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四季教案
幼儿园小班首都北京教案

幼儿园小班首都北京教案1. 教学目标•了解首都北京的地理位置和特点•认识首都北京的著名建筑和文化•掌握简单的首都北京相关词汇和常识•培养幼儿对首都北京的兴趣和热爱2. 教学内容1.首都北京位置和特点–北京是中国的首都,位于华北平原,地理位置重要。
–北京有四季分明的气候,冬季寒冷,夏季炎热。
–北京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是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2.首都北京的著名建筑–故宫:是明清两代皇帝的宫殿,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木质结构建筑群。
–天安门:是中国的象征之一,是人民英雄纪念碑和天安门广场的门楼。
–颐和园: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之一,以其美丽的湖泊和精美的建筑而闻名。
3.首都北京的文化–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之一,以其独特的音乐和表演形式而闻名。
–煎饼果子:是北京的传统美食之一,以薄饼包裹豆沙、鸡蛋等馅料而成。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在北京有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
3. 教学方法•视频播放:播放有关首都北京的地理、建筑和文化的视频,让幼儿更直观地了解。
•图片展示:展示首都北京的照片和绘画,帮助幼儿对其形象有更深刻的认识。
•故事讲解: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幼儿了解首都北京的历史和文化。
•游戏互动:组织幼儿参与与首都北京相关的游戏和互动,增加学习的兴趣和参与度。
4.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介绍首都北京的地理位置和特点(20分钟)•第二课时:介绍首都北京的著名建筑(25分钟)•第三课时:介绍首都北京的文化(25分钟)5. 教学评估•课堂互动:观察幼儿在课堂互动中对首都北京相关问题的回答和提问情况。
•游戏表现:观察幼儿在游戏互动环节中对首都北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表现情况。
•情景演示:组织幼儿进行情景演示,展示他们对首都北京地理和文化的理解程度。
6. 参考资料•《幼儿园地理教案》•《幼儿园历史与文化教案》•《幼儿园音乐教案》。
北京教学教案范例参考

北京教学教案范例参考第一章:北京市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北京的地理位置及其在中国地图上的重要性。
让学生了解北京的历史沿革,包括金、元、明、清四个朝代。
让学生了解北京的历史文化遗产,如故宫、天安门、长城等。
1.2 教学内容地理位置:北京位于华北平原的西北边缘,是中国的首都,政治、文化、科技、国际交流等多方面的中心。
历史文化:北京有着悠久的历史,先后有金、元、明、清四个朝代建都。
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1.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北京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北京历史文化的了解。
1.4 教学评估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描述自己对北京历史文化的理解和感受。
第二章:北京的自然环境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北京的气候特点,包括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夏季炎热等。
让学生了解北京的地形地貌,包括平原、山地、丘陵等。
2.2 教学内容气候特点:北京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夏季炎热。
地形地貌:北京地形以平原、山地、丘陵为主,西部是太行山余脉,北部是燕山山脉。
2.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北京的气候特点和地形地貌。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北京自然环境的了解。
2.4 教学评估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描述自己对北京自然环境的理解和感受。
第三章:北京的社会经济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其经济在全国的重要地位。
让学生了解北京的主要产业,包括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等。
3.2 教学内容经济地位:北京是中国的首都,政治、文化、科技、国际交流等多方面的中心,经济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
主要产业:北京的主要产业包括第二产业(工业)、第三产业(服务业)等。
其中,高科技产业、金融业、文化创意产业等发展迅速。
3.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北京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北京社会经济的了解。
3.4 教学评估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描述自己对北京社会经济的理解和感受。
人教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第4课《四季》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第4课《四季》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
2.知道不同季节的气候特点和天气。
3.学会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四季的变化。
二、教学重点
1.认识四季的名称。
2.掌握描述四季的基本词汇。
三、教学难点
1.区分四季的气候特点。
2.表达对四季的感受。
四、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
2.教学板书
3.学生绘画、手工材料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
老师出示四季变化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简单描述每个季节的特点。
2. 学习
1.带领学生学习四季的名称,并辅以图片或视频等多媒体资料。
2.教授四季的气候特点,让学生用简单词语描述每个季节的不同。
3.指导学生用绘画或手工的形式表达对不同季节的喜爱或感受。
3. 操练
学生自行分组,进行四季变化的情景演绎,让学生在模拟环境中表达一年四季的变化。
4. 巩固
1.教师设计简单的问答练习,帮助学生巩固各季节的名称及特点。
2.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四季的变化,并能够用所学知识描述。
六、作业
让学生回家观察当天的季节变化,并用一句话描述当天的天气和环境。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注重培养学生对四季的感知能力,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体会四季的变化,从而增强他们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热爱。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体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以上是本节课《四季》的教案内容,希望能够对教学有所帮助。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四季教案模板(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四季教案模板(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四季教案模板第【1】篇〗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积累丰富的词语和生动的句子,有感情并准确的朗读课文。
2、体味作者笔下四季雨的不同特点,体会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3、把握文章“总—分—总”的结构,学习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在写景散文中的运用。
4、感受自然万物的美好,感悟作者自然与生命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体味作者笔下四季雨的不同特点,体会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把握文章“总——分——总”的结构,学习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在写景散文中的运用。
教学方法:自读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教学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学习内容:1、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2、熟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3、领悟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意趣。
教学过程:一、导入(多媒体展示)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韩愈《早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王维《山居秋暝》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僧志南《绝句》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
——周紫芝《鹧鸪天》雷声千嶂落,雨色万峰来。
——李攀龙《广阳山道中》雨在古代诗人笔下,已经被写得如此之美,在当代诗人眼里,它会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当代的“抒情诗之王”刘湛秋先生的散文——《雨的四季》。
刘湛秋(1935——),当代诗人,翻译家、评论家,被誉为“抒情诗之王”。
兼创作散文、报告文学、小说及编辑诗歌。
著有诗集《写在早春的信笺上》、《温暖的情思》、《生命的欢乐》。
二、字词预习检查(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预习的字词,弄清字词读音、字形以及含义。
组内练写,互相检查。
)①读准字音。
静谧(mì)莅临(lì)吝啬(lìn)(sè)咄咄逼人(duō)粗犷(guǎng)干涩(sè)②掌握下列词语静谧:安静。
谧,安宁、平静。
【北京】《四季之美》名师教案(第一课时)

2分钟
(一)读课题,想象画面。
(二)联系学过课文,提出质疑。
(三)介绍作者清少纳言。
6分钟
(一)交流预习收获。
1.读准字音,关注多音字“晕”。
2.理解词语
凛冽、心旷神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闲逸
3.指导书写:黎、漆、逸、免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8分钟
(一)感情朗读,感受最美。
《四季之美》名师教案(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预习交流,能认识“旷、怡”等生字,正确书写“黎、逸”等字,理解“凛冽、心旷神怡”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感受作者笔下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2分钟
一、复习引入,回顾旧知
(一)复习《古诗词三首》。
(二)精读质疑,体会独特。
(三)理清结构,感受细腻。
(四)通过颜色词语,体会天空颜色变化
(五)通过三个动词,感受天空动态变化。
2分钟
(一)总结梳理,回顾过程。
(二)课后再读,深入思考。
初一年级地理:了解北京市的自然地理教案

初一年级地理:了解北京市的自然地理教案1. 教学目标本节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北京市的自然地理,包括地形特征、气候、植被等方面的知识,从而加深对这座城市的认识。
2.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地形特征北京市地形特征主要分为三部分:西部山地、中部山间盆地和东南部平原。
学生需要了解这三个地区的地形特征以及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2.2 气候北京市气候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
学生需要了解北京市各个季节的气候特点,以及对生活的影响。
2.3 植被北京市主要植被类型为草原、森林和湿地。
学生需要了解这些植被类型的特点和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
3.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解、示范、实践等。
其中,实践是重要的一环,学生需要亲自去探索北京市的自然地理。
4. 教学过程4.1 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图片或视频来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北京市的自然地理产生好奇心。
4.2 讲解环节教师可以通过相关的讲解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北京市的自然地理,例如让学生了解北京市的地形、气候和植被情况。
4.3 演示环节教师可以通过示范的方式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北京市的自然地理,例如在地图上指出北京市的地形特征、气候特点和植被类型。
4.4 实践环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实地去探索北京市的自然地理,例如带学生去郊外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北京市的自然环境。
5. 教学评估教师可以通过考试、作业和小组讨论等方式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6. 教学后记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对北京市的自然地理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希望学生能够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让自己成为更加优秀的公民。
最新2022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四季循环》优质教案

最新2022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四季循环》优质教案【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地球每年自西向东围绕太阳公转,形成四季等有规律的自然现象。
2.知道四季的形成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有关。
3.知道四季变化对地球上一些现象的影响。
科学探究:1.在教师指导下,能用进行观察、调查、科学阅读等活动,并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表述。
2.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模拟实验和建构模型等方法,了解四季的成因以及地球上与之有关的自然现象的成因。
科学态度:1.表现出对事物的变化及相互关于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2.能从不同视角提出研究思路,用新方法、新材料完成探究。
3.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能接受别人的建议。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科技发展对人类探索宇宙带来的便利。
【教学重点】通过模拟实验和建构模型等方法,了解由于地球的公转运动产生四季变化等自然现象和规律。
【教学难点】模拟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运动状态,并将影子变化与地球运动联系起来。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和视频。
学生材料:地球仪、牙签、橡皮泥、灯泡、两支温度计、两个信封。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图表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四张不同时期天安门照片,请学生找出不同。
学生汇报:这是天安门在四个不同季节的照片。
第一张是冬季,第二章是秋季,第三张是夏季,第四张是春季。
教师追问:为什么会造成景色的不同呢?学生汇报:与气温有关。
2.教师出示北京市月平均气温图,请学生寻找规律。
学生汇报:结合图表中的气温信息、分析,在一年当中,北京市的温度的变化总是先低后高再低;分析气温极值出现的月份,并提出规律与“四季”有关。
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发现了北京在一年四季当中气温变化是有规律的。
3.教师出示北京市日出日落和昼长时间表:大家再来看看这张图,一年四季中还有什么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呢?学生观察、讨论、填表、汇报:北京市一年中的昼长时间总是从短到长再变短,昼最长及最短出现的月份。
八年级地理北京教案

八年级地理北京教案第一章:北京市的自然地理特征1.1 地理位置与范围了解北京的经纬度位置,相邻省市掌握北京的城市职能: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1.2 气候特征分析北京的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了解北京的气候特点:四季分明、雨热同期1.3 地形地貌描述北京的地形特点:西北高、东南低了解北京的主要山脉:太行山、燕山第二章:北京市的人文地理特征2.1 人口与城市发展掌握北京的人口规模与增长趋势了解北京的城市建设与发展特点2.2 经济发展分析北京的经济结构:第三产业为主导了解北京的主要产业部门:金融、信息技术、旅游业2.3 文化传承掌握北京的历史文化:故宫、天坛、颐和园等了解北京的传统民俗:京剧、春节庙会等第三章:北京市的生态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3.1 生态环境问题分析北京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空气污染、水资源短缺等3.2 可持续发展措施了解北京在生态环境方面的保护措施:退耕还林、节能减排等第四章:北京市的名胜古迹与旅游资源4.1 故宫了解故宫的历史背景与建筑特点分析故宫的文化价值与旅游意义4.2 天坛掌握天坛的历史背景与建筑特点了解天坛的文化价值与旅游意义4.3 颐和园描述颐和园的历史背景与建筑特点分析颐和园的文化价值与旅游意义第五章:北京市的城市建设与规划5.1 城市交通了解北京的城市交通现状与发展规划分析北京交通问题的解决途径:地铁、公交等5.2 城市规划掌握北京的城市规划目标与战略了解北京城市发展的重点区域:新区、产业园区等5.3 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分析北京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措施:绿化、治水等第六章:北京市的教育与科研资源6.1 教育体系了解北京市的教育体系: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掌握北京市的主要高等院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6.2 科研机构分析北京市的科研机构: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等了解北京市的科研成就:诺贝尔奖、航天事业等第七章:北京市的经济发展与产业转型7.1 产业结构分析北京市的产业结构:服务业为主导,逐渐向高端产业转型了解北京市的新兴产业:、生物科技等7.2 政策支持掌握北京市政府对产业转型的支持政策:人才引进、产业基金等分析北京市产业转型的挑战与机遇:京津冀协同发展、冬奥会等第八章:北京市的民生保障与社会治理8.1 民生保障了解北京市的民生保障政策:住房、医疗、养老等分析北京市民生保障的现状与问题:教育资源分配、社会保障体系等8.2 社会治理掌握北京市的社会治理创新:网格化管理、智慧城市建设等分析北京市社会治理的挑战与机遇:人口老龄化、城市安全等第九章:北京市的文化遗产与民俗文化9.1 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北京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京剧、皮影戏、地方戏剧等分析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教育、文化活动等9.2 传统节日与习俗掌握北京市的传统节日与习俗: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分析北京市民俗文化的影响:旅游、文化交流等第十章:北京市的未来发展展望10.1 城市定位了解北京市的城市定位: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分析北京市的发展目标:宜居城市、创新型城市等10.2 发展战略掌握北京市的发展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城市副中心建设等分析北京市未来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全球化、可持续发展等第十一章:北京市的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11.1 自然资源分析北京市的自然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等了解北京市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节水型社会、可持续发展等11.2 环境保护掌握北京市的环境保护政策:大气污染防治、水环境保护等分析北京市环境保护的成效与挑战:垃圾分类、生态修复等第十二章:北京市的城乡规划与基础设施建设12.1 城乡规划了解北京市的城乡规划:中心城区、新城、远郊等分析北京市城乡规划的目标与策略:疏解非首都功能、优化空间布局等12.2 基础设施建设掌握北京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交通、通信、能源等分析北京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区域协同发展、提升了居民生活质量等第十三章:北京市的旅游资源与旅游业发展13.1 旅游资源描述北京市的旅游资源:历史文化景点、自然景观等分析北京市旅游资源的价值与特色:爱国主义教育、文化交流等13.2 旅游业发展了解北京市的旅游业发展现状:旅游市场、旅游收入等掌握北京市旅游业发展的战略与政策:全域旅游、旅游+等第十四章:北京市的科技创新与高新技术产业14.1 科技创新平台分析北京市的科技创新平台:科研机构、高校、企业等了解北京市科技创新的成果与影响:、生物医药等14.2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掌握北京市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产业园区、企业集群等分析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的优势与挑战:政策支持、人才竞争等第十五章:北京市的案例分析与实践探究15.1 案例分析分析北京市的典型发展案例:城市副中心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等了解北京市案例的意义与启示:国家战略、区域发展等15.2 实践探究设计北京市的实践探究活动:调查研究、参观考察等分析实践探究的目的与意义: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公民意识等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北京市的地理位置、气候特征、地形地貌、人口与城市发展、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生态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名胜古迹与旅游资源、城市建设与规划、教育与科研资源、经济发展与产业转型、民生保障与社会治理、文化遗产与民俗文化、未来发展展望、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城乡规划与基础设施建设、旅游资源与旅游业发展、科技创新与高新技术产业、案例分析与实践探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的四季》教案设计第1、2课时教学对象:已掌握基础汉语语法,学过2000-5000个常用词,具备基础汉语交际能力,能用汉语就与个人有关或常见的熟悉话题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的成人学习者。
教学人数:15人教学内容:词汇教学目标与要求:认识并掌握词汇表中出现的所有生词并能够应用于日常生活中,要求发音准确,正确认识词意,学会书写。
教学重点与难点:词汇表中的动词和名词为教学重点,要求能够准确运用于日常交际中,难点是要体会某些词的意境,知道在什么情况下才可以使用,如:人山人海,还有就是一个字有多重含义时,应该如何去根据语境准确的区分,如:透/运。
教学课时与时间安排:词汇部分教学为两个课时,考虑到名词和动词的讲解需要更多的时间,以及本课文词语种类的分布情况,第一课时主要讲解名词/副词/量词,第二课时主要为动词/形容词/连词/成语的讲解。
教学环节(第一课时12个名词+3个副词+2个量词)课堂分组(5分钟)课堂一开始先检查同学出勤情况,调整好课堂纪律后,按照学生的汉语水平高低,平均分成3个小组(每组5人),尽量避免后面的小组竞赛因为汉语水平不均导致学生的学习信心受挫,然后就直接引入词汇教学部分。
名词讲解(15分钟)每讲解一个名词前,先带读三遍。
名词:四季/少女/妇人/黄昏/茉莉花茶/蝉/暴雨/瓦/种类/枣/招牌/冰鞋最快速理解名词的方法就是利用图片展示,在此需要用到PPT。
一边展示图片,一边用最简单的话给学生解释词意,适当的进行造句,造句内容贴合生活场景。
四季:提问学生,一年有几个季节(回答:春季夏季秋季冬季)这四个季节简称为四季。
少女:年龄在12-18岁之间的女生,我们叫她少女。
妇人:已经结婚的女子,我们可以称她为妇人。
黄昏:太阳开始落下,天色还没有完全黑,这段时间我们就称作黄昏。
同时,黄昏的时候气温也很舒适,很适合外出散步。
提问同学A:你喜欢在黄昏的时候散步吗?茉莉花茶:用茉莉花泡制的茶水。
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南方地区,味道甘甜。
提问:除了茉莉花茶,你们还知道哪些花可以用来制作茶叶?(玫瑰花/菊花/牡丹花/金盏花/桂花等)蝉:一种昆虫。
该词通过图片展示更容易理解,不进行详细介绍。
暴雨:用来形容很大的雨,也可以叫做:倾盆大雨,就像将水从盆里倒出来一样。
当我们想要形容雨下的很小,我们可以说:细雨,就像针尖一样细的小雨。
瓦:用来铺在屋顶上的建筑用品。
该词通过图片展示更容易理解,不进行详细介绍。
种类:桃子/西瓜/苹果/香蕉/葡萄属于水果,它们是水果种类。
那么,提问:土豆/白菜/花菜/胡萝卜属于什么种类?(蔬菜种类)口红/粉底液/睫毛膏属于什么种类?(化妆品种类)我们把具有相同特点的事物归到同一个种类,有助于我们去更好的认识它们。
枣:一种水果。
该词通过图片展示更容易理解,不进行详细介绍。
招牌:挂在商店门口的牌子就叫做招牌(图片展示),当我们去餐厅吃饭的时候,询问服务员:“你们家的招牌菜是什么?”意思是说:“你们家最有特色的菜是什么?”大家以后去到餐厅,可以尝试用这句话去询问。
冰鞋:滑冰用的运动鞋。
该词通过图片展示更容易理解,不进行详细介绍。
副词讲解(15分钟)副词:仿佛/纷纷/格外每个词先带读三遍,然后学生自己读一遍。
仿佛:好像,似乎。
当我们说:“天上的云,好像一只兔子。
”我们可以说:“天上的云,仿佛一只兔子。
”造句:徐先生的马画的很好,仿佛就在我们眼前奔跑。
按照之前进行的分组,每组请一位同学进行造句。
根据他们的造句情况,进行纠正,并对发言的同学给予适当的鼓励。
纷纷:①指言语/往下落的东西多而杂乱。
比如:秋天到了,树叶不停的被风吹落。
我们可以说:秋天到了,落叶纷纷。
他做了错事,大家对他的行为有很多的评论。
我们可以说,他做了错事,大家对他议论纷纷。
②许多人/事物接连着,接二连三的,比如: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纷纷举手回答。
在一次讨论课上,同学们纷纷提出问题。
当某件事一件接着一件发生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用纷纷。
按照之前进行的分组,每组请一位同学进行造句。
根据情况进行纠正。
格外:①特别的,超乎寻常的。
比如:B同学今天穿的裙子特别漂亮,我们可以说,B同学今天穿的裙子格外漂亮。
②额外,另外。
比如:李先生的书很多,一辆小车装不下,他格外找了一辆大车。
按照之前进行的分组,每组请一位同学进行造句。
根据情况进行纠正。
量词讲解(5分钟)量词:阵/圈阵:①用来形容事情或动作经过的段落。
比如:陈教授的演讲很精彩,台下响起一阵掌声。
造句:昆明昨天下了一阵暴雨。
②指一段时间。
比如:这段时间他很忙,我们可以说:这一阵,他很忙。
按照之前进行的分组,每组请一位同学进行造句。
根据情况进行纠正。
圈:一个圆环。
造句:他围着操场跑了4圈。
我喜欢吃洋葱圈。
总结(5分钟)总的带读一遍所学的名词/副词/量词,剩余时间为学生解答课堂上的遗留问题。
个别无法在短时间内回答的问题,留到下一节课上课前,或者在未来教学中碰到时进行解答教学环节(第二课时13个动词+6个形容词+2个连词+1个成语)动词讲解(20分钟)动词:度过/熟悉/争/经过/结冰/属于/涮/烤/运/郊游/寻找/来不及/绕讲解前每个动词先带读三遍,然后学生自己总的读一遍。
度过:把时间花费在工作/生活/娱乐/休息上。
比如:我在海滩上度过了夏天;我在床上度过了周末。
按从左至右的顺序。
请一名同学进行造句。
补充讲解度过与渡过的区别:度过是指在时间上过了一段时候,渡过是指空间上过了一段距离,比如邮轮从亚洲开往美洲,渡过了太平洋(海洋)。
熟悉:清楚的知道,认识。
造句:新学期开始不久,大家慢慢的认识了彼此,大家慢慢的熟悉。
爷爷经常上山摘水果,他很清楚山里的路,他很熟悉山里的路按从左至右的顺序。
请一名同学进行造句。
假如我有100万,我.../假如这是生命中的最后一天,我要...争:①因意见不一致而产生争论。
②想要获得某样东西或达到某种高度。
比如:他力争在比赛中获得第一名。
按从左至右的顺序。
请两名同学进行造句。
包括“争”的两个意义。
经过:①路过某个地方。
比如:来教学楼的路上,我路过了食堂。
②经历的过程。
比如:他经过努力,在考试中取得了格外优异的成绩。
按从左至右的顺序。
请两名同学进行造句。
包括“经过”的两个意义。
结冰:液体在低温下变为固体,水变成冰的过程,就叫做结冰。
属于:归某一方面或归某人所拥有。
比如:这本书是属于C同学的。
这台电脑是属于学校的。
按从左至右的顺序。
请一名同学进行造句。
涮:把东西放在水里左右前后的摆动。
涮羊肉(北京美食)烤:将东西靠近火,使其变熟或者变得干燥。
烧烤/烤肉运:搬运/运输某种东西,将某物从A地运输到B地。
多用于搬运较大或较重的东西。
如:农民将水果从农村运输到城市售卖。
按从左至右的顺序。
请一名同学进行造句。
郊游:到野外休闲,散心,娱乐。
造句:同学们计划周末去郊游。
今天天气很好,适合郊游。
按从左至右的顺序。
请一名同学进行造句。
寻找:去找某样东西或某件事。
寻找路段/文具/父母/错误/亲友造句:我丢失了钱包,朋友们帮我一起寻找。
警察正在寻找罪犯犯罪的蛛丝马迹。
按从左至右的顺序。
请一名同学进行造句。
来不及:时间短促,来不及做某事。
造句:由于情况特殊,他来不及请假就走了。
还来不及和家人告别,他就去工作了。
按从左至右的顺序。
请一名同学进行造句。
绕:①围着转动。
造句:他围着操场绕了四圈。
②线缠在一起。
造句:这些毛线缠绕在一起。
③不从正面通过,而是从侧面或者后面。
造句:前面堵车,他选择从另外一条路绕过去/绕行。
按从左至右的顺序。
请3名同学进行造句。
涵盖以上三条意义。
形容词讲解(6分钟)形容词:短暂/清新/馋/透/深/可口每个词先带读三遍,然后学生自己读一遍。
短暂:形容时间短。
比如:我和他认识不久,只是短暂的接触。
经过短暂的休息,我们又开始继续前行了。
清新:清爽而新鲜。
比如:昆明空气很好,我们可以说,昆明的空气很清新。
馋:看见好吃的食物就想吃,想吃某种食物。
透:①渗透,穿透。
阳光透过玻璃照进屋子里。
②达到饱满/充分的程度。
水果熟透了。
③暗地里,悄悄地告诉。
透个消息,透个信儿。
深:①由上到下的距离很大。
比如这里的河水有1000m深。
②形容关系好。
他和妻子的关系很好,他和妻子的关系很深。
③距离开始的时间很久。
现在是凌晨两点,夜晚已经很深了。
所对应的反义词是“浅”可口:形容食物很好吃,美味可口。
连词讲解(5分钟)连词:然而/假如然而:但是/可是,表示转折。
造句:考试失败了,然而他并不灰心。
我花了很多时间来阅读这篇文章,然而还是不明白。
请两名同学造句,并进行纠正。
假如:如果,表示假设。
造句:如果不把基础打好,以后学习就会有许多困难。
假如明天有时间,我就会去郊游。
请两名同学造句,并进行纠正。
成语讲解(1分钟)成语:人山人海人山人海:形容人聚集的非常多,像山和海一样。
造句:周末的游乐场总是有很多人,我们可以说:周末的游乐场人山人海。
游戏设置(10分钟)游戏开始前,会给同学们3分钟的时间回顾两节课所学的所有词汇,然后PPT上会以三种形式(图片/词意/中文)展示所学的生词,学生需要识别图片/阅读词意后说出所对应的中文,或者阅读中文,正确的解释出相对应的意义。
回答形式为抢答,最后得分最高的一组每人一个小甜品。
作业布置(2分钟)1、正确朗读第一课的所有词汇。
2、抄写词汇,每个5遍。
3、预习课文《北京的四季》第1至第5段,尝试回答文中前10个问题。
《北京的四季》教案设计第3、4、5课时教学对象:已掌握基础汉语语法,学过2000-5000个常用词,具备基础汉语交际能力,能用汉语就与个人有关或常见的熟悉话题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的成人学习者。
教学人数:15人教学内容:走进作者,课文的理解与阅读,语法点讲解。
教学目标与要求:掌握课文大意,能准确地运用其中涉及到的词汇、表达方式,理解中文表达的特殊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是掌握语法“把......V得+C”、“看”的特殊用法;难点是理解中文的特殊表达方式和语意,比如:为什么说春天可以被几阵大风送走;为什么雨可以把天空和世界洗得干干净净?这些表达方式对于中国人来说浅显易懂,但是对于留学生来讲,他们很多人从小没有在中文的语境下生活,所以非常难以理解这样的表达方式。
教学课时与时间安排:文章讲解总共需要3个课时,3课时主要讲解第1-5段。
第3课时简单的介绍作者、朗读文章疏通生字词、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并且完成课后前10个问题,学习涉及到的语法点,第4课时学习剩下的6段课文,疏通生字词,理解文章并完成课后13个问题,由于该部分文章较长,问题不容易找出答案,花费的时间因此会比第三课时长,故该部分语法讲解将放到第5课时。
第5课时除剩余语法讲解外,还涉及复习题、关于课文进行提问,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印象,提高实际运用能力。
教学环节(第三课时介绍作者、朗读文章疏通生字词、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并且完成课后前10个问题以及课文复述)课文导入/作者及课文介绍(5分钟)根据课文题目《北京的四季》,我会先用PPT展示一些北京的图片,如奥运会、特色小吃、地标建筑、四季的照片引入课文,然后简单的介绍作者的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