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相关基因表达与其发生发展预后及治疗的相关性研究

合集下载

乳腺癌的分子机制与治疗进展

乳腺癌的分子机制与治疗进展

乳腺癌的分子机制与治疗进展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也是导致女性死亡的主要原因。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对于乳腺癌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不仅揭示了其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还推动了新一代治疗策略的出现。

本文将针对乳腺癌的分子机制和治疗进展进行探讨。

一、乳腺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1. 基因突变与乳腺癌基因突变是导致乳腺癌发生与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已经证实 BRCA1 和BRCA2 基因突变会增加患乳腺癌的风险。

此外,其他多个基因如 TP53、PTEN、PIK3CA 也参与了乳腺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等关键过程。

2. 雌激素受体 (ER) 在乳腺癌中的作用ER 是一个关键转录因子,在正常情况下调控维持正常细胞功能。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ER 的异常表达或突变会导致乳腺癌的发生。

研究人员通过激活或抑制ER 信号通路来治疗 ER 阳性乳腺癌,例如使用雌激素拮抗剂如 tamoxifen。

3. HER2 与乳腺癌的关系HER2 是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家族中的一员,它参与调控细胞增殖和存活等重要功能。

在某些乳腺癌患者中,HER2 基因过度表达,导致肿瘤的侵袭性增强。

靶向 HER2 的药物如 Herceptin 已经成为治疗 HER2 阳性乳腺癌的重要选择。

4. 转移与肿瘤微环境转移是乳腺癌最致命的特征之一。

肿瘤细胞通过改变细胞外基质、血管生成和免疫逃逸等机制来实现转移。

深入了解肿瘤微环境对于寻找新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二、乳腺癌治疗进展1. 外科手术切除外科手术切除是乳腺癌的主要治疗方式,根据肿瘤大小和转移情况,可以选择乳房保留手术或乳房切除手术。

随着技术的进步,外科手术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改进,减少了对患者身体形象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2. 放射治疗放射治疗可用于乳腺癌手术后进行局部控制,并且可以降低复发风险。

现代放疗技术的引入,如三维适形放射治疗 (3D-CRT) 和强度调控放射治疗 (IMRT),使得剂量分布更加精确,减少了对正常组织的损伤。

乳腺癌发生转移及预后与RAB5A基因表达的相关性

乳腺癌发生转移及预后与RAB5A基因表达的相关性

乳腺癌发生转移及预后与RAB5A基因表达的相关性卜晓波;王春梅;宋洁;韩彦龙;王英;李静;王玉梅;于建渤;董德武【期刊名称】《中国组织工程研究》【年(卷),期】2005(009)010【摘要】目的:研究RAB5A基因的高表达在乳腺癌发生发展及转移与预后中的作用.方法:对牡丹江市肿瘤医院2003-01/12 46例乳腺癌术后标本,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RAB5A基因的表达.结果:RAB5A的表达在正常组织中不表达,而在乳腺癌组织中有不同程度的表达(P<0.01).结论:RAB5A是一个可能与乳腺癌发生、转移相关的基因,并且还可能与它们的分化程度有关.【总页数】2页(P124-125)【作者】卜晓波;王春梅;宋洁;韩彦龙;王英;李静;王玉梅;于建渤;董德武【作者单位】牡丹江医学院,生物教研室,黑龙江省,牡丹江市,157011;牡丹江医学院,生物教研室,黑龙江省,牡丹江市,157011;牡丹江医学院,生物教研室,黑龙江省,牡丹江市,157011;牡丹江医学院,生物教研室,黑龙江省,牡丹江市,157011;牡丹江医学院,生物教研室,黑龙江省,牡丹江市,157011;牡丹江医学院,病理教研室,黑龙江省,牡丹江市,157011;牡丹江医学院,病理教研室,黑龙江省,牡丹江市,157011;牡丹江医学院,病理教研室,黑龙江省,牡丹江市,157011;牡丹江医学院,病理教研室,黑龙江省,牡丹江市,157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相关文献】1.乳腺癌手术前后血液中Rab5a基因表达与其预后复发的相关性 [J], 张锋;宋张骏;陆建荣;汪存涛;陈楠;韩丕华2.RAB5A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转移相关性分析 [J], 李晓冬;刘文生3.自噬相关基因LC3、Beclin1及mTOR与乳腺癌发生发展及预后的相关性 [J], 杨燕; 张毓4.p53基因突变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及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J], 熊辉5.RAB5A基因与结肠癌发生、转移的相关因素研究 [J], 王春梅;卜晓波;宋洁;韩彦龙;王英;董凯;李静;王玉梅;于建渤;董德武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乳腺癌的基因表达与预后评估

乳腺癌的基因表达与预后评估

乳腺癌的基因表达与预后评估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逐年上升,给女性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乳腺癌的发展和治疗效果与基因表达密切相关,通过对乳腺癌基因表达的预后评估,可以更为准确地判断患者的生存期和治疗效果,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

一、乳腺癌基因表达概述乳腺癌基因表达是指乳腺癌细胞内的基因在转录和翻译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特定模式。

这种特定模式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乳腺癌发生的分子机制,还可以用于对乳腺癌分型、预后评估和治疗选择等方面的研究。

乳腺癌基因表达主要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如微阵列芯片和RNA 测序等,来获取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的基因表达谱。

这些数据经过生物信息学的加工和分析,可以找到与乳腺癌生长、转移、复发等密切相关的基因,从而为乳腺癌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二、乳腺癌基因表达与预后评估乳腺癌的预后评估是指通过分析患者肿瘤组织中的基因表达谱,预测乳腺癌患者的生存期和治疗效果。

通过基因表达谱的分析,可以将乳腺癌分为不同的亚型,并判断其生存期和复发的风险。

基于乳腺癌基因表达谱的预后评估方法有多种,其中较为成熟的是通过基因表达谱构建的预后模型。

这种模型可以根据乳腺癌的基因表达谱,将患者分为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进一步预测患者的生存期和治疗效果。

三、乳腺癌基因表达预后评估的应用乳腺癌基因表达预后评估在临床中已经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首先,基于乳腺癌基因表达谱的预后模型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判断患者的预后风险,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其次,基于乳腺癌基因表达谱的预后评估可以为临床试验的设计和患者的选取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基于乳腺癌基因表达谱的预后评估还可以帮助医生监测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乳腺癌基因表达预后评估的研究还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乳腺癌的基因表达谱受到肿瘤异质性和样本数量的限制,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

其次,预后模型的构建和验证需要大规模的临床样本和长期的随访数据,这对于资源有限的医疗机构来说是一个挑战。

转录因子SOX4SOX9与浸润性乳腺癌形成及发展的关系探讨

转录因子SOX4SOX9与浸润性乳腺癌形成及发展的关系探讨

转录因子SOX4SOX9与浸润性乳腺癌形成及发展的关系探讨【摘要】乳腺癌是女性中常见的恶性肿瘤,而转录因子SOX4和SOX9在乳腺癌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探讨了SOX4和SOX9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浸润性乳腺癌发展的关联。

研究发现,SOX4和SOX9的高表达与乳腺癌的浸润性和复发有关。

SOX4和SOX9在乳腺癌中通过调控细胞增殖、转移和侵袭等机制参与了肿瘤的发展。

SOX4和SOX9有望成为乳腺癌治疗和预后评估的新靶点。

本研究为深入了解SOX4和SOX9在浸润性乳腺癌中的作用机制提供了重要参考。

未来的研究应该着重探讨SOX4和SOX9在乳腺癌治疗中的潜在价值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关键词】乳腺癌、转录因子、SOX4、SOX9、浸润性、发展、治疗靶点、预后、促进因子、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也是世界范围内造成女性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乳腺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乳腺癌的预防、治疗和研究备受关注。

转录因子是一类在基因转录调控中起关键作用的蛋白质,可以通过调控基因的表达水平来影响细胞的功能和命运。

近年来,研究表明转录因子SOX4和SOX9在乳腺癌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SOX4和SOX9是SOX家族中的两个成员,它们在胚胎发育、干细胞的自我更新和分化等生物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于SOX4和SOX9在乳腺癌中的具体功能及其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确。

本研究旨在探讨转录因子SOX4和SOX9与浸润性乳腺癌形成及发展的关系,为深入理解乳腺癌的发病机制和寻找新的治疗靶点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

希望通过对SOX4和SOX9的研究,可以为乳腺癌的个性化治疗和精准预后评估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转录因子SOX4和SOX9与浸润性乳腺癌形成及发展的关系。

具体来说,我们旨在分析SOX4和SOX9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研究它们与浸润性乳腺癌的相关性,并深入探讨SOX4和SOX9在乳腺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

PDGFRA基因突变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PDGFRA基因突变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3
需要开发更高效的检测方法,以便更早、更准确 地检测出pdgfra基因突变,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 疗机会。
未来研究方向
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pdgfra基因突变与乳腺癌之间的关联,探索其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 。
需要开展更多的临床试验,以验证针对pdgfra基因突变的靶向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探索与其他治 疗手段的联合应用。
VS
监测指标
该基因突变可以作为监测乳腺癌复发的潜 在生物标志物,有助于及时发现和治疗复 发。
04
CHAPTER
当前研究进展与挑战
当前研究进展
01
已发现pdgfra基因突变与乳腺癌的发生和发展有关,
但具体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02
已有研究显示,pdgfra基因突变可能影响乳腺癌细
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
02
CHAPTER
pdgfra基因突变在乳腺癌中 的表达
基因突变概述
突变类型
点突变、插入、缺失、倒位、易位等 。
突变频率
每个细胞分裂时约有10^-8-10^-10 的突变率。
pdgfra基因突变与乳腺癌的关系
PDGFRA(血小板衍生生长因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受体α)基因突变在乳腺癌中较为罕见, 但与特定的临床特征和预后相关。
02
PDGFRA基因突变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密 切相关。
03
目前关于PDGFRA基因突变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 临床意义的研究较少,需要进一步探讨。
研究目的
01 探讨PDGFRA基因突变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情况。
02 分析PDGFRA基因突变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 预后的关系。
03
为乳腺癌的个体化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乳腺癌基因甲基化的研究进展

乳腺癌基因甲基化的研究进展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根据最新调查显示2018年全球新增210万乳腺癌患者,占女性所有癌症病例的25%。

中国乳腺癌每年发病率为21.6/10万女性,死亡率5.7/10万女性[1]。

乳腺癌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也给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机制十分复杂,涉及癌细胞和宿主细胞两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个多阶段、多步骤的复杂过程。

研究表明,DNA 甲基化表观遗传学改变所导致的基因表达异常也是乳腺癌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

然而,DNA 甲基化的最新检测技术有哪些,其在乳腺癌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中的作用如何,以及其在乳腺癌临床应用中优势和不足之处何在,这正是本文将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1甲基化的定义及检测技术DNA 甲基化(DNA methylation )指在DNA 甲基转移酶(DNA methyltransferases ,DNMTs )的催化下,以S⁃腺苷甲硫氨酸(S⁃adenosylmethionine ,SAM )为甲基供体,DNA 序列的5'端胞嘧啶5位碳原子结合上一组甲基的过程,可以稳定遗传给子代DNA序列[2]。

DNA 甲基化多发生在富含鸟嘌呤(G )和胞嘧啶(C )的序列即CpG 岛上,大多数CpG 岛是位于启动子区域,启动子区域的CpG 岛甲基化与转录相关的抑癌基因的失活有关。

因此,CpG 岛甲基化模式的定位已成为了解正常基因和病理基因表达的重要工具,可参与多种抑癌基因的转录沉作者单位:广东省妇幼保健院1.病理科,2.乳腺科,广州511400*通讯作者:严珊珊,Email :***********************乳腺癌基因甲基化的研究进展郭玉娟1,冯映业1,王永南2,严珊珊1*[摘要]乳腺癌的发生的分子机制仍然不明确。

研究显示表观遗传学改变(Epigenetics )所导致的基因表达异常也是乳腺癌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

表观遗传学改变是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不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基因表达的可遗传的变化,包括DNA 甲基化、组蛋白乙酰化、染色质重塑、基因组印记以及非编码RNA 等。

乳腺癌的分子分型基因表达和预后的相关性

乳腺癌的分子分型基因表达和预后的相关性

乳腺癌的分子分型基因表达和预后的相关性乳腺癌是一种常见的女性肿瘤,其发生和发展与许多遗传和环境因素有关。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研究的进展,人们对乳腺癌的分子分型和基因表达的研究逐渐深入。

本文将探讨乳腺癌的分子分型、基因表达与预后之间的相关性。

1. 乳腺癌的分子分型乳腺癌的分子分型是根据乳腺癌基因表达的模式和特征将其分类的方法。

目前,乳腺癌主要被分为四种分子分型:激素受体阳性(HR+)、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阳性(HER2+)、三阴性(Triple negative)以及基底样(Basal-like)。

这些分子分型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治疗和预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 基因表达与乳腺癌预后的相关性基因表达是指在细胞水平上基因转录产物的表达水平。

众多研究表明,乳腺癌基因的表达模式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

例如,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通常具有较好的预后,因为这种类型的乳腺癌对激素治疗的敏感性较高。

相比之下,HER2阳性和三阴性的乳腺癌往往预后较差,因为它们对激素治疗不敏感。

3. 基因表达谱的研究方法在研究乳腺癌的基因表达谱时,常用的方法包括PCR、DNA芯片和高通量测序等。

PCR是一种常用的定量分析方法,可以测定特定基因的表达水平。

DNA芯片技术利用微阵列上固定的探针探测样本中的mRNA,从而获得基因表达谱。

高通量测序则是将RNA序列通过高通量测序仪进行扫描,从而揭示出基因的表达模式。

4. 预后与分子分型的综合分析近年来,许多研究利用大规模数据集和生物信息学方法对乳腺癌的基因表达谱进行综合分析,以确定与预后相关的关键基因和信号通路。

这些研究结果为乳腺癌的预后评估和治疗选择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例如,一项研究发现,通过分析乳腺癌患者的基因表达谱,可以预测其淋巴结转移的风险,从而指导临床治疗策略的选择。

5. 个体化治疗策略的发展乳腺癌的分子分型和基因表达谱的研究为个体化治疗策略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基于分子分型和基因表达谱的预测模型,可以帮助医生选择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避免过度治疗或治疗无效。

乳腺癌的基因治疗与基因表达

乳腺癌的基因治疗与基因表达

乳腺癌的基因治疗与基因表达乳腺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临床上对其进行治疗的主要手段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化疗和内分泌治疗等。

然而,传统治疗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局限性,因此科学家们开始将目光投向了基因治疗与基因表达调控这一新的治疗领域。

本文将介绍乳腺癌基因治疗的相关概念以及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

一、乳腺癌基因治疗乳腺癌基因治疗是指通过改变肿瘤细胞的基因表达,以达到治疗乳腺癌的目的。

乳腺癌的基因治疗主要可以分为两类:基因的上调和基因的下调。

1. 基因的上调治疗基因的上调治疗是指通过引入外源基因或增强患者体内已有基因的转录和翻译水平,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一种常见的上调治疗方法是采用腺病毒载体将抗肿瘤基因导入肿瘤细胞中。

例如,目前已经应用于临床的HER2基因治疗,通过上调HER2信号通路的表达,有效地抑制了HER2阳性乳腺癌的生长。

2. 基因的下调治疗基因的下调治疗是指通过抑制肿瘤细胞内关键基因的表达,从而达到治疗乳腺癌的目的。

一种常见的下调治疗方法是使用RNA干扰技术,通过设计siRNA或shRNA分子,特异性地沉默靶基因。

举例来说,研究人员发现BRCA1基因突变可以导致乳腺癌的发生,因此,通过下调BRCA1基因的表达,可以达到治疗乳腺癌的效果。

二、基因表达调控的相关机制乳腺癌的发生和发展受到多个基因的调控,因此合理地调控基因表达可以有效地抑制乳腺癌的发展。

基因表达调控主要涉及到转录因子、DNA甲基化和非编码RNA等多个层次。

1. 转录因子的调控转录因子是调控基因表达的主要因素之一。

通过与DNA特定序列结合,转录因子可以促进或抑制基因的转录过程。

在乳腺癌中,ER、PR和HER2等转录因子的异常表达与乳腺癌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因此,通过调控这些转录因子的表达,可以实现对乳腺癌的治疗。

2. DNA甲基化的调控DNA甲基化是指在DNA链上加上甲基基团,从而抑制基因的转录过程。

研究发现,在乳腺癌中,许多抑癌基因的启动子区域出现甲基化异常现象,导致这些基因的抑制失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乳腺癌相关基因表达与其发生发展预后及治疗的相关性研究
发表时间:2016-05-10T11:40:30.343Z 来源:《心理医生》2015年15期供稿作者:夏月平黄雅琴
[导读] 河北大学医学部临床医学院同源异型盒基因是一类在进化中高度保守的DNA序列,共同点是具有183个核苷酸长度的同源区。

夏月平黄雅琴
(河北大学医学部临床医学院河北保定 071000)
【摘要】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通常发生在乳房腺上皮组织。

近年来女性乳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跟据资料统计,其发病率占全身各种恶性肿瘤的7-10%,在妇女仅次于子宫癌,它的发病常与遗传有关,以及40—60岁之间,绝经期前后的妇女发病率较高。

是一种严重影响妇女身心健康甚至危及生命的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2020年预计中国乳腺癌新发病例将达210000例,共增加44000例乳腺癌患者。

研究相关基因与乳腺癌之间的关系,有利于乳腺癌的诊断,治疗与相关研究工作的进一步进行。

【关键词】乳腺癌;基因;HB基因;FOXO3a基因;PTEN;治疗
【中图分类号】R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15-0106-02
1.同源异型盒基因(homeobox gene,HB基因)
同源异型盒基因是一类在进化中高度保守的DNA序列,共同点是具有183个核苷酸长度的同源区,自身编码由61个氨基酸组成的同源蛋白域,即同源异型域(homeodomain,HD)本基因存在于酵母乃至人类几乎所有真核细胞中,占脊椎动物整个基因组数量的0.1%~
0.2%①。

其中,I类同源异型盒基因(HOX基因)在正常乳腺及癌变的乳腺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存在一定差异。

HOX基因还可以与公认的抑癌基因P53发生交互作用从而诱发乳腺癌。

②但具体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2.FOXO3a基因
FOXO3a基因与细胞的增殖分化,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血管生成等有重要关系③,其表达水平增高可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具有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能力④。

从目前的研究证实,本基因的表达水平异常与乳腺癌的发生有紧密联系。

根据Sunters等⑤及Habashy等⑥的研究表明,FOXO3a可介导Bim和Kipl的表达以及CDK等细胞周期抑制因子的表达,从而抑制乳腺肿瘤的发生和发展。

3.PTEN(phophatase and tensin homolog deleted on chromosome 10)
PTEN是至今发现的第一种具有磷酸酶活性的抑癌基因,对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转移预后等起着关键性作用。

从目前研究表明,PTEN变异导致乳腺过度发育并较早发生肿瘤,而野生型PTEN可通过下调PI3K水平来抑制乳腺癌细胞的生长、引起细胞死亡⑦。

在林晓燕等⑧的实验研究中,将野生型PTEN通过脂质介导法转染人乳腺癌多药耐药MCF-7/ADR细胞,来观察细胞对阿霉素的敏感性和耐药倍数,结果显示,野生型PTEN通过下调Bcl-2,活化Caspase-3,从而诱导细胞凋亡,使得转染组的细胞凋亡率高于对照组十余倍,而对阿霉素的耐药倍数则显著降低。

4.小干扰RNA(small in terfering RNA,siRNA)
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uman telom 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h TERT)是端粒酶催化亚基,在正常组织中基本不表达,而在多数的肿瘤细胞中存在高表达现象。

在刘安定等⑨的实验研究中,体外化学合成的针对h TERT基因的siRNA 序列,转染乳腺癌MCF-7细胞,结果表明,siRNA 可有效抑制h TERE基因的信使RNA和蛋白质的表达,促进乳腺癌MCF-7细胞的凋亡。

【参考文献】
[1]Cillo C,Faiella A,Cantile M. et al.Homeobox genes and canser.Exp Cell Res,1999,281(1):1-9.
[2]Raman V.Martensen SA,Reisman D,et promised HOX-A5 function can limit p53 expression in human breast
tumors.Nature,2000,405(6789):974-978.
[3]Potente M,Urbich C,Sasaki K ,et al.Involvement of FOXO Transcription factors in angiogensis and postnatal neovascularization [J].J Clin Invest ,2005,115(9):2382-2392.
[4]Gree EL,Brunet A.FOXO transcription factors at the interface between longevity and tumor supression
[J].Oncogene,2005,24(50):7410-7425.
[5]Sunters A ,Madureiran PA ,Pomeranz KM ,et al.Paclitaxel induced nuclear translocation of FOXO3a in breast cancer cell is mediated by c-Jun NH2-terminal kinase and Akt [J].Cancer Res,2006,66(1):212-220.
[6]Habshy HO ,Rakha EA,Aleskandarany M,ET AL.FOXO3a nuclear localisation is associated with good prognosis in luminal-like breast cancer[J]. Breast Cancer Treat,2011,129(1):11-21.
[7]Weng L P,Smith W M,Patricia L,et al.PTEN suppresses breast cancer cell growth by phosphatase activity-dependent GI arrest followed by cell death[J].Cancer Reaserch,1999,59(15):5808-5814.
[8]林晓燕,王强修,宋伟等.PTEN对乳腺癌多药耐药MCF-7/ADR细胞凋亡的促进作用及机制[J/CD]。

山东医药,电子版,2009,49-38
[9]刘安定,董学君,杨明锋等.SRNA沉默h TERT基因表达对人类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J/CD].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2008,2(5) 538-54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