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媒对女性发展的影响探析
大众传媒中性别刻板印象的塑造

大众传媒中性别刻板印象的塑造大众传媒作为影响社会观念和价值观的重要渠道,扮演着塑造社会认知和认同的重要角色。
然而,在传媒的表现中,性别刻板印象往往被过度夸大和强化,导致了对男性和女性的不公平定位和评判。
本文将探讨大众传媒中性别刻板印象的塑造现象,分析其影响和解决途径。
首先,大众传媒中对男性和女性的刻板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广告中,男性往往被描绘为强壮、理性、成功的代表,而女性则被定位为柔弱、感性、家庭的主要责任人。
电视剧和电影中,男性英雄主义和女性的依赖性常常被夸大,强化了传统的性别角色定位。
此外,在新闻报道中,对男性和女性的关注点和评判标准也存在明显的性别偏见,进一步加剧了性别刻板印象的形成和传播。
这种性别刻板印象的塑造不仅影响了社会对男女性别的认知,也对个体的自我认同和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对男性的过度强调成功和理性,容易导致男性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不愿表现出脆弱和情感,增加了心理压力和沟通障碍;而对女性的弱化和依赖定位,则限制了女性的自我发展空间,使她们难以在社会和职场中获得公平对待和机会。
为改变大众传媒中性别刻板印象的塑造,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传媒机构应加强自律,审慎选择和呈现性别形象,避免过度夸大和强化性别刻板印象。
其次,政府部门应出台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大众传媒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促使传媒更加客观、公正地呈现男女形象。
此外,教育部门也应加强性别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性别平等和尊重,培养男女平等意识和行为习惯。
总之,大众传媒中性别刻板印象的塑造是一个复杂而深远的问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关注。
只有通过多方合作,才能逐步改变传媒中的性别刻板印象,促进男女平等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希望未来的传媒环境能够更加多元、包容,为每个个体提供公平的表达和展示空间。
传媒中的女性形象建构及其对女性生存发展的影响

山 东女 子 学院 学报
J u n lo h n o g W o n’ ie s y o r a fS a d n me sUnv ri t
F b 2 1 e .0 2 No 1 S r No 1 1 . e . . 0
第 1期
总第 1 1 0 期
・
女性 文化研 究 ・
mae i ie ”,“ e c n u d ,“ e f na ie ” a d S n tr z d l a b o s me ” b a ts d z n Oo .
Ke o d : s e i; m gs f o n b e n m t ai d cnu pin ujc cncoses yw r smasm da i ae me ; ese ; a r le ; o sm t ;sbet osi n s ow e z i o u
传 媒 中 的女 性形 象建 构 及 其对 女 性 生存 发 展 的影 响
罗 慧
( 门大学 , 厦 福建 厦 门 3 10 ) 6 05
[ 摘要] 大众传媒在社会性别 角色观念和女性生存与发展 中扮演着重要角 色。大众传媒 对女 性形象的塑造
有其社会 文化 渊源, 介文化的复制性对女性 生存发展也产 生不可忽视 的影响。大众传媒应减 少对“ 看” “ 媒 被 、 被 物化 ” “ 消费” “ 幻想” 、被 、被 的女性形 象塑造 , 而应更加 平衡 、 全面地反 映女性 的主体意 识和社会 贡献 , 在重构 大 众传媒女性形 象的过程 中推动整 个社会对女性 生存和全 面发展的认 同。
本 文从 宏观 的视 野 出发 , 在分 析 报 刊 、 视 、 影 广
告 和 网络这 四种媒 介 中女 性形 象 塑 造 的基 础 上 , 探
大众传媒下的女性形象

NEWS TRIBUNENO.772014.6Subject To Decode学科解码大众传媒下的女性形象□ 赵 弘随着大众媒介的普及,大众传媒逐渐成为人们的公共话语空间,并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影响着人民的衣食住行。
人们每天从媒体中获取大量信息,而媒体播出的作品、电视剧、电影、广告、新闻作品,无不包含这样一类人群,那就是女性。
然而,尽管女性地位在大众传媒中逐渐提高,她们在一定程度上仍属于被歧视的群体,这表现在广告、杂志、网络、影视等方方面面,并成为商家的卖点,男性的看点。
为此,女权主义的宣扬对于女性地位的提高与维护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大众传媒中的女性形象自古以来,在传统女性形象中,女性一直以其优美的身材曲线和姣好的容貌成为异性观赏的对象,是一种用来取悦男性的附属品,而不是作为一个与男性平起平坐的群体。
女性的身体,一直作为被审视和观看的对象,是承载男性欲望的对象。
尽管女性的完美形象不断充斥着我们的生活,遍布着我们的视觉,但是女性的真实体验和感受却是被遮蔽的,并没有得到平等的待遇。
从大众媒介本身来看,女性形象逐渐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和商业模型。
越来越多的女性代言各种广告,包括服装、化妆品、箱女性形象的塑造。
对女性外在形象的关注被强调,而女性的其他特质,如独立人格和生活方式则被忽略。
网络中曾流行着这样一种说法:世界上分三种人,男人、女人和女博士。
这种神调侃也从侧面反映出女性在其他领域中被歧视的现象,这部分女人是男人觉得“可远观不可亵玩”从而敬而远之的。
从女性作为媒介受众角度来看,大众传媒给人们提供了获取信息的平台并能满足不同群众的需求,但与男性相比,女性群体仍受到一定限制,据研究表明,大部分从事媒体工作的人员男性居多,处于媒介机构中上层管理的也多为男性。
这些现象都表明女性在当今大众传媒中的弱势地位。
Lady Gaga现象对女性刻板印象的反抗在这种形势下,当一位与传统女性温婉柔美形象完全相反的女性出现时,便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她利用自己这种被“关注”的身份,宣扬女权主义和对女性权益的看法,她就是Lady Gaga,惊骇世俗的美国时尚“雷母”。
大众媒介中女性形象的嬗变及其文化镜像功能

大众媒介中女性形象的嬗变及其文化镜像功能引言部分:随着社会的进步与进步,大众媒介的影响力与普及程度也日益增长。
媒体作为信息传递的重要渠道之一,不仅仅对社会、政治、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对于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认同也有深遥的影响。
在大众媒介中,女性形象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本文将对大众媒介中女性形象的嬗变以及其所扮演的文化镜像功能进行探讨。
第一部分:大众媒介中女性形象的演变过程一、早期大众媒介中传统女性形象的塑造在媒体出现之初的早期时代,女性形象通常被塑造为传统家庭角色的代表,如贤良淑德、贤妻良母等。
这一形象既符合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念,也满足了男性主导的社会秩序。
广告、电视剧等媒体形式中,女性形象通常呈现出柔弱、无能、需要依靠男性的形象,传递出婚姻与家庭是女性唯一追求的价值取向。
二、现代大众媒介中多元化女性形象的涌现随着社会的变革、女性地位的提升和性别意识的觉醒,媒体开始呈现多元化的女性形象。
女性不再只局限于传统角色,而是乐观参与社会、呈现自己的个性与能力。
电影、电视剧、杂志等媒体形式中,女性形象呈现出职业女性、女强人、独立妇女等多样化形象,传递出女性在社会各领域的乐观参与和冲破性的探究。
三、大众媒介中性感化女性形象的兴起然而,随着商业化和市场化的挤压,大众媒介中出现了一种以性感化女性形象为特征的现象。
商业广告、电影、音乐视频等媒体形式中,女性形象开始被过度强调身体曲线、外貌和性感特质,强化了男性对女性的视觉性欲和审美要求。
女性形象逐渐被固化为“性感偶像”,并且成为商业利益的来往对象。
第二部分:大众媒介中女性形象的文化镜像功能媒体作为社会的一面镜子,反映了社会的文化态度和观念。
女性形象在大众媒介中的呈现不仅仅是媒体对女性的塑造,也反映了社会文化对女性的认同和价值观念。
一、女性形象的创设与文化认同大众媒介中的女性形象创设通常是基于社会文化中对女性的认同和期待。
媒体通过展示女性的特质、行为和观念,传递出社会对女性的期待和价值观念。
从大众传媒看性别平等

从大众传媒看性别平等作者:赵婷来源:《东方教育》2017年第02期摘要:大众传媒对女性形象的建构,一向深受根深蒂固的性别文化影响。
其作为现代社会舆论不可或缺的载体,常通过一种复杂的协调、建构,在人们心目中营造一种与实际不同的“假真实”(pseudo-reality),并對社会上各个对象形成一种“刻板印象”,由此营造了我们的社会性别。
本文从社会性别和女性主义视角出发,挖掘出大众传媒中已有的的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及近年来的变化。
关键词:广告;电影电视;新闻;女性主义;性别平等一、社会性别论和传媒“社会性别”概念是西方女性主义的核心概念,它是相对于生理性别而言,“一般来说,是指男女两性在社会文化的建构下形成的性别特征和差异,即社会文化形成的对男女差异的理解,以及属于男性或女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
”[1]随着20世纪五六十年代女权运动的发展,女权主义者们为男女平等做出了大量积极的努力。
1966年成立的美国“全美妇女组织”把妇女解放运动推向了高潮,并极大推动了对性别歧视的研究。
女性主义者认为,“传媒”对男女两性的性格、形象、智力、社会分工、家庭角色等方面做了定型化。
[2]如女性多以“贤妻良母”为正面形象,而男性多以“勇敢、进取”为主要特征。
1995年在我国召开的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上,189个国家政府和观察员签署了《行动纲领》。
《纲领》确定的十二个重大关切领域之一是“妇女与大众传媒”,认为“在大多数国家,大众传媒并没有用均衡的方式描绘妇女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对社会的贡献,相反宣传报道的往往是妇女的传统角色,或有关暴力、色情等行为。
”[3]二、大众传媒中固有的性别形象表现在大众传媒中,不难发现对女性的性别成见、偏见甚至歧视的报道,这里罗列出常见的八类:(一)“贤妻”“妻贤家兴”素来是中国传统古训,至今仍在广为“传唱”,仍然站在封建道德的高度,约束着众多准备嫁人或者已经嫁人的女性。
在这样的标准里,“贤妻”应服从丈夫,为丈夫的事业做好牺牲的准备,承担全部家务,侍奉公婆并任劳任怨。
大众传媒对女性受众的影响及发展探讨

中 占有 重 要 位 置 。 以我 国为 例 , 料 显 示 我 国 8% 女 性 每 天 花 在 资 0
电视 传 媒 上 的时 间超 过 一 小 时 。大 众传 媒 正 在 成 为 女 性 生 活 中 不 可 缺 少 的 一 部 分 。媒 介 传 播 与 性 别 之 间 存 在 着 密 切 的 种 种 联 系 。
| | ≯
大众传媒对 女性受众 的影 响及发 展探讨
谢 陶 黄 含 其
( 南 商 学 院 人 事 处 4 0 0 ) 湖 1 2 5
【 摘 要 】 今 , 众 传 媒 正 以 其 惊 人 的 渗 透 力 和 传 播 速 度 影 响 着 大 众 如 大
性 对 男 性 的依 赖 , 男性 对 女 性 的 支 配 权 , 与男 性 对 多 种 资 源 的 控 制
生 活 , 性 受 众 群 体 越 来越 广 泛 的 媒 介 接 触 行 为 及 传 媒 在 现 阶 段 的 社 女
会 性 别 意 识 的 迷 失 , 新 的 历 史 时 期 的 女 性 发 展 提 出 了 挑 战 。 本 文 主 向
权 有 关 。教 育 曾是 一 种 在 整 体 意 义 上 被 男 性 独 占 的 资 源 , 性 被 女 排 斥 在 校 门之 外 。 随 着 知 识 经 济 时 代 的 来 临 , 视 教 育 、 程 教 ” 电 远
而 对 人 类 的 发 展 与变 化发 挥 着越 来 越 重 要 的 作 用 。 二 、 国媒体对女性受众的影 响 中 对 女 性 群 体 的研 究 显 示 , 多 数 女 性 认 为 传 媒 在 自己 的生 活 大
现 代媒 介 以 自己 特 有 的 魅 力 大 容 量 地 展 现 着 不 同文 化 圈 中 的
的 传 统 生 活 方 式 , 导 了 女 性 的 行 为 。“ 指 女性 越来 越 频 繁 地 进 入 媒
大众传媒对女性发展的双重影响

大众传媒对女性发展的双重影响在当今社会中,大众传媒对女性发展有着双重影响。
一方面,传媒的性别刻板印象可能导致女性传统角色被限制和歧视;另一方面,传媒对女性权利的宣传与报道也能够促进女性的发展与平等。
传媒的性别刻板印象传媒常常在广告、电影和电视节目中呈现出性别刻板印象。
传播的是男性与女性在社会角色中所扮演的刻板形象。
这些刻板的形象通常都是由男性视角决定的,并且对女性的价值、颜值和性别角色的要求非常苛刻。
例如,广告通常通过女性的身体表现出产品的吸引力。
这些广告强调女性的性感与美貌,让消费者觉得购买产品能够使他们更加性感。
然而,这同时也加强了女性要被视为性对象的范式,令女性的角色被生物标签和性别特征所划分。
除此之外,影视作品中经常呈现出女性应该具备柔弱、依赖、工作生活顺从等性格特点,很少突出女性的职业能力和智慧。
没错,女性在家庭中可能会负责母亲和妻子的角色,但这并不意味着在工作岗位上女性不能够成为杰出的专业人才或企业家。
这种性别刻板印象给女性进入特定行业和职位时带来了不利影响。
传媒对女性权利的宣传与报道然而,自从现代女性运动开展以来,传媒也大大促进了性别平等的发展。
传媒对女性权利的宣传与报道为女性平等争取了更高的社会地位。
自从伊丽莎白·卡迈克尔在1963年推出的《女性的神话》(The Feminine Mystique)呈现出来以来,相继出版的,《女人,一定要有工作》(The Female Eunuch)、《女权主义的第二个性》(The Second Sex)等著作与《MeToo》运动一样有影响力,传媒如报纸、杂志和电视媒体能够为这些运动呼喊口号,并通过报道和采访来推广女性权利的普及。
通过肖像、报道和紧跟社会问题的新闻,传媒也树立了更多向女性伸出手贤的形象。
例如,在美国奥巴马政府,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开展了“让女孩学习”计划,旨在鼓励和激励女性在学术和职业生涯中追求卓越。
她通过各种方式强调了女性对社会正义的贡献,传媒对这一活动的报道,亦是宣传和推广女性发展的力量之一。
大众传媒与社会性别

大众传媒与社会性别大众传媒对社会性别的影响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的加速,大众传媒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大众传媒通过各种形式和平台传递信息,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社会行为。
在社会性别方面,大众传媒的作用更是不可忽视。
本文将探讨大众传媒如何影响社会性别,并分析相关案例和提出建议。
关键词:大众传媒、社会性别、性别角色、性别歧视、影响、案例、建议在传统社会中,社会性别角色通常由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机构等塑造。
然而,随着大众传媒的普及,其对社会性别的影响逐渐加强。
大众传媒通过影视剧、广告、报纸杂志等渠道,向人们灌输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将男性和女性定位在特定的角色和领域中。
在分析大众传媒对社会性别的影响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
首先,媒体对性别角色的刻画存在严重的刻板印象。
在许多影视剧中,男性往往被描绘为强大、果断、事业有成,而女性则被定位为温柔、顺从、家庭导向。
这种刻画方式容易限制人们的职业和发展机会,导致性别不平等现象的延续。
其次,新闻报道中的性别歧视也是一个突出问题。
在媒体报道中,女性常常被视为弱者、从属或次要的角色,而男性则更多地被赋予决策权和主导地位。
这种偏见会导致女性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领域的声音和地位被边缘化。
为了克服大众传媒对社会性别的负面影响,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大众传媒的监管,制定相关政策法规,禁止媒体中出现性别歧视和刻板印象的内容。
其次,媒体从业者应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意识,注重性别平等,避免在报道和作品中强化刻板印象。
此外,社会各界应加强对性别问题的和讨论,推动平等教育的普及,帮助人们树立平等的性别观念。
在具体案例中,可以以美国的性别歧视事件为例。
2017年,美国广播公司(ABC)的早间节目“Good Morning America”的主持人乔治·斯特凡诺普洛斯(George Stephanopoulos)在采访当时的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希拉里·克林顿时,询问了她对于丈夫比尔·克林顿性丑闻的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众传媒对女性发展的影响探析
关键字:大众传媒社会女性传统权利大众传媒妇女发展
辩证地看,大众传媒对于女性的发展无异于一柄双刃剑。
一方面,大众传媒因其商业特质和大众立场,在一定程度上、一定范围上还女性以言说的权利,从而对男权控制话语场、控制社会意识形态的历史形成颠覆和重构的力量,使女性经由传媒影响主流社会成为可能。
网络传媒的发达更意味着传者与受众平等相处时代的来临,在网上人与人的对话已成为数字式的点对点的交流,性别、身份均变得不再重要。
另一方面,受收视率、发行量等经济目标的制约,大众传媒追逐利益最大化,制造刻板印象;而这一刻板印象形成的社会基础是以男权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和主流文化。
现代社会的性别对立已不直接表现为压迫与反抗,而是表现为渗透、吸附和同化,现实生活中一种由男性话语霸权构筑的“场”的力量无时无刻不对女性构成吸附和挤压。
在这种吸附和挤压下,女性不由自主地把男性的需要和标准内化为自我的需要,从而放弃独立的自我人格,成为“他”所要者。
关于女性发展与传媒发展的互动关系可以描述为:一方面是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和女性自我意识的高涨带来的性别鸿沟逐渐消弥的趋势;另一方面是传统文化和商业文化合谋下媒介使性别鸿沟进一步加大的趋势。
一、赋权与维权
传播学理论认为,大众传媒受众的基本权利包括:
1.传播权(the right to communicate)。
传播权是构成社会的每个成员所享有的基本权利之一,在传统上称为表现自由或言论自由的权利。
社会成员是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的主体,他们有权将自己的经验、体验、思想、观点和认识通过言论、制作、著述等活动表现出来,并有权通过一切合法手段和渠道加以传播。
2.知晓权(the right to know)。
知晓权在广义上来说,指的是社会成员获得有关自身所处的环境及其变化的信息,保障社会生活所需的各种有用信息的权利,它是人的生存权的基本内容之一。
3.传媒接近权(the right of access to mass media)。
传媒接近权即一般社会成员利用传播媒介阐述主张、发表言论以及开展各种社会和文化活动的权利。
同时,这项权利也赋予了传媒应该向受众开放的义务和责任。
这是普遍意义上的赋权,其赋权的程度范围受制于国家机器和主流意识形态。
在我国,大众传媒具有更多的社会公共和公益事业的特征,国家通过覆盖全国的广播、电视、通讯网络向公民传达信息和国家意志,并进行多项知识的普及和宣传,从而使受众尤其是女性受众获得受教育的权利,这一点对于农村女性尤为重要。
据1995年中国女新闻工作者现状与发展课题组的调查统计,中国女性在新闻从业人员中的比例为:在报业,女性占全部记者、编辑的27.5%;在广播电视业,女性占37.3%;在通讯社,女性占29.2%。
女性新闻工作者的平均年龄为35岁,80%以上具有大学或大专学历,其中有新闻专业职称的占总数的33%。
①此外,中国还有为数不多的妇女媒介。
截止1996年,中国有42种女性期刊,3种妇女报纸,1996年3月,中国妇女报社与首都女记协联合创办了中国第一家妇女传媒监测网络。
②
女性传媒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中国女性的代言人,为消除性别歧视,争取和维护妇女权益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发言权的获得是女性干预现实、争取发展的关键性的一步。
对于我国女性而言,一大批高学历、高职称的女性进入新闻工作者队伍,将大大加快女性赋权的历史进程。
二、开放与对话
中国传统女性活动的范围限于一家一户,其发言的内容限于柴米油盐,其交流的对象限于同
性和比自己更弱小的老人孩子。
这种封闭的、死水一潭的客观环境强烈制约了传统女性的认知和行为,并愈来愈趋向男权所期待的边缘化和弱势化。
即便是现代女性,也受到太多因素的限制,不能取得与男性同等的发展机会。
因为是女性,她进入决策机构和权力集团的机会便少得多;她获得出国进修、出差访问、培训提高的机会也少得多;她工作以外的2/3以上的时间必须用于照顾孩子、操持家务,从而失去交友、旅游、交流的机会。
大众传媒,作为一种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使这一男权禁锢的神话遭遇解体。
女性越来越频繁地进入媒体意味着她获得了越来越广阔和越来越多的对话和交流的机会。
同时大众传媒无处不在的触角向女性展示了风光旖旎的另一片天空,极大地开掘了女性认识世界的能力,激化了她的创造性和叛逆性。
传播学理论认为,大众传媒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
受众的广泛性,意味着大众传播是以满足社会大多数人的信息需求为目的的大面积传播活动,也意味着它具有跨阶层、跨群体的广泛的社会影响。
无论书刊、报纸、电影、电视还是互联网,都旨在建立一种大众的对话平台来争取大众的支持,仅仅出于商业利益的考虑,传媒的制作者也不会忽视占大众人口近1/2的女性的需要。
这就意味着女性经由这一开放的平台取得了向现实世界的突围。
大众传媒对女性发展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
1.媒介资源占有的不平等和媒介高技术化导致的数字化鸿沟造成女性新一轮的边缘化
媒介资源占有的不平等不仅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而且是一个发展中的问题。
从世界大多数国家来看,与男性相比,更多的女性生活在社会的底层。
在我国的文盲中,妇女占80%。
生活在底层的事实决定了她们接受教育不是首先学习使用现代的新兴传媒与互联网,而是首先利用传统媒介。
此外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技术常常被看作是男人的事情,女性使用互联网的比例远远低于男性,由此而产生数字化的鸿沟。
学者卜卫曾对《人民日报》的读者情况和瀛海威网络的用户情况进行调查。
调查显示:经常阅读《人民日报》的男性读者占读者总数的65.3%,女性读者仅占34.7%;③瀛海威网络用户中,男用户占92.31%,女用户仅占7.69%。
④美国苹果电脑公司副总裁罗宾·亚伯拉姆斯女士指出,在计算机时代,高新技术几乎完全改变了人类交流方式。
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意味着获取和发表信息的权利。
它对妇女发展既是挑战也是机会。
如果我们忽略这种机会,那么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我们不但不会获得应有的地位,反而是会被进一步边缘化。
2.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商业传播机制使女性重新沦为欲望化的载体
大众传媒必须从事经营活动,这是维持传媒组织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前提。
传媒的经济收益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广告收入,二是信息产品的销售收入(即通常意义上的发行量或收视率)。
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文化消费的时代,社会的世俗化和文化产品的商品化使众多的私有传媒业以实现利益最大化为终极目标,竭尽所能制造“卖点”、“看点”,这一“卖点”与“看点”的社会基础便是大众认同。
此处的“大众”并不代表真正意义上的大众,而是社会中占强势的男权文化,他们左右着大众的趣味和爱好。
学者金一虹指出,从20世纪80至90年代,女性意识正在女性杂志商业化的过程中退化,其表现为:(1)又结“美人心结”。
这历来是为男性中心文化所强调的主题,即女性对这个世界的最大贡献是成为美的载体,男人眼中的一道风景线。
(2)强化女性传统的家庭角色。
当代女性除了传统的家政外,还要学会科学育儿以及如何保持自己的温柔和性魅力,宣传女人为家庭、为男人而活。
(3)培养女性的消费人格,强调物质及女性商品化。
⑥遍布传媒的广告以女性作为最大的消费市场,几乎所有的女性消费品广告都以突出女性的生理性别特质为要旨,强调其被“看”的第二性特征。
正如女性主义批评家劳拉·穆尔维所说的:在这个“由性的不平衡所安排的世界中”,“女性作为形象,男人作为看的承担者”,“看的性感分裂为主动的男性和被动的女性。
起决定作用的男人的眼光把他的幻想透射到照此风格化的女性形体上”⑦。
大众传媒对女性发展的双重影响并非在同一水平线上均衡使力,事实上不同国家、地区、种族乃至个人,其作用的机制均不相同。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这一影响的程度及发展的态势并采取多种措施和办法清除不利因素的影响,使传媒始终朝着有利于妇女乃至全人类发展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①⑤中国女新闻工作者现状与发展课题组:《中国女新闻工作者现状与发展调查报告》,《新闻与传播研究》,1995年第2期,第1-6页,第126页。
②卜卫:《女性与性别》,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③卜卫:《关于〈人民日报〉读者特征的分析》,《民意》,1994年第4期。
④卜卫:《百姓、青年、网络——关于瀛海威网络用户的调查报告》,《青年研究》,1997年第4期。
⑥金一虹:《“下海”的女性杂志、切勿丢掉性别意识》,《中国妇女报》,1997年第2期,第24页。
⑦劳拉·穆尔维:《视觉快感与叙事性电影》,转引自张红军编:《电影与新方法》,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第212页。
(作者单位:湖南娄底师专学报编辑部邮编:41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