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井技术快讯-2

测井技术快讯-2
测井技术快讯-2

测井技术快讯

WELL LOGGING TECHNOLOGY EXPRESS 第2期 2011年 2月15日

主办:技术信息研究所

套管井测井技术进展

先进的套管井储层测井评价与监测新技术能够确定地层孔隙度、岩性、泥质含量、流体饱和度以及压力等参数,还能够采集地层流体样品,在老油田增产挖潜中大有作为。近年来,继斯仑贝谢公司推出套管井分析ABC (Analysis Behind Casing )系列技术后,其它公司也相继开发出了新的套管井测井技术,为套管井储层评价和油气藏动态监测提供了可靠而有效的方法。

哈里伯顿公司的新型井周声波扫描仪—CAST-M

哈里伯顿新近推出了超声脉冲回波成像仪器的升级版—CAST-M ,可以用于单芯电缆作业,在套管井或裸眼井中提供高质量和高分辨率的测量结果(测速提高了5倍)。高的测井速度是通过改进仪器的电子线路、提高数据采集、处理和评价软件来实现的。 仪器有2种工作模式:(1)套管井模式,用于测量套管的内径、厚度以及声阻抗,垂直分辨率为1,3和6 in ;(2)成像模式,用于提供反映套管内壁损坏情况的图像,垂直分辨率为0.20 in 。这两种模式具有完整的水平覆盖范围。 CAST-M 采用一个定点数字信号处理芯片和有效的计算方法,在井下完成大部分处理任务,即在井下处理器和地面计算机中同时进行数据分配和处理,这样,即使在遥测带宽受限时,也能实现高分辨率成像,最终的计算精度和分辨率也不会降低。仪器添加了一个内置扶正器,使仪器在测井时居中,保证了数据质量,也能在套管外径小至4-1/2 in 的井中进行测井。CAST-M 在大于60 ft/min 的测速下每秒可以采集到180 个方位样点,这样高的纵向分辨率对于裸眼井成像特别有用。

威德福公司的磁漏式套管检查仪—MFL

磁漏式套管检查仪(Magnetic Flux Leakage(MFL) Casing Inspection Tool )采用了钐-钴永久磁体,比目前使用的永久磁体具有更强的磁性,可以在套管壁内感应产生更强的磁通量。仪器使用高分辨率霍尔效应重叠传感器来探测因内外套管损坏引起的磁通量的变化。

使用两种传感器(腐蚀传感器和甄别器),保证井眼被完全覆盖,可以用于区分是内部损坏还是外部本期导读 1. 套管井测井技术进展 2. 纳米传感器在油田勘探开发

中应用前景广阔

3. 雷达成像测井新技术

4. 页岩储层综合评价技术

损坏。新型传感器的优点是:不要求有

一个恒定的测速,对于以前的方法无法

探测到的范围,如接近地面的区域,新

型传感器也能检测到这些部位的损坏

情况,用评价软件提供的3D图像可以

将这些损坏直观地反映出来,如图所

示。MFL仪器在充满液体和气体的井

眼中都能使用。

壳牌与贝克休斯合作开发套管实时成像仪—RTCI

地层应力或压实作用可能导致套管变形和坍塌,甚至破坏油气井眼。如果可以早期预测套管变形,就可以及时进行修补,最大限度地减小这些影响。壳牌公司与贝克休斯公司联合开发了套管实时成像仪RTCI (Real Time Casing Imager),可以提供连续的、实时的高

分辨率套管成像图,用于检查套管变形。

套管实时成像仪(RTCI)由一个激光光纤电缆和地面

模块组成。地面模块可以用于产生激光,并分析探测到的

信号,如图所示。应变传感器是光纤光栅,与用在感温光

纤系统中的类型相同。光纤电缆如螺旋状般缠绕在套管的

外壳上。成像系统可以探测到被光栅反射回来的激光波长,

探测到小于10o/100 ft的套管变形情况,并可以探测到压

缩应变和拉伸应变的覆盖范围从小于0.1%到10%的情况。

(信息来源《World Oil》 MARCH 2009,唐 宇 编译)

纳米传感器在油田勘探开发中应用前景广阔 油气采收率平均只有30%左右,大量的剩余油(30%~70%)有待发现和开采(新增油气储量中有近80%来自老已发现的油田)。探测和开采这些剩余油需要了解井间基质、裂缝和流体的性质以及与油气生产相关的一些变化。现有的测井和物探技术在探测范围或分辨率上还无法满足这种需求。

近年来,国外一些大型油公司和服务公司开始了纳米传感器的研究。纳米传感器很小,其垂直分辨率高于测井和岩心分析,探测范围介于测井与地震勘探之间,因此在油气勘探与开采中具有多种应用:辅助圈定油藏范围、绘制裂缝和断层图形、识别和确定高渗通道、识别被遗漏的油气、优化井位设计和建立更有效的地质模型,还有可能用于将化学品送入油藏深处以提高油气产量。

目前,纳米传感器的研究已经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

沙特阿美公司最早提出了油藏纳米机器人(Resbots)的概念,于2008年10月完成了向油藏中注入并回收纳米机器人的可行性研究;2010年6月完成了油藏纳米机器人(nanobots)的现场测试。Resbots的尺寸约是人类发丝直径的1/10000,可以随注入水进入油藏,然后测量油藏的压力、温度、流体类型等等,将测量信息存储在存储器中。将随原油产出的大量Resbots回收,数据下载后用于绘制油藏特性图。这种

测量是通过直接与油藏接触完成的,因此比现有的任何方法都更加有效。目前的Resbots尚无探测能力,阿美公司计划在2年内将第一代智能Resbots送入油藏,并逐步增强其探测能力。

BP、斯仑贝谢等10家大型油公司和服务公司于2008年1月组建先进能源财团(AEC),总部位于休斯敦,每年投资数百万美元,致力于利用纳米技术勘探与生产油气。主要目标之一是开发可以注入到油气藏的地下微传感器与纳米传感器,采集有关油气藏物理性质的数据,以便更好地表征油藏,有效开发油气资源。AEC资助的莱斯大学已经制造出纳米机器人(nanoreporters),目前正在岩心中进行测试。

目前,纳米传感器技术研究主要集中在4个技术领域:

1. 造影剂——增强可以分散于压裂液或注入液中的分子或纳米粒子的电磁、声波或其他特性,以提高井眼、地面或井眼-地面成像方法的分辨率和探测能力。

2. 纳米材料传感器——分子与材料传感器,当储层物理或化学条件不连续或阈值水平发生变化时,显示出可探测的状态改变。

3. 微电子/纳米电子设备——测量油藏特性,存储或将数据传回井眼。

4. 纳米材料传输和流体流动的基础研究。

据报道,纳米传感器可以提供近乎无限的可能性,有助于延长油气开采寿命,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信息来源:《测井前沿技术和新技术 》)

雷达成像测井新技术

雷达成像探测技术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主要用于地质调查、工程勘查、环境监测、水电大坝和核电站基础勘察等。这种方法使用雷达探测装置在浅层井中或者在地表进行测量,确定地表下一定深度内是否存在断裂带、空洞以及分布状况。

雷达成像探测技术引入油气勘查始于本世纪初。但作为一种测井方法,仍处于研究阶段,成熟的仪器还没有研制出来。雷达成像测井是井中电磁波测井方法的一种特殊情况,但与一般电磁波测井有所不同,如下表。

雷达测井与一般电磁波测井方法的比较

一般电磁波测井 雷达成像测井

1 发射的电磁波是稳态场 发射的电磁波是瞬态场

2 发射的电磁波是单频窄带 发射的电磁波是超宽带

3 只能测天线周围的平均介电常数

与电导率 能测某一方向一定距离的特定的介电常数与电导率,可以图像显示

4 不能对空洞、裂缝等目标测距 能对空洞、裂缝等目标测距,可以图像显示

5 不能对空洞、裂缝等目标测方位 能对空洞、裂缝等目标测方位,可以图像显示

原理:雷达脉冲发射到井眼周围的地层中。发射的电磁波信号向四周传播直到遇到有介电差异的物体如破碎带、岩性改变区域或空洞等。在这些地方,电磁波的一部分能量被反射回来,被接收机接收。通过

测量地层不同径向探测深度的岩石电导率及介电常数的数值变化,

将采集到的信息经过成像处理,从而得到井眼周围不同径向深度的

地层岩石储集参数分布以及构造变化等状况并以图像形式显示出

来,可以快速、直观地了解井眼周围地层的构造分布情况、准确评

价储层的流体性质。

目前,油田雷达成像测井仪的研究还仅限于理论研究和试验阶

段,但这种方法已经展露出其潜在的应用价值,因此是测井技术发

展的一个方向。

( 信息来源:《雷达成像测井系统研制》汇报材料)

页岩储层综合评价技术

页岩储层属于非常规油气藏(即那些不借助大规模的增产激励措施或特殊的开采方法和技术,就不能以经济流量进行生产或不能生产出具有商业价值油气流的油气藏)之一种。页岩具有与众不同的特征,在同一个层系中,页岩通常既是烃源岩,又是储集层。这种二元性导致了测井和油藏解释的难度。目前常规测井解释在识别页岩储层生产潜力方面的作用还不明显。单靠密集射孔和强水力压裂MHF(Massive Hydraulic Fracture)并不总是能带来好的经济效益。用伽马、密度、电阻率和声波时差来识别生产潜力大的区域,并确定总有机碳含量TOC高的层位,这些研究工作已产生了初步结果。使用岩石的力学性质还有助于识别页岩层段中的天然裂缝和水力压裂缝。在MHF处理过程中,提出了岩石力学特征和水力压裂缝群的相关关系,其应用效果显著。通过岩石力学特性的综合研究,能够确定影响产量的高强度页岩的位置。可以用这些力学性质(除TOC和孔隙度之外)来选择裂缝开始形成时的位置并给出产能的定量评价。

页岩产层的识别包括确定有机质含量、热成熟度和孔隙度,识别脆性岩石等方面的工作。这些研究可以借助非常规储层处理技术,使用标准测井工具来完成。通过测井分析,能识别和定量评价地层,用于选择水力压裂目标范围。首选,使用常规测井分析方法来识别常规储层参数以及每一个参数对最终产量的影响。然后通过使用一些特殊的分析技术,保证常规组合测井能提供正确地评价油藏所需的大多数参数,包括总有机碳含量、矿物成分和岩石声学特征等等。

计算页岩气藏的储量需要综合使用多种技术。用先进的测井技术能直接测定一些物理参数,例如伽马或电阻率。其他一些参数则需要通过岩心测量实验而得到,如总有机碳含量TOC、矿物成分、岩石性质等,这些参数可以校正总密度、孔隙度和饱和度等参数。哈里伯顿公司的研究人员综合使用所有实验测量数据进行储层定量评价,并开发了一套测井解释平台。通过与生产井数据对比发现,测井分析得到的数据与生产结果之间有一定的相关关系。他们使用了三侧向和声波等测井曲线,使用实验室岩心分析数据来校正总有机碳TOC、能谱密度测井数据RHOB和中子孔隙度测井数据NPHI。

(信息来源:[1] Facing the Hard Truths about Energy - A Report by the National Petroleum Council,July 18 2007,The Honorable Samuel W. Bodman,Secretary of Energy,Washington, D.C. 20585 。[2] Identification of Production Potential in Unconventional Reservoirs, Bill Grieser and Jim Bray, SPE 106623。杨兴琴编译)

声波测井技术在岩土工程勘察中应用

现代物业?新建设 2012年第11卷第9期 浅谈声波测井技术在岩土工程勘察中的应用 张建宏 (新疆新地勘岩土工程勘察设计有限公司,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2)摘 要:伴随着不断发展的数字测井技术,在测井当中,声速测井已经成为重要的方式之一。对岩体工程勘察中声波测井技术的应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岩土工程;勘察;声波测井 中图分类号:[P2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089(2012)09-0047-02 声波测井主要分为声幅测井与声波测井两大类。一般来说,我们说的声波测井指的是对地层当中声波传播速度进行测量。 1 声波测井 在不同的介质当中,声波传播会有明显的差别,岩石当中的裂缝、风化以及溶洞对声波速度都有影响,因此对岩层物性特征的了解可以通过声波测试来进行。而声速测井测的是地层中声波传播的时间。 声波测井一般是对纵波速度进行测量,声波耦合通过仪器发射晶体声波,然后通过仪器接收晶体声波。由于接收晶体与发射晶体之间存在一定距离,所以传播速度与所测得的声波传播时差成反比。根据实际需要,也可以将传播时差换算成声波速度,然后再与其余的物理参数进行结合,也能够将横波速度计算出来,从而对弹性参数以及岩性的划分进行计算,这样更有利于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2 岩石中声波的传播 我们所研究的是不同地质年代在地壳中的矿物成分以及结构各异的岩石,并且在岩石当中还存在裂隙与孔隙,但是它们的分布、大小、形状并非固定,而这些因素对岩石的物理性质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岩石的声速指的是在岩石当中声波的传播速度,理论支持与实践证明:随着岩石密度的不断增大,声波速度也会随着提升。 2.1 岩性 如果岩石的岩性不同,那么声波传播速度也会有明显的区别。岩性不同,岩石密度就存在差异,一般来说,岩石密度从大到小依次为:石灰岩→砂岩→泥岩,而声波速度也会随着密度的减少而降低。 2.2 岩石结构 如果岩石的胶结性较差、较为疏松,声波速度也会降低;反之,声波速度则会升高。对于声波速度来说,岩石当中存在的溶洞与裂隙等也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2.3 岩石孔隙间的储集物 岩石声波速度也会受到岩石孔隙当中不同储集物的影响。 2.4 地质时代以及地层埋藏深度 声波在地层当中的传播会受到地层时代以及地层埋藏实际深度的影响。当地质时代与岩性相同,那么埋藏的深度越大,声波传播的速度也就越大;反之,埋藏的深度越小,那么声波速度也会随着减小。在岩性相同的情况下,相比新地层,老地层的声波传播速度更快,这主要是由于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老地层受到了覆盖岩层长期性压实产生的结果。此外,由于长期地壳运动,岩石骨架颗粒的排列也会越来越紧,其弹性与密度都会不同程度地增加。 3 声波测井的应用范围 3.1 钻孔岩性的划分 由于不同的岩层所具有的声波传播速度是不同的。所以,地层岩性可以通过声速测井来进行判断。在钻孔岩性的划分当中,也可以结合自然伽玛、电阻率等有关的参数。 3.2 岩层风化、氧化带的确定 由于受到了氧化与风化,岩石的胶结程度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甚至会出现破碎,从而导致强度减弱、密度减小、波速减小,将完整的岩石声波速度与所测得的声波速度进行比较就会发现。岩石的疏松与破碎的程度能够通过波速的减少量来判断,因此对岩层的氧化带、风化都能够加以确定。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工程施工 – 47 –

煤层气勘探开发测井技术及应用发展

第31卷第6期2008年12月 勘探地球物理进展 Progress in Exploration G eophysics Vol.31,No.6 Dec.,2008 收稿日期:2008205204;改回日期:2008207223。 第一作者简介:张松扬(1963—),男,博士,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测 井技术研究工作。 文章编号:167128585(2008)0620414205 煤层气勘探开发测井技术及应用发展 张松扬,秦绪英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南京石油物探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14) 摘要:在煤层气勘探开发工作中,地球物理测井作为主导工程技术之一,是识别煤层、分析煤层特性、评价煤层气等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通过煤层气勘探开发测井技术应用调研,阐述了煤层气测井采集技术、解释评价技术的发展现状,分析了煤层气测井技术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指出了当前煤层气勘探开发测井技术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煤层气;测井方法;评价技术;应用前景;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P631.8文献标识码:A 地球物理测井可以提供高精度的煤层气储层测井地质信息,是煤层气勘探开发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开展煤层气测井评价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和广阔应用前景[1~8]。 我国煤层气测井技术研究已有了较大的发展[9~20]。1991年,原地质矿产部华北石油地质局数字测井站率先开始在安徽淮南、河南安阳、山西柳林等地区开展了测井在煤层气储层评价中的应用研究,在定性识别煤层特性等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5,9,10]。1997年开始,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华北石油管理局测井公司先后在山西大城、晋城、吴堡、大宁—吉县和安徽淮北等地区,对煤系地层应用测井新技术,开展相应的煤层气储层测井评价技术研究,在利用测井确定吸附等温线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13,16,21]。但总体而言,我国煤层气测井技术研究尚处在初始阶段,缺乏系统性研究,起点低,时间短,资料少,远远满足不了我国对煤层气勘探开发工作的要求。要进一步加快我国煤层气的勘探开发和利用速度,跟上国际煤层气技术发展的步伐,在测井技术方面还需要进行大量的开拓性基础研究工作[19,22~30]。 1 煤层气测井技术发展现状 与常规油气储层相比,煤层气储层不但具有复杂的双孔隙结构系统,而且煤层气只有少量以游离态存在,大部分以单分子吸附于煤层的表面上。吸附气不像常规油气那样以一种独立空间存在的气体对测井曲线产生影响,而是依附于煤的其他四种工业分析组分[15~20,31~34]。因此,复杂的煤层气勘探开发问题需要有针对性的测井技术作为保障,才能更好、更有效地确定煤层气储层特性,为煤层气资源的地质评价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 煤层气测井技术是基于石油测井和煤田测井技术发展起来的。石油测井在油气勘探开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现代高精度测井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成像测井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精细分析与描述油藏地质特性的能力;煤田测井一般仅用于标定煤层,使用方法相对单一。国内外测井工作者紧密结合煤层气储层的特点,相继开展了有关研究和探索[8~20,31~33],这里主要就煤层气测井数据采集技术和煤层气储层测井评价技术进行简要分析和总结。 1.1 煤层气测井采集技术 一般地,根据煤层气勘探开发的不同阶段、研究目的和地质条件综合选择应用煤层气测井采集技术系列[18~28,31~37]。基于不同勘探开发阶段评价目的,我们总结了目前国内外煤系地层常用的测井采集技术系列(表1)。 表1 煤系地层常用的测井采集技术 目的基本测井技术系列辅助测井技术系列 识别  自然伽马、密度、 中子、声波、井径 评价  自然伽马、密度、 中子、声波、双侧向、 微侧向、岩性密度、 自然电位、井径 开采  自然伽马、密度、 声波、双侧向、井径  核磁共振成像、多极阵 列声波、自然伽马能谱、 井周声波成像、微电阻率 扫描成像、长源距声波、 地层倾角、温度、压力等 从表1不难看出,现在使用的煤层气测井方法基本上还是在常规油气藏和煤田应用的测井方法,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专门为探测煤层气储层而设计

中国测井技术的发展方向分析

中国测井技术的发展方向分析 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离不开对石油资源的有效应用,为了保证石油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的提升,要针对石油勘探过程中的问题展开分析,实现其测井技术方案的有效更新,无论是哪种感应模式都要保障其实际应用性,实现对成像测井仪的有效应用,比如其新型的过套管井测井仪器的应用,实现其电阻率环节、相关监测环节的优化,以满足油藏动态的变化需要。 标签:新技术应用;成像管理;地层测试环节;过套管 1 关于测井应用环节分析 1.1 为了促进我国石油资源的有效应用,要保证其石油勘探环节、应用开发环节的有效协调,实现其相关油、气层的有效控制,保证其油田应用体系的健全,以有效解决实际过程中的地质应用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测井技术模式不断得到更新,该测井模式起源于国外,其实现了对高分辨率阵列感应测井模式的有效应用。该模式的正常运行,需要保障其各个子阵列的有效应用,实现其接收器环节的正常使用。保障其线圈间距的有效控制。实现工作过程中的频率环节、探测深度环节等的协调。感应测量模式是该系统应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了促进现实问题的解决,也要进行相关因素的采集,比如探头温度的采集、泥浆电阻率的有效采集等。通过对电阻率成像测井模式的有效应用,实现其相关环节的优化。把由岩性、物性变化以及裂缝、孔洞、层理等引起的电阻率的变化转化为伪色度,直观看到地层的岩性及几何界面的变化,识别岩性、孔洞、裂缝等。 通过对三分量感应测井模式的有效应用,保障其各个地层测井模式的应用。这需要应用一系列的技术,比如声波测井技术环节的应用,实现声波测量模式的优化,针对其储层应用及其井眼模式的应用,促进其应力裂缝位置、孔隙压力环节及其岩性的有效分析。声成像测井模式需要应用到一系列的换能器,也要积极实现与计算机的有效配合,保证其相关信号的有效接收,促进其信号的数字化模式的发展,促进其相关图像处理环节的优化。核磁测井模式也是一种重要的应用模式,通过对核磁共振模式的应用,促进对电子波的有效应用,以满足现实工作的需要。处于热平衡的自旋系统,在外磁场的作用下磁化矢量偏离静磁场方向,外磁场作用完后,磁化矢量试图从非平衡状态恢复到平衡状态,恢复到平衡态的过程叫做驰豫。核磁共振NMR信号的驰豫时间与氢核所处的周围环境密切相关,水的纵向恢复时间比烃快得多。根据核磁共振特性间的差异指示含氢密度的高低来识别油层。共振测井仪主要有哈里伯顿和阿特拉斯采用NUMAR专利技术推出的MRIL、斯伦贝谢的CMR及俄罗斯的大地磁场型MK923。 1.2 通过对随钻测井技术方案的有效应用,可以满足井眼周围环境应力状态的有效分析,实现其地质导向环节的优化,保障其地层评价体系的健全。在随钻测井应用过程中,要促进相关数据传输环节的优化,比如电磁传输速度、光纤遥测环节等的协调,促进其数据传输体系的健全,在此过程中,由于泥浆脉冲传输模式的自身性质,泥浆循环是不必要的环节,需要引起相关应用人员的重视。过

国内外石油测井新技术

国内外石油测井新技术 第一节岩石物理性质 岩石物理性质研究是进行油层识别与评价的核心技术,主要研究岩石的电、声、核等物理性质,研究手段主要是实验室岩心测量。这些测量是刻度现场测井曲线、建立测井参数与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等储层参数之间关系的基础。岩石物理性质研究是测井学科。最基础的研究领域,最终目的是发展新的测井方法,改进测井参数与储层参数之间的经验关系式,减少测井解释和油气藏描述的不确定性。 测井解释和油藏描述的不确定性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不能有效描述岩石复杂的孔隙结构,尤其是对于碳酸盆岩。要显著减少不确定性程度就要求开发出新的技术,精确描述岩石微小结构,并将这些信息与测量的岩石物理性质联系起来。 C . H . Arns等人使用一种高分辨率X射线微型计算层析(micro一CT)装置分析了几组岩心塞碎片。该装置包括一个能从岩心塞卜采集、由20003个体元组成的三维图像。研究者通过对各种砂岩样品和一块碳酸盐岩样品的分析,给出了直接用数字化层析图像计算的渗透率和毛细管压力数据。将这些计算结果与相同岩心的常规实验数据进行比较,发现两组数据非常一致。这说明,可用不适合实验室测试的岩心物质(如井壁岩样或损坏的岩心和钻屑)预测岩石物理性质,还说明结合数字图像与数值计算来预测岩石性质和推导储层物性间的相互关系是可行的。 M.MARVOV等人研究了双孔隙度碳酸盐岩地层孔隙空间的微观结构对其物性参数的影响。利用两种自相一致的方法计算了弹性波速度、电导率和热导率。这两种方法是有效介质近似法和有效介质法。双孔隙度介质被认为是一种非均质物质,这种物质由均质骨架构成,同时带有小规模的原生孔隙和大规模的包含物(作为次生孔隙)。这些介质的所有成分(固体颗粒、原始孔隙和次生孔隙)都可用三轴椭球体近似表达。次生夹杂物椭球体纵横比的变化反映了次生孔隙度的类型(孔洞、孔道和裂缝)。研究人员将有效介质参数(声波速度,电导率和热导率)作为次生孔隙度大小和类型的函数计算了这些参数,此外,还考察了次生孔隙形状的双模式分布对研究参数的影响。所获得的结果是用反演方法独立确定碳酸盐岩原生孔隙度和次生孔隙度的基础。 M . B . BP11Pf1PI等人分析比较了4种用LWD数据确定孔隙度的方法。在LWD测井中测量是在滤液侵入较深前就完成了,“天然气效应”体积密度和中子孔隙度测量范围内,低密度、低含氢指数(HI)的轻烃的存在导致测井响应的分离)无处不在,确定岩石孔隙度变得很困难。研究人员用尼日尔三角洲浅海海滨采集的随钻测井数据评价了四种计算孔隙度的方法(快速直观的中子一密度法,电阻率一密度迭代法、中子一密度迭代法和蒙特卡罗模拟法)。一般情况下,这4种技术都可较准确地估算出孔隙度。文献讨论了这些方法的相对优点以及出现差异的原因,提出了对这4种方法的使用建议:

中国测井技术发展方向

中国测井技术的发展方向 测井新技术 国外裸眼井测井、随钻测井、油藏评价、在水平井、斜井、高产液井产出剖面测井技术方面发展迅速,仪器的耐温、耐压指标较高,可靠性高,技术的系列化、组合化、标准化和配套化水平较高。流体成像测井和传感器阵列设计是产出剖面测井新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永久监测技术是油田动态监测技术的非常重要的发展方向。在“十一五”863计划“先进测井技术与设备”重点项目实施方案论证会上,专家组一致认为“先进测井技术与设备”重点项目应瞄准世界测井技术发展方向研发的先进测井技术与装备,为解决我国复杂岩性、复杂储集空间的油气藏地质评价难题和油田中后期剩余油分析与油藏动态监测、油井技术状况监测提供先进有效的测量手段,满足我国石油天然气生产的需要和参与国际竞争的需求。 1 测井技术的发展趋势 井下集成化、系列化、组合测井仪器的研发成为测井技术发展的一大趋势。日本的Tohoku大学开发利用井眼雷达的直接耦合进行电磁波测井,新仪器可以获得雷达图像、电导率和相对介电常数。仪器的分辨率为1m,理想情况下探测深度为10m。Proneta开发了可以透过原油对目标进行高分辨率光成像的成像技术,已经申请并获得了专利。目前电缆测井占主要地位,随钻测井发展比较迅速,由于数据传输等技术不足,在相当一段时间内还是以电缆测井为主,套管钻井测井是未来测井发展的方向。套管钻井测井是在套管钻井技术诞生后出现的新的测井模式,用套管作为钻杆,井眼钻成功时,一口井的钻井和下套管同时完成。套管钻井测井有钻后测井模式或随钻测井模式。钻后测井模式是在完成套管钻井作业后,用电缆将测井仪器在套管内下到要测量的目的层段,进行测井;随钻测井模式是测井仪器安装在与最下面一根套管连接的底部钻具组合内,在套管钻井进行的过程中,在需要测井的层

关于测井技术应用与发展探讨

关于测井技术应用与发展探讨 随着石油勘探开发的需要,测井技术发展已愈来愈迅速,高分辨阵列感应、三分量感应和正交偶极声波等新型成像测井仪为研究地层各向异性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新的测井仪器,如电阻率、新型脉冲中子类测井仪、电缆地层测试及永久监测等现代测井技术可以在井中确定地层参数,精细描述油藏动态变化;随钻测井系列也不断增加。通过介绍测井技术的测量原理和部分仪器结构,寻求我国测井技术的差距和不足,这对于我国当前的科研和生产具有指导和借鉴作用。 标签:测井技术地质测试 根据地质和地球物理条件,合理地选用综合测井方法,可以详细研究钻孔地质剖面、探测有用矿产、详细提供计算储量所必需的数据,如油层的有效厚度、孔隙度、含油气饱和度和渗透率等,以及研究钻孔技术情况等任务。此外,井中磁测、井中激发激化、井中无线电波透视和重力测井等方法还可以发现和研究钻孔附近的盲矿体。测井方法在石油、煤、金属与非金属矿产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的钻孔中,都得到广泛的应用。特别在油气田、煤田及水文地质勘探工作中,已成为不可缺少的勘探方法之一[1]。应用测井方法可以减少钻井取心工作量,提高勘探速度,降低勘探成本。在油田有时把测井称为矿场地球物理勘探、油矿地球物理或地球物理测井。按照传统的观点,测井技术在油气勘探与开发中,仅仅对油气层做些储层储集性能和含油气性能(孔隙度、渗透率、含油气饱和度和油水的可动性)定量或半定量的评价工作,这已远远跟不上油气工业迅猛发展的需要。而当今测井工作中评价油气藏的理论、方法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解决地质问题的领域也在逐步扩大。 1电阻率测井技术 电阻率成像测井把由岩性、物性变化以及裂缝、孔洞、层理等引起的电阻率的变化转化为伪色度,直观看到地层的岩性及几何界面的变化,识别岩性、孔洞、裂缝等。电阻率成像有FMI、AIT及ARI等。斯伦贝谢的FMI有四个臂,每个臂上有一个主极板和一个折页极板,主极板与折页极板阵列电极间的垂直距离为5.7in,8个极板上共有192个传感器,都是由直径为0.16in的金属纽扣外加0.24in的绝缘环组成,有利于信号聚焦,使得钮扣电极的分辨率达0.2in,测量时极板被推靠在井壁岩石上,小电极主要反映井壁附近地层的微电阻率。斯伦贝谢或阿特拉斯的AIT是基于DOLL几何因子的电磁感应原理,通过对单一发射线圈供三种不同频率交流使其在周围的介质中产生电磁场,用共用一个发射线圈的8对接收线圈检测感应电流,从而可以求出介质的电导率。ARI是斯伦贝谢基于侧向测井技术推出的,可以有效的进行薄层、裂缝、储层饱和度等地层评价。长庆近年来均采用四米电阻率测井系。主要用于定性划分岩石类型和判定砂岩的含油、含水性能。 2声波测井技术

测井新技术进展综述

测井技术作为认识和识别油气层的重要手段,是石油十大学科之一。现代测井是当代石油工业中技术含量最多的产业部门之一,测井学是测井学科的理论基础,发展测井的前沿技术必须要有测井学科作指导。 二十一世纪,测井技术要在石油与天然气工业的三个领域寻求发展和提供服务:开发测井技术、海洋测井技术和天然气测井技术。目前,测井技术已经取得了“三个突破、两个进展”,测井技术的三个突破是:成像测井技术、核磁测井技术、随钻测井技术。测井技术的两个进展是:组件式地层动态测试器技术、测井解释工作站技术。“三个突破、两个进展”代表了目前世界测井技术的发展方向。为了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我国也要开展“三个突破、两个进展” 的研究。 一、对测井技术的需求 目前我国油气资源发展对测井关键技术的需求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复杂地质条件的需求、油气开采的需求、工程上的需求。 1)复杂地质条件的需求我国石油储量近90%来自陆相沉积为主的砂岩油藏,天然气储量大部分来自非砂岩气藏,地质条件十分复杂。油田总体规模小,储层条件差,类型多,岩性复杂,储层非均质性严重,物性变化大,薄层、薄互层及低孔低渗储层普遍存在。这些迫切需要深探测、高分辩率的测井仪器和方法,开发有针对性、适应性强的配套测井技术。 2)油气开采的需求目前国内注水开发的储量已占可采储量的90%以上,受注水影响的产量已占总产量的80%,综合含水85%以上。油田经多年注水后,地下油气层岩性、物性、含油(水)性、电声特性等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识别水淹层、确定剩余油饱和度及其分布、多相流监测、计算剩余油(气)层产量等方面的要求十分迫切。 3)工程上的需求钻井地质导向、地层压力预测、地应力分析、固井质量检测、套管损坏检测、酸化压裂等增产激励措施效果检测等都需要新的测量方法。 二、测井技术现状 我国国内测井技术发展措施及道路主要有两条:一方面走引进、改造和仿制的路子;另一方面进行自主研究和开发。下面分别总结一下我国测井技术各个部分的现状: 1)勘探井测井技术现状测井装备以MAXIS-500、ECLIPS-5700及EXCELL-2000系统为主;常规探井测井以高度集成化的组合测井平台为主;数据采集主要以国产数控测井装备为主;测井数据的应用从油气勘探发展到油气藏综合描述。 2)套管井测井技术现状目前,套管和油管内所使用的测井方法主要有:微差井温、噪声测井、放射性示踪,连续转子流量计、集流式和水平转子流量计,流体识别、流体采样,井径测量、电磁测井、声测井径和套管电位,井眼声波电视、套管接箍、脉冲回声水泥结胶、径向微差井温、脉冲中子俘获、补偿中子,氯测井,伽马射线、自然伽马能谱、次生伽马能谱、声波、地层测试器等测井方法。测井结果的准确性取决于测井工艺水平、仪器的质量和科技人员对客观影响因素的校正。测井数据的应用发展到生产动态监测和工程问题整体描述与解决。 3)生产测井资料解释现状为了获得油藏描述和油藏动态监测准确的资料,许多公司都把生产测井资料和其它科学技术资料综合起来。不仅测得流体的流动剖面.而且要搞清流体流入特征,因此,生产测井资料将成为油藏描述和油藏动态监测最重要的基础。生产测井技术中一项最新的发展是产能测井,它建立了油藏分析与生产测井资料的关系。产能测井表明,生产流动剖面是评价完井效果的重要手段。产能测井曲线是裸眼井测井资料、地层压力数据、产液参数资料、射孔方案和井下套管设计方案的综合解释结果,其根本目的就是利用油层参数预测井眼流动剖面。生产测井流量剖面成为整个油层评价和动态监测的一个重要方法。 4)随钻测量及其地层评价的进展随钻测井(LWD)是随大斜度井、水平井以及海上钻井而发展起来的,在短短的十几年时间里,已成为日趋成熟的技术了。如今随钻测井已经拥有了

现代地球物理测井方法复习资料

1从影响岩石电阻率的四个因素分析低阻油层的可能成因。:1)岩性:当油层岩石骨架中含有一定量的金属矿物时,由于金属矿物自由电子多,导电能力增强从而导致电阻率降低。此外,当岩石中粘土含量高时,由于粘土束缚水饱和度较大以及阳离子交换能力强,使得粘土的附加导电性突出, 电阻率降低。2)孔隙度:当油层岩石孔隙度较大,孔隙分布均匀且孔隙之间连通性较好时,导电能力增强。此外,若地层发育微孔隙,束缚水含量明显增高也会加强导电能力。3)含油饱和度:含油饱和度较低且岩石骨架的润湿性为亲水性的储集层的电阻率也会较低。4)地层水电阻率:高矿化度地层水导致地层电阻率相当低,有时比周围泥岩的电阻率还低。因此,若油层的地层水矿化度比水层高较多时,会出现低阻油层。2 如何根据成像测井资料求取裂缝的倾角(已知井径):对于一般的中低角度裂缝(裂缝的倾角小于60°),在成像测井资料上会有正弦波形状的曲线显示。记曲线的最高点对应的深度为D1,最低点对应的深度为D2,井眼直径为d ,即裂缝倾角)/12arctan(d D D -=θ3根据侧向测井和感应测井的电流分布分析不同产状的裂缝对侧向测井和感应测井响应的影响。:1)从电流流动上看,侧向测井仪器供给的直流电视沿储层径向流动,所经的径向地层是一种串联关系,感应测井仪器是利用发射线圈发射交流电,由此产生的交变磁场是在地层中感应出此生电流,感应电流是环绕井轴流动的,径向上相邻的地层对于电流是一种并联关系。2)高角度裂缝:对于感应测井说,其测量电路是与很小部分的裂缝串联,从径向分布上看,由知,虽然裂缝流体电导率大,但几何因子小,整体上高角度裂缝对于感应测井影响较小;对于侧向测井说,裂缝实际提供了低阻通道,原来径向上相邻的地层由串联变为并联关系,电阻率降低幅度较大,因此对于侧向测井影响较大。3)低角度裂缝:对于感应测井说,由知,在几何因子变化不大的情况下,裂缝流体的高电导率对于视电导率影响较大,即低角度裂缝对于感应测井影响较大;对于侧向测井说,裂缝流体的电导率高,从而电阻率低,由知,对于视电阻率影响较小,即对于侧向测井影响小4比较地层微电阻率扫描成像、声波反射成像测井的测量原理及资料的主要用途,分析它们的探测特性和适用条件。:微电阻率扫描成像:测量原理:利用侧向测井的思想,将很多小纽扣电极装在导电的金属极板上,但电极和极板之间要保持良好的绝缘。小纽扣电极作为测量电极,金属板作为屏蔽电极,仪器上部的金属外壳作为回路电极。测量时,极板贴靠井壁,给极板和电极供相同极性的电流,使极板上发出的电流对小纽扣电极发出的电流起聚焦作用,调节纽扣电极的电流大小,保持金属极板的电位恒定,则纽扣电极的电流大小即可反应井眼附近地层的电阻率大小。扫描测量纽扣电极电流的变化,进行特殊的图像处理,即可得到能直观反应地层电阻率变化的图像。 资料的主要用途:判确定地层倾角和方位角,指示裂缝产状及其方位,测量井径,可进行更详细的构造分析,地层学分析和岩石结构评价。探测特性:纵向分辨率可达0.2in,但探测深度很浅,易受泥浆侵入的影响。井壁覆盖率一般达不到100%。适用条件:盐水泥浆,规则井眼的裸眼井。声波反射成像:测量原理:声波反射成像测井利用超声换能器向地层发射波长较短的超声脉冲,脉冲沿井眼泥浆传播到井壁时发生反射,反射回的脉冲又被同个超声换能器所接收。测量时,超声换能器在马达的驱动下沿着仪器轴以一定的速度转动,同时整个仪器又以一定的速度被提升,即测量位置螺旋式上升。仪器记录脉冲的旅行时间(反应井径的变化)、的幅度(反应地层声阻抗的变化)、井眼方位和井斜数据。其中反射信号被传送到地面后经过计算机转换成图像(反射波的幅度)。资料的用途:判断岩性;确定地层面或裂缝面及其产状,划分裂缝带;检查射孔质量及套管的损坏情况;检查压裂情况。探测特性:纵向分辨率等于换能器每转一周仪器提升的距离,最高可达0.2in,径向探测深度浅,井壁覆盖率100%。适用条件:适用于小比重钻井液,小井眼的裸眼井或套管井中。两种成像测井的差别在于,电成像的井壁覆盖率稍差些,但由于岩石的电阻抗差异大于声阻抗差异,因此在两者纵向分辨率相同的情况下,电成像的分辨能力更好。5分析比较T1R1R2T2、R1R2T1T2、T1R1R2R3R4T2、TR1R2R3R4四种结构声系得到补偿时差方法的优缺点。:T1R1R2T2优点:可以消除深度误差、井径不规则变化、仪器或井眼倾斜的影响。缺点:纵向分辨率稍大于间距,对薄层的分辨能力较差;对于低速地层可能出现盲区。R1R2T1T2(T1T2---R1、T2---R1R2)优点:可消除深度误差和井径不规则变化的影响,纵向分辨率较高,不会出现盲区。缺点:电子线路复杂,井壁破碎带测得时差不准确T1R1R2R3R4T2(T1---R2R4、T2---R1R3)优点:可以消除深度误差、井径不规则变化、仪器或井眼倾斜的影响,不会出现盲区。缺点:声系结构和电子线路复杂,井下仪器长度偏大,分辨率近似等于R2R4或R1R3的距离,分辨率较低。TR1R2R3R4优点:可以消除深度误差、井径不规则变化、仪器或井眼倾斜的影响,可以测出不同纵向分辨率的时差数据,最小可为1英尺,也可以较为准确地测量低速地层和破碎带井段的时差数据。缺点:声系结构和电子线路复杂,井下仪器长度偏大,需要地面延迟系统的配合才能实现井眼补偿和深度校正。6感应测井的几何因子与侧向测井的伪几何因子有何不同:感应测井中,以微分几何因子()2/(333R T Lr g ρρ=)为例,它是指空间中截面积为1单元环的电导率对视电导率贡献的百分比,其大小由单元环所在位置和大小以及线圈距有关,与地层性质无关,主要指不受地层电导率影响。侧向测井中,以径向几何因子为例(0/)(I kj r G =),可见,它不仅与测量地层的几何形态及大小有关,还与电流密度J 有关,主要指受地层电阻率影响。7分析137s C 初始谱,仪器谱,经过30cm 吸收物质后的散射谱。参:初始谱:根据放射性中137s C 核素的原子核初始衰变产生的伽马光子的能量和强度画出的能谱图,横坐标表示能量,纵坐标表示强度,谱图中只有能量为0.662Mev 的一条谱线。仪器谱:用伽马谱仪测量的自然伽马射线脉冲幅度谱(计数率与道址),是被光子与闪烁晶体相互作用所复杂化了的连续谱,比初始谱复杂的多。表示仪器探测到的直接来自源的伽马射线谱。仪器谱的横坐标为道址,反应能量的大小;纵坐标为计数率,反应强度的大小。能量单一的伽马射线经过仪器探测后会形成包括全能峰在内多个峰及平坦区的谱线图,其中全能峰对应的道址最大,反应最大能量的伽马射线;全能峰是由伽马射线与探测器的晶体物质发生光电效应产生的,平坦区是由康普顿散射形成的。经过30cm 吸收物质后的散射谱:表示源放出的伽马光子经过30cm 吸收物质后被仪器探测到的伽马射线谱,仪器探测到的伽马光子主要是与吸收物质发生康普顿散射后的伽马光子,故伽马光子的能量较低。散射谱图横坐标表示道址,纵坐标表示计数率,图中只有一个多次峰且峰对应的道址较低(r E =0.1Mev 处)。光电吸收截面指数Pe 越大,相对计数率极大值越低,峰值对应的道址增大(可用各种效应的优势区来解释)。r E <0.1Mev 时,随着能量降低,光子相对计数率逐渐减小,光电吸收逐渐成为主要的作用,对Pe 反应敏感。r E >0.1Mev 时,0.48Mev 以上相对计数率受Pe 影响很小,且计数率随着能量增大而偏低。r E =0.1Mev 时,出现极大值,且随Pe 增大,多次散射峰的幅度降低并向右移动。8常规双感应、相量感应、阵列感应解决传播效应影响的方法及优缺点:所谓传播效应是指电磁场在传播过程中幅度的衰减和相位的偏移。常规双感应测井仪是按照Doll 几何因子理论刻度的。但是用Doll 几何因子理论推导有用实部信号时,假定了传播系数)/(2/ωμσL P =很小而被忽略,即忽略了传播效应的影响。因而只有在电磁场频率较低,地层电导率较低,即传播因子确实很小时,常规感应测井仪测得的视电导率才更接近地层的真电导率,传播效应影响较大时常采用图版法进行校正处理。常规双感应优点是方便实现,计算量少,缺点是信号利用率不高,图版因仪器结构,地层性质而异,通用性不强,且没有考虑地层非均质性的影响。相量感应测井同时测量R 信号和X 信号,将两者相减,根据X 信号进行趋肤效应校正。即算成电阻性电导率)3/21(p aR -≈σσ和电抗性视电导率3/2p aX σσ-≈两者相减近似得到比较准确的地层视电导率。这种方法优点是利用了虚部信号校正,且通用性比图版校正强,缺点是计算量大,忽略了传播因子高阶项的带来的误差,没有考虑地层非均质性的影响。阵列感应测井也同时测量R 信号和X 信号,校正方法类似相量感应测井。但它比相量感应测井更进一步的是将两者都用来合成视电导率,并且采用了考虑传播效应的born 几何因子。优点是实、虚信号共同合成电导率,且考虑了地层的非均值性。9哪些测井响应可以反应气层,其原理是什么?:在测井仪器的探测范围内存在气层的时候,声速测井、密度测井和中子孔隙度测井响应可以反应气层。原理:声速测井中的声时差是通过门槛检测技术(气层对声波衰减过大,使得仪器的第二个接受探头未能检测首波波至,导致声时差变大,或忽高忽低的变化)进行记录的,遇到气层时,声时差曲线上会出现周波跳跃现象。由于一般情况下气的密度比油水的密度低很多,遇到气层时,密度测井曲线上会出现负异常。中子测井仪是在饱含淡水的石灰岩中刻度的,在遇到气层时会产生挖掘效应(当Hh=0,即把含天然气的孔隙体积当做岩石骨架处理时ΦN 还小于ΦXO ,这说明天然气对快中子的减速能力比石灰岩骨架还低,所以显示为负的含氢指数,把天然气对中子测井的这种影响称为挖掘效应。)而使测得的孔隙度偏低。10分析频率对感应测井探测特性、电阻率测量的动态范围的影响:由于几何因子是近似理论,采用的是准稳态方法,即利用即时磁场而不是滞后磁场计算磁通量(忽略了传播效应),而这种近似只有在涉及到的距离与电磁波波长相比时才有较好的效果。为了分析频率的影响,应采取均匀介质的严格解)1(iP P e V V V V iP P m X R ++=+=--,,P 《1时才能忽略。线圈系确定后,w,电导率成为P 的主要影响因素。对于常规感应测井来说,发射电流的频率为20KHz ,若L=0.8m,当电导率为0.01-1S/m 时,趋肤深度介于3.65-36.5m,若频率变大,电导率适用范围将更小,所以频率不能太高。频率过低会使信号强度较弱,信噪比降低所以感应测井仪器的工作频率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频率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传播效应的影响、探测深度、信号强度、信噪比和电阻率测量的动态范围等指标各自的要求。补充:侧向测井井眼校正图版、围岩校正图版分析:侧向测井特点分析:侧向测井的基本思想是利用与主电流相同极性的屏蔽电流对主电极发出的主电流产生屏蔽作用,使主电流呈薄圆盘状流入地层。由电流的流动路径可以得出,各部分介质串联接入了电路。因而,视电阻率是各部分介质电阻率的加权和。井眼校正图版分析:在有井眼的条件下,从主电极0A 发出的电流线受到屏蔽作用、分流作用和折射作用的影响。所谓分流作用就是由于高电阻地层(地层的电阻率总是高于钻井液的电阻率)的存在,从主电极流出的电流总是“避开”这个高电阻地层,因而在井眼内流过的一段路径要加长,电流呈辐射状。当电流线达到地层和钻井液分界面——井壁时(无侵入情况),又发生了第二种作用即折射作用,折射的结果总是使电流线在高电阻率一方更靠近法线方向。分流和折射的结果使有井眼的电流线不同于无井眼时的电流线。分流使径向上的电流密度降低,从而使视电阻率降低。屏蔽作用和折射使径向上的电流密度增高,从而使视电阻率增高。对于图1中的(a)图,当m LLD R R /较小时,屏蔽作用起主要作用,径向电流密度增大,从而使视电阻率偏高。当m LLD R R /中等时,分流作用起主要作用,径向电流密度降低,从而使视电阻率偏低。当m LLD R R /较大时,折射作用起主要作用,径向电流密度增大,从而使视电阻率偏高。对于图1中的(b)图,在小井眼条件下,当m LLS R R /较小时,屏蔽作用较弱,分流作用起主导作用,径向电流密度降低,从而视电阻率偏低。当m LLS R R /较大时,折射作用起主要作用,径向电流密度增大,从而视电阻率偏高。在大井眼条件下,分流作用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径向电流密度偏低,从而视电阻率偏低。在此条件下,当m LLS R R /较大时,电流主要从井眼泥浆中流过而主要反映泥浆的电阻率,从而使视电阻率远小于地层真电阻率。围岩校正图版分析:对于图2,由于侧向测井的特点,视电阻率的结果会受到围岩的影响,特别是对于薄层,围岩的影响更为显著。当地层电阻率(近似可用视电阻率代替)大于围岩电阻率时,由于围岩对视电阻率的贡献而使视电阻率偏小,即校正系数大于1。反之,当地层电阻率(近似可用视电阻率代替)小于围岩电阻率时,由于围岩对视电阻率的贡献而使视电阻率偏大,

测井新技术培训总结

2015年测井新技术培训总结 首先,我非常感谢公司给我这次参加培训的机会,也很荣幸参加了这次培训,这说明公司对我们员工培训的重视,反映了公司“重视人才,培养人才”的战略方针;对于身处测井行业的我,也非常珍惜这次机会。 2015年4月13日至2015年4月22日在山东省东营市胜利职业学院参加了这次测井新技术培训。经过这10天的学习,对钻井、采油等测井相关领域的技术及测井新技术有了深入的了解与认识,。现将学习体会总结如下:第一天:开班典礼/中石化测井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杨明清 采油工程方案设计技术—王桂英 第二天:钻井技术发展趋势与前沿技术—冯光通 移动端学习—孙艳 第三天:低渗透油气藏压裂酸化配套技术—肖金 套管井剩余油评价测井技术—张玉模 第四天:随钻测控技术—于其蛟 射孔技术—朱建新 第五天:石油工程科技论文写作探讨—陈会年 国内外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现状与展望—王永诗 第六天:拓展训练—翟莉 第七天:低孔渗地层评价及水平井测井解释—吴海燕 第八天:随钻测井及解释/井间电磁成像测井技术研究与应用—赵文杰 第九天:测井软件现状及应用—刘子文 第十天:交流学习 这些天学习中首先的问题就是介绍目前寒冬期中我们如何求发展?老师开篇介绍石化石油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于2012年12月28中成立,包括测井事业部、8家地区公司等,各家公司的不仅服务于国内各大盆地,也有服务海外市场的,除华北测井其他测井公司均在海外市场有服务队伍,这个是需要我们重视的问题。老师说到目前市场上,测井设备品牌繁杂,自主设备品牌滞后,高端测井设备利用率低。面对目前如此严峻的形势,各测井公司应巩固内部市场,扩大国内外部市场,大力发展国际市场,同时由于内部竞争激烈,应成立专业化油服

测井方法及应用

测井方法及应用

什么是测井测井技术的发展 石油地球物理测井是一门应用性的边缘科学,是应用地球物 理学(包括重、磁、电、震、测井)的一个分支,它用物理 学的原理解决地质学的问题。 所谓测井,就是用一些专门的仪器设备放入井中对地层的某一 方面特性(电化学特性、导电特性、声学特性、放射性等) 进行测量,结合钻井资料、录井和地质等资料,分析、确定地层的 地质特性和各种地质参数,寻找地下的油气资源,解决油气田勘探、 开发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例如分析地层的岩性、沉积相、沉积环境、 地层的地质构造,以及油、气、水的分布规律,油气层水淹情况及 状态,储集层性能评价、油气藏描述、以及固井、试油等工程作业。 同时,测井资料也为固井、试油、开发方案编制及进一步的各种措 施提供依据。 可以说测井资料是一种重要的地质信息。

测井资料的主要应用测井技术的发展 在油气勘探开发中,测井资料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地层评价:主要内容有岩性分析、计算储层参数、储层综合评价、划分油、气、水层并评价产能。 2、油矿地质:编制钻井地质综合柱状图、岩芯归位、地层对比;研究地层、构造、断层及沉积相;研究油气藏和油气水分布规律,计算储量,制定开发方案。 3、钻井、采油工程: 在钻井工程中,测井斜方位和井径等几何形态的变化、估计地层孔隙流体压力和岩石的破裂压力梯度,确定下套管深度和水泥上返高度,计算平均井径,检查固井质量。 在采油工程中,测量生产剖面和吸水剖面,确定水淹层位、压力枯竭层位、出水层位、出砂层位、窜槽层位,检查射孔质量和酸化压裂效果。

测井技术的发展我国测井技术的发展现状 一、测井仪器的发展 60年代以来,我国测井仪器经历了五次更新换代,即:半自动 模拟测井仪、全自动模拟测井仪(60-70年代)、数字测井仪 (80年代初期)、数控测井仪(80年代中期)和成像测井仪(90 年代末期)。 通过测量仪器不断的更新换代,提高测量仪器的稳定性和一致 性,提高测量精度;通过提高采集数据量和计算机处理能力来获取 更多的地质信息。目前,测井技术正向着多学科相互渗透的综合评 价方向发展。

什么是测井技术

什么是测井技术 什么是测井技术?测井技术是什么意思? 测井又称“井中地球物理勘探”,是物理探矿的一种方法,是钻孔中使用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的通称。测井是将地质信息转换成物理信号,然后再把物理信号反演回地质信息的一种技术。 根据所利用的岩石物理性质不同,可分为电测井、放射性测井、磁测井、声波测井、热测井和重力测井等。 根据地质和地球物理条件,合理地选用综合测井方法。可以详细研究钻孔地质剖面、探测有用矿产、详细提供计算储量所必需的数据,如油层的有效厚度、孔隙度、含油气饱和度和渗透率等,以及研究钻孔技术情况等任务。此外,井中磁测、井中激发激化、井中无线电波透视和重力测井等方法还可以发现和研究钻孔附近的盲矿体。测井方法在石油、煤、金属与非金属矿产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的钻孔中,都得到广泛的应用。特别在油气田、煤田及水文地质勘探工作中,已成为不可缺少的勘探方法之一。 应用测井方法可以减少钻井取心工作量,提高勘探速度,降低勘探成本。在油田有时把测井称为矿场地球物理勘探、油矿地球物理或地球物理测井。 地球物理测井(简称测井)是地球物理学的重要分支,它以物理学、数学、地质学为理论基础,采用先进的电子及传感器、计算机信息论、层析成像和数据处理等技术,借助专门的探测仪器设备,沿钻井剖面观测岩层的物理性质(岩石物理性质),以研究和解决地质问题,进而发现油气、煤、金属与非金属、放射性、地热、地下水等矿产资源。近年来已扩展到工程地质、灾害地质、生态环境、考古研究等应用领域。 测井作为勘探与开发油气田的重要方法技术,至今已近80年的历史。随着科技进步和测井技术本身的发展,它在油气勘探、开发和生产的全过程中发挥着更大的作用,为油气工业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 近十几年来的测井技术,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取得了重大进展。按照传统的观点,测井技术在油气勘探与开发中,仅仅对油气层做些储层储集性

测井解释-原理与应用

绪论 电法测井被引入石油工业已经超过半个多世纪。从那时起,就有许多新的和改良的测井仪器被开发出来并投入使用。 随着测井技术的发展,测井资料解释技巧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目前,详细分析由精心选择的配套电缆测井服务的测量结果,提供了一种用来导出或推断含油气和含水饱和度、孔隙度、渗透率指数和储集层岩石岩性的精确数值的方法。 已经有数百篇描述各种测井方法及其应用和解释的论文被发表,这些文献在内容上足够丰富,但通常情况下对于测井的普通用户却不适用。 因此,本书将对这些测井方法和解释技术做一个总的回顾,并对由斯伦贝谢公司提供的裸眼井测井项目做一些详细的讨论,包括测井解释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应用。讨论过程尽可能的保持简洁、清晰,最大限度的减少数学推导。 希望本书能够成为任何一位对测井感兴趣的人的实用手册。某些可能对更详细资料感兴趣的人,可以查阅每章后列出的参考文献和其他测井文献。 1.1测井历史 世界上第一条电法测井曲线是于1927年在法国东北部阿尔萨斯省的佩彻布朗的一个小油田的油井内被记录到的。这条测井曲线,使用“点测”方法记录井眼穿过的岩层的单条电阻率曲线。井下测量设备(叫做探头或电极系)按照固定的间隔在井眼内停下来进行测量,然后计算出电阻率并通过手工绘制在曲线图上。逐点继续完成这个过程,直到整条测井曲线被记录下来。第一条测井曲线的一部分如图1-1所示。

图1-1 第一条测井曲线:由亨利-道尔点绘手工绘制在坐标纸上1929年,电阻率测井作为商业性服务被引入委内瑞拉、美国和前苏联,很快又进入荷属东印度(今天的印度尼西亚)。电阻率测量结果的对比功能和识别潜在油气层方面的用途很快被石油工业所承认。

复杂井况测井工艺技术研究及应用

复杂井况测井工艺技术研究及应用 随着油田增储上产的需求和钻井技术的发展,井筒结构越来越复杂,特别是水平井完井技术在各油田被广泛推广应用。因地质或工程原因,出现了波浪形水平井、井壁台阶水平井、大位移水平井、浅储层水平井、小井眼水平井等复杂井筒结构。针对各种复杂井筒,以科学合理的测井工艺进行施工,能够有效提高测井效率、测井成功率和测井质量。 标签:波浪形水平井;井壁台阶水平井;大位移水平井;浅储层水平井;小井眼水平井 1、波浪形水平井测井技术 波浪形水平井一般采用钻具输送湿接头对接测井技术,因水平段呈波浪形变化,首先要解决组合仪器适应波浪形井眼问题,防止仪器刚性长度过长引起遇阻,同时要保证高成功率的湿接头对接,湿接头对接位置的选择直接影响对接成功率和测井成功率,特别是需要多次对接输送的井,提高对接成功率是输送测井的关键。 研究及实际应用表明,依据井筒工程数据增加柔性短节数量,将组合仪器分为刚性长度均匀的若干段,使仪器可呈柔性变化,适应波浪形井眼,同时仪器尾部加装导向胶锥,避免组合仪器刚性长度过长在波浪形井眼段的遇阻。 泵下枪在波浪井眼的扭方位段、井斜突变段实施湿接头对接,公母枪轴心不在一条直线上;在增斜段,泵下枪速度降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一次对接成功率只有30%。 研究及实践说明,对接位置选择在方位稳定的降斜段或水平段时,泵下槍速度不会降低,不会出现泵下枪横向或纵向摆动,避免了泵下枪蛇形前行,且母枪与公枪轴心处于一条直线上,一次对接成功率达95%,可大幅度提高一次对接成功率,保证测井成功率。 2、井壁台阶水平井测井技术 水平井钻进过程因井壁坍塌,在大斜度段、水平段出现台阶状井眼,引起输送测井过程中严重遇阻。 所有的井壁坍塌都会形成不同程度的井壁台阶。水平井钻具输送测井过程中,组合测井仪器依靠钻具推力向前移动,因受自身重力作用,测井仪器总是沿下井壁运动,遇到井壁台阶后,测井仪器尾端顶在台阶上产生遇阻,如果没有措施使仪器尾部离开台阶,则无法解除遇阻。 测井过程关键问题是如何让让仪器尾部通过台阶以解除遇阻。在井壁存在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