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法修炼最关键是练习手指的敏感度

合集下载

中医把脉入门必背口诀

中医把脉入门必背口诀

中医把脉入门必背口诀中医把脉,又称切脉,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触摸脉搏的跳动情况,医者可以获取患者身体内部的生理和病理信息,从而判断病情。

对于初学者来说,掌握一些基本的口诀是入门的关键。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中医把脉入门必背口诀。

一、脉象要素脉象要素包括位、数、形、势四个方面。

“位”指脉搏显现部位的深浅。

浮脉位浅,轻取即得;沉脉位深,重按始得。

“数”指脉搏的频率。

快为数脉,一息五六至;慢为迟脉,一息三至。

“形”指脉搏的形状。

如洪脉宽大,状如洪水;细脉如线,细小而软。

“势”指脉搏的力量和趋势。

实脉有力,应指充实;虚脉无力,按之空虚。

二、常见脉象口诀1、浮脉浮脉轻取即可得,外感风邪表证多。

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是表虚。

2、沉脉沉脉重按始应指,里证常见此脉形。

沉而有力为里实,沉而无力里虚寒。

3、迟脉迟脉一息不足四,寒证阴盛气血寒。

4、数脉数脉一息五六至,热证阳盛或虚劳。

5、洪脉洪脉来盛去还衰,满指滔滔应夏时。

热盛阳明气分证,脉洪有力为真实。

6、细脉细脉如线应指显,气血两虚多常见。

7、滑脉滑脉如珠替替然,往来流利却还前。

痰食实热多常见,妇女妊娠亦可见。

8、涩脉涩脉细迟往来难,短且散止又复还。

精伤血少为虚证,气滞血瘀亦相干。

9、弦脉弦脉端直似琴弦,肝经病主痛与寒。

10、濡脉濡脉浮细软而棉,气血不足湿邪缠。

11、促脉促脉数而时一止,阳盛实热阴血瘀。

12、结脉结脉缓而时一止,阴盛气结寒痰瘀。

13、代脉代脉动而中止时,良久方还元气亏。

三、脉象的临床意义脉象的变化与疾病的性质、病位、病势和患者的体质等因素密切相关。

例如,浮脉多主表证,沉脉多主里证;数脉多主热证,迟脉多主寒证;实脉多主实证,虚脉多主虚证。

但脉象的诊断并非单一依靠某一种脉象,而是需要综合多种脉象以及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等进行全面分析。

有时,同一疾病在不同的阶段可能会出现不同的脉象,或者不同的疾病可能会出现相同的脉象。

因此,中医把脉需要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细致的观察。

五菽诊脉法

五菽诊脉法

五菽诊脉法
五菽诊脉法:共分五层
首先是找第1层:手指轻轻贴皮肤上(仅仅是接触,并未有发力),如果此时手指感受到脉的跳动,那就表示有第1层脉了。

第二步是找第3层:找一个健康人,手指在其寸口部位慢慢用力压下去,会感觉到脉搏跳动越来越清晰;当感觉到脉跳动的力度最大,脉形最明显的时候,记住手指按压的这个力度,这就是寻找第三次脉的标准。

第三步就是找第2层:在第3次脉的基础上,手指慢慢往上提,在此过程中感受脉的力度和形状的变化。

这第1层和第3层之间的区域,就是第2层脉的范围。

第四步就是找第5层:手用力按到骨边,即为第5层的区域。

第五步是找第4层脉:手指从第5层脉区域往上提,在3与5之间,即为第4层脉的区域范围。

这样根据脉在1-5层之间的分布(脉位),就能区分出浮脉和沉脉了。

其中浮脉为第1、2层有脉,常脉在第3层脉,沉脉为第4、5层有脉。

另外就是脉的力度,可以判断虚、实脉。

这个主要是根据脉在第4、5层的跳动情况。

常脉:对于常脉而言,手指按到骨边,第5层还是有一点脉的,跳动的很轻,但不会有搏指的感觉。

虚脉:如果第5层脉空无一物,即为虚脉(虚脉表示正气虚)。

然后再看第4层脉,若还是空的,就表示脉非常虚了;如果第4层出现了脉动,表示虚的程度还不是特别厉害。

脉诊的一些感受和训练手指的一点简单方法

脉诊的一些感受和训练手指的一点简单方法

脉诊的一些感受和训练手指的一点简单方法今晚我跟大家一起探讨初学脉诊的一些感受和训练手指的一点简单方法首先学习脉诊当有一个信念,先问问自己对脉诊,对脉中所包含的的信息,自己是不知道还是不相信。

学习脉诊特别是在开始起步的阶段,有时候真的会感到非常的枯燥,在旁人看来你自己或许已经走火入魔如果内心深深相信脉诊的真实性,只是暂时不知道如何提取信息,那么就坚定信念开始学习如果在内心不相信脉诊的真实性,我建议不要学习脉学脉诊的学习不是加速度的冲刺而是慢慢地体会,脉诊开始初期入手,真的是指下难明,因为脉搏长度那么短,三根手指在脉跳中收集信息不容易,首先习脉者在心中对脉诊在理论认识上要有一个雏形,从古医家和现在世中联脉学会的各位老师的脉学专著,细细选择阅读。

我开始学习时读了金伟老师,齐向华老师,许跃远老师,王光宇老师等等老师们对诊脉的心得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特点,自己选择阅读。

对于心理脉诊我个人建议不要一开始就触摸,因为躯体疾病的脉象比心理疾患的脉象,我们在开始学习时收集的信息更集中,更容易掌握言归正传,在对脉学有了理论雏形,可以触摸病人的脉形去感受,同时注意训练手指,发掘自己手指的敏感度,同时在生活上注意保护手指,特别是手指的指腹,平时可以用护手膏等软化增厚角质的皮肤,特别不要手指被火灼伤,灼伤后手指的敏感度下降的很明显,比寒冷、针尖伤害大些。

脉诊包涵的要素有很多,从什么地方开始呢,我个人建议从开始触摸脉跳的力度、节律、脉率开始,甚至理论雏形功底不好的人也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开始。

因为这三个方面最容易体会,在现在高等医学院校的教材上,对这三个方面讲述的也最详细,更容易被掌握。

也可以让初学脉诊的人树立信心。

假如一开始就触摸金伟老师所说的糖涩搏,估计学习的热情会大减。

在脉诊定位上,我一开始学习的是金伟老师的《我的脉学探索》,读过以后心中突然明朗,这本书也是我的启蒙教材。

在学校上课时,脉诊只有传统的解释,开始阅读金老师的《我的脉学探索》时,思维迅速开阔。

十分钟学会号脉入门

十分钟学会号脉入门

十分钟学会号脉入门!人体的五脏,就是说,左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心、肝、肾,右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肺、脾,命门从这个角度入手比沉浮滑容易多了号脉中左手寸脉能摸到代表心脉正常摸不到说明心血不足大多都有心悸接不上气的现象左手关脉正常为不强不弱太强说明肝气太盛,太弱也不行大多有胃炎一类的病左手尺脉太弱头上不是头晕就头痛或头脑不清醒,,有时我分不清就说患者头有问题右手寸脉太弱为肺虚一般有咳嗽现象太强也不行右手关脉太弱为脾弱有便溏腹痛一类太强左手关脉弱的话胃炎是跑不掉的右手尺脉弱大多腰痛身上沉困脉象解健康人脉象应为一次呼吸跳4次,寸关尺三部有脉,脉不浮不沉,和缓有力,尺脉沉取应有力。

常见病脉有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滑脉、洪脉、细脉、弦脉等。

浮脉:轻按可得,重按则减。

主病:表证由于外感病邪停留于表时,卫气抗邪,脉气鼓动于外,故脉位浅显。

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

内伤久病因阴血衰少,阳气不足,虚阳外浮,脉浮大无力为危证。

沉脉:轻按不得,重按乃得。

主病:里证。

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

邪郁于里,气血阻滞阳气不畅,脉沉有力为里实;脏腑虚弱,阳虚气陷,脉气鼓动无力,则脉沉无力。

迟脉:脉搏缓慢,(每分钟脉搏在60次以下)。

主病:寒证。

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

寒则凝滞,气血运行缓慢,脉迟而有力为实寒证。

阳气虚损,无力运行气血,脉迟而无力,为虚寒证。

数脉:脉搏急促,(每分钟脉搏在90次以上)。

主病:热证。

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

外感热病初起,脏腑热盛,邪热鼓动,血行加速,脉快有力为实热。

阴虚火旺,津血不足,虚热内生,脉快而无力为虚热。

虚脉:寸关尺三部脉皆无力。

重按空虚。

主病:虚证:多为气血两虚,气血不足,难以鼓动脉搏,故按之空虚。

实脉:寸关尺三部脉皆有力。

主病:实证:邪气亢盛而正气充足,正邪相搏,气血充盈脉道,搏动有力。

滑脉:按之流利,圆滑如按滚珠。

多见于青壮年气血充实。

妊娠妇女滑脉是气血旺盛养胎之现象。

如何“胸中了了,指下也明”,摸透脉诊的要点全在这里了!(纯干货)

如何“胸中了了,指下也明”,摸透脉诊的要点全在这里了!(纯干货)

如何“胸中了了,指下也明”,摸透脉诊的要点全在这里了!(纯干货)导读: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之前为帮助大家从理论走向实践,养生正道将分几期详细介绍陈斌老师总结出的脉诊的详细要领,理论的内容已经大致说完了,之后需要的就是熟练运用。

今天最后一期的内容,就跟大家简述一下平时该如何进行脉诊的练习。

如何进行脉诊的练习脉诊之难学,由来已久。

自古就有“胸中了了,指下难明”之说。

如何从众多的脉象中找出其规律,从而确定其脉象,继而知其脉理而指导临床处方用药,至关重要。

我们根据多年的学习,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确定规范脉象,容易达成共识,也比较容易掌握。

1.脉诊基本内容(1)持脉:根据个人习惯,有单手持脉或双手持脉,即左以按左,右以按右。

我们的建议是先找出自己最敏感的手,左手或右手。

然后以最敏感的手去号脉,这样精确度更高。

(2)理论辨识:设定客观指标来辨识、规范脉诊。

先认识单一要素的脉,继而两个要素,以后认识三个要素的脉。

分别从脉形、脉位、至数、长短、流利程度、节律、力度、紧张度等方面来认识。

①单一脉素脉的宽度(大小):主要解决区分脉的大、小(细、微)。

超过5mm 曰大,小于 3mm 曰小(细),小于 2mm 曰微细,小于 1mm 曰微。

脉位的高低:分别浮、沉。

搭手即得谓之浮脉。

重按至筋骨谓之沉。

若三等分,在上、下位。

脉的至数:解决迟、数、缓、疾的问题。

在实践中体会脉动。

正常 70~80 次,50 为迟(每息 3 至)。

60 为缓(每息 4 至),90 为数,100 为疾。

脉的长短:分辨长、短、动脉。

只有寸、尺有,关无,超过寸、尺部就是长,不足则短。

只有在关部跳动数,寸、尺无谓之动脉。

脉的流利程度:分别滑、涩。

往来滑利是滑脉,艰涩不畅为涩脉。

脉的节律:分别结、代、促脉。

脉来迟缓,止无定数的为结脉,脉来迟缓,止有定数的为代脉。

脉来急促,止无定数的为促脉。

②复合脉素脉力大小:重按有力、无力。

解决虚、实、洪脉的问题。

把脉的正确手法

把脉的正确手法

把脉的正确手法
把脉的正确手法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找到脉搏位置:脉搏位于靠近手腕位置,拇指的下方,在这个位置高骨定关,先摸到桡骨茎突,用中指去定这个关。

中指的前方是寸脉,用食指去摸,中指的后方是尺脉,用无名指摸。

2.用指目,指目就是指甲的前下缘跟指腹之间的45度角,呈弓形,去摸这个脉。

摸这个脉分循、按这种方法,要分浮、中、沉三种的三个位置,就是前区、中区和深区位置,去感受脉的气势,脉的脉律变化。

3.双手进行,左右都要去检查,两个手,一个手不少于一分钟,两个手不少于三分钟,以自己的气息去衡量脉率。

教你给自己把脉(带你入门)

教你给自己把脉(带你入门)

教你给自己把脉(带你入门)外行人总觉得把脉很神奇,学习者又总觉得脉诊难学。

难度的的确确是有,因为指下感觉要敏感与精准,才能结合脉诊理论做出相应诊断。

首先,用右手无名指、中指、食指依次并拢,在被号脉者手掌大鱼际下方寻找脉搏。

三指并拢、依次对应寸(无名指)、关(中指)、尺。

注意,虚弱者以及女性尺脉一般较弱或者没有。

掌握上面这个号脉基本知识后、便可以进行号脉了。

1.浮脉,如水中浮木。

所谓浮脉,就是指尖在皮肤一层就能摸到患者脉搏跳动。

一般见于感冒期间、亢奋疾病、以及身体偏瘦人群。

2.沉脉(水中沉石)在皮这一层按不到脉,按到肉也感受不到什么跳动,而用力按,按到底部,才能按到脉博。

这在中医来看属于里实证或者里虚证,病的程度较为严重一些。

3.迟脉(跳的慢)医生自己呼吸一下,能感受到病人脉博跳三到四次。

古人云此为一息三至。

可见于里虚寒、阳气弱、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黄疸、神经官能症、疼痛等。

一般心率在每分钟60以下。

4.数(shuò)脉(跳的快)医生呼吸一次,能摸到患者6次以上的跳动。

一般见于热性、亢奋性疾病,但也可见于虚弱性疾病。

结合兼见脉,可有“越快越热”、“越快越虚”、“越快越寒”等。

5.虚脉脉跳的没劲儿,应指无力,稍一重按似乎能给按没了。

一般主虚弱疾病、恶性疾病。

6.实脉脉博跳动有力,可见于病邪强但正气亦足,正气能与病邪斗争的情形。

7.长脉脉博过长,三个手指覆盖寸关尺后,仍然不能覆盖整个脉博。

说明脉道过于臃实,主肝阳上亢、阳盛内热、癫痫、疝气、肝病等。

8.短脉脉博太短。

如长不及寸、尺只有关部略微充盈,可见气郁、气伤。

若脉博可见寸、尺,不见关部,乃阴阳诀离,多见于死证,有人将此脉与短脉相区别。

有“上不通寸,下不通尺,是阴阳绝脉,必死矣。

故关不诊短”短脉诗:两头缩缩名为短,涩短迟迟细且难。

短涩而浮秋喜见,三春为贼有邪干。

短脉惟于尺寸寻,短而滑数酒伤神。

浮为血涩沉为痞,寸主头疼尺腹疼。

9.简化歌诀:无力为虚,有力为实。

任之堂主人祖传脉学

任之堂主人祖传脉学

转:《任之堂主人祖传脉学》前言:任之堂主人,1975年出生,5岁即随太爷学医,而成一代儒医,为现代传统中医之年轻楚翘;其脉学精准,医理雄厚,中医大学毕业后辗转在老家开业,名噪遐迩。

其脉学独树一帜,超出教材远矣。

现介绍其脉学如下,望对铁杆中医有所帮助。

第一讲:切脉当明部位所主左手:寸部浮取为小肠;沉取为心脏(心与小肠相表里,小肠为太阳经,心为少阴经,浮取阳脉,沉取阴脉)关部浮取为胆;沉取为肝脏(肝与胆相表里,胆为少阳经,肝为厥阴经,浮取阳脉,沉取阴脉)尺部为肾阴(人身体左侧为阴,右侧为阳)右手:寸部浮取为大肠;沉取为肺脏(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为阳明经,肺为太阴经,浮取阳脉,沉取阴脉)关部浮取为胃,沉取为脾(脾与胃相表里,胃为阳明经,脾为太阴经,浮取阳脉,沉取阴脉)尺部为肾阳也主膀胱(人身体左侧为阴,右侧为阳,膀胱为太阳经)附:常规切诊按上述部位来定,有时候要从整体来把握,整体来看:寸主上焦(包含头部、颈部、咽、甲状腺、喉、食道、心、肺、乳腺及上肢等);关主中焦(包含胃、脾、肝、胆、胰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尺主下焦(肾、膀胱、子宫及附件、生殖器、下肢)第二讲:切脉当明切之何物或问:切脉切的不是桡动脉?答曰:此知其一,不知其二。

如若只是认为所切之脉为桡动脉,则终身被脉象困扰(仅一根血管的一段,如何能判定全身疾病?),也会受西医的理论左右,对自己切脉之结果毫无信心。

要明此理,得详而论之。

心主血脉,众所知也,血液的运行依靠心之鼓动,心乃血行之源动力,心之无力,血行自然缓慢;心力亢盛,血行自然顺畅,此理浅显而自然。

肺主气,也是众所知也,气的运行依靠肺之开阖,肺乃气行之源动力,肺虚开阖无力,气行自然缓慢,肺之开阖强盛,气行自然顺通,此理虽浅,而识之人不多。

寸口为手太阴肺经循行之所(《灵枢·经脉》....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桡动脉也正好从此走行,两者相并而行,切脉取寸口,其实切的是肺经与桡动脉合并之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脉法修炼最关键是练习手指的敏感度,家传脉法练习分五步,达三步者,再研究脉经则非常容易。

五步概括为:“金”、“革”、“羽”、“水”、“气”。

第一步“金”法:即用食指、中指、无名指贴在金属表明,做切脉状,细心体会手指血管搏动的感觉。

此为第一步,很容易体会到,此步重点是凝神静气的修炼。

达到纯熟后,切脉容易入静,纵有百人在身边吵闹,都能入静切脉。

第二步“革”法:即用食指、中指、无名指贴在柔软的皮革或海棉上,做切脉状,细心体会手指血管搏动的感觉。

此为第二步,有些难度,但如果修炼到位后,基本没有摸不到的脉象。

第三步“羽”法即用食指、中指、无名指贴在羽毛上,做切脉状,细心体会手指血管搏动的感觉。

此为第三步,难度颇大,能修炼到此则习脉可入高手境地。

第四步“水”法即用食指、中指、无名指贴在水面上,做切脉状,细心体会手指血管搏动的感觉。

此为第四步,难度颇大,能修炼到此的人很少,关键是手指要保养好才有成功的可能,本人有时候可以达到,但只要干少许粗活,则感觉不到。

第五步“气”法:即用食指、中指、无名指自然做切脉状,感受空气的波动,细心体会手指血管搏动的感觉。

此为第五步,难度很大,能修炼到此则可以以脉查遍一切疾病,甚者可以练成悬丝诊脉,此法又分三个境界:1、感受到脉搏的跳动与心跳齐为初级。

2、感受到跳动是心跳的2倍左右为高级。

3、感受到跳动是心跳的4倍左右算是通神了。

个人体会修炼此步法得练气功,没练气功的也就不用试了。

理、法、方、药运用得再好,最终归结到药物和疗效。

不少病人对我说,医生啊,你号脉很准,病情分析得也很透彻,为啥服药效果不明显呢?到药房看看药材,发现稍不留神,医药公司就送掺假的药材,气愤之余,只好下次验收过细点,但防不胜防。

1、通草掺假者多,能买纯的很罕见,纯品价格70元每公斤左右。

掺假多用明矾、加重粉(硫酸镁),参假的通草质地发硬,味道有的涩、有的无味,最近掺假的将通草切成小段或碎段,掺在正品中卖。

2、制首乌:切成小方块的,多为红薯切成丁后,加工而成,鉴别:口嚼时有焦糖味,此为红薯干。

圆片型的,掺假者用大黄加黑豆煮后晒干而成。

最稳妥的办法是,进生首乌,自己用黑豆汁小火煮2-3小时,太阳下晒干(天气好时一两天就干了),效果比假的好很多了。

3、白附片:掺假者用红薯或土豆加工成形状相似的片形,晒干熏漂而成。

鉴别:一看,假的药材周边有明显的刀切及加工的痕迹。

二尝,假的白附片无麻口味。

4、羌活:掺假者用东北产的马尾独活,切片加工而成。

鉴别:菊花心,油性足为真品。

防假最佳办法:进原药材(没有切片的羌活),用时随手用剪刀剪一下就可以了。

5、当归:切片的当归,容易掺独活片。

凡片形大,色白,味甘者多为独活。

防假绝招:进未切片的当归个,使用时分头、身、尾,效果好。

6、延胡索:延胡索个掺假少,掺的多是大小差不多的砂石。

延胡索片药材,掺假很多,多为山药种子切成两半后,加工后掺入,最害人了。

防假办法:只进延胡索个子,大小均一,无砂石即可,用时用打粉机打成粗粉。

7、海金沙:掺假者将建房用的红砖打成细粉掺入,很痛心啊,患者本来要治疗结石,结果服用的是细砂粉。

8、白芨:切片白芨大多掺假,质地疏松的,为发芽长苗后剩下的母体,药力达不到。

鉴别:口嚼后有无粘牙感。

真的非常粘牙,假的不粘。

进货最好进白芨个子,不容易造假,价格偏贵。

但物有所值9、半夏:黄柏煎水煮元胡,最后用矾制10、沉香:假的太多,进价30-50元每公斤,医药公司卖出400-500元。

很气愤。

假的用枯木喷上沉香油加工而成。

11、茯苓:造假者用米粉加工后切片而成,鉴别:用开水煮,很快呈糊汤者为假货。

真茯苓很难煎透。

12、菟丝子:掺假者用苏子代替菟丝子。

鉴别:用放大镜观察,每粒菟丝子上均有肚脐状的凹陷,假的没有。

用水煮,可以观察到菟丝子吐丝发粘。

13、五味子:造假者将未成熟的野生葡萄(产量很大),晒干后染色而成,充北五味子。

14、威灵仙:目前市面上8成都是假货,真的铁骨铮铮,假的根系发软。

鉴别:找到真的根头部,仔细观察,再看混杂的细段,就知道假的含有多少了。

15、柴胡:掺假手段太多,其中我见过的有:1、掺柴胡的茎(含量较低)。

2、掺泥土(柴胡有水洗时可以洗出大量泥沙)。

3、掺向日葵的根(切成细段掺入)。

16、龙骨:市面上出售的龙骨基本都是假的,真的很少。

造假者用石灰加矿物粉制成骨头模型,煅烧成型后,打碎,充龙骨卖。

坑医生不浅。

建议:要想看好病人的疾病,要想成名医,就花钱进真货,进生龙骨(化石)。

17、龙齿:假货有多少,安徽亳州人最清楚了,基本都是假的。

真的市场价130-150元左右每公斤。

18、桃仁:细心观察,你用的有一半是假的,有的全是假的。

掺假者用杏仁当桃仁(杏仁价格14左右,桃仁35左右)。

两者的鉴别要点:杏仁一头大一头小,形如心,桃仁两头相差不大(向对于桃仁而言),我简称“二愣子”。

19、川牛膝:大多用牛胖根掺入。

20、鹿角霜:有的用假龙骨敲碎后当鹿角霜出售。

21、猪苓:大多加的有加重粉。

22、龙胆草:掺假者用牛膝须切成段加入。

看到这里,你可以尝尝你的四大苦药之一龙胆草,你会发现,他居然是甜的!!!滑稽不?有效不?恨人不?23、砂仁:好的砂仁为阳春砂,掺假者将其他劣质的砂仁掺入。

鉴别:阳春砂呈圆球形,长条形的含量很低,达不到效果。

24、乌梅:纯真货很少,价格28元左右。

掺假者用野生的桃,通过醋泡后晒干掺入。

看到这想想你开的“乌梅丸”为啥效果不好了吧!!25、全虫:掺盐,一公斤全虫,掺了400克-500克盐,你说效果会好吗?26、穿山甲:俗称甲珠,掺盐或加重粉。

本人做过实验,将200克甲珠水泡洗后晒干,只剩下110克了,也就是说掺了45%的盐和加重粉。

看你敢不敢给哺乳期妇女吃!!27、皂角刺:俗称天丁,市场上很多用野蔷薇的茎切成段(上面有短刺,黄亮色),长疮的患者你开100克也没用!!28、吴茱萸:假的为一种形相似的植物种子外壳,具体是啥我也不清楚,只知道嚼在口中没有味道。

曾在某家三甲医院,老中医开吴茱萸汤,吴茱萸从15克用到50克,患者病情依旧!!老爷子还以为自己辩证错误了!!29、海马:海马肚子里究竟装了多少东西,只有造假的知道了。

30、黄芩:将野外的树根(细的)切成段,染色后充野生黄芩。

鉴别:真黄芩用水揉搓后,其色不退,假的揉搓时水变成淡黄色,最后药材发白,成树棍。

31、熟地:看到这,你只需要将你的熟地放在口中嚼嚼,你就知道它含有多少泥砂了。

32、枳实:目前市面上90%都是青皮,枳实白术散的疗效,大打折扣了。

33、仙茅:大多用细白芍,加水闷黑后,加工而成。

34、川牛膝:掺假太多,常见的用牛蒡跟掺假,想要买到正品,很罕见。

第一条: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通常我们对这句话的理解为:痰的产生主要与肺、脾两脏有关。

肺主呼吸,调节气的出入和升降。

当邪气侵袭肺时,容易导致肺内的津液凝聚成痰。

脾主运化,即消化和运送营养物质至各脏器。

如果湿邪侵犯人体,或思虑过度、劳倦及饮食不节,都能伤脾而使其失去运化功能,造成水湿内停凝结成痰。

那么我们应当想到,脾失去运化功能,造成水湿内停,水湿内停应当为水饮才对,水饮与痰湿是不一样的,水饮只有经火炼,方能成痰。

让我们来复习一下脾的功能:(1)脾主运化脾主运化,运,指运输;化指吸收消化。

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把饮食物转化为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并将这些对人体有用的营养物质吸收、输送到需要部位的生理功能。

①运化水谷:脾对饮食物的运化运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饮食物在进入胃以后,要靠胃的“腐熟”和蠕动,将食物变成粥样食糜,通过幽门及十二指肠后进入小肠,而这个过程必须依靠脾气(功能)的帮助,才能完成。

第二阶段是:食糜到达小肠后,通过小肠的“化物”功能,对食糜进行“泌别清浊”,从而分解成对人体有用的营养物质和无用的糟粕,以彻底地对饮食物进行消化。

而这个消化过程,也必须靠脾的健运功能才能完成。

第三个阶段是:帮助肠道吸收饮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胃肠道通过脾气的帮助,在完成对饮食物的消化和“泌别清浊”后,饮食物经过消化所分离出的营养物质,还需要通过胃肠道进行吸收,然后才能输布到全身,以供人体所需。

这一过程也必须依赖脾气的运化功能才能完成。

因为脾脏具有消化饮食,吸收并输送饮食物精微物质的运化功能,而营养物质又是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需,也是气血津精生成的重要物质来源,所以《内经》中认为脾是“后天之本”,气血生成之源。

这与自然界中的“土”能养育万物是相通的。

②运化水液:脾在运化水谷,输送精微的同时,还具有运化水液的功能。

脾主运化水液,是指脾有吸收、输布水液,防止水液在体内停滞过多,以维持人体内水液相对平衡的作用。

所以,脾维持水液相对平衡功能,又称为运化水湿。

饮人人体的水液,经过脾的吸收及输布作用而达到身体的各个部位,起到滋养、濡润的作用。

与此同时,脾脏又将人体代谢后多余的水液,及时转输到人体的肺脏和肾脏,并通过肺的宣发与肃降功能以及肾的蒸腾气化作用,通过汗液、尿液、呼吸、大便而排出体外。

(2)脾主升清。

脾主升清亦称之为“脾气主升”。

升,就是上升。

清,是指饮食物中的精微物质。

因为脾主运化,饮食物进入胃以后,经过脾的消化、吸收和输布等作用,将饮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及津液运送到心、肺、头、面、目,并通过心肺的推动及宣发作用而变化生成人体营养的必需物质,以滋养全身。

从复习中我们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脾脏具有协助胃消化饮食、协助小肠泌别清浊、并将饮食物精微输送到全身;2、脾有吸收、输布水液,维持水液相对平衡功能,将人体代谢后多余的水液,及时转输到人体的肺脏和肾脏,并通过肺的宣发与肃降功能以及肾的蒸腾气化作用,通过汗液、尿液、呼吸、大便而排出体外。

3、将饮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及津液运送到心、肺、头、面、目,并通过心肺的推动及宣发作用而变化生成人体营养的必需物质,以滋养全身。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脾要将水液及营养成份上输到肺,通过肺的宣发和肃降来代谢。

那么,当邪气侵袭肺时,导致肺内的津液凝聚成痰,肺的宣发和肃降功能失常,脾所上输的精微物质和水液就不在是精华了,而成为肺负担,好比肺中痰液还没有清理干净,脾又不断的上输水液,造成产生新痰的来源。

这才是脾为生痰之源的本意。

临床中碰到痰多的病人,有些医生认为痰多是脾虚造成的,治疗中采用四君子健脾,加上清肺化痰的药,自认为万无一失,其实四君子健脾,加强了脾向肺输送输送水液的功能,加重了肺的负担,痰液越来越多。

总是干净不了。

痰多的治疗,敛脾是关键,即收敛脾气,使其上输的功能减弱,向四周,向下的输送加强,敛脾的同时配合健脾利湿、健脾燥湿的药,这样从源头上减轻肺的负担,然后稍加清肺化痰之药,治疗痰证起效很快。

敛脾的常用药有芡实、白莲子、苍术......第二条: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语出《素问·至真要大论》.为病机十九条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