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三联考作文“才高致远,行稳致远”原题解析指导及优秀范文
2021届高三联考作文“才高致远,行稳致远”原题及优秀范文

2021届高三联考作文“才高致远,行稳致远”原题及优秀范文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 分)语文课上,老师介绍王勃的生平:他勤奋好学,六岁能诗,诗情英迈;九岁时,撰写《指瑕》十卷,指出颜师古所注《汉书》错误;十六岁科试及第;任沛王府修撰,沛王与英王斗鸡,写《檄英王斗鸡文》为沛王助兴,被高宗斥责“身为博士,不行劝诫,反作檄文,夸大事态”而免官;后私杀官奴,再次被贬;滕王阁盛会上,他一挥而就,成就千古绝唱《滕王阁序》;王勃在探望父亲途中,溺水而死,年仅二十六岁。
老师还介绍了唐人裴行俭对他的评价:他认为王勃“虽有才华,却浮躁浅露”,并评论说,“士之致远,先器识,后文艺”,意为,要想实现远大志向,应当先培养器量见识,其次才是文才技艺。
王勃过人的才华和坎坷的经历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王勃英年早逝,让同学们喟叹不已;而裴行俭的“致远”一词,又让同学们陷入沉思。
他们纷纷发言,有人说,才高致远;有人说,行稳致远;有人说,经历风雨,才能致远……假如你在这堂课上参与讨论,你会阐述怎样的看法?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湖北重点中学联考试题)【优秀作文】浮躁易失路行稳可致远同学们:大家好!我发言的题目是“行稳可致远,浮躁易失路”。
常言道:跑得快,不如行得稳。
初唐四杰王勃,六岁属文,九岁《指瑕》,十六岁及第,本可怀帝阍,奉宣室,却因戏文夺职,又因私杀被贬。
礼部尚书裴行俭评价王勃:“虽有才华,却浮躁浅露”。
我们惊叹他的盖世才华,更叹惋他“抚凌云而自惜”的失路。
少年得志,本是人生之大幸,如果王勃在大幸之时稍作内敛,不傲视群公,不肆意妄为,就不会落得个“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也许更不会因奔波趋庭惊溺而陨,也许会有另一个名垂千古的王子安。
“士之致远,先器识,后文艺”,是的,才华是致远的资本,但不是唯一。
行稳才能致远作文800字

行稳才能致远作文800字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行稳才能致远》。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一个很重要的道理,那就是“行稳才能致远”。
高考模拟作文题及范文 行以致远

高考模拟作文题及范文:行以致远【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行者无疆,人生在世,我们都在行走。
然而,在行进的道路上,我们往往需要有一种精神,一种毅力,一种智慧,才能走得更远。
请以“行以致远”为题,写一篇文章。
【范文】行以致远“行以致远”,这句话,宛如一面明镜,提醒我们在人生路途中,要秉持坚定的信念和毅力,以智慧指引前行,才能走得更远。
“行以致远”,是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
人生如同一条崎岖的山路,我们需要在其中寻找方向,坚持前行。
正如古人所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只有拥有坚定的信念和毅力,才能在挫折与困难面前不屈不挠,持续前行。
正如那些矢志不渝的探索者,他们以行动诠释了“行以致远”的精神,走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行以致远”,是一种智慧的体现。
在行进的道路上,我们需要运用智慧去判断是非,去识别真假,才能确保我们走的方向正确。
这如同古人所言:“明察秋毫,视如故人”。
只有拥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才能避免走入歧途。
而这种智慧的来源,既在于我们对世界的深入观察和理解,也在于我们对自我内心的反思和洞察。
“行以致远”,是一种对未来的期许。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需要有对未来的规划和期许,才能有目标地去前行。
这种期许如同灯塔一样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正如古人所言:“志存高远”。
只有拥有远大的志向和目标,才能激发我们的动力,推动我们不断前行。
在人生的道路上,“行以致远”的精神是无价的财富。
它让我们在挫折面前不屈不挠,以智慧指引前行,用对未来的期许照亮道路。
正如古人所言:“志不强者智不达”。
只有拥有坚定的信念和高远的志向,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然而,“行以致远”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需要我们持续付出努力和汗水。
正如古人所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只有踏实地迈出每一步,才能逐步走向成功。
在这个过程中,“行以致远”的精神将陪伴我们走过每一个难关和挑战,让我们最终实现目标。
高考模拟作文题及优秀范文:行以致远(附范文及精评)

高考模拟作文题及优秀范文:行以致远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作。
《荀子》中说:“道虽迩,不行不至。
”是的,如果不迈开双腿向前走,即使是很近的路,也永远到达不了目的地。
何况,个人成长、事业进步、国家发展、文明延续,都有一条漫长的路要走。
“行”是到达远方所必需的。
这段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以“行以致远”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书写清晰优秀范文行以致远如果你走到北京的闹市街头,环顾四周,你会发现,人们的脚步仿佛越放越快了。
的确,不知不觉中,“行”已成为当今国人的标志性姿态。
我们知道为理想而奋斗,我们知道唯行能致远方,可为何不少人似乎愈发活得劳累,却仍觉一无所获呢?“行而无以致远”,问题出在何处?【要想文章有深度,一定要学会多问“为什么”。
】其实,“行”本义为行走,引申为行动、奋斗;“致远”则是到达远方的理想所在。
若要使“行”真能“致远”,便要做到“知远笃行”,而这才是“行以致远”实现的命门。
【挖掘概念内涵,引出中心论点】要“致远”,先“知远”,即审时度势,明确方向。
(分论点一)据说在南极的暴风雪中无所参照,踽踽独行,最终便会于冰原上打转,“致远”也化为泡影。
这启示我们,唯有认清行往何处,实现目标才成为可能。
晚清守旧派官僚为抵挡“以夷变夏”耗尽心力,义和团民毁路焚楼以求“大清一统旧江山”,种种行为虽显救国之志,然而方向既错,南辕北辙,终遗笑柄而已。
反观中山先生,先识“世界潮流浩浩荡荡”,然后搴旗革命,应时而行,方成一代先行者。
知其所“远”,方能行其所行;不知所“远”,其行竟无功矣。
然而现实往往比这更为残酷,“知远”很多时候似乎遥不可及。
孔子周游列国,仕哪国?不知道。
红军兵败转移,往何处?难辨清。
前路迷茫时,便要以“笃行”代替“知远”。
头顶没有星辉北斗,心中却要有荧荧火光。
于是夫子求仁一世,终于桃李三千,铸成圣贤;红军凭一腔共产主义热血,于无路中开辟前程。
由此可见,眼前若不见路途,心中则必存理想。
2021高三联考作文”青年立志当知行合一“原题解析及范文

2021高三联考作文”青年立志当知行合一“原题解析及范文作文原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XXX2)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
XXX3)青年志存高远,就能激发奋进潜力,青春岁月就不会像无舵之舟漂泊不定。
知行合一,采取务实行动,承诺一千,不如落实一件。
新时代领路人以上材料内容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思考?你有怎样的见闻、经历?请结合实际,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限制性1.写作情境限制。
这是一则新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XXX、XXX和新时代的领路人的三句名言组成,三则材料都与立志有关,又略有不同。
XXX由登山而谈立志,有隐喻人生之意;XXX则直接谈立志与成事的关系;新时代的领路人谈立志,指向青年当志存高远,同时强调立志还要务实行动,知行合一。
总体说来,前两则材料谈立志的重要意义,第三则强调志存高远的青年只有知行合一、务实行动才能够将立志落到实处。
题目要求考生要结合自己的见闻、经历进行写作,实际上暗示考生应思考青年该不该志存高远,如何把志向落实。
2.典型义务限制。
引导语提示“激发了你怎样的感悟、思考”,这就意味着文章内容要表现考生对三句名言的深层思考,要有自己对三句名言的分析解读;“你有怎样的见闻、经历”,意味着能够叙说自己的亲身经历;“请结合实际”意味着应赋予作文当今社会的内容元素。
3.价值观限制。
三则资料所谈立志问题都表现了正向积极的价值观,而这也表现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考生在阐述自己的感悟或叙说自己的经历时,不得违背资料的价值取向。
开放性1.立意角度是开放的。
材料中的三句名言强调的共同点是要有志,第一、二句名言强调有志(立志)的意义,第三句名言除了强调有志的意义外,还强调了要知行合一、务实行动,且指向志存高远的青年。
2021年高三联考作文“忠厚慈善,行稳致远”原题解析及优秀范文

2021年高三联考作文“忠厚慈善,行稳致远”原题解析及优秀范文作文原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乐羊是战国时魏国的将军,魏文侯命他率兵攻打中山国。
乐羊的儿子在中山国,中山国君就把他杀死,煮成肉羹,派人送给乐羊。
乐羊为了表示自己忠于魏国,就吃了一杯儿子的肉羹。
魏文侯重赏了他的军功,但是怀疑他心地残忍,因而并不重用他。
秦西巴是中山国君的侍卫。
中山君孟孙到野外去打猎,得到一只小鹿,就交给秦西巴带回去。
老母鹿一路跟着,悲鸣不止。
秦西巴心中不忍,就把小鹿放走了。
中山君以为秦西巴是个忠厚慈善的人,以后就任用他做太傅,教育太子。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报告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请结合你阅读材料后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限制性1.真实情境的限制。
材料提供的写作情境包括两部分,一是魏将乐羊在两军交战时为表示忠于魏国而吃了一杯儿子的肉羹,却因此被魏君怀疑心地残忍而不再重用。
二是侍卫秦西巴不忍心母鹿的悲鸣而放还小鹿,国君因此认为他是忠厚慈善之人,后来还任命他为太傅,教育太子。
这是两则对比性的材料,命题人在对比中肯定了秦西巴的仁慈,否定了乐羊的残忍。
考生必须置身试题设置的情境,综合两则材料的内容,锁定乐羊和秦西巴的行为展开思考。
2.典型任务的限制。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报告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请结合你阅读材料后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考生的写作基点是材料提供的乐羊和秦西巴的故事,写作内容要结合自己阅读后的感受和思考,同时还必须围绕命题人“反对残忍,提倡仁爱”的命题意图。
文章体式是发言稿,写作对象是同班同学,要有对象意识和交流意识。
在讨论场景之下,文体以议论文为宜。
3.价值判断的限制。
乐羊吃儿子的肉羹是为了表示自己忠于魏国,但这显然违背了为父之道和人伦常情;忠于国家可以通过其他行为来表现,没必要非通过吃儿子肉羹的残忍做法来实践。
高考作文写作指导:心怀天下,行稳致远(附文题详解及范文展示)

高考作文写作指导:心怀天下,行稳致远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庄子·达生》篇中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个技艺高超的工匠和人打赌,用瓦器做赌注时,他的技巧会十分高超,甚至远超平常;如果用贵重的带钩做赌注,他心里会有疑惧,动作就变形;而用黄金做赌注时,他就容易头脑发昏,心烦意乱,连连失败。
材料二:一次新闻发布会上,一位记者询问:21世纪以来中国航天为什么能屡屡创造奇迹?一位火箭总设计师这样回答:“中国航天有个传统,每一次成功的喜悦也就持续一顿饭的时间。
对于研制团队来说,成功不是光环,更不是休止符,而是下一次任务的起点。
”材料三: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诫子书》致远中学组织新高三动员大会,请你作为学生代表发言,综合以上材料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
1.审材料。
本题共三则材料,三则材料聚焦在同一方向上:要以平常心面对高考备考。
材料一是一则寓言,匠人为什么在不同的赌注面前发挥技艺的差距那样大?是因为随着赌注价值越来越大,他丧失了平常心,反而发挥不出自己的实力。
考生可以开掘出如下的写作内容:过分看重高考成败,反而会因患得患失而发挥失常;把它看成自己生命旅程的一部分,而不是一场决战,方能找回平常心。
材料二中,中国航天人之所以能取得卓越的成就,很大程度上源于他们能以平常心看待眼前的成功。
而他们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他们胸怀远大,能看到远方的星辰大海。
考生可以发掘出这样的写作内容:志存高远,心怀远大,自然可以用平常心对待高考。
材料三可以看成对前两则材料的补充和提示:学习必须静心,沉迷滞迟就不能励精求进。
树立远大的志向则能让人沉静,是摆脱争一时胜负心态的良方。
考生可以从如下三个角度思考立意:①高考是人生中的一次重要挑战,但并非人生的全部,过分看重暂时的得失,反倒会限制自己的发挥。
2025届东北三省12月高三联考满分作文:心怀附近 行稳致远(含写作指导和精彩点评)

2025届东北三省12月高三联考满分作文:心怀附近行稳致远【原题回放】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本试卷现代文阅读I提到,随着现代化程度的加深,城市社区的黏合功能被消解,社区逐渐演变为“陌生人社会”,很多人在小区常常见面,却没说过话,大家对“附近”的关注越来越少,地理意义的“附近”已经转化为数字意义的“附近”。
现代化让我们彼此离得更近了,又似乎离得更远了。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本题结合现代文阅读I中提到的现代化进程中城市发展的典型问题来设题。
材料指出当下城市社区主体间关联较少,常常见面却没有说过话,成了社区里“最熟悉的陌生人”。
相比于乡村“熟人社会”邻里交往的热络,城市社区主体对“附近”的关注和了解较少,和附近的人缺少交流、信任、合作。
考生可结合这一现象折射出的问题展开思考。
现代化进程中,城市社区主体流动性增大,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年轻一代习惯通过网络关注远方的人或事,常常借助导航、快递、外卖、直播等现代便捷方式和外界建立联系,却让“附近”的情境渐渐从自己的生活中消失。
大家可能了解整个世界正在发生的事情,却对身边的人和事知之甚少,现实中的人际关系正在被网络交往代替。
“附近”发生的事更贴近我们生活的“常态”,剥离了“附近”具体的人和事而更关注抽象、遥远的人和事,会让人与人之间渐渐失去信任感,缺乏真实的情感慰藉。
大家习惯了用没有感情的技术工具作为联系的桥梁,让原本丰富而真实的“附近”变得空洞、乏味。
技术带来了便捷,也使人与人之间的情感逐渐淡化。
人类社会需要温暖的守望相助,需要真切的情感沟通,需要我们用眼睛去洞察周围,用心灵去体悟情感,用行动去触摸附近。
我们认知世界的起点是“附近”,从真实的生活体验出发,与“附近”的人交流,建立持久的联系,解决“附近”的问题,能够更深刻地认识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届高三联考作文“才高致远,行稳致远”原题解析指导及优秀范文【试题回放】方寸之地可以营造锦绣,方寸光阴可以铸就永恒,方寸心田可以容纳山川……上面的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700字。
【作文解析】方寸万象:一、方寸之地可以营造锦绣一园一坛,一地一景的风光旖旎核舟微雕、书画精绝、文章卓异等艺术;创造之力:如子冈琢玉、从周造园人民教师在三尺讲台塑造人心;可以实写,可以虚写锦绣——美二、方寸光阴可以铸就永恒个体生命:蜉蝣大椿、薄命永寿;人类生命:哲理思考;可以说理,可以叙事永恒——伟大三、方寸心田可以容纳山川吸纳天地胸藏韬略家国情怀山川——壮怀激烈完成自我和外在宇宙或内在宇宙的对话1号文美在方寸之中我们常说“美在精致”,又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真正宽而广的东西不一定包含多少大沟壑、大山脉、大气象。
或许,于那点滴方寸之中,我们更能发现意蕴丰富的美。
一个小小的汇南震泽小镇,走出了无数文人骚客,成就无数隐士的净雅之士,还带动了无数国家级别的大型企业。
于是我们惊叹,小小方寸之地,真的能造就伟大的奇迹。
相比于南方的小镇,北方以大型的皇家园林为主,因其历史上是皇帝的居住之地,其建筑大而宽敞,等级性极强,尽显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而高居在上的不可侵凌之气。
每一个皇宫,每一间庭院,每一处的亭台楼阁,皆晶莹剔透,精美纷杂。
其室内的每一个桌子、椅子、盆栽的摆放,都有其背后精致的设计与研究。
所谓“内九外四皇城根”,这一番庞大的建筑构造究竟是何人的何方法去实现的呢?正是那鲜为人知的“样式雷”烫样。
“样式雷”是明清两代负责皇城建筑的家族,几百年来,他们一直研究建筑构造,如今的故宫、颐和园皆有这个家族的痕迹。
而最关键的还在于这蕴含着高湛技艺的烫样。
烫样是“样式雷”家族为向皇帝介绍将要修筑的皇宫的一个立体的仿真的模型。
其体积和大小至少比真实的皇宫缩小了近一千倍。
这方寸大小般的烫样,可非模型这么简单。
喷漆,镀金,颜色之搭配,样样俱全。
小小的烫样之中,既有龙椅摆放之位,还有“光明正大”之匾额的挂放之处。
红绿相间的喷漆,错落有序的条纹,金光闪闪的镀金琉璃瓦,无不尽显皇宫的尊贵与大气之感。
在方寸之间,我们看到了技艺之美,艺术之美。
能够使如今的新北京人看到明清一代古建筑的庄严与瑰丽,感受到历史文化之气息的,正式这小如方寸的烫样。
而如今,由于清末的局势动荡和清王朝的没落,小小的烫样野早已没落,无处可寻。
方寸之美,美到极致,却终归湮灭。
然而,能够在方寸之间铸造奇迹的是“样式雷”家族。
这方寸之间融入的美不仅只限于他们精湛的技艺,从烫样之中,我看到了人性之美。
一个家族虽小,却祖祖辈辈专心的致力于古建筑的研究,中间虽经历列强侵入的一波三折,却仍然完整的,不泄露地保存着烫样的技艺和秘诀。
在他们的精湛技艺背后,在这方寸大小的烫样背后,凝聚的确是一个家族的耐心,对技艺的要求之完美,和始终不渝的忠诚之心。
他们是方寸之地间伟大的匠人。
在这个小小的家族背后,我更是看到了于方寸之间所绽放的建筑之美,艺术之美,中国文化之美,最重要的,是中华民族的人性之美。
因此我说,美,在方寸之间。
2号文方寸之中,别有洞天“方寸”看似一个很小的概念,然而仔细想想,它似乎能包罗万物。
所谓宏达,都是微渺的汇聚;所谓永恒,都是刹那的凝结。
“方寸”也似“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一个深奥却在人人心中都有的概念,方寸之中,别有洞天。
方寸之心,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山川都包容在我心。
王阳明先生曾言:“汝初见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
”然而你若将它包容在心中,便“此花颜色一时明亮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世间万物也如此。
你若有一颗博大之心,方寸之心也可包容万象。
像蔺相如避让廉颇将军。
不是他胆怯,是他有宽广的胸怀,为家国大业,忍让包容一切。
实际上,厚德自可包容万象。
林则徐曾自题联一自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一代销烟功臣却因他人谗言与君主的无能远远流放,走在荒荒无人路,越过漫漫祁连山,他若没有一颗博大之心想必会无数次洒泪,然而他以方寸之心洞穿万象,坚强隐忍。
五柳先生以方寸之心,洞察了世事红尘,《五柳先生传》中言“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在“环堵萧然”的陋室中,他读书饮酒以自适,不再为富贵名利所扰,“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所谓看淡红尘,便拥有“闲庭信步,坐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看云卷云舒”的心境。
方寸光阴,万古长空,一朝风月,瞬间凝结成永恒。
瞬间与永恒,都是一寸一寸的光寸光阴铸就的。
李冰父子于都江堰治水,也许修建分水鱼嘴只是短至几十年,长至一个人的一生,但是它却造福万世,成为永恒。
至今“二王庙”仍在,李冰跰手跰足,躬身亲行的形象还在人们心中。
易水边的壮士荆轲,只留下一个白色的背影,但后人永远记住了他“士为知己者死”的壮举,“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鲁迅弃医从文是为医国人心,《呐喊》《彷徨》二书不知唤醒了多少沉睡中的人,终于,人们在沉默中爆发。
他离世后,连美国记者斯诺也哀悼“中国何人领呐喊?”瞬间,是方寸光阴,干将莫邪双双跳入火坑以身铸剑,是昭君一别大汉走向大漠回头哀怨的一望,永恒,是干将莫邪剑宝光永照那个过去的沧桑年代,还是“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的后世对昭君永远的怀念。
方寸之中,别有洞天,一句宋词小令中曾吟:“领取而今现在”,方寸是短暂的现在,是任何细小却能凝聚成博大而永恒的所在,珍惜方寸,领会方寸的意义,“大音息声,大象无形”,方寸似无形,却别有洞天。
“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方寸之心可以宽纳世间万物,所以我们应该看淡外物,超然而包容,宽容。
方寸可以变永恒,“行云流水只瞬间,青史蜗喘却千年”,所以,我们应珍惜光阴,努力修身齐家。
方寸之中,别有洞天。
3号文方寸之地,长出无尽精彩我们追求更多的时间,我们追求更大的容身之所,我们躲避狭小、阴凉的地方,以为这样,就可以迸发更多的精彩。
然而,在我看来,长出无尽精彩的地方,恰恰是不起眼的方寸之地。
方寸之地,可能是讲台。
南开大学的教授叶嘉莹先生如今已八旬高龄,却依旧坚持站在讲台上给学生讲课,并且一站就是几个小时。
她热爱诗词,重视诗词,她用尽毕生精力研究诗词,获得了一种特别的吟诵方法并无私地传递给她的学生们。
她拒绝学校对她的照顾,拒绝坐在轮椅上讲课,她坚持每周都要见自己的学生,她在讲台这样的方寸之地上,努力培养人才,讲授诗歌,让精彩尽情生长。
方寸之地,可能是监狱。
著名的黑人领袖,南非前总统曼德拉经历了二十七年牢狱生活,如此长时间被禁锢,在狭小的房间中,与外界世界隔绝,足以使一个人意志消沉,颓废下去,然而,曼德拉不仅没有放弃,并且在监牢中完成伦敦大学学位,练习演讲,为的是有朝一日出狱后可以继续为打破种族歧视而奋斗。
监狱对于平庸之辈无疑是灾难,是重创,然而监狱对于有才之辈,则是一个历练,是铸就精彩和辉煌的地方。
曼德拉在监狱中并没有自甘堕落,而是在方寸之地上不断磨练自己让精彩绽放。
方寸之地虽然可能局限我们活动的范围,但同时对每个人也是一种磨练,叶先生在方寸之地上授以知识,曼德拉在方寸之地上不断突破自我,他们让那样渺小不起眼的地方精彩缤纷。
较大的空间固然比方寸之地舒服得多,但方寸之地可以打开我们的内心,让我们一边反省,一边进步,一边坚持,相信方寸之地上,定能长出无限精彩。
4号文鲁迅先生方寸之地可以营造锦绣,方寸光阴可以铸就永恒,方寸心田可以容纳百川,方寸之躯可以创造出什么?父母病逝,母亲不通时事,年轻的鲁迅先生在日本只是个微不足道的中国留学生。
但是鲁迅先生看到了中国的形势状况,看到了日本人对中国人的侮辱,更看到了中国留学生的唾面自干,七尺男儿心中涌出了莫大的悲伤、愤怒。
这种强大的力量使他坚定、决绝地放弃学医,拿起笔杆,为中国人的精神复兴而奋斗。
面对中国破败的颓势,面对改变偌大中国精神面貌这一宏大的难于登天的目标,他依旧去了,那么果敢决断。
鲁迅先生年纪轻,且当时人微言轻,并非什么大人物,但是他的魄力冲天,豪气干云。
回到祖国,怀着民族大义与满腔热情,他投身国人的精神改造,却像石子扔进了大海,难以掀起什么波澜。
鲁迅先生毕竟是血肉之躯,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仙人。
面对长久的无功而返,想到他和同行人的痛苦源于一群并不痛苦的人,他们的成功或许只是多几个人一起痛苦罢了。
鲁迅先生迟疑了,但是当友人再次邀请他写《呐喊》出山时,他依旧接受了,没有多余的思想斗争,或许无果他还是想为之出一份力。
为什么?因为这样的中国必定走向覆灭,没有民族精神的中国只是面积广大的殖民地罢了。
鲁迅先生纵然质疑自己,纵然痛苦挣扎,纵然希望渺茫,但他有自己的民族大义的担当,他不能眼睁睁看着中国人成了奴隶,成了精神上放弃民族大义的奴隶。
鲁迅先生只是那么一个和你我一样都需靠吃粮食生存的人,但他的关怀送给全中国,他为中国之忧而忧,他所怀的是民族大义。
最终,他成功了。
陆陆续续写了许多文章,期间因躲避特务改过几次笔名,但他确实成功了。
当然,并非中国焕然一新,但看到《新青年》,看到鲁迅先生写的文章一代中国人陆陆续续清醒,陆陆续续为祖国战斗。
因为这些文章,中国有了新的活力。
鲁迅先生以一人之力,唤醒了中国的一代人,力量是何其大。
他不仅影响了他那一代年青人,也影响了后来的每一代,我们,及未来的青年们。
他以七尺之躯,改变了中国,创造了奇迹。
当以鲁迅先生为导师,心怀梦想,心系民族,坚韧不拔,奋斗终生!5号文方寸之中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人生在世,汲汲所得,不过方寸之地。
那么认清所处的方寸之地,并从中米的满足和快乐,就极为重要。
方寸虽小,其乐无穷。
刘禹锡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陋室虽小,可却满含德之芳香,天地万物也就浸染得耀耀生辉,这源自刘禹锡对方寸的认识:品德最重,浮华荣耀无关痛痒。
颜回居于陋巷,箪食瓢饮,不改其乐;老杜于草庐之中,犹壮怀激烈,要大庇天下寒士,都是源于他们真正认清了方寸,超越了物质的界限,而在方寸之地寄托了广阔的精神。
这方寸之地,也就容得山川湖海,庇得天下寒士,品得出无穷乐趣了。
认清方寸,要依赖于对方寸之地的接受。
老子说:“和其光,同其尘。
”圣人处万物作焉而不辞。
对方寸之地的认识,源头在于理解,而非改变。
神话中的西西弗斯,日复一日的推着巨石上山,他是真正地理解了这一单调的“方寸之事”,于是从中竞体会到了幸福。
反观屈原,作为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他满心改变。
他写“苏世独立,横而不流”,“亦余心之所善,虽九死其犹未悔。
”字字清高,壮志凌云,不与世俗同流。
而容不下方寸的认,自不为方寸所容,汨罗江上,说屈原殉了楚国,倒不如说他殉了自己心中的理想国。
孙中山说:“劳力士的车轮浩浩荡荡。
”方寸虽小,却也不那么容易改变。
和光同尘,方为上策。
而较之屈原不为方寸所容的悲情,世间林林总总的胜利和快乐,反倒显得疲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