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讲心灵管理--对人生的思考

合集下载

稻盛和夫《心灵管理》读后感

稻盛和夫《心灵管理》读后感

稻盛和夫《心灵管理》读后感--读稻盛和夫《心灵管理》有感英国哲学家站莫斯。

埃伦有一本著作《原因和结果的法则》,如此述说心灵管理:人的心灵像庭园。

这庭园,既可理智地耕耘,也可以放任它荒芜,无论耕耘还是荒芜,庭园院不会空白。

如果自己的庭园里没有播种美丽的花草,那么无数杂草的种子必将飞落,茂盛的杂草将占满你的庭园。

出色的园艺师会翻耕庭园,除去杂草,播种美丽的草花,不断培育。

如果我们想要一个美好的人生,我们就要翻耕自己心灵的庭园,将不纯的思想一扫而光,然后栽上清纯的,正确的思想,并将它培育下去。

我们选择正确的思想,并让它在头脑里扎根,我们就能升华为高尚的人。

我们选择错误的思想,并让它在头脑里扎根,我们就会坠落为禽兽。

播种在心灵中的一切思想的种子,只会生长出同类的东西,或迟或早,它们必将开出行为之花,结出环境之果。

好思想结善果,坏思想结恶果。

每次读完这段话我都会陷入深思,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如何度过这段有限的人生才是正确的?看着周边的同事和朋友,热心关注于养生节目,养生书籍,或者因为单位的某一次体检项目不合格,眉头紧锁,忧心忡忡,我就在想,难道健康管理才是最重要的吗?有时候和朋友小聚,谈论最多的就是谁谁又有什么项目,又考了什么证书,又赚了多少钱,瞧人家多聪明,多能干,多有出息,那一刻我又会不经意的问自己,难道才智管理最重要吗?其实细细想想,我们哭着降临这个世界,来的目的就是忍受人间的凄苦,品尝人生五味。

我们笑着离开这个世界,就是因为我们经历过这段旅程,然后释然、顿悟后离开。

来时分文没有,走时无牵无挂。

来到这个世上走了一趟,能留下的也许就剩下灵魂了。

而所谓的灵魂其实不就是心灵管理吗?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

儿时的我们单纯的像一张白纸,那时的行为就是“人何为正确”,世界要么是黑的,要么是白的,对于人的区分只有好人与坏人。

渐渐地我们踏入这个社会,看见的,听到的,内心想到的逐渐成为“自我”。

一切出发点都以“自我”为中心,能否升官发财,能否名利双收,能否对自己有利。

稻盛和夫:对待人生的态度,决定人生的高度

稻盛和夫:对待人生的态度,决定人生的高度

稻盛和夫:对待人生的态度,决定人生的高度作者:稻盛和夫真挚的人生态度,胜过一味贪图安逸的生活方式迷失了人生的目的,一味追求霎时间的欢愉,抱这种人生态度的年轻人正在增加。

他们为什么而工作呢?为了赚取薪水,以供休闲娱乐之用。

但是,过不了多久,他们就会感觉空虚甚至厌倦。

安逸的生活方式,开始时或许会让人觉得轻松愉快,但结果却很难让人感到充实满足,人总会追求更高层次的生活目的。

不管时代如何变迁,人的本质不会改变。

人心思善,人总要追求进步,总想给后人留下永久性的、有价值的东西。

“全力投入工作,对社会对世人做出贡献,我就会感到幸福。

”谁都期望度过这种充实而满足的人生。

或许有人不同意这种生活态度,但我从心底相信,这种真挚的人生态度胜过一味贪图安逸的生活方式。

人生阅历丰富的人能够理解我的人生观。

但是很遗憾,许多年长者在将自己的人生观与年轻人分享时,表现出犹豫不决:“时代变了,年轻人已经听不进这类陈旧的说教,所以还是不说为好。

”但是我相信,只要是肺腑之言,只要话语中充满真心诚意,照样可以引起几乎所有人的共鸣。

追求卓越战胜自己,要用强大的意识超越障碍一个学生头脑不是很聪明,但非常用功,以优异成绩毕业。

另一个学生头脑很聪明,不用功照样轻松毕业。

后者评论前者说:“那家伙拼命死读书,成绩好有什么了不起,我要是认真起来,他才不是我的对手呢!”毕业之后踏上社会,看到前者获得成功,后者又用“那家伙学生时代并不怎么样,我可比他强多了。

”这样的话来贬低同学。

言下之意,自己的能力比成功者更强,更大的成功应该属于他自己才对。

事情果真如此吗?拼命死读书,意味着少玩乐,少看电视,少追求眼前的快乐,意味着必须战胜自己。

同样,事业上获得成功,也意味着必须抑制贪图享乐的欲望,全身心投入工作。

战胜自己,需要强大的意志。

在评价人的能力的时候,应该把意志的强弱考虑进去。

意志软弱、回避与自身作斗争、一味选择安逸,这种人的能力应该归于低劣。

如果你想追求卓越,一定要肯超越障碍,而最大的障碍就是追求安逸的惰性。

稻盛和夫思考人生 心灵管理观后感

稻盛和夫思考人生 心灵管理观后感

稻盛和夫思考人生心灵管理观后感篇一稻盛和夫思考人生心灵管理观后感最近读了稻盛和夫的《思考人生心灵管理》这本书,哇塞,真的给了我超多的启发!一开始,我可能觉得这书不就是那些老生常谈的大道理嘛,能有啥特别的?但读着读着,我发现自己大错特错!稻盛和夫先生的智慧就像一道光,照亮了我心里那些阴暗的角落。

他说,我们得用心去管理自己的心灵。

这让我想到了自己,有时候我觉得自己的心就像个菜市场,乱糟糟的,各种想法和情绪在那里吵吵闹闹。

也许我应该像整理房间一样,好好整理整理自己的心。

我觉得吧,人生就像一场马拉松,有时候我跑着跑着就累了,想放弃。

可稻盛和夫先生告诉我们,不能这样!要坚持,要相信自己能跑到终点。

但话说回来,坚持真的就那么容易吗?我也怀疑过自己,我真的能一直坚持下去吗?书中还提到,要有一颗感恩的心。

我想想,好像还真是这么回事儿。

我总是抱怨这抱怨那,却很少去感恩我已经拥有的东西。

难道我不该对每天能吃饱饭,有个温暖的床睡感到感恩吗?不过,我也在想,心灵管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太难啦!我能真的改变自己吗?也许能,也许不能,谁知道呢?但不管怎样,这本书让我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这已经是个不错的开始啦,不是吗?篇二稻盛和夫思考人生心灵管理观后感嘿,朋友们!今天我想跟你们聊聊我读稻盛和夫《思考人生心灵管理》的感受。

你们说,人生到底是个啥玩意儿?读了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好像有点明白了,但又好像更糊涂了。

稻盛和夫说要管理好心灵,可我的心灵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根本不受控制啊!有时候我想,我要是能像他说的那样,拥有坚定的信念和积极的心态,那该多好。

可现实是,我总是被一点点困难就打倒,然后开始怀疑人生。

比如说考试没考好,我就觉得自己是不是根本就不是读书的料,我这心灵也太脆弱了吧?不过呢,书里也说了,要学会从失败中吸取教训。

我就在想,我这一次次的失败,到底能让我学到啥?难道就是让我知道自己有多差劲?这也太打击人了吧!还有啊,说要怀着感恩的心去生活。

稻盛和夫的心法读后感6篇

稻盛和夫的心法读后感6篇

稻盛和夫的心法读后感6篇稻盛和夫的心法读后感1 初初怀揣着好奇与尝试的心态加入读书会,读从略读《心灵管理》到《稻盛和夫自传》,开始我以为成功的稻盛先生所说的心灵管理只是成功人士对成功必然的一种解释,读了此书后渐渐地被稻盛先生的经历所震撼,或许是被那种在各种挫折过程中那永不放弃的精神,经历百般磨难后所展现的谈定与从容所震撼,让我由心底里生出敬佩之情。

稻盛先生的光环,给我在这浮躁的社会里的生活又注入一缕希望之光。

稻盛先生的一生充满曲折,勤奋学习的他却在求学的路上屡屡挫败,在学有所成之时却经历战争和经济危机,艰难就业却是在艰苦的环境下苦苦坚守,在创业和经营的过程中也屡次遭遇研发失败、员工躁动、资金匮乏、石油危机、客户流失等等的挫折。

让我想起前辈对我说过的一句话,失败是必然的,成功是偶然的,是的,如果稻盛先生在任何一次挫折前选择了逃避,那么就没有我现在读的稻盛和夫自传。

这是本书中对我影响的一段,引用“人生就是如此的波澜起伏,谁都无法预料未来,既有令人羡慕的幸运降临,也会遭遇到始料不及的失败与考验。

人生的阴晴之分,不是幸运和不幸,而取决于自己的内心。

在困境中绝不能放弃希望,而在取得成功的时候,更需要抱有一颗感恩之心、谦虚之心,必须时刻竭尽所能进取向上。

人如果认识到了这一点,就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

”回想起自己的成长经历,同样经历了很多的挫折与失败,然而我要感谢这些给我造成挫败感的人,因为他们没有把我给毁灭,而是使我变得更强大。

让我想起有首歌叫‘whatdosentkillumakesostronger’,好励志的一首歌。

现在大三了,从大一刚入学到现在,渐渐地体会到:现在绝大多数的年轻人都没有钱,都很渴望成功,他们有着年轻输得起的资本,以各种方式奋斗在各行各业,然而真正对结果满意的却少之又少。

很多人视稻盛先生为榜样,想极力去模仿他成功的轨迹,想学习他那屡败屡战的精神,想学习他那以人为本的管理,我不认为这样做是的,因为那只是学习,而不是设身处地的去经历他所经历的一切。

稻盛和夫《心灵管理》读后感(五篇)

稻盛和夫《心灵管理》读后感(五篇)

稻盛和夫《心灵管理》读后感(五篇)稻盛和夫《心灵管理》读后感篇1大概数了一下,这可能是读的稻盛和夫的第12本书了。

读完之后,整理一个感觉就是对稻盛和夫了解之后,再查漏补缺,补充细节。

比如,西乡隆盛也叫西乡南洲;那个冒着战火劝稻盛和夫的父母送他去读中学的老师叫土井;那个让他读大学的老师叫辛岛;那个给他找到松风工业公司的老师叫竹下寿雄;那个夸他毕业论文不逊于京都名牌大学生的老师叫内野正夫;那个卖了房子给他开公司的人叫西枝一江;那个跟他亦师亦友的人叫宫村久治。

他说,这些人缺了哪一个,都不能有今天的他。

当然,这些感恩可能是他事后回想起来,才如此感激的,那么当时做出如此纯粹帮助他的人,他们的做法要更崇高一些。

文中有两点,我个人非常赞同。

一是很多人重视身体管理,才智管理,却忽略了心灵管理。

心灵管理是幸福的源泉。

其实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幸福来自于心灵。

我们都需要幸福的能力。

也许会有人说,我现在还没有达到那个“物质基础”,而其实,这个物质基础的高低也来自于心灵。

现代社会生存压力很大,就更要求我们时刻经营自己的心灵,坚守该坚守的,在世俗的奢靡中保持头脑清醒。

二是身处适应的“磁场”,才能发挥伟大的力量(p133-p136)。

一个人的能力会因为所处场所的不同而产生巨大的差异。

面临毕业找工作的时候,我逐渐意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

辗转这么多单位做实验,我发现在国有企业中,干活的都是临时工,拿钱多的却是正式工。

所以临时工大都对正式工抱怨不已,这个“磁场”就造就了临时工大都想着何时转成正式工,我也可以“不干活”,却不会想等他成了正式工,也就是成了被下一批临时工抱怨的对象,如此恶性循环。

有一句话说,我们不断成长,面对人情世故,当我们可以对喜欢的'人冷漠,对不喜欢的人笑脸相迎时,也就成了我们当初所讨厌的那种人。

时光转瞬,原来真的如此。

我们做事越来越看重结果,所以实现的时候不再注意方式方法,而是不择手段。

这是因为“世人只关注人成功时的光环”的普世价值观改变了我们成长中最最重要的东西。

稻盛和夫思考人生 心灵管理观后感

稻盛和夫思考人生 心灵管理观后感

稻盛和夫思考人生心灵管理观后感英国哲学家站莫斯。

埃伦有一本著作《原因和结果的法则》,如此述说心灵管理:人的心灵像庭园。

这庭园,既可理智地耕耘,也可以放任它荒芜,无论耕耘还是荒芜,庭园院不会空白。

如果自己的庭园里没有播种美丽的花草,那么无数杂草的种子必将飞落,茂盛的杂草将占满你的庭园。

出色的园艺师会翻耕庭园,除去杂草,播种美丽的草花,不断培育。

如果我们想要一个美好的人生,我们就要翻耕自己心灵的庭园,将不纯的思想一扫而光,然后栽上清纯的,正确的思想,并将它培育下去。

我们选择正确的思想,并让它在头脑里扎根,我们就能升华为高尚的人。

我们选择错误的思想,并让它在头脑里扎根,我们就会坠落为禽兽。

播种在心灵中的一切思想的种子,只会生长出同类的东西,或迟或早,它们必将开出行为之花,结出环境之果。

好思想结善果,坏思想结恶果。

每次读完这段话我都会陷入深思,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如何度过这段有限的人生才是正确的?看着周边的同事和朋友,热心关注于养生节目,养生书籍,或者因为单位的某一次体检项目不合格,眉头紧锁,忧心忡忡,我就在想,难道健康管理才是最重要的吗?有时候和朋友小聚,谈论最多的就是谁谁又有什么项目,又考了什么证书,又赚了多少钱,瞧人家多聪明,多能干,多有出息,那一刻我又会不经意的问自己,难道才智管理最重要吗?其实细细想想,我们哭着降临这个世界,来的目的就是忍受人间的凄苦,品尝人生五味。

我们笑着离开这个世界,就是因为我们经历过这段旅程,然后释然、顿悟后离开。

来时分文没有,走时无牵无挂。

来到这个世上走了一趟,能留下的也许就剩下灵魂了。

而所谓的灵魂其实不就是心灵管理吗?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

儿时的我们单纯的像一张白纸,那时的行为就是“人何为正确”,世界要么是黑的,要么是白的,对于人的区分只有好人与坏人。

渐渐地我们踏入这个社会,看见的',听到的,内心想到的逐渐成为“自我”。

一切出发点都以“自我”为中心,能否升官发财,能否名利双收,能否对自己有利。

稻盛和夫思考人生 心灵管理观后感

稻盛和夫思考人生 心灵管理观后感

稻盛和夫思考人生心灵管理观后感篇一稻盛和夫思考人生心灵管理观后感最近读了稻盛和夫的《思考人生心灵管理》,我这心里啊,那叫一个五味杂陈!说真的,刚开始看的时候,我心里还犯嘀咕:“这能有啥新鲜的?不就是些大道理嘛!”可看着看着,我发现自己错得离谱。

稻盛和夫先生讲的那些东西,就像是一道道闪电,直直地劈进了我的心窝里。

他说,人生啊,可不是一场随随便便的旅行。

咱得有个目标,有个方向,不然就像没头的苍蝇,到处乱撞。

这让我想到了自己,我以前不就是这样吗?整天浑浑噩噩,不知道自己要干啥,也许我就是那只没头的苍蝇!还有他提到的心灵管理,这可太重要了!咱得把自己内心那些乱七八糟的想法收拾收拾,不然心里就像个垃圾场,能过得好才怪呢!我就常常被自己的坏情绪左右,可能前一秒还开开心心的,下一秒就因为一点小事暴跳如雷。

这是不是说明我的心灵管理太糟糕啦?不过,我觉得稻盛和夫先生说的这些,做起来也太难了吧!谁能保证自己时时刻刻都能管住自己的心啊?我觉得自己可能做不到,但是又一想,要是连试都不试一下,那不是太怂了吗?总之,读了这本书,我是又纠结又兴奋,纠结的是改变自己太难,兴奋的是好像看到了一条通往光明的路。

我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真的走上这条路,也许能,也许不能,谁知道呢?但不管怎样,我觉得这本书还是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这就够了,不是吗?篇二稻盛和夫思考人生心灵管理观后感哎呀妈呀,读完稻盛和夫的《思考人生心灵管理》,我整个人都不好了!不是说这书不好,恰恰相反,是太好了,好到让我觉得自己以前活得那叫一个糊涂!你说人生这玩意儿,到底是个啥?稻盛和夫先生说,人生是一场修炼,是不断提升心灵的过程。

我就在想,我这心灵啥时候提升过啊?每天不是忙着吃喝玩乐,就是在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烦恼,我这算哪门子修炼啊?还有那个心灵管理,我以前从来没想过这事儿。

我的心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想咋跑就咋跑,完全不受控制。

结果呢?搞得自己身心疲惫,还一事无成。

稻盛和夫:人生就是提升心智的,磨练自己的灵魂

稻盛和夫:人生就是提升心智的,磨练自己的灵魂

稻盛和夫:人生就是提升心智的,磨练自己的灵魂2010年那年,在日本政府三顾茅庐诚挚邀请下,78岁高龄宣布接手日本航空,作为一个航空门外汉,一年时间,日航做到了三个第一,一个是利润世界第一,一个是准点率世界第一,一个是服务水平世界第一。

仅仅用1年时间就将其扭亏为盈,重回世界500强!这样一位“经营之神”却在退休时将自己的个人股份全部捐献给员工,转而追求更高层的心智提升。

他认为,人生就是提升心智的过程。

这样的超脱,使他拥有俯瞰人生的视野。

稻盛和夫并不认为财富是靠自己的才能得来的,他说如果那样认为的话,他就会去追求奢侈的生活,或许因此就会让自己腐化堕落。

他说,我得到的财富是社会委托给稻盛和夫这个人保管的,应该尽早归还给社会。

谈起人的一生什么最重要?稻盛和夫说:不管你多么富有,多么有名,死亡到来时,只有灵魂可以走向那个世界。

这时候,你一生的辛苦,在多大程度上磨练了你的灵魂,净化了你的灵魂,这才是最重要的。

为了提升心性、丰富心灵,就必须努力工作。

稻盛和夫认为,只有这么做,才能给自己的人生增光添彩。

这一理念,正如稻盛和夫所推崇的王阳明先生所倡导的:越是磨难处,越是修心时。

为了修炼自己的心性,稻盛先生每日坚持六项精进:1、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努力钻研,比谁都刻苦。

而且锲而不舍,持续不断,精益求精。

有闲工夫发牢骚,不如前进一步,哪怕只是一寸,努力向上提升;2、谦虚戒骄。

“谦受益”是中国的古话,意思是谦虚之心换来幸福,还能净化灵魂;3、天天反省。

每天检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是不是自私自利,有没有卑怯的举止,自我反省,有错即改;4、活着就要感恩。

活着就已经是幸福,培育感恩之心,滴水之恩也不忘相报;5、积善行、思利他。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行善利他,言行之间留意关爱别人。

行善积德有好报;6、不要有感性的烦恼。

不要老是忿忿不平,不要让忧愁支配自己的情绪,不要烦恼焦躁。

为此,要全力以赴、全神贯注投入工作,以免事后懊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灵管理对人生的思考大家很累了吧!这两天来,倾听9位塾生精彩的经营体验发表,感受至深。

同时,1800多名塾生认真听讲的神情也让我分外感动,大家拼命记录,生怕遗漏了一句。

这让我再次感受到盛和塾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团体。

面对如此专注的塾生,究竟该说什么呢?我一直在思索。

今天,请允许我以“对人生的思考”为题,就“我们究竟应该怎样渡过自己的人生?”谈谈我的想法。

这个话题,过去我也曾谈及。

我认为人生在世,需要三个方面的管理。

就是健康管理、才智管理以及心灵管理。

在这三者之中,今天我着重讲述心灵管理。

2005年2月在横滨举办的盛和塾关东地区塾长例会上,我谈过这个话题。

今天我以那次讲话为基础,将内容加以改变,重新论述。

人生在世不可或缺的心灵管理心灵管理被忽视如今,人们对健康越加关注,注重健康管理的人越来越多。

许多人每年都接受一次健康诊断和全身体检,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并根据检查诊断的结果,或接受治疗,或控制饮食,努力保持自己的身体健康。

还有不少人或去健身房,或购买健身噐材,或跑步,不仅维持健康,还进一步增强体力。

同时,许多人认识到,仅仅对身体进行管理,仅仅保持身体健康,还不能让人感觉到人生的意义。

所以他们致力于对头脑的管理,或者说才智管理。

比如说,上成人学校,读书,听讲演等等。

在管理身体的同时也管理才智,努力维持、提升自己的才能。

然而,人具备身体、才智的同时还具备心灵。

很多人重视身体管理、才智管理,却忽视心灵管理。

而这个心灵管理对人而言至关重要,但许多人却对这项管理不予关心。

正因为如此,现代人患心理疾病者不少。

烦恼、担忧、不满常在我们心里作祟,我们因而痛苦、焦虑。

加上当今社会竞争激烈,人心中很容易滋生妒忌和憎恨。

而这类心病又会影响到肉体。

例如,精神压力导致胃溃疡,还有高血压、心肌梗塞等疾病,一般都认为,这些疾病都起因于人心中的苦闷和烦恼。

还有,心中的不平不满、恼怒、忌恨等情绪滋长蔓延,就可能患上忧郁症等精神疾病。

如果这种心灵的荒废进一步加剧,还会引发家庭暴力、虐待儿童,甚至导致自杀。

我认为,人们一味强调健康管理的重要性,只在肉体和才智管理上花功夫,而忽略了对心灵的管理,这才是上述现象的根源。

当然,虽然认识模糊,但我们一般也知道心灵对肉体有影响。

然而,正视这个问题,认认真真实行心灵管理的人却非常之少。

进一步说,心灵的影响所及,不仅仅限于肉体,它还对我们的人生带来极大的影响。

或许大家认为,自己心中想什么是随意和自由的。

但实际上,你心中所想会作为现象呈现。

所以保持何种心态至关重要。

为此,在宗教的世界里,非常注重保持心态的平和。

我皈依了禅宗,而坐禅这项修行就是为了保持心境的平稳和宁静。

活跃在20世纪初期的英国哲学家詹姆斯・埃伦,在他的著作《原因和结果的法则》一书中,对于心灵管理,有如下的论述:人的心灵像庭园。

这庭园,既可理智地耕耘,也可放任它荒芜,无论是耕耘还是荒芜,庭园不会空白。

如果自己的庭园里没有播种美丽的花草,那么无数杂草的种子必将飞落,茂盛的杂草将占满你的庭园。

就是说,人的心灵犹如庭院,如果不加耕耘、任其荒芜,不去播种美丽的草花,那就会杂草丛生。

接下来,詹姆斯・埃伦又写道:出色的园艺师会翻耕庭园,除去杂草,播种美丽的草花,不断培育。

如果我们想要一个美好的人生,我们就要翻耕自己心灵的庭园,将不纯的思想一扫而光,然后栽上清纯的、正确的思想,并将它培育下去。

对心灵加以管理,让自己具备正确的思想,那么,在你心灵的庭院里,就会如你所愿,盛开美丽的花草。

如果不修炼心灵,让其放任,那么,你不喜欢的杂草就会疯长蔓延。

两者必居其一。

詹姆斯・埃伦所说的“美丽的花草”,无非是指人生的结果。

想要实现你心中所描绘的幸福美好的人生,那么你就必须对自己的心灵进行管理。

詹姆斯・埃伦用园艺打比方,说明了这个道理。

然后,詹姆斯・埃伦得出如下结论:我们选择正确的思想,并让它在头脑里扎根,我们就能升华为高尚的人。

我们选择错误的思想,并让它在头脑里扎根,我们就会堕落为禽兽。

播种在心灵中的一切思想的种子,只会生长出同类的东西,或迟或早,它们必将开出行为之花,结出环境之果。

好思想结善果,坏思想结恶果。

回顾我自己的人生,正如詹姆斯・埃伦说的一样。

人的心灵决定人生,决定了人一生的结果。

如果这个人是企业经营者,还决定了他的企业的业绩。

可见其作用之重大。

然而,这样的道理却没有人明确地教导我们。

正如前面提到的,几乎所有的人,都没有认识到心灵管理的重要性。

上了年纪后,人们对身体的健康认真管理起来,但对心灵认真管理的人却很少很少。

当下世相纷乱,社会人很多人困惑而不知所措。

我想这一切的根源就在于此。

(心灵管理影响健康,影响心理,影响人生,影响社会—译者) 人的心中“真我”与“自我”在争斗詹姆斯・埃伦看到了人的本质,他规劝说:“请拔除自己心灵这个庭院中的杂草,耕耘庭院,播种自己希望的、美丽的花草,精心地浇灌,施肥,管理。

”我想对詹姆斯・埃伦的话做进一步的简明扼要的说明。

否则,这样的道理很难付诸实践。

我曾给大家讲过,人的心灵构造可以看作是以真我为中心的多层同心圆,真我的外面是自我、感性、知性。

但是,心灵的中心同居着“真我”与“自我”,这两者在争斗。

我认为,这样的描述易于让我们理解人心的本质。

所谓“真我”,它充满着爱、真诚与和谐,它可以用真善美这个词来表达,它美好无比。

天台佛教中,有“山川草木悉皆成佛”的说法。

山也好、川也好、草也好、木也好,森罗万象,世间万物,皆驻宿着佛性。

这个世上,不管是生物还是无生物,全都像佛一样,都具备优雅的、满怀慈悲的、关爱他人的高层次的心灵。

我将这种佛心称作真我。

与这种高层次的“真我”相对应,所谓“自我”则是基于本能的,就是说,只要对自己有利就好。

比如憎恶、嫉妒、贪婪、虚荣、猜忌,还有自恋等表现。

如果说“真我”是高层次的自我,那么“自我”就是低层次的自我。

同时,也可以把“真我”称为利他之心,把“自我”称为利己之心。

利他之心就是关爱、救助他人之心;利己之心就是只要自己好就行的自私自利之心。

每个人身上都同居着这两种心。

这就是我们的心灵。

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诗文中有如下描述:我只身来到神的面前。

可是,那里已经站着另一个我。

那个暗黑中的我,究竟是谁呢?为了避开他,我躲进岔道,但是,我无法摆脱他。

他公然在大道上迈步,卷起地面的沙尘。

我谦恭地私语,他高声地复述。

他是我身上的卑微的小我,就是自我。

主啊,他不知耻辱。

我却深感羞愧。

伴随这卑贱的小我,我来到您的门前。

泰戈尔的诗中描述了丑恶卑贱的自我和纯洁美丽的真我,这两者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同居。

所谓心灵管理,就是抑制“自我”,让“真我”呈现对我们心中利己的自我不予抑制,就会糟蹋了我们宝贵的人生。

那么,将这种低层次的自我当作杂草一样连根拔除不就行了吗?但事情并不如此简单。

实际上,正因为有了“自我”,我们才能生存。

仅靠纯洁美好的自我,人无法生存于世。

比如,为了生存,自己要多得多占的贪欲,为了保护自己,要顶撞对手的怒气,这些都是造物主赋予人的生存的本能。

没有了这种本能,作为生物,人无法维持自己的生存。

还有一些事例,比如名誉欲、权势欲,乃至种种的怨恨,这类占据心中的低层次的“自我”,成为某些人们生存下去的动力和活力。

然而,这种“自我”尽管为生存所必须,但低层次的“自我”决不可以过度膨胀。

用泰戈尔的诗来解释,就是不能让那个卑贱的自我成为支配心灵的主角。

如果低层次的“自我”成为主宰,人生必然遭遇挫败。

在这里点名批评未免失礼,我们见过很多像堀江贵文这样的人物,犹如彗星出现在天空,一时成了时代的宠儿。

可不久他就夸口说:“只要有钱,什么都能干成”,傲慢不逊。

果然,好景不长,很快他们就从舞台上销声匿迹。

这是因为他们沉醉于一时的成功,忘却了谦虚,放任心中那个利己的自我肆意妄为的结果。

为了避免这种状况的出现,就必须对心灵加以管理。

刚才讲过,人的心中同居着“真我”和“自我”。

这里的要点是:“自我”即利己心具有专横跋扈的特性,一旦放任不管就会膨胀,以至将“真我”即利他心逼至角落。

实际上,我们在判断事物的时候,往往以得失或面子等等作为判断的基准。

很少能用“为他人好”的利他之心进行判断。

在这一点上,即使是长期修行的僧人等专门磨练过自己品格的人也一样。

另一方面,基督劝人说:当人打你右颊时,你把左颊也让他打。

而佛陀提倡对怨恨报以微笑。

能达到这种境界的人,是因为美好的、优雅的利他之心占据了他心灵的大部分空间。

我们是凡人,成不了基督或佛陀。

而为了生存,最低限度的“自我”即利己心乃是必须。

“自我”多少要一些,但又必须让“真我”在心中占据主要阵地。

要做到这一点,就非抑制“自我”不可。

注视自己的心态,当只要对自己有利就行的“自我”冒头时,即刻压制它,犹如“敲击鼹鼠”的游戏那样,把刚抬头的“自我”压下去。

若能如此用心,“自我”就能减少,减少的部分为“真我”所占领,“真我”所占的部分就会扩大。

这样做,“真我”在心中占据的比例就会增加,这一过程本身就是人格提升的过程。

就是说,通过每天每日的自我戒勉,“自我”的比率削减,“真我”的比例增长,这就是所谓“提高心性”。

把这件事当作家常便饭,反复进行,在这样努力的过程中,心灵得到磨练,就会被人称为“高尚的人”、“有道德的人”。

还有,通过持续不断地磨练心性,对事物的判断水准也会发生变化。

“真我”所占比例扩大以后,就会以利他之心,即美好的充满关爱他人的心对事物进行判断。

相反,如果“自我”占据的比例大,就会以“我呀我呀”的利己之心,就是只以自己个人的得失或面子对事物进行判断。

判断同一件事,用利他之心判断还是以利己之心判断,结果将截然相反。

人在判断事物的时候,并不是仅仅驱动理性。

确实,我们在使用理性判断事物,但此时,成为判断基础的乃是心灵的状态。

这个心态是利他还是利己,判断的结果大相径庭。

以利他之心为基础判断时,就能看见事物的核心,判断就很少失误。

以利己之心思考时,判断就会迷惑,就会扭曲,往往导致错误的结果。

最近发生的食品伪装事件就是实例。

连续数起食品厂家的事故,就是因为这些厂家忽视消费者的存在,忘记了作为食品企业的大义。

“保质期稍稍超过没关系吧!将品质标识稍加篡改别人看不出来吧!为了盈利这是不得已的”等等,就这么为了私利,胡乱判断。

在做判断时,经营者和干部以低层次的“自我”,即以利己之心为基础进行判断,结果不仅给社会带来极大的混乱,也让企业陷入了生死存亡的危机,也使众多员工惶恐不安。

我们必须认知,在我们的心中,同居着恶的“自我”和善的“真我”。

推出善的真我充当主角,让那恶的自我只当配角,按这样的原则,在人生的舞台上演出自己的剧目。

向无私者西乡南洲学习心灵管理的方法西乡南洲也论述过真我之重要我最尊敬的西乡南洲是我的家乡鹿儿岛的老前辈。

他倡导“无私”即去除私欲,并亲身躬行。

他说的“无私”,就是我上面讲的“抑制恶的自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