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公开课】《积雨辋川庄作》教案
《积雨辋川庄作/王维》教学设计(四川省县级优课)

《积雨辋川庄作》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王维的生平和诗歌风格特点。
2、通过意象领会诗歌意境,进而把握诗歌情感。
3、学习诗歌融情于景、用典明志的写作手法。
4、通过对“迟”字的赏析,掌握炼字型题型的做题技巧。
教学重点1、学习通过意象领会诗歌意境,进而把握诗歌情感的方法。
2、掌握诗歌炼字型的做题技艺。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王维诗歌中的禅意。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由“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魔(白居易)、诗鬼(李贺)、诗狂(贺知章)、诗佛(王维)”对应的诗人入手,引出“诗佛”王维。
并指出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让我们走进王维并感悟《积雨辋川庄作》这首诗的诗情画意。
二、作家作品介绍。
1、诗人王维:字摩诘,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有《王右丞集》。
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之一,与孟浩然齐名,世称“王孟”。
虽为朝廷命官,却常隐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
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以禅悟诗,故有“诗佛”之称。
苏轼谓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2、作品:此诗作于“安史之乱”后,当时社会急剧变化,朝政混乱,王维厌倦官场生活,不再积极出仕,而是亦官亦隐。
他隐居在辋川,信奉佛教,寻访山林,怡然自得。
在这首七律中,诗人把自己幽雅清淡的禅寂生活与辋川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结合起来描写,创造了一个“物我相惬、情景交融”的意境。
三、整体感知。
1、朗读。
先处理字音,再老师范读,学生齐读。
2、全诗结构:前两联写景,后两联写情志。
3、本诗体现了诗人诗歌中的“诗中有画”,请学生说说本诗描绘了几幅图景?四、学习第一幅图景。
《炊烟袅袅图》积雨空林烟火迟描绘景象:连雨时节,天阴地湿,空气潮润,静谧的丛林上空,炊烟缓慢升起,山下农家正在烧火做饭呢。
静中有动。
“迟”字赏析:本意慢慢走。
这里写出了阴雨天炊烟缓缓升起之状,写出了诗人心中闲散安逸的情怀。
炼字型题方法归纳: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积云辋川庄作公开课教案

积云辋川庄作公开课教案
一、课程背景
在积云辋川庄作展品开放日现场,学院为广大文艺爱好者量身定制了一场精彩的公开课,为大家带来一次文艺之旅。
二、课程内容
2.1 庄作的艺术人生
该部分主要介绍庄作的艺术生涯和创作风格,重点讲述其绘画技法和代表作品的特点。
2.2 庄作的文化背景
介绍庄作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文化历史,以及这些文化背景在庄作艺术创作中的影响。
2.3 庄作的艺术魅力
该部分通过深入分析庄作代表作品的特点和艺术风格,探讨其艺术魅力所在,帮助学员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庄作的艺术作品。
2.4 庄作的艺术评价
介绍庄作在国内外艺术界的地位和影响,分析其艺术评价的来源和意义。
三、教学方法
该课程采用讲解和互动交流相结合的方式,以PPT辅助讲解为主,配合艺术家的现场讲解,引导学员进行针对性探究和发问。
四、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研究,学员将掌握庄作的艺术风格和技法,了解庄作的文化背景,提高对庄作艺术作品的欣赏水平。
五、总结
通过本次公开课,大家对庄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带来了艺术之旅的同时,也为大家搭建了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
希望大家在接下来的文艺生活中,能够更好地欣赏庄作及其他优秀艺术家的作品,丰富自己的文化素养。
《积雨辋川庄作》教学设计(广东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积雨辋川庄作》教学设计(广东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积雨辋川庄作》。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意。
(3)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意。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积雨辋川庄作》。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意。
(3)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诗中描绘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2)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和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介绍诗人王维及《积雨辋川庄作》的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积雨辋川庄作》,感知诗意。
(2)让学生圈点批注,找出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学生的朗读、背诵情况。
(2)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2. 作业完成情况:(1)学生对诗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2)学生对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运用。
五、教学内容:1. 教学内容简介:《积雨辋川庄作》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山水田园诗。
诗中描绘了积雨天气下辋川庄的景色,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 教学内容安排:(1)第一课时:导入新课,介绍诗人王维及《积雨辋川庄作》的背景,朗读和背诵诗歌。
(2)第二课时:自主学习,圈点批注关键词语和句子,合作探讨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4)第四课时:作业布置与反馈,课堂小结。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积雨辋川庄作》教学设计(广东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积雨辋川庄作》教学设计(广东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积雨辋川庄作》的诗句。
1.1.2 学生能够分析并解释诗歌中的关键词和意象。
1.1.3 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1.2.1 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1.2.2 学生通过分析、比较等方式掌握诗歌的写作技巧。
1.2.3 学生通过模仿、创作等方式运用诗歌的表达方式。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学生能够感受并欣赏诗歌中的自然美和人生哲理。
1.3.2 学生能够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和尊重。
1.3.3 学生能够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歌背景介绍2.1.1 介绍诗人王维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1.2 解释诗歌的写作背景和主题。
2.2 诗歌结构分析2.2.1 分析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押韵。
2.2.2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层次。
2.3 诗歌内容解读2.3.1 解读诗歌中的关键词和意象。
2.3.2 解读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新课3.1.1 教师通过引入相关的自然景观或人生哲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朗读诗歌3.2.1 学生集体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2.2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3.3 分析诗歌3.3.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结构和层次。
3.3.2 教师引导学生解释诗歌中的关键词和意象。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互动4.1.1 教师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回答问题的准确性。
4.1.2 学生互评,评价彼此的学习成果和表现。
4.2 课后作业4.2.1 学生完成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2.2 教师批改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进行反馈。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5.1.1 教师使用广东省县级优课的语文教材。
5.2 辅助材料5.2.1 教师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文章和网络资源。
《积雨辋川庄作》教学设计(河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积雨辋川庄作》教学设计(河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积雨辋川庄作》全文。
分析并掌握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解释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学会通过诗句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引导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背景介绍:介绍诗人王维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解释《积雨辋川庄作》创作的背景和意义。
2.2 课文朗读与翻译: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和停顿。
翻译诗句,解释生僻词语和句式。
2.3 课文分析:分析诗文的结构,理解各个部分的关系。
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课堂导入:通过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想象辋川庄的景色。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诗人会对这样的景色产生情感。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和停顿。
学生自主翻译诗句,解决生僻词语和句式的问题。
3.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文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3.4 情感体验:学生闭眼聆听朗读,想象诗中的景色和情感。
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文的感受和体会。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合作情况。
评价学生的朗读、翻译和讨论表现。
4.2 学习效果:通过课后作业和小测验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评价学生对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掌握情况。
4.3 情感体验: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反应和分享。
评价学生对诗人情感的理解和共鸣程度。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采用河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材,重点使用《积雨辋川庄作》一文。
5.2 辅助材料:提供相关的背景资料,如诗人王维的介绍。
提供相关的诗歌作品,供学生比较和欣赏。
王维《积雨辋川庄作》教案

王维《积雨辋川庄作》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并背诵《积雨辋川庄作》。
2.分析并掌握诗中的意象、意境及表现手法。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生态环境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诗歌的意象、意境。
2.诗歌的表现手法。
3.诗歌的背诵。
三、教学难点1.诗歌意象的把握。
2.诗歌意境的感悟。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教师简介王维及其山水田园诗风格。
2.引导学生关注《积雨辋川庄作》这首诗。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积雨辋川庄作》,初步感知诗歌意象。
三、课堂讲解1.教师逐句解析《积雨辋川庄作》,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意象。
2.分析诗中的表现手法,如拟人、对偶等。
四、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诗歌意境。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积雨辋川庄作》的意象和意境。
2.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表现手法。
二、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诗中的表现手法,如拟人、对偶等。
2.分析诗中的情感表达。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诗歌的情感表达。
四、诗歌背诵1.学生自主背诵《积雨辋川庄作》。
2.教师检查背诵情况,给予评价。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积雨辋川庄作》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情感表达。
二、课堂讲解1.教师深入讲解诗中的情感表达。
2.分析诗歌的情感变化。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诗歌的情感变化。
四、实践活动1.学生仿写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诗歌。
2.教师点评学生作品,给予鼓励和建议。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积雨辋川庄作》的意象、意境、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审美价值。
二、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诗歌的审美价值。
2.分析诗歌的审美特点。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诗歌的审美价值。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和感悟。
五、作业布置1.背诵《积雨辋川庄作》。
2.仿写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诗歌。
六、教学反思1.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2.学生反馈学习情况,教师调整教学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理解《积雨辋川庄作》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感受到诗歌的情感表达,培养热爱大自然、关注生态环境的情感。
《积雨辋川庄作》教学设计(河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积雨辋川庄作》教学设计(河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并掌握课文《积雨辋川庄作》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王维及唐代田园诗的背景知识。
1.1.2 提高文学鉴赏能力,能够分析并欣赏古典诗词的美。
1.1.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课文学习,提高阅读和解读古诗文的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1.2.2 学会使用文学鉴赏的方法,对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进行分析和评价。
1.2.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通过对比分析,评价课文中的优点和不足。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热爱自然、珍惜生态环境的观念。
1.3.2 领会诗中的人生哲理,培养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1.3.3 了解和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第二章:教学重点、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课文《积雨辋川庄作》的字词解释、句子翻译和诗意理解。
2.1.2 分析王维的诗歌创作风格和唐代田园诗的特点。
2.1.3 文学鉴赏方法的学习和运用。
2.2 教学难点2.2.1 诗句中一些生僻字词的解释和翻译。
2.2.2 理解诗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2.2.3 运用文学鉴赏方法对诗歌进行深入分析。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3.1.1 简介诗人王维及唐代田园诗的背景。
3.1.2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积雨辋川庄作》,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3.2 自主学习3.2.1 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字词的正确读音和句子节奏。
3.2.2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字典,自行解释课文中的生僻字词。
3.3 课堂讲解3.3.1 讲解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和句子翻译。
3.3.2 分析诗的意境、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解读作者的情感。
3.4 课堂讨论3.4.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
3.4.2 各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同学和老师进行评价和补充。
《积雨辋川庄作》教学设计(广东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积雨辋川庄作》教学设计(广东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积雨辋川庄作》全文。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王维的诗意画境。
学生能够解读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学生通过对比分析,了解王维诗与其他诗人的不同风格。
学生通过创作练习,尝试运用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心。
学生理解王维的隐逸思想,对人生哲学有所思考。
学生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文化素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背景介绍介绍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讲解《积雨辋川庄作》的创作背景和意义。
2.2 诗文内容分析逐句解析《积雨辋川庄作》的诗句和意义。
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画境。
2.3 诗文欣赏与讨论学生朗读诗文,感受语言的美。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王维的画作,引起学生对王维诗画结合特点的兴趣。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王维诗作,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诗文,理解基本意思。
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决生字词的问题。
3.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每组选择一个重点意象或修辞手法,进行分享和讨论。
3.4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第四章:作业布置4.1 背诵《积雨辋川庄作》。
4.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关于自然之美的小作文。
4.3 预习下节课的内容,准备进行课堂讨论。
第五章:教学反思5.1 教师对自己课堂教学的实施情况进行反思,包括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学方法的选用等。
5.2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5.3 为下一节课做好充分的准备,确保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和深入性。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学生评价通过课堂讨论、作业和小测验,评价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积雨辋川庄作》教案
课题名称:积雨辋川庄作
教材内容分析:
《积雨辋川庄作》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收集的一首诗,它是王维的一首山水田园诗。
这节课要让学生基本理解《积雨辋川庄作》的思想内容,也要让他们学会分析诗歌意境的方法。
学习者特征分析:
诗歌鉴赏是高度凝练的文言文,学生虽然接触过诗歌和文言文,能基本读懂诗歌意思,但真正地深入鉴赏诗歌还是有一定的困难。
相对其他的边塞诗和怀古诗而言,王维的具有佛性空灵的诗歌比较容易理解,能很大程度激起学生的兴趣。
教学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简单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和创造背景。
2、背诵这首诗,赏析并积累名句。
(二)、过程与方法
1、熟读诗歌,疏通大意。
2、学生合作赏析,感受诗人情感。
3、教师引导并做小结,师生互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诗人晚年的生活态度。
2、感受诗人对田家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
1、把握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2、品味诗歌意境,把握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1、把握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在学习本诗作的基础上,结合高考考点进行解题训练,通过合作探究、课外延伸展开教学。
教学资源准备:多媒体课件、录音朗诵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回顾以前所学的王维的诗歌,如《鸟鸣涧》《鹿柴》《山居秋暝》
二、释题、了解作者
释题:由学生参考课下注解自行解题。
王维:通过师生共同回顾所学知识,把王维的介绍交给学生完成。
三、朗诵感知
1、学生自读。
2、教师有感情的范读。
3、齐读。
四、诗歌内容分析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首联写田家生活,是诗人山上静观所见:正是连雨时节,天阴地湿,空气潮润,静谧的丛林上空,炊烟缓缓升起来,山下农家正烧火做饭呢。
女人家蒸藜炊黍,把饭菜准备好,便提携着送往东菑——东面田头,男人们一清早就去那里劳作了。
再写农家早炊、饷田以至田头野餐,展现一系列人物的活动画面,秩序井然而富有生活气息,使人想见农妇田夫那怡然自乐的心情。
颔联写自然景色,同样是诗人静观所得:“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看吧,广漠空蒙、布满积水的平畴上,白鹭翩翩起飞,意态是那样闲静潇洒;听啊,远近高低,蔚然深秀的密林中,黄鹂互相唱和,歌喉是那样甜美快活。
如果说,首联所写农家无忧无虑的劳动生活已引起诗人的浓厚兴趣和欣羡之情,那么,面对这黄鹂、白鹭的自由自在的飞鸣,诗人自会更加陶醉不已。
而且这两联中,人物活动也好,自然景色也好,并不是客观事物的简单摹拟,而是经过诗人心灵的感应和过滤,染上了鲜明的主观色彩,体现了诗人的个性。
对于“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的王维来说,置身于这世外桃源般的辋川山庄,真可谓得其所哉了,这不能不使他感到无穷的乐趣。
下面两联就是抒写诗人隐居山林的禅寂生活之乐的。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诗人独处空山之中,幽栖松林之下,参木槿而悟人生短暂,采露葵以供清斋素食。
这情调,在一般世人看来,未免过分孤寂寡淡了吧?然而早已厌倦尘世喧嚣的诗人,却从中领略到极大的兴味,比起那纷纷扰扰、尔虞我诈的名利场,何啻天壤云泥!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野老是诗人自谓。
诗人快慰地宣称:我早已去机心,绝俗念,随缘任遇,于人无碍,与世无争了,还有谁会无端地猜忌我呢?庶几乎可以免除尘世烦恼,悠悠然耽于山林之乐了。
《庄子•杂篇•寓言》载:杨朱去从老子学道,路上旅舍主人欢迎他,客人都给他让座;学成归来,旅客们却不再让座,而与他“争席”,说明杨朱已得自然之道,与人们没有隔膜了。
《列子•黄帝篇》载:海上有人与鸥鸟相亲近,互不猜疑。
一天,父亲要他把海鸥捉回家来,他又到海滨时,海鸥便飞得远远的,心术不正破坏了他和海鸥的亲密关系。
这两个充满老庄色彩的典故,一正用,一反用,两相结合,抒写诗人澹泊自然的心境,而这种心境,正是上联所写“清斋”“习静”的结果。
五、合作探究
1、王维的诗常被赞“诗中有画”,他笔下的自然景物特具神韵,那么,请问哪些诗句
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艺术特点?
参考: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2、请将下面这些句子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番,注意“诗情画意”之美。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参考:连雨时节,天阴地湿,空气潮润,静谧的丛林上空,炊烟缓缓升起,山下农家正烧火做饭呢。
女人家把饭菜准备好,便提着送往东面田头——男人们一清早就去那里劳作了。
3、首联中哪个字用得好?请简要分析。
炼字答题步骤:
a.找出这个字,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b.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相关诗句;
c.分析意境或情感。
4、颔联这两句常被人称赞,是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经典名句,你赞同吗,为什么?参考:赞同
白鹭雪白,黄鹂金黄,色彩差异明显;
白鹭飞翔,黄鹂啼鸣,一取其动态,一取其声音。
漠漠,形容水田广布,视野苍茫;
阴阴,描状夏木茂密,境界幽深。
这样,碧空中白鹭高飞,绿树与黄鹂相衬,如一幅画展现在读者面前。
此可谓“诗中有画”。
六、小结:
这首七律,形象鲜明,兴味深远,表现了诗人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
是王维田园诗的一首代表作。
从前有人把它推为全唐七律的压卷,说成“空古准今”的极至,固然是出于封建士大夫的偏嗜;而有人认为“淡雅幽寂,莫过右丞《积雨》”,赞赏这首诗的深邃意境和超迈风格,艺术见解还是不错的。
七、课外延伸
王维《新晴野望》
问:1、从首联可以看出雨后新晴的乡村景色有什么特点?
2、颈联两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作简要分析。
八、作业:背诵全诗
预习《夜归鹿门歌》
教学反思:
《积雨辋川庄作》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第二单元的推荐作品,由于是选修教材,所以不必像必修课程那样做到面面俱到,因此这节课的着重点是解决学生平时的薄弱点。
这堂课就是针对学生在做题当中出现的意境题把握不准,答题步骤混乱的缺陷而设计的。
其次,这个单元的赏析指导是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因此,诗歌的景与情的分析与鉴赏也是这节课的重点。
在分析这首诗时,还要重点讲解诗人是如何触景生情,将感情融入景色当中的。
另外,品读和欣赏诗歌,朗读和想象是比较重要的,在这堂课当中,朗读部分还是偏少,古人曾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诗歌教学中,朗读必须要反复进行;而想象也是鉴赏诗歌一个比较有效的步骤,所以要求诗歌鉴赏时要置身诗境,在本课中,留给学生展开想象的时间还是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