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民俗的传说故事手抄报资料

合集下载

春节的手抄报资料内容

春节的手抄报资料内容

春节的手抄报资料内容
精选春节相关黑板报内容
春节的起源与传说
- 春节是中国传统文化节日之一,起源于古代祭祀年兽与驱邪的传统。

- 有一个传说说,古代有一种凶猛的怪兽叫“年”,只有红色和声音能吓到它,所以人们喜欢在春节期间涂红色、放鞭炮以驱逐邪恶。

春节的俗与活动
- 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都会贴春联和福字,以祈求新一年的好运气。

- 家人会团聚在一起,共进团圆饭,共享家庭的温暖和快乐。

- 儿童们喜欢放烟花和燃放鞭炮,以庆祝新年的到来。

- 在天津地区,人们还会表演舞龙和舞狮,以迎接新一年的好运。

春节的美食
- 春节期间,有很多特色美食可以品尝,如饺子、年糕、汤圆等。

- 饺子象征着团圆和家庭的温暖,很多家庭会在除夕夜一起包
饺子。

- 年糕代表着身体的年轻和健康,人们会在春节期间食用年糕
以祈求新年的好运。

春节的传统玩具
- 在春节期间,人们也会玩一些传统的玩具,如花灯、对联、
鞭炮等。

- 花灯是由竹篾和纸片制成的,形状各异,很美观。

- 对联是写有祝福话语的红纸,贴在门上,以祈求新年的好运
和祝福。

春节的祝福语
- 春节期间,人们会互相道喜,祝福对方新年快乐,身体健康,事事如意。

- 祝福语有很多种,如“新年快乐”、“恭喜发财”、“万事如意”等,都带有美好的寓意。

希望以上资料可以帮助你准备春节相关的手抄报内容。

春节的由来手抄报内容

春节的由来手抄报内容

春节的由来手抄报内容一、春节的起源春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一个,也是中国文化中最具特色和影响的节日之一。

它起源于上古时代的祭神活动,经过长时间的演变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今天的春节。

据史书记载,春节最早源于中国古代对农业生产的庆祝,目的是祈求丰收和祝福来年平安。

古代将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称为“除夕”,意味着辞旧迎新。

在这一天,人们会进行各种祭祀和祈福活动,祈求神灵保佑家庭平安幸福。

随着时间的推移,春节逐渐融入了民间文化和传统习俗。

如贴对联、贴窗花、放烟花爆竹等,这些习俗都寓意着吉祥和热闹。

二、春节的重要象征1. 红包在过年期间,长辈会给晚辈和子女发放红包,这是中国春节最重要的传统之一。

红包寓意着财富和好运,是中国人对他人的祝福和关怀的表达。

2. 大年夜的团圆饭大年夜是每年农历除夕的晚上,家人齐聚一堂共进晚餐,称为团圆饭。

这一刻象征着家庭的和睦和团结,也是对过去一年的感恩和对新一年的期望。

3. 爆竹和烟火在中国,放烟花爆竹是春节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

烟火和爆竹的声音可以驱走邪恶,为新一年带来好运和吉祥。

4. 步步高升步步高升是中国春节期间的一个俗语,代表着希望家人和朋友在新的一年里取得更大的进步和成功。

三、春节的习俗和传统活动1. 贴春联和窗花在春节期间,人们会在门上贴春联,把对联挂在墙上。

春联通常由两句对仗工整的诗句组成,寄托着对新年的祝福和吉祥。

同时,人们还会用纸剪艺术制作窗花,将其贴在窗户上,增添节日的氛围。

2. 包饺子包饺子是中国北方地区的传统习俗,意味着一家人团圆和美好。

在大年三十的晚上,家人会聚在一起,一起包饺子。

包饺子的过程中,家人们会边包边聊天,增进感情。

3. 舞狮和舞龙舞狮和舞龙是中国南方地区春节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们会穿上彩色的狮子或龙的服装,用绸布和细竹子制成狮子或龙的外形。

然后在街道上表演舞狮和舞龙,以驱邪辟恶、祈求丰收和好运。

4. 拜年拜年是中国人春节期间最常见的活动之一。

3个春节的传说手抄报内容【可编辑版】

3个春节的传说手抄报内容【可编辑版】

3个春节的传说手抄报内容3个春节的传说手抄报内容春节传说之一:熬年守岁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

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

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

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

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

”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春节传说之二:万年创建历法说相传,在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打算。

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阴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测定一天的时间,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启发了他的灵感,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

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

当时的国君叫祖乙,也常为天气风云的不测感到苦恼。

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

我的春节故事手抄报内容100字左右

我的春节故事手抄报内容100字左右

春节故事手抄报内容一、春节传说1、熬年守岁。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

”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2、万年创建历法说。

相传,在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打算。

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阴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测定一天的时间,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启发了。

他的灵感,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

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

3、贴春联和门神。

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的。

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二、春节习俗1、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

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2、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从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有关春节来历的手抄报资料优秀2篇

有关春节来历的手抄报资料优秀2篇

有关春节来历的手抄报资料优秀2篇1.春节的风俗由来手抄报资料篇一春节来了,每一个地方都有它的风俗。

我们东北的风俗就由我来介绍一下吧。

春节的时候,我们东北不会忘记的。

一件事就是在家里和面包饺子,这时候,家里人会想出许多的办法来让家里人幸福,好运。

比如说有些人会把一个红枣放进饺子皮让人嚼一嚼就嚼到了好运。

还有一些人把一个杏子放进了饺子皮让人咬一咬就咬到了幸福。

对了,东北还有一些人玩一种东西来庆祝新年,那就是红红的鞭炮。

吃完热乎乎的饺子就会来放鞭炮,人们把鞭炮立在雪堆上点燃了就马上跑去远处看。

“砰!砰!砰!”鞭炮炸开一团火焰出了来,代表着红红火火。

这就是东北的风俗。

我竞争的目标是我原来的职位——班长,原因是我很快-一米范文§ 乐我也要带给同学们快乐,建立心中快乐星球!有关春节来历的手抄报资料篇二在中国,有许许多多的传统节日,如中秋节、春节……但我最喜欢春节。

下面我就来说一下春节都有什么来历和文化吧。

中国古时侯有个叫“年”的怪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它都会爬上岸来伤害人,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

有一年的除夕,乡亲们都忙着收拾东西逃往深山,这时候来了一位白发老人对大家说他能将“年”兽驱走。

众人不信,老人坚持留下。

当“年”兽闯进村的时候,突然传来白发老人燃响的爆竹声,“年”兽最怕红色、火光。

“年”兽大惊失色,仓惶而逃。

第二天,当人们从深山回到村里时,发现村里安然无恙,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白发老人是帮助大家驱逐“年”兽的神仙。

从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灯火通明。

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原来,春节有那么多文化呢!精彩的春节晚会,引得我们哈哈大笑,如果天天过年该多好啊!。

春节的由来手抄报内容

春节的由来手抄报内容

春节的由来手抄报内容引言春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最重要和最隆重的节日之一。

它代表了中国人民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春节的由来源于古代中国的传说和习俗,代表了人们对新年的期待和祝福。

以下是有关春节的由来和相关内容。

一、传说和神话1.传说中,春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神话故事和传说。

最有名的故事是关于“年兽”的传说。

据说年兽是一个凶恶的怪兽,每年都会在除夕晚上出现,伤害人们和他们的财产。

因此,人们在除夕前打鼓、放鞭炮,用各种方法驱赶年兽,希望能够迎接新的一年。

2.另一个有趣的神话是关于“年”的传说。

相传,年是一个吃人的怪兽,只在腊月里才活动。

为了防备年的袭击,人们团聚在一起,并在门口贴上红色的对联和福字,用爆竹声和锣鼓声驱赶年的到来。

因此,除夕也被称为“守岁”。

二、农历和春节日期1.春节并不是一个固定的日期,而是根据农历来确定。

农历是中国的传统历法,与公历不同,它根据月亮的周期来计算日期。

因此,春节的日期每年会有所变化,通常在公历的1月底到2月中旬之间。

2.春节以农历正月初一作为开始,一般会持续15天,直到元宵节结束。

这期间,人们会举行各种传统活动,如舞龙舞狮、放烟花和赏灯等等。

三、春节习俗和庆祝活动1.在春节期间,中国人民会进行各种传统习俗和庆祝活动。

其中最有名的是贴春联和贴福字。

人们会在门口或窗户上贴对联,这些对联通常写有吉祥的祝福语,象征着新年的好运和美好的愿望。

2.红包也是春节期间的一个重要传统。

家长会给孩子们红包,里面装有压岁钱,象征着过去恶运的驱逐和未来幸运的到来。

3.饺子是春节期间的传统食品之一。

人们会在除夕夜一起包饺子,象征着团圆和幸福。

此外,还有汤圆、年糕等与春节相关的传统食物。

四、春节的意义与价值观1.春节代表了中国人民的团结和家庭观念。

人们会回到家乡与家人团聚,共度一年最重要的时刻。

2.春节还象征着新的开始和希望。

人们会庆祝过去一年的劳动和成果,并迎接新年的挑战和机遇。

春节的由来手抄报内容

春节的由来手抄报内容

春节的由来⼿抄报内容春节的由来⼿抄报内容 现代民间习惯上把过春节⼜叫做过年。

其实,年和春节的起源是很不相同的。

让我们⼀起来看看吧,下⾯是⼩编帮⼤家整理的春节的由来⼿抄报内容,希望⼤家喜欢。

春节的来历1 春节是中国最古⽼的传统节⽇之⼀,关于春节的习俗也多有很多,有贴春联,穿新⾐,拜年,给压岁钱……但是关于春节的来历呢? 相传古时候,有⼀种叫“年”的怪兽,每当春节的时候,它就从海⾥爬上岸,把许多孩⼦都吃掉了。

⼈类算好了年从海⾥爬出来伤⼈的⽇⼦,每当这⼀天,⼈类就⼀起到⼭洞⾥去避难,有⼀位⽼奶奶腿脚不便,只能留在家⾥,有⼀位风尘仆仆的客⼈来到她的家⾥,说“我⼀定把年赶⾛,您就上⼭避难去吧!”⽼奶奶半信半疑地上了⼭。

年上了岸,看见只有⼀个⼈,客⼈放爆⽵,年听到声⾳,⽤⼿捂住⽿朵,躺在地上,年⼜见到红⾊的对联急忙跑到了海⾥,再也没有出来。

当⼈类回到村⾥,推测那个⼈已经被年吃掉了。

不过正好和⼈类预料的相反,那个客⼈不但没有被年吃掉,还把年吓得不敢再来伤⼈的呢! 从此以后,⼈类都在春节的时候,放爆⽵,贴春联,再也没有年伤⼈的事情,⼤家都快快乐乐的⽣活着。

这就是春节的来历,不管是不是真的,这传统的中国节⽇都是最优良的中国传统⽂化。

春节的来历2 现代民间习惯上把过春节⼜叫做过年。

其实,年和春节的起源是很不相同的。

那么“年”究竟是怎么样来的呢?民间主要有两种传说:⼀种说的是,古时候,有⼀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三⼗,便窜村挨户,觅⾷⼈⾁,残害⽣灵。

有⼀个腊⽉三⼗晚上,“年”到了⼀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赛⽜鞭⼦。

“年”忽闻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吓得望风⽽逃。

它窜到另⼀个村庄,⼜迎头望到了⼀家门⼝晒着件⼤红⾐裳,它不知其为何物,吓得赶紧掉头逃跑。

后来它⼜来到了⼀个村庄,朝⼀户⼈家门⾥⼀瞧,只见⾥⾯灯⽕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夹着尾巴溜了。

⼈类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法,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

春节的来历手抄报的内容

春节的来历手抄报的内容

春节的来历手抄报的内容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由虞舜时期兴起。

那大家都知道春节的额历吗?收集了春节的来历手抄报的内容,欢送阅读!春节的来历一: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窜村挨户,觅食人肉,残害生灵。

有一个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

"年"忽闻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吓得望风而逃。

它窜到另一个村庄,又迎头望到了一家门口晒着件大红衣裳,它不知其为何物,吓得赶紧掉头逃跑。

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夹着尾巴溜了。

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

春节的来历二: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收。

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

所"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

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已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做春节。

因为那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

南北朝那么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

据说,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后的事。

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所以只好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所独有的节日。

是中华文明最集中的表现。

自西汉以来,春节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

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

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开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节民俗的传说故事手抄报资料
一、春节传说故事:熬年守岁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
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

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
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
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

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
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
谈“年”色变。

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
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
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
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个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
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因为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
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
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个夜,
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

就逐渐形成了除
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很多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

“一夜连
双岁,五更分二年。

”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二、春节传说故事:万年历法说
相传在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
把节令定准的打算
,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

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
阴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
测定一天的时间,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启发了他的灵感,他又动手做
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

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

当时的国君叫祖乙,也常
为天气风云的不测感到苦恼。

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

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

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

并希
望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
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

当他登
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诗: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

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

知道万年创建历法已成,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

万年指着天象,
对祖乙说:“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
节吧”。

据说这就是春节的来历。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万年经过长
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当他把太阳历呈奉给继
任的国君时,已是满面银须。

国君深为感动,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
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

以后,人们在过年
时挂上寿星图,据说就是为了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

三、春节传说故事:贴春联门神
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是有史为证的。


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原始形式就是人
们所说的“桃符”。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
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

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

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

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
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
捆起来,送去喂虎。

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

于是民间就用
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

后来,人们干脆
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能够镇邪去恶。

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8]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
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
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

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
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

为了祈求
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

据说,大
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

人们所仰慕的捉鬼
天师钟馗,即是此种奇形怪相。

所以民间的门神永远都怒目圆睁,相
貌狰狞,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
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

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

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
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搔扰了。

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
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个习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因为我国民居
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

四、春节传说故事:桃符传说
宋代王安石在《元日》这首诗中写道:“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
换旧符。

”,形容初日的光亮。

诗中的“桃”和“符”是互文,意即
总把新桃符换下旧桃符—除旧布新。

关于桃符有个美丽的传说---很久以前,东海度朔山风景秀丽,山上
有一片桃林,其中有一株桃树巨大无比,枝繁叶茂,曲蟠三千里,结
的桃子又大又甜,人吃了这树上的桃子能变成神仙。

一个漆黑的夜晚,有青面獠牙、红发绿眼的鬼怪想偷吃仙桃。

桃林主
人神荼、郁垒二兄弟用桃枝打败鬼怪,并用草绳捆着喂了看山的老虎。

从此,两兄弟的大名令鬼怪为之惧怕,他们死后变为专门惩治恶鬼的
神仙。

后世人们用一寸宽、七八寸长的桃木板画上神荼、郁垒两神仙
像挂在自家门两侧,以驱鬼祛邪,这种桃木板被称作“桃符”。

随着
时代的变化,桃符本身也在变化,以后人们又将两个神仙的名字写在
桃符上,代替画像,再后来,又发展到“题桃符”,即将字数相等、结构对称、意思相对应的短诗题写在桃符上,这就是春联的前身。

五、春节传说故事:古代贺年
现代社会通行的贺年卡在我国古代已经实行。

早在宋代,皇亲贵族士大夫的家族与亲族之间已使用专门拜年的贺年片,叫做“名刺”或“名贴”。

它是把梅花笺纸裁成约二寸宽、三寸长的卡片,上面写上自己的姓名、地址。

各家门上粘一红纸袋,称为“门簿”,其上写着主人姓名,用以接收名刺(名贴)。

拜者投名刺(名贴)于门簿,即表示拜年,其意义与现代贺年卡一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