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家族
司马家篡位:背景、过程、原因及影响

司马家篡位:背景、过程、原因及影响司马家篡夺曹氏皇位:背景、过程、原因及影响一、背景介绍三国时期,曹魏政权得以建立并逐渐巩固。
曹氏家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内部和外部的诸多矛盾。
这一时期,社会经济状况逐渐恶化,人民生活困苦,政治腐败现象屡见不鲜。
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地位,曹氏家族与司马家族之间的权力斗争逐渐升温。
二、篡夺过程1.宫廷政变曹魏后期,司马懿逐渐掌握了军政大权。
他通过发动宫廷政变,诛杀了曹氏家族的重要成员,从而控制了朝廷。
这一事件标志着司马家族篡夺曹氏皇位的开始。
2.天子易手随后,司马懿之子司马师继续巩固家族势力,掌握了朝廷内外的大权。
他废黜了曹芳,立曹髦为帝。
然而,司马师不久病逝,其弟司马昭继任掌权。
司马昭进一步削弱曹氏家族的势力,最终迫使曹髦让位。
至此,司马家族正式掌握了曹氏皇位。
3.司马氏掌权司马昭之子司马炎继任后,于266年建立了西晋王朝,正式宣告了曹魏政权的灭亡。
司马炎在位期间,大力推行改革,加强中央集权,使西晋王朝得以巩固。
三、篡夺原因4.政治斗争:曹魏政权后期,内部矛盾激化,曹氏家族与司马家族之间的权力斗争日趋激烈。
为了掌握最高权力,司马家族不得不篡夺曹氏皇位。
5.权力争夺:司马家族势力逐渐壮大,掌握了军政大权。
他们意识到,只有通过篡夺皇位才能巩固自身地位并实现更大的野心。
6.家族势力:司马家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具有强大的背景和资源。
他们通过联姻、结盟等方式扩大势力范围,为篡夺皇位奠定了坚实基础。
7.个人能力:司马懿、司马师和司马昭等人在政治和军事方面具有卓越才能,使得司马家族在权力斗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四、影响与评价8.历史进程:司马家篡夺曹氏皇位标志着三国时期的结束和西晋王朝的开始。
这一事件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影响了后续的政治和文化发展。
9.政治体制:西晋王朝建立后,政治体制发生了显著变化。
中央集权得到加强,权力更加集中于皇帝手中。
为什么说司马家族是“五胡乱华”的罪魁祸首?

为什么说司马家族是“五胡乱华”的罪魁祸⾸?整个西晋皇族埋葬了秦汉以来的辉煌,坑是司马懿挖的,棺材是司马炎买的,司马家诸侯连着司马衷⼀起扔进去填上了⼟,司马睿把⼟踩实并且还赶⾛了想要把荣耀刨出来的⼈。
司马皇族⼀系列为巩固统治⽽不惜⼀切的政策或⾏为极⼤程度上削弱了汉族⼒量对异族的抵抗⼒,并且⾯对已经造成的恶果不仅不思挽回放任⾃流,反⽽继续为了统治⽽打击致⼒于解救局⾯的的⼈物。
五胡乱华的起因是因为晋室⼒量衰微⽽胡⼈势⼒坐⼤,这两⽅⾯可以说都是司马皇族⼀⼿促成的,司马家族得国不正,不同于曹魏代汉,司马篡位⼀没有曹操匡扶汉室,统⼀北⽅的巨⼤功绩,⼆没有曹孟德雄才⼤略的个⼈⽓度与魅⼒,三也没有像曹丕善待汉室那样善待曹⽒,整个篡位过程完全是⽗⼦孙三代玩弄阴谋的过程,这导致司马王室在威望上与曹⽒差距太⼤。
正式这个原因,西晋的开国皇帝司马炎⾮常担⼼⽇后会出现其他强⼤的⽒族效仿司马家从⽽造成天下中断,为了巩固司马皇族的实⼒,司马炎⼤肆册封司马皇族成员为诸侯王,⽽且更离谱的是,诸侯王甚⾄可以获得⼀部分财政权和⼀部分私兵,全然视七国之乱于不顾。
如果册封诸侯王尚可理解,那么⽴下⽩痴继承⼈就匪夷所思了,不论司马炎有着怎样的苦衷和理由,什么太⼦党实⼒强也好,什么孙⼦聪明也罢,这种让⼀个⽩痴去管理⼀群如狼似虎的诸侯王的做法,怎么看都是他⼉⼦⽩痴基因的来源。
最后,司马炎对于官员之间奢侈⽃富,卖官贪污等⾏为居然毫不在意,甚⾄亲⾃下场帮助⾃⼰的舅舅与⼈⽃富,严重带坏了官场风⽓,办实事者遭⼈讥笑,清谈奢靡成为了晋朝主流。
此时,强藩,世家官僚都已齐备,还差什么?外戚!没错,去世前的司马炎为了给⼉⼦凑齐亡国三件套,任命⾃⼰的岳⽗,外戚势⼒第⼀⼈,国丈杨骏为辅政⼤⾂,与诸侯王赵王司马亮共同摄政。
对了,还要提⼀下的是司马炎还为⾃⼰的⼉⼦娶了⼀个外在相貌奇丑⽆⽐,内陆⼼灵也⽆⽐阴暗的皇后——贾南风,这也是未来的主⾓。
公元290年,司马炎去世,留下了中国历史上最奇葩的⼀个政局,⼀个傻⼦皇帝,⼀个丑⽐皇后,⼀个⾃以为⽜⽐的国丈和⼀群真⽜⽐的藩王,这种局⾯连我家没⼼没肺的哈⼠奇都能感觉出⼭⾬欲来风满楼的味道。
司马炎是谁的儿子

司马炎是谁的儿子司马炎(公元276年-公元304年),出生于晋朝,是晋惠帝司马衷的儿子,同时也是晋朝的开国皇帝,他建立了晋朝东晋时期的政权。
司马炎的登基标志着晋朝王室的崛起和西晋政权的结束。
家族背景司马炎出生于著名的司马氏家族,司马氏家族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世家,起源于战国时期的齐国。
司马氏家族在汉朝期间担任重要的官职,并且逐渐升迁为朝廷高官。
司马炎的曾祖父司马睿是西晋的建立者,他执掌朝政长达四十多年,使得司马氏家族的权势达到了巅峰。
司马炎的成长经历司马炎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他的父亲司马衷是一个有才华的君主。
司马衷非常重视儿子的教育,亲自指导他学习政务和统治技巧。
在他的父亲的影响下,司马炎很早就展现出了卓越的才华和领导能力。
司马炎在成年后开始参与政务,他积极参与国家议政,累积政治经验。
他并且鼓励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大力推动国家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使得晋朝在他的领导下逐渐强大起来。
司马炎的登基公元304年,司马炎的父亲司马衷去世,他继承了父亲的皇位,并成为晋朝的皇帝。
司马炎的登基标志着晋朝进入东晋时期,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新纪元。
1他的登基也得到了廷臣和百姓的广泛支持,因为他在政务方面表现出色,同时还具备良好的品德和德行。
司马炎在登基之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政策措施,致力于巩固晋朝的统治地位。
他注重军事建设,改革短兵器制度,并加强了边境的防御。
此外,司马炎也注重推动经济发展,通过减轻赋税和土地政策改革来改善人民的生活,提高国家的实力和人民的幸福感。
司马炎的影响司马炎的统治时期是晋朝的鼎盛时期,他实施的改革和政策措施为晋朝的繁荣和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他的统治下,晋朝政权逐渐恢复了对北方民族的控制,并展示出强大的军事实力。
晋朝的国力得到了加强,社会经济得到了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改善。
同时,司马炎在促进文化繁荣方面也有显著的贡献。
他重视教育,鼓励文人的才华发展,使得晋朝的文化艺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司马氏专权

司马氏专权司马氏专权是指司马懿家族领袖司马懿(第一代)、司马师和司马昭(第二代)及司马炎(第三代)在不同时期控制魏国实权的局面,司马炎以祖上二代基础,最终篡魏为晋。
家族权力发展河内士族世家河内人司马防,为诸生世家,有子八人,当时号称「八达」。
司马氏的首领司马懿是司马防的第二子。
曾祖西汉司马钧,父司马儁曾为颍川太守。
司马防本人历任洛阳令和京兆尹,曾推荐少年的曹操为洛阳北都尉。
晋身权力核心汉建安十三年(208年),曹魏实施缔造者、汉丞相曹操以河内郡士族世家之后的司马懿为文学掾,开始了在曹魏阵营的生涯,司马懿时年29岁。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40岁时,献计曹操使孙权袭关羽后方,解樊城之战之危。
又进言表明态度支持曹操称帝,开始得到了曹操的信任,职位已渐渐升迁到丞相军司马,并在曹丕继任魏王后封河津亭侯,转丞相长史。
曹魏建立后,司马懿为尚书,不久转督军、御史中丞,封安国乡侯。
黄初年间司马懿职任最高升到抚军大将军,与中军大将军曹真、镇军大将军陈群、征东大将军曹休同为大将军,并受曹丕遗诏辅政,正式进入权力核心。
曹叡朝时,司马懿斩孟达、破公孙渊和抵抗诸葛亮北伐,独当一面,在老臣死尽的魏国是为朝廷的有力依靠,势力与曹氏和夏侯氏亲族相当。
其他家族成员司马朗,司马防的长子。
跟随曹操,早卒,有名声,最先在汉末群雄割据于董卓手下工作。
司马孚,司马防的第三子。
曹魏大臣,位至太傅,有相当威望,未跟随当时的司马炎进行簒夺政权的活动。
在晋朝建立后仍甘为曹魏臣子,保护曹魏遗裔。
世代专权第一代:司马懿专权(249-251年)曹叡临终时,令时年60岁的司马懿和曹爽,共同辅佐曹芳。
司马懿官都督中外诸军,正式掌有兵权。
景初三年(239年)曹芳即位,曹爽排斥司马懿,在政治上发动正始改革,司马懿被逼沉寂政坛数年。
正始十年(249年)司马懿见曹爽以为年届70岁的他无力反扑,遂发动政变(高平陵事变),曹爽被迫放下军政两权,其后曹爽更被冠以谋反之罪被处决。
关于司马姓的研究报告

关于司马姓的研究报告
司马姓研究
司马姓是我国十大常见姓氏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最重要的一
部分。
司马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其发源于汉朝时期
的司马氏家族,是一个非常有特色、有历史传承的姓氏。
司马姓由汉文化传统而来。
在汉朝时期,司马氏家族被尊为诸侯,司
马姓受到极大的重视和尊重,被视为社会的精英。
司马氏家族受尊崇,历
来就是非常受欢迎的家族,他们在当时的政治、文化、科技、军事等领域
都有重要的改变,这与司马氏家极其重要的贡献关系密切。
到了唐朝,司马氏家族可谓是凌驾于世,社会视司马姓为精英的象征,它具有很强的社会地位。
唐朝以词人著称,司马氏家族也是词人中的佼佼者,司马达的散文,司马迁的诗歌,都是唐朝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被誉为凤毛麟角,他们的著作传遍全国,为后世做出了巨大贡献。
随着历史的发展,司马姓在渐渐的改变,受到后世的影响,司马姓的
发展也不断地出现新的变化。
在近代,司马氏家族受到新的影响,他们出
色地发挥出人才的作用,司马迁、司马懿、司马昭等人都是著名的古代政
治家,司马光、司马相如等人是著名的古代科学家、司马衷、司马南等人
则是著名的古代思想家。
司马家族取代曹魏时, 司马孚为何痛哭流涕

司马家族取代曹魏时, 司马孚为何痛哭流涕公元266年,司马炎逼魏元帝曹奂禅让,定国号晋,魏晋易代。
司马孚作为司马炎的叔祖,告别曹奂时泪流满面地说:“ 臣到死的那天,也是纯粹的大魏之臣”。
这位司马家族的长老已不是第一次令掌权者极为难堪。
点击加载图片司马炎(236-290年)早在司马师执政时,魏帝曹芳被废离宫,司马孚就旁若无人地放声痛哭。
魏帝曹髦被司马昭手下杀掉时,朝廷百官都不敢去,司马孚却“枕帝尸于股,号哭尽哀”。
司马孚为何屡次做出有损家族颜面、不符合家族(皇族)利益的举动?司马孚是司马懿之弟,生于180年,以当时罕见的九十二岁高龄卒于272年,一生横跨汉末、曹魏和晋初三个历史时期。
司马孚不仅参与了司马氏从地方儒学家族到曹魏权臣家族,进而成为新朝代领导者的完整历程,也见证了士大夫的代表性行为风范从砥砺名节、舍生取义向隐逸谈玄、放纵不羁的转变。
点击加载图片司马家族谱系(部分)东汉中后期,士人扬清激浊、舍命不渝西汉和东汉都存续两百年左右,但东汉进入中期之后就长期衰落,宦官和外戚轮流掌控朝廷,政治黑暗腐败。
士大夫群体一方面大起清议,扬清激浊,以明邪正之道,一方面奋其智力,打击宦官和外戚,以挽救危局,东汉政权才得以勉强支撑,近百年倾而未颠,决而未溃。
在司马懿之父司马防时期(149-219年),司马家族已被视为儒学家族。
司马防为人方直公正、近乎古板,对八个儿子的要求极为严格,“诸子虽冠成人, 不命曰进不敢进, 不命曰坐不敢坐, 不指有所问不敢言”。
司马孚出生之时,是第二次党锢之祸后期。
168年,太傅陈蕃与大将军窦武欲诛灭宦官,事泄,宦官先发制人,两人皆被杀。
宦官集团趁机诬陷党人,以皇帝名义大兴牢狱、缉拿士人,党锢之祸再起。
七、八百名党人遭杀害、流徙和禁锢,党人的父子兄弟、门生故吏甚至五服以内的亲属,皆被罢免官职,禁锢终身,其中代表者是李膺、杜密和范滂等人。
点击加载图片李膺(110-169年)李膺,是党人“八俊”之首,为人刚正不阿,而且“欲以天下名教是非为己任”。
司马家族谱

司马遗---司马洪司马朗司马弈司马望司马整---司马迈(司马孚之子过继)司马楙---司马威司马冰司马冏司马英司马师---司马攸司马寔司马超(司马昭次子过继)司马蕤---司马遵司马虨(bīn)司马衷---司马遹司马臧司马柬---司马邺司马尚(司马晏之子过继)司马恢司马景司马玮---司马范司马义---司马绍司马宪司马祇司马裕司马炎司马演司马郁司马允司马该司马迪司马覃司马昭司马遐司马诠司马谟司马端司马颖司马晏---司马邺(过继给司马柬)司马炽司马攸(过继给司马师)司马兆司马定国司马广德司马懿司马鉴司马机(过继给司马京)司马永祚司马延祚司马干司马广司马遵之司马永司马统---司马义司马粹司马楷之司马矩---司马祐司马弼司马亮司马羕司马崇---司马惠司马宗司马邈司马熙司马晃司马丕司马绍---司马衍司马奕司马岳---司马聃司马觐---司马睿司马裒司马德宗司马昱---司马曜司马冲司马德文司马伷(替司马越子司马毗继嗣)司马澹---司马禧司马淡司马繇司马漼司马京司马卷司马防司马骏司马畅司马彤司马歆司马荂司马伦司马馥司马虔司马翊司马崇司马隆---司马敦(司马邕之子过继)司马邕司马承(过继给司马冀)司马望司马殷(先过继司马衡,后过继司马隆)(过继司马朗)司马弘司马缉司马辅(过继给司马圭)司马韡(过继给司马晃)司马孚司马翼---司马承(司马邕之子过继)司马裒司马晃司马绰司马韡---司马韶(司马辅之子过继)司马讼司马瑰---司马颙司马融---司马钦(司马释之子过继)司马圭---司马缉(司马植之子过继)(司马辅之子过继)司马衡---司马殷(司马邕之子过继)司马景---司马韬司马雄司马玄---司马弘之司马释司马紘司马俊(继司马据后回继)司马权---司马植司马钦(过继给司马融)司马融(过继给司马颙)司马越---司马毗---司马冲(司马睿之子过继)司马虞司马泰司马腾司马矫司马馗司马绍司马确司马略---司马据---司马紘(由司马释之子过继来,后又继嗣回司马释)司马模司马保司马虓司马黎(过继给司马虓)司马绥司马琨司马耽司马恂---司马遂司马缉---司马勋司马睦司马彪司马蔚---司马毅---司马文深司马尚之---司马文仲司马进司马恢之司马逊司马随司马恬司马允之司马承---司马无忌司马愔司马休之---司马文思司马济司马通---司马陵司马顺司马敏司马斌---司马隐。
关于司马姓的研究报告

关于司马姓的研究报告司马姓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中华文化的流变,在历史中拥有着重要的地位。
司马姓可溯源于中国春秋时期鲁国世族,经过两千年的演变、传承,已深植于中华民族的文化中。
本文基于历史记载,对司马姓的起源、演变、文化、分布等方面进行探究和研究。
一、司马姓的起源司马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春秋时期,当时位于今天山东省的鲁国出现了一位重要世族,姓苏。
而苏氏后裔中,有一位姓司马。
据史料记载,司马姓是苏仲公的第九世孙孙司马产的后代。
司马产为当时鲁国的重要军事将领,被封为司马。
从此,他的后代逐渐以父亲的官职为自己的姓氏。
二、司马姓的演变在司马姓的演变过程中,司马光可以说是司马姓的代表人物。
司马光是北宋著名的儒学家、政治家,身居官场,为官清廉,被尊重为“宋代第一清官”,他的学术成果和政治贡献都是司马姓的骄傲。
在清朝,司马家族在发扬光大司马姓文化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司马家族中最著名的人物之一为清代史学家司马炎。
他是清朝保定著名大官场名门望族,其专精史学,著《资治通鉴纪事本末》,成为中国史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是中国史学史上无可匹敌的大师级人物。
三、司马姓的文化司马姓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司马家族长期以来对中华文化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在司马家族的支持下,中国史学和文化知识得以不断继承和发展。
司马家族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比如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就是中国史学的瑰宝之一。
同时,司马家族在文化传承方面始终秉承着“家学渊源,勤学善思”的敬业精神,传承、发扬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积淀。
“家和则国和,家兴则国兴”,司马家族的努力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
四、司马姓的分布中国是司马姓的主要分布区域。
根据群众记载和史料记载,司马姓的聚居地大多集中在河南省、山东省、河北省、山西省等地。
如河南省南阳市、漯河市,山东省济南市、濮阳市、东营市等地都有大量的司马姓居民,可见司马姓在中国的流传程度之广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司马家族在汉末三国的舞台,司马家族孤注一掷,全部出仕于曹魏,并成为三国最终的胜利者,由于司马懿的名气太大,司马家族其他人物的形象似乎只是作为他的附庸和延续,但事实上他们各有各的人格,也各有各的选择。
本期秉承尽量介绍大家不熟悉人物的原则,为您讲述对汉末三国影响最为深远的家族——司马。
司马家族的渊源司马,上古官名,在原始社会,这个职位负责掌管火。
夏朝时,司马负责军事。
周宣王时,担任司马这一职位的人名程伯,字休父。
由于程伯在征伐徐国时立下大功,就将其官职赐给他作为姓。
殷王司马卬战国时期,司马家族出了很多剑术高手,是赵国享负盛名的武术世家。
战国末年,有一个叫做司马卬(音通昂)的年轻人凭借武勇当上了赵国的将军,却恰逢秦始皇灭六国……秦朝末年,司马卬瞅准机会,跟随项羽灭秦,平定了河内郡(今河南省焦作市),受封为殷王,与汉王刘邦一样成为了项羽分封的十八路诸侯王之一。
两年后,刘邦要渡过黄河和项羽死磕,河内郡是必经之路。
司马卬的都城在历史上大大有名,相信每一个了解一点历史和《封神演义》的中国人都不会陌生,没错,就是那个既充满艺术魅力又霸气绝伦的商朝古都——朝歌。
可是朝歌的辉煌距离当时已经是八百多年前的事了,司马卬拿什么去跟已经占据富庶的关中地区的刘邦抗衡?他的地盘转眼就被汉军占了个精光。
司马卬是个现实主义者,立马投降,表示坚决服从刘邦的领导,一起讨伐有恩于他的西楚霸王。
谁能想到到刘邦领导的五十六万诸侯联军竟然在彭城之战被项羽的三万人马打得大败亏输,司马卬很不幸的成为了唯一一位在此战中战死的诸侯王,没能看到后来刘邦阵营的绝地大反击。
司马家族就只好在河内郡默默无闻地度过了三百年的时光。
征西将军司马钧东汉中期,司马家族终于又出了一位大人物——征西将军司马钧。
自匈奴衰落之后,东汉王朝的主要外患便是羌族,前后打了一百多年,是名副其实的百年战争。
司马钧将军戎马一生,把自己的青春和热血都献给了汉羌战争,他经过不不懈的努力,终于成为了汉羌战场上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名将,因为他每战必败,胜率为零,是汉军避之唯恐不及的灾星,敌人却着实喜欢他得紧。
一个战绩如此不堪的武将,却能坐上征西将军的高位,这说明他一定有别的本事。
司马钧的本事在于,他不知用什么方法,紧紧地抱住了当朝最粗的那条腿,邓太后的哥哥车骑将军邓鸷的大腿。
那么问题来了,司马家族当时也没有什么财产,邓鸷身为朝廷事实上的一号人物,手下也不至于缺人缺到这个地步,司马钧这么一个常败将军却能得到重用、提拔,这其中的原因限于史料不足,姑且理解为人格魅力吧……可常在河边站哪能不湿鞋,就算朝中有人好做官,你也得差不多点儿!由于在公元115年的汉羌战争中表现的太不像话,司马钧终于迎来了下狱问罪的一天。
司马将军虽然胜率为零,却也有着飞将军李广的骨气,他不愿受刀笔小吏的侮辱,在狱中自杀。
虽然司马钧结束了他并不光彩的一生,但他的人际关系是很不错的,由于交友广泛,他的子孙得到了很好的照顾。
豫章太守司马量司马钧的儿子司马量,官至豫章太守。
这就是史书上对于司马量的全部记载。
或许是由于老爹的名头儿太响,司马量没脸担任武职,捧起了书本,孜孜不倦,终于当上了文官。
虽然枪杆子里出政权,但是在以和平与发展为主旋律,重文轻武的时代,做文官一则安全好混,二则可以提高家族地位。
司马量是给司马家族改道的人。
颍川太守司马俊到了司马量的儿子颍川太守司马俊,已经是博学好古、倜傥大度的文士派头,唯一与他形象不大符合的是他一米九一的身高。
司马量继承了家传的人格魅力,从家里的亲戚到外面的邻居、老乡都表示大哥我以后就跟你混了。
虽然司马俊和他老爹一样只做到太守一级,但这两个太守的实际能量可不能同日而语。
因为颍川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京师洛阳之外人口最多,最为繁华的地方。
这里是大禹的故乡,更出过吕不韦、韩非子、张良、晁错等历史名人,之后即将在三国舞台上表现活跃的的荀彧、陈群、徐庶、司马徽、郭图、郭嘉也都来自这里。
尤其是颍川荀氏和颍川陈氏更是天下豪门大族中最具影响力的顶级世家,由于颍川世家在数量上的优势,足可以与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和弘农杨氏并驾齐驱。
如果说毗邻京城洛阳的河内郡可以比作如今的天津,颍川郡更像是今日之上海。
继承了家传人格魅力的司马俊担任了颍川太守,自然是与几大家族都建立了深厚的交情甚至是实在的亲戚关系,经过司马俊一生的奋斗,河内司马氏跻身于当世一流门阀之列。
京兆尹司马防司马防,字建公(149-219),颍川太守司马俊之子,司马八达之父,官至京兆尹。
由于左右逢源、八面玲珑的司马俊将河内司马氏引入了一流门阀的行列,司马俊的儿子司马防的早期仕途一帆风顺。
他年轻时在州郡做官,26岁就被调入中央担任尚书右丞(中央政府副秘书长尚书仆射的助理,主管钱粮)。
当时官员升迁需要有人推荐才可以,在尚书右丞的职位上,司马防保举了一个20岁的年轻人出任洛阳北部尉(洛阳市公安局北城分局局长),让这个年轻人第一次坐上了领导岗位。
这是一次改写司马家族历史的举荐,因为这个年轻人,叫做曹操。
司马防39岁时,董卓入京、独霸朝纲,杀人如麻,倒行逆施。
有的忠臣义士仗节死义慷慨赴难,有的则是腹有良谋,曲意逢迎、暗自谋划。
而司马防只是眼睁睁看着董卓为所欲为为所欲为为所欲为……42岁,为了躲避反董义军,董卓迁都长安。
司马防当时的官职是治书侍御史(皇帝的秘书),乖乖地跟随董卓入长安。
对于为数不多的这样老实听话的官员,董卓表示欣赏,将司马防提拔为洛阳令,到了长安就改作京兆尹。
司马防虽然没有反抗,但也不想真心追随董卓。
他的长子司马朗带着全家躲避战乱投奔他,他让司马朗收拾行李,从哪儿来回哪儿去,家乡再乱,也好过董卓的魔窟。
然而,现实的司马防也不敢得罪董卓,所以他让家人离开归离开,自己还是老老实实跟着走。
43岁,董卓遇刺身亡,董卓部将李傕、郭汜杀回长安,李傕挟持天子,郭汜挟持百官。
司马防还是乖乖得当他的人质,还是什么也没有做。
47岁,李傕、郭汜败亡。
汉献帝被曹操接到许昌。
估计是不愿给自己举荐过的年轻人下打工,司马防以年老为名,挂着一个骑都尉的头衔开始了养老时光。
64岁,曹操称魏王,回首往事,感慨万千,想起自己担任的第一个官职,请司马防一叙。
酒过三巡,曹操很有兴致地问道:“孤现在还能当分局长吗?”司马防不卑不亢地回答:“当初举荐大王的时候,做分局长很合适”。
除了举荐曹操,司马防在事业上实在没有什么作为。
但他在家庭教育上却很有一手。
他的八个儿子(司马八达)在他面前,老爹不说进来,儿子就不敢进来,老爹不说坐下儿子就不敢坐,老爹不提问,儿子都不敢说话。
他即便是参加宴会也是正襟危坐、一脸严肃,从来不开玩笑。
平时就喜欢看《汉书》中的名臣列传,能背诵几十万字之多。
可是,无论司马防多么严肃、多么性直方正,也无论他是不是整天在家里背诵《汉书》,他面对人生重大抉择时那随波逐流明哲保身的态度、处处以保全性命、保全家族利益为优先选择的人生哲学才是他留给他的八个儿子,尤其是三个较年长的儿子司马朗、司马懿、司马孚最深刻的印象吧。
兖州刺史司马朗神童司马朗,字伯达,(171-217)司马防长子,司马懿之兄。
官至兖州刺史,司马家族人格最伟岸的人,没有之一。
从《三国志·司马朗传》来看,司马朗是一个完美无缺的人。
8岁时,有一位和司马防同辈的朋友来司马家作客,在交谈的时候对司马防直呼其名。
在古代的中国,只有皇帝、长辈、老师才可以对你直呼其名,平辈之间称字不称名,如果直呼其名是不礼貌的行为。
司马朗一本正经地对客人说:“不尊重别人的亲人,想必也不会尊重自己的亲人吧。
”(真怪了,不是说老爹不问话,儿子不敢说话吗?难道是司马防问:“儿子,你怎么看?”)客人被这么一个八岁孩子不软不硬地教育了一通,闹了个大红脸,连忙道歉。
11岁,司马朗参加朝廷举办的神童考试——童子试,报名年龄限制在11-15岁。
考官看司马朗身材高大,完全不像11岁的样子,怀疑他虚报年龄。
司马朗正色回答:“我家上上下下几代人都身材高大,我只是基因遗传的好,发育得早罢了,虚报年龄以作弊这种事情,我是不屑干的”。
结果司马朗被录取,11岁进入了当时全世界的最高学府——东汉洛阳太学。
能够在东汉成为太学生,万里挑一,能够在11岁进入太学,绝对是神童。
归去来兮19岁,袁绍组织的义军即将与董卓交战。
司马朗预感到家乡要出事,就以司马家长子的身份,提醒临县的豪族首领李邵:越是危机时刻越要稳住本地民心,父老乡亲可都看着咱们呢。
咱们两家要是乱了,两个县就没有主心骨了。
李邵不听,率先搬家逃跑。
李家一跑,全县都乱了,良民逃跑,刁民趁火打劫,再加上盟军的散兵游勇到这里打秋风,司马家遭遇了打砸抢。
司马朗带领全家进京投靠老爹,千辛万苦,颠沛流离。
好不容易把全家平平安安带到了洛阳,老爹却让他回家。
可人家董卓的势力范围,哪是你说来就来说走就走?早有密探把司马朗要出京的事情报告董卓,董卓震怒,亲自审问司马朗,打算杀鸡儆猴。
(我很想问一下司马防,老先生,这时你在哪里?主意是你拿的,出事儿让你儿子一个人扛?)面对杀气腾腾的魔王董卓,司马朗丝毫不为所动,依旧沉着冷静。
董卓看到司马朗气度不凡,不禁另眼相看,先问了一个很有长辈风范的问题:“你今年几岁了?”司马朗不卑不亢:“虚度十九。
”“哦?”董卓突然有些感伤:“我儿子要是活到现在,也是这个年纪啊,你跟我死去的儿子同岁,我那些该死的手下却差点把你杀你了啊!”司马朗本来是抱着必死的决心来的,没想到因为年龄的巧合触发了董卓少有的人性光辉。
他决定撒一个谎,夸赞董卓品德高尚,但在迁都时搞得人人自危与董卓一贯光明磊落、卓尔不凡、英明神武的形象不符,使董卓羞涩得红了脸。
最后,司马朗还安慰董卓,只要你改正错误,就能成为与日月同辉,与伊尹、周公一样的大圣人。
听完,董卓决定,放人。
但放人不等于允许你出城。
如果说,官二代比平民子弟有什么优势的话,就是见识,见识包括学识,也包括潜规则。
司马朗先是用学识狂拍董卓的马屁,紧接着就遵循潜规则,不惜散尽家财贿赂董卓身边说的上话的人。
行贿之后,司马朗顺利出京。
但此时老家也不安全,想来想去,想起自己还有一个叫做赵威孙的亲戚,在黎阳握有一支争霸不足,自保有余的军队。
在如此危急的情况下,司马朗还是先回老家劝说父老乡亲和他一起走,可人们宁可死在熟悉的土地上也不愿苟活于陌生的环境,更何况,形势不见得有你小子想象的那么糟糕,你不过才十九,我们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还多。
只有赵咨相信司马朗的判断,带领全家跟随。
赵咨一家自此与司马家结成世交,赵咨之子后后来成为了司马家干将。
司马朗刚走,袁绍领导的义军驻扎在温县附近,义军一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四处烧杀掳掠,温县人被杀了一半多,比董卓军杀的人还多。
然而董卓是魔王,他们是义军,呵呵。
24岁,刚刚崛起的曹操和流落到黎阳附近的吕布开战。
黎阳的安宁被打破,司马朗再度带领全家回到温县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