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标准
病媒生物防治标准

(一)国家卫生县城病媒生物防治标准病媒生物防制(一)认真贯彻落实《病媒生物预防控制管理规定》,坚持以环境治理为主的综合防制方针,防制人员、经费落实,防制措施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要求,防鼠防蝇设施完善,孳生地得到有效治理。
(二)在化学防制中,注重科学合理用药,不使用国家禁用的药物。
(三)县城积极开展病媒生物监测工作,监测方法规范,数据可靠,能够基本反映病媒生物危害的现状。
(四)通过综合防制, 鼠、蚊、蝇、蟑螂等病媒生物得到有效控制。
其中,鼠密度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蚊、蝇、蟑螂密度至少有一项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其他项不超过标准的3倍。
灭鼠、蚊、蝇、蟑螂标准一、灭鼠标准1.15平方米标准房间布放20×20厘米滑石粉块两块,一夜后阳性粉块不超过3%;有鼠洞、鼠粪、鼠咬痕等鼠迹的房间不超过2%;重点单位防鼠设施不合格处不超过5%。
2.不同类型的外环境累计2000米,鼠迹不超过5处。
二、灭蚊标准1.居民住宅、单位内外环境各种存水容器和积水中,蚊幼及蛹的阳性率不超过3%。
2.用500ML收集勺采集城区内大中型水体中的蚊幼和蛹阳性率不超过3%,阳性勺内幼虫或蛹的平均数不超过5只。
3.特殊场所白天人诱蚊30分钟,平均每人次诱获成蚊数不超过1只。
三、灭蝇标准1.重点单位有蝇房间不超过1%,其它单位不超过3%,平均每阳性房间不超过3只;重点单位防蝇设施不合格房间不超过5%;加工、销售直接入口食品的场所不得有蝇。
2.蝇类孳生地得到有效治理,幼虫和蛹的检出率不超过3%。
四、灭蟑螂标准1.室内有蟑螂成虫或若虫阳性房间不超过3%,平均每间房大蠊不超过5只,小蠊不超过10只。
2.有活蟑螂卵鞘房间不超过2%,平均每间房不超过4只。
3.有蟑螂粪便、蜕皮等蟑迹的房间不超过5%。
摘自《全国爱卫会关于印发灭鼠、蚊、蝇、蟑螂标准》及《灭鼠、蚊、蝇、蟑螂考核鉴定办法的通知》(全爱卫发[1997]第5号)(二)持续开展孳生地治理标准解读孳生地处理率95%以上,治理后合格率80%以上;防护设施的合格率95%以上。
病虫害防治原则病虫害防治通用标准和专用标准

合理使用农药,注意安全与环保
在使用农药进行病虫害防治时,要遵循科学、 合理的原则,根据病虫害种类和发生规律选择 适宜的农药品种和施用方法。
严格遵守农药使用安全操作规程,确保使用过 程中的安全性和环保性。
加强对农药残留的监测和管理,确保农产品符 合相关安全标准和环保要求。
不断更新防治技术,适应变化的环境
随着气候、环境等条件的变化,病虫害的种类和发 生规律也会发生变化,因此需要不断更新防治技术
以适应新的环境条件。
积极引进和推广先进的病虫害防治技术和设备,提 高防治效果和效率。
加强与科研机构和专家的合作,开展病虫害防治 技术研究和创新,不断提高防治水平。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综合治理
在病虫害发生后,采取多种方法进行治理,包括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物理防治 等,以达到综合治理的效果。
安全、环保、可持续发展原则
1 2
安全
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应确保人员的安全和健 康,避免因防治方法不当而导致的安全事故。
环保
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应注重环保,选择环保 型防治方法,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3
可持续发展
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应考虑农业可持续发展 ,采取科学合理的防治方法,保护生态环境和 自然资源。
经济、实用、科学、合理原则
经济
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应考虑防治 成本和经济效益,选择经济实用的 防治方法。
实用
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应选择实用 的防治方法,能够满足实际需要。
科学
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应采取科学 合理的防治方法,能够有效地控制 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
针对不同地域的病虫害防治标准
平原地区
在平原地区,由于气候适宜、土壤肥沃,病虫害种类较多。因此,应注重加强田间管理和 化学防治,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
病虫害防治原则病虫害防治通用标准和专用标准

生物农药
使用生物农药,利用生物 资源控制病虫害,减少化 学农药的使用。
微生物防治
利用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 防治病虫害,如Bt菌防治 棉铃虫。
物理防治标准
灯光诱杀
阻隔法
利用害虫的趋光性,设置黑光灯、频 振式杀虫灯等诱杀害虫。
利用塑料薄膜、纱网等阻隔材料,阻 止害虫的侵入和繁殖。
色板诱杀
利用害虫的趋色性,设置黄色板诱杀 蚜虫、白粉虱等。
病虫害防治原则病虫害防治 通用标准和专用标准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病虫害防治原则 • 病虫害防治通用标准 • 病虫害防治专用标准
01
病虫害防治原则
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预防措施
通过预测预报、检疫检验等手段 ,及时发现并处理病虫害,防止 其扩散和蔓延。
综合治理
采取生物、物理、化学等多种防 治手段,结合农业、林业、水利 等措施,全面控制病虫害的发生 和危害。
化学防治标准
选择低毒农药
选择低毒、高效、低残留的农药 选 择合适的药剂、浓度和使用方法。
安全用药
遵守农药使用安全规定,确保施药 人员的安全和健康。
03
病虫害防治专用标准
粮食作物病虫害防治标准
水稻病虫害防治
针对水稻生长过程中的常见病虫 害,如稻瘟病、纹枯病、二化螟 等,制定相应的防治标准和措施
02
病虫害防治通用标准
农业防治标准
01
02
03
选用抗病品种
选用对病虫害具有较高抗 性的品种,减少病虫害的 发生。
合理轮作
实施合理的轮作制度,避 免连作导致病虫害的滋生 。
精耕细作
通过深耕、细耙、平整土 地等措施,改善土壤环境 ,减少病虫害的滋生。
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指标和分级标准

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指标和分级标准病虫害是农作物生产中常见的问题之一,对于农民而言,如何科学、有效地防治病虫害是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关键。
在防治病虫害过程中,指标和分级标准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讨论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指标和分级标准,帮助农民更好地进行防治工作。
一、病虫害的防治指标病虫害的防治指标是指在具体防治过程中,用来衡量防治效果和监测病虫害发生情况的指标。
常见的病虫害防治指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病虫害发生率:病虫害发生率是指一定区域内发生某种病虫害的农作物比例。
通过测算病虫害发生率,可以了解病虫害的严重程度,有针对性地采取防治措施。
2. 病虫害危害程度:病虫害危害程度是指病虫害对农作物产量和品质造成的损失程度。
通过评估病虫害危害程度,可以评估防治工作的成效,及时调整防治措施。
3. 防治效果:防治效果是指防治措施对病虫害发生和传播的控制程度。
通过监测和评估防治效果,可以判断防治措施是否有效,进一步调整和完善防治方案。
二、病虫害的分级标准病虫害的分级标准是根据病虫害严重程度和发生情况,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等级,为防治工作提供依据。
常见的病虫害分级标准如下:1. 严重程度分级:根据病虫害对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程度,将其分为轻微、中等、严重三个等级。
轻微程度表示病虫害对产量和品质影响较小;中等程度表示病虫害对产量和品质有一定影响;严重程度表示病虫害对产量和品质影响非常大。
2. 发生情况分级:根据病虫害在一定区域内的分布情况,将其分为散发、局部流行和大面积流行三个等级。
散发表示病虫害在农田中分布较为零散;局部流行表示病虫害在某些农田中集中流行;大面积流行表示病虫害在广大农田中大规模流行。
通过病虫害的分级标准,可以根据不同等级采取相应的防治策略。
对于轻微程度的病虫害,可以采取局部防治措施,如采用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
对于严重程度和大面积流行的病虫害,需要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如合理轮作、适时灌溉等,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
白蚁防治国家标准

白蚁防治国家标准一、防治管理与监督1.1 成立专门的白蚁防治管理机构,负责全面协调和监督白蚁防治工作。
1.2 制定白蚁防治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明确防治目标和具体措施。
1.3 建立白蚁防治工作档案,记录防治活动、效果评估等信息。
1.4 对防治工作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确保防治措施的有效实施。
二、危害识别与评估2.1 对白蚁危害的范围、程度和趋势进行定期调查和评估。
2.2 确定白蚁危害的重点区域和关键部位,为防治工作提供指导。
2.3 建立白蚁危害预警系统,及时发现并应对白蚁危害。
三、防治方案制定3.1 根据危害识别与评估结果,制定具体的白蚁防治方案。
3.2 防治方案应明确防治目标、措施、时间表和预期效果。
3.3 防治方案应经专家评审和批准后实施。
四、防治药剂选择4.1 选择符合国家标准的白蚁防治药剂,确保防治效果和环境安全。
4.2 根据白蚁种类和危害程度选择合适的药剂类型和使用方法。
4.3 定期对药剂使用效果进行评估,及时调整药剂使用方案。
五、防治设备配置5.1 配置符合国家标准的白蚁防治设备,确保设备的性能和安全性。
5.2 根据防治需要选择合适的设备类型和数量,确保防治工作的顺利进行。
5.3 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使用寿命。
六、防治技术应用6.1 采用科学有效的白蚁防治技术,如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等。
6.2 根据白蚁危害程度和防治目标选择合适的技术手段和方法。
6.3 不断研究和推广新的防治技术,提高防治效果和环保性能。
七、防治效果监测7.1 建立白蚁防治效果监测体系,定期对防治效果进行评估和监测。
7.2 监测内容包括白蚁数量、危害程度、防治效果等指标。
7.3 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防治方案和技术手段,确保防治工作的有效性。
八、防治安全与环保8.1 在防治过程中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确保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8.2 合理使用防治药剂和设备,减少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
8.3 建立应急处理机制,对防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进行及时应对和处理。
国家爱卫办除四害标准

国家爱卫办除四害标准
国家爱卫办除四害标准是指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颁布的关于除四害(蚊蝇鼠蚤)的卫生标准。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城市灭鼠工作规范》、《城市灭蝇灭蚊工作规范》等文件,国家爱卫办除四害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鼠害防治标准:包括鼠害种类、鼠害数量、鼠害生态和繁殖特点、鼠害防治方法等内容。
2. 蝇害防治标准:包括蝇害种类、蝇害数量、蝇害生态和繁殖特点、蝇害防治方法等内容。
3. 蚊害防治标准:包括蚊害种类、蚊害数量、蚊害生态和繁殖特点、蚊害防治方法等内容。
4. 虫害防治标准:包括虫害种类、虫害数量、虫害生态和繁殖特点、虫害防治方法等内容。
这些标准的制定旨在规范和指导各地实施除四害工作,保障公众的卫生和健康。
各地卫生部门根据国家标准制定相应的工作方案,组织实施除四害工作,并定期进行监测和评估,确保除四害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除四害工作是城市环境卫生的重要内容,也是保障公共卫生的重要举措。
水土流失防治标准

水土流失防治标准
水土流失防治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禁止打毁水库、湖泊、河道、公路等的坝堰,而应采取源头治理的措施,以保护植被和防治水土流失;
(2)加强防护林建设,以防止洪水、泥石流等水土流失,加固保护坡地,减缓水和土地流失;
(3)开展水土保持技术教育和技术指导,以选择合适的水土保持措施,加强水土流失防治工作;
(4)加强水土流失监测,有效掌握区域水源分布,建立水土保持监测网;
(5)完善水土保持制度,强化科技管理,提高水土保持与灌溉供水的运行效率。
(6)利用工程技术、自然草原带、人工植被带、植物油脂、黏土等技术手段,提高水土保持能力。
病虫害防治原则,病虫害防治通用标准和专用标准

病虫害防治原则与标准xx年xx月xx日CATALOGUE 目录•病虫害防治原则•病虫害防治通用标准•病虫害防治专用标准01病虫害防治原则运用多种防治手段,如物理、化学、生物等手段进行综合防治。
根据不同作物和不同病虫害特点,采用适宜的防治方法。
注重防治效果的可持续性,减少对环境、人体健康的负面影响。
综合防治原则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以预防为主,注重多种防治手段的综合运用,建立可持续的防治体系。
提高防治效果,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降低对环境和作物的负面影响。
加强病虫害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并采取防治措施。
科学用药,轮换用药根据病虫害发生规律和防治要求,科学合理使用农药。
严格遵守农药使用安全操作规程,注意用药量和时间,避免对人类和环境的危害。
针对不同病虫害,采用轮换用药的方式,避免或延缓病虫害产生抗药性。
安全生产,注意环境加强生产过程中的卫生管理,提高生产环境的卫生质量。
合理使用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避免对土壤、水资源等造成不良影响。
注重保护天敌生物及其栖息地,维护生物多样性,提高防治效果。
02病虫害防治通用标准植物检疫是通过法律手段对植物和植物产品进行强制性检验和处理,以防止植物病虫害的传播和扩散。
植物检疫植物检疫的定义植物检疫对于保护国家农业生产和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是防范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和扩散的重要手段。
植物检疫的重要性包括对植物和植物产品的产地检疫、调运检疫、入境检疫等环节进行严格把关,以及对有害生物的监测和预警进行全面掌控。
植物检疫的措施农业防治的重要性农业防治不仅可以降低植物病虫害的发生率,还能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从而降低环境污染和保障食品安全。
农业防治的定义农业防治是通过选用抗病抗虫品种、合理耕作制度、科学施肥、综合防治等农业措施,来预防和控制植物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
农业防治的措施包括选用抗病抗虫品种、合理轮作、科学施肥、适时灌溉、加强田间管理等。
农业防治标准生物防治是利用天敌、寄生性昆虫、微生物等生物资源来控制植物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技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5
﹡
20
﹡
15
注:“*”表示指标值应根据批准的水土保持方案措施实施进度。通过动态监测获得,并作为竣工验收的依据之一。
施工准备期、施工期、生产运行期
林下和地表扰动破坏面
冶金化工
扰动面积集中,砂石料用量大
施工准备期、施工期、生产运行期
渣场、尾矿库
火电
工程占地集中,建设周期短
施工准备期、施工期、生产运行期
厂区、贮灰场区
1.1
1.4.1
项目建议书(或预可研)是要求建设某一具体项目的建议文件,是建设程序中最初阶段的工作,是投资决策前对拟建项目的轮廓设想,主要作用是为了说明项目建设的必要性,条件的可行性和获利的可能性。确定工程任务、规模,比选和初拟方案,进行投资估算和经济评价。根据国民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由审批部门确定是否可以立项。
表1-2不同类型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特征表
工程类型
工程特点
主要流失时段
重点流失部位
公路铁路
线路长,穿越的地貌类型多,取土弃土和土石方流转的数量大
施工期、试运行期
路堑和路基边坡、取料场、弃土(渣)场
水利水电
位于河道峡谷,移民安置数量大,土石方移动强度大
施工准备期、施工期
弃渣场、取料场、主体工程区
管线
线路长,穿越河流及铁路、公路等工程多,作业带宽,临时堆土量大,施工期短
在项目建议书阶段应有水土流失及其防治的内容,并说明可行性研究阶段重点解决的问题。
本阶段水土保持章节(或专章)主要是分析是否存在影响工程任务和规模的水土流失影响因素,以及不同比选方案可能产生的水土流失影响情况。对水土流失做出初步估测,提出水土流失防治的初步方案并估算投资。建议书经批准后,可以进行详细的可行性研究工作,但并不表明项目非上不可,项目建议书不是项目的最终决策。
1.4.2
可行性研究阶段工程设计的主要任务是进行方案比选,基本确定推荐方案、估算投资和进行经济分析。重点ຫໍສະໝຸດ 通过技术经济分析比较确定可行的方案。
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必须编制水土保持方案,预测主体工程不同比选方案引起的水土流失及其采取的措施,论证并确定水土流失防治的标准等级,以作为下一阶段设计的依据。
本阶段水土保持方案主要关注的焦点是:总体布置、施工组织设计,特别是弃渣场、取料场等的布置方案。水土保持方案不仅要对主体工程设计提出约束条件,而且应提出解决的方案和建议,应对采挖面、排弃场、施工区、临时道路、生产建设区的选位、布局,生产和施工技术等提出符合水土保持的要求,对工程优化设计做出贡献,供建设项目初设时考虑。各设计专业则应充分吸纳水土保持的意见。并在各专业协商基础上取得一致。
时段
分类
一级标准
二级标准
三级标准
施工期
试运行期
施工期
试运行期
施工期
试运行期
1扰动土地整治率(%)
﹡
95
﹡
95
﹡
90
2水土流失总治理度(%)
﹡
95
﹡
85
﹡
80
3土壤流失控制比
0.7
0.8
0.5
0.7
0.4
0.4
4拦渣率(%)
95
95
90
95
85
90
5林草植被恢复率(%)
﹡
97
﹡
95
﹡
90
6林草覆盖率(%)
1同一项目所处区域出现两个标准时,采用高一级标准。
2线型工程项目应根据第5.0.2条、第5.0.3条的规定分别采用不同的标准。
6防治标准
6.0.1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应分类、分级、分时段确定。其指标值必须达到表6.0.1-1和表6.0.1-2的规定
表6.0.1-l建设类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
分级
初步设计的主要作用是根据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必要准确的设计基础资料,对设计对象所进行的通盘研究、概略计算和总体安排,目的是为了阐明在指定的地点、时间和投资内,拟建工程技术上的可能性和经济上的合理性。
在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阶段,应根据批准的水土保持方案和工程设计规程规范,设专章进行水土保持工程设计。
本阶段水土保持方案初步设计的主要工作有:
①复核、勘察和试验水土保持方案初步设计依据;
②准确界定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范围及面积;
③科学预测开发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面积和数量;
④根据不同工程的典型设计、工程量和实施进度安排,完成水土流失防治工程的初步设计;
⑤水土保持投资概算(年度安排);
⑥方案实施的保证措施(机构、人员、经费和技术保证等)。
防治标准等级与适用范围
5.0.1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的等级应按项目所处水土流失防治区和区域水土保持生态功能重要性确定。
5.0.2按开发建设项目所处水土流失防治区确定水土流失防治标准执行等级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一级标准:依法划定的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保护区、重点监督区和重点治理区及省级重点预防保护区。
施工期
临时堆土区,线路穿越区
城镇建设
位于人口密集区,扰动面积集中,砂石料用量大
施工准备期、施工期
砂石料场区、建筑工地
井采矿
地面扰动小,沉陷范围大,排矸多
施工期、生产运行期
排矸场、工业广场、沉陷区
露采矿
扰动强度大,排土量大
施工期、生产运行期
内外排土场、采掘坑沿帮
农林开发
多位于丘陵山地,面积较大,多连片集中
2二级标准:依法划定的省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和重点监督区。
3三级标准:一级标准和二级标准未涉及的其他区域。
5.0.3按开发建设项目所处地理位置、水系、河道、水资源及水功能、防洪功能等确定水土流失防治标准执行等级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一级标准:开发建设项目生产建设活动对国家和省级人民政府依法确定的重要江河、湖泊的防洪河段、水源保护区、水库周边、生态功能保护区、景观保护区、经济开发区等直接产生重大水土流失影响,并经水土保持方案论证确认作为一级标准防治的区域。
主要工作包括:
①建设项目及其周边环境概况调查(必要的现场考察和调查);
②项目区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现状调查;
③生产建设中排放废弃固体物的数量和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及其危害预测;
④初步估算建设项目的责任范围,并制定水土流失防治初选方案(含重点分析和论证);
⑤水土保持投资估算(纳入主体工程总投资)。
1.4.3
2二级标准:开发建设项目生产建设活动对国家和省、地级人民政府依法确定的重要江河、湖泊的防洪河段、水源保护区、水库周边、生态功能保护区、景观保护区、经济开发区等直接产生较大水土流失影响,并经水土保持方案论证确认作为二级标准防治的区域。
3三级标准:一、二级标准未涉及的区域。
5.0.4当按第5.0.2条、第5.0.3条的规定确定防治标准执行等级出现交叉时,按下列规定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