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高二-《湘夫人》学案
《湘夫人》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湘夫人》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湘夫人》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1《湘夫人》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一、作品概述《湘夫人》是张爱玲的小说,曾经是影响彼岸文学的经典之作,现在已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最高峰之一。
该小说以女性为主题,刻画了一个女人的悲情和苦闷,也表现了张爱玲对大时代下女性处境所产生的关注和思考。
小说传递的是对中国社会现实和生存处境的思考和反思。
二、学生应掌握的知识点1.小说的背景2.小说的地点3.小说的情节4.小说的人物5.小说的主题三、课堂教学1.引言了解张爱玲在当时的文学界的地位,分析她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和影响,让学生认识到小说的价值;简单介绍小说的背景和地点,让学生对小说的情节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2.情节解析情节是小说的骨架,是小说动人的核心之一,因此情节的解析是了解小说内涵的重要渠道之一。
具体方法为先梳理小说的大致情节,然后找出小说的几个关键点进行深入分析。
3.人物塑造人物是小说最重要的元素,因此学生需掌握小说中关键人物的特征、性格、形象等方面,从而了解小说所表现的社会现实和人性深度,以及张爱玲对女性处境的关注。
同时,还可以探讨张爱玲在人物塑造方面的创新点,让学生体会其独特的文学技法。
4.主题分析小说的主题是学生掌握小说内涵的重要部分,通过对小说主题的分析,可以让学生了解作品的人文内涵。
具体分析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探讨小说表现的社会现实和人性深度,分析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反思,说明小说中的哪些主题和华人文学理论存在关联等。
4.思考拓展除了课上的内容外,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研讨,探讨小说中的重要问题,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
比如,探讨小说中的婚姻观念,当时社会对于女性的限制有哪些,以及如何才能走出传统婚姻观念的限制等。
五、结语通过本次学习,学生需要对小说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主题内涵等方面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同时也可以了解小说背后所反映出的社会变迁,深刻反思传统文化和现代化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辽宁省抚顺县高中高二语文《湘夫人》学案 人教版

3、诗歌是如何表现这个幽怨、哀婉的苦恋故事的?(从内容入手研究手法:融情入景,因情造景,香草美人的象征,浪漫主义手法)
4、诗人是以幽怨哀婉的情感来讲述这个故事的,那么,诗人为什么会用这样的情感讲述这个苦恋故事?(启发学生用“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来把握诗人情感、理解诗歌主旨)
5、诗歌特色
语言特色:
1.大量运用楚辞“兮”式结构
2.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与《诗经》四言比较]
艺术特色:
1、融情入景、因情造景
2、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和优美丰富的想象!
试比较李白《越中览古》、《苏台览古》两首诗在主旨、写法上的不同。(原诗见选修教材19页)
本节内容
教师提问
教师导入
纠正字音
教师提问
课题
湘夫人
课型
新授课
教者
郎春燕
课时
1课时
教
学
目标
知识与能力:1、引导学生运用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方法探究诗歌的主旨。
2、学习“融情入景、因情造景”的写法及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诗歌情与景的分析,学习情景交融的写法,理解诗歌主旨。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诗人对理想执着追求的精神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运用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方法探究诗歌的主旨。
教师点拨
教师点拨
评价
补充
教师点拨
教师提问
教师总结
学生回答
学生入境
学生朗读
学生思考分组讨论并
作答
总结
学生
照的《一剪梅》
板书设计
湘夫人
屈原
情景交融(融情入景、因情造景)
〉歌颂爱情,追求理想
浪漫主义手法(丰富的想象)
《湘夫人》(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湘夫人》(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常识介绍:1、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另有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之一。
屈原一生经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在楚怀王时期。
他对内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积极主张联齐抗秦。
后因小人诬陷,被怀王疏远,并两次遭放逐。
第一次在怀王时期,被流放到汉北;第二次在顷襄王时期,被流放到沅、湘一带。
最后,在无可奈何之际,他自沉汨罗江,以明其忠贞爱国的情怀。
左徒(兼管内政外交)——计划改革内政,并出使齐国,订立齐楚联盟——受到贵族排挤打击——被楚怀王疏远——三闾大夫(管教王族三姓昭、屈、景的子弟)——张仪游说,楚王断绝与齐的联盟(受骗)——怀王武关被劫——顷襄王即位,做了秦国女婿——屈原被谗,遭流放到南方——顷襄王二十一年郢都沦陷——屈原在汩罗河投江自尽。
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刘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各1篇。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天问》是古今罕见的奇特诗篇,它以问语一连向苍天提出了172个问题,涉及了天文、地理、文学、哲学等许多领域,表现了诗人对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在语言形式上,屈原作品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之”“于”“乎”“夫”“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
总之,他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巨大的创造性。
《湘夫人》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有关屈原、《楚辞》的知识2、读懂文意,训练学生用散文化语言转译诗歌的能力3、把握故事、情感4、体会屈原在文中的寄寓,了解“香草美人”意象。
二、过程与方法:1、诵读2、质疑和讨论三、情感态度价值感:学习屈原执着于理想、忠贞、爱国的品格。
教学步骤及内容一、导入1、我们上学期学过屈原的《离骚》节选,回顾其中名句(师说上句,生接下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从中感受到屈原什么精神?追求理想、执着、坚守品性……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诗歌《湘夫人》。
2、注释补充(幻灯片投影):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江的一对恋人神,传说湘君就是古帝舜,他南巡时死于苍梧,葬于九嶷山。
舜的妻子是尧帝的二女娥皇、女英,她们追随丈夫到沅湘,夫死而苦,泪水落在竹子上,竹上生斑,“斑竹”之名(也称“潇湘竹”或“湘妃竹”)由此而来。
据说娥皇、女英在痛哭之后,投湘江自尽。
屈原根据这个美丽的传说写作了诗歌《湘夫人》。
自秦汉时起,湘江之神湘君与湘夫人的爱情神话,被演变成舜与娥皇、女英的传说。
后世因称二女为“湘夫人”。
提问填空:红楼梦》中大观园里林黛玉的住所根据这个典故命名为“潇湘馆”,门外“有千竿翠竹遮映”。
林黛玉的别号就叫“潇湘妃子”,她常常流泪。
有人推测曹雪芹原意是让黛玉最终投水而死――质本洁来还洁去,像娥皇、女英一样。
二、预习检测:1、学生齐读,教师正音2、预习题:利用注释,用散文化的语言翻译《湘夫人》的故事,标记有疑问的字词、诗句。
3、学生互相传看,推荐译文,读两篇。
4、提问:根据自己的翻译和同学的译文,你们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注意文中叙事语句的提示,湘君和湘夫人要干什么?结果呢?)“与佳期兮夕张”、“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两人约会、湘君筑室,最后女子未来。
三、内容分析讲解(一)幻灯片展示老师选择的译文,点拨词句,提问第一节:(1)“帝子降兮北渚”翻译时可以理解为“帝子将北渚”(2)从中感受到湘君怎样的感情?“愁”,“目眇眇”。
湘夫人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整理_1

湘夫人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整理教学目标1、把握作品人物形象2、分析诗歌主旨教学重难点分析诗歌主旨教学过程一、导入,哀民生之多艰。
亦余心之所善兮,。
路漫漫其修远兮,。
让同学说出上下句,老师补充介绍,多媒体显示答案。
从这几句诗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忧国忧民的屈原,一个坚持真理,不遗余力去追求和探究的屈原,他的诗歌在那个时代遭到称赞,甚至围攻,而今却成了一面旗帜,在人类精神的上空飞扬,今日就让我们走近屈原,品读《湘夫人》。
二、诵读课文1、老师配乐朗诵2、同学自由诵读三、梳理情节约会相约不见赴会只见流水想象美妙生活安静期盼等待四、重点赏析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
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
桂栋兮兰橑,辛夷楣兮药房。
罔薜荔兮为帷,擗蕙櫋兮既张。
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
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
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
问题设计1、湘君是个什么样的人?2、湘君为什么要给湘夫人建筑一座这样的宫室?五、介绍屈原出身贵族,早年深受楚怀王宠信。
对内乐观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见联合抗秦,使楚国一度消失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由于在内政外交上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冲突,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写作此文时屈原正被楚王流放在荒蛮的沅、湘一带,境况困难,心情悲伤,但仍旧时时挂念国事,执著抱负,期盼楚王能回心转意。
补充材料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其志洁,故其称物芳。
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屈原贾生列传》六、主旨探讨1、欢会难期、思而不见的爱情悲剧。
2、屈原身世悲剧的抒情诗。
3、社会人生中,一切执著追求而始终虚幻难得的种种现实境况。
七、课后作业阅读屈原的作品《湘君》《橘颂》等附板书设计湘君湘夫人屈原君王人抱负侯凌燕[湘夫人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文档内容到此结束,欢迎大家下载、修改、丰富并分享给更多有需要的人。
湘夫人教案 (优选8篇)-其他范文

湘夫人教案(优选8篇)-其他范文【导语】湘夫人教案(优选8篇) 由好范文网会员“赤那W”整理投稿精心推荐,小编希望对你的学习工作能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目录】篇1:湘夫人教案篇2:湘夫人教案篇3:湘夫人教案篇4:湘夫人教案篇5:湘夫人教案篇6:湘夫人教案篇7:湘夫人教案篇8:湘夫人教案【正文】篇1:湘夫人教案【教学目标】1、经过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方法品味湘君对感情不懈的追求精神,揣摩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
2、了解屈原,了解楚辞和楚文化的特点。
3、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1、体会男女水神在生死契阔后欢会难聚的心境变化。
2、学习屈原执着于梦想、忠贞、爱国的品格。
教学难点掌握《湘夫人》中体现出的的艺术特点。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江的一对恋人神,传说湘君就是古帝舜,他南巡时死于苍梧,葬于九嶷山。
舜的妻子是尧帝的二女娥皇、女英,她们追随丈夫到沅湘,夫死而苦,泪水落在竹子上,使竹竿结满了斑点,“斑竹”之名即由此而来。
屈原根据这个美丽的传说写作了一首诗歌《湘夫人》,让我们一齐来学习。
二、背景介绍根据《山海经》、《尚书》的记载,在传说的三皇五帝时代,尧考察他的接班人舜,用了二十年的时间,还把自我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之后舜外出巡行生了重病,娥皇、女英就赶去看望他,当她俩赶到洞庭湖中君山的时候,那边传来消息说大舜已经崩于苍梧之野,娥皇女英悲痛哭泣,然后就投江而死。
她们投江而死之前哭泣的泪痕就化成了此刻的斑竹。
九嶷、斑竹、娥皇、女英、二妃墓、大舜等,这都和《九歌》中的湘君、湘夫人神话传说有关,是屈原创作这两首诗的原型和背景。
屈原没有流于这个题材的这样的一个杯具故事传说,而是在此原型和背景上,进行了再创造,虚拟了两位湘水配偶神的约会,从而创作出优美的诗篇。
在《湘君》《湘夫人》中,仅有一个瞬间的情节——一个约会的片段,别的都是丰富的内心活动。
屈原截取这个杯具故事的一个片段,凭着精神的流动而创作了这两首优美的诗篇。
湘夫人教案(8篇)精选范文

湘夫人教案(8篇)温馨提示:本文是笔者精心整理编制而成,有很强的的实用性和参考性,下载完成后可以直接编辑,并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修改套用。
湘夫人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知识与本事以朗读背诵的方式, 进一步培养学生自身的文言语感并积累文言知识, 体会楚辞体的节奏;欣赏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理解诗歌哀怨坚贞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能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的方法, 多角度探究诗歌主旨, 从而体味诗歌借助意象营造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生发对楚辞体这种传统文学样式的喜爱之情, 从而更深切地领悟屈原对自我人生梦想上下求索的追求精神。
教学重点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的方法, 多角度探究诗歌主旨。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借助意象营造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一、湘水之神――导入解题1、导入:湖南岳阳的君山上有一种比较特殊的竹子, 名叫斑竹, 大家明白它的来历吗?传说湘君(古帝舜), 他南巡时死于苍梧, 葬于九嶷山。
舜的妻子娥皇、女英(尧帝的二个女儿)听到丈夫的死讯后追随到沅、湘, 因丧夫而落下的悲痛泪水落在竹子上, 使竹竿结满了斑点, 斑竹之名即由此而来。
今日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这一传说人物有关的诗歌《湘夫人》。
2、楚辞:战国时期屈原在楚歌的基础上创制的一种新诗体。
因《离骚》是楚辞中最伟大的作品, 所以楚辞也称为骚体。
特点是:①篇幅较长;②句式参差灵活;③多兮字。
西汉末年, 刘向搜集屈原、宋玉以及汉代仿效屈原辞赋的作家的作品共十_大夫。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 对内进取辅佐怀王变法图强, 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 使楚国一度出现了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可是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 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 屈原之后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 流放江南, 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
顷襄王二十_大处到细节各种香草精心地装饰。
香草:纯洁完美的事物的象征。
《离骚》中抒情主人公制芰荷以为衣兮, 集芙蓉以为裳。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第2课《湘夫人》表格学案

课题湘夫人主备人朱文文教学目标 1.熟读文章,理解诗句的含义,从而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把握其主旨。
2.分析诗中环境描写的作用和比兴手法的使用,鉴赏艺术特色。
3.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重难点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教法学法1.诵读法2.质疑和讨论一、导入目标,安排自主学习。
1.导入学习目标。
首先以湘妃竹的故事导课,继而引出本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对本课的学习有一个整体构建,学生可根据目标设定走入文本,为课文教学作铺垫。
2.自主学习,教师指导。
从学生实际出发,结合一定的教辅资料进行自主学习,完成导学案上“预习案”部分,其中包括作者简介、背景介绍、学法指导、注音、解词等基础知识。
二、合作探究,展示释疑。
通过自主学习,同学们对课文有了一个初步了解,此环节要求学生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先自主完成相关习题,不会的再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在“探究案”部分我共设置了四个问题,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
1.合作探究。
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以下问题:①《湘夫人》开头“帝子降兮北渚,目渺渺兮愁予。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四句,被后人赞为千古绝唱。
诗人用了什么手法描写出怎样的画面?抒发了怎样的感情?这种环境气氛对全诗起了什么作用?②这首诗歌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诗人是以怎样的情感来讲述这个故事的?为什么会用这样的情感讲述这个苦恋故事?③第三段,详细描绘了湘君为湘夫人用各种香草装饰爱巢的过程和步骤,这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④比兴是《诗经》等民歌体作品常用的艺术手法,此诗中也用了一些即景起兴的问句,如“鸟何萃兮薠中,罾何为兮木上?”“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这些问句和此诗要表达的爱情有什么关系?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讨论,提示文章主旨,即在《湘夫人》一诗中,渗透了屈原执着追求理想和情愫。
湘君的形象表现了屈原对美政理想的执着追求和对君臣难遇的有缘悲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夫人导学案一、整体把握1.说说此诗开头所渲染的环境气氛,对于全诗所起的作用。
答案此诗开头所渲染的环境气氛,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有力地渲染了湘君不见湘夫人的惆怅和迷惘的心理。
这是一个环境气氛都十分耐人寻味的画面:凉爽的秋风不断吹来,洞庭湖中水波泛起,岸上树叶飘落。
这里诗人用朴素自然的语言,以清秋的景色构成一个美妙而略带轻愁的意境。
这样一开始就有力地衬托了湘君久候恋人不来所勾起的怅惘。
2.诗歌中有着大量的景物描写,为什么不能说本诗是一首写景诗呢?答案《湘夫人》是一首很有特色的爱情诗。
以景现情,寓情于景,可以说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
《湘夫人》的景物描写十分成功。
它不是为写景而写景,而是与评价湘君的心理活动相映衬,即情感的流动与外在形式同步。
诗人将湘君与湘夫人约会的地点放在湘水一带,时间又是在秋天。
整个画面是秋天水上景色。
这就为诗中主人公提供了抒发相思愁苦的自然环境。
在湘君的心目中,以为“帝子降兮北渚”——湘夫人曾经在约会的地点(北渚)等待过自己。
然而当他到来时湘夫人已经离开了。
他望穿秋水也不见对方的影子,心中忧伤万分。
“目眇眇兮愁予”中的“愁”顿时在此环境中触发。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是进一步借秋景来渲染和深化这相约未见的愁情。
主人公不见心爱的佳人到来,从极想会见至没有会见,中间的心理落差非常之大,有一种失落感。
主人公的情绪体验染上了某种色彩,于是构成一种审美心境。
这时,在湘君的眼中,尽是令人黯然神伤的凄凉景色:秋风瑟瑟,似乎凉意渗透心间;落叶纷纷,犹如一颗沉重的心渐渐下沉;微波荡漾,犹若“心波”起伏。
湘君面对这烟波浩渺的洞庭湖,心事茫然,愁绪四溢。
情与景水乳交融,把读者带入了一个美妙的意境。
二、细部探微1.第三段,详细描绘了湘君为湘夫人用各种香草装饰爱巢的过程和步骤,这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答案第三段纯粹是湘君幻想中与湘夫人如愿相会的情景。
这是一个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的神奇世界:建在水中央的厅堂都用奇花、异草、香木构筑修饰。
其色彩之缤纷、香味之浓烈,堪称无与伦比。
作品在这里一口气罗列了荷、荪、椒、桂、兰、辛夷、药、薜荔、蕙、石兰、芷、杜衡等十多种植物,来极力表现相会处的华美艳丽,其目的则全在于以流光溢彩的外部环境来烘托和反映充溢于人物内心的欢乐和幸福。
因此当九嶷山众神来把湘君的恋人接走时,他才恍然大悟,从这如梦幻般的美境中惊醒,重新陷入相思的痛苦之中。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罔薜荔兮为帷,擗蕙櫋兮既张。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我听说湘夫人啊在召唤着我,我将驾车啊与她同往。
(2)荪草装点墙壁啊紫贝铺砌庭院,四壁撒满香椒啊用来装饰厅堂。
(3)编起薜荔啊做成帐,剖开蕙草做的幔帐也已支张。
(4)美好的时光啊不可多得,我姑且悠闲自得地徘徊游逛。
3.“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这几句表达湘君怎样的感情,描绘了怎样的画面?答案这几句诗集中写湘君带着虔诚的期盼,久久徘徊在洞庭湖的山岸,渴望湘夫人的到来。
这是一个环境气氛都十分耐人寻味的画面:凉爽的秋风不断吹来,洞庭湖中水波泛起,岸上树叶飘落。
望断秋水,不见伊人来。
一、中心主旨《湘夫人》是湘水男神和女神互相表达爱慕之词,表达了赴约的湘君来到约会地北渚却不见湘夫人的惆怅和迷惘,以及在怅惘中向对方表示深长的怨望,但彼此之间的爱情始终不渝则是一致的。
二、写作特色1.融情入景,以景染情。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是融情于景、以景染情的手法。
写景如画,仿佛一幅秋风图,湘湖洞庭秋景如在目前,作者妙在以可见之水波、木叶,写出不可见之袅袅秋风,写风而有画意。
《湘夫人》此二句之妙,还在以景写情。
刘熙载云:“叙物以方情谓之赋,余谓《楚辞·九歌》最得诀。
如‘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是写出‘目眇眇兮愁予’来;‘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正是写出‘思公子兮未敢言’来,俱有‘目击道存,不可容声’之意。
”2.因情造景,象征寓意。
“鸟何萃兮中,罾何为兮木上”,“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四句,是因情造景、象征寓意。
鸟不宿到树上而聚集在水草里,鱼网不撒在水中而挂到树上,麋鹿不在草地上而跑进庭院里,蛟龙不潜在水底而爬到水边,这都不是真实存在的景象,而是假想的反常景象。
是湘君在等不到湘夫人、心情越来越懊丧的情况下,对自身尴尬处境的自我比况。
而反过来,这种反常景象在头脑中的出现,这种自我比况心理的发生,也充分体现出当时湘君的心情懊丧到何种程度。
这样的景物描写,不是将情感融入现实景物,不是以景染情,而是通过象征、隐喻、暗示的途径来达到表现目的,特点鲜明,很有表现力,但一般只能用在某些特定情况之下。
三、文白对照 帝子 降兮 北渚 , 目眇眇兮 愁予。
湘夫人降落在北洲之上,极目远眺啊使我惆怅。
⎣⎢⎡ 本篇是男巫饰为湘君所唱的恋慕湘夫人之词。
帝子:天帝的女儿,指湘夫人。
降:降临。
渚(zhǔ):水边的浅滩。
“北渚”,联系下文“洞庭”句看,疑指靠近洞庭湖北岸的小洲。
按此句与《湘君》篇“夕弭节兮北渚”句密切呼应。
目眇眇(miǎo)兮愁予:洪兴祖说:“眇眇,微貌。
言神之 ⎦⎥⎤降,望而不见,使我愁也。
”一说“眇眇”是眯着眼远望的样子。
以上二句意思是:湘夫人降临北渚,远远望她却望不见,使我发愁。
袅袅兮 秋风 ,洞庭 波兮木叶下。
树木轻摇啊秋风初凉,洞庭起波啊树叶降落。
⎣⎢⎡ 袅袅(niǎo ):微风吹拂的样子。
洞庭: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北部。
波:这里作动词,微波泛动。
木叶:特指秋天的枯黄树叶。
以上二句写湘君所望见的只是洞庭湖⎦⎥⎤的一派萧瑟秋景。
登 白 兮骋 望,与 佳 期兮 夕张。
踩着白啊纵目四望,与佳人相约啊在今天晚上。
⎣⎢⎡ “登”字原 无,据洪兴祖《楚辞补注》所引及朱熹《楚辞集注》补。
白:即草,亦 称青,秋季生长,形状像莎草而较大。
“登白”,指站在长着薠草 的地方。
骋望:放眼远望。
佳:佳人,指湘夫人。
期:这里是动词,约会。
张:张设罗帐。
以上二句意思是:湘君放眼远望,盼着湘 ⎦⎥⎤夫人到来,因为已经约了时间,并为黄昏时会面作了准备。
鸟何萃兮 中 ,鸟儿为什么聚集在水草之处,罾何为 兮 木 上?鱼网为什么挂结在树梢之上?⎣⎢⎡ 萃(cuì):聚集。
(pín):水草。
罾(zēn ɡ):鱼网。
木:树。
以上⎦⎥⎤二句说:鸟儿为何聚在水草中,鱼网却为何挂在树梢上?这是比喻湘夫人终于没来,种种费心都不过是瞎张罗。
沅有芷 兮澧有兰 ,思 公子 兮 未敢言。
沅水芷草绿啊澧水兰花香,思念湘夫人啊却不敢明讲。
⎣⎢⎡ 沅:沅水。
澧(lǐ):澧水,都是今湖南境内流入洞庭湖的大河。
芷(zhǐ):香草,即白芷。
兰:香草,即兰草或泽兰。
“沅芷”“澧兰”都是以最好⎦⎥⎤的香草比喻自己所恋慕的人。
一说比喻自己爱情的纯洁。
公子:指湘君。
荒 忽兮远望 ,观神思恍惚啊望着远方,只见流水兮潺 。
江水啊缓缓流淌。
⎣⎢⎡⎦⎥⎤荒忽:迷迷糊糊的样子。
潺(chán yuán):水慢慢流动的样子。
麋 何 食兮庭 中?蛟何为兮 水裔 ?麋鹿为什么在庭院里觅食?蛟龙为什么在水边游荡?⎣⎢⎡ 麋(mí):兽名,似鹿而大,也叫驼鹿。
庭:庭院,院子。
蛟:传说中的一种龙,据说常居深渊,能发洪水。
水裔(yì):水边。
以上二句 意思是:深山中的麋鹿为何跑到人家院子里去寻食?深水中的蛟龙为何搁浅在水边?这是比喻用力不当,必定徒劳无功。
以上二⎦⎥⎤句是这一段具体追述已经作了那些徒劳无功的努力。
朝 驰余马兮江皋 ,夕 济兮清晨我打马在江畔奔驰,傍晚我渡到西澨。
江水西旁。
⎣⎢⎡⎦⎥⎤皋(ɡāo ):水泽。
一说是水边高地。
济:渡水。
澨(shì):水边。
闻 佳人兮 召我听说湘夫人啊在召予,将腾驾 兮偕逝 。
唤着我,我将驾车啊与她同往。
⎣⎢⎡佳人:指湘夫人。
腾驾:飞快地驾驶。
偕逝:同往,指一同去过美好 的生活。
以上四句意思是:我一清早就骑马驰过江流曲水,傍晚又在西边的水岸摆渡,因为我听说湘夫人正在召唤我,我要和她一道 ⎦⎥⎤驾车远去,建立美好的生活。
以下接着讲对“美好生活”的具体设计。
筑室兮 水中 ,我要把房屋啊建筑在水中央,葺 之兮 荷盖 。
还要把荷叶啊盖在屋顶上。
⎣⎢⎡葺(qì):编草盖房子。
以上二句说:我们要在水中建造一所房子,上面⎦⎥⎤用荷叶盖顶。
荪 壁兮紫 坛, 播芳椒兮 荪草装点墙壁啊紫贝铺砌庭院,四壁撒满香椒啊用 成 堂。
来装饰厅堂。
⎣⎢⎡ 荪(sūn ):香草,即溪荪,俗名古菖蒲。
“荪壁”,编荪草为壁。
紫:指紫贝,是一种珍美的水产。
坛:庭院。
“紫坛”,用紫贝装饰花坛。
播:散布。
椒:花椒。
这句说:把芳香的花椒散布在堂上。
一说指以花椒和泥涂饰堂壁,播⎦⎥⎤散芳香。
桂 栋 兮 兰 橑,辛夷 楣兮 药房。
桂木做栋梁啊木兰为房椽,辛夷装饰门楣啊白芷饰卧房。
⎣⎢⎡ 桂栋:用桂木做房梁。
兰橑(lǎo ):用木兰做椽(chuán)子。
“橑”,屋椽。
辛夷:木兰一类的花树,又名木笔、迎春。
楣(méi):门⎦⎥⎤上的横梁。
“辛夷楣”,用辛夷木做门楣。
药:香草名,即白芷。
“药房”,以白芷装饰卧房。
罔 薜荔兮 为编织薜荔啊做成帷,擗 蕙櫋 兮既 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