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音的技术发展历史
录音发展史

世界录音技术发展史2012-03-16 19:23:34来自: Diana(I'm on my second drink...)1人喜欢喜欢2012-03-16 19:24:15 Diana (I'm on my second drink...)一.最早的圆筒留声机录音1857年,法国发明家斯科特(Scott, Leon 1817-1879)发明了声波记振仪(Phonautograph,参见图1),尽管这种仪器只能记录声波的“图像”,而不能再现出声音本身,但为后来的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
1877年前后,爱迪生在他的“圆筒留声机”(图2)上录下了他亲自朗读的《玛丽有只小羊》的歌词,这短短数秒的声音成为了人类录音史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声。
不过,这项成果没有立即得到足够的推广,在随后几年的时间里,这位大发明家的兴趣转到了电照明等方面,只零星地留下了一些实验性录音。
2012-03-16 19:24:36 Diana (I'm on my second drink...)直到1887年左右,爱迪生才将改进后的留声机真正提升到商业应用阶段,与此同时,另一种被称为Graphophone的改进型留声机(图3)也由美国哥伦比亚公司逐渐推入市场。
遗憾的是,这些新产品更多的仅被用于办公室的语音听写,19世纪保留下来的音乐录音非常稀少,尤其是古典音乐。
钢琴家兼发明家霍夫曼(Hofmann, Josef 1876–1957)可能是第一个录音的古典音乐家。
1887年,这位年仅11岁的天才在爱迪生的工作室里很愉快地录制了一批卷筒录音,听到自己的琴声,小霍夫曼激动地告诉爱迪生:“真的非常棒”。
德国指挥家兼钢琴家彪罗(Bülow, Hans von 1830-1894)则完全相反,据说他在第一次听到自己弹奏的肖邦玛祖卡时差点晕过去。
有记载说,爱迪生还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为彪罗录制过贝多芬英雄交响曲的完整演出,但这些录音都遗憾地没有能够保存到现在。
呼伦贝尔人民广播电台

呼伦贝尔人民广播电台事业建设与科技发展大事记(1998年----2005年)一、1998年6月10日呼伦贝尔广播电台控制室技术人员设计制作的多路录音设备投入使用,这台录音设备可为多台录音设备提供标准信号。
二、1998年7月16日呼伦贝尔人民广播电台购置的一部1kw 调频发射机为104.6mhz备份。
经过工程技术人员按装调试投入使用。
三、1998年8月1日呼伦贝尔人民广播电台成功的为鄂温克旗建旗40周年庆祝大会进行了现场直播。
四、1998年10月呼伦贝尔人民广播电台录制18集广播剧“伊湛纳西’’荣获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1997年度精神文明“五个一”工程奖。
五、1998年11月10日呼伦贝尔盟召开全盟抗洪救灾总结表彰大会,呼伦贝尔人民广播电台驻扎兰屯大河弯工作组被授予全盟抗洪救灾先进集体,沈宝更同志授予先进个人。
六、1998年11月10日呼伦贝尔人民广播电台104.6mhz 首次在职工俱乐部对全盟抗洪救灾总结表彰大会进行4小时的现场直播。
七、1998年12月呼伦贝尔人民广播电台白力强、额尔敦、录制的音乐专题‘‘鄂温克婚礼”掠影、荣获98年度国家广电总局广播节目技术质量三等奖。
八、1999年1月7日呼伦贝尔人民广播电台753发射台王喜田荣获内蒙古自治区广电局1998年度自治区广播电视技术维护管理先进个人二等奖。
九、1999年6月30日呼伦贝尔人民广播电台王玉林被评为全盟优秀共产党员,并受到呼盟党委的表彰。
十、1999年9月呼伦贝尔人民广播电台,更新了原有的微波设备和使用了45年的电缆,新微波设备的使用对电台广播信号传输质量有了明显的改善。
十一、1999年呼伦贝尔人民广播电台额尔顿吉尔迪录制的“达斡尔人家”,白力强录制的“我心中的蒙古包”,分别荣获国家广电总局1999年广播节目技术质量三等奖。
十二、2000年4月盟委书记胡其图同志为呼伦贝尔广播电台成立50周年题词,“办好人们广播,服务各族群众”,的题词。
广播发展史

广播新闻技术发展史中国广播音响报道历经多年发展,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报道形式,也是广播记者、编辑甚至节目主持人必须掌握的一门专业技能。
但是,中国广播音响报道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它经历了怎样一个过程,它与社会发展及经济技术发展的关系如何等问题,历来关注和研究很少。
本文试图对此进行一点浅显的研究与考证。
本文认为,中国广播音响报道受社会和技术发展的重要影响,经历了萌芽期、发展期和兴盛期三个阶段,并且有其独特的内部发展规律。
广播音响使用萌芽期广播音响发展的这一时期自中国广播诞生始,约至20世纪50年代后期结束。
那个时期,中国广播正处于发展的早期,相关的技术条件还不具备,特别是,中国人民广播事业诞生于延安窑洞,条件极其艰苦。
即使是建国后,条件也比较艰苦,因此当时广播的特点是:以简易直播为主(包括演讲),新闻以口播文字稿为主,音响的使用还处于萌芽状态。
音响在广播中的使用,不外乎两种方式:一是直接使用,即直播;二是间接使用,即录播。
后者的关键是要具备录音设备。
因此,我们有必要首先考证一下人类使用录音技术的历史。
1877年秋,举世闻名的美国科学家爱迪生(Thomas Alva Edison)发明了一种录音装置,可将声波变换成金属针的震动,然后将波形刻录在圆筒形腊管的锡箔上。
当针再一次沿着刻录轨迹行进时,便可重新发出留下的声音。
爱迪生用该装置录下他朗读的《玛丽有只小羊》的歌词:“玛丽抱着羊羔,羊羔的毛像雪一样白。
”总共8秒钟的声音成为世界录音史上的第一声。
1887年,旅美德国人伯利纳(Emil Berliner)研制成功平面式留声机和圆片形(也称碟形)唱片,从此,留声机逐步进入商用。
1898年,丹麦科学家波尔森(Valdeman Poulsen)首先发明了以钢丝为磁性体的原始录音机,从此揭开了人类使用磁记录声音的历史。
1925年,唱片由外商经销到中国,并开始在中国建厂生产。
1930年,德国科学家弗劳伊玛提出用表面涂有铁粉的纸带或塑料带来代替钢丝录音带。
录音偏磁的原理基础

录音偏磁的原理(基础)第一章概述我们工作与生活中大量使用的磁带式录音机,它的发明可以追溯到19世纪前,它的历史也与19世纪电话机的发展历史密切相联。
今日,在美国波士顿法院路109号门口,钉着一块铜牌,上面写着:1875年6月2日,电话在这里诞生。
电话的发明者是贝尔和沃森,那幢房子就是他们最初做电话试验并取得成功的地方。
图1—1 贝尔获得发明电话专利,专利证号码NO:174655约20年后,1898年开始出现了磁性录音机。
世界上第一台磁性录音机是丹麦人波尔森发明的,他的做法是:录音时,将电磁铁悬挂在钢丝上,通以碳粒式送话器传来的音频电流,直接用电磁铁按照电流的强弱对钢丝加以磁化。
放音时,仍用电磁铁取出电流的变化,用受话器收听,勉强可以听到声音。
图1—2 美国专利公报记载的波尔森发明的录音电话机构造(1900年)这时的录音是没有偏磁的,因为当时还没有电子管,再生媒介是钢丝剩磁,还原的录音音量极小,失真大。
第二次世界大战,刺激了电子、机械工业的发展,英国BBC广播电台开始使用的钢带式录音机(1935年): 这种录音机的技术参数为:钢带:钨钢,带宽3mm,厚0.08mm,单盘钢带长度:3000m,钢带速度150m/s,录音时间28分钟偏磁:DC方式(这是最初出现的直流偏磁方式),整个录音机重量约1.1吨这时出现电气录音刚开始时,频宽只能达到l00Hz~1200Hz,动态范围l5~20dB。
与钢丝式录音机使用一样,录音前钢带必需先抹声并消磁。
到了1940年左右,电子管用于录音中的AC交流偏磁,录音的频宽已经到了40Hz—8000Hz,动态范围提高到25dB。
同期内,贝尔实验室ArthurKeller所发明的动圈式唱头,以钻石和蓝宝石为唱针,频率响应居然可从40Hz-12000Hz,电子管的应用,也使录音机已与电唱机产生分道,录音机音质落后于唱机。
1940年后,磁性录音机技术的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抛弃笨重的钢丝向纸基磁带发展,德国AEG公司在磁带录音机上首次使用了纸基磁带,录音性能也有了很大提高。
录音技术的发展历史

4.磁性录音
• 由于光学录音所用的载体——感光胶片,
是一次性记录材料,一旦曝光后不能再重 复使用。并且再拍摄现场进行光学录音之 后,无法即刻听到录制的效果,必须要等 到光学声片冲洗之后,才得以知晓声音的 实际情况。
4.磁性录音
• 在后期制作阶段,使用多台光学还音设备
对不同的声音素材进行还放,以满足混合 录音的技术要求比较困难。因此,在光学 录音的影片中声音的构成要素比较简单, 除了要有必不可少的对白、旁白和音乐之 外,音响效果与环境氛围大多比较简单, 很难做到充分的展现。
唱片历史

唱片历史唱片的发展一、录音技术的发明伟大的美国发明家爱迪生于十九世纪末发明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台录音机。
他原本是想把这种圆筒式录音机作为听写机来推广,结果这个计划遭到了所有那些靠记录老板讲话吃饭的秘书们的一致反对,不幸夭折了。
但录音机却在音乐市场找到了用武之地。
人们只要买一个录音圆筒,就可以从家里的录音机上欣赏到各类音乐。
几乎与此同时,机械钢琴(Pianola)被发明。
这是一种用打孔纸带操纵的钢琴,你只要买一卷纸带,就可以在家里的机械钢琴上“高保真”地欣赏到名家的钢琴独奏。
这个新玩艺儿极大地推动了“拉格泰姆”音乐(Ragtime,一种经常使用切分音的钢琴音乐)在美国的普及。
“拉格泰姆”音乐可以说是第一个欧洲没有的,纯美国风格的音乐形式,是公认的爵士乐的前身之一。
这两样发明从根本上改变了欣赏音乐的方式。
以前,人们要么自己弹琴,要么买票去听专家弹,总之不那么容易。
有了录音技术和机械钢琴,音乐才算第一次走进了寻常百姓的家里。
这两样发明还造就了现代模式的音乐工业,吸引了众多的人材专心从事音乐生产,为音乐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现代音乐工业的诞生还打破了传统民歌的生存基础。
按照公认的定义,民歌是指经过人们世代口头相传而流传到今天的民间音乐。
民歌爱好者之所以喜爱民歌,一是因为民歌背后悠久的历史文化,二是因为民歌经过了几百几千年的竞争淘汰,存留下来的一定是久经考验的优秀作品。
不过有的人因此就小看了流行音乐,实在大可不必。
其实这两者完全是个萝卜青菜的问题。
流行音乐虽没有民歌那么富有历史感,可流行音乐的现代感又是民歌所没有的。
有人说民歌是经过历史考验的,可他们忘记了,过去是没有录音机的,音乐的传播速度很慢,传播面也很窄,所谓考验也就是局限在一个特定的小范围里。
而现在的流行音乐,一出世就面临众多听众的检验,能经得住这样考验的流行音乐不一定就比民歌差。
换句话说,录音技术为我们带来了流行音乐,它代替了过去的民歌,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民歌。
浅谈录音历史上的一些声音载体

声音的时光机浅谈录音历史上的一些声音载体自从爱因斯坦发表了《相对论》,从理论上阐述了时间的可逆性,人类就一直梦想着乘坐时光机回到过去,探究历史的细节和原貌。
其实早在19世纪末,录音技术的发明,已经为未来开启了一扇时光倒流的大门:我们今天可以聆听100多年前录制的唱片,不正是身临其境在历史的声音中吗?录音技术从早期的蜡筒录音、快转机械录音唱片,到走向成熟的电气磁带录音、高品质快转、慢转唱片、立体声录音,再到高科技的激光唱片、数码录音,以及各种格式数码音频载体,一步步走向完美、简便、耐用。
同时,随着录音方式和声音载体的演进,“唱片”对于音乐本身的创作、演奏和演唱风格又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这就像拍照片,最初是一种记录影像的技术,但随着技术的不断改进,从黑白到彩色、从粗糙到精细,它也在悄然的改变着我们的着装、化妆和表情风格。
世界上最早进入商业流通的人工录音载体是蜡筒,它的录音和拾音原理和后来的唱片是一样的,都是通过声波的振动带动刻刀刻出音槽(20世纪20年代末出现了电气录音,但基本原理还是一样的)来保存声音。
笔者没有直接听过蜡筒录音的音效,但听过再版到CD 上的腊筒录音,声音中以噪音为主,人声和琴声依稀可辨。
蜡筒留声机更近似于玩具,在当时也更多的用于办公室留言而非音乐欣赏。
不过匈牙利作曲家巴托克(Bartok)曾经用蜡筒留声机在匈牙利各地进行采风,录制民间歌曲,带回去进行加工整理。
可见蜡筒录音还是可以很准确的记录音乐的音高和基本音质的,但无法传神的记录音量和音色。
尽管音效差强人意,但是蜡筒录音为我们保留下来许多“传奇”的声音,包括作曲家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的讲话和1分钟的钢琴演奏,柴可夫斯基(Peter Ilyich Tchaikovsky)、安东·鲁宾什坦(Anton Gregoryevich Rubinstein)以及大文豪托尔斯泰(Lev Tolstoy)的讲话录音,从而在物理上最直接的保留了一代精神巨人在地球上的声音。
录音的技术发展历史

录音的技术发展历史录音技术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
随着科学技术和工业革命的进步,人们对音频的捕捉和储存产生了浓厚兴趣。
以下是录音技术的重要时刻和里程碑。
1.蒙罗兆尔发明话筒(1857年):法国发明家埃米尔·蒙罗兆尔设计了第一个实用的话筒,该话筒可以将声音转化为电流信号。
这是录音技术的重要起点。
2.菲利浦·里德发明蓝线铁线录音机(1877年):菲利浦·里德是英国物理学家和发明家,他于1877年发明了蓝线铁线录音机,这是第一台能够记录人类声音的设备。
3.世界上第一台商用磁带录音机(1935年):德国工程师弗里茨·佩菲恩格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商业化的磁带录音机。
这一发明意味着录音不再需要使用大型芯片,大大提高了录音的灵活性和便携性。
4.真空管录音机(1940年代):真空管录音机是第一个使用真空管技术的录音设备。
真空管的使用使得录音的音质更加高保真,并且增加了音量的范围。
5.磁带录音机(1950年代):在20世纪50年代,磁带录音机广泛使用。
这些设备使用磁带作为储存介质,并且可以以更高的速度录制和播放音频。
6.八轨录音机(1960年代):八轨录音机是一种将磁带分为八个平行轨道的设备。
这种技术使得用户能够更容易地录制和播放音频,促进了录音技术的发展。
7.数字录音(198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数字录音技术逐渐取代了模拟录音技术。
数字录音通过将音频信号转换为二进制代码,然后储存在计算机中,使得录音的质量和灵活性大幅提升。
10.蓝牙和流媒体技术(2000年代以后):蓝牙和流媒体技术的出现,使得音频可以通过无线方式传输和接收。
这种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能够更方便地连接和分享音频设备,促进了音频娱乐产业的发展。
总结起来,录音技术的发展历经了从话筒、铁线录音机、磁带录音机、真空管录音机到数字录音的演变过程。
随着科技的进步,录音技术从最初的低质量录音到高保真音质,从庞大的录音设备到便携式录音工具,为人们创造了更丰富多样的音频体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磁性录音
• 由于光学录音所用的载体——感光胶片,
是一次性记录材料,一旦曝光后不能再重 复使用。并且再拍摄现场进行光学录音之 后,无法即刻听到录制的效果,必须要等 到光学声片冲洗之后,才得以知晓声音的 实际情况。
4.磁性录音
• 在后期制作阶段,使用多台光学还音设备
对不同的声音素材进行还放,以满足混合 录音的技术要求比较困难。因此,在光学 录音的影片中声音的构成要素比较简单, 除了要有必不可少的对白、旁白和音乐之 外,音响效果与环境氛围大多比较简单, 很难做到充分的展现。
• 声音信号通过声——电换能器件(麦克风)
变成了电信号,再经过电—磁作用(录音 磁头)转换为相应的磁信号。以此对正在 匀速运动的磁性载体进行磁化,以磁的形 式将音频信号存储于载体上。已磁化的载 体匀速运动通过磁—电换能器(还音磁头) 时,可以将磁信号还原为电信号,再由电 —声换能器(扬声器)将电信号转换为声 信号。
3.光学录音
• 影片《风云儿女》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
曲》,就是由“三友式”录音机录制完成 的,并且在当时还发行了单曲唱片广为流 传。
4.磁性录音
• 磁性录音的发明早于机械录音,1862年,
爱迪生实验了利用铁丝来作录音载体。 1898年,丹麦人维尔德曼·普尔森用声音 的交变磁场将一根钢琴弦磁化,利用剩磁 来记录声音。这是最早的磁性录音方式, 但是由于多方面的技术限制,没能立即投 入使用。
器,它将由声波控制变化的电信号转换为 由光感控制的光信号,使感光胶片受到不 同曝光量的曝光,形成声音的影像。 • 在还音过程中,关键元件是光电管,它将 胶片上不同曝光量所形成的声音影像,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成相应变化的电信号,再由电信号还原成 变化着的声信号。
3.光学录音
• 由于不同的光调幅器控制曝光量的方法不
同,在胶片上形成的声迹影像也就各不相 同。这种由影像构成的光学声迹,可分为 变密式和变积式两种。
4.磁性录音
• 磁性录音所用的载体与光学录音所用的胶
片不同,磁片与磁带不是一次性记录材料, 它的磁化状态是可逆的,即在一些条件下 可以被磁化,而在另一些条件下可以消除 磁化恢复到磁化前的状态。因此磁性录音 的载体可以多次重复使用,磁性录音还可 以在录音之后,及时还音进行监听,即经 济又方便。
4.磁性录音
• 机械录音是随着唱片工业的发展而发
展的,机械录音在初期曾将电影推进 到了有声的时代,但是最终还是被光 学录音完全替代。
3.光学录音
• 1928年迪斯尼片厂上演了
《Steamboad wilie》(《汽船威利号》)才 有了完整的声音(音乐,效果和对白), 并记录在光学声带上与画面同步放映。
3.光学录音
4.磁性录音
• 进入到这一时期的电影声迹,其全部的录
制过程大都首先使用磁性录音,光学录音 只在最后一个环节,制作电影拷贝时才被 采用,在转为光学录音之前是磁性录音方 法。
5.数字录音
• 数字录音就是将原来连续变化的声信号转
换为纯数字型的0或1这两种二进制代码, 然后将转换后得到的这些二进制代码记录 在媒质上。 • 数字录音克服了许多模拟录音的缺点,使 声音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也给声音的制 作带来了许多方便。
2.机械录音
• 爱迪生发明的留声机和留声视镜 • 蜡盘录音和还放
1930年,明星公司与百代公司合作 录制了我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 红牡丹》,明星公司为摄制此片历 时6个月,先后进行5次试验,方获 得成功,他们将自己的腊盘配音设 备叫作“百鸣风”。1931年3月15日, 该片在上海新光大戏院首次公映。
电影声音技术发展史
• 模拟录音包括:
• 机械录音 • 光学录音 • 磁性录音
数字录音:
光学录音和磁性录 音后来与数字技术相 结合,因此光学录音 和磁性录音都有模拟 和数字之分。 数字录音还包括目 前逐渐流行的硬盘录 音和光盘录音、半导 体芯片录音。
随着数字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的 迅速发展,电影制作的数字化趋 势不可阻挡; 电影声音的数字化制作技术更是 发展迅猛。
光、电之间的相互转换原理和胶片的 感光特性,将声波的振动记录在胶片 上的一种方法。
3.光学录音
• 录音过程:
声源 声波 传声器 电信号 放大器 光调幅器 胶片声带
• 还音过程:
胶片声带 光电管 电信号 功放 扬声器 声音
3.光学录音
• 在光学录音的过程中,关键元件是光调幅
• 声音最终要从腊盘转移到电影胶片上,和
画面结合到一体。光学录音的电影拷贝是 一种声画合成拷贝,它不仅简化了拷贝的 加工过程,而且简单地解决了放映时地同 步问题,给发行和放映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随着光学录、还音技术的进步,光学声带 一直保留到了现代。
3.光学录音
• 光学录音也叫感光录音,是利用声、
3.光学录音
• 1933年9月,由我国电影先驱司徒慧敏参加
研制的“三友式”电影录音机,取得了实 验上的成功,并用它先后为《渔光曲》、 《大路》、《新女性》和电通公司的四部 影片《桃李劫》、《风云儿女》、《自由 神》和《都市风光》进行了录音工作。这 是我国自己制造的第一架录音机,改变了 中国电影录音技术和器材完全依赖外国的 局面。
电影声音艺术发展史
• 无声电影 • 有声电影 • 1927年,以《爵士歌
王》的公演为起点, 电影开始了有声片的 时代。
其实,电影从一开始就是有声音的。 在无声电影时期,电影院在放映影片 时,总有音乐伴奏。或者用唱片,或 者请一名或数名乐师在影片的放映过 程中为内容做相应的音乐伴奏。
《爵士歌王》(《The Jazz Singer 》)1927年由华纳影片公司出品,严格地 说该片应该是第一部有对白的影片,因为 在该片之前,很多电影在放映的时候只是 有音乐伴奏或者是有解说员在幕后解说。 在一开始音乐伴奏只是为了遮掩一下 放映机发出的噪声,后来才被一些电影导 演加以利用,表现和影片内容相关的主题。 解说员的解说也是为了帮助观众理解影片 的内容。因此,电影对声音的使用早在 1927年以前就已经存在了。
1930年,联华公司试制了一部蜡盘发声 的电影《野草闲花》,影片中男女主角 的扮演者金焰和阮玲玉演唱了中国第一 首电影歌曲《寻兄词》。 据导演孙瑜回忆,因为当时只有他最熟 悉剧情,为了准确地将腊盘上的发音对 准演员的演唱,影片开始上映的时候, 他每天要去电影院为《野草闲花》播放 腊盘配音。
3.光学录音
1.“史前时代”
• 1876年,贝尔发明了有线电话,它的原理
是使声波震动受话器的薄膜,从而使磁铁 波动产生电流,再把电流通过电线送出去。 这就对电话的听筒和受话器提出了较高的 要求,形成了麦克风和扬声器的雏形。在 此基础上爱迪生从记录声波的科学仪器入 手,于1877年发明了留声机。从此声音开 始了机械录音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