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轮振动原理
压路机的振动原理

压路机的振动原理
压路机的振动原理是利用压路机的振动系统产生高频振动,通过振动力将道路上的颗粒松散并排除空隙,从而达到压实道路的目的。
压路机的振动系统主要由振动轴、偏心重锤(振动轴)、振动齿轮和压路机的机身等组成。
当压路机的发动机驱动振动轴旋转时,振动轴上的偏心重锤(振动轴)也会跟随旋转。
由于偏心重锤(振动轴)与振动轴的位置不同,所以在旋转过程中会产生离心力。
通过振动齿轮等结构将偏心力传递给机身,使整个压路机产生振动。
当振动轴旋转时,偏心重锤(振动轴)会在轴向上作周期性的上下振动,通过机身传递给道路面。
压路机振动时,偏心重锤(振动轴)会以很高的频率在道路上产生快速振动,这种高频率的振动会产生剧烈的冲击力,使道路上的颗粒松散并填补空隙。
同时,振动还能促使道路材料向侧面紧密连接,提高道路的密实性。
压路机的振动系统通常可以调节振动频率和振幅,以适应不同道路材料和施工要求。
通过合理调节振动参数,可以提高压实效果,确保道路的均匀、致密和稳定。
谐波齿轮的结构组成及工作原理

谐波齿轮是一种新型的传动机构,因其结构独特、工作原理先进而备受瞩目。
本文将从谐波齿轮的结构组成及工作原理两个方面进行介绍,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谐波齿轮的特点和应用领域。
一、谐波齿轮的结构组成1. 主轴部分谐波齿轮的主轴部分通常由谐波波发生器、柔性轴和静止波发生器组成。
谐波波发生器是用于产生谐波运动的部件,它与柔性轴紧密连接,能够将谐波波传递给静止波发生器。
静止波发生器的作用是将谐波转化为旋转运动,从而驱动输出轴工作。
2. 输出轴部分输出轴部分包括输出轴、柔性轴和输出轴的定位结构。
柔性轴在谐波齿轮中起到传递力矩和减小震动的作用,能够有效保护输出轴和传动系统。
输出轴的定位结构则保证了输出轴的稳定性和精度。
3. 其他部分谐波齿轮通常还包括壳体、轴承、密封件等辅助部件。
壳体是整个传动系统的保护罩,能够阻挡外部污染物和颗粒,保护内部部件。
轴承和密封件则起到支撑和密封作用,确保谐波齿轮的正常运转和使用寿命。
二、谐波齿轮的工作原理1. 谐波波发生器的作用谐波波发生器是谐波齿轮的核心部件,它通过弹性变形产生谐波振动,将谐波能量传递给静止波发生器。
谐波波发生器通常采用柔性材料制成,其内部结构设计合理,能够确保谐波波的准确产生和传递。
2. 静止波发生器的作用静止波发生器接收谐波波发生器传递过来的谐波能量,通过内部结构的设计和转动运动,将谐波转化为旋转运动。
静止波发生器的设计和加工精度对谐波齿轮的工作效率和精度影响很大,因此在制造过程中需要高度重视。
3. 输出轴的工作原理输出轴是谐波齿轮将谐波运动转化为实际工作输出的部件,它通过接收静止波发生器传递过来的旋转运动,实现输出轴的旋转。
输出轴的设计和加工精度直接影响着谐波齿轮的输出精度和工作效率,因此在制造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
4. 谐波齿轮的优点谐波齿轮相比传统的齿轮传动具有以下几个优点:传动比大、传动效率高、噪音小、结构紧凑、重量轻、精度高等。
这些优点使谐波齿轮在各种精密传动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例如工业机械、航天航空、机器人、医疗设备等领域。
齿轮泵的振动标准

齿轮泵的振动标准齿轮泵振动标准概述齿轮泵的振动是指其在运转过程中产生的机械振动,主要由泵内齿轮与泵体的相互作用力引起。
振动不仅会影响齿轮泵的工作性能,还会对其寿命和可靠性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制定合理的齿轮泵振动标准,对振动进行评估和限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振动频率范围齿轮泵的振动频率主要分布在低频范围(通常小于500Hz),这是由于齿轮泵的工作原理决定的。
在运转过程中,齿轮与泵体的相互作用力会导致泵体的周期性振动。
此外,如果齿轮泵存在不平衡、不对中等问题,也会产生高频振动。
常见的振动频率范围为10Hz到500Hz。
振动幅值标准振动幅值是衡量齿轮泵振动程度的重要指标。
一般来说,振幅越大,说明齿轮泵的振动越强烈。
在制定振动标准时,需要结合实际工况和使用要求,对振幅进行合理的限制。
通常情况下,齿轮泵的振动幅值应不大于0.1mm。
振动波形标准齿轮泵的振动波形通常为简谐波或近似简谐波。
理想的振动波形应具有对称性好、波动平稳、无突变等特点。
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如齿轮偏心、安装误差等,会导致波形出现不对称或波动不平稳。
因此,在制定振动标准时,应对波形进行合理的要求和限制。
振动加速度标准齿轮泵的振动加速度是衡量其振动速度的重要指标。
加速度越大,说明齿轮泵的振动速度越快。
过大的振动加速度会对齿轮泵和周围设备造成冲击和疲劳损伤。
因此,在制定振动标准时,应对加速度进行合理的限制。
通常情况下,齿轮泵的振动加速度应不大于10m/s^2。
振动位移标准齿轮泵的振动位移是衡量其振动范围的指标。
位移越大,说明齿轮泵的振动范围越广。
过大的振动位移会导致齿轮泵运转不平稳,产生噪音和机械磨损。
因此,在制定振动标准时,应对位移进行合理的限制。
通常情况下,齿轮泵的振动位移应不大于0.2mm。
振动速度标准齿轮泵的振动速度是衡量其振动快慢的指标。
速度越大,说明齿轮泵的振动越剧烈。
过大的振动速度会对齿轮泵和周围设备造成冲击和疲劳损伤。
齿轮传动时振动力计算公式

齿轮传动时振动力计算公式
在机械传动中,齿轮传动是一种常见且重要的传动方式。
然而,在齿轮传动中,由于齿轮间的啮合和运动,会产生振动力。
了解和计算这些振动力对于传动系统的设计和优化至关重要。
齿轮传动的振动力计算公式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得到。
首先,我们需要确定齿轮的传动比、齿数、齿宽等参数。
然后,我们可以使用以下公式计算振动力:
F = (K1 * K2 * K3 * K4 * K5 * K6 * K7 * K8 * K9 * P * V) / (m * Z * B)
其中,F代表振动力,K1至K9代表与齿轮传动相关的系数,P代表传动功率,V代表传动速度,m代表齿轮质量,Z代表齿数,B 代表齿宽。
这个公式的推导过程相对复杂,涉及到齿轮啮合的动力学和振动学原理。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通过实验和经验数据来确定这些系数的具体值,以便更准确地计算振动力。
通过计算齿轮传动的振动力,我们可以评估传动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如果振动力过大,可能会导致传动系统的噪声、振动和损坏。
因此,在设计和优化齿轮传动时,我们需要合理选择齿轮参数和传动方式,以尽量降低振动力的影响。
齿轮传动的振动力计算是传动系统设计和优化中的重要一环。
通过
准确计算振动力,我们可以评估传动系统的性能,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降低振动力的影响。
这将有助于提高传动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保证其正常运行。
齿轮知识点图解总结

齿轮知识点图解总结一、齿轮的种类齿轮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常见的齿轮包括直齿轮、斜齿轮、蜗杆齿轮、锥齿轮等。
下面通过图解的方式一一介绍各种齿轮的特点和应用领域。
1. 直齿轮直齿轮是最常见的一种齿轮,齿轮的齿直立于齿轮轴线,传动时齿轮之间是平行传动。
直齿轮的特点是传动效率高、噪音小、结构简单,适用于大部分机械传动系统。
2. 斜齿轮斜齿轮的齿轮齿呈斜面,传动时齿轮之间是斜交传动。
斜齿轮的特点是传动平稳、噪音小、传动力矩大,适用于需要高精度传动的场合。
3. 蜗杆齿轮蜗杆齿轮是由蜗杆和蜗轮组成的一种齿轮,蜗杆一般是螺旋状的,蜗轮是蜗杆的齿轮。
蜗杆齿轮的特点是传动比大、传动效率低,适用于需要大传动比的场合,如减速箱。
4. 锥齿轮锥齿轮是齿轮的齿面呈锥面的一种齿轮,传动时齿轮之间是交叉传动。
锥齿轮的特点是传动平稳、传动力矩大,适用于需要变速和转向的场合。
二、齿轮的工作原理齿轮的工作原理主要是依靠齿轮之间的啮合传递动力和运动。
当两个齿轮啮合时,齿轮的齿会相互嵌合,由驱动齿轮传递动力给被动齿轮,从而实现转动。
下面通过图解的方式介绍齿轮的工作原理。
1. 齿轮的啮合齿轮的啮合是指齿轮之间的齿相互嵌合,使得齿轮可以传递动力和运动。
啮合是齿轮传动的基础,它决定了齿轮传动的稳定性和精度。
2. 齿轮的传动齿轮的传动是指驱动齿轮传递动力给被动齿轮,从而实现齿轮的转动。
传动过程中,齿轮的齿相互嵌合,使得动力从驱动齿轮传递到被动齿轮,从而实现齿轮的运动。
三、齿轮的设计要点齿轮的设计是齿轮制造中的关键环节,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齿轮的性能和使用寿命。
齿轮的设计要点包括模数、齿数、齿宽、啮合角、齿形等方面。
下面通过图解的方式介绍齿轮的设计要点。
1. 模数模数是齿轮齿数和齿轮齿距的比值,它决定了齿轮的齿形和啮合性能。
模数越大,齿轮的传动能力越大,但重量和成本也会增加。
2. 齿数齿数是指齿轮上的齿的数量,它决定了齿轮的传动比和传动精度。
齿轮啮合谐振原理

齿轮啮合谐振原理
齿轮啮合谐振原理指的是在齿轮传动系统中,当啮合处的齿数满足一定的条件时,会发生齿轮的共振现象。
具体原理如下:
1. 齿轮啮合产生的振动频率与啮合点的齿数有关。
对于正常的齿轮传动,啮合点的齿数之比可以用公式:速比=转数比=齿
数比来表示。
如果啮合点周围的齿数比接近整数或分数,那
么齿轮啮合时产生的振动频率将与整数倍或近似倍数的自然频率相接近。
2. 当啮合频率与齿轮系统的自然频率接近时,就会发生共振现象。
在共振状态下,齿轮传动系统会受到外力的作用而增加振幅,引起较大的振动。
这种振动不仅会影响传动的稳定性和精度,还会导致噪声和振动的增加,对装置的工作效果和寿命产生不利影响。
3. 防止齿轮啮合谐振的方法包括:选择合适的齿数比,避免啮合频率与自然频率接近;增加齿轮的重量或刚度,提高齿轮的固有频率,使其远离外界干扰频率;增强齿轮传动系统的阻尼,降低振动的能量传递,减小振幅;采用隔振措施,利用隔振材料或隔振装置来减缓振动的传播。
总之,齿轮啮合谐振原理是指当齿轮传动系统的啮合频率与自然频率接近时,会发生共振现象,影响传动的稳定性和精度。
为防止谐振,需选择合适的齿数比、增加齿轮的刚度、增强系统的阻尼和采用隔振措施。
齿轮转动的原理

齿轮转动的原理
齿轮转动是一种常见的机械运动形式,其原理基于齿轮之间的相互啮合作用。
齿轮通常由多个齿数不同的齿轮组成,分别安装在不同的轴上,通过轴上的固定或者转动连接方式将这些齿轮连接起来。
当齿轮开始转动时,每一个齿轮上的齿将会与其它齿轮上的齿接触和嵌入,这种相互的齿与齿之间的啮合关系,使得齿轮之间产生了力的传递和转动的效果。
在齿与齿的接触面上,两个齿轮上的齿互相传递着力。
当力传递到一个齿轮上时,这个齿轮会受到作用力的作用而转动。
由于齿轮上的齿数不同,不同齿数之间的传力比例也不同,这就导致了齿轮之间具有不同的转速和转矩关系。
在齿轮传动中,较大齿数的齿轮称为“驱动齿轮”,较小齿数的齿轮称为“从动齿轮”。
驱动齿轮通常由外部力源提供驱动力,而从动齿轮通过与驱动齿轮的啮合,实现了动力的传递和转动。
齿轮传动还具有改变转速和转矩的功能。
当齿轮之间的传动比例不同时,可以实现不同速度和力矩的转换。
一般情况下,驱动齿轮转速较快,从动齿轮转速较慢,同时从动齿轮转矩较大,驱动齿轮转矩较小。
总之,齿轮转动的原理是基于齿轮之间的啮合作用,通过齿与齿之间的力传递和转动效果,实现了力的传递、转速和转矩的
改变。
这种机械传动方式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应用,如机械制造、汽车、航空等。
阻尼齿轮原理

阻尼齿轮原理
阻尼齿轮是一种用于减小或消除机械系统中齿轮传动所产生的振动和冲击的装置。
它通过引入一种阻尼介质来实现这一目的,阻尼介质可以是液体、气体或者黏稠的润滑剂。
阻尼齿轮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摩擦力和粘滞阻力来耗散转动能量。
当机械系统中的齿轮传动发生振动或冲击时,阻尼齿轮中的阻尼介质会产生摩擦力和粘滞阻力,对齿轮的运动进行阻碍。
这样一来,齿轮传动中的能量就会在阻尼介质的耗散作用下逐渐减小,振动和冲击也会逐渐减弱。
为了实现有效的阻尼效果,阻尼齿轮通常采用特殊的结构设计。
例如,在齿轮的齿槽中设计有特殊形状的凸起或凹陷,以增加齿轮与阻尼介质之间的接触面积。
这样一来,摩擦力和粘滞阻力就会增加,阻尼效果也会得到提高。
阻尼齿轮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广泛的用途。
它可以用于减少机械设备的振动和噪音,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同时,阻尼齿轮还可以用于防止机械系统中的冲击载荷对设备和零部件产生破坏。
在工程领域,阻尼齿轮常常被应用于重型机械和高速运动的设备中,以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和长期稳定。
总结起来,阻尼齿轮利用摩擦力和粘滞阻力来耗散齿轮传动中的振动和冲击能量,以达到减小振动和冲击的目的。
通过特殊的结构设计和合理选择阻尼介质,阻尼齿轮可以有效地提高机械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和运行效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齿轮的振动机理一、齿轮的力学模型分析如图1所示为齿轮副的力学模型,其中齿轮具有一定的质量,轮齿可看作是弹簧,所以若以一对齿轮作为研究对象,则该齿轮副可以看作一个振动系统,其振动方程为式中x—沿作用线上齿轮的相对位移;c —齿轮啮合阻尼;k(t)—齿轮啮合刚度;T1,T2—作用于齿轮上的扭矩;r2—齿轮的节圆半径;i—齿轮副的传动比;e(t)—由于轮齿变形和误差及故障而造成的个齿轮在作用线方向上的相对位移;m r—换算质量。
图1 齿轮副力学模型m r=m1m2/(m1+m2)(1-2)若忽略齿面摩擦力的影响,则(T2-iT1)/r2=0,将e(t)分解为两部分:e(t)=e1+e2(t)(1-3)e1为齿轮受载后的平均静弹性变形;e2(t)为由于齿轮误差和故障造成的两个齿轮间的相对位移,故也可称为故障函数。
这样式(1-1)可简化为(1-4)由式(1-4)可知,齿轮的振动为自激振动。
该公式的左侧代表齿轮副本身的振动特征,右侧为激振函数。
由激振函数可以看出,齿轮的振动来源于两部分:一部分为k(t)e1,它与齿轮的误差和故障无关,所以称为常规振动;另一部分为k(t)e2(t) ,它取决于齿轮的综合刚度和故障函数,这一部分可以较好地解释齿轮信号中边频的存在以及与故障的关系。
式(1-4)中的齿轮啮合刚度k(t)为周期性的变量,由此可见齿轮的振动主要是由k(t)的这种周期变化引起的。
k(t)的变化可用两点来说明:一是随着啮合点位置的变化,参加啮合的单一轮齿的刚度发生了变化,二是参加啮合的齿数在变化。
例如对于重合系数在1-2之间的渐开线直齿轮,在节点附近是单齿啮合,在节线两侧某部位开始至齿顶、齿根区段为双齿啮合(图2)。
显然,在双齿啮合时,整个齿轮的载荷由两个齿分担,故此时齿轮的啮合刚度就较大;同理,单齿啮合时啮合刚度较小。
图2 齿面受载变化图3 啮合刚度变化曲线从一个轮齿开始进入啮合到下一个轮齿进入啮合,齿轮的啮合刚度就变化一次。
由此可计算出齿轮的啮合周期和啮合频率。
总的来说,齿轮的啮合刚度变化规律取决于齿轮的重合系数和齿轮的类型。
直齿轮的刚度变化较为陡峭,而斜齿轮或人字齿轮刚度变化较为平缓,较接近正弦波(图3)。
若齿轮副主动轮转速为n1、齿数为Z1;从动轮转速为n2、齿数为Z2,则齿轮啮合刚度的变化频率(即啮合频率)为(1-5)无论齿轮处于正常或异常状态下,这一振动成分总是存在的。
但两种状态下振动水平是有差异的。
因此,根据齿轮振动信号啮合频率分量进行故障诊断是可行的。
但由于齿轮信号比较复杂,故障对振动信号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特别是由于幅值调制和频率调制的作用,齿轮振动频谱上通常总是存在众多的边频带结构,给利用振动信号进行故障诊断带来一定的困难。
二、幅值调制与频率调制齿轮振动信号的调制现象中包含有很多故障信息,所以研究信号调制对齿轮故障诊断是非常重要的。
从频域上看,信号调制的结果是使齿轮啮合频率周围出现边频带成分。
信号调制可分为两种:幅值调制和频率调制。
1.幅值调制幅值调制是由于齿面载荷波动对振动幅值的影响而造成的。
比较典型的例子是齿轮的偏心使齿轮啮合时一边紧一边松,从而产生载荷波动,使振幅按此规律周期性地变化。
齿轮的加工误差(例如节距不匀)及齿轮故障使齿轮在啮合中产生短暂的“加载”和“卸载”效应,也会产生幅值调制。
幅值调制从数学上看,相当于两个信号在时域上相乘;而在频域上,相当于两个信号的卷积,如图4所示。
这两个信号一个称为载波,其频率相对来说较高;另一个称为调制波,其频率相对于载波频率来说较低。
在齿轮信号中,啮合频率成分通常是载波成分,齿轮轴旋转频率成分通常是调制波成分。
图4 单一频率的幅值调制若x(t)=Asin(2πf c t+φ)为齿轮啮合振动信号,a(t)=1+Bcos2πf Z t为齿轮轴的转频c振动信号,则调幅后的振动信号为x(t)=A(1+Bcos2πf X t)*sin(2πf c t+φ)(1-6)式中A—为振幅;B—幅值调制指数;fz—调制频率,它等于齿轮的旋转频率。
上述调制信号在频域可表示为|x(f)׀=Aδ(f-f c)+1/2ABδ(f-f c-f Z)+1/2AB(f-f c+f Z)(1-7)由此可见,调制后的信号中,除原来的啮合频率分量外,增加了一对分量(f c+f z)和(f c一f z)它们是以fC为中心,以fz为间距对称分布于两侧,所以称为边频带(图1-7).对于实际的齿轮振动信号,载波信号、调制信号都不是单一频率的,一般来说都是周期函数。
由式(1-4)可知,一般情况下,k(t)e2(t)可以反映由故障而产生的幅值调制。
设y(t)=k(t)e2(t)(1-8)则k (t)为载波信号,它包含有齿轮啮合频率及其倍频成分,e2(t )为调幅信号,反映齿轮的误差和故障情况。
由于齿轮周而复始地运转,所以齿轮每转一圈,e2(t )就变化一次,e2(t )包含齿轮轴旋转频率及其倍频成分。
在时域上,y(t)=k(t)e2(t)(1-9)在频域上,S y(f)=S K(f)*S e(f)(1-10)式中,,S y(f),S k(f)和S e(f)分别为y(t),k(t)和e2(t )的频谱。
由于在时域上载波信号k(t)和调幅信号e2(t)为相乘,在频域上调制的效果相当于它们的幅值频谱的卷积。
即近似于一组频率间隔较大的脉冲函数和一组频率间隔较小的脉冲函数的卷积,从而在频谱上形成若干组围绕啮合频率及其倍频成分两侧的边频族(图5)。
由此可以较好地解释齿轮集中缺陷和分布缺陷产生的边频的区别。
图6(a)为齿轮存在局部缺陷时的振动波形及频谱。
这时相当于齿轮的振动受到一个短脉冲的调制,脉冲长度等于齿轮的旋转周期。
由此形成的边频带数量多且均匀。
图6(b)为齿轮存在分布缺陷的情形。
由于分布缺陷所产生的幅值调制较为平缓,由此形成的边频带比较高而且窄。
并且,齿轮上的缺陷分布越均匀,频谱上的边频带就越高、越集中。
图5 齿轮频谱上边频带的形成图6 齿轮缺陷分布对边频带的影响2.频率调制齿轮载荷不均匀、齿距不均匀及故障造成的载荷波动,除了对振动幅值产生影响外,同时也必然产生扭矩波动,使齿轮转速产生波动。
这种波动表现在振动上即为频率调制(也可以认为是相位调制)。
对于齿轮传动,任何导致产生幅值调制的因素也同时会导致频率调制。
两种调制总是同时存在的。
对于质量较小的齿轮副,频率调制现象尤为突出。
频率调制即使在载波信号和调制信号均为单一频率成分的情况下,也会形成很多边频成分。
若载波信号为Asin(2πf c t+φ)调制信号为βsin(2πf Z t)则频率调制后的信号为f(t)=Asin[2πf c t+βsin(2πf Z t)+φ](1-11)式中A—振幅;f c—载波振率;f z—调制频率;β—调制指数,等于由调制产生的最大相位移;φ—初相角。
上式可以用贝塞尔(Besser)函数展开,得到调频信号的特性:调频的振动信号包含有无限多个频率分量,并以啮合频率f c为中心,以调制频率f z为间隔形成无限多对的调制边带(图7)。
图7 频率调制及其边带相位调制具有和频率调制相同的效果。
事实上,所有的相位调制也可以看作频率调制,反之亦然。
对于齿轮振动信号而言,频率调制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齿轮啮合刚度函数由于齿轮加工误差和故障的影响而产生了相位变化,这种相位变化会由于齿轮的旋转而具有周期性。
因此在齿轮信号频率调制中,载波函数和调制函数均为一般周期函数,均包含基频及其各阶倍频成分。
调制结果是在各阶啮合频率两侧形成一系列边频带。
边频的间隔为齿轮轴的旋转频率fz,边频族的形状主要取决于调制指数β。
3.齿轮振动信号调制特点齿轮振动信号的频率调制和幅值调制的共同点在于:①载波频率相等;②边带频率对应相等;③边带对称于载波频率。
在实际的齿轮系统中,调幅效应和调频效应总是同时存在的,所以,频谱上的边频成分为两种调制的叠加。
虽然这两种调制中的任何一种单独作用时所产生的边频都是对称于载波频率的,但两者叠加时,由于边频成分具有不同的相位,所以是向量相加。
叠加后有的边频幅值增加了,有的反而下降了,这就破坏了原有的对称性。
边频具有不稳定性。
幅值调制与频率调制的相对相位关系会受随机因素影响而变化,所以在同样的调制指数下,边频带的形状会有所改变,但其总体水平不变。
因此在齿轮故障诊断中,只监测某几个边频得到的信息往往是不全面的,据此做出的诊断结论有时是不可靠的。
三、齿轮振动的其他成分齿轮振动信号中除了存在啮合频率、边频成分外,还存在有其他振动成分,为了有效地识别齿轮故障,需要对这些成分加以识别和区分。
1.附加脉冲齿轮信号的调制所产生的信号大体上都是对称于零电平的。
但由于附加脉冲的影响,实际上测到的信号不一定对称于零线。
附加脉冲是直接叠加在齿轮的常规振动上,而不是以调制的形式出现,在时域上比较容易区分,如图8所示。
在频域上,附加脉冲和调制效应也很容易区分。
调制在谱上产生一系列边频成分,这些边频以啮合频率及其谐频为中心,而附加脉冲是齿轮旋转频率的低次谐波。
图8 将齿轮箱振动信号分解出附加脉冲产生附加脉冲的主要原因有齿轮动平衡不良,对中不良和机械松动等。
附加脉冲不一定与齿轮本身缺陷直接有关。
附加脉冲的影响一般不会超出低频段,即在啮合频率以下。
齿轮的严重局部故障,如严重剥落、断齿等也会产生附加脉冲。
此时在低频段上表现为齿轮旋转频率及其谐频成分的增加。
2.隐含谱线隐含谱线是功率谱上的一种频率分量,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加工过程中带来的周期性缺陷。
滚齿机工作台的分度蜗轮蜗杆及齿轮的误差。
隐含谱线具有如下特点。
(1)隐含谱线一般对应于某个分度蜗轮的整齿数,因此,必然表现为一个特定回转频率的谐波。
(2)隐含谱线是由几何误差产生的,齿轮工作载荷对它影响很小,随着齿轮的跑合和磨损它会逐渐降低。
3.轴承振动由于测量齿轮振动时测点位置通常都选在轴承座上,测得的信号中必然会包含有轴承振动的成分。
正常轴承的振动水平明显低于齿轮振动,一般要小一个数量级,所以在齿轮振动频率围,轴承振动的频率成分很不明显。
滑动轴承的振动信号往往在低频段,即旋转频率及其低次谐波频率围可以找到其特征频率成分。
而滚动轴承特征频率围比齿轮要宽,所以,滚动轴承的诊断不宜在齿轮振动围进行,而应在高频段或采用其他方法进行。
当滚动轴承出现严重故障时,在齿轮振动频段可能会出现较为明显的特征频率成分。
这些成分有时单独出现,有时表现为与齿轮振动成分交叉调制,出现和频与差频成分,和频与差频会随其基本成分的改变而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