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化学第二章课件

合集下载

煤化学第02章煤的生成精讲

煤化学第02章煤的生成精讲

2.85 3.3 4.0 4.4 5.2 6.0 9.0 25 38 46
古 生 代
陆上时代 孢子植物
元 古 代 太 古 代
震旦纪
原始细菌 (最低等原始生命产生) 20
地球初期发展阶段
依据地层中发现的古生物化石,将地壳的发展历史相对地 划分成若干级地质年代单位,即为:宙、代、纪、世、期



距今年龄 (亿年)
主导作用:生物地球化学作用 低等植物 高等植物 生物地球化学作用 生物地球化学作用 腐泥 泥炭
成煤第一阶段:腐泥化阶段 或:泥炭化阶段
15
泥炭 煤化程度最低的煤 -- 煤最原始的状态 随著周围环境的转变,如压力的加大,可 以使泥炭变得更加坚固,使之成为煤。 泥炭是沼泽在形成过程中的产物,也是沼泽地形的特征之一 主要来源是泥碳苔或泥碳藓,沼泽植物,也有部分动物与 昆虫的尸体。 这些物质在死亡后沉积在沼泽底部,由于潮湿与偏酸性的 环境,而无法完全腐败分解,因而形成所谓的泥炭层。
2
有人对上述煤的成因机制提出了质疑: 1.储量问题
1m厚的煤需6m厚的木料,数十米的植物残骸堆积形成。 有些煤矿的煤层厚度可达数十米,甚至超过100米,如:
潞安矿区的煤层厚度30m左右,仅现在大量开采的3#煤 层就有7m厚,而且潞安的煤田属于沁水煤田,南北长300k m,东西宽200km
抚顺露天煤矿煤层厚度达120m 如此大量的植物残骸来源? 2.赋存问题 如果煤炭真由植物堆积而成,那他的顶底板就不会那样平
含黄铁 矿煤样
含碳酸盐 煤样
18
第一节
地质年代和主要聚煤期
地球的年龄约有60亿年
新 生 代
第四纪
第 晚第三纪 三 纪 早第三纪 白垩纪 侏罗纪 三叠纪 二叠纪

煤化学-2

煤化学-2

煤干馏
焦油各馏分进一步加工,可分离出多种产品,目前提 取的主要产品有: (1)萘 用来制取邻苯二甲酸酐,供生产树脂、工程塑 料、染料。油漆及医药等用。 (2)酚 及其同系物生产合成纤维、工程塑料、农药、 医药、燃料中间体、炸药等。 (3)蒽 制蒽醌燃料、合成揉剂及油漆。 (4)菲 是蒽的同分异构体,含量仅次于萘,有不少用 途,由于产量大,还待进一步开发利用。 (5)咔唑 是染料、塑料、农药的重要原料。 (6)沥青 是焦油蒸馏残液,为多种多环高分子化合物 的混合物。用于制屋顶涂料、防潮层和筑路、生产沥青焦 和电炉电极等。
煤气化
煤炭直接燃烧的热利用效率一般为15%-18%。通过
煤炭气化过程将煤变成可燃烧的煤气后,热利用效率
可达55%-60%。煤气较煤具有运输和使用方便、减轻
环境污染等优点。煤气化的好处是可在燃烧前脱除气
态硫和氮组分。粗煤气中的硫化氢可在气体冷却后通
过化学吸收或物理吸附脱除。
煤气化
从能量转化角度来讲,煤气化技术是把煤的化学能 转换成易于利用的气体的化学能的过程。 包括以煤(半焦或焦炭)为原料,以氧(包括空气 、富氧、纯氧)、水蒸气、二氧化碳或氢气为气化介 质,使煤经过最低限度的氧化过程,将煤中所含的碳 、氢等物质转化成一氧化碳、氢、甲烷等有效成分的 一个多相反应的化学过程。
煤干馏
煤干馏产物的产率和组成取决于原料煤质、炉结构和 加工条件(主要是温度和时间)。随着干馏终温的不同, 煤干馏产品也不同。低温干馏固体产物为结构疏松的黑色 半焦,煤气产率低,焦油产率高;高温干馏固体产物则为 结构致密的银灰色焦炭,煤气产率高而焦油产率低。中温 干馏产物的收率,则介于低温干馏和高温干馏之间。 煤干馏过程中生成的煤气主要成分为氢气和甲烷,可 作为燃料或化工原料。高温干馏主要用于生产冶金焦炭, 所得的焦油为芳香烃、杂环化合物的混合物,是工业上获 得芳香烃的重要来源;低温干馏煤焦油比高温焦油含有较 多烷烃,是人造石油重要来源之一。

煤化学第二章课件

煤化学第二章课件
是煤中硫、氮元素的来源之一。
煤化学第二章课件
4.5 不同植物化学组成的差异性
植物
碳水化合物 木 质 素
蛋白质
脂类化合物
细菌 绿藻 苔藓 蕨类 草类
松柏及阔叶树
木 木质部
本叶
植 木栓
物 孢粉质
的 不
原生质



12~28 30~40 30~50 50~60 50~70 60~70
60~75 65 60 5 20
煤化学第二章课件
4.4 蛋白质 protein
蛋白质:由若干个氨基酸(amino acid)结合而形成的结 构复杂的高分子。由于含羧基carboxyl和羟基hydroxyl, 蛋白质具有酸性和碱性官能团,强烈亲水性胶体colloid 。
高等植物中蛋白质含量少;低等植物中蛋白质含量 高。
植物死亡后,完全氧化条件下,蛋白质完全分解为 气态物质;在泥炭沼泽和湖泊的水中,蛋白质分解成氨 基酸、喹啉等含氮化合物,参与成煤作用,但对煤的性 质没有决定性的影响。
4.3 脂类化合物 lipidic compound
树脂 resin/rosin: 树脂是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分泌物 ,当植物受伤时,胶状的树脂不断分泌出来保护伤口。 针状植物含树脂较多,低等植物不含树脂。树脂不溶于 有机酸,不易氧化,微生物也不能破坏它,因此能很好 地保存在煤中。
角质cutin和木栓质phellem:化学性质十分稳定, 不溶于有机酸,微生物也难以作用,在成煤过程中能保 存下来。
根据形成煤炭的物质基础划分煤炭的类型称为成因类型。主 要是:腐植煤、腐泥煤、残植煤和腐植腐泥煤。
(1)腐植煤 humic coal: 由高等植物经过成煤过程中复杂的 生化和地质变化作用生成。

coal 2 煤的无机化学.ppt

coal 2 煤的无机化学.ppt
–美国西部煤(白垩纪)中由于表生作用而含铀。
–英国中东部煤田(石炭纪)受地下卤水的影响,煤中 的氯含量升高。
–德国和波兰述发现一些富含氯化钠和硼的“盐渍 煤”(第三纪褐煤),这是由与蒸发岩有关的卤水造 成的。
1. 煤中的矿物 2. 煤 灰(灰分)
3. 煤中的微量元素
4. 煤中微量元素研究的应用
成煤中的元素按照含量的多少,分
地理特征的关系; –以及煤中微量元素相互间的关系等等。
3.1微量元素与煤有机质的结合
许多微量元素在煤中主要是与煤的有机质相结合。
微量元素与煤结合的3个可能途径: (1)成煤植物富集,然后残留在煤中,如硼; (2)泥炭阶段吸附的,如铍,钪、钇、镧、稀土
等, (3)成煤后由地下水迁移到煤中的,如锗、银、
组成:包括煤中的矿物与无机质两种形 态。
煤中的常见矿物
1. 煤中的矿物 常见矿物的成因分类 2. 煤灰(灰分) 各类矿物简介
3. 煤中的微量元素
4.煤中微量元素研究的应用
1. 煤中的矿物
煤中的矿物早就被人们注意,但是,对其直接 研究不易。
–由于有些矿物,例如粘土类,常呈细分散状广泛分 布于煤的基质中,
金等。
微量元素与煤中有机质结合形式:
产状:常呈浸染状、沿层或穿层的脉状,产出在裂隙发育 带和断裂构造带中。
分布:这些矿物对某个矿区或某个地段可能十分特征,但 在横向上不够稳定,因此难作为煤层的辨认标志。
1.3 各类矿物简介
(1)粘土矿物:占煤中矿物总量的60~80%,常见高
岭石、蒙脱石、伊利石等;
(2)碳酸盐类矿物: 仅次于粘土类矿物的常见矿物。
含量:煤中含磷约0.1%到0.001%。
性质:有害杂质。炼焦中影响电炉冶金 过程,降低金属质量

煤化学、煤化工 PPT课件 人教版

煤化学、煤化工 PPT课件 人教版
• 与苯环相连的芳香类硫较难脱除,噻吩类 硫是最稳定最难除的。
各种煤工业废水
2.9.1 洗煤及洗煤废水
a) 含硫化铁,易氧化成强酸性:
2 FeS2 + 7 O2 + 2 H2O → 2 Fe2+ + 4 SO42- + 4 H+ 4 FeS2 + 15 O2 + 14 H2O → 4 Fe(OH)3 + 8 H2SO4
硫的脱除
• 各种硫的脱除难易程度不同.一般说来, 有机硫中脂肪硫醇、硫醚、二硫醚和连在 芳香环上的二硫醚较容易热解脱除,一般 在500℃以下即可分解。
• FeS2在氧化或还原性气氛下较易脱除,在 250℃以下即可发生反应,而在惰性气氛中 是相当稳定的,歧化裂解脱硫必须在高温 下(450℃以上)进行。
b) 需要中和硫酸及沉淀分离处理,并回收废水: CaCO3 + H2SO4 → CaSO4 + H2O + CO2
表2.14 宝钢焦化厂废水的排量和水质
表2.15 冷煤气发生站废水水质
废水成分分类
•酚 •氨 •硫 •氰 • COD
煤化工艺及工艺组合
现代先进的煤化工艺及工艺组合大致有 下列的几种主要方式:
苯酚是有机合成的重要原料,多用于制 造塑料、胶黏剂、医药、农药、染料等。
酸 性 成 分
命名
• phenyl→phenol 苯酚 • naphthyl→naphthol 萘酚
2,6-naphthoquinone 2,6-萘醌
O
O
碱性成分,有机氮 表2.12 吡啶及其同系物性质
苯胺 C6H5NH2 存在于煤焦油,是油状液体, 沸点184℃,微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有毒。新蒸馏的苯胺无色,放置后能因氧化 而变为黄、红或棕色。苯胺是重要的有机合 成原料,用于制染料、药物等。

煤化学课件——第2章 煤工业分析与元素分析

煤化学课件——第2章  煤工业分析与元素分析
主要来自蛋白质(合硫量为0.3%~2.4%)。硫分在0.5%以下 的大多数煤,一般都以有机硫为主
在煤中存在形式复杂,有硫醇、硫醚、双硫醚以及呈杂环状 态的硫醌和噻吩等
有机硫与煤中有机质共生,结为一体,分布均匀,不易清除
‹#›
2)无机硫
无机硫主要来自矿物质中各种含硫化合物。主要有硫化物硫
和少量硫酸盐硫,偶尔也有元素硫存在。
‹#›
2.2.1 煤的元素组成
假定:C+H+O+N+S+M+A=100
有机质 无机质
A 碳 主要元素
表现在:含量较多,构成了稠环芳烃的骨架,形成焦炭的主要 物质基础,发热量的主要来源
1)随煤化度升高而有规律地增加
泥炭
褐煤
烟煤
无烟煤
Cdaf 55%~62% 60%~77% 77%~93% 88%~98%
‹#›
2.1.1.3 水分对煤利用的影响 一般说来,水分是煤中无利有害的无机物质。 (1)增加运输负荷; (2)寒冷冬季易冻结; (3)加速了煤的氧化; (4)粉碎、筛分困难,降低生产效率; (5)增加焦炉能耗,降低了焦炉生产能力; (6)增大了焦化废水处理的负荷; (7)降低了煤的发热量。
‹#›
煤在规定条件下隔绝空气加热后挥发性有机物质的产率称为 挥发分,简记符号V。
挥发物=挥发分+水分 挥发分<挥发物
有机 无机
焦渣=固定炭+灰分
有机 无机
固定炭<焦渣
‹#›
2.1.3.1 挥发分(volatile mattar)
B 测定(干馏法) 空气干燥煤(0.2mm) 900℃±10℃干馏,7min 称重 失重占煤样的百分数再减去水分,即为V(%) C 焦渣特征

煤化学 第2讲 煤结构

煤化学 第2讲 煤结构

(3)Rilay模型(1957年):即乱层结构模 型,适应于煤等高碳物料。
(4)Given模型(1960年):反映了年轻 烟煤是由环数不多的缩合芳香环(主要是 萘环)构成,但没有醚键和含硫结构。
(5)Hills模型(1962年):特点是缩合度 高(5-12个芳环),取代率高,芳氢少, 侧链长,几乎无脂环,稳定性差。
(6)Wiser模型(1975年):主要针对年 轻烟煤,是一种比较全面合理的模型,特 点是脂环少,基本结构单元间由桥键连接 ,含酚、硫酚、芳醚、酮、杂环及一些不 稳定基团,可以解释液化与化学反应性质 (7)Heredy-Wender(1980年):结构单 元中含2-3个芳环和较多缩合脂环及交联键 ,氢分三类:芳氢、脂氢和羟基氢,结构 中含酚、醚、二苯并呋喃、二氢吡喃等。 (8)交联模型(1982年):煤大分子间由 交联键连接,可以解释煤不能完全溶解的 原因,后有进一步改进。
1.2 本田模型:本田模型的特点是考虑了低分子化合物的 存在,缩合环以菲为主,它们之间有较长的次甲基键 相连接。模型中氧的存在形式比较全面,但没有考虑 氮和硫的结构。
其余自学。
2、物理结构模型
2.1 Hirsch模型(Physical Structure models) Hirsch模型将不同煤化程度的煤划分为三种物理结构。 (1)敞开式结构:
根据不同时期对煤分子结构的不同理解, 从上世纪50年代起,人们先后建立了众多 的煤结构模型,其中比较典型的有: (1)Krevelen模型(1954年):早期是煤 化学结构模型的代表,曾被许多研究者认 为最为合理。特点是结构单元中芳香缩合 环都很大,最大有11个苯环。 (2)Hirsch模型(1954年):由XRD研究 结果提出的煤的物理结构模型,直观地反 映了煤化过程的物理结构变化特征,解释 了不少现象,应用广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果胶(pectin / pectic substance):糖的衍生物,呈 果冻状。在生物化学作用下,水解成一系列单糖和糖 醛酸。
煤化学第二章课件
4.2 木质素 lignin
木质素也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常分布在植 物根、茎部的细胞壁中。木本植物的木质素含量高, 木质素是具有苯基丙烷芳香结构的高分子聚合物,含 甲氧基methoxyl 、羟基hydroxyl等官能团。木质素的 单体以不同的链连接成三度空间的大分子,比纤维素 稳定,不易水解,易于保存下来。在泥炭沼泽中,在 水和微生物作用下发生分解,与其他化合物共同作用 生成腐植酸类物质,这些物质最终转化成为煤。所以 木质素是植物转变为煤的原始物质中最重要的有机组 分。
低等植物——蘑菇 mushroom 煤化学第二章课件
高等植物——蕨类植物 fern 煤化学第二章课件
高等植物——松树 pine 煤化学第二章课件
4 植物的主要化学组成 (constituent)
(1)碳水化合物( carbohydrate ) (2)木质素( lignin ) (3)蛋白质( protein ) (4)脂类化合物( lipid/lipidic compound )
0 0 10 20~30 20~30 20~30
20~30 20 10 0 0
煤化学第二章课件
50~80 40~50 15~20 10~15 5~10 1~7
煤化学第二章课件
4.4 蛋白质 protein
蛋白质:由若干个氨基酸(amino acid)结合而形成的结 构复杂的高分子。由于含羧基carboxyl和羟基hydroxyl, 蛋白质具有酸性和碱性官能团,强烈亲水性胶体colloid 。
高等植物中蛋白质含量少;低等植物中蛋白质含量 高。
植物死亡后,完全氧化条件下,蛋白质完全分解为 气态物质;在泥炭沼泽和湖泊的水中,蛋白质分解成氨 基酸、喹啉等含氮化合物,参与成煤作用,但对煤的性 质没有决定性的影响。
4.3 脂类化合物 lipidic compound
树脂 resin/rosin: 树脂是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分泌物 ,当植物受伤时,胶状的树脂不断分泌出来保护伤口。 针状植物含树脂较多,低等植物不含树脂。树脂不溶于 有机酸,不易氧化,微生物也不能破坏它,因此能很好 地保存在煤中。
角质cutin和木栓质phellem:化学性质十分稳定, 不溶于有机酸,微生物也难以作用,在成煤过程中能保 存下来。
2 低等植物和高等植物的特点(characteristic)
低等植物(lower plant):包括菌类和藻类,是由 单细胞和多细胞构成的丝状体或叶状体植物,没有 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
高等植物(higher plant) :包括苔藓、蕨类、裸子 植物和被子植物 。进化论认为,高等植物由低等植 物长期进化而来,构造复杂,有根、茎、叶的区别 。
煤化学第二章课件
木质素,其组成因植物的种类不同而异,见图。
OH
OH
OH
O-CH3
H3C-O
O-CH3
CH CH
CH2OH
针叶树的松 柏醇
CH
CH CH2OH
落叶树的芥 子醇
煤化学第二章课件
CH
CH CH2OH
乔木的-香 豆醇
4.3 脂类化合物 lipidic compound
脂类化合物是指不溶于水而溶于醚、苯、氯仿等有 机溶剂的有机化合物。在植物中脂类化合物主要有以下 几种。
是煤中硫、氮元素的来源之一。
煤化学第二章课件4.5 不植物化学组成的差异性植物
碳水化合物 木 质 素
蛋白质
脂类化合物
细菌 绿藻 苔藓 蕨类 草类
松柏及阔叶树
木 木质部
本叶
植 木栓
物 孢粉质
的 不
原生质



12~28 30~40 30~50 50~60 50~70 60~70
60~75 65 60 5 20
早、中侏罗世(约2.03亿年) 晚三叠世(约2.5亿年) 晚古生代 晚二叠世(约3亿年) 晚石炭世-早二叠世(约3~3.54亿年) 早石炭世(约3.54亿年) 早古生代 早寒武世(约5.45亿年)
煤化学第二章课件
低等植物——海带 kelp 煤化学第二章课件
低等植物——地衣(lichen) 煤化学第二章课件
Part 2:Coal Formation
Chaprt 2:Coal Formation
煤化学第二章课件
Chaprt 2:Coal Formation
主要内容:
(1)成煤的物质是什么? (2)煤是如何形成的?
煤化学第二章课件
煤化学第二章课件
煤化学第二章课件
煤化学第二章课件
第一节 成煤物质(material for coal formation)
脂肪(fat):属于长链脂肪酸的甘油酯。高等植物中含量 少(1-2%),低等植物含量高(20%左右)。在生化作用下在 酸性或碱性溶液中分解生成脂肪酸和甘油,参与成煤作 用。
蜡质(wax) :主要是长链脂肪酸与含有24~26个碳原子 的高级一元醇形成的脂类,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受细菌 分解。
煤化学第二章课件
1、煤是由植物( plant )形成的
煤是由植物遗体(plant debris) 经过生物化学作用(biochemcal reaction) 和物理化学作用(physico-chemical reaction) 演变而成的沉积有机岩( sedimentary organic rock)。
煤化学第二章课件
地史上植物演化年代见图2-1。
煤化学第二章课件
煤化学第二章课件
5.45
4.95 4.40 4.10 3.54 2.98 2.51 2.03 1.44
0.2-0.6 0.018
3 我国主要聚煤期
我国主要聚煤期: 新 生 代 新近纪-古近纪(约0.24~0.65亿年) 中 生 代 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约1.44亿年)
煤化学第二章课件
4.1 碳水化合物( carbohydrate )
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及果胶质。 纤维素(cellulose):是构成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
。纤维素一般不溶于水,在溶液中能生成胶体,容易 水解。在泥炭沼泽的酸性介质中,纤维素可以分解为 纤维二糖和葡萄糖等简单化合物。
半纤维素(hemi-cellulose):化学组成和性质与纤维 素相近,但比纤维素更易分解或水解为糖类和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