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动世界的山西女科学家 看了让人落泪

合集下载

感动中国人物感想600字(5篇)

感动中国人物感想600字(5篇)

感动中国人物感想600字(5篇)关于感动中国人物感想,精选4篇范文,字数为600字。

今天,我和爸爸妈妈一起观看了xx年度的《感动中国xx年度人物颁奖盛典》。

看完了颁奖的颁奖仪式,我知道了什么是感动,什么是震撼。

这个故事讲了一个xx岁的小男孩何。

是村支部。

一次,他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失去了双臂,从此他就被爸爸妈妈抛弃在山沟里,但她不放弃自己的生命,依然坚持着自学,并取得了一般的成绩。

她就是中国的第二位女科学家,刘盛兰。

关于感动中国人物感想,精选4篇范文,字数为600字。

今天,我和爸爸妈妈一起观看了xx年度的《感动中国xx年度人物颁奖盛典》。

看完了颁奖的颁奖仪式,我知道了什么是感动,什么是震撼。

这个故事讲了一个xx岁的小男孩何。

是村支部。

一次,他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失去了双臂,从此他就被爸爸妈妈抛弃在山沟里,但她不放弃自己的生命,依然坚持着自学,并取得了一般的成绩。

她就是中国的第二位女科学家,刘盛兰。

今天,我和爸爸妈妈一起观看了xx年度的《感动中国xx年度人物颁奖盛典》。

看完了颁奖的颁奖仪式,我知道了什么是感动,什么是震撼。

这个故事讲了一个xx岁的小男孩何?,是村支部。

一次,他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失去了双臂,从此他就被爸爸妈妈抛弃在山沟里,但她不放弃自己的生命,依然坚持着自学,并取得了一般的成绩。

她就是中国的第二位女科学家,刘盛兰。

刘盛兰是一位坚强的女孩,她没有因为自己是农民,就没有放弃生命,而是自学成才。

她自学完成了小学,中学毕业后,又考上了大学。

刘盛兰在大学里是一位残疾人,她没有自暴自弃,反而更坚强,她的精神让我深受感动。

她虽然失去了双臂,可她没有自暴自弃,而是更努力地学习,为自己创造了一片光明。

刘盛兰这名残疾人,是多么值得我们学习。

刘盛兰是我们的榜样,我们应该学习她的精神,做一位生活中的强者。

“感动中国,感动你我,这世界才永恒……”这一首炙脍人心的歌曲,在xx年xx月xx日晚,在综合频道播出了于丹教授的《感动中国》,这一次的晚会,于丹教授以《论语》为例,以《论语》为例,结合现代社会,感悟做人的道理。

刘红:女科学家的真心

刘红:女科学家的真心

刘红:女科学家的真心作者:王卓来源:《民主与科学》2019年第03期“月宫让我体会到,有些很简单的东西,其实又不那么简单。

比如我们呼吸的空气构成,为什么总是恒定的氮氧比呢。

日常我们不会考虑这些貌似很简单的东西,真到了要思考生存、搭建生命保障体系的时候,就会再郑重地考虑这些简单的不简单。

”在刘红看来,科学工作者,就是要做永远思考不停的有心人。

人类有历史以来,对于地外的兴趣对于宇宙的关注从未止息。

伴随着重大革命性科学发现与科技进步的,是人类不断前往地外延伸的脚步。

航天、登月,既成了大热科幻的起点素材,更成为人类探索地外奥秘与寻求自身意义伟大且“酷”的行动。

想象可以无边无涯,行动却需要步步为营。

女科学家刘红和她的团队在过去十几年间,做的就是这“步步为营”的工作,为冒险者、行动者提供一种可靠可信可实施可复制的密闭生存环境——2018年5月15日,“月宫一号”圆满完成世界上时间最长、闭合度最高的模拟实验“月宫365”实验。

密闭370天后的“月宫一号”舱门打开时,4位志愿者踏出舱门。

作为“月宫一号”总设计师和首席科学家,刘红在舱外,如常笑意盈盈。

这笑意却与往常不尽相同:这一刻,团队合作获成功检验,一个实验最关键部分尘埃落定。

实验拥有突破性的技术细节,更拥有背后宏大又切近的意义。

真突破粉色灯光背景,一个种满植物的密闭舱,一名志愿者正在进行科学实验——这幅照片,曾在2017年同“北美日全食”等一道入选英国《自然》杂志年度最佳科学图片。

照片的背景,就是“月宫一号”。

某种程度上看,如今静坐在北航校园中间的“月宫一号”,就是一个能与地球媲美的“微型生物圈”。

它由一个综合舱和两个植物舱组成,整个系统可满足四人长期高闭合度的生命保障需求,开展各種科学实验研究。

2017年开始的那次实验,时长和闭合度均创了记录——为期370天,系统闭合度高达98%以上。

不到2%的外部供给之外,均为系统内自给自足、循环再生。

这为极端条件下人类的长期生存提供了可能,也标志着我国在未来月球、火星基地等载人深空探测所需的关键技术之一——生物再生生命保障技术领域达到世界尖端。

中国女科学家名字

中国女科学家名字

中国女科学家名字
改变世界的力量是从中国女科学家身上发出的。

从现在起,我们可以在世界上看到中国女性科学家们如何勇敢地改变着世界,为科学领域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首先要谈论的是著名的中国女科学家黄玉兰。

她是一位著名的航空工程师,被誉为“中国空中女皇”。

她从事超过30年的航空设计,创造了中国第一架客机,为中国的航空事业发展作出了的贡献。

此外,她还设计了多架飞机,包括喷气式飞机,这些飞机被称为“黄玉兰飞机”。

另一位中国的著名女性科学家是宋慧乔。

她是一位杰出的中国物理学家,曾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位获得此殊荣的女性科学家。

宋慧乔曾发明出压力激光,这使得当今科学技术和工业发展受到显著影响。

此外,还有著名的中国科学家李政道。

她是一位杰出的化学家,曾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成为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女性科学家。

李政道曾经研究分子生物学,领导大规模的国际性的科学团队,开展了诸多重要研究,为科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最后提到的是著名的中国女科学家杨筠林,她是一位知名的生物学家,也是中国本土首位女性教授。

她是一位杰出的研究者,精通植物分子遗传学,研究关于植物生长发育的机理,为科学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

上述的中国女性科学家们共同展示了中国科学家们的努力,将研
究领域不断拓宽,为科学发展作出了贡献和杰出的贡献。

他们的努力不仅改变了中国的历史,也改变了世界的未来。

学习他们的精神,借鉴他们的经验,让我们以一种更加勤奋和有效的方式探索科学领域,为世界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努力。

中国的居里夫人——何泽慧 她轰动了世界 低调了一生

中国的居里夫人——何泽慧 她轰动了世界 低调了一生

中国的居里夫人——何泽慧她轰动了世界低调了一生作者:来源:《北京广播电视报》2018年第33期何泽慧是个了不得的女性,光她的头衔就有一大串:中国第一位物理学女博士、中科院第一位女院士、中国第一代核物理学家……物理是相当难学的,一般也都是男生的天下,一个女孩子怎么会在这条路上一条道走到底呢?家族显赫学霸辈出1914年,何泽惠出生在苏州一个声名显赫的家族。

何家祖籍在山西灵石,这个家族可是不一般,据山西《灵石县志》记载,在清朝,何家就先后出过15名进士,29名举人,22名贡生,65名监生,74名生员,可以说这家子世世代代都是学霸!所以在山西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无何不开科”。

何泽慧的父亲伺澄也是学霸一枚,他是山西第一位前往日本的留学生,早年追随孙中山先生投身革命,是老同盟会员,他还是著名的鉴赏家和收藏家,曾将苏州名园之一的网师园购入名下。

何泽慧的母亲王季山是著名的物理学翻译家,王家也是书香门第,不仅世代官居高位,还是近代著名的科学望族。

何泽慧的外祖母创办了苏外振华女校,伺泽慧在这所女校学习了12年。

何家不仅家教严格,而且思想很开明,女孩子照样上学读书,这在那个年代实属难得。

或许是因为兄弟姐妹们一同读书学习动力更足吧,所以何泽慧的八个兄弟姐妹中,一共出了4位著名的物理学家,还有一位植物学家和一位医学家。

女学霸的物理情结何泽慧在兄弟姐妹间也算是佼佼者了,当年清华物理系招生,她可是“女状元”。

后来她曾经回忆当时的情景说:“那一年考浙江大学的人有800多,考清华大学的一共将近3000人,所以进清华的希望真是小得不得了!”可结果呢,18岁的何泽慧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清华物理系。

为什么要学习物理呢?何泽慧的想法非常简单——因为物理学和军工关系非常密切,学好物理,就能投身国家的军工行业,和同学们一起赶跑侵略者!没想到上了大学之后,当时的教授可能受了传统偏见的影响,认为女生读物理脑子不灵光,动员何泽慧和其他几个女生转系。

勤能补拙的女科学家例子

勤能补拙的女科学家例子

女科学家例子在科学领域,许多女科学家通过勤奋和毅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以下是一些勤能补拙的女科学家例子:(一)张弥曼:中国科学院院士,古生物学家。

她用古生物学的研究方法,揭示了“从鱼到人”的演化过程,为生物进化理论作出了杰出贡献。

(二)陈化兰: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主任。

她长期从事禽流感病毒进化、跨种感染及致病力分子基础研究,为禽流感病毒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有效防控技术。

(三)苏珊·布莱克默(Susan Blackmore):英国心理学家,她以对超自然现象和意识科学的研究而闻名。

尽管她的研究被一些人批评为伪科学,但她仍然坚持自己的信念,并试图用科学方法来解释这些现象。

(四)安妮·麦克姆(Annie McCluskey):加拿大生物学家,她在昆虫学和生态学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她的研究揭示了昆虫如何使用化学防御来保护自己免受捕食者的攻击,这一发现对农业和生态系统管理有着重要的影响。

(五)芭芭拉·麦克林托克(Barbara McClintock):美国遗传学家,她在玉米遗传学领域做出了重大发现,包括转座子的发现和研究。

她的研究揭示了基因可以在染色体之间移动,这一发现对我们对基因变异和进化的理解有着深远的影响。

(六)罗莎琳·富兰克林(Rosalind Franklin):英国生物物理学家,她以对DNA结构的发现和研究而闻名。

尽管她的贡献在很大程度上被其他人所忽视或掠夺,但她的勤奋和洞察力对现代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七)伊丽莎白·布莱克本(Elizabeth Blackburn):澳大利亚生物学家,她与他人共同发现了端粒酶,这是一种能够保护染色体末端的酶。

她的研究揭示了端粒酶在细胞衰老和癌症发展中的作用,为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八)埃玛·格林(Emma Wedgwood):英国地质学家,她是世界上第一位女性地质学家。

中国科技界的“铿锵玫瑰”——盘点近现代杰出的女性科学家

中国科技界的“铿锵玫瑰”——盘点近现代杰出的女性科学家

【科技关注】Sci-Tech focus关注中国科技界的“铿锵玫瑰”——盘点近现代杰出的女性科学家编者按:国际劳动妇女节全称“联合国妇女权益和国际和平日”或“联合国女权和国际和平日”,在中国又称“国际妇女节”、“三八节”和“三八妇女节”,是在每年的3月8日为庆祝妇女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等领域做出的重要贡献和取得的巨大成就而设立的节日。

在女性权利日益被关注的今天,女性工作者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展露才能,以毫不逊色于男性的卓越成就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一直以来,科学研究是一个公认的男性占据主导地位的领域。

然而,这并不能阻挡女性科学家在该领域占得一席之地。

特别是,随着中国科研环境不断改善和提高,从事科学研究的女性越发活跃。

尽管女性相对男性来说容易精力分散,但关注细节也是女性科研人员的一大优势。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阿祖莱就曾表示:“我们正生活在不断创新的科技时代,解决面临的问题要依靠人类共同的智慧,需要女性科学家的才能和创造力。

”她同时强调,目前科研领域的女性比例仍然较低,性别平等不仅需要集体意识和建立规章制度,更需要每个人都行动起来。

显然,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科学领域的性别比例失衡是长期存在的。

“在我国科技创新的伟大征程中,3600多万女科技工作者在科学技术重大、前沿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力量和宝贵财富。

同时,当前我国女性科技工作者还存在‘高位缺席’现象,在高层次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队伍中,越往象牙塔的顶端,女性越少。

数据显示,中国科学院800名院士中女性仅占6%,中国工程院877名院士中女性仅占5.1%,这表明我国女性科技工作者蕴藏着巨大的科研潜力。

”中国科学院院士怀进鹏表示。

同样最新的国际调查报告指出,尽管多个国家的女性大学生和研究生数量皆高于男性,但女性教授却相对较少,且雇佣、薪资、资助、满意度和专利等方面都存在着性别不平等。

对于此,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布卢明顿分校信息与计算学院的助理教授Cassidy R.Sugimoto和同事开展了一项全球化且跨学科的文献计量分析,其内容包括:性别与研究产出之间的关系、合作程度,以及从2008年到2012年期间发表且可以在汤森路透科学数据库网站索引到的所有文章的科学影响。

中国近代顶尖女科学家故事

中国近代顶尖女科学家故事

中国近代顶尖女科学家故事中国历史上,女性一直处于弱势地位,妇女的地位和权益长期受到限制。

但是,近代以来,一批批中国女科学家,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和不断追求,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的杰出事迹受到了世人的赞赏和尊敬。

接下来,我将为大家讲述中国近代顶尖女科学家的许多动人故事。

物理类吴健雄是我国著名的低温物理学家,我们称她为“低温女王”。

她曾经担任北京大学物理系主任和院长,一直从事低温物理学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结果。

她是我国第一个将四公斤重的钽杯冷却到几近绝对零度(-273.15℃)的人,开创了国际冷工学区的新纪元,成为影响人类未来的伟大科学家。

生命科学类屠呦呦是一位中药学家,她发现了青蒿素,这是一种世界上唯一拥有疗效的抗疟疾药物。

屠呦呦利用中草药发现了这种药物,为世界医学立下了赫赫功劳。

屠呦呦不仅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科学家,而且也是我国女性中第一位获得国际科学奖项的人。

环境科学类桑卫国是我国环境科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她曾是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并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

她在环境领域的长期研究,结合了环境和社会等方面的因素,探索了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向全球传递了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信息。

计算机科学类于敏是我国计算机科学的先驱之一,她曾是中国科学院计算机技术研究所副所长、新华三集团执行董事。

于敏的研究涉及人工智能、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数据挖掘等领域。

她在人类智能研究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创造了多个“中国第一”。

总结这些顶尖女科学家,都是以坚韧、勇敢、智慧为特质,乐于探索、勇于创新。

她们的科学研究和成就,为中国和世界科技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也向世人证明了女性拥有最好的学习和创新能力,地位也不容忽视。

我相信,未来还将有更多女科学家涌现,为世界的科技和发展做出越来越多的贡献。

传递科技力量 感悟科学精神

传递科技力量 感悟科学精神

传递科技力量感悟科学精神作者:来源:《科学导报》2020年第51期“山西籍科学家何泽慧与其丈夫钱三强一起满怀爱国热忱历尽艰辛回到祖国怀抱,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理想之中,为祖国的原子能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也正激励着我们青年一代,不管经历什么样的挫折,只有不忘初心,坚定信念,才能成就一番大事业,青年一代应该追这样的明星……”8月13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的“我和我的祖国——中国科学家精神主题展(山西站)”在山西省科技馆启幕,科技馆辅导员王兰对前来观展的群众声情并茂地做着讲解。

5年级学生陈温坪在了解了何泽慧的事迹后兴奋地说:“现在我们生活好了,但不能忘了老一辈科学家的艰苦奋斗,我要像他们一样,更加努力地学习,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据了解,山西站展览涵盖“我和我的祖国——中国科学家精神资料选展”“‘镜见创新:发现科学之美’主题影像展”“打造一流创新生态服务山西转型综改——山西科技工作者风采展”三大主题。

以摄影图片、精彩事迹、个人金句、主要成就、工作笔记、重要实物的展示形式与现场互动相结合,集中展现中国科学家爱国奉献、求实创新、协同育人的崇高精神与广大科技工作者践行科学家精神,及为山西省高质量转型发展所作的突出贡献。

展览将持续至8月26日。

在“我和我的祖国——中国科学家精神资料选展”主题区域内,“我爱你中国”“无限风光在险峰”“协同攻关,甘为人梯”“接力精神火炬,奋进新的长征”4个展区,分别讲述不同历史时期科技工作者的动人篇章。

一大批科学家放弃国外优越的科研和生活条件,毅然回国参加建设的科技工作者,用生命和实践作出了“祖国高于一切”的回答。

他们的壮举让参观者不时发出啧啧赞叹声。

走进“镜见创新:发现科学之美主题影像展”主题区域,真实照片记录着共和国70年科技巨变,我国在空天科技、生命科学、地学考古、分子粒子、装置路桥、深地深海等领域首次发现、首次应用的历史图片十分珍贵。

68岁的李先生带着孙女观展时由衷感慨祖国的强大,希望通过观展在孙女心中埋下科学的种子,汲取奋斗的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轰动世界的山西女科学家看了让人落泪
我们总是把目光投向明星,结婚都能上头条。

今天,我们想把目光投向一位己逝去的科学巨匠,世界级的物理学家。

她是中国的骄傲,被称为"中国的居里夫人"。

她是"三钱"之一的钱三强的夫人,曾跟居里夫人学习镭学。

上世纪40年代他们夫妻铀核三分裂的发现震惊世界,然而因为对中国的歧视,诺贝尔奖没有发给他们。

这成为诺贝尔奖的遗憾。

从2005年开始,温家宝总理先后6次去看望她。

这位巨匠名字叫何泽慧,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两渡人,她的成就绝不亚于刚获诺贝尔奖的屠呦呦,她才是正真的明星。

她是山西成就最高的科学家。

她一生简朴,温家宝评价她:何先生在女科学家中是少有的,是人中麟凤。

她生于1914年,2011年去世。

世界物理界对何泽慧三个字充满敬意。

1913年山西灵石声名显赫的何家在苏州的"灵石何寓"落成。

第二年,何泽慧出生在苏州园林式的大宅院。

《灵石县志》记载,清朝,何家就先后考取15名进士,29名举人,22名贡生,65名监生,74名生员,故在山西流
传着"无何不开科"的说法。

而何泽慧的父亲何澄也是山西首批留日学生。

承载着家族的期望和父亲的教育,何泽慧同她的兄弟姐妹们个个都非常有出息。

她是中国第一位物理学女博士、中科院第一位女院士、中国第一代核物理学家。

18岁时,何泽慧考入清华大学,26岁时,她在德国柏林高等工业学校成功拿到了博士学位。

后来成为她丈夫的钱三强当时考到了法国巴黎大学居里实验室,跟随居里夫人学习镭学。

几年后,何泽慧也去了钱三强的实验室,与钱一起发现了铀核的三分裂,又独自发现了铀核的四分裂。

这项发现在国际科学界引起很大反响,因为三分裂出现的概率是三百分之一,四分裂出现的概率是万分之一。

何泽慧因此也被赞誉为中国的"居里夫人"。

和居里夫人的合影
1948年回国,先后在北平研究院原子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工作。

在高能天体物理、宇宙线物理和超高能核物理等领域,取得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科研成果。

86岁时,何先生每周还要坚持几次到高能物理所上班。

晚了就从食堂买几个包子、馒头带回去吃,渴了就喝点白开水。

她家住在中关村,所里想派车接送,她坚决不要,还是
挤公共汽车。

何先生也经常会一个人坐公交车去买菜。

她就像一个普通老太太,让你感觉不到大科学家的派头。

她的生活一丁点儿也不讲究,书桌上的镇纸是老人自己捡来的鹅卵石。

在人们都开始用名牌武装到牙齿的时代,老人依旧提着一个人造革书包,那书包带子已经断了,用绳子系着,革裂开了,用针线缝了起来。

她的衣服上还有补丁,脚穿老式解放鞋。

单位几次来说可以搬到条件更好的院士楼居住,但都被何泽慧拒绝了。

在1994年国家科学出版社出版《中国现代科学家传记大辞典》时,她坚决不同意立传。

故在此系列丛书第六集"物理学"部分,没有她的名字。

她的传记出现在了书中最后。

编者不得不加了特别说明:"此篇传记虽早已约稿,但因何泽慧本人谦让不同意立传,后在本书编辑组一再要求和催促下,作者才着手撰写并于全书付印前交稿。

因全书页码已定,不便插入相应学科,故补排在最后。

特此说明。

"
何泽慧常放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国家是这样一种东西,不管对得起对不起你,对国家有益的,我就做。

" 1992年6月28日,钱三强逝世。

1999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自钱三强去世后,家里的东西几乎没有变过。

不论是卧室还是书房,何泽慧都尽可能地保持着钱三强生前的样子,也许这就是她纪念钱三
强的最好方式。

2005年,温家宝总理首次前往何泽慧的住处探望她。

已经满头银发、91岁高龄的她,却依然还在工作。

她不缺钱,生活却是非常简朴,衣服上都是补丁,穿的是解放鞋,挤公交车上班。

有时候就在单位食堂买几个馒头带回去吃。

这种淡泊名利,不求任何享受的品质让温家宝总理极为敬佩。

何泽慧说:"作为一名科学家,本来就应该朴素、真实、勤奋、诚实、讲真话。

"温总理答应何泽慧说:"我一定不失约,每年都来看您,希望您身体健康。

" 2011年6月20日7时39分,何泽慧院士在北京协和医院逝世,享年97岁,居里夫人的外孙女发来唁电。

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发来唁电,对何泽慧院士的逝世表示沉痛哀悼。

何泽慧的家人
外祖母:王谢长达,近代女教育家,振华女子学校创始人。

父亲:何澄,近代实业家,同盟会成员。

母亲:王季山,物理学翻译家、曲学家王季烈妹妹。

丈夫:钱三强,著名科学家。

大姐:何怡贞,著名金属物理学家。

大哥:何泽明,原北京钢铁学院院长。

弟弟:何泽涌,山西医科大学著名教授。

妹妹:何泽瑛,南京植物院资深研究员
弟弟:何泽源、何泽诚、何泽庆均为高级工程师、资深教授。

女儿:钱民协,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

儿子:钱思进,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

看完,心中只有敬意,她才是正真的明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