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灰石裂变径迹方法原理与研究进展
物源分析方法及研究进展

1. 砂岩 砂岩的研究在沉积学领域一直占有重要的位置。本世纪60年代板块构造理论的兴起,为地质各学科注入了新的生机。进入70年代,砂岩与板块构造的关系研究便应运而生。它将砂岩碎屑组分的物源意义与一定板块构造背景下的沉积盆地类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将砂岩成因的大地构造属性分析拓展到与全球构造相对应的更为广阔的应用领域。由于是建立在岩石薄片的微观鉴别和进行样品点的统计学基础上的模型分析,而研究对象为宏观的大地构造分区及较大尺度的物源区,因此有人将这种研究方法喻为大地构造的“指纹”分析法则。
因子分析可以实现用少数几个综合变量(主因子)来代表众多的具有一定相关联系的单因素变量,在此不仅可以利用主因子(重矿物组合)判别物源区的母岩性质,而且可以根据各主因子方差贡献大小确定主要母岩和次要母岩。高尚堡地区和柳赞地区Es33(Ⅱ+Ⅲ)段都存在两个重矿物组合,这表明两地区都存在中深变质岩类和中浅变质岩类两类母岩,但主次正好相反,重矿物组合相对稳定的中深变质岩类母岩主要影响高尚堡地区的拾场缓坡型扇三角洲和高西南扇三角洲,重矿物组合相对不稳定的中浅变质岩类母岩则主要影响柳赞地区的柳赞陡坡型扇三角洲。
重矿物法
01
02
2.1 实例-辉石
重矿物法
实例-石榴石
重矿物法
重矿物法
李任伟,李忠,等. 中国科学,2000,30(增刊).
合肥盆地碎屑石榴石组成及其对源区恢复和地层对比的意义。 对合肥盆地侏罗系沉积砂岩中189粒石榴石化学分析结果, 它们包括:三间铺组39粒,凤凰台组84粒,周公山组35粒, 六安取样处28粒。
合肥盆地侏罗系砂岩碎屑石榴石的组成特征 A, B, C, D, E, F, G, H,I均表示样品层位,ZG28取自六安县城附近露头; FZL为佛坪群的样品.括号内数字代表层位被分析的石榴石样品数
磷灰石裂变径迹研究新疆阿尔泰山南缘剥露历史及古地形再造

斯断裂 、 可兹加 尔一 特斯 巴汗 断裂 、 阿 巴宫 断裂 和红 山
嘴断裂等 ( 图1 ) 。其 地质 演化 可 以概 括 为 6 个 阶段 :
一
是克拉通形 成 阶段 , 于太古 宙至新元 古代青 白口纪
形成 了新疆 统一 的克拉通基底 , 这些古 老基底 结 晶岩 石主要 出现于塔 里木 地块 周 缘 、 中天 山地块 ; 二 是 7 1 7
地 质 学 报 A C T A G E O L O G I C A S I N I C A V J u o 1 l y . 2 8 7 N 0 o 1 . 7 3
磷 灰 石 裂 变 径 迹 研 究 新 疆 阿 尔 泰 山 南缘 剥 露 历 史 及 古 地 形再 造
二叠 世至 早三 叠世 在 整个 地 区 出现 岩石 圈伸 展 , 出 现双 峰式 火 山活动 和碱 性 岩 浆 活 动 ( 中 国阿 尔泰 主
注: 本 文 为 国家 自然 科 学 基 金 项 目( No .4 0 8 7 2 1 4 1 , 4 0 8 7 2 0 6 8 ) 和 国家 重 点 基 础 研 究 发 展 计 划 ( 9 7 3 ) 项 目( 2 0 0 9 C B 4 2 1 0 0 6 ) 共 同 资 助 的成 果 。
关键 词 : 地质热历史 ; 隆升与剥蚀 ; 裂变径迹 ; 磷灰石 ; 阿 尔 泰
阿尔 泰造 山带 是 由一 系 列 大 陆块 体 、 岛 弧 和增
极为发育 , 以 NwW 向、 Nw 向延伸 的线性构 造为 主 , 具有多 阶段 、 多期 次形 成 和活 动 的特征 , 包括 额 尔齐
生 杂岩 构成 的增 生型 造 山带 , 在 阿尔 泰造 山带 南缘 , 自西 向东从 哈 巴河 、 阿勒泰 、 富 蕴到热 坝河 一带 分布 着 4条 大 的 NW 向断 裂 , 地 质作 用 活 跃 , 是 我 国重 要 的金 属 成 矿带 , 包括铜 、 铅、 锌、 铁 及 稀 有金 属 , 资 源丰富, 前人 对此 已做 过大 量工 作 , 也 取得 了很 显著 的成果 , 为其 进 一 步 发展 奠 定 了学 术基 础 。但是 作 为 与地 质作 用 紧密 相 连 的 隆升 与 剥 蚀作 用 , 目前研 究 程度 尚低 , 特别 是有 关定 量化 成果 更是 不足 , 尤其 缺乏 1 2 0 Ma以来 的实 验 数 据 及 结 果 , 而 这 正 是 磷 灰 石裂 变径 迹 的封 闭温度 。本 文 以阿尔 泰 山体 为 主 要研 究对 象 , 运用 磷灰 石裂 变径 迹手 段探 讨 1 2 0 Ma 以来 山体 的冷却 历 史 和 隆升 程 度 , 给 出不 同时 段 和
磷灰石裂变径迹退火模型及其在热史模拟中的应用

磷灰石裂变径迹退火模型及其在热史模拟中的应用摘要:介绍了国内外裂变径迹退火模型及在热史模拟研究中的进展,认为应用裂变径迹年龄和裂变径迹长度分布来反演地质体的构造热历史,应该结合具体的地质情况来定量模拟,这是提高磷灰石裂变径迹资料模拟热史精度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裂变径迹;退火模型;热演化史;成因算法磷灰石裂变径迹法是20世纪60年代开始兴起的一种新的同位素年代学方法,主要应用于矿床研究方面。
自80年代中期开始应用裂变径迹来研究沉积盆地、造山带等构造热演化史以来,该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科研成果,磷灰石裂变径迹法已发展成为盆地、造山带构造热演化史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1~5]。
磷灰石裂变径迹退火模型是盆地、造山带热史模拟分析的基础,而退火模型研究的深入程度是应用磷灰石裂变径迹资料进行盆地热史定量化研究的关键。
1裂变径迹退火原理及影响因素1.1退火原理裂变径迹法在盆地热演化史应用的原理是,磷灰石中所含U238裂变时产生的碎片在磷灰石中会形成裂变径迹,矿物中的径迹都具有随温度的增高,而径迹密度减少、长度变短直至完全消失的特性。
磷灰石矿物中新生成的裂变径迹的长度为14~18 µm,平均长度16 µm,呈狭窄的高斯分布,但如果母岩在地质时期受热,径迹长度会缩短,径迹密度也会随之减小。
由于磷灰石中的U238自晶体形成后就以恒定的速度不断的自发裂变,观测到的裂变径迹产生的时间有早有晚,且经历了热史的不同阶段,因而径迹的长度分布包含了温度随时间变化的重要信息[6]。
Naeser(1979)划分了在连续沉积,且目前正处在最大埋藏地温状况下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深度(或温度)上3个不同的带,从浅到深依次为:①未退火带,地层尚未受到退火作用,其年龄反映物源的时代,大于或等于地层年龄;②部分退火带,地层已受到退火作用,其年龄逐渐减小,小于地层年龄;③完全退火带,起年龄等于零,地层达到完全退火。
沉积盆地热演化史研究方法

沉积盆地热演化史研究方法盆地热演化史研究方法很多,主要有地球动力学模型法及古温标法两类。
一、地球动力学模型法地球动力学模型法是通过对盆地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岩石圈构造(伸展、减薄、均衡调整、挠曲形变等)及相应热效应的模拟(盆地定量模型),获得岩石圈热演化史(温度和热流的时空变化)。
不同类型的盆地,具有不同的热史模型,根据已知或假定的初始边界条件,通过调整模型参数,使得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际观测的盆地构造沉降史相拟合,从而确定盆地底部热流史;进而结合盆地埋藏史,恢复盆地内地层的热演化历史。
不同类型的盆地由于其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和成因机制的差异,导致盆地演化过程的不同。
因而描述其构造热演化过程的数学模型也是不同的,P.A.Allen和J.R.Allen(1990)在其论著中对岩石圈伸展作用形成的盆地、挠曲盆地及与走滑变形有关的盆地的热史模型都作过详细地论述。
(一)伸展盆地伸展盆地是目前研究较广泛、研究程度较高的盆地类型,裂谷、拗陷、拗拉槽和被动大陆边缘是其基本样式。
在地壳和岩石圈伸展、减薄作用下形成,其主要的构造热作用过程包括:岩石圈的伸展减薄、地幔侵位、与热膨胀和冷却收缩以及沉积负载相关的均衡调整。
裂谷是地壳中的拉张区,现代裂谷具有负的重力异常、高热流值和火山活动等特征,表明在深部存在某种热异常。
裂谷分主动裂谷与被动裂谷两种类型。
1978年McKenzie研究了被动裂谷或机械伸展模型的定量结论后,提出了瞬时均匀伸展模型。
该模型假定地壳和岩石圈的伸展量是相同的(即均匀伸展);伸展作用是对称的,不发生固体岩块的旋转作用。
因此,这是纯剪切状态。
构造沉降主要取决于伸展量、伸展系数(β)以及初期地壳与岩石圈的厚度比值。
该模型可概括如下:①拉张盆地的总沉降量由两部分组成:其一是由初始断层控制的沉降,称为初始沉降,它取决于地壳的初始厚度及伸展系数β;其二是岩石圈等温面向着拉张前的位置松驰,从而引起的热沉降,热沉降只取决于伸展量的大小;②模拟结果表明,断层控制的沉降是瞬时性的,而热沉降的速率随时间呈指数减小,这是由于热流随时间减小的结果。
磷灰石裂变径迹技术与地学应用综述

磷灰石裂变径迹技术与地学应用综述
常远;刘锐;杨嘉
【期刊名称】《上海国土资源》
【年(卷),期】2004(000)001
【摘要】天然裂变径迹的形成和演化是一个连续不可逆的过程,经历了漫长地质演化的矿物的所有裂变径迹综合起来就可以看作一个热时钟体系.它不仅反映了矿物冷却到封闭温度(退火温度)的时间,还记录了矿物所经历的低于封闭温度的整个热历史的信息.由此可以建立起用于恢复矿物热史信息的各种模型(包括时间--温度模型).这些模型的建立对沉积盆地沉降/埋藏历史、造山带浅部壳层冷却/剥露历史的研究以及低温热历史重建等地学方面的应用意义重大.
【总页数】7页(P47-53)
【作者】常远;刘锐;杨嘉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上海,200092;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上海,200092;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上海,20009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
【相关文献】
1.扫描电镜和环境扫描电镜在地学领域的应用综述 [J], 于丽芳;杨志军;周永章;赵文霞;李红中;古志宏
2.王世元在中国土地学会六届常务理事会二次会议上讲话指出土地学会工作越来
越重要强调高度重视土地学科建设促进理论和技术创新 [J], 夷江(整理)
3.人工神经网络及其在地学中的应用综述 [J], 王良玉;张明林;祝洪涛;刘洋
4.磁化率各向异性地学应用综述 [J], 张拴宏;周显强
5.区块链地学领域应用综述 [J], 张梦迪;高振记;宋越;康宁;吴自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磷灰石裂变径迹在确定造山带隆升速率中的应用

磷灰石裂变径迹在确定造山带隆升速率中的
应用
1磷灰石裂变径迹的概念
磷灰石裂变径迹,即Fission Tracks或FTs,是由高能中子和其他离子束所产生的放射记录,即能够在矿物中持续保存,并且可以被观察到并识别出来的典型微米级小型特征。
它们是指矿物内空隙中的微小裂纹,形成这些微小裂纹的原因是中子和其他离子束在捕获反应中穿过矿物时,会导致原子核碰撞或裂变反应,这会产生大量的热量,从而导致矿物熔融或引起介质的拉裂,形成磷灰石裂变径迹。
2磷灰石裂变径迹在确定造山带隆升速率中的应用磷灰石裂变径迹技术是地质古代放射同位素技术的开山头,经过几十年的发展,Fission Track技术的应用日渐广泛,已经成为地质古代研究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方法,近年来在地质科学领域有重大的进展。
Fission Track技术可以用来研究古地壳深部变形过程,是计算造山带隆升速率和形成造山带时代的重要依据,它可以用矿物样品中生成的磷灰石裂变径迹来确定当前振幅,以推断变形的度和量。
根据不同的裂变时间,计算出造山作用的持续时期,从而确定当前的应变历史以及地壳的古代构造演化过程,这便是应用Fission Tracks在识别古造山作用构造过程中的重要性。
3结论
磷灰石裂变径迹是一种由高能中子和其他离子束引起的有效研究古代变形过程的技术,其定义了一种新的方法,用来辨别历史构造过程,并可用来确定造山带隆升速率。
我们相信,今天的磷灰石裂变径迹技术将为世界的构造古老研究带来深刻的贡献,为我们提供关于古代构造历史的一些有价值的信息,它是一项高效能的、省时的、有效的技术。
东昆仑埃坑地区磷灰石裂变径迹年代学及构造意义

东昆仑埃坑地区是中国的一个重要矿产区,其中磷灰石是该地区的主要矿产之一、磷灰石是一种重要的现代化工原料,但其在地质历史上也有着重要的构造意义。
通过对磷灰石的裂变径迹年代学的研究,可以了解东昆仑埃坑地区的地壳演化历史以及构造演化过程。
裂变径迹年代学是一种用于确定矿物中天然裂变产物的年代的方法。
具体来说,裂变径迹年代学通过计数和测量矿物中的裂变径迹数量,以得出该矿物的年龄。
在磷灰石中,含有大量的磷酸盐,通过矿物中的裂变径迹数量可以获得矿物的形成时间。
东昆仑埃坑地区的磷灰石主要分布在上古生界-中古生界的奥陶纪-志留纪地层中。
通过对磷灰石进行裂变径迹年代学的研究,可以获得该地区中古生代的构造演化信息。
根据裂变径迹年代学的结果,可以推断出东昆仑埃坑地区在中古生代时期经历了多次构造事件,其中包括造山过程和盆地演化过程。
一般来说,裂变径迹数量与岩石的加热温度和时间相关。
通过对磷灰石中裂变径迹数量的分析,可以推断该地区在中古生代时期发生了多次加热事件。
这些加热事件可能是与板块运动有关的地壳变形造成的。
通过对不同地层中磷灰石的裂变径迹数量的比较,可以了解地壳运动的相对强度和过程。
同时,结合地球物理资料和地质地球化学数据,还可以进一步研究构造事件发生的原因和构造现象。
裂变径迹年代学还可以用于确定地层和岩石的沉积年代。
通过对磷灰石中裂变径迹数量的研究,可以确定东昆仑埃坑地区中古生代不同地层的沉积年代,进而了解地区的沉积历史和古地理环境变化。
综上所述,东昆仑埃坑地区磷灰石的裂变径迹年代学研究对于揭示该地区中古生代的构造演化历史和地壳变形事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磷灰石中裂变径迹数量的分析,可以了解地壳运动的强度和过程,推断构造事件的原因和现象,以及确定地层的沉积年代。
这些研究成果对于进一步认识东昆仑埃坑地区的地质演化和资源勘探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应用前景。
郯庐断裂带对鲁西隆升过程的影响:磷灰石裂变径迹证据

郯庐断裂带对鲁西隆升过程的影响:磷灰石裂变径迹证据许立青;李三忠;郭玲莉;索艳慧;曹现志;戴黎明;王鹏程;惠格格【摘要】郯庐断裂带(TLFZ)是一条贯穿华北的NNE向巨型断裂带.新生代以来,在郯庐断裂带的两侧及其内部发生了显著的伸展构造变形,形成了泰安-莱芜-蒙阴NW向断陷盆地群,并使鲁西块体发生了急剧的陆内伸展隆升.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别在鲁西沂山、徂徕山和蒙山三处进行了大量的样品采集,总计完成了25个样品的测试,获得了一系列新的磷灰石裂变径迹(AFT)年代学结果.结合前人已发表的裂变径迹结果,对鲁西地区新生代与伸展变形有关的剥露-隆升作用的时空分布特征、隆升剥露模式及隆升幅度进行分析,并揭示郯庐断裂带在鲁西新生代热隆升过程中的影响.主要认识有:1)新生代以来,鲁西主要经历了始新世-早渐新世和新近纪以来两期快速剥露-隆升阶段.2)始新世-早渐新世主要表现为幕式差异性快速剥露-隆升,鲁西南受NW向断层控制形成向北、向东的掀斜抬升作用,鲁西北受NE向断裂控制,形成向北、向西的掀斜抬升作用.新近纪以来,进入相对低速区域性剥露-隆升阶段.3)AFT模拟显示,与始新世-早渐新世的幕式快速剥露-隆升相比,中新世以来,鲁西剥露-隆升速率相对减小,但剥蚀量剥露-抬升量较大.故鲁西整体抬升于中新世以来.4)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新生代以来,鲁西宏观上受郯庐断裂带伸展活动影响,越靠近郯庐断裂带剥蚀量越大,局部受NW或NE向断裂控制.【期刊名称】《岩石学报》【年(卷),期】2016(032)004【总页数】18页(P1153-1170)【关键词】磷灰石裂变径迹;新生代;剥露-隆升;鲁西地块;郯庐断裂带【作者】许立青;李三忠;郭玲莉;索艳慧;曹现志;戴黎明;王鹏程;惠格格【作者单位】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青岛266100;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青岛266100;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青岛266100;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青岛266100;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青岛266100;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青岛266100;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青岛266100;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青岛266100;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青岛266100;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青岛266100;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青岛266100;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青岛266100;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青岛266100;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青岛266100;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青岛266100;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青岛266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42;P597.3鲁西是傲立于中国东部地区的独立块体,三面为华北平原区所围限(图1左下图),其突兀于华北平原的独特地貌吸引了大批地质学家的关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磷灰石裂变径迹方法原理与研究进展姓名:***班级:矿物S162学号:*********磷灰石裂变径迹方法原理与研究进展一、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方法原理的提出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是一种揭示岩石低温热年代学的有力工具,它建立在20世纪70年代。
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是一种揭示岩石低温热年代学的有力工具,它建立在238U自发裂变辐射损伤效应,在实验基础上来观察辐射损伤特征,并利用数学地质模型模拟岩石所经历的低温热演化史。
Fleischer等(1975)将裂变径迹的定义为:238U自发核裂变会产生具有很高能量的带电重粒子,当高能量带电重粒子(238U)穿过绝缘固体材料时,会在固体材料如磷灰石中留下放射性的狭窄痕迹,称之裂变径迹(Fleischer al.,1975)。
在上述过程中,Fleischer 等(1988)发现238U 将会分裂成两个大致相同的高能带电粒子向相反方向飞行,每个粒子带电大约在40~160MeV( Fleischer et al.,1988)。
Gleadow 等(1986) Green (1988)和Donelick (1990)等均实验并最终证实这些核裂变产生的高能带电粒子能在固体材料上留下大约16~18μm的线性裂缝(Gleadow et al,1986;Green,1988;Donelick et al.,1990)。
这些线性裂变径迹可以通过化学酸蚀处理可视化,进而可被光学显微镜观察。
相对低温下稳定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在60°C以上会发生退火,而且会不断累计(Donelick et al.,1981)。
这意味着磷灰石裂变径迹很少代表岩石的形成年龄,主要代表其低温演化的年龄(Gleadow et al.,1986)。
磷灰石裂变径迹退火行为受温度影响的。
Duddy等(1988)在其恒温退火的描述与温度随时间变化吻合的实验过程中,利用“等效时间原理”解释实验现象,印证了该原理。
磷灰石的退火行为一旦发生就受温度及时间的因素影响,而且温度是主导因素(Duddy et al.,1988)。
二、磷灰石裂变径迹的退火行为1.退火行为所受影响因素1.1磷灰石的主要元素及238U的富集根据Barbarabd等(2003)、Green等(1986)和Carlson等(1999)的研究,磷灰石的裂变径迹退火率与磷灰石中的主要元素如Cl,F,Mn,Fe等富集程度及238U的富集(含量10×10-6以上)等相关。
磷灰石裂变径迹的退火速率可以根据刻蚀坑尺寸来计算,而刻蚀坑尺寸可以通过磷灰石的溶蚀体积来衡量(Barbarabd et al.,2003;Green et al.,1988;W.D.Carlson et al.,1999)。
Gleadow和Duddy等认为磷灰石的成分组成对磷灰石的退火行为起着主要的控制作用(Gleadow et al.,1981)。
1.2 α衰变Carlson等学者(1999)提出物理因素,例如结构应力、α 衰变亏损等也有可能会影响磷灰石裂变径迹的退火率(Carlson et al.,1999)。
Ritter等(1986)利用核废料对磷灰石进行退火行为研究,发现α 衰变可以促进退火行为(Ritter et al.,1986)。
Weber等(1997)进一步的研究证明,α衰变使得锆石由晶体形态向无序形态变化(Weber et al.,1997)。
Rahn (2004)等在对锆石的裂变径迹研究中证明了α 衰变亏损对锆石的裂变径迹退火率的影响(Rahn et al.,2004)。
Hendriks 等(2005)在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方法研究克拉通盆地的沉积-剥蚀演化时提出,应该注意辐射加强效应引起的径迹退火,特别是由锕系元素(如238U)引起的α发射,辐射加强效应会导致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变小(Hendriks et al.,2005)。
但是由于一般情况下,辐射效应难以在磷灰石的退火行为中得到观察,退火模型中一般都不考虑α衰变的影响。
1.3压力及应力Wendt等(2003)实验研究发现,压力及应力也可以影响裂变径迹的退火行为。
其实验发现持续的增压会减慢退火速率,而在较大的应力下,退火甚至表现的与温度无关;并建议将压力、应力、温度等因素的影响纳入退火模型的建立(Wendt,2003)。
综合以上前人研究,退火行为除了受磷灰石所受温度和时间影响外,影响磷灰石裂变径迹退火的因素主要有磷灰石中主要元素(如Cl,F,Mn,Fe等)的富集程度,磷灰石所受物理因素如应力、压力及238U所造成的α发射等因素的影响。
2.退火行为的实验观察在测定径迹密度、径迹长度等裂变径迹数时,目前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裂变径迹分为两种,包括自发裂变径迹和诱发裂变径迹。
238U的裂变辐射损伤是真正在地质历史过程中导致自发裂变径迹的积累。
而235U的裂变损伤是由中子诱发来测定矿物的U含量的。
在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中,需要统计238U 自发产生的裂变径迹及中子诱发235U裂变造成诱发径迹。
238U自发产生的裂变径迹在地质过程中产生。
然而,在实验室诱发过程中,232Th及238U 等不可避免的也被诱发,影响诱发径迹的实验观察。
Iunes等人(2002)提出一种测量中子对裂变径迹分析影响的方法,通过该方法可以测出磷灰石中的Th/U 值,从而校正诱发裂变径迹测量时对数据的影响(Iunes et al.,2002)。
2.1观察裂变径迹的局限为了获得并解释磷灰石裂变径迹数据,通常会测定样品中被限定做分析的裂变径迹的长度分布用来描述其低温热演化史。
被限定分析的裂变径迹将被完全刻蚀,径迹末端也可观察。
为了测定长度分布,只有那些水平的裂变径迹其所在面平行于结晶C轴的会被测量,所以才带来了一些误差。
这些得到的长度分布能被用来模拟样品的低温演化。
2.2退火行为的各向异性未退火或者轻微退火的裂变径迹显示比较小的各向异性,这很有可能是刻蚀的影响。
在退火过程中,裂变径迹在与C轴高角度相交的方位会比低角度与C轴相交的方位更易退火G(图1)。
磷灰石的刻蚀是各向异性的,沿C轴方向裂变径迹会更易刻蚀,且会加宽Ketcham在总结前人研究基础上,提出用C轴投影法会为消除结晶角的影响提供一种可能性的思路,从而能够得到更多的裂变径迹长度数据,并能够更多的反映地质信息(Ketcham,2005)。
三、磷灰石裂变径迹的独特性磷灰石裂变径迹作为一种有效的测年工具,具有其不可替代性:①磷灰石是一种广泛分布的常见副矿物,可以研究不同类型的地质体。
①磷灰石的裂变径迹保留温度相对较低,这使其能很好的限定地质体的低温热年代学。
但是,目前该方法还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①目前的退火模型无法非常好的限定磷灰石裂变径迹退火行为的影响因素。
①温度、压力、应力等因素在纳入退火模型准确模拟其影响还比较困难,这在上文已有阐述。
①由于往往没有其他地质证据的对比和约束,磷灰石的裂变径迹信息难以验证。
值得一提的是,有的学者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如Resak等利用镜质体获得的地热数据来校正及对比磷灰石裂变径迹数据,更加有说服力地揭示了中波兰凹陷的地温演化史(Resak et al.,2010);Qiu等综合磷灰石锆石的(U-Th)/He年龄数据和磷灰石的裂变径迹数据及镜质体反射率数据,模拟了柴达木盆地的巴楚隆起的构造热演化。
也使得该构造热演化史的结论更有说服力(Qiu et al.,2011)。
Jonckheere (2003)指出了该方法目前的不完善之处:实际上,在地质时间尺度上,周围环境的温度影响对磷灰石的裂变径迹有修补作用;然而,我们是很难在相对高温的实验室条件下观察到这些修补作用。
这就会导致裂变径迹数据不够准确。
而且,现代的模拟程序限制了解决问题的范围并且倾向于一些具体的模拟温度时间曲线的方法。
并指出了裂变径迹退火模型的存在的缺陷:现行的模拟方法过于简单,而且裂变径迹的结果中的那些温度峰值或者复合峰值被磷灰石晶体径迹中的无损晶格和无定形的核之间的原子重排给重新修正了。
事实上一些较大的晶体缺陷会对刻蚀过程有影响,把刻蚀径迹看成独立的晶体损伤过于简单Jonckheere (2003)。
在实验方法上,对磷灰石晶体的裂变径迹分析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它的表面和径迹刻蚀特征。
传统方法中这个过程是靠人工统计完成的。
而M.Peternell等(2009)通过研究尝试用电脑量化磷灰石晶体的几何特征辅助人工的磷灰石裂变径迹的统计分析方法来代替传统方法。
这是使裂变径迹统计方法迈向自动分析的有意义的尝试(Peternell et al.,2009)。
四、磷灰石裂变径迹的应用进展1磷灰石裂变径迹在盆地分析中的应用总的说来,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是研究沉积盆地古地温与烃类演化的一种很好的方法。
它不仅能了解沉积盆地的最高古地温,而且可以了解不同地质时期古地温的变化,进而可以确定生油窗及成油期(滕殿波等,1996)。
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适用于多种类型的地层,包括强氧化环境、有机质组分贫乏的红层。
这种方法除提供热信息外,还可以研究沉积盆地的抬升速度、侵蚀厚度、物质来源、地层的形成年龄(李善鹏,2003)。
值得注意的是单颗粒磷灰石裂变径迹的年龄代表的是磷灰石进入径迹保留温度后所经历的时间,而在对一个样品的磷灰石裂变径迹进行统计研究时,必须谨慎使用地层形成年龄及简单的地质体冷却抬升来描述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
例如朱文斌等(2004)对吐鲁番-哈密盆地中部连木沁剖面和南北山前带的9个样品进行磷灰石裂变径迹测年,得出了在晚白垩世120~100 Ma,吐哈盆地发生构造抬升,地层快速冷却剥露,岩层在新生代二次埋藏加热,至10~8Ma又再次露的构造热史的结论(朱文斌等,2004)。
磷灰石裂变径迹在盆地分析中显得越来越重要,如前所述,在结合了同位素分析,镜质体反射率分析等其他分析方法,磷灰石裂变径迹可以很好地模拟了盆地的低温构造热演化史。
而且,这种结合其他分析方法的综合性分析是对更好的模拟盆地构造热史的必然要求。
裂变径迹(包括磷灰石,锆石等)也完全可以对老地层甚至是前寒武的地层、岩体或火山岩进行分析测试,进而了解其低温构造演化史,如Zhanget等(2009)对新疆阿克苏的前寒武的蓝片岩地层进行了裂变径迹分析,在基于区域地层及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将塔里木基底的温度构造演化史分为4个阶段并予以详细解释(Zhanget al.,2009)。
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应用于断裂作用研究是近年才兴起的研究新热点,断层的形成年龄与裂变径迹有着密切的关系(李松峰等,2009)。
当断裂活动时,温度较高,超过了磷灰石的径迹退火温度,由于断裂发生在较短的时间里,因此当断裂停止,温度快速下降后,磷灰石裂变径迹就记录了断裂的冷却年龄,可以近似的看作是断裂的活动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