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与爸妈分床睡危害大(家庭教育)
孩子赖上你的床宝宝掉床生赖是啥意思

孩子赖上你的床宝宝掉床生赖是啥意思小贴士:1、分床宜早不宜迟。
一般情况下,1岁以内的孩子呼吸系统发育尚不成熟,鼻子很容易被堵塞住以致呼吸困难,运动能力发展还不够,容易被棉被等蒙住头脸,从而为“婴儿猝死综合征”埋下隐患,因此,一周岁以内的孩子一般需要跟大人同睡。
1周岁以上的孩子已经不存在这样的危险,则可以考虑和大人们分床睡了。
而3岁之前的孩子自我意识尚未形成,此阶段分床效果较好。
当孩子超过3岁时,随着自我意识及个人习惯的逐步形成,分床则要困难得多。
2分床应当循序渐进。
如果孩子年龄尚小,则可以采取一步到位的方式与孩子分窍睡。
如果孩子达到一定的年龄,比如3岁以上,则可以逐步实现分房的目标,即按分被筒、分床、分房这一过程逐步进行,这样可以避免分床睡可能给孩子造成的伤害。
忽然有一天,你发现床上属于自己的空间越来越小,你在床上不得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你和爱人之间的“性”福生活也在一点一点离你远去……这时你才发现,孩子长大了,应当分床睡了。
可是,当你向孩子提出这个小小要求时,结果怎么样呢?不遭到拒绝才怪!别问为什么,孩子已经恋上了你的床。
相信吗?问题就出在你的身上!(一)丁当妈的幸福时光症结:父母对孩子的依恋,故事:自从丁当出生后,丁当妈就辞掉了令人羡慕的工作,一心一意在家里照料丁当。
一晃儿丁当5岁了,家里的大床已经客不下三个人睡了,丁当爸提出让丁当单独睡,可丁当妈就是不同意,她认为能够时时陪着丁当本身就是一种幸福,等丁当长大了,想陪他都没有机会呢,丁当爸想想也对,便没有再提出和丁当分床。
可事情却远没有了当爸想象得那样简单。
一天晚上,丁当刚一洗漱完毕就跑进卧室,“妈妈,我们快关上门,不要让爸爸再进我们的房间了!”丁当边关门边对妈妈说。
可爸爸还是走进了房间。
“爸爸,你这么大了为何还要跟我妈妈睡啊?!”丁当愤愤不平地问爸爸,“爸爸,你去跟奶奶睡吧,这样我们都可以跟自己的妈妈睡了!”还没等爸爸反应过来,丁当就开始劝说爸爸。
女儿为什么不肯分房睡

女儿为什么不肯分房睡作者:韩美龄来源:《中华家教》2016年第02期韩老师:您好!我女儿今年13周岁了,刚上初中。
她一直跟爷爷奶奶住一个房间,自己睡一张床。
女儿8岁的时候我们曾让她到自己房间去睡,但她一直哭闹不肯,后来我们也没再勉强。
今天我看到了一篇关于分房睡的文章,真的感觉我女儿分房实在太晚了。
女儿刚上初中时,我们曾经让她去学校住宿,但她每天哭,我们就跟她说好,不住宿就在自己房间睡,但没过几天她又因为害怕到爷爷奶奶的房间睡了。
我和她爸爸可能有点太不坚持,但有时又怕强硬逼会让她心理受伤。
但看到不分房长大后有心理疾病的那些孩子,我和他爸吓了一跳。
现在我们不知道怎么办了!因为女儿现在就有点犟,我们怕她有心理障碍。
比如有一次上小学时老师发的纸质通知,我们要扔了她哭闹着说还要保留。
这样的事例很多,一句话,她就是不接受改变。
我们该怎么引导啊?一位焦虑的妈妈这位家长:从您的来信中看,孩子不是不肯分房,而是害怕分房身边没有自己信赖依赖的家人。
虽然她理智上也明白,自己年龄大了,应该独立,但她现在已经丧失了自我调整的能力,无法克服一个人睡觉时的内心恐惧。
父母总是寄希望于随着年龄的成长,孩子的能力也会自然提升,但能力是需要培养的,孩子需要成长的契机与环境。
如果没有条件与契机,成长的只是年龄,而不是能力。
从心理学的角度,孩子某一方面能力的发展,都有一个发展关键期,错过了这个关键期,再次培养会更费时、费力。
父母只看到过晚分房睡的孩子会有心理问题,但不明白为什么过晚分房睡会有心理问题。
很多父母在盲目地执行一种分房的行为,似乎分了房孩子就可以长大了,就不依赖家长了。
事实并非如此,家教最关键的是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及健全的人格,当孩子独立起来,她内心不再担心害怕的时候,分房睡觉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结果!我一个同学的儿子和父母一起睡到14岁,是他主动要求和父母分开睡时才住进自己的小屋,这个孩子阳光开朗,个性独立,为人处事都大方得体。
【安全教育】孩子跟爸妈同床睡易猝死

【安全教育】孩子跟爸妈同床睡易猝死
英国《独立报》消息,英国婴儿死亡调查小组在调查中发现,猝死婴儿中的四分之一
是和父母同睡一床,没有任何征兆,发热、窒息而死。
令调查小组颇感意外的是,诱发婴儿猝死的一个重大因素居然是母乳喂养婴儿。
现在
世界上许多国家、婴儿专家都提倡母乳喂养婴儿,因此让新妈妈和宝宝睡在一起,增加感情。
但有些妈妈在给婴儿喂奶的时候,婴儿还没有睡着她自己却先睡着了,很容易引起婴
儿窒息。
调查小组的专家建议:应当确保婴儿独睡于小床;维持婴儿站立的恰当睡姿,增加心
脏病发率为。
关于宝宝怎样有好的睡眠我们进一步进行了研究,我们找来今天的主角方方来进行睡
眠状况大侦破。
方方紫带快。
到底就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医生像是一个细心的柯南,在调查了遗传、营养等方面的因素之后。
又存有针对性地对方方的呼吸状况搞了专门的调查介绍。
没想到,这一调查,还真辨认出不少问题。
侦破一:小小“夜猫子”
方方每天晚上者要玩至很晚,不是跟大人抢夺电视机遥控器,就是扎着父母跟他—起
至搞游戏,真的没有人陪他,就宁可自己在—边玩玩具有,也不愿早点儿上床睡觉。
由于
方方就是个调皮的孩子,白天玩起来十分资金投入,至了晚上,仍然手舞足蹈地玩上没完
没了,所以,一直至睡前,方方的大脑还都处于十分激动的状态。
邻居佐证:方方到很晚还在屋内来回跑动玩耍,别说楼下,连隔壁邻居都能听得很清楚。
为什么孩子和大人一起睡有危险?

为什么孩子和大人一起睡有危险?
当孩子还小的时候,很多家长认为孩子睡觉跟自己睡就好了,这样能够及时照顾到孩子,但实际上如果孩子跟大人睡在一张大床上潜藏着一些危险,因此需要家长注意。
1.孩子被压到
有些家长睡觉比较沉,翻身的时候没有意识到孩子在身边,因此可能会压到孩子。
而孩子的身体比较幼小,不小心让家长压到,可能会造成一定的伤害。
2.孩子摔下床
通常大床都是没有围栏保护着的,而孩子在大床上睡,如果家长没做好保护措施,那么孩子很容易从床上摔下去,这样会对孩子的身体造成伤害。
3.孩子被捂住
孩子和大人睡觉,床上的剩余空间本来就不多,而且如果在大冷天,床上的被子也会很多,这就可能孩子会让被子捂住,从而影响到孩子的生命安全。
4.影响父母夫妻生活
孩子经常和家长同床睡觉,那么势必会对父母双方的夫妻生活造成影响,甚至影响到夫妻感情。
5.孩子不容易独立
从小就和家长一起睡觉的孩子,往往不容易独立,会比较依赖于父母的照顾和陪伴。
因此如果孩子和大人一起睡就要做好预防措施,防止孩子在大床上出现问题,首先需要做的就是防止宝宝掉下床,家长可以买一些然而,防止宝宝从床上跌下去,其次,在宝宝跟大人睡的时候,最好要保持一定的距离,防止孩子不小心被
捂到。
最后床上不要放过多的东西这样会缩减孩子睡觉的空间,甚至这些物品也会捂到孩子。
父母分居对孩子的影响_家庭教育

父母分居对孩子的影响_家庭教育1,不利于孩子心理成长父母长期两地分居,对孩子的成长的确会有些影响,比如孩子如果和爸爸接触的时间少,孩子和爸爸的关系就会疏远;另外,在孩子性别角色的形成中,如果缺少了某种性别的影响,孩子的性格发展就可能不够均衡,比如如果男孩长期不和爸爸接触,可能会导致男孩子缺少男性气质,对孩子的心理成长不利。
2,父母分居会让孩子越来越怕生。
由于长期缺乏与家长的接触,会导致孩子儿子性格慢慢的变得内向、怕生。
3,造成孩子严重缺爱。
这样的话会使孩子早恋、自闭甚至会引起一些更严重的心理疾病,很难恢复。
4,使孩子的性格扭曲。
父母双方的言行和教育给了孩子性格的平衡。
分居必然会打破这一种平衡,使孩子的性格有别于一般家庭健康的孩子。
严重的话甚至会去报复社会.5,磨灭孩子孝敬父母的心。
父母给孩子造成那么大影响,他长大后一定会耿耿于怀,记恨于你们.6,孩子会在潜移默化中学到用吵架的方式处理事情孩提时代是学习模仿能力非常强的阶段。
而父母往往是孩子首先学习模仿的对象。
父母经常当着孩子的面激烈争吵,会让孩子看到父母之间在采用攻击性行为解决亲密关系问题和矛盾。
当他发现父亲或母亲采用责骂、摔东西,甚至暴力来解决问题,居然使另一方闭嘴了或是胜利了,那么孩子就很容易学会这些不好的处理方法,并且认为吵架、谩骂、暴力都是解决人际问题的办法,这些方法会被孩子用到自己的社交中——在幼儿园或者学校里面,用这样的方式处理和同学的关系。
7,父母的争吵分居会造成孩子内心撕裂性伤痛有些夫妻不吵架,打冷战,冷漠处理。
这种冷漠的家庭气氛对孩子的杀伤力更大。
孩子都是非常敏感的,父母之间不说话,孩子其实是恐惧的。
有些孩子会通过闯祸,不停地闯祸来引起关注和关爱。
还有的孩子还会生病、受伤,只为了让父母一起来看自己。
8,年幼的孩子会把父母的争吵分居归咎到自己身上6岁以前的孩子会认为自己是引起父母吵架的根源,尤其是那些夫妻之间闹矛盾,却把孩子当出气筒的父母,在他们的孩子心中会形成黑色记忆和黑色自我认知。
宝宝几岁前和父母睡最好?有什么好处呢?

宝宝几岁前和父母睡最好?有什么好处呢?
最近有很多新闻说孩子七八岁了还和爸妈一起睡,然而很多父母也很迷茫,到底孩子要到多少岁才分开睡比较好呢?小编想告诉各位家长的是孩子在三岁之前尽量跟父母一起睡,这样对孩子有很大的好处,3岁后就可以分开睡了。
“作者|纸盆”
1、安全感会更多
小孩子是非常缺乏安全感的,就像有些孩子睡醒发现旁边没有妈妈,就会哭啼。
就像是被抛弃了的孩子一样,这种情况一旦发生,对于年龄比较小的孩子而言在他的性格还有心灵上都是一个严重的创伤。
陪小孩岁还能培养亲子之间的感情。
2、发育会更好
在3岁之前,孩子最依赖的人通常是他们自己的母亲。
我们知道,儿童年轻时正处于身体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必须确保儿童有充足的睡眠和高质量的睡眠,这样他们的成长不会受到限制。
3、对于宝宝的睡眠质量有所帮助
很多的年轻父母都会选择在孩子睡觉之前给她培养出一些睡前阅读的这些习惯,而老人却不同总是喜欢摇晃孩子或者是其他强迫性的方式,这对孩子的睡眠质量是有一定的影响,因为孩子如果心情不好或是在压力下睡着了,还在睡眠当中是会有一定的神经反应,这就会影响到他正常的睡眠时间。
和孩子分房睡_真的有“黄金年龄”吗

和孩子分房睡□文 /王玥云 朱柳燕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健康 / 妈咪宝贝健康宝宝健康博览“不能等孩子长大了再分房,错过黄金期就麻烦了。
”“太晚分床会影响孩子独立,还可能性早熟。
”“3岁、4岁不分房,5岁、6岁悔断肠。
”随着带娃越来越精细,“何时让孩子分房睡”成为许多家长纠结的问题之一:分得太早实在不忍心,分得太晚又怕真的像网上说的一样,会影响孩子独立性,更怕引发性早熟。
太晚分房睡真的会给孩子招致严重后果吗?孩子到底在几岁分房睡觉最合适?孩子就是不肯分房睡怎么办?让我们听听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副主任朱冰泉怎么说。
吗对于几岁让孩子单独分床或分房睡的这个问题,查阅国内外睡眠指南,并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
事实上,我们家长绝对不能简单地用某个年龄来界定何时分房睡觉。
有的孩子在1岁以前就开始自己独立睡小床,但也有些孩子在5~6岁时仍然与父母同床共眠,每个孩子的实际情况、睡眠方式和发展程度都不同。
因此,3岁、4岁不见得是分房的标准年龄,家长无需对分房睡过度焦虑。
分房睡时机的选择,更要注重孩子的感受,加强孩子与家长之间的亲密关系,培养孩子的安全感,等到孩子自己准备好了,一切将顺其自然、水到渠成。
建议家长没有必要根据网上的“黄金分房年龄”来判断孩子的分房时间,强制把孩子关进陌生的房间里睡觉,最终只会加剧孩子对分房睡的恐惧,使孩子缺乏安全感,对日后的发展和性格的培养反而不利。
如果孩子始终哭闹,不肯独立分房睡觉,家长不应强行分开,建议还是再等一等。
太晚分房睡会影响孩子独立 、导致性早熟吗对于不少家长关于太晚分房睡会影响孩子独立的担忧,朱冰泉副主任表示,目前这些担忧尚缺乏有效证据支持。
孩子不愿意单独睡并不代表缺乏独立性。
现实中,有些焦虑的家长往往就是把分房睡觉,当作培养孩子独立性发展的重要一步。
其实,家长应当先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独立性,健全他们的人格,当孩子真正能够相对独立,内心充满安全感而不再害怕的时候,分房睡觉就成了自然而然的结果。
宝宝长期与父母睡觉影响心理成长

宝宝长期与父母睡觉影响心理成长宝宝长期与父母睡觉影响心理成长很多妈妈担心宝宝独睡可能会踢被子着凉。
其实,宝宝和大人一起睡觉坏处更多,大人呼出的二氧化碳易被宝宝吸进体内,他可能因大脑供氧不足而出现睡不稳、易惊醒等情况,从而影响生长发育;另外,爸爸妈妈睡觉翻身时,也易压伤宝宝。
所以,宝宝一出生,爸爸妈妈不妨在大床边安置一张宝宝的小床,这样既可以让宝宝从小习惯独睡,又可以随时照顾他;而宝宝也能时刻听到爸妈的声音、得到他们的爱抚。
由于宝宝和父母]睡惯了,对熟悉的环境就会形成较固定的知觉模式,一旦变换环境,心理上肯定接受不了。
因此,家长要用孩子能够接受的办法,打消分床给宝宝带来的消极心理影响。
分床前,可以先给宝宝讲道理,让他明白分床睡是很自然的事,就像小动物长大了要离开父母独自觅食一样,分床是他长大了的标志,并不是父母不爱他了。
另外,分床要循序渐进。
妈妈陪孩子睡觉时先适当拉开一些距离,减轻孩子对妈妈的肌肤依赖;然后,为孩子准备一张紧靠妈妈床的小床,让孩子一伸手就能得到妈妈的抚爱;慢慢地再把小床放远一些,但要让孩子能看见妈妈,避免内心焦虑不安。
当孩子终于一个人睡了一晚,第二天,家长要记得表扬和鼓励,可以增强孩子独睡的信心和勇气。
分床不意味着分房,宝宝和妈妈仍然待在同一个房间里,这可以满足孩子的安全感;分床睡觉时,家长可以给他讲故事,帮他入睡,夜里常去照料,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抚;经常抚摸、拥抱孩子,也能满足孩子对肌肤之亲的饥渴感和心理需要。
因此,分床早并不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影响,反而是分床晚对宝宝不利。
1岁后,是宝宝分离性焦虑情绪发展的高峰期,他更难以接受和爸妈分床睡的现实,一旦强制分床,就容易产生焦虑、不安、恐惧、孤独等心理。
所以,1岁以前分床更容易。
四五岁是孩子独立意识萌芽和迅速发展时期,独睡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自理能力。
但是,如果长期和父母同睡,就会产生恋母、恋父情结,表现得对父母更加依恋,并且具有排他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调查显示,春节期间,许多中小学生都跟父母同床睡过觉。
对妈妈们来说,将宝宝揽在怀中,美美地睡上一觉,绝对是件惬意的事。
然而,如果父母一直陪伴孩子,不分床,对孩子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现实中,甚至有父母没有和孩子分床长达19年。
孩子长大了还不分床,到底是爱,还是害?专家表示,家长应温柔地坚持,尽早和孩子分床睡,逐渐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个案
担心儿子睡不好,母亲陪伴19年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南方小城里的一名母亲,自从儿子出生之后,就一直带着儿子睡,整整19年,直到儿子考上郑州的一所大学。
可到开学报到的时候,儿子却死活不肯自己一个人去念书,母亲只好撇下工作送儿子去报到。
到了学校,儿子又不肯住在宿舍,母亲就在学校附近租了一套房子,买来家具、电器和所有生活用品,并陪他住了些日子,直到实在不能耽误工作才离开郑州回家。
母亲临走时,特意留了20多万元给孩子,生怕他在外地吃不好穿不暖,这一大笔钱是父母半生的积蓄。
母亲还雇来一个钟点工,每天给孩子洗衣做饭、收拾家。
但即便如此,她还是不放心,开学头两个月,每个周末她都风尘仆仆从南方跑到郑州看儿子,陪儿子住两天,然后哭天抹泪地回家。
不承想,儿子的大学生活只维持三个多月,一个学期还没结束,他无论如何都不肯上学了。
母亲拗不过他,只好同意暂时休学。
夫妻俩因为孩子是否应该回学校上学的事争得不可开交。
父亲气得住了医院,母亲不得已辞去工作,带着孩子来郑州上大学。
这一去又是四年,直到去年孩子大学毕业,夫妻俩才算结束两地分居的日子。
如今,孩子虽然在母亲的日夜照料下念完了大学,但成绩平常,靠父亲的关系找了份工作,至今没有谈女朋友。
他说,他不敢谈恋爱,因为没有母亲在身旁,他睡不着、睡不好。
父母生气又无奈,孩子却反问父母:“如果从小让我自己睡,怎么会有今天的事?”
剖析
家长盲目的爱,伤害孩子一辈子
“这件事再次证明,没有有问题的孩子,只有有问题的家长。
这句话虽不完全正确,但确实有一定的道理。
”国家一级心理咨询师蔡劲林说。
他分析道,这个事件中,家长不明白正确的教育理念是帮助孩子成长,而不应该以所谓爱的名义去伤害孩子。
父亲虽然最终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但却一直在妥协,其实也相应服从了母亲爱的理念,最终造成母亲带着儿子睡了19年,“这是夫妻俩共同作用的结果”。
蔡劲林表示,该事件是个极端案例,不过,在他身边却发生了不少类似的故事。
“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的孩子,尤其是男孩子,到十四五岁还跟着母亲一起睡,很常见。
”他说,还有更极端的,曾有40多岁的男子还跟着母亲睡的案例。
这名男子年轻时出现问题,和家里脱离了十几年,反复出现在戒毒所,在戒毒、复吸中生活。
直到30多岁时,戒毒差不多了才回到家里,并出现一定要跟着母亲睡的状况。
“从心理学上讲,这叫退行行为。
”
“孩子无法自己一个人睡,其实是孩子害怕独立,过分依恋母亲的一种表现,另一方面,也是父母害怕失去孩子的一种表现,害怕孩子脱离父母的怀抱,从而失去亲密感。
”在蔡劲林看来,如果出现类似情况,父母应及时面对,主动解决问题。
作为父母,一定要坚持原则,帮助孩子尽早脱离父母,让孩子独立成长。
调查
“恋上爸妈的床”,女孩依赖,男孩脆弱
记者随即采访了20位10岁以内的孩子家长,其中,9名孩子还和父母、长辈一起睡;6名有时和父母一起睡,有时自己独立睡眠;另有5名是独自一人睡觉。
有时孩子到了七八岁依旧和父母同床睡,不一定是孩子不肯分,也可能是大人舍不得。
分不开的主要原因是,有些家长怕孩子生病,担心孩子会蹬被子着凉,担心孩子受委屈,担心孩子会摔下床等,从主观上不愿意与孩子分床。
如果父母一味妥协,坚持和孩子一起睡,对孩子的成长有不好的影响,一是使其丧失人际互动的能力,二是对孩子性心理发展起到不好的影响。
“孩子在3岁以前属于心理学上说的依恋期,3岁以后孩子开始逐渐社会化的过程。
这个时期,如果条件允许,是实行分床睡的最佳时间。
从心理学来说,父母的亲密关系是孩子不能介入的,如果孩子一直介入其中,对孩子的情感发展、独立性、自信心等都会有影响。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邰阳说。
邰阳表示,从房间安排也会体现出家庭关系模式,这种模式会在日常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表现出来。
一般分不开的孩子,女孩会比较依恋,男孩比较脆弱。
到了该分床的时间就要分,这也是一种独立生活的能力,这种能力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上都会有体现。
建议
和孩子分床,父母应“温柔地坚持”
专家表示,其实,从宝宝出生以后,就可以分床睡。
孩子出生以后,一般都准备有婴儿床,可以把婴儿床放在父母身边,这样做一是可以使孩子及早脱离父母怀抱,二是防止父母无意中对婴儿的伤害。
孩子三到六岁时,家长应尽量和孩子分房睡觉,最晚不要超过六岁,逐渐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尤其是异性家长,陪孩子同床睡,不要超过四岁,长时间坚持陪孩子一起睡,会导致孩子在性取向方面出现异常状况。
蔡劲林建议,在和孩子分床睡的过程中,刚开始会很困难,孩子会不停哭闹,出现不适应的过程。
家长一定要明白,这个过程很正常,是必经阶段,家长会产生焦虑和内疚感,此时家长应及时鼓励孩子,最好“温柔地坚持”。
蔡劲林说,家长在逐渐培养孩子独立意识的过程中,也可以做适当调整,比如第一天,陪他睡一会儿,等孩子睡着以后再离开。
一到两周以后,可以提早一点走,等孩子困的时候,找个借口拿东西或者出去一下,就不再回来,让孩子自己睡觉。
再过一段时间,可以设置睡眠环境,给孩子开个夜灯,或者把门打开,等孩子睡着以后再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