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成语与成语教学

合集下载

浅谈成语教学

浅谈成语教学
和引导者 ,在本节课 教学中 ,教师 给学生充分提供表现 、操作 、研 究 、创造 的空间 ,相信学生的潜 能就会像空气一样 ,放在多大的空
授知识 、发展学生的能力 ,还要注重培养学生 的情感 、态度 、兴趣 、 价值观及行为规范。如在牛刀小试中 ,我们体会到两句话 :你们真
师 :回答正确 。鼓掌 ! 师 :再来看一题 ( 如左 图 ) :“ 坚”在下 ,“ 就 ”在后 ,胜利在哪 里?多媒体演示 。 生 :学号 3 6的同学说 ,胜在上 ,利在左 。 师 :对了 ,太聪明了。鼓掌 !
三 、整体把握全册成语 ,融会贯通人教版练习中的成语 不但和
本单元的课文有千丝万缕的联 系 ,而且成语和成语之间也有着一定 的关联 ,那么教者在教学时应 能及时地 复习、巩 固,从而达到融会
贯通 的目的。例如 ,在教学第六册 日积月累中有关描写景色 的成语
时 ,就可 以复习第十一册中的有关 的成 语。同样 ,在教学第一单元 时有关描写景色 的成语时 ,可把描写四季景色 的成语进行综合 ,让 学生进行朗读和理解。
间在无象俞伯牙那样弹得如此响遏行云的琴声了。在小结课文 时,
教学 实际粗浅地谈谈我们在成语教学 中的一些做法。


把握 四个成语之 间的联系 ,适 当补充人教版第十一册教材
日积月累中有十二个成语 和成语故事 ,表达着相同或相近的主题 ,
这就给教者一个很 好的切人 口。例如 ,人教版第十一册的第八单元 日积月累练习中 ,安排了十二个关于建筑奇特 、音乐脱俗 、构思巧 妙等的成语 : 雕梁 画栋 、巧夺天工 、独具匠心 、引人人胜 、古色古 香 、余音绕梁 、不落窠 臼 、 雅俗共享 、美不胜收 、脍炙人 口、曲高
的太棒 了!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它是 激励 同学们努力学 习,树立远

三年级语文成语教学

三年级语文成语教学

三年级语文成语教学在三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成语教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成语是汉语中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增加词汇量,培养语感和文学修养。

因此,如何在三年级的语文教学中进行成语教学,引导学生学习和运用成语,是每位语文老师都需要认真思考和努力实践的课题。

首先,要注重成语教学的启蒙。

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语言习得的关键阶段,他们对于成语的理解和运用还比较肤浅。

因此,在成语教学中,要注重启蒙阶段的引导,选择一些常见、易懂的成语进行教学。

比如“井井有条”、“一马当先”、“开门见山”等,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图片或视频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成语的含义和用法,激发学生学习成语的兴趣。

其次,要注重成语教学的渗透。

成语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语文课堂上,还应该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教师可以通过布置作业、口头提问、晨间会议等形式,引导学生在日常交流中运用成语,增加成语的熟练度和运用频率。

比如在写作文、朗读课文、讲故事等环节中,鼓励学生使用所学成语,逐渐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水平。

再次,要注重成语教学的巩固。

在三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任务较重,时间紧张,容易忘记已学过的知识。

因此,成语教学不能只停留在教学阶段,还需要进行巩固和复习。

教师可以通过编写成语练习册、开展成语接龙比赛、组织成语故事会等形式,帮助学生巩固所学成语,提高成语的记忆和运用能力。

最后,要注重成语教学的拓展。

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哲理。

因此,在成语教学中,教师还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文化素养的培养,引导他们了解成语背后的故事和典故,拓展他们的文化视野。

比如通过讲解成语的典故、组织成语文化知识竞赛、开展成语文化体验活动等形式,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成语的内涵,提升他们的文化修养。

综上所述,三年级语文成语教学是一个综合性的教学过程,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启蒙、渗透、巩固和拓展,引导学生逐步掌握成语的含义和用法,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修养。

浅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成语教学

浅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成语教学

浅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成语教学成语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重要的一部分,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文化意义。

通过成语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增强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

本文将从成语教学的重要性、成语教学的方法和技巧、成语教学的难点和突破点等方面进行探讨,希望对对外汉语教学从事者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一、成语教学的重要性成语是中国语言文化的瑰宝,它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

作为对外汉语教学的一部分,成语教学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知识,更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在学习成语的过程中,学生也会接触到很多古代的典故和历史故事,从而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激发学习的兴趣。

成语也是中国语言表达的重要方式之一,掌握了成语,可以丰富语言表达,增强语言表达的魅力和表现力。

成语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二、成语教学的方法和技巧1. 以情境化教学为主成语教学应该以情境化教学为主,尽可能地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学习并理解成语的意义和用法。

可以通过故事、歌曲、电影、戏剧等形式,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感受成语的意义和用法,增强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可以通过对古代典故的讲解,让学生了解成语的由来和意义,通过问答、小组活动等形式,让学生进行讨论和总结,逐步掌握成语的用法和表达技巧。

2. 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在成语教学中,应该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从简单的成语开始,逐步引入更加复杂和深刻的成语,让学生逐步提高对成语的理解和应用。

可以通过编写成语教材,设置成语学习的目标和难度,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循序渐进的教学,强化学生的成语运用能力。

也要注意在教学中避免一味追求成语的数量,而忽视了成语的内涵和文化意义,要注重质量,培养学生对成语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

3. 综合运用,注重实效性成语教学应该注重综合运用,让学生在实际的语言环境中进行应用,培养学生的实际语言能力。

汉语中成语的独特性及成语教学方法浅谈

汉语中成语的独特性及成语教学方法浅谈

汉语中成语的独特性及成语教学方法浅谈摘要:成语是汉语中一种特有的短语形式。

成语语义形象感鲜明,将“象、言、意”完美融合,将其用于创作,更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提高作品的层次和人们的审美情趣。

成语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因此,就目前语文教学中成语教学部分的教学方式,本文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

关键词:成语独特性教学方法语义融合力1 汉语成语的确定及其范围成语是汉语中特有的短语,是具有特定内涵的约定俗成的语言。

对于它的界定,至今学术界仍众说纷纭,尚无明确定论。

主要分歧在于成语和惯用语之间的划定。

刘叔新先生认为凭借“表意的双层性”可以区分成语和惯用语,并认为“穿小鞋”、“碰一鼻子灰”和“三长两短” 、“七上八下”、“甚嚣尘上”等都具有成语的资格。

而目前国内有学者则认为它们属于惯用语范畴,周荐认为,“穿小鞋”等之类常被人们视为惯用语的单位实际上应属于词,而“三长两短”、“七上八下”、“碰一鼻子灰”等俗语单位为惯用语。

2 成语是汉语的独特的组成部分成语是汉语的一大特色,是汉语独有的语言,其他民族的语言中是没有成语的。

汉语是世界上独有的表意性语言,而成语又是汉语中最璀璨的明珠。

它浓缩了历史,融进了文化,经过了千百年的演变而形成丰富。

可以说,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都包涵在浩瀚的成语之中,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晶。

它的独特性在于:第一,成语展现了汉语表达巨大而丰富内涵的能力和语义融合能力。

短短几个汉字,往往包涵了一段历史、一个故事、一个典故、一个道理、一个哲理,它在历史的演变中自然形成。

每一个成语几乎都有它的来历。

各朝各代的文化和历史保存在成语之中,这使成语具有各朝各代鲜明的文化特点和时代特色。

熟知成语典故之人,一读到成语,那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就鲜活生动的再现眼前;对历史不太熟悉之人,也会明白成语中引申的内涵。

中华民族的文明历史,给人的教育启迪,通过成语这种方式,就把它的精神实质流传了下来。

第二,成语用它强烈的情感、价值观和鲜明的形象感向人们传递细腻而准确的信息。

《小学语文浅谈成语的引导教学》

《小学语文浅谈成语的引导教学》

《小学语文浅谈成语的引导教学》成语,就像是中华文化中的瑰宝,蕴含着深刻的意义和丰富的历史内涵。

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成语,不仅可以提升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

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小学语文中成语的引导教学。

成语的魅力成语是汉语中的特色之一,它通过凝练的语言表达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和社会道德。

学习成语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提高写作和表达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审美情趣。

引导学生理解成语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成语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老师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实际情境以及与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通过互动、讨论和实践,激发学生学习成语的兴趣和热情。

运用成语丰富课堂教学在语文课堂上,老师可以巧妙地引入成语,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运用。

通过成语接龙、成语故事、成语造句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成语不仅可以让课堂更富有趣味性,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记忆力。

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引导学生学习成语,可以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感。

让学生了解成语背后的典故和历史,感受其中蕴含的中华智慧和民族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

小学语文教学中,成语的引导教学是一项重要而有趣的工作。

通过深入理解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学生不仅能够提升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够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

让我们共同努力,让成语成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闪耀着语言之美和文化的光芒。

小学语文教学中,成语的引导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文学修养和传统文化认同感的重要途径。

通过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成语,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愿成语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芒!。

浅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成语教学

浅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成语教学

浅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成语教学1. 引言1.1 现状分析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中国经济的崛起,对外汉语教学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成语作为中国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目前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成语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

由于成语的特殊性质,很多外国学生往往难以理解成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他们往往只是从表面理解成语的意思,而无法深刻领会其中的深层含义。

这就导致了在实际交流中应用不当,甚至产生误解的情况。

成语的教学方法和教材设计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目前很多教材中对成语的教学往往停留在简单的背诵和填空练习,缺乏足够的实践和应用环节。

这不利于学生真正掌握和运用成语,影响了教学效果。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成语教学仍面临诸多挑战,需要教育者和学者们共同努力,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成语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1.2 重要性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成语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成语是汉语文化的精华,是汉语语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学习成语,学生不仅能够扩大词汇量,丰富语言表达能力,更能够深刻理解汉语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成语作为汉语特有的表达形式,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故事,能够体现汉语的深厚底蕴。

通过成语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领略古人智慧,增强文化自信,培养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认同。

成语在汉语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熟练掌握成语可以使语言更加生动、地道、深刻,有助于提高语言表达的水平和质量,增强交流的效果和感染力。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成语教学不仅是提高语言能力的必要手段,更是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理解和认同的重要途径。

成语教学的重要性不容忽视,需要引起教师和学生的高度重视和重视。

2. 正文2.1 成语的定义与特点成语是汉语的一种特殊语言现象,是由四字以上的词语组成的固定词组。

它具有一定的约定俗成性,不可随意拆分或更改顺序,具有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文化内涵。

成语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固定性:成语是由一定的词语组成的固定词组,不能随意更改或拆分,具有固定的格式和结构。

浅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成语教学

浅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成语教学

浅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成语教学成语是汉语中最具有特色的文化符号之一,也是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对外汉语教学中,成语教学是培养学生中文语言和文化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将就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成语教学进行探讨。

I. 成语在中文教学中的地位成语在中文语言和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既是中国文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的精髓。

学习成语能够拓宽学生的语言视野和文化意识,帮助他们理解中国文化和思维方式,提升学习中文的兴趣和自信心。

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成语教学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II. 成语教学的方法和技巧1. 生动的解释法。

在成语教学中,老师应该尽可能生动有趣地解释成语的含义,可以通过故事、笑话、漫画等形式将成语与生活、情境联系起来。

例如,解释“半途而废”这个成语时可以讲一个小故事:一只蚂蚁在推着一根棍子,来到了河边,它发现棍子太长,又没法托着水面,于是就放弃了,这就是半途而废。

2. 配合情境教学。

成语教学的最好方式就是结合实际情境进行教学。

例如,老师可以通过教授成语“不见棺材不落泪”,引导学生谨慎处理人际关系,不要把自己陷入到麻烦中去。

3. 游戏化教学。

通过游戏化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例如,老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成语拼图、成语接龙等游戏,从而帮助学生巩固成语的记忆和应用。

1. 让学生了解成语的来源和文化背景,这有利于理解成语的本义和文化内涵。

2. 加强训练,提高学生运用成语的能力。

成语不仅要会背,更要会用。

3. 注意成语的区别和误用。

许多成语在形似和音似上很接近,但意思不同,甚至正好相反,学生在运用时一定要注意这些问题,否则会产生误解或者误用。

IV. 结论通过对外汉语教学中成语教学的探讨可以看出,在中文教学中,成语教学既有基础又有难度,需要老师们不断培养并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最终目的就是帮助学生们掌握并运用成语,更好地了解和理解中国文化。

浅谈古今语言中的成语教学

浅谈古今语言中的成语教学

浅谈古今语言中的成语教学作者:韩永梅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7年第08期成语和文言文是高考的两大考试内容。

成语运用是考查学生对现代语言的运用,文言文是考查学生对古代语言的理解。

这两大考试内容看似联系不大,实际上却“藕断丝连”。

成语是一种特殊的词汇,它既是古代语言的沧海遗珠,又在现代语言的宝库中熠熠生辉。

成语作为日常仍在使用的现代语言,有的语义已同古义相去甚远,但它作为古代语言的“活化石”,其中有的语义未变,沿用至今。

以此为思路,我们可以利用古代汉语解读部分现代成语,也可以利用现代成语解读古代汉语。

这样我们可以把成语教学和文言文教学用红线相牵,在高考殿堂中喜缔良缘。

首先,我们可以利用文言文知识来理解成语的意义。

高考虽从多个角度考查现代语言中成语的运用,但最基本的是要掌握成语的意义。

虽然大多数成语意义并不艰涩,但也有个别成语,由于其中的语素具有古汉语的意义和特点,容易导致学生的误解和误用。

如果把这些成语联系文言文知识加以记忆,就会既准确又深刻地理解成语的意义并学会运用。

例:他心爱的书籍,经过再三处理,还是没有地方安置,只能堆在地上或塞在床下,生活的屈辱和窘困,无出其右。

(2004年湖南卷)联系《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可知古人以右为尊,以右为上,所以“无出其右”的意思是“没有超过他的”,是褒义词,该句说“生活的屈辱和窘困,无出其右”显然与成语的意义和感情色彩都不符,因此可以判断是错误的。

例:这次选举,本来他是最有希望的,但由于他近年来的所作所为不孚众望,结果落选了。

(1997年全国卷)“不孚众望”极易和“不负众望”相混淆,重点是理解“孚”的意义。

联系《左传·曹刿论战》“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可知“孚”是“信任、信服”之义,所以“不孚众望”就是“不合于众人的期望”,该成语的运用与语境相合,所以是正确的。

例:东方大学城在短短四年内就以2.1亿自有资金获取了13.7亿元巨额利润,这种惊人的财富增长速度确实匪夷所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 “ 抱地 势 ,钩 心 斗 角 ” 各 ,形 容建 筑 的 巧妙 ,没 有 贬 义 ,而后 来 则 指人 们 明争 暗 斗 ,则 完 全贬 义 化 了 。
二 、成 语 的 特 点
( ) 文 字 精 练 一
是 捕 写 项 羽 被 刘 邦 嗣 困 在垓 下 ,夜 间 ,汉 军 唱起 楚 国
个 简单 而 精 辟 的词 组 概 括 之 ,这 就成 为 了一 类 成 语 。
楚汉 之争 是 中 国历 史上 的一 大 事件 , 司马迁 在 《 记》 史
中对 这 次 战 争 做 了生 动 的 描 写 ,成 语 “ 面 楚 歌 ” 就 四
原 是 用 作 形 容 宫 殿 建 筑 的 精 巧 ,杜 牧 的 《 房 宫 赋》 阿
( ) 谚 语 的 引 用 四
谚 语 中 的一 部 分 具 有 成 语 的特 点 ,经 长 期 为 人 引 用 而定 型 ,便 是 成 语 。 比如 : “ 车 之 鉴 ” 就 源 于 谚 前
语 “ 车 复 ,后 车 戒 。 前 ”
技 穷 ” “ 之 驴 技 穷 ” 意思 虽 完 备 ,但 “ ”则 不 黔 , 言
废 寝 食 者 。 后 缩 写 为 成 语 “ 人 忧 天 ” ” 杞 。 ( ) 历 史事件 的概 括 二 中 国 历 史 一 很 多 著 名 的 历 史 事 件 , 后 人 常 用 一 E有
在 长 期 使 用 过 程 中 ,一 部 分 成 语 在 意 义 上 有 了发
展 变 化 。 比如 , “ 门造 车 ” 现 在 是 用来 说 明 脱 离 实 闭
大 部 分 成 语 的 意 思 ,不像 一 般 词 组 那 样 由各 个 词
的意 义 表 达 , 而是 由整 体 意思 来 表 示 。有 的 出 自古 代 诗 文 ,如 “ 桃 报 李 ”是 《 经》 中 “ 我 以桃 ,报 投 诗 投
成 为历 史 词 汇 了 。
有 人 说 ,成语 “ 出 自经 传 或来 自谚 语 ” 或 ,按 说 基 本 上 是 这 样 。 不 过 ,对 经 传 和 谚 语 的理 解 应 当 宽 些 , 即 经 传 应 泛 指 书 面 语 ,谚 语 应 泛 指 口语 。 它 的形 成 ,
可 概括 为 四个 来 源 。
不 复 也 ” 一 句 的 缩 写 ; “ 丘 之 貉 ” 是 《 书》 中 一 汉
“ 与 今 如 一 丘 之 貉 ” 一 句 的摘 引 ; “ 古 出类 拔 萃 ”是
《 孟子》 中 “ 出于 其类 ,拔乎 其 萃 , 自生 民 以来 ,未有 盛 于孔 子也 ”一 句 的 紧缩 。
的 歌 曲 ,项 羽 大 惊 , 以 为 汉 军 占领 了 楚 国 。 后 使 用
“ 面 楚 歌 ” 比喻 四 面 受 敌 、孤 立 无 援 的 境 况 。 四
( ) 名 句 的 缩 写 三

成 语 绝 大 多 数 都 是 经 过 千人 手 、万 人 口 、一 传 再
这 类 成 语 都 是 作 品 中 名 句 的 摘 引 或 改 写 。 比 如 “ 一 反i ”是 《 举 论语》 中 “ 一 隅 ,不 以 j 隅反 ,则 举
“ ” 简 。
( ) 意 义 深 刻 二
有 些 成 语 是 歇 后 语 长 期 引 用 而 成 的 。有 的 歇 后 语 的一 部 分 或 者 整 个 就 是 成语 ,如 “ 菩 萨 过 河 —— 自 泥 身 难保 ” “ 耳 盗铃 —— 自欺 欺 人 ” 掩 。
成语 是 在 长期 的 历史 过 程 中逐 渐 积 累形 成 的 ,
( ) 寓 言故 事的 概括 一
中 国古 代 寓 言 是 非 常 丰 富 的 , 《 子》 《 子》 列 孟
《 子》 《 非 子》 等书 中都有 很 多 生 动 的寓 言 。来 源 庄 韩 于寓 言 的成 语 都是 该 寓 言故 事 的 概括 。 比如 , 《 子》 列
中 一 则 寓 言 说 : “ 国 有 人 忧 天 地 崩 坠 ,身 亡 所 寄 , 杞
・语 文 教 学 研 究 ●
浅 谈成 语 与成 语 教 学
张 明卓


成 语 的 形 成
随 着 社会 和人 们认 识 的发 展 ,成 语 也 在 不断 丰 富 。 像 “ 南 海 北 ” “ 拼 西 凑 ” “ 的放 矢 ” 等 都 是 近 天 东 有 现 代才 产 生 的 。 成 语 在 发 展 使 用 过 程 中 ,必然 扬 弃 一 些 糟 粕 。 比 如 “ 穷 志 短 ” “ 儒 十 丐 ”等 一 类 成 语 ,就 已逐 渐 人 九
传 、千锤 百 炼 而形 成 的 固定 词 组 ,在 万 条 以上 ( 中 国 《 成 语 大 辞典》 共 收 100条 ) 的 成语 中 ,9 %以上是 4 80 7
个 字 ,2 %是 5个 字 ,最 多 的 也 才 1 4个 字 。 可 见 ,成 语 文字 十 分精 练 。 柳宗 元 写 的 寓 言故 事 《 之驴》,后 人 用 “ 驴 技 黔 黔 穷 ” 概 括 其 内 容 ,言 简 而 意 义 深 刻 。 这 里 ,如 果 用 原 题 “ 之 驴”或 “ 之 技” “ 之穷 ”三个 字概括 , 黔 驴 驴 “ ”虽 “ ” 言 简 ,但 “ ”不 “ ” 意 赅 。用 五 个 字 “ 驴 之 黔
际 ,靠 主 观 办 事 。而 原 意 是 说 ,只 要 按统 一 规 格 ,关 起 门来 造 车 ,也 能 合 辙 。 朱 熹 在 《 庸 或 问》 中 说 : 中
“ 语 所 谓 闭 门造 车 , 出 门 合 辙 , 盖 言 其 法 同 也 。 古 ”;
“ 若无 人 ” 在 《 记》 中是 说 高 渐离 和 荆 柯 “ 于 市 旁 史 歌 中 ,相 乐也 , 已而相 泣 ,旁若 无 人 者 ” ,没 有贬 义 。而 “ 才 傲 物 ” 之贬 义 ,也 是 后 人 赋 于 的 。 “ 心 斗 角 ” 持 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