填写工艺文件。

设计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装备。

三.输出轴零件的工艺分析1. 零件的作用题目所给定的零件是车床的输出轴,主要作用,一是传递转矩,使车床主轴获得旋转的动力;二是工作过程中经常承受载荷;三是支撑传动零部件。

零件的材料为45钢,是最常用中碳调质钢,综合力学性能良好。

2.零件的图样分析(1)两个0.0240.01160++∅mm 的同轴度公差为0.02∅mm 。

(2)0.05054.4++∅mm 与0.0240.01160++∅mm 的同轴度公差为0.02∅mm 。

(3)0.0210.00280++∅mm 与0.0240.01160++∅mm 的同轴度公差为0.02∅mm 。

(4)保留两端中心孔A1,A2。

(5)调质处理28-32HRC 。

四.工艺规程设计1. 确定毛坯的制造形式零件材料为45钢。

考虑到机床在运行中药经常正反转,以及加速转动,所以零件在工作过程中则承受交变载荷及冲击载荷,选择锻件,以使金属纤维尽量不被切断,保证零件工作可靠。

2. 基面的选择(1)粗基准的选择。

对于一般输出轴零件而言,以外圆作为粗基准是完全合理的,按照有关粗基准的选择原则,当零件有不加工表面时,应以这些不加工表面作粗基准;若零件有若干个不加工表面时,则应以与加工表面要求相对位置精度较高的不加工表面作为粗基准,现选取输出轴的两端作为粗基准。

(2)精基准的选择。

主要应该考虑基准重合的问题。

当设计基准与工艺基准不重合时应该进行尺寸换算。

3.制定工艺路线 (1)工艺路线方案一工序1 下料 棒料90400mm mm ∅⨯ 工序2 热处理 调质处理28~32HRC工序3 车 夹左端,车右端面,见平即可。

钻中心孔,粗车各端各部88∅见圆即可,其余均留精加工余量3mm工序4 精车 夹左端,顶右端,精车右端各部,其中0.0240.0116035mm mm ++∅⨯、0.0210.0028078mm mm ++∅⨯处分别留磨削余量0.8mm工序5 车 倒头装夹工件,车端面保证总长380mm ,钻中心孔,粗车外圆各部,留精加工余量3mm ,与工序3相接工序6 精车 倒头,一头一顶精车另一端各部,其中0.055485mm mm ++∅⨯、 0.0240.0116077mm mm ++∅⨯处分别留磨削余量0.8mm工序7 磨 用两顶尖装夹工件,磨削0.0240.01160mm ++∅两处,0.0210.00280mm ++∅至图样要求尺寸工序8 磨 倒头,用两顶尖装夹工件,磨削0.055485mm mm ++∅⨯至图样要求尺寸工序9 划线 划两键槽线工序10 铣 铣00.04318mm +-∅键槽两处工序11 检验 按图样检查各部尺寸精度 工序12 入库 油封入库 (2)工艺路线方案二工序1 下料 棒料90400mm mm ∅⨯工序2 车 夹左端,车右端面,见平即可。

钻中心孔,粗车各端各部88∅见圆即可,其余均留精加工余量3mm工序3 车 倒头装夹工件,车端面保证总长380mm ,钻中心孔,粗 车外圆各部,留精加工余量3mm ,与工序3相接工序4 精车 夹左端,顶右端,精车右端各部,其中0.0240.0116035mm mm ++∅⨯、0.0210.0028078mm mm ++∅⨯处分别留磨削余量0.8mm工序5 精车 倒头,一头一顶精车另一端各部,其中0.055485mm mm ++∅⨯、 0.0240.0116077mm mm ++∅⨯处分别留磨削余量0.8mm工序6 磨 用两顶尖装夹工件,磨削0.0240.01160mm ++∅两处,0.0210.00280mm ++∅至图样要求尺寸工序7 磨 倒头,用两顶尖装夹工件,磨削0.055485mm mm ++∅⨯至图样要求尺寸工序8 划线 划两键槽线工序9 铣 铣00.04318mm +-∅键槽两处工序10 热处理 调质处理28~32HRC 工序11 检验 按图样检查各部尺寸精度 工序12 入库 油封入库 (3)工艺方案的比例与分析上述两个工艺方案的特点在于:方案一是先热处理,调质处理,然后再加 工输出轴的各部的尺寸。

方案二则相反,先是加工轴的各部尺寸,然后热处理。

两种方案比较可以看出,方案一先热处理可以使加工精度更精确,减少了加工误差,不受热处理影响尺寸,方案二选择先加工,后热处理,零件加工后受到热处理影响,使零件尺寸产生变形,故而先加工后热处理这种方案不合理,然而对于方案一与方案二比较,方案一得工序4和工序5与方案二的刚好相反,方案一得先精车一头后车另一头,更不合理,方案二的工序5和工序6这样的顺序更加合理,因为先车后精车相对于垂直度误差之类的更小,而方案一,加工导致形位误差更加严重。

因此综上所述,最后的加工路线如下: 工序1 下料 棒料90400mm mm ∅⨯ 工序2 热处理 调质处理28~32HRC工序3 车 夹左端,车右端面,见平即可。

钻中心孔,粗车各端各部88∅见圆即可,其余均留精加工余量3mm工序4 车 倒头装夹工件,车端面保证总长380mm ,钻中心孔,粗 车外圆各部,留精加工余量3mm ,与工序3相接工序5 精车 夹左端,顶右端,精车右端各部,其中0.0240.0116035mm mm ++∅⨯、0.0210.0028078mm mm ++∅⨯处分别留磨削余量0.8mm工序6 精车 倒头,一头一顶精车另一端各部,其中0.055485mm mm ++∅⨯、 0.0240.0116077mm mm ++∅⨯处分别留磨削余量0.8mm工序7 磨 用两顶尖装夹工件,磨削0.0240.01160mm ++∅两处,0.0210.00280mm ++∅至图样要求尺寸工序8 磨 倒头,用两顶尖装夹工件,磨削0.055485mm mm ++∅⨯至图样要求尺寸工序9 划线 划两键槽线工序10 铣 铣00.04318mm +-∅键槽两处工序11 检验 按图样检查各部尺寸精度 工序12 入库 油封入库以上工艺过程详见附表1“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卡” 。

4. 机械加工余量及工序尺寸的确定“输出轴”零件材料为45钢,硬度为28-32HRC ,生产类型为单件小批量生 产,采用锻件。

根据原始数据及加工工艺,分别确定各加工表面的机械加工余量,工序尺寸如下:1. 外圆表面(88∅)考虑加工长度为400mm ,由于原来的非加工表面的直径为90,且88∅表面为自由尺寸公差,表面粗糙度为,只要求粗加工,此时直径余量2Z=2mm 已能满足加工要求。

2. 两70∅外圆加工表面由于上述的外圆表面已加工成88∅,故而先把其经过粗加工加工成73∅,留了3mm 精加工余量,然后经过经过精加工达到加工要求。

确定如下工序尺寸及余量为:粗车:90∅mm粗车:88∅mm 2Z=2mm 粗车:73∅mm 2Z=15mm 精加工:70∅mm 2Z=3mm3. 两个0.0240.01160++∅mm 、一个0.0210.00280++∅mm 、一个0.0554.4+∅mm 加工表面 由于上述的外圆表面均要经过磨削,使其表面粗糙度达到,才能满足要求,故而确定如下工序尺寸及余量:(1) 两个0.0240.01160++∅mm 加工表面粗车:90∅mm粗车:88∅mm 2Z=2mm 粗车:73∅mm 2Z=15mm 粗车: 63∅mm 2Z=10mm 精加工:60.8∅mm 2Z=2.2mm 磨削:60∅mm 2Z=0.8mm(2) 一个0.0210.00280++∅mm 加工表面粗车:90∅mm粗车:88∅mm 2Z=2mm 粗车:83∅mm 2Z=5mm 精加工:80.8∅mm 2Z=2.2mm 磨削:80∅mm 2Z=0.8mm(3)一个0.05054.4+∅mm 加工表面粗车:90∅mm粗车:88∅mm 2Z=2mm 粗车:73∅mm 2Z=15mm 粗车: 63∅mm 2Z=10mm 粗车:57.4∅mm 2Z==5.6mm 精加工:55.2∅mm 2Z=2.2mm 磨削:54.4∅mm 2Z=0.8mm 5.确定切削用量及基本工时工序1:下料,棒料90400mm mm ∅⨯工序2:热处理,调制处理使工件硬度达到28~32HRC ,查看相关热处理手册, 调质处理应该是淬火+高温回火,钢件的淬火温度应该A3+(30~50)℃,加热时间0.590290min KD τ=∂=⨯⨯=,保温时间应该比加热时间长15左右。

工件的高温回火温度加热温度通常为560~600℃,回火时间一般定在一个小时左右。

就能使工件硬度达到28~32HRC 。

工序3:夹左端,车右端面,见平即可。

钻中心孔,粗车各端各部88∅见圆即可,其余均留精加工余量3mm 。

1)车右端面,已知棒料长度400mm ,直径为,车削端面见平即可,由于表面粗糙度要求为,故为粗加工即可,由于最大加工余量max90882mm Z=-=。

可以一次性加工,加工长度设置在380mm 。

2)进给量f 根据《切削用量简明手册》,表,当刀杆尺寸为1625,3p mm mm mm a ⨯≤以及工件直径为60mm 时,f = ~0.7mm/r, 按车床C620车床说明书取f = 0.5mm/r,3) 计算切削速度 按《切削手册》表,切削速度的计算公式为()min vvvc vmm x y p C v k fa T =其中:242,0.15,0.35,0.2v v vm y C x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