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告白》赏析
告白电影深度解析

告白电影深度解析
告白电影深度解析
1. 剧情简介:讲述女高中生苍井空的告白以及周边人物的故事。
在告
白的背后却隐藏着一个黑暗的秘密。
2. 主题分析:该片主题为复仇和爱情。
女主角通过告白达成了她的复
仇计划,而男主角则通过接受女主角的告白,感受到了爱情的温暖。
3. 形式分析:该片穿插了多个时间段的剧情,通过多个视角的叙述使
得故事更加跌宕起伏,也更加引人入胜。
4. 角色解析:女主角苍井空是一个很有勇气的女孩,她通过告白实现
了她的复仇计划。
男主角桥本桥则是一个善良且懦弱的男孩,他在经
历了苍井空的告白后,也逐渐变得更加勇敢,学会了面对现实。
5. 意义分析:该片告诉人们,要学会勇敢面对自己的感情,面对现实。
同时也告诫人们,那些让人心动的感情,很可能会隐藏着一些黑暗的
秘密,因此也要保持警惕。
6. 电影结尾:电影的结尾,苍井空被警察抓获并被判刑,而桥本桥则
带着一份受伤和思考上了同一班车,电影结束。
7. 电影意义:电影让人们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内心的感情和情感,以
及一些人心中隐藏的复仇心理。
这部电影不仅仅关注了爱情和复仇,更是关注了人性的复杂和丰富。
《告白》影评

《告白》影评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以暴制暴”的故事,却又不仅仅是“以暴制暴”。
它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主题,引发了人们对正义、复仇、法律与人性的思考。
影片中的女老师,为了给死去的女儿报仇,对犯了罪的少年们展开了一系列复仇行动。
她的手段高明而残忍,让急于证明自己的少年 B 陷入了自我怀疑,并最终亲手杀死了自己的母亲;让 A 失去了最在乎的母亲的关注,体验到了生不如死的痛苦。
这种复仇方式看似极端,但却让观众感受到了一种畅快和解气。
然而,“以暴制暴”真的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吗?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更倾向于采取温和、包容的态度来处理矛盾和冲突。
这是因为世间之事并非非黑即白,很多情况下,善恶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需要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判断。
同时,我们也担心“以暴制暴”会引发更多的暴力和冲突,让事情变得更加复杂和不可控。
电影中的女老师,她的复仇行为是基于对法律的失望和对少年们恶行的愤怒。
她认为现存的法律制度无法有效地惩罚犯罪少年,而当事人也没有表现出丝毫的悔改之意。
因此,她选择了自己的方式来进行复仇,希望能够让少年们感受到痛苦和悔恨。
然而,这种行为也引发了人们的争议和思考。
有人认为她是正义的化身,为女儿讨回了公道;也有人认为她的行为过于极端,违反了法律和道德的底线。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面临着类似的选择。
当我们看到不公正的事情发生时,我们是应该选择沉默和忍受,还是应该挺身而出,维护正义?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
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选择,这取决于他们的价值观、道德观和个人经历。
然而,无论我们做出怎样的选择,都应该在法律和道德的框架内进行。
法律是社会的底线,是维护公平和正义的重要保障。
我们不能因为个人的情感和利益而违反法律,否则就会陷入混乱和无序。
同时,我们也应该保持一定的道德底线,不能因为追求正义而采取过于残忍和极端的手段。
此外,电影还揭示了家庭教育在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少年们的犯罪行为,很大程度上源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和家长的放任自流。
《告白》电影影评

《告白》电影影评影片以平静的色调、安静的对白开场,穿插着血液的温度和嘶叫的绝望,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
其中极美的云游动的天空镜头,灰蓝的、游动的、散发光芒的天空,被雨水洗净,翻动着美丽的色彩,然而面对如此广阔的蓝天,观众却感受到了最深的绝望和残忍的人生。
这是一场比大逃杀更现实的游戏,没有规则,只有胜者为王,败者为寇。
影片中的人物,无论是优子、直树还是修哉,都在内心的挣扎中痛苦地煎熬着。
优子以惩戒者的身份出现,却也是一个无法走出内心困境的迷途者。
她的行为看似大义凛然,实则是内心两个自我的斗争,她最终输给了自己的黑暗面,无法克制地将痛苦施加在别人身上。
影片通过这一情节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当面对内心的黑暗时,很多人都会选择屈服,而不是战胜它。
直树和修哉是影片中的两个主要少年角色,他们的行为和心理都展现出了人性的复杂性。
直树是一个看似冷漠的孩子,他的内心深处却隐藏着对母亲的深深怨恨。
他无法接受母亲的忽视和偏爱,于是将自己的痛苦转移到了别人身上。
而修哉则是一个拥有强烈求知欲和创造力的孩子,但他的成长环境却让他产生了扭曲的心理。
他渴望得到关注和认可,但却总是用错误的方式来表达自己,最终走向了犯罪的道路。
这两个孩子的故事揭示了社会环境对孩子成长的重要影响,也让观众深刻地认识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影片中的其他人物也都有着鲜明的个性和复杂的心理。
渡边老师是一个负责任的教师,但他在面对学生的问题时却显得有些无奈和无力。
下村优子是一个单亲妈妈,她对自己的儿子桥本直树有着深深的爱,但她的教育方式却有些极端。
森口悠子是一个神秘的女人,她的复仇计划让整个故事充满了悬念和张力。
这些人物的存在丰富了影片的内容,也让观众更好地理解了人性的复杂性。
整部影片以冷色调拍摄,营造出一种压抑、浑浊的氛围,与影片的主题相得益彰。
开场欢快的“When I feel lonely”和结尾悠扬的钢琴曲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更是凸显了人物内心的挣扎和痛苦。
《告白》影评

《告白》影评《告白》并非一部文艺小清新爱情电影,相反,它是一部略显沉重的作品。
影片主要围绕森口悠子展开,她是一位老师,也是影片的线索。
在影片开头,我们看到森口老师在她所带的初一班级的结业礼上,对她那群顽皮不羁的学生进行了一场特别的“告白”。
她的四岁幼女被法官判为意外失足落水,但她心知肚明,这是班上的两名男生杀害的。
由于《少年法》对14 周岁以下的少年有保护,她决定放弃为女儿翻案,而是选择以自己的方式进行报复。
她谎称那两名男生喝下的牛奶已被她注入了艾滋病人的血液。
渡边修哉是杀人凶手之一,也是主犯。
他渴望自己的才能得到他人关注,这种渴望已经达到了疯狂的程度。
为了引起母亲的注意,他不惜杀死了唯一真正理解他的女生北原,甚至计划用炸弹炸死全校无辜的人,认为这样才能登上头条,名留青史。
修哉的行为反映出,父母中任何一方的关爱缺失都可能导致少年心态的不良发展。
如果身为优秀化学家的母亲对小修哉的要求不过高,多些鼓励而非责骂,多些陪伴而非离婚,或许他也能成为杰出优秀的少年。
下村直树是另一个杀人凶手,相对修哉来说,他的命运更为悲剧。
由于木讷而在班上没有朋友,修哉带有目的的亲近让他感到开心,于是他成为了修哉的帮凶。
然而,当他知道修哉对他的真实看法后,一气之下将原本只是昏迷的四岁女孩扔进了游泳池。
得知自己喝了带毒血的牛奶后,原本温和的他突然变得暴躁,整天躲在房间里,不洗澡,也不肯面对自己的母亲。
在他简短的告白中,我们听到他说:“我每天很用力地清洗用过的东西,是因为害怕妈妈被传染。
而我从来不清洗自己,是因为脏乱的头发、发臭的身体、长长的指甲才能让我感知到自己还活着,我不知道自己是否还活着……”这些话语出自一个不满 14 岁的男孩之口,令人痛心。
他只是想得到他人的认可,证明自己不是胆小鬼,却陷入了恐慌之中。
其实,做自己就好,每个人都有缺点,这才是完整的人。
尽管故事充满黑暗,但电影的拍摄风格却清新独特,其中不乏许多唯美的镜头。
《告白》电影影评

《告白》电影影评中岛哲也的镜头下,天空总是弥漫着压抑的沉重。
在那灰蒙蒙的云层下,学校的楼顶显得如此单薄、孤立而又绝望。
在豆瓣的评论区,我看到有人说,《告白》最震撼他们的,是那些孩子们。
然而,在我看来,身为教育工作者,这部电影里的例子虽然纯属虚构,却极端地反映出了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情况,就如同镜子一般,折射出人心深处那深不见底的险恶。
在这部电影中,那些有病的孩子们,一个在母亲的溺爱下长大,无法正视自己的无能与懦弱,却又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现实与期望之间的落差,这足以让他们陷入万丈深渊;而另一个,则是一直活到最后的那个天才儿童,他有着病态的恋母情结,却被母亲抛弃,一生都渴望着早已远走高飞的母亲能拥抱自己的身体。
孩子们是无辜的,然而,他们却犯下了杀人放火等种种恶行。
那么,究竟该由谁来为此承担责任呢?教育者的最大失败,就在于他们总是将孩子们的问题简单地归结为“孩子”,即永远将问题简单化归因。
“他还小,他还不懂事;孩子们的事嘛,长大了自然就会好的;小孩子的问题,你去管那么多干什么?”无论是家长、学校、教师,还是其他任何人,一旦持有这种观点,就注定要在教育上遭遇失败。
电影中的杀人犯们,都是家庭教育的牺牲品。
有些母亲,对自己孩子身上的不足视而不见,总是自欺欺人地营造出“我的孩子是世界第一”的假象,让孩子在走出家门后,立刻面对巨大的落差,在人群中迷失方向,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为什么没人注意我呢?在妈妈的眼里,我不是最优秀的吗?”直树的困惑,也是许多孩子的困惑。
这是因为父母的教育失败,他们没有给孩子一面镜子,让他们能够照见他人,只能照见自己。
学习失败,交友失败,在青春萌动的岁月里,最可怕的是自尊的崩塌。
没有一技之长可以吸引他人的关注,只能默默地呆在角落里。
在中学校园里,落单的孩子是最危险的,因为这意味着他们要独自对抗整个团体。
想要成功吗?那就做些能让人惊讶的事情吧。
与这些“愚蠢”的母亲相反,世上还有一些是精英分子的女性。
《告白》隐藏在真相背后的痛苦与悔恨

《告白》隐藏在真相背后的痛苦与悔恨电影《告白》是一部由中岛哲也执导的日本心理悬疑片,于2010年上映。
影片以一个学校发生的离奇谋杀案为线索,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真相背后隐藏的痛苦与悔恨。
通过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人物刻画,这部电影引发了我对于道德、责任和自我救赎的思考。
影片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采用了多角度的视角和时间跳跃的手法,将故事逐渐拼凑成一个完整的谜题。
这种叙事方式使得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不断猜测和思考,加深了观影的参与感。
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故事,都有自己的痛苦与悔恨,而这些故事和痛苦又相互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错综复杂的人性画卷。
导演通过这种叙事方式,成功地将观众带入了电影的世界,让观众在寻找真相的过程中与角色们共同体验痛苦与悔恨。
影片中的角色形象鲜明,个性各异。
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秘密和痛苦,而这些秘密和痛苦又是彼此交织在一起的。
主人公橘在电影中扮演了一个复仇者和受害者的角色。
她的告白引发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最终导致了一场悲剧的发生。
橘的痛苦和悔恨源于她无法原谅自己的过去,她为了复仇而不惜一切代价,却最终发现自己也成为了伤害他人的凶手。
橘的角色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的复杂性和矛盾性让观众对于人性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影片中的道德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每个角色都在面临道德抉择时陷入了困境。
他们都有自己的理由和动机,但却无法摆脱道德的束缚。
橘为了复仇而选择了杀人,她的行为虽然是出于对于正义的追求,却也让她陷入了无尽的痛苦之中。
而其他角色也都在道德的边缘徘徊,他们的选择和行为都受到了道德的限制。
这让我不禁思考,道德到底是什么?是社会对于个体行为的规范,还是个体对于自己行为的约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又该如何面对道德困境?除了道德问题,电影还探讨了责任和自我救赎的主题。
每个角色都在承担着自己的责任和后果,他们都在寻找救赎的道路。
橘为了救赎自己的过去而选择了告白,她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为自己和他人赎罪。
告白 影评

告白影评
《电影告白》是一部令人心潮澎湃的作品,它深刻而真实地展现了人性的复杂
性和矛盾性。
从情感上讲,这部电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引发了我对生活、对爱情、对人性的思考。
首先,电影中的角色塑造非常立体,每个人物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和独特的性格。
尤其是女主角的内心独白,让我感受到了她的坚强和脆弱,她的爱与恨,以及她对生活的执着和绝望。
这种真实的情感表达让我产生了共鸣,让我感觉到自己也曾有过类似的经历和情感。
其次,电影的叙事手法非常出色,通过回忆和现实的交错展现,让故事更加生
动和引人入胜。
我在观影过程中时而感到心痛,时而感到愤怒,时而感到感动,这种情感的起伏让我对电影的情节和人物产生了更深的理解和关注。
最后,电影中的主题和思想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爱
情和复仇的故事,更是对人性的探讨和对社会现实的反思。
通过女主角的经历,电影让我思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对于伤害和宽恕的理解。
这种深刻的主题让我在观影后久久不能忘怀。
总的来说,《电影告白》是一部令人震撼的作品,它不仅在情感上打动了我,
更在思想上引发了我的共鸣。
我相信这部电影会成为经典,它会一直陪伴着观众,引发更多的思考和情感共鸣。
《告白》影评

《告白》影评《告白》是一部在内容与形式上均具独特风格的电影。
日本电影以其极端黑暗的风格而著称,相较于欧美,日本人更像是操着手术刀,在阴森寒冷的密室解剖人体,精准而利落,伴随着划过骨骼的“吱嘎”声和划破肌肉的“嗞嗞”声,让人刻骨铭心。
该片的摄影和音乐都非常出色。
阴暗是主色调,无论是室内还是室外,都给人以逼仄、苍凉和寒意聚拢的阴森恐怖之感。
而轻声舒缓略带欢乐的音乐与之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强烈的反差进一步加重了影片的负面气息。
摄影方面,画面干净简洁,光影分布经过精心设计,人物布局和数量恰到好处,与内容紧密结合,没有多余之处。
此外,人物着装统一为校服,既简洁素雅,符合画面“干净”的要求,又与影片的色调和氛围基调相契合,同时也便于光影分布,单调的颜色和款式增加了观众观影时的紧张不安感。
然而,这部影片最引人注目的并非其形式,而是其所展现的内容。
很少有电影能像《告白》这样深入挖掘人性的阴暗面,即使是日本也为数不多,如《白夜行》《燕尾蝶》《梦旅人》《关于莉莉周的一切》等,而国内残酷青春电影的代表《青红》《十七岁的单车》与之相较则相形见绌。
《告白》通过线索交织的方式全面展现了青春期孩子内心深处的阴暗。
这或许只是人性中尚未完全褪去的动物性的体现,无论是孩子还是成年人都在所难免,只是成年人隐藏得更深,表现手法更为婉转。
正如婴孩为了想要的玩具打架,学生时代有孤立、为了名次和荣誉使用小伎俩等现象,成年后我们为了工作、职称、荣誉、薪资、机会等用尽手段、耍尽心机。
只是孩子的手段往往拙劣而明显,而成人则可以深藏不露。
当然,《告白》中的人和事是比较极端的,但仔细回想一下,生活中也不乏这样的极端事例。
记得我初中时,有些男生喜欢用下流污秽的语言侮辱女生,大多数女生只是打打闹闹,而有些女生却因此留下了心理阴影。
更极端的是,当时同校有一名男生残害了一只受伤落单的小雏鸟,那只刚出生不久、眼未开、有着嫩黄色小嘴的雏鸟被断肢后奄奄一息。
如今,我们不时在报端看到少年极端犯罪事件,这让人感到诧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电影《告白》的少年犯罪心理
现今社会,青少年犯罪的问题屡次发生,也成为当今社会热议的话题,《告白》这部电影,揭露了人性的丑恶面,把人的犯罪心理活动以直白的方式呈现在荧屏上。
影片讲述了未婚妈妈初中女老师森口悠子的6岁女儿溺死于学校的游泳池,而凶手竟是自己班级两个年仅13岁的男孩。
依据日本的法律,13岁的少年犯罪甚至杀人不必承担法律责任,两个男孩在犯罪之后丝毫没有悔意和罪恶感。
痛失爱女的森口老师在极度悲伤和愤怒的情况下辞去了教师的职位,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开始了“复仇”。
影片运用了光影技法,紧绷的剧情、阴郁的氛围,精准的镜头,凌厉的剪辑,张弛有度的节奏、恰如其分的配乐……片中有着许多暗喻隐喻的手法,如多次出现的天空景象,片中的天空常常是阴霾氤氲的,即使偶尔露出一点光,那也是被四周的云气所包围着的,仿佛预示着人物内心的阴抑和事件的纠缠。
整部剧容易使人处于高度集中精神的状态,害怕错过某一瞬间,令人不自觉地深呼吸。
很难形容电影有多锐利,只隐约感到它一刀切开人们内心底层对世界的困惑,将所有黑暗的秘密沿着人性底层,一层又一层的切开。
剧中的渡边修哉,修哉的告白充满了狭义,自利,纯主观视角。
他自私地爱着他母亲,这让他自己一直在痛苦中挣扎,直至扭曲。
他母亲从小讨厌他,早早就离开他,后来班里的女生北原美月走进他的生活。
在他心里母亲的位置是无法替代的,他无法容忍美月在自己心里的重要性,最后无法容忍美月的存在,将她杀死。
自己做了触电钱包,第一时间拿去展示给老师看,结果没得到称赞,得到的是老师以肤浅谣言为自己下的定义。
在老师向修哉质问事情时,他直接全盘托出,彰显自己的自大。
直树是个典型自闭的孩子,他的告白里充满了幼稚的言论和愚蠢的借口。
这份幼稚不同于修哉,而是寻求存在感的卑微的寄生虫。
而他母亲对他极度的溺爱,直树要退团,他母亲来帮;直树杀人了,他母亲来反驳;直树不去上学,还有他母亲呢;直树的身体太脏了,他母亲来擦干净;直树在便利店弄脏了东西,他母亲来买。
直到直树说出了艾滋的事情之后,自以为了解孩子的母亲才受到当头的一棒。
直树的母亲的告白里充斥着她对直树的盲目的溺爱。
她是单亲母亲,很多事情都无人诉说,唯一的倾诉对象是她的日记本。
在死之前,她一直坚持在写日记,日记所呈现出了她的想法,也透露出了她的无助。
北原美月,片中唯一一个真正思考,真正反省的人,美月这样的洞察人意,她了解修哉,知道太多修哉内心的东西,在森口的面前仍然在主观的、自私的为修哉辩护。
而且还不断的融入到修哉的生活。
但是她选择的对象错了,修哉并不领她的心意。
美月的告白很直观,作为片中的一条明线,如同脊梁一般链接其中,她直接影响到修哉,班级同学,森口老师的心理变化过程。
告白其实就是内心的独白,每个人心里都是有秘密的。
A同学和B同学就像一面镜子里外的两个人,截然相反却又是一样。
这样的统一性源于母亲都不关心自己,只是一味的按照自己的要求去要求儿子,没有正确的引导,殊不知他们内心真正的想法,也没有给予他们反抗的空间,这样很容易引发心理的逆反,从而去做自己无法想象的事情,因此社会上出现很多少年犯罪的案子。
这也是其中的原因。
影片中犯罪的两位同学,一位是到冲出教室到厕所里狂笑,他觉得他终于可以死了,剧中他还把向他示好的女班长杀死了,并肢解放在冰箱里;而另一位,疯了。
在家里从此不去上学,不洗澡,不吃饭,做出了超出自己承受范围的
事情,最后连自己的母亲都杀死了。
这世界没有绝对的好人和坏人,无论害人者还是被害者,其实都是邪恶和正义的矛盾体。
女老师并没有真的放了参杂艾滋病血液的牛奶给那两个学生喝,在我看来,她是想以她的方式去让他们明白,他们真的做错了。
而不能因为杀害了无辜的孩子,还安逸的活着。
做任何事都是需要付出代价的,等同的代价虽然残酷,但那就是一种叫做惩罚的东西。
无论你接受与否,自己的心里迈不过去,就会疯掉,迈不过去,就会更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