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30课《诗四首》(第1课时)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初二语文导学案-30诗四首

初二语文导学案-30诗四首

第 30 课诗四首(第1课时)【学习目标】1.通过查找资料,了解诗歌《归园田居(其三)》《使至塞上》的作者及创作背景。

2.反复诵读,结合注释透彻地了解字句的深层含义,对诗句进行赏析;体会诗中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3.能背诵并默写诗歌。

【体验学习】【朗读交流】荒秽.()荷.锄()草木长.()逢侯骑.()二.知人论诗,走近作者:Array 1. 说说陶渊明:2.说说王维:三.朗读比赛,我最棒!【新知探究】★探求一:结合注释,译读诗歌,理解《归园田居》内容。

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探求二:结合注释,译读诗歌,理解《使至塞上》内容。

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综合提升】1. 品。

的词、句及理由。

2. 背。

【当堂检测】1、《归园田居》中抒发作者情感的句子是 , 。

2、《归园田居》中描写诗人归田园劳动情景的诗句是: 。

3、《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______的作品,他与 合称“王孟”,是唐代 诗派的代表。

4、《使至塞上》中作者用比喻来暗写自己的遭遇并抒发情感的句子是:5、《使至塞上》中作者描绘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图的诗句是:【学习反思】我们收获了:不足的方面【知识链接】1.《归园田居(其三)》背景:晋义熙二年(406),亦即陶渊明辞去彭泽县令的次年写下的诗歌。

陶渊明因不满当时士族地主把持政权的黑暗现实,任彭泽县令不足三月即辞官归隐。

2.《使至塞上》背景: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蕃发兵攻打唐朝的附属小国小勃律(即今克什米尔北部)。

737年春,节度副使崔希逸将军战胜吐蕃军。

王维奉使出塞犒赏三军,并留作军队判官。

3.赏析名句的方法:①从诗词的内容入手,赏析其蕴含的生活哲理。

(内容+哲理)②从诗词的感情入手,赏析作者所体现的健康向上的感情。

(内容+感情)③从诗词的词语入手,赏析作者遣词表现主题的魅力。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30课《诗四首》(问题解决课)导学案 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30课《诗四首》(问题解决课)导学案 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山东省济阳县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30课《诗四首》(问题解决课)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山东省济阳县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30课《诗四首》(问题解决课)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山东省济阳县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30课《诗四首》(问题解决课)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诗四首》姓名课题课型时间梁彩星《诗四首》问题解决课学导目标1。

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诗歌。

2.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导重点及方法1.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体味诗歌的内涵。

2.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问题预设1. 、《归园田居》为世人展现了一副归隐田园后的惬意生活场景。

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绘“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中所展现的画面.2。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中说道:衣裳沾湿了不值得惋惜,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如何理解“愿”字的含义。

3.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的“直”、“圆"两字用的十分传神,请说说它们的好处。

过程时控学导内容设计情境创设出示问2在上这节课前,我想请同学们做两个选择题.如果摆在你们面前有两条路:A 做官,名利双收 B 做农民,平平淡淡。

题你们会怎样选择?找一二位同学说说自己的看法,教师不作点评。

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与得。

舍和得之间充满的人的一生,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这样的选择,但不同的是,他选择的是做农民.而且,他这一选择使他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出名的农民之一。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30《诗四首》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30《诗四首》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

30 诗四首【导学目标】1.反复诵读并默写这四首诗。

2.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感受中国古代诗歌文化的独特魅力,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课时计划】2课时。

第一课时赏读《归园田居(其三)》《使至塞上》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我研学”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自我研学”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自我研学”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同学们,一个人的性情涵养和想象力的培植主要是凭借什么?是诗歌。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发。

”朗读诗歌,我们可以从心灵里感受诗人的所思、所感,朗读诗歌可以让我们的心灵插上翅膀,朗读诗歌可以使我们的心灵得到美的熏陶。

读熟一首诗,在休闲时间里吟诵一下,就像唱歌一样,心灵上能受益无穷。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陶渊明、王维、李白和陈与义四位大诗人的心灵吧!自我研学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理荒秽.(huì) 荷.锄归(hè) 使至塞.上(sài)逢候骑..(hòu jì) 燕.然(yān)2.理解诗歌重点词语。

(1)古今异义衣沾不足惜(古义:不值得;今义:不充足,不够)但使愿无违(古义:只,只要;今义:表转折,但是)(2)一词多义长:①道狭草木长(zhǎng动词,生长)②长河落日圆(cháng形容词,与“短”相对,“长河”指的是黄河)3.作者简介陶渊明(365~427),东晋(朝代)著名诗人。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30《诗四首》课中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30《诗四首》课中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30《诗四首》课中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过程】学习《归园田居》(其三)一、导入新课二、熟读课文,正音,划分节奏1.教师范读课文,正音。

2.划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

三、理解内容1.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2.“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3.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自由背诵,检查背诵。

四、思考问题1.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画面。

2.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3.齐背课文学习《使至塞上》一、导入新课二、作者介绍三、读课文,划分节奏1.教师范读2.注意字音并自由朗读课文。

3.划分节奏。

四、思考下列问题:1.出使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出使?出使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2.背诵检查背诵。

五、揣摩语句1.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人胡天”一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2.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

3.齐读背诵。

学习《渡荆门送别》一、导入新课二、作者简介三、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

2.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

3.思考下列问题:a.说说《渡荆门送别》一诗的主要内容。

b.抒发作者乡愁的是哪一句?4.自由背诵课文,抽查背诵。

四、研读赏析,思考下列问题:1.写景的句子是哪几句?是按什么顺序描绘的?2.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理由。

3. 怎样理解本诗的尾联?4.齐读背诵学习《登岳阳楼》(其一)一、导入新课二、作者、背景介绍1.陈与义(1090~1138),宋代诗人。

字去非,自号简斋。

洛阳(今属河南)人。

他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

他的诗歌创作可以靖康之变为界线,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著有《简斋集》。

2.写作背景:陈与义身处两宋之交这样一个国事多艰、时局动荡的时代。

该诗写于“靖康之变”的第三年。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30课《诗四首》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30课《诗四首》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C.“万里来游”“三年多难”,传递出诗人写此诗的处境。
D.“老木沧波”既是眼前实景,又包含了诗人历经风霜
后的憔悴悲愁之绪。
3、这首七言律诗借景抒情,把自然之景、 ______和 _______融于一体。
4、对这首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点明登临位置,从“帘旌”到“夕阳” ,写景由远及近。 B.颔联思昔抚今,忆“吴蜀”融入厚重历史感,说“徙倚”渗透个人怅惘情。 C.颈联“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跨度上道出了亡国之臣的无尽忧愤。 D.尾联“风霜”语意双关, “沧波”情景交融,于无限悲凉中收束全篇。

,奇妙多姿, 艺术效
果十分强烈。
6、“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不直接说出对养育过自己的故乡的思念之意,而是说故乡
之水
,怀着深情厚谊; “万里送行舟” 从另一面写来, 越发显
出自己

7、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颔联“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
”所展现的画面。
8、颔联中“随” 、“入”二字历来被人称道,请谈谈其好在何处。
6. 戎马:战争。这年秋冬,吐蕃又侵扰陇右、关中一带。
7. 凭轩:倚着楼栏杆。涕泗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
诗译文: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象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象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3. 吴楚:春秋时二国名,其地略在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一带。坼:裂开。
这句是说:辽阔的吴楚两地被洞庭湖一水分割。
4. 乾坤:天地。这句说天水相连,好像整个天地都日夜浮动在苍茫的湖面上。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30《诗四首》(第1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30《诗四首》(第1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30课《诗四首》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两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两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3.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背诵并默写两首诗。

教学重难点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2.背诵并默写两首诗。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田园诗人。

他的诗歌现存120多首。

最能代表他诗歌创作成就的是田园诗。

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归田园居》一诗,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堂实录一、积累字音与词语荒秽(huì):杂草丛生。

带月:顶着月亮。

荷(hè)锄:扛着锄头。

道狭(xiá):道窄。

草木长:草木丛生。

沾(zhān):沾湿。

但使:只要让。

愿无违(wéi):不违反自己的意愿。

二、思考问题1.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2.“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3.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1.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

2.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3.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

三.领悟诗歌的内涵美4.这是陶渊明田园生活的一个剪影,请展开想像,用自己的话描述陶渊明一天的劳动生活情形。

明确: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

来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因体力不支,农艺不精,所以草儿盛,豆苗稀。

诗人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

课上小结这首诗流露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归隐农村的自豪之情。

学习《使至塞上》一.诗人及写作背景简介王维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6单元 第30课《诗四首》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6单元 第30课《诗四首》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30.《诗四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并熟练背诵、默写这四首诗。

2.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3.树立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1.有感情的朗读并熟练背诵、默写这四首诗。

2.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知识链接】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这是其中的第三首。

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的官场格格不入。

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

他对“和平、宁静、美好的”生活向往之情我们在《桃花源记》中领略到。

本诗从表面上看,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但把这首诗和其他的诗对比来看,作者的“愿”其实有它特殊的内涵。

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他的诗现存不足400首,其中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一类成就最大。

王维的大多数山水田园之作,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的情趣,或静谧恬淡,或气象萧索,或幽寂冷清,他也有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其中写景佳句广为历代传诵不衰,如极富代表性的《使至塞上》就是其中之一。

人们常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来评论诗人兼画家王维的作品。

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

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使至塞上》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不畏艰苦,以身许国的守边战士的爱国精神的赞美;本诗叙事精练简洁,画面奇丽壮美。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

屈原而后,他第一个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的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歌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独特风貌。

他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

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思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

杜甫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之评,是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30课《诗四首》使至塞上导学案 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30课《诗四首》使至塞上导学案 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诗四首》使至塞上导学案新人教版学习目标1.激发想象和联想,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歌的画面。

2.品味诗中精彩的语言,并使之了然于心,成为自己的语言财富。

3.感悟诗歌所蕴涵的复杂情感。

课前预习1.知人论世王维(701-761):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因笃信佛教,有“诗佛”之称。

祖籍山东祁县,唐朝诗人。

今存诗400余首。

受禅宗影响很大,精通佛学、诗、书、画、音乐等,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苏轼评价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慰问,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2.边塞诗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

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

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事。

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

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

3.解释下面字词的含义。

使:塞上:单车:属国:居延:征蓬:烟:长河:萧关:候骑:都护:燕然:4.你能用简单的线条勾勒出这首诗的画面吗?请试一试吧!5.我的疑惑:在预习诗歌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一些疑难问题?如果有,请先把疑难问题记录下来,再在课堂上和老师、同学一起交流,共同解决。

课堂探究1.描绘画面: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画面美。

2.品味语言:找出这首诗中自己最喜欢的字词或诗句,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3.感悟情感:这首诗表达了王维怎样的情感?王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请结合具体的词语或诗句进行分析。

课堂检测《使至塞上》1.这首诗作于王维被排挤出朝廷,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赴边途中。

诗题“使至塞上”中“使”的意思是____________,“征蓬出汉塞”一句中“征蓬”的意思是__________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达标测评
根据课文默写填空。
1. _______________,带月荷锄归。
2.衣沾不足惜,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_______________。
4、《归园田居》中写诗人耕种辛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抒发作者愿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赠送文档,欢迎留存!
教师资格证面试答辩攻略
想要顺利拿到教师资格证, 笔试是考生面临的第一道入门关 卡,而面试则是考生面临的决胜关卡。 教师资格证的面试考试一 般采取结构化面试和情境模拟相结合的方法, 通过抽题备课、 试 讲、答辩等方式进行。考生按照有关规定随机抽取备课题目,进 行备课,时间20分钟,接受面试,时间20分钟。考官根据考生 面试过程中的表现, 进行综合性评分。 答辩这部分虽然所占的比 例没有说课或试讲的分值大, 但是对于考生来说可谓是相当重要 的,甚至会对考生的成绩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下面我们就谈谈 教师招聘考试中面试问答的常见内容及注意的问题。 首先是教育知识。 这类题目内容是在问答题中比较常见的。主要考察考生对教育 基础理论和教育基本理念的熟悉程度。 这类题目中经常会涉及笔 试中的教育基础理论的问题, 但是问题的侧重点更加注重教学及 教学的理念,考生们要引起关注。在这些题目中,近年来比较热 的新课程改革理念成为很多地区青睐的问题角度之一。 对于新课 程改革,考生需要知道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理念就是: 一切为了学 生的发展。在答题的过程中,要更多的顾及到学生的主体地位, 将教师放在引导者和帮助者的角色上。 这类题目的复习要求考生 在考完教育基础理论后还不能完全丢掉教育理论, 还要立足于教 学实践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深加工,以便完整的应对此类题目。 接下来,就是学科专业类这类题目可谓是每次必考的题目。
4、全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五、拓展延伸,合作交流
1、《归园田居》(其三)中,诗人选择隐居避世的生活,而不去为国效力,这是不是浪费了自己的才华?在当今社会,值不值得提倡?
2、《使至塞上》结合“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寻找王维其他画面感很强的诗句,来进一步深入理解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独特风格。
5、《归园田居》(其三)中表现作者与黑暗的官场决裂的句子是,。
6、《使至塞上》中通过写景表达诗人对故乡依恋之情的句子是,。
7、《使至塞上》描绘西北高原黄昏日落景象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
七、总结与反思
点,感知诗歌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2、通过抓住关键词句,结合作者生平和背景资料,学会多层次、多角度赏析诗歌。
二、走进作者:
陶渊明,名,字,别号,谥号,(朝代)著名的诗人,诗歌多以为题材。《归园田居》共五首,作于陶渊明后的第二年。
《使至塞上》作者,代诗人,此诗是开元二十五年,王维奉唐玄宗之命,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使时所作,实是被排挤出朝廷,该诗所写即此次出使的情景。
三、积累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荒秽( )荷锄归( ) 草木长( )燕然( )
学习
重点
通过多层次评点,感知诗歌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学习
难点
通过抓住关键词句,结合作者生平和背景资料,学会多层次、多角度赏析诗歌,
教师“复备栏”或学生“笔记栏”
学习过程:
一、评点批注,导入新课
同学们,评点批注是一种传统的读书法,正如金圣叹评点《水浒传》,脂砚斋评点《红楼梦》。那什么是评点批注呢?评点批注法是积累写作素材的方法,指的是接触一篇新的文章,对自己感兴趣的、认为写得好的句与段进行圈点,释词释义,予以批注,写上一两句对该字、词、句、段、篇的理解和评价。以往我们说,十分诗七分读,我们很强调诗歌的读,但今天我们想变“读”为“写”,这就是“诗歌评点赏析”。
2、参阅课下注释或查找工具书,疏通每首诗的大意,注意以下加点字词的意思。
晨兴理荒秽荷锄归草木长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征蓬长河落日圆
四、理解内容,体会情感。
《归园田居》
1、概述诗歌大意,并做一些评点。(可任选角度,如语言风格、用词、感情等方面)
例如:“草盛豆苗稀”中的“盛”字,表明草长得很茂盛,这从反面说明诗人庄稼种得不好 。
《归园田居》《使至塞上》
课题
诗四首(《归园田居》《使至塞上》)
课型
预习展示课
课时
两课时
《使至塞上》
1、思考:出使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出使?出使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
2、说说“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蕴含诗人怎样的感情?
3、品味“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作一点评。(可用画面还原法评点批注。)
2、这首诗可分几层?试做点评。
3、分析诗中是如何表现情景交融的。“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围绕诗人为什么喜欢这样的生活,用资料补充法进行评点批注。(结合诗人写诗的背景、陶渊明的生平资料和人生理想等资料,知人论世地评点。)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资料,评点诗人在诗中渴望什么样的生活理想)
题目的内容主要涉及三个方向,一是对考生说课、试讲方面的补充提问。这类问题经常是对 试讲内容的追问或试讲内容的细化。 在回答此类问题时最重要的 就是要结合前面试讲的整体设计思路进行作答, 不要脱离自己说 讲的内容,造成相互矛盾的情况。 二是对学科专业设计理念方面 的提问。这里的问题相对较为细致, 可能是对某一个环节和设计 理念的询问。 在这里对考生的分析教材和设计教材内容的要求就 比较高。所以,这也对考生熟悉和准确把握教材提出了要求。针 对内容设计方面,考生要专注于在课程的导入、 新授课重难点和 板书设计等方面多加注意, 这里往往会成为考试问题涉及的侧重 点。三是教育教学理念同教学实际相关联部分的提问。 经常会被 问到的是遵循着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在设计时如何体现学生的主 体地位,如何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还有的会涉及到课程设计的 理念等方面。 这些都是要将教育理论同所讲的学科专业相结合的 题目。这类题目的出现就提示考生在设计所考察的讲课内容时就 要考虑到设计一些环节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体现学生主动性的 环节,同时配有教师的指导和引导环节, 这样就能从容的回答此 类题目。 总而言之,教师资格证面试考试中的答辩二字听起来容易,准 备起来还是需要技巧,多加思考,多加练习,因此才可以得到更 大的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