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中山市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特征浅析

合集下载

中山市翠亨新区翠微道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析

中山市翠亨新区翠微道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析

2()19年第三期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工程地质WESTERN RESOURCES中山市翠亨新区翠微道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析严玮广东省地质局第九地质大队东莞523000摘要:规划建设道路地处珠江三角洲前缘,为水域滩涂围垦成陆,区内广泛分布人工填土,并揭露有淤泥等软弱土层,路基不均匀沉降为该建设工程面临的主要地质灾害问题,因此着重运用分层总和法对地基沉降量进行计算,得出该地区路基不均匀沉降量在539.99mm〜1723.6mm,发育程度中等〜强,由此将评估区划分为危险性大区(I)及危险性中等区(II),同时判定出建设项目用地范围内适宜性差区段占路线总长92.13%,其余区段为基本适宜区,综合评定评估项目的工程场地适宜性为适宜性差。

关键词:地质灾害;软土;路基;不均匀沉降1.引言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因素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现象,随着社会经济逐步发展,人为地质灾害因人类工程活动的加剧和国民经济密度的增加而日益增多,地质灾害的发生往往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安全,造成财产巨大损失,同时又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在工程建设前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仍然十分必要「7。

2.工程概况该道路全长5718.32m,拟建线路全部为新建道路工程。

用地红线外围土地现状主要为鱼塘、藕塘、蕉林等围垦地,沿线地面现状标高0.39m~4.30m,设计标高4.50m,T1程建设需广泛回填,局部地段将形成路堤。

拟建道路在桩号K1+550,K3+400及K4+650处遇河涌,需建设3座桥梁。

3.工程地质条件评估区地处珠江三角洲平原,第四系厚度较大,土层主要包括软-可塑状淤泥、可塑状粉质粘土、密实状中粗砂等。

总体上该区上部软土发育,且厚度大,这些软土具有孔隙率大、强度低、压缩性高和透水性弱等特点,工程力学性质差,不宜采用天然路基持力层。

基岩为花岗岩,属硬质岩,埋深大,全~强风化岩厚度较薄,不宜用作桥梁预制桩持力层.中风化岩岩质较坚硬,裂隙较发育,是桥梁嵌岩桩的良好持力层。

广东省围填海地区软土地基沉降地质灾害的防治浅论

广东省围填海地区软土地基沉降地质灾害的防治浅论

广东省围填海地区软土地基沉降地质灾害的防治浅论[摘要]广东省是我国的围填海造陆的主要地区之一,而软土地基沉降在围填海地区大面积分布。

本文介绍了广东省围填海现状,对围填海地区地面沉降的特征及危害进行了分析,介绍了针对不同情况下围填海地区的地面沉降的常用防治措施。

[关键字]围填海软土地基沉降地质灾害0引言伴随着中国沿海经济的高速发展及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可供开发的土地资源日益紧缺,“向大海要地”成为沿海城市发展的一种重要选择。

围填海包含围海和填海两种用海方式。

围海是指以全部闭合形式围割海域进行海洋利用的方式,包含沿海岸进行海域围割的用海方式和全部在海中进行筑堤围割的用海方式;填海指将海域填成土地,形成岸线的用海方式,包括直接填充和先进性围割再进行填充两种情况。

虽然围填海是人类向海洋拓展生存和发展空间的一种重要的手段,但是在围填海地区大面积发育软土地基沉降地质灾害,部分地区出现地面整体下沉的情况,对工程建设危害较大,需要引起重视,做好防治工作,才能保证工程建设的正常进行及建成后的正常使用。

1广东省围填海现状山东科技大学刘琴琴等人[1]通过对覆盖广东省海岛及海岸带的1990年左右的Landsat-5 TM影像、2000年左右的Landsat-7 ETM+影像和2008年左右的CBERS CCD遥感影像的对比分析,采用卫星遥感调查与现场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广东省的围填海信息进行了采集,得出1990一2000年围填海面积为445.27km2,多分布在岸线平缓的海港和海湾的沿岸,大面积的围填海集中在雷州湾、黄茅海和珠江口附近,其它小面积围填海分布相对均匀,湛江市、珠海市、广州市、江门市最为突出,该时期围填海以养殖池塘为主,城镇建设填海所占比重约9%左右;2000一2008的围填海面积共计187.66km2,该时期围填海集中的区域变少,多为零散分布,围填海块数变少,每个斑块的面积也变小,珠海市、湛江市、深圳市、江门市围填海面积较大,围填海集中在珠江口区域,城镇建设填海和己围待利用水面类型有了明显的增加;1990-2008年广东省围填海共计642.93km2,其中湛江市和珠海市围填海十分显著,两者之和占据了全省围填海的45%,其它围填海主要集中在崖门水道、磨刀门及珠江口等河口的地方。

广东省城市环境地质问题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分析

广东省城市环境地质问题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分析

广东省城市环境地质问题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分析[摘要]城市环境地质问题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影响深远,提早分析、预测人类活动可能产生的环境地质问题,做好预防,合理规划,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关键字]城市环境地质问题可持续发展1自然地理概况广东省地处中国大陆最南部。

东邻福建,北接江西、湖南,西连广西,南临南海,珠江口东西两侧分别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接壤,西南部雷州半岛隔琼州海峡与海南省相望。

全境位于北纬20°09′~25°31′和东经109°45′~117°20′之间。

广东省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有山地、丘陵、台地和平原,其面积分别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3.7%、24.9%、14.2%和21.7%,河流和湖泊等只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5.5%.地势总体北高南低,北部多为山地和高丘陵,南部则为平原和台地。

2环境地质问题及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广东省城市环境地质问题主要为:地下水污染、地下水开采诱发的环境地质问题、地质灾害、土壤污染、城市垃圾等。

2.1地下水污染问题。

广东省水资源主要污染源为工业“三废”和城镇污水排放。

废水中主要污染物有:悬浮物、COD、硫化物、油类、酚、氰化物、Pb、As、SO42-、NH4+、Fe、Mn等,这些污染物排放,必然造成水资源严重污染。

目前,广东省的水资源污染已经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部分地区得到控制,但现状仍不乐观,一些城市、工厂的超标排放严重,且屡禁不止,污染源的治理仍有相当困难。

广东省地下水以未污染~轻度污染为主,中度~中度污染区主要分布在粤东、粤西工业区及珠江三角洲地区,污染项目主要为pH、Fe、Mn、NH4+。

其中,重度污染主要分布在茂名、汕头及佛山[1]。

广东省特殊的地形地貌条件,部分地区地下水中碘缺乏、氟富集,人们长期饮用这些地下水,体内碘摄入量过少或氟物质的大量蓄积,结果造成急性、慢性中毒性疾病。

地下水污染一方面造成了地下水资源的短缺,另一方面也严重损害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对人的生理、心理都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也制约了广东省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中山地理调查报告

中山地理调查报告

篇一:地理调查报告地理调查报告我的家乡是中山。

中山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地处珠江出海口。

市境面积达1800平方公里,东与深圳市、香港隔海相望,中山港至香港51海里;东南与珠海市接壤,毗邻澳门,石岐至澳门60公里;北面和西北面与广州市南沙区和顺德市相接。

中山市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热充足、雨量充沛、干湿分明。

可是,最近几年,秋季时还是像秋天般热,我十分不解。

以下是近几年的部分秋季气温统计图:2012年9月2013年10月2014年10月这让我想起了从2012年政府实行的雨污分流工程。

我发现,在进行雨污分流的路上,经常会塞车,这造成了许多上班族的不便,往往在塞车或等红绿灯时,司机都不熄掉引擎,导致尾气大量排放。

而这或许就是其中的原因。

我上网查了有关雨污分流的资料,以前由于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比较落后,没有对排水管道根据水的来源进行分设,采用的是雨水和污水合用一条排水管道的形式,即合流制的排水系统。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环境意识的增强,再加上水资源越来越珍贵,为了能够更好的利用各种水资源,开始实施雨水和污水各用一条排水管道的排水方式,就叫雨污分流。

其实,雨污分流本质上是对我们有好处的,但是,在建设过程中,产生的灰尘、废气太多,又造成了交通不便,结果产生的废气就更多了,再者,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等,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透过性,而对地球发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导致地球温度上升,即温室效应。

而当温室效应不断积累,导致地气系统吸收与发射的能量不平衡,能量不断在地气系统累积,从而导致温度上升,造成全球气候变暖这一现象。

所以到了秋季,气温和夏季是大同小异的。

通过这次的学习和探究,我学到了很多,全球变暖不仅会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还会威胁人类的生存,希望地球环境越来越好,中山也建设得越来越好!篇二:中山市乡土地理《中山市乡土地理》社会调查报告——地理暑假作业中山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地处珠江出海口。

广东省地质灾害主要类型与特点

广东省地质灾害主要类型与特点

广东省地质灾害主要类型与特点广东省地质灾害主要类型与特点根据广东省地质灾害分布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和时间分布特征来看,可分为山地地质灾害和平原地质灾害(地裂缝、地面沉降等);根据地质灾害活动的时间特点划分为突发性地质灾害和缓变性地质灾害。

主要地质灾害类型为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水土流失等7种。

其中,崩塌、滑坡、地面塌陷是全省地质灾害的主要灾种,多分布在粤东、粤西和粤北等广大中低山区和丘陵区。

具有点多面广,活动频繁,危害严重特点。

崩塌,是指高陡斜坡(含人工边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

广东崩塌可以进一步分类成为亚类(表4-2):按照物质类型可分为岩质崩塌和土质崩塌两大类;按照运动形式可划分为倾倒式崩塌、滑移式崩塌、错断式崩塌、拉裂式崩塌、鼓胀(塑流)式崩塌等五种。

滑坡,是指坡地上的岩土体,受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滑动面整体或分散地顺斜坡向下滑动的现象。

广东地区的滑坡, 与我国西南及西北的多滑坡地区相比, 其规模是比较小的。

崩塌、滑坡从地理位置上主要分布在翁源、乐昌、新丰、乳源、连山、清新、信宜、高州、德庆、怀集、郁南、五华、兴宁、梅县、东源、和平、紫金等17县(市)。

滑坡与崩塌往往组合出现,有时兼具两者的特点而成为滑塌。

滑坡崩塌在地貌上,大多分布在地形切割强烈、边坡陡峻的沟谷或陡坡地带;在地形上,主要见于丘陵山区和台地边缘,河岸及海岸也有发生;从岩性上看,主要分布在松散层厚或软弱及软硬相间的岩层,特别是母岩为花岗岩风化强烈、裂隙发育地段;从构造上看分布在褶皱、断裂发育和存在顺坡构造面的地段。

其成因有自然形成的、人为诱发的,或者兼而有之。

一般地,滑坡与崩塌是风化作用、重力作用和流水作用共同影响的结果,常常表现为沿风化土与强风化岩石的界面滑移和塌落。

风化程度不同的岩体与土体,其底部界面大多与地形坡向一致。

广东省地质概况

广东省地质概况

广东省地质概况一、地形地貌广东省北依南岭,南濒南海,地势北高南低,从粤北山地逐步向南部沿海递降,形成北部山地、中部丘陵、南部以平原台地为主的地貌格局,最高峰石坑崆(1902米)位于阳山、乳源与湖南省的交界处。

山地、丘陵、台地和平原分布面积分别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3.7%、24.9%、14.2%和21.7%。

全省山脉大多与地质构造线的走向一致,以北东-南西走向占优势,主要有南岭山地、罗平山脉和莲花山脉,其次为西北-东南走向的山地,如连州至韶关的大东山脉。

丘陵大部分分布在山地周围,与山地连接,或零星分布于沿海平原和台地之上。

广东省台地分布较广,粤中、粤西均有大片台地,以电白县以西,经雷州半岛到海南北部的面积最大,这些台地地面坦荡,但河流短小,较为干旱。

广东省平原可分为河谷平原和三角洲平原。

河谷平原在各大小河流沿岸均有分布;三角洲平原主要有珠江三角洲和韩江三角洲。

广东省河流众多,水网发育,主要有珠江水系的东江、北江、西江和珠江三角洲水系,其次为粤东、粤西沿海独流水系,具有流量大、含沙量小、汛期长、水力资源丰富等特点。

海岸线漫长曲折,多港湾,岛屿,大陆海岸线长3368千米,500平方米以上的大小岛屿共759个。

二、地层广东省内地层广泛分布,出露面积约占全省陆域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

自元古代至第四纪均有出露,其沉积建造类型复杂,岩石类型多样。

中元古代地层,主要发育于粤西云开、粤中广博和粤东北的兴梅地区。

由千枚岩、片岩或变质砂岩等组成。

新元古代南华纪地层主要分布于粤中地区,为一套片岩、千枚岩、变质砂岩等。

震旦纪-志留纪地层主要分布于粤北曲仁地区和粤中恩开地区,由一套板岩、千枚岩及浅变质砂岩等组成。

泥盆-中三叠世地层主要分布于粤北、粤西云开、粤中恩开和粤东北兴梅地区,由一套浅(滨)海相或海陆交互相碎屑岩及碳酸盐岩组成。

岩石由砾岩-砂岩-灰岩的韵律性变化明显,其中泥盆石炭纪地层是广东省铜多金属主要赋矿层位之一,二叠世地层则是广东省主要含煤层位。

广东省某地区地质灾害成因分析研究

管理及其他M anagement and other广东省某地区地质灾害成因分析研究刘国锋,杨云玮摘要:以广东省某地区城市地质灾害为例,研究区位于珠三角北缘、广州市西部,研究区地质条件复杂,岩土体种类较多,构造断裂较发育,存在诸多不良地质因素,容易受到地质灾害的影响,而地质灾害受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影响。

关键词:地质灾害;自然条件;社会条件;诱发因素地质灾害的突发性和破坏性较强,对当地建筑和人员安全构成巨大的安全隐患,严重制约了城市经济建设的发展。

本研究以广州某地的地质灾害为例,分析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对地质灾害成因的影响,提供地质灾害防治的参考和依据,以避免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威胁。

1 地质灾害成因分析1.1 地形地貌与地质灾害研究区地貌类型相对单一,地质条件相对简单,是珠江三角洲与海洋冲积形成的低平原。

(1)冲积河谷平原。

组成地层及岩性为以第四纪中粗砂、粉细砂、粉土、粉质黏土、淤泥质土组成,其基本特征为高程在5m~20m,与流溪河、白坭河的发育及隐伏岩溶地层岩溶作用相关,受新构造运动的影响,一级阶地与二级阶地分界只要从堆积物岩性特征上区别,沿河流普遍发育心滩、边滩,另有河漫滩等微地貌点颇为常见。

(2)冲海积滨海平原。

组成地层及岩性为以第四纪淤泥、淤泥质土、粉细砂、粉土组成,其基本特征为高程0~10m,地势平坦,略有起伏,网状水系发育,人类活动干扰强烈。

该地区属于三角洲平原地貌,地面标高在0.5m~4m 之间,平原中还残留着一些山丘和台地。

整体地势呈现中部高、四周低的趋势,南部最低,平均高程大约在1.5m左右(珠基)。

地形地貌特征是影响崩塌、滑坡等斜坡类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控制因素之一。

经过研究,我们发现地形地貌对该区域的地面塌陷和沉降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影响较小。

1.2 地质构造与地质灾害地质构造和岩溶发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地质构造影响着岩溶发育的方向、规模和大小。

1.2.1 褶皱构造对岩溶发育的控制区域褶皱包括钟村—茶坑背斜、新市向斜、海珠背斜、珠江向斜、研究单斜。

中山市水文地质

1.1.1水文水质中山市河网密度是中国较大的地区之一。

各水道和河涌承纳了西、北江来水,每年4月开始涨水,10月逐渐下降,汛期达半年以上。

东北部是北江水系的洪奇沥水道;中部是东海水道,下分支鸡鸦水道和小榄水道,汇合注入横门水道;西部为西江干流,在磨刀门出海。

还有黄圃水道、黄沙沥等互相沟通,形成了纵横交错的河网地带。

全市共有支流289条,全长977.1公里。

1.1.2地下水特征中山市地下水可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两大类型,松散岩类孔隙水可分为下列三种类型。

①海积冲积平原孔隙水广泛分布在市境平原中。

该类地下水除受降水补给外,还受河水周期性补给,故富水性好。

海积冲积层是海陆混合堆积而成,各地厚度差异较大;据在石岐及港口等地探测,地下含水层有1~2层,总厚度约16米,由砂粒、角砾砂、中细砂层所组成。

②沿海沙堤沙地孔隙水主要分布在南朗龙穴到翠亨村镇的下沙、长沙埔沿伶仃洋一线的海积沙堤内。

含水层为海积砾砂中粗砂及含粘土中砂,该类地下水直接受降水补给,多表现为上淡下咸,水量中等,为重碳酸钠氯化钠型或重磷酸钠氯化钙型。

③山间谷地孔隙水零星分布于山间谷地,含水层为冲洪积成因的角砾、砾砂、粗砂,厚度变化比较大,其富水程度与含水层的含泥量、汇水面积以及所处位置有关。

水的化学类型多为重碳酸钠、氯化钠型及重碳酸钠氯化钙型。

基岩裂隙水可分为下列两种类型:①块状基岩裂隙水主要分布在五桂山低山丘陵区和白水林高丘陵区的燕山各期侵入岩体之中。

降水是该类型地下水的最主要补给来源。

②层状基岩裂隙水包括赋存于市境的侏罗系高基坪群、泥盆系桂头组和寒武系八村群各地层中的地下水,含水层因岩层的岩性不同而各异。

广东省地质灾害主要类型与特点

广东省地质灾害主要类型与特点根据广东省地质灾害分布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和时间分布特征来看,可分为山地地质灾害和平原地质灾害(地裂缝、地面沉降等);根据地质灾害活动的时间特点划分为突发性地质灾害和缓变性地质灾害。

主要地质灾害类型为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水土流失等7种。

其中,崩塌、滑坡、地面塌陷是全省地质灾害的主要灾种,多分布在粤东、粤西和粤北等广大中低山区和丘陵区。

具有点多面广,活动频繁,危害严重特点。

崩塌,是指高陡斜坡(含人工边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

广东崩塌可以进一步分类成为亚类(表4-2):按照物质类型可分为岩质崩塌和土质崩塌两大类;按照运动形式可划分为倾倒式崩塌、滑移式崩塌、错断式崩塌、拉裂式崩塌、鼓胀(塑流)式崩塌等五种。

滑坡,是指坡地上的岩土体,受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滑动面整体或分散地顺斜坡向下滑动的现象。

广东地区的滑坡, 与我国西南及西北的多滑坡地区相比, 其规模是比较小的。

崩塌、滑坡从地理位置上主要分布在翁源、乐昌、新丰、乳源、连山、清新、信宜、高州、德庆、怀集、郁南、五华、兴宁、梅县、东源、和平、紫金等17县(市)。

滑坡与崩塌往往组合出现,有时兼具两者的特点而成为滑塌。

滑坡崩塌在地貌上,大多分布在地形切割强烈、边坡陡峻的沟谷或陡坡地带;在地形上,主要见于丘陵山区和台地边缘,河岸及海岸也有发生;从岩性上看,主要分布在松散层厚或软弱及软硬相间的岩层,特别是母岩为花岗岩风化强烈、裂隙发育地段;从构造上看分布在褶皱、断裂发育和存在顺坡构造面的地段。

其成因有自然形成的、人为诱发的,或者兼而有之。

一般地,滑坡与崩塌是风化作用、重力作用和流水作用共同影响的结果,常常表现为沿风化土与强风化岩石的界面滑移和塌落。

风化程度不同的岩体与土体,其底部界面大多与地形坡向一致。

各种块体在雨后处于饱水状态,往往自重增加,抗滑能力降低,在地下水沿风化底面渗流的诱导下,失去平衡而滑落。

广东省地质灾害分布及防治

广东省地质灾害分布及防治摘要:通过广东省地质灾害的分布;对在广东省类的地质灾害的类型、具体分布进行讨论;针对各种类型的地质灾害诱因及防治措施进行讨论。

关键词:地质灾害防治广东省地势北高南低,境内山地、丘陵广布,海拔500m以上的山地约占31.7%,丘陵约占28.5%,台地约占16.1%,平原约占23.7%。

根据全省地质环境和成灾特点,可划分为粤北中低山丘陵崩塌、滑坡、地面塌陷、泥石流为主地质环境区;粤东低山丘陵崩塌、滑坡、地面塌陷为主地质环境区;粤西低山丘陵崩塌、滑坡、地面塌陷为主地质环境区;珠江三角洲平原台地软基沉陷、地面塌陷为主的地质环境区;沿海台地平原软基沉陷为主的地质环境区;雷州半岛台地平原地面沉降、地裂缝为主的地质环境区。

其中低山丘陵区为地质灾害多发的地貌类型。

一、地质灾害分布(一)崩塌、滑坡对我省造成灾害的崩塌和滑坡,多发生在山区铁路、公路边坡、部分乡村、河流、水库边岸、矿山、采石场及建筑施工场地等。

崩塌、滑坡的突然发生,常破坏铁路、公路,威胁交通安全,堵塞和淤积河床、水库,破坏矿山和建筑物,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据近10多年的不完全统计,崩塌造成致死224人,致伤68人,直接经济损失约8284万元;滑坡造成致死53人,致伤51人,直接经济损失约14403万元。

铁路沿线崩塌、滑坡:京广铁路在粤北中低山傍水蜿蜒,沿途以变质岩、板岩分布为主,岩石风化强烈而残积层较厚,地质构造复杂,断层破碎带和软弱夹层普遍存在。

公路沿线崩塌、滑坡:公路沿线由于人工开挖边坡较陡,护坡与排水设施不配套,边坡土层受降雨影响易于饱和,在重力作用下易失稳产生崩塌、滑坡,尤其是中低山区的公路最为严重。

水库坝体、边岸山体崩塌、滑坡:水库蓄水、泄洪导致库岸发生的崩塌与滑坡,在我省库区也极普遍,对水库有一定的危害,如新丰江水库等。

我省大江、大河两岸的陡坡时有滑坡、崩塌发生,比较集中发育在郁南县城至肇庆市西江南岸。

人为开矿、采石造成的崩塌、滑坡常有发生,主要由于长期开采,形成边坡过陡,部分悬空,上部岩体(土体)失稳而崩塌,或矿山开采形成采空区,常发生滑塌和塌陷,一般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 殊 土类
黏 土 粉砂 质黏 土、 砂质 可压 , ~可塑 , 水性 软 溶 黏 土 等 大 , 水 性 弱 透
淤泥 、 淤泥 质黏 土、 泥炭 可压 , 软~流塑, 不稳定 、 土等 极松软 、 弱透水
15 水文地 质条件 .
区 内地下水类 型主要有松散 岩类孔 隙水 、 屑岩类裂 隙水 和 碎 花岗岩类裂隙水 , 征如下。 特
关键 词 : 地质 环境 , 地质 灾害 , 特征
中 图 分 类 号 -6 4 P 9 文献标识码 : A
中山市位 于广东 省中南部 , 江三角洲 中部偏南 的西 、 珠 北江下 16 工程地 质 环境 . 游 出海处。全境位 于北 纬 2 。1-2 。7 , 经 130 1。 2 1 24 东 1。9~134 之 1 6. 工 程 地 质 岩 土 类 6 . 1 间。全市陆域总面积 1 0 .4 0 1 , 8 海域总面积 16k 2 7 m 。 全 区可划分 为六 大岩土类型及 9个工程地质岩土组 , 见表 1 。
含 砾 砂 状 结 构 泥质砂质 砂砾岩 砾 岩、 含砾 岩 屑 胶结 砂岩 块状构造 、 坚硬 、 节 粗中粒岩屑砂岩 理裂 隙含水性差

中山市地形 以平原 为 主 , 势 中部高亢 , 地 四周 平坦 。地貌 由
低 山、 陵 、 丘 台地 和珠 江 口的 海 冲 积 平 原 、 滩 组 成 。 根 据 地 貌 的 海
量贫 乏~中等。 1 5 2 碎屑岩类裂 隙水 ..
通过 中山市野外地质灾害调查 , 至 2 0 截 0 6年年 底为 止 , 中山 市共发现地 质灾 害( 隐患 ) 12处 , 点 1 主要地 质灾害 类型有 : 滑坡 、
第3 6卷 第 7期 20 10 年 3 月
山 西 建 筑
S HANXI ARCHI TECTU R1
Vo . 6 No 7 13 .
Ma. 2 1 r 00
・ 97 ・
文章 编 号 :0 96 2 (0 0 0 —0 70 10 —8 5 2 1 )70 9—2
1 地 质环 境
1 1 地形 地貌 .
表 1 中 山市 工 程地 质 岩 土 组 特征 表
岩类 工程地质岩 土组 岩浆岩 主要岩组 岩组特征 花岗斑 岩 、 长花 岗岩 、 中细粒花 岗结构 , 二 似斑状 黑云母花 岗岩 、 角闪黑云 结构 , 状构 造 , 块 新鲜 坚 母花 岗闪长岩 硬 , 隙 不发 育 , 裂 含水 性 极差
4 6k 。 1 m
砂土 类 砂 、 砾、 ( 砂 砾 卵) 砂、 砂砾 、 卵石等
块状构造 、 孔隙裂 隙发育 较差 , 表层 易风 化剥 落 、 含 水 性 弱 可压不可塑 、 压缩性 随颗 粒大小和密度而变化 , 为 强 含 水 层
可 压 可 塑 , 弱含 透 水 性 为 质
14 地 质 构 造 .
中山 地 区 内 构 造 以 断 裂 为 主 , 要 断 裂 有 北 东 、 西 和 近 东 主 北
黏 土 类
粉质 黏土 黏性土
淤 泥 泥炭土

砂土 、 黏土质砂

西 向 3组 , 以北东 向断裂 最明显 , 形成 4条 颇具 规模 的断裂带 , 并 分别为张家边断 裂带 、 湖洲一横 门断裂 带 、 五桂 山断裂 带 和雍 陌 断裂带 , 北西 向次之 。断裂主要分布于南部丘 陵地区。
松散 岩类孔隙水 主要分 布于 三角 洲平 原和 山 间盆地第 四纪
岩层 中 , 含水层主要 由粗砂 、 砂砾 、 卵石等组成 , 度一般为 3m~ 2 地 质灾 害基 本情 况及 其 分布 规律 厚
1 埋 深 2 -5 1m, 5m- 0m。单 孔 ( ) 水 量 6 / -5 0m3d 水 2 1 地质 灾害基本 情 况 井 涌 0m3d 0 / , .

中山市分布地层 较简 单 , 主要 有震 旦系 、 武 系 、 寒 泥盆 系 、 侏 罗系 、 白垩 系和第 四系 , 出露 面积 为 13 2k 2 其 中寒 武系 、 总 8 m , 泥 盆系 、 罗系仅 出露 于神 湾镇一带 , 侏 白垩 系仅在黄 圃镇 、 沙溪镇 见
及 , 旦 系零 星 出 露 于 北 部 孤 丘 和 横 门 一带 。 震
广 东 省 中 山 市 地 质 环 境 与 地 质 灾 害 特 征 浅 析
林 立 4- :
摘 要: 结合 中山市地质环境 , 中山市地质 灾害现 状及 分布规律进行 了论述 , 出 了中山市地 质环境较为复杂 、 质灾 对 得 地
害种类较 多、 灾害1 5. 松 散 岩 类 孔 隙 水 . 1
1 6 2 工 程 地 质 岩 土 组 类 型 ..
1 低山丘陵 台地花 岗岩类工程地质 岩土组。 ) 2 丘陵台地沉积岩变质岩类工程地 质岩土组。 )
3 l问谷地冲洪积砂土类工程地质 岩土组。 )J j 4 三 角 洲 平 原 软 土 类 工 程 地 质 岩 土组 。 )
较硬 细碎屑岩及 粉砂岩 、 岩、 页 半风 化砂 坚硬块状 半风化粗碎屑岩 孔 隙较 发育 、 岩类 砾岩、 岩 、 风化 岩 浆 弱含水 砾 半 花岗岩 、 质岩 岩 、 变 片岩 类 岩石

较软 岩类
红层
砂岩、 泥岩 、 砂砾岩
1 3 侵 入 岩 . 中山市燕山期岩 浆活 动强 烈 , 入 岩极 为发 育 , 侵 出露 总面 积
平 面分 布及 形成特点 , 全市地貌 大致可 以分成 中部五桂 山一 白水
林 低 山丘 陵 台 地 区 和 北 部 平 原 区 、 西 部 平 原 区 、 部 平 原 区 、 南 南 东 部 滩 涂 区五 个 区 。 12 . 地 层
坚硬 岩类
粗碎屑岩



变质岩
黑云钾长片岩 、 绢云斜长 坚硬块状构造 、 片理裂隙 片岩 较发育 , 弱含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