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面广播电视传输系统简介
广播电视传输业的地面传输与接收

广播电视传输业的地面传输与接收广播电视传输业是指通过无线电波将电视信号和音频信号传输到观众的收视设备上,让他们可以收看和聆听电视节目。
在广播电视传输业中,地面传输与接收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本文将探讨广播电视传输业地面传输与接收的相关内容。
一、地面传输技术的发展地面传输技术是广播电视传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最初的传输技术采用电磁波无线传输,但由于其受地形、气候等因素的影响较大,信号稳定性较差。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有线传输技术逐渐应用于广播电视传输,如同轴电缆、光纤等,提高了信号的传输质量和稳定性。
近年来,随着数字化技术的普及,地面数字传输技术成为广播电视传输业的主流。
数字传输技术不仅提高了信号传输的清晰度和稳定性,还实现了频率资源的有效利用和频道容量的增加。
二、地面传输系统的组成地面传输系统由多个组成部分构成,包括发射站、传输线路、接收设备等。
1. 发射站发射站是地面传输系统的核心,主要负责将电视信号和音频信号传输到接收设备。
发射站通常由发射设备、发射天线、辅助设备等组成。
发射设备负责信号的调制和放大,发射天线负责将信号以无线电波的形式传输。
2. 传输线路传输线路是信号从发射站到接收设备之间的连接通道,可以是有线传输线路,如光纤、同轴电缆等,也可以是无线传输线路,如微波通信等。
传输线路的稳定性和带宽决定了信号传输的质量。
3. 接收设备接收设备是观众收看电视节目的重要装置,通常包括接收天线和接收器。
接收天线负责接收发射站传来的无线电波信号,接收器负责解调和解码信号,将其转化为可视化的图像和可听的声音。
三、地面传输与接收的挑战与解决方案在广播电视传输业中,地面传输与接收面临着一些挑战,如信号传输的稳定性、抗干扰能力等。
针对这些问题,业界采取了一系列的解决方案。
1. 信号传输的稳定性为保证传输信号的稳定性,采用多天线传输技术是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
多天线传输技术通过多个天线同时传输信号,提高了信号的覆盖范围和可靠性,降低了信号传输受干扰的概率。
DVB系统简单介绍

DVB系统简单介绍DVB(Digital Video Broadcasting,数字视频广播)系统是一种数字电视标准,用于传输、接收和播放数字电视信号。
该系统由电视广播协会(Digital Video Broadcasting Project,DVB Project)负责制定和管理,并已成为世界上主要的数字电视广播标准之一DVB系统的目标是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数字电视传输和接收,以提供更好的观看体验和更多的广播内容选择。
同时,DVB系统还允许与其他媒体和通信技术进行互操作,以满足不同用户和市场需求。
下面详细介绍DVB系统的一些重要组成部分和特点。
1.DVB传输系统DVB传输系统是指传输数字电视信号的技术和协议。
DVB系统可以通过有线传输(如电缆、光纤)和无线传输(如卫星、地面波)来实现。
DVB传输系统采用数字技术,将电视信号转换为数字数据流,并使用可靠的传输协议将数据流传输到接收端。
2.DVB编码和压缩DVB系统使用先进的视频、音频和数据编码技术,将信号压缩以减少传输带宽。
视频信号压缩使用了MPEG-2、H.264等标准,音频信号压缩使用了MPEG-1 Audio Layer II、AAC等标准。
通过编码和压缩,DVB系统可以在有限的频谱资源下传输更多的节目和服务。
3.DVB接收器DVB接收器是接收和解码DVB信号的设备。
DVB接收器可以是电视机顶盒(Set-Top Box)、电视机内置接收器或电脑接收卡等。
它们使用相应的接收模块和解码器,将接收到的数字数据流解码为视频、音频和数据信号,然后通过显示器、扬声器等设备播放出来。
4.DVB应用和服务除了传输和接收数字电视信号,DVB系统还支持一系列的应用和服务。
其中包括互动电视、电子节目指南、数据广播等。
通过互动电视,用户可以通过遥控器选择和控制电视节目,参与投票、游戏等互动活动。
通过电子节目指南,用户可以方便地浏览和选择电视节目。
而数据广播则可以传输各类信息,如新闻、天气、股票等,为用户提供更多的服务和娱乐内容。
广播电视传输业的地面传输与接收

广播电视传输业的地面传输与接收广播电视传输业是一个与广大观众息息相关的行业,而地面传输与接收技术是实现广播电视信号覆盖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从地面传输和接收两个方面来探讨广播电视传输业的发展和相关技术。
一、地面传输技术地面传输技术是指将广播电视信号通过地面传输设备传送到接收地,以实现信号的覆盖和传输。
地面传输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1. 广播电视传输塔:广播电视传输塔是地面传输的重要设施,通过发射设备将信号传输到广大区域。
传输塔的高度和覆盖范围决定了信号的传输质量和范围,因此选址和设备的维护是非常重要的。
2. 传输线路:传输线路是连接广播电视传输塔和用户接收设备的重要纽带。
传输线路主要有光纤、同轴线和微波传输线路等。
这些线路具有传输速度快、信号损失小等特点,能够保证信号的高质量传输。
3. 传输设备:传输设备包括发射设备和接收设备。
发射设备负责将广播电视信号转换为无线电波,通过传输线路发送给用户;接收设备负责接收无线电波,并将其转化为可视化的图像和声音。
二、地面接收技术地面接收技术是指用户利用接收设备接收广播电视信号,并将其转化为可视化的图像和声音。
地面接收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1. 室内天线:室内天线是接收地面传输的常见设备,可以通过信号连接线和电视机等设备进行连接。
室内天线的安装位置和调整方向对信号的接收质量有较大影响,用户需调节室内天线的位置来获得最佳的接收效果。
2. 卫星接收设备:卫星接收设备通过接收卫星传输的广播电视信号,将信号转化为可视化的图像和声音。
卫星接收设备适用于较远地区的信号接收,能够实现地域上的广播电视信号覆盖。
总结:地面传输与接收是广播电视传输业发展的重要环节,通过地面传输技术和接收设备的不断创新与发展,广播电视信号可以覆盖更广的地区,为观众提供更好的视听体验。
未来,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地面传输与接收技术将更加先进和智能化,为广播电视传输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地面无线数字广播电视设计

地面无线数字广播电视设计地面无线数字广播电视(DTTB)是指利用地面发射台向用户提供数字电视和广播信号的技术。
相比传统的模拟电视和广播,DTTB具有更高的画质、更多的节目选择和更快的信号传输速度,因此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本文将从DTTB的设计原理、技术特点、系统架构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力求为读者提供全面的了解。
一、DTTB的设计原理DTTB的设计原理主要包括信号源、信号调制和调制信号的发射三个环节。
信号源是指将来自摄像头、录音棚等信号源采集到的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的设备,信号调制是指将数字信号转换成调制信号的过程,发射是指将调制过的信号通过天线发射出去。
信号源方面,DTTB采用了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将模拟信号经过A/D转换器转换成数字信号,再经过压缩编码技术对信号进行压缩,以便降低信号传输的带宽和提高信号传输的效率。
这样一来,用户所接收的节目画质和音质将会得到极大的提高。
信号调制方面,DTTB采用了OFDM(正交频分复用)技术。
OFDM技术是一种将信号划分成若干个子信道,每个子信道独立传输一部分数据的技术,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显著减小信道传输过程中的干扰,并且提高了信道的利用率。
OFDM技术还可以克服传统调制技术在多径传输环境下的性能衰减问题,从而保证了信号的稳定传输。
发射方面,DTTB采用了地面发射方式,通过设置不同的发射台和相应的天线,可以将信号准确、稳定地传输到用户终端设备上,从而实现数字电视和广播信号的覆盖。
DTTB的设计原理主要包括采集模拟信号、将其转换为数字信号并经过处理和压缩、采用OFDM调制技术和地面发射方式。
这些技术手段的组合使得DTTB具备了高画质、高音质、高可靠性等特点,从而满足用户对数字电视和广播的需求。
二、DTTB的技术特点1.高清画质DTTB的数字传输和压缩技术可以使得传输的视频画面更加清晰,能够满足用户对高清晰度节目的需求。
与传统的模拟电视相比,DTTB的画质有了很大的提升,用户可以享受更加逼真的视听体验。
地面广播电视传输系统简介

CTTB地面广播电视传输系统简介概述:国家标准委于2006年8月18日,批准标准号为GB 20600-2006的《数字电视地面广播传输系统帧结构、信道编码和调制》地面数字电视标准。
该标准于2007年08月01日正式实施。
2008年1月1日,地面数字电视在北京开播,转播中央电视台的高清综合频道和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的6套标清频道,这标志着我国地面无线广播电视数字化正式启动。
5月5日,北京电视台奥运高清频道开播。
奥运会期间,上海、天津、沈阳、青岛、秦皇岛等奥运城市以及广州、深圳播出了地面数字电视,转播了中央电视台的高清频道,推动了高清电视一体机发展。
2008年,总局共组织制订了13项地面数字电视配套标准,其中有9项已颁布实施。
2009年,将全面推进地面数字电视的网络建设。
广电总局对地面数字电视的发展计划是2009年,准备覆盖100个城市;将在这些城市开通两个数字电视频道,一个播高清,一个播标清,标清主要播中央和地方现有的节目,用于模拟和数字的同播,在其余的地级城市是开通一个数字电视频道,就播标清节目。
我国将投入25亿元财政资金,争取在3~5年在全国全面覆盖地面数字电视(333个地级市和2861个县,覆盖90%以上的人口)。
“第一个阶段在37个大中城市转播中央电视台高清节目,同时有标清频道同播节目。
”中国2015年停止地面模拟电视播出。
地面数字电视标准英文标识为CTTB(中国地面电视广播)一、原理CTTB(中国地面电视广播)使用新的纠错编码技术——LDPC,有更好的误码性能。
进行了支持互联网的扩展设计,以适应未来信息的数字化、多样化和多媒体扩展。
设计灵活的接口,支持国际通用的MPEG2-TS流数据格式,可以支持任何类型的视频压缩和数据格式,如MPEG2,MPEG4等。
此外,还采用了与自然时间同步的分层复帧结构,来支持单频网。
单频网不但能够更好的支持移动数字电视服务,而且能够解决由当个发射台无法覆盖的盲区问题。
数字电视地面广播系统介绍

扰码
• 为了保证传输数据的随机性以便于传输信 号处理,输入的数据码流数据需要用扰码 进行加扰。(能量扩散)
• 扰码是一个最大长度二进制伪随机序列。 该序列由下图所示的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 生成。其生成多项式定义为:G(x)= 1+ x14+x15
前向纠错编码
• 前向纠错编码由外码(BCH)和内码 (LDPC)级联实现。编码效率共三种, FEC码的具体参数见下表。
-30
-40
-50
-60
-8
-6
-4
-2
0
2
4
6
8
相 对 于 中 心 频 率 fc的 频 率 值 ( MHz)
射频信号
• 基带信号经过上变频后形成最终发射的射 频信号,信号-3dB带宽为7.56MHz。考虑 到滤波器的滚降因素,系统最终占用的带 宽为7.938MHz。
地面数字电视广播发射机构成
(1)激励器 激励器主要用于音、视频编码和数字预校
星座映射
• 前向纠错编码产生的比特流要转换成均匀的nQAM(n: 星座点数)符号流。 我公司使用的是16QAM。每4比特对 应于1个星座符号。FEC编码输出的比特数据被拆分成4比 特为一组的符号(b3b2b1b0),该符号的星座映射是同 相分量I = b1b0;正交分量Q = b3b2,星座点坐标对应的I 和Q的取值为-6,-2,2,6。其星座映射见下图。
复用
• 对交织后的数据符号进行组帧。
• 本系统的数据帧结构如下图所示,是一种四层结构。其中,数据帧结构的基 本单元为信号帧,信号帧由帧头和帧体两部分组成。超帧定义为一组信号帧。 分帧定义为一组超帧。帧结构的顶层称为日帧(Calendar Day Frame, CDF)。信号结构是周期的,并与自然时间保持同步。
数字电视地面广播系统

数字电视地面广播系统摘要数字电视地面广播系统是广播电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卫星数字电视广播系统和有线数字电视广播系统以及其它辅助系统一起相互协同提供全面的受众覆盖,是我国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网的重要部分。
作为ATSC、DVB-T 和ISDB-T 后的又一个地面数字电视传输标准,该标准提出如下技术要求:业务模式除了支持基本的单向广播外,通过扩展应该能够支持非对称双向传输,系统应该能够支持室内外的固定接收和移动、便携式接收,具有较强的抗噪声、多径、脉冲、单频、模拟及数字的同频和邻频等干扰的能力和快捕、低时延、高速移动的接收能力,支持多频网和大范围的单频网组网。
数字电视地面广播传输系统中最核心的信号帧结构、信道编码和调制方式。
该标准(DTTB)具有自主创新特点并能提高系统性能的主要关键技术有:能实现快速同步和高效信道估计与均衡的PN序列帧头设计和符号保护间隔填充方法、低密度奇偶校验码(LDPC)、系统信息的扩频传输方法等。
关键词:数字电视,地面广播系统,LDPC目录1、DTTB标准介绍 (1)1.1 DTTB系统主要参数 (1)1.2数据输入接口 (2)1.3射频输出接口 (3)2 前向纠错-FEC (3)3 符号交织 (4)4 帧结构 (4)5 QAM调制 (6)6 单载波与多载波模式 (9)7 系统信息 (10)8 载荷 (11)9 邻频广播应用 (11)10多径干扰及其解决办法 (12)10.1多径干扰 (12)10.2 多径干扰的消除 (13)结论........................................................................................................................ ..14致谢.. (15)参考文献...................................................................................... 错误!未定义书签。
CTTB(郭俊华)

覆盖规划
在保留余地的情况下,不同调制方式时的最 小规划场强如下: QPSK: QPSK:35dBµv/m 16QAM: 16QAM:45dBµv/m 64QAM: 64QAM:50dBµv/m 无线覆盖与发射条件(发射功率、天线高 度和增益)地理环境、实际的建筑物分布、 覆盖规划范围有密切关系。
地面数字电视综合覆盖网国家标准 制定历程
64QAM映射图 64QAM映射图
64QAM映射图 64QAM映射图
符号交织
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系统具有抗突发脉冲干 扰能力,交织技术可以将突发的脉冲干扰 所造成的突发错误转换为随机错误,能有 效提高前向纠错编码的纠错效果,从而提 高系统抗脉冲噪声干扰的能力。
交织与解交织图
交织方式
时域符号交织编码是在多个信号帧的基本数据块之间进行的。数据信号(即星 座映射输出的符号)的基本数据块间交织采用基于星座符号的卷积交织编码, 如图所示,其中变量B表示交织宽度(支路数目),变量M表示交织深度(延 迟缓存器中缓存单元)。进行符号交织的基本数据块的第一个符号与支路0同 步。交织/去交织对的总时延为M×(B-1)×B 符号。取决于应用情况,基本数 据块间交织的编码器有2种工作模式: 模式1:B=52,M=240 符号,交织/解交织总延迟为170个信号帧,总100ms; 模式2:B=52,M=720 符号,交织/解交织总延迟为510个信号帧, 总时300ms。
1999年开始研究地面数字电视传输标准 1999年开始研究地面数字电视传输标准 2000年制定自主知识产权国家标准 2000年制定自主知识产权国家标准 2001年全国广电标委会征集标准方案 2001年全国广电标委会征集标准方案 2001年 2006年国家标准三次测试 2001年-2006年国家标准三次测试 2006年 2006年8月国家标准获批准并颁布 2007年 2007年8月1日国家标准正式实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TTB地面广播电视传输系统简介
概述:
国家标准委于2006年8月18日,批准标准号为GB 20600-2006的《数字电视地面广播传输系统帧结构、信道编码和调制》地面数字电视标准。
该标准于2007年08月01日正式实施。
2008年1月1日,地面数字电视在北京开播,转播中央电视台的高清综合频道和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的6套标清频道,这标志着我国地面无线广播电视数字化正式启动。
5月5日,北京电视台奥运高清频道开播。
奥运会期间,上海、天津、沈阳、青岛、秦皇岛等奥运城市以及广州、深圳播出了地面数字电视,转播了中央电视台的高清频道,推动了高清电视一体机发展。
2008年,总局共组织制订了13项地面数字电视配套标准,其中有9项已颁布实施。
2009年,将全面推进地面数字电视的网络建设。
广电总局对地面数字电视的发展计划是2009年,准备覆盖100个城市;将在这些城市开通两个数字电视频道,一个播高清,一个播标清,标清主要播中央和地方现有的节目,用于模拟和数字的同播,在其余的地级城市是开通一个数字电视频道,就播标清节目。
我国将投入25亿元财政资金,争取在3~5年在全国全面覆盖地面数字电视(333个地级市和2861个县,覆盖90%以上的人口)。
“第一个阶段在37个大中城市转播中央电视台高清节目,同时有标清频道同播节目。
”
中国2015年停止地面模拟电视播出。
地面数字电视标准英文标识为CTTB(中国地面电视广播)
一、原理
CTTB(中国地面电视广播)使用新的纠错编码技术——LDPC,有更好的误码性能。
进行了支持互联网的扩展设计,以适应未来信息的数字化、多样化和多媒体扩展。
设计灵活的接口,支持国际通用的MPEG2-TS流数据格式,可以支持任何类型的视频压缩和数据格式,如MPEG2,MPEG4等。
此外,还采用了与自然时间同步的分层复帧结构,来支持单频网。
单频网不但能够更好的支持移动数字电视服务,而且能够解决由当个发射台无法覆盖的盲区问题。
DMB-TH地面数字传输系统的射频带宽8MHz(有效带宽7.56MHz),可提供20种数据率的选择(从4.8Mbps—32.4Mbps)。
二、单频网
定义
单频网是由处于多个不同地点、处于同步运行状态的发射台组成,它们在同一时间以相同的频率发射相同的节目,以实现对一定服务区的可靠覆盖。
优点
(1)利于频率规划,节约频率资源,提高频谱利用率;
(2)多点同频发射,可使覆盖盲区获得较好覆盖;
(3)降低发射成本,节约功率,降低高频辐射影响,改善环保;
(4)在覆盖区中移动接收不需要换频。
实现条件
(1)节目由广播中心馈送到同步网中的各个发射台;
(2)(2)有统一的同步参考时钟进行同频。
技术原理
由于采用了TDS-OFDM技术,系统信号帧与绝对时间同步以及采用了OFDM调制方式,DMB-TH有实现单频网的先天优势。
同步网中主发射台以外的其他发射台,将有效数据在分配网中的传输延迟、主发射台发来的同步信号、本发射台收到的GPS同步信号进行综合计算,得出该发射台发射信号的时间。
在中心发射台,单频网络适配器每隔一个大帧(560ms)在传输流中插入余割控制包,它包含同步的时间标签(来自GPS接收机的1pps到大帧开始的时间差)和到下一级发射台的最大延迟)。
三、单站设备
发射台设备配置包括:
MPEG2编码器、复用器、DMB-T/H数字激励器、DMB-T/H数字发射机、天馈线系统(可用模拟的系统)。
测试设备:场强仪、功率计、频谱仪、标准接收天线、GPS定位仪。
表1、发射台设备配置清单
四、组建单频网需要的设备
组建单频网除单站设备外,还需:单频网适配器、GPS接收机、具有单频网功能的DMB-T/H调制器。
单频网设备清单:
五、覆盖规划
在保留余地的情况下,不同调制方式时的最小规划场强如下:
QPSK:35dBμv/m
16QAM:45dBμv/m
64QAM:50dBμv/m
无线覆盖与发射条件(发射功率、天线高度和增益)地理环境、实际的建筑物分布、覆盖规划范围有密切关系。
六、系统性能、容量与节目
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系统基本性能如表所示。
GB 20600-2006 标准规定了从4.813 Mbps 到32.486 Mbps 范围一系列可用的比特率,即系统净荷数据率。
在规划时,应该对不同种类业务所需比特率有一个规定。
由于视频编码产生的损伤与压缩算法、压缩比特率、压缩级联次数密切相关,因此对播出末级采用何种码率应与采集、收录、编辑、上载等环节进行综合考虑。
对于MPEG-2 的SDTV 系统来讲,大多数的电视节目在最终播出采用4Mbps 到5Mbps的比特率可以达到比较满意的质量,而一些画面较为苛刻的电视节目(如体育比赛)可能需要6Mbps或更高的比特率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对于HDTV 节目,采用MPEG-2 视频压缩算法,目前20Mbps的比特率可以达到较好的质量。
随着信源编码技术的提高以及新算法的成熟,开展各种业务所需比特率也将不断降低。
采用MPEG-1 层II 立体声编码的音频码率通常为192kbps 或256kbps,根据目前的测试结果,某些新的算法可以在128kbps 达到较好的质量。
5.1 声道环绕声可以采用320kbps 到448kbps 的比特率,具体比特率的选择主要取决于压缩算法。
模拟电视通过选择RF 频道来选择电视节目,而地面数字电视广播可以在单个频道内提供多个节目,电子节目指南(EPG)将会帮助观众选择节目。
EPG 所需的比特率依赖于传输的节目数量、提供节目信息的详细程度和播发周期等,目前一般需要200kbps 到1Mbps。
如果系统具有条件接收功能,前端需要播发EMM、ECM 等信息,因此需要为CA 系统预留一定的带宽。
CA 系统使用的比特率主要取决于其实现方式和用户数量,以及是否使用了同密的多个CA,目前一般需要100kbps 到500kbps。
如果系统开通了数据广播业务,前端需要播发数据广播业务信息,因此还需要为数据广播系统预留一定的比特率。
其使用的比特率主要取决于数据广播的业务种类和具体需求,应根据应用需求计算所需的比特率。
在总体上,对每种业务可以分配一个固定比特率,也可以使用可变比特率。
一些MPEG 编码和复用设备允许对每个业务提供比特率动态控制,如统计复用。
它可以根据业务内容
动态分配各个业务所用的比特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