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 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合集下载

湘教版地理八下8.5《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八下8.5《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八下8.5《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下8.5《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这一节内容,主要介绍了黄土高原地区的地理环境、生态环境、人口分布、经济发展、居民生活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特点,掌握黄土高原地区的发展状况,以及了解居民的生活方式和习俗。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我国地理、气候、植被等基础知识,对于黄土高原地区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人口分布、经济发展等方面知识掌握不深,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拓宽知识面。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环境、生态环境、人口分布、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方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环境、关注民生的情感,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黄土高原的地理环境、生态环境、人口分布、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方式。

2.难点: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治理和可持续发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料,创设黄土高原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黄土高原地区发展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料。

2.设计好讨论话题和问题,准备相关案例。

3.准备好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引导学生关注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居民生活等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黄土高原的地理环境、生态环境、人口分布、经济发展等情况,让学生对黄土高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3.操练(15分钟)针对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人口分布、经济发展等问题,设计一些讨论话题和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湘教版八下地理8.5《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第1课时)教学设计

湘教版八下地理8.5《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第1课时)教学设计

湘教版八下地理8.5《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八下地理第8.5节《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主要介绍了黄土高原地区的地理特征、生态环境问题以及居民生活方式。

本节内容是对黄土高原地区的综合认识,旨在培养学生对该地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了解到中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对地理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对于黄土高原地区的特点、生态环境问题以及居民生活方式可能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来丰富他们的认知。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特征、生态环境问题以及居民生活方式,培养学生对黄土高原地区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对黄土高原地区问题的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生态环境,提倡可持续发展观念,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黄土高原的地理特征、生态环境问题以及居民生活方式。

2.难点: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解决办法。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图片,增强直观感受。

2.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3.讨论法:分组讨论黄土高原地区的发展与居民生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办法。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形、地貌图片,用于观察和分析。

2.准备黄土高原地区的案例资料,用于讨论和分析。

3.准备与本节内容相关的视频资料,用于导入和呈现。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黄土高原地区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提问学生对黄土高原地区的了解,为学生学习本节内容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利用视频资料,呈现黄土高原地区的自然环境、生态环境问题以及居民生活方式。

全国优质课一等奖初中地理湘教版八年级下册《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和居民生活》课件

全国优质课一等奖初中地理湘教版八年级下册《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和居民生活》课件

节俭的生活
辣椒佐饭 咸菜
剪纸
现代民居
新窑洞
高楼房
现代交通方式
火车
现代饮食
山西刀削面
陕西羊肉泡馍
山西焖面
陕西岐山臊子面
兰州拉面
陕西裤带面
三、区域发展与生活质量提升
1、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植树造林、种草以保持水土;将坡耕
地改造成水平梯田;在沟里建坝拦蓄泥 沙打坝淤地等。
2、建设能源基地 黄土高原地区现已成为国家重要的
安塞腰鼓
第五节 黄土高原 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
黄土高原位于我国的南方 地区还是北方地区?
பைடு நூலகம்
一、自然地理概况 1、位置与范围 东— 北— 西— 南—
黄土高原
秦岭
一、自然地理概况
1、位置与范围 北起长城,南至秦岭,西至乌鞘岭,东到 太行山, 面积约50万千米2。
世界最大的黄土沉积区
黄土高原的黄土覆 盖厚度一般在100米 左右,六盘山以东到吕 梁山西侧,黄土厚度在 100米--200米之间,最 厚在兰州,达300米以 上。黄土分布的面积和 厚度,都居世界之冠。
樵采
太可惜了!
水土流失的原因 自然原因 土质疏松,多裂隙,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植 被覆盖较差。
人为原因 人类不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导致植被破坏。
如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不合理 开矿等。
二、传统生活方式的转变
居民生活
过去的民居
旧式窑洞
旧式窑洞
过去的交通方式
马车
驴车
传统饮食
小麦
谷子
传统饮食
能源基地,山西煤炭基地、陕北煤炭与 油气基地,在全国皆占突出地位。
黄土剖面
海拔 面积 黄土厚度

《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教案 湘教版

《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教案 湘教版

《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教案湘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特点,掌握水土流失的原因和治理措施。

2. 分析黄土高原区域发展的优势和劣势,认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3. 了解黄土高原居民的生活特点,探讨改善居民生活水平的途径。

二、教学内容:1. 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特点2.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原因与治理3. 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优势与劣势4. 黄土高原居民的日常生活5. 黄土高原可持续发展策略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特点、水土流失原因与治理、区域发展优势与劣势、居民的日常生活、可持续发展策略。

2. 教学难点:水土流失原因与治理、区域发展优势与劣势、可持续发展策略。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问题。

2. 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水土流失、区域发展和居民生活状况。

3.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各自的观点和见解。

4. 案例分析,以实际案例为例,分析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特点,引发学生对黄土高原区域发展和居民生活的兴趣。

2. 讲授新课:(1)讲述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特点,引导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气候、地形、植被等。

(2)分析水土流失的原因,讲解水土流失对黄土高原地区的影响,并提出治理措施。

(3)介绍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优势和劣势,让学生认识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

(4)探讨黄土高原居民的日常生活,包括饮食、服饰、居住等方面的特点。

(5)阐述黄土高原的可持续发展策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3. 课堂互动:(1)提问环节:让学生回答关于黄土高原区域发展和居民生活的问题。

(2)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优势与劣势,以及如何改善居民生活水平。

(3)案例分析:选取典型黄土高原地区的发展案例,分析其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

湘教版八下地理第八章第五节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教学设计

湘教版八下地理第八章第五节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教学设计

湘教版八下地理第八章第五节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八下地理第八章第五节“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主要介绍了黄土高原地区的地理特征、生态环境问题以及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的关系。

本节内容是对黄土高原地区的一个全面梳理,旨在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特点,认识到生态环境对居民生活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了解到我国地理的基本情况,对地形、气候、植被等有一定的认识。

但针对黄土高原的特殊性和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的关系,还需进一步引导和探究。

此外,学生在生活中可能接触到一些关于黄土高原的片段信息,但缺乏系统性的了解,因此,教师需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激发其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特征、生态环境问题,分析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情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黄土高原的地理特征、生态环境问题,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的关系。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黄土高原的实例,引导学生了解地理特征、生态环境问题。

2.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教育法:以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资料、图片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小组讨论的问题和讨论流程。

3.准备好板书设计,突出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黄土高原的地理特征,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黄土高原的地理特征、生态环境问题,以及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的关系。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实际情况,为后续讨论奠定基础。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8第5节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优质教案(13)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8第5节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优质教案(13)

第8章第5节《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教学设计【教材知识梳理】【教学目标及重难点】1.运用地图描述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并对黄土高原的位置做出简要评价(重点)2.运用地图了解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通过对黄土高原的成因分析,培养学生推理、分析、判断能力和科学的态度(重点、难点)3.结合图文资料,理解黄土高原生态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原因,结合生态建设图,掌握黄土高原治理与保护的措施(难点)4.通过分析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增强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在生态建设的探讨中,初步树立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过程】一、自然地理概况1.位置和范围:2.世界上最大的黄土沉积区,黄土土层深厚;3.地表形态:沟壑纵横;形成独特的塬、梁、峁景观。

原因:黄土结构疏松,缺乏植被保护,夏季多暴雨,黄土易受侵蚀。

【教材问题探究】1.黄土高原是大陆性较强的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尤其是7、8月份,且多暴雨。

2.自然原因:植被稀少;沟谷密度大,斜坡多,土质疏松;夏季多暴雨。

人为原因:滥垦乱伐,过度放牧等二、传统生活方式的转变【教材问题探究】1.黄土高原地区气候干燥,黄土土层深厚,且具有直立性、不易崩塌,坚固耐用,冬暖夏凉的特点。

适宜开凿窑洞,作为居所。

2.山西地处黄土高原,气候干燥、温差较大,属于少水低温地带,适宜种植高粱、大麦、豌豆等“抗逆性”较强的作物。

当地人们利用这一本土特产,运用独具特色的酿造发酵技艺,酿造出了一方名醋。

专家认为,山西百姓爱吃醋的习惯与当地的水土特征、自然气候和饮食结构有着直接的关系。

山西一些地区“水硬”(即碱性强),居民喜面食或以杂粮为主,食醋有助于促进消化。

3.例如:黄土高原沟壑纵横、交通不便,人与人之间见面要绕很远,所以要扯开嗓子面对面喊话,久而久之形成了信天游高亢而悠长的特点。

三、区域发展与生活质量提升1.综合治理措施:植树造林、种草以保持水土;将坡耕地改造成梯田;在沟里建坝拦蓄泥沙,打坝淤地等等。

八年级地理下册8.5黄土高原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教案(新版)湘教版

八年级地理下册8.5黄土高原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教案(新版)湘教版
- 居民生活变化:城市化、非农业就业增加
九.教学反思与改进
今天我在教授《黄土高原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这一章节时,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实践活动,力求让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特点、区域发展、居民生活等内容。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在讲解黄土高原的地形特点时,我发现部分学生对高原和山地的概念理解不够清晰。为了改善这种情况,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加入更多形象的比喻和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地形特点。
例题4:黄土高原居民生活的特点和变化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解答:黄土高原居民生活的特点包括传统农业生活方式、居住窑洞、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等。随着社会的发展,居民生活发生了变化。例如,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越来越多的居民选择迁往城市居住,从事非农业生产。同时,科技的进步和政府政策的扶持,使得当地居民能够享受到更好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
三、教学内容
1. 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
2. 黄土高原的气候特点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 黄土高原区域发展的优势和劣势
4. 黄土高原居民生活的特点和变化
5. 黄土高原居民生活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四、教学步骤
1. 导入:
-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对新课内容进行导入
2. 讲解:
- 讲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
八年级地理下册 8.5 黄土高原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教案 (新版)湘教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八年级地理下册 8.5 黄土高原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
2.教学年级和班级:八年级
3.授课时间:2课时
4.教学时数:90分钟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8.5 《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 教学设计1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8.5 《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 教学设计1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8.5 《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8.5《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一课,主要介绍了黄土高原地区的地理特征、生态环境问题以及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的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掌握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治理措施,培养学生关爱环境、保护生态的意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掌握了地形、气候、水文等地理基础知识,对我国地理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黄土高原地区的特点及其生态环境问题较为复杂,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分析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成因,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掌握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治理措施。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分析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成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环境、保护生态的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治理措施。

2.难点:黄土高原地表特征的形成原因,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通过讨论、探究等方式解决问题。

3.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治理案例,让学生了解治理措施及效果。

4.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制作多媒体课件。

2.准备黄土高原相关地图,便于学生观察和分析。

3.准备生态环境治理案例资料,供学生分析讨论。

4.准备课堂提问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展示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引导学生关注黄土高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节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说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及范围。

2.了解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教学重点
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

教学难点
1.掌握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2.掌握黄土高原生态重建的措施。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黄土高原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

由于几千年的农业发展历史和人
1
口的不断增长,使这里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特别是长期的广种薄收、陡坡垦耕、过量樵采,再加上独特的黄土地貌和半干旱的气候状况,导致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

而今,经过治理,黄土高原的山变青了,水变绿了,人居环境显著改善。

我们一起去看看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什么变化。

二、教授新课
(一)自然地理概况
教师:读图8-65,归纳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并说出黄土高原包括的省级行政区。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教师:黄土高原是世界最大的黄土沉积区,大致北起长城,南至秦岭,西抵乌鞘岭,东到太行山,面积约50万平方千米。

包括山西、陕西、甘肃、宁夏等省级行政区域单位的一部分。

教师:观察图8-65,概括黄土高原的地形特点。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黄土高原平均海拔约1000~2000米,地势西北高、东南
2
低。

黄土结构疏松,裂隙较多,缺乏植被保护,在降水集中的夏季,尤其是暴雨期间,容易遭受侵蚀。

由于长期的流水侵蚀和搬运,黄土高原呈现出如今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形成独特的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等地貌类型。

教师:概括黄土高原的三种地貌形态,简要说出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学生:简要回答,教师总结。

教师:黄土高原的三种地貌形态中,黄土塬地势坦荡,有利于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黄土梁、黄土峁地形支离破碎,不利于农业生产。

教师:根据前面所学内容,完成活动题:
1.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以7-8月最为严重,其产沙量一般占年产沙量的80%以上,且往往又是几场暴雨造成的。

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2.黄土高原每年流失大量土壤。

引起水土流失的原因,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

议一议,黄土高原为什么会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
3
教师总结:1.因为黄土高原沟壑纵横,地面坡度大;地面缺少植被保护,7-8月份多暴雨,暴雨将大量的泥沙冲走。

2.自然原因:①黄土结构:土质疏松,多裂隙;②降水: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③植被:地表植被覆盖较差;④地势:较高,起伏较大。

人为原因:人口增长快,滥垦乱伐,过度放牧;修路、采矿等活动破坏地表。

教师: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所带来的危害:①加剧当地水土资源紧缺,土壤生产力下降,加剧旱灾。

②加大河流泥沙含量,导致下游淤积加重,河床抬高,加剧洪涝灾害。

(二)传统生活方式的转变
教师: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

读课本,了解黄土高原当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情况。

教师:阅读教材101、102页内容,了解并对比黄土高原地区传统的生活方式及转变有哪些表现。

4
教师总结:
教师:根据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说一说,为什么窑洞是当地人们较适宜的居住选择?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教师:黄土高原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窑洞大多依山坡挖掘,
5
外观以圆拱形为主,靠门窗处采光较好,里面则略显阴暗。

传统窑洞造价低廉,坚固耐用,冬暖夏凉,适宜居住,既不破坏生态,又不占用良田。

如果山崖较高,往往开凿多层窑洞,类似于现代的楼房。

(三)区域发展与生活质量提升
教师:黄土高原地区十分重视环境整治与生态重建工作,针对水土流失的状况,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综合治理措施,简要说明黄土高原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治理水土流失问题。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教师:(1)宏观措施:①控制人口增加,生态移民。

②压缩农业用地,建设基本农田。

③扩大林草种植面积,建设防护林。

④改善天然草场植被。

⑤搞好矿区的土地复垦。

(2)微观措施——小流域综合治理:①工程措施——平整土地;缓坡修筑水平梯梯田;打坝建库,拦泥蓄水。

②生物措施——营造护田林网;封坡育林、育草;农业技术措施——建设林粮间作、果粮间作的生态农业体系,改善灌溉方式,节约用水。

教师:结合本区的资源构成及交通条件,分析如何把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发展的优势?
6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黄土高原地区现已成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山西煤炭基地、陕北煤炭与油气基地,在全国皆占据突出地位,如山西大同、阳泉、平朔煤炭资源,内蒙古准格尔、东胜煤炭;陕西神府的煤炭等。

通过陇海线、包西线等将煤炭资源通过铁路外运,也可以将煤炭资源转化成电力和煤气输送出去延长“产业链”来提高经济。

教师总结:黄土高原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工农业。

利用能源优势,建设了山西煤炭基地、陕北煤炭与油气基地,现已成为国家最重要的能源基地。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我国生态环境非常脆弱的地区——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

通过分析黄土高原的位置和地形状况,从而得出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进而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

为了更好地发展黄土高原,当地采取了一系列环境治理措施,使得人们的生活质量有了很好的提升。

通过本节课学习,从而使学生明白,自然环境影响生态环境及居民生活。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注意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

7
四、布置作业
请同学完成《·高效课堂》本课时作业。

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