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胃癌患者实施规范化内镜诊断及治疗分析

合集下载

2022对早期胃癌内镜治疗的评价思考及展望全文

2022对早期胃癌内镜治疗的评价思考及展望全文

2022对早期胃癌内镜治疗的评价.思考及展望(全文)摘要随着内镜治疗相关临床研究结果的陆续发布,早期胃癌内镜下切除的适应证不断扩大,已成为早期胃癌治疗模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镜治疗对传统外科手术在早期胃癌治疗上带来了冲击和挑战,但早期胃癌内镜治疗同样风险与获益并存,外科医师提供的外科领域相关的知识和技术保障,可以保证内镜治疗早期胃癌病人的肿瘤学安全性和治疗安全性,起到补偏救弊的作用。

在临床新技术的创新上,无论是内镜科医生或是外科医师,均应坚持严谨学风的精神,积极思考、钻研技术、循序渐进的创新模式,为我国胃癌病人建立更好的诊疗模式,获得更佳的治疗效果和更优的诊治体验,做出各自领域应有的贡献。

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癌症筛查计划的逐步实施以及内镜设备和诊断技术的革新发展,我国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 z EGC ) 的检出率逐年提高,而以内镜治疗和腹腔镜、机器人手术为代表的微创治疗技术的迅速发展极大地改善了EGC病人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其5 年生存率>90% [l]0 EGC 的治疗手段呈现内夕济举多元化,理念更趋于微创和器官功能保护,腹腔镜、机器人手术等外科治疗方式已逐步取代传统开放手术;在符合特定适应证的前提下,内镜治疗在安全性和预后生存方面均达到满意效果,且较外科手术治疗更具独特的微创优势,在一定条件下已成为首选治疗方式[2-3 ]o这些使得EGC治疗的多元模式更趋于精准方向发展。

内镜切除手术作为内科外科化的治疗手段,其获得的成功使外科医师不得不承认外科手术已不再是EGC的专属治疗手段。

在EGC 内镜治疗获得迅猛发展的当下,外科医师如何加深对内镜治疗适应证、理念、方法、技术手段的理解,如何理性客观的看待内镜治疗发展趋势、取得的成果和所存在的问题,如何以积极的姿态和知识更新参与到合作共赢的治疗模式中,这些均是胃外科医师必须面对的现实和应该认真思考的课题。

1EGC内镜治疗的历史变迁和进展日本内镜学会于1962年最早提出了EGC的概念,这也源于当时纤维胃镜的应用,而随之而来的内镜下活组织检查更是给EGC的诊断准确率带来了质的提高。

早期胃癌患者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的有效性及对患者并发症发生的影响

早期胃癌患者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的有效性及对患者并发症发生的影响

早期胃癌患者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的有效性及对患者并发症发生的影响1. 引言1.1 背景早期胃癌是指肿瘤限于黏膜层或黏膜下层,未侵犯肌层及浆膜,病变范围较小,未见淋巴结或远处转移的胃癌。

早期胃癌的临床表现不典型,易被忽视,但是早期发现并及时治疗,患者的生存率会有很大提高。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是一种最新的治疗早期胃癌的方法,其通过内镜下将肿瘤组织切除,保留胃壁结构,可以极大地减少患者的手术创伤和康复时间,同时保证了术后的消化功能。

近年来,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临床应用中越来越普遍,但其治疗效果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仍需要更多的研究和总结。

本研究旨在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的有效性以及对患者并发症发生的影响,从而为临床的治疗提供更有力的依据。

1.2 研究目的早期胃癌患者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的有效性及对患者并发症发生的影响1. 分析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治疗早期胃癌中的应用情况,评价其治疗效果和临床疗效。

3. 研究影响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实践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通过深入研究上述内容,本研究旨在为提高早期胃癌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提供科学依据,推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和发展。

1.3 研究意义早期胃癌患者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的有效性及对患者并发症发生的影响的研究意义在于通过分析这一治疗方法的效果和潜在风险,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帮助他们更好地选择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发生率。

深入研究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影响因素,可以为进一步改进手术技术和减少并发症提供依据,提升手术的安全性和治疗效果,为早期胃癌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体验和生存率。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早期胃癌治疗中的作用,为临床实践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推动胃癌治疗领域的进步和发展。

2. 正文2.1 早期胃癌定义早期胃癌是指癌细胞局限于胃黏膜或黏膜下层,未侵犯肌层及深层组织的一种胃部恶性肿瘤。

早期胃癌临床内镜特征分析

早期胃癌临床内镜特征分析

早期胃癌临床内镜特征分析目的:回顾性分析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内镜特征进行探讨。

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7年2月筆者所在科室接收的100例早期胃癌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早期胃癌患者临床内镜特征。

结果:胃癌的多发年龄段为50~60岁,占35%;主要发生部位为贲门胃底,占46%;病理类型中分化腺癌最多,占68%。

内镜下形态BorrmannⅢ最多,占68%,早期胃癌Ⅱ型最多,占56%。

患者年龄、发生部位、病理类型、分型及内镜下形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胃癌的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50~60岁,患者的胃底贲门发生胃癌的几率远高于其他部位,病理类型主要是以中分化腺癌为主,在内镜形态Borrmann Ⅲ型的发病最多,另外,早期胃癌主要是以Ⅱ型为主。

因此,临床上早期对患者进行内镜检查,可为胃癌患者的治疗提供准确可靠的临床依据,值得临床深究。

标签:早期胃癌;内镜特征;临床特征胃癌是一种我国较为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该项疾病的死亡率位于全球恶性肿瘤死亡率第2位,在我国每年大约有42%的胃癌死亡患者[1]。

胃癌的发生需要经历慢性萎缩性胃炎直到肠化生和异型增生,最终形成腺癌[2]。

胃癌的多阶段发展给处理治疗创造了较多的发现及治疗的窗口期,治疗癌前病变可有效阻止患者发生胃癌[3]。

异型增生在临床上又被称为上皮内瘤变,可根据如胞形态和腺体结构的不规则程度将其分成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细胞异型程度和结构紊乱程度可使胃癌进展,进一步推动胃癌患者病情的发展[4]。

目前,临床上对胃癌检查主要是采用胃镜检查的方法,有关文献报道,我国胃镜下检出早期胃癌的比率不足10%,大部分确诊时胃癌已经成为进展期胃癌。

进展期胃癌在五年内的生存率低于30%[5]。

因此,提高我国胃镜技术,可有效提高早期胃癌的检出率,能降低胃癌的死亡率。

本次研究就早期胃癌临床内镜特征进行有效分析,总结如下。

早期胃癌内镜下规范化切除的专家共识意见(最全版)

早期胃癌内镜下规范化切除的专家共识意见(最全版)

早期胃癌内镜下规范化切除的专家共识意见(最全版)—、引言胃癌是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据国家癌症中心报告,2015年我国新发胃癌67.91万例,死亡49.80万例,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居恶性肿瘤的第二位[1 ]。

胃癌的转归和预后与其临床分期密切相关。

进展期胃癌患者根治性切除率低,生活质量差,其5年肿瘤相关生存率不足30% ,而早期胃癌患者预后较好,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

内镜下切除术(Endoscopic resection)已成为无淋巴结转移风险的早期胃癌患者的首选治疗方式。

早期胃癌内镜下切除主要包括: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 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 ESD) z并已在我国得至!]了广泛应用。

如何开展高质量的内镜下规范化切除,以保证早期胃癌患者的良好预后,越来越受到了消化内、外科医生及病理科医生的关注。

早期胃癌的内镜下规范化切除,应始终以严格遵循适应证为前提,以追求治愈性切除为目的,而国内尚缺乏这方面综合性的共识意见。

为此,令狐恩强教授组织30余位消化、内镜及病理相关领域的专家,参考国内外相关指南及最新研究进展,通过集体讨论与投票等方式,共同制定本共识意见。

二方法本共识意见的具体制定采用国际通用的Delphi程序。

首先成立共识意见起草小组,通过进行系统文献检索,制定共识意见草案。

文献检索采用中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中文期刊数据库)和英文数据库(Pubmed ,Embase , Cochrane),关键词为:胃、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内镜下切除术、stomach, gastric z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z endoscopic resection。

早期胃癌内镜下分析

早期胃癌内镜下分析

早期胃癌内镜下分析摘要;目的:分析早期胃癌内镜下的病理特点,提高对早期胃癌的检出率。

方法:选择3年间胃镜发现并行外科手术后经病理证实为早期胃癌的病例100例,内镜下表现,并对随访结果加以分析。

结果:早期胃癌切除占胃癌切除的4.99%;电子内镜检查活检证实为早期胃癌的阳性率为93.1%;部位以胃窦居多占49.2%。

结论:内镜检查有助于早期胃癌的诊断。

关键词:早期胃癌内镜胃癌患者如果能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疗效非常显著,胃镜检查是采取最直接、可靠的诊断方法,早期胃癌术后10年生存率>92%,微小胃癌近99%,而中晚期胃癌尽管进行了积极的化疗、放疗等治疗,4年存活率仅为33%左右。

早期胃癌用于临床检查的胃镜种类较多,各种普通电子胃镜在临床上已广泛应用,放大内镜在早期胃癌的诊断中各有其独特的价值和作用,在临床工作中可以提高早期胃癌的诊断率。

由于早期胃癌患者临床症状没有特异性,因此常被病人忽视常规胃镜检查作为胃疾病最终诊断手段,其重要应用价值在于早期诊断。

建议人们对45岁以上无症状人群和30岁以上有胃癌家族史者进行胃镜筛查,更有助于胃癌防治宣教,让人们认识到胃癌筛查的重要价值,以便早期治疗。

对早期胃癌预后的判断,取决于癌灶浸润深度以及是否转移等因素。

癌前状态的研究应重视癌前状态的观察和随访,以提高早期胃癌的检出率。

早期胃癌应具有早期癌意识,胃镜检查必须重视全貌与局部对比观察,把好镜下“关”,遇有异样浅溃疡样癌灶应警惕早期可能呈现“假性愈合”。

对此需短期内复查,避免病灶出血后盲目活检,选择病灶边缘有助于提高阳性诊断率。

本院收集了2011年2月―――2014年2月的胃癌患者100例,特将报告汇报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

病理确诊为早期胃癌 100例,占胃癌总数的14.57 %.男63例,女37例,年龄24--67岁 ,男性平均年龄为46.18± 11.12 岁 ,女性平均年龄为49.53 ± 11.24 岁( P > 0105) .从年龄分布看,42--55岁组最多,共48 例 ,占4811 %.1.2临床症状:腹部饱胀不适为主(18例),占45.3%,伴上腹疼痛15例。

早期胃癌的内镜诊断技巧

早期胃癌的内镜诊断技巧
要提高早期胃癌的诊断率,内镜医师应首先要了解其内镜下 表现。第一步是白光内镜下确定黏膜存在轻微的颜色改变、 不规则微血管网或轻微隆起或凹陷。第二步是应用色素内镜、 放大内镜、窄带成像、超声内镜、自发荧光成像和激光共聚 焦显微内镜等新型内镜技术,提高早期胃癌的诊断率。
病变侵及黏膜下层(深度<500μm,SM1),淋巴结转移的风险 相对较低,可行内镜下治疗;当黏膜下浸润深度>500μm(SM2) 时,患者淋巴结转移风险较高,并随着病变直径的增大而升 高,因此,对这部分患者,应行外科手术治疗。
充分注气,使胃的黏膜皱襞充分舒展 发现可疑病灶,控制充气量和镜身位置,
从不同的角度和距离进一步观察病灶 结合染色/放大/NBI观察,拍摄更多的图
片 黏膜局部色调的变化和形态的轻微改变
(隆起、凹陷或凹凸不平),多数情况下, 病灶表明黏膜色调的变化比形态改变更显 著,早癌多数发红,少数发白或红白混杂。 早癌具有清晰的边界和不规则的表面,还 要注意自发出血的病灶
细节!
粘液多一定要冲洗 粘液湖一定要吸尽 胃体一定要注气撑开皱襞 萎缩的病人一定要有意识的筛查早癌 觉得不放心的地方一定要结合放大染色 主机灯泡不行了一定要换 该复查的病人一定要随访复查
活检!
不能在病灶上胡乱抓取,活检仅仅是诊疗的开端而已,像早癌病 灶取得乱糟糟,可能导致后面的治疗操作非常困难。
早期胃癌浸润深度的判断 黏膜下深浸润(>SM2)
病灶整体隆起 形态饱满 皱襞集中伴隆起 显著凹陷(Ⅲ型或Ⅱc型+Ⅲ型) 凹陷处明显隆起
胃窦:印戒细胞癌
胃角: 低分化/印戒细胞 癌,与胃窦连续
谢谢!
できるだけ正面視して観察・撮影 体下部後壁
体下~中部前壁

早期胃癌的内镜诊断和治疗进展

早期胃癌的内镜诊断和治疗进展

早期胃癌的内镜诊断和治疗进展1 早期胃癌的定义及分型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EGC)这一概念最早由日本内镜学会1962年提出[1],定义为癌肿位于黏膜和黏膜下未达肌层,无论有无淋巴结转移。

EGC 又分为黏膜癌(M-Carcinoma,MC)及黏膜下癌(SM-Carcinoma,SMC)。

早期胃癌的概念是就癌肿的浸润深度而言,在内镜就大小而言,与EGC相关的有小胃癌、微小胃癌、超微小癌三个概念。

小胃癌指的是直径为6-10 mm的EGC,小胃癌指直径在5 mm以下的癌灶,超微小癌,又叫“一点癌”系胃癌黏膜标本为恶性,但是手术切除的标本却找不到癌灶[1]。

1962年日本内镜协会按胃癌侵犯深度不同,将早期胃癌分为三型:Ⅰ型(隆起型);Ⅱ型(平坦型),又分为Ⅱa(微隆起)、Ⅱb(表面平坦)、Ⅱc(浅凹陷);Ⅲ型(凹陷型),这一分类方法2002年在巴黎会议上被西方学者接受[2],现在成为早期胃癌的主要分类方法。

2 早期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淋巴结转移[3]:EGC约有7%~29%的病例可发生区域性淋巴结转移,EGC 淋巴结转移率较低,易被临床医生所忽视。

但是EGC有无淋巴结转移为影响预后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因而强调认识EGC淋巴结转移规律及术中彻底廓清受累淋巴结的重要性。

EGC还具有浅表性扩散和多灶性生长的特点,浅表性扩散的EGC具有沿黏膜和黏膜下层向胃壁四周呈扩延性生长的倾向[4]。

3 早期胃癌的内镜诊断胃癌的预后与诊断的早晚有密切关系,早期诊断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日本的EGC的诊断率最高,达50%,我国报道仅为10%左右[5]。

3.1 普通电子胃镜:普通电子胃镜可以直接观察胃内形态变化,并可以取病变组织活检,多块组织活检可以提高诊断率。

对黏膜粗糙、色泽改变、表面有白苔样分泌物附着和黏膜受到轻微碰撞易出血处;对所有溃疡、片状浅表组织糜烂、息肉、结节和半球状或结节状隆起部位进行病理检查。

早期胃癌的内镜诊断与治疗PPT课件

早期胃癌的内镜诊断与治疗PPT课件

内镜治疗的优缺点
优点
创伤小、恢复快、效果好,能够 保留正常组织,提高患者生存质 量。
缺点
操作难度较大,需要经验丰富的 医生进行操作,同时可能存在复 发和转移的风险。
04 早期胃癌的内镜诊断与治 疗的展望
内镜技术的未来发展
高清内镜技术
未来内镜将更加高清,能 够更准确地发现微小病变, 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早期胃癌的内镜诊断与治疗ppt课 件
目 录
• 早期胃癌概述 • 早期胃癌的内镜诊断 • 早期胃癌的内镜治疗 • 早期胃癌的内镜诊断与治疗的展望
01 早期胃癌概述
早期胃癌的定义
早期胃癌是指癌组织局限于胃黏 膜层及黏膜下层,不论其范围大
小和有否淋巴结转移的胃癌。
早期胃癌多无症状或仅有轻微症 状,当临床症状明显时,病变已
放大内镜
利用高倍放大功能,观察胃黏 膜的微细结构,有助于发现早 期病变。
共聚焦显微内镜
能够观察胃黏膜的超微结构, 为早期胃癌的诊断提供有力支
持。
内镜诊断的准确性
01
02
03
04
内镜诊断对于早期胃癌的诊断 具有较高的准确性,能够发现
较小的肿瘤和癌前病变。
染色内镜和放大内镜等高级技 术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了诊断的
准确性。
病理学检查是确诊的金标准, 结合内镜取样能够提高确诊率

定期复查和经验丰富的医生能 够提高早期胃癌的诊断率,降
低漏诊和误诊的风险。
03 早期胃癌的内镜治疗
内镜治疗的原理
01
02
03微Βιβλιοθήκη 性内镜治疗通过自然腔道进 入胃部,无需开腹手术, 创伤小,恢复快。
精确性
内镜治疗能够精确识别癌 变部位,避免对正常组织 的损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早期胃癌患者实施规范化内镜诊断及治疗分析
发表时间:2016-11-28T13:54:48.857Z 来源:《健康世界》2016年第21期作者:王朵朵
[导读] 分析早起胃癌患者实施规范化内镜诊断及治疗的临床疗效。

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河南平顶山 467000
摘要:目的:分析早起胃癌患者实施规范化内镜诊断及治疗的临床疗效。

方法:通过对2015年12月-2016年6月前来我院治疗早期胃癌的64例患者病例分析统计,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给予对照组常规开腹治疗,同时给予观察组内镜诊断并行内镜黏膜剥离术,并对比两组临床疗效。

结果:通过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开始活动时间发现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有明显差距,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对比患者病例检出结果发现观察组准确率高达92.3%,与对照组有明显差距,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及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5.63%,而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25%,有明显差距,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实施规范化超声内镜可有效提高对早起胃癌的诊断,并且对黏膜剥离术准确,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关键词:早期胃癌;超声内镜;临床诊断;治疗效果
由于近些年人们生活规律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患胃癌的患者逐年攀升,且发现时较晚,就诊时往往已错过最佳治疗时机,严重者可危及患者生命安全,临床对胃癌的诊断和治疗尤为重要[1],目前我国已有部分医院采用超声内镜诊断早起胃癌和治疗,但对于治疗后的相关并发症以及不良反应仍有空缺,本文就实施规范化内镜诊断早期胃癌和治疗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以及并发症展开分析,现将报告阐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资料来源于2015年12月-2016年6月前来我院治疗早起胃癌的64例患者临床治疗病例,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其中对照组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在36-7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8.28±8.49)岁,通过病例检测分为:Ⅰ型8例,Ⅱ型19例,Ⅲ型7例;观察组中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在37-7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7.92±8.27)岁,通过病例检测分为:Ⅰ型10例,Ⅱ型18例,Ⅲ型6例。

排除两组患者中存在肝肾衰竭、心肺衰竭以及凝血功能系统障碍等疾病,以免由于调查需要使用药物或治疗延误其他病情的治疗或导致其病情严重化,同时与患者和家属沟通,告知参与调查的注意事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对比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例分型等基础资料发现无明显差距,具有对比性(P>0.05)。

1.2给予对照组常规开腹治疗,而观察组行超声内镜下型黏膜剥离术,术前经超声内镜检查诊断,医护人员应协助患者取左侧卧位,手术采取全身麻醉,术前嘱患者进食8小时,术中胃内抽尽空气并注水,缓慢插入探头,观察发病区域病灶并采用电刀电凝止血,切除部分病灶送病理科检验,术后给予患者消炎镇痛等支持性疗法,并嘱其家属术后给予患者流质食物,以免刺激分泌胃酸腐蚀胃黏膜。

两组患者术中遵守无菌操作,防止由于操作不规范导致患者发生细菌感染,术中严密检测患者生命体征,若发生意外及时与主治医师联系,并及时抢救患者。

同时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开始活动时间、住院时间、不良反应以及术后并发症等临床疗效。

1.3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处理,采用(x±s)表示计数和计量差,当P<0.05时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开始活动时间、住院时间通过对比两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开始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发现观察组明显比对照组时间短,相比有明显差距,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详见表1.
2.2对比两组患者检查结果检出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采用超声内镜进行早期胃癌检查,发现检出胃黏膜癌变12例,而胃窦癌15例,胃粘膜下癌7例,与临床病例检查对比发现准确率为92.3%,且有2例发生胃底部出血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6.25%,而对照组中胃底部出血3例,病灶切除处出血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5.63%,相比有明显差距,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通过对近些年的流行病进行统计发现,胃癌的发生率逐年上升,在我国胃癌发生率居恶性肿瘤首位,临床沟通了解患者日常生活发现,可能与患者日常生活习惯和规律有一定关系,早期胃癌临床表现可能并不明显,少数人可出现恶心、呕吐、胃底部灼烧感[2],且患者可由于进食后疼痛感导致进食减少而体重逐渐减少,往往会与其他疾病混淆,以至于延误病情导致病情愈发严重。

传统治疗早期胃癌主要采取开腹手术治疗,术中出血较多导致并发症多和恢复较慢,同时术后患者患处并不美观,而采用超声内镜进行规范化的诊断和治疗的临床疗效显著,诊断准确率高达92.3%以及发症较低,并且患者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开始下地时间明显较常规开腹手术诊断和治疗明显缩短,同时术后患者患处伤口面积小,不影响患者日后穿着,超声内镜具有放大、镜内染色以及聚焦等功能[3],可以更直观和立体的观察病灶,对手术中定位和定性有很大作用,不仅可以直观看见病灶表面,还可以超声病灶周围组织,判定其主要性质做出准确判断。

综上所诉,超声内镜对早期胃癌的规范性诊断操作较为简单、创口下、出血少、并发症少以及术后恢复快等优势,同时对于内镜下进行胃黏膜剥离术更为精准,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刘芳,郑勇,黎永军,等.26例早期胃癌的内镜下诊断及治疗分析[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3,15(7):653-656.
[2]郑洪伟,薛会光,杨爱华,等.窄带成像技术联合放大内镜与胃镜活检诊断早期胃癌的价值比较[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5,24(8):
3919-3922. [3]郭霄梅,杨希泉,王红娟,等.基于色素内镜诊断和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6,9(4):122-1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