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tj261港口工程预应力混凝土大直径管桩设计与施工规程)
综合物流港建设项目预应力砼管桩工程施工设计方案

综合物流港建设项目预应力砼管桩工程施工设计方案一、工程概述本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工程位于综合物流港建设项目的范围内,主要用于提供挡土墙结构支撑以及承受地下水压力。
本工程的设计方案旨在确保管桩的质量和稳定性。
二、设计要求1.结构要求:管桩的设计要满足设计要求和标准规范的要求,确保结构稳定。
2.施工要求:施工方案要满足高效、安全的要求,防止事故的发生。
3.质量要求:管桩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按照相关质量标准进行,确保质量可控。
4.施工周期:预计工期为30天,工程完成后交付。
三、施工方法1.管桩成孔:采用循环水车钻进行成孔,钻孔直径为1.5米,孔深为15米。
2.钢筋布置:按照设计要求在孔内布置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纵筋和环筋,确保管桩的强度和承载力。
3.管桩灌注:在成孔后,按照设计要求注入预应力混凝土,并采取振捣等措施以确保混凝土充实均匀。
4.预应力施加:混凝土管桩养护后,根据设计要求进行预应力施加,以提高管桩的承载力和稳定性。
5.管桩养护:管桩养护周期为28天,养护期间要进行适当的浇水和保温。
四、质量控制措施1.混凝土配比:混凝土配比要符合设计要求,并进行试块试验以确保混凝土的强度。
2.钢筋质量:采用符合国家标准的钢筋,并进行质量检测。
3.灌注控制:混凝土灌注过程中要注意充实均匀,避免空鼓和裂缝。
4.预应力控制:预应力施加过程中要控制预应力值,确保符合设计要求。
5.养护管理:养护期间要进行适当的浇水和保温,确保混凝土的早期强度发展。
五、安全措施1.建立安全防护网,保护周围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2.施工现场设置警示标志,明确施工区域。
3.合理安排作业流程,确保施工安全。
4.管桩施工过程中要进行质量检验,防止质量问题导致事故发生。
5.指派专人负责现场安全管理,并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
六、施工进度安排1.第一天至第五天:准备施工设备和材料,施工现场搭建,进行现场交底和安全教育。
2.第六天至第十二天:进行成孔和钢筋布置,灌注混凝土。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设计与施工技术规程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设计与施工技术规程一、引言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土木工程领域中的一种桩基础,其具有负载能力强、抗震性能好、施工工期短等优点。
本技术规程旨在为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设计与施工提供详细的规范与指导。
二、设计要求1.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设计应符合国家有关规范要求,并且应根据实际工程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设计。
2.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设计应根据桩的长度、直径、荷载等参数进行计算,并且应采用合适的预应力水平和预应力钢束数量。
3.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设计应注重桩身的质量控制,应合理选择混凝土配合比、预应力钢束的张拉力度、锚固长度等参数。
4.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设计应充分考虑桩与土壤的相互作用,应进行相应的地基勘察和土壤力学分析。
三、材料与设备1. 混凝土应符合国家有关规范要求,应选用优质水泥、砂、石等材料配制而成。
2. 预应力钢束应选用符合国家有关规范要求的优质钢材。
3. 立管、锚固管、锚固卡等配件应选用质量可靠的优质材料。
4. 设备应符合国家有关规范要求,包括钢筋切断机、张拉机、锚固机、混凝土搅拌机等。
四、施工要求1. 桩基础的施工应符合国家有关规范要求,应根据实际工程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设计。
2. 预应力钢束应在混凝土灌注前进行张拉,并且应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张拉力度和锚固长度的控制。
3. 混凝土应在充分搅拌后迅速灌注,且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灌注。
4. 立管、锚固管、锚固卡等配件应按照设计要求安装,并且应进行质量检查。
5. 施工过程中应注意安全,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确保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
五、验收要求1.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施工完成后应进行验收,验收内容包括桩的尺寸、强度、预应力钢束张拉力度等。
2. 验收应符合国家有关规范要求,并且应进行相应的质量检查和试验。
3. 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步工程建设。
六、维护保养1.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维护保养应按照国家有关规范要求进行。
2. 桩基础应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其安全可靠。
港口工程预应力混凝土大直径管桩设计与施工规程JTJT261-97条文说明

JTJ/T 261-97条文说明港口工程预应力混凝土大直径管桩设计与施工规程JTJ/T261-97条文说明制订说明本规程根据交通部工技字(1993)3O5号文件,《关于召开部分标准规范项目计划工作会议和基技字(1994)43号文,关于《港口工程大直径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技术规程》编制工作大纲的批复要求进行编写。
主编单位为交通部第三航务工程局科学研究所,参加单位为交通部第二航务工程局第二工程公司、交通部第三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交通部第三航务工程局第四、五工程公司、交通部第二航务工程局科学研究所。
本规程是在已取得的科技成果和多年来工程实践的基础上,经征求有关单位的意见,并多次反复修改而成的。
为了便于使用者正确理解和掌握本规程的条文,在编写条文的同时,编写了条文说明。
本规程各章条文、条文说明及附录的编写人员如下:第 1 章伍荥官第 2 章严忠英第 3 章李元胤曹称宇张才博第 4 章严忠英朱仰圣第 5 章朱仰圣严忠英第 6 章严忠英刘鹏飞第 7 章严忠英朱仰圣第 8 章刘鹏飞罗晓明附录A 曹称宇附录B 罗晓明刘鹏飞附录C 刘鹏飞参加本规程工作人员还有:余丰、张水涛本规程于1996年9月12日通过部审,于1997年7月31日颁布,1997年10月1日起实施。
目次总则3.管桩设计4.管节制造5.管桩拼接6.管桩吊运、堆存和装运7.管桩质量检验8.管桩的沉桩附录A 常用预应力混凝土大直径管柱型号、规格和力学性能附来B 预应力混凝土大直径管桩嵌岩施工JTJ/T 261-97条文说明1 总则1.0.1 预应力混凝土大直径管桩系采用分段成型混凝土管节,管节间涂刷粘结剂,张拉预应力钢绞线,预留孔道内压力灌注水泥浆体,使钢绞线自锚等工艺手段拼接成的管桩。
1.0.2 现在预应力混凝土大直径管桩绝大部分用于港口工程的高桩码头中,而造船工程中的舾装码头是相类似的,故亦可应用,对于桥梁工程,只要地质条件适合,并有沉桩条件,同样可以采用。
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管桩设计与施工技术规程

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管桩设计与施工技术规程一、前言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管桩是一种新型的桩基础形式,它具有承载力强、抗震性能好、施工便捷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交通工程、水利工程等领域。
本文旨在介绍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管桩的设计与施工技术规程,以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
二、设计规程1. 桩身设计(1)桩身直径:桩的直径应根据土层的承载力、桩的受力情况等因素综合考虑,一般要求直径不小于600mm。
(2)墩身壁厚: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管桩的墩身壁厚应根据桩的受力情况、钢筋的保护层要求等因素综合考虑,一般要求墩身壁厚不小于50mm。
(3)桩壁设计:桩壁厚度一般为10-20mm,根据钢筋保护层要求和混凝土强度等因素综合考虑。
2. 钢筋设计(1)预应力钢筋:预应力钢筋的应力应根据桩的受力情况、预应力水平、钢筋保护层要求等因素综合考虑。
(2)箍筋:箍筋应根据桩的受力情况、混凝土强度等因素综合考虑。
3. 混凝土设计(1)混凝土强度: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管桩的混凝土强度应根据桩的受力情况、钢筋保护层要求等因素综合考虑。
(2)混凝土配合比:混凝土配合比应根据桩的受力情况、混凝土强度等因素综合考虑。
三、施工规程1. 材料准备(1)混凝土:应按照设计要求配制混凝土,保证混凝土的质量符合规定。
(2)钢筋:应按照设计要求采购钢筋,保证钢筋的质量符合规定。
(3)预应力钢筋:应按照设计要求采购预应力钢筋,保证预应力钢筋的质量符合规定。
(4)模板:应使用质量好、尺寸准确、结构牢固的模板。
2. 施工步骤(1)制作模板:制作桩的模板,要求尺寸准确,结构牢固。
(2)钢筋绑扎:按设计要求,在模板内绑扎好预应力钢筋和箍筋。
(3)预应力张拉:在钢筋绑扎完毕后,进行预应力张拉,调整预应力力度。
(4)浇筑混凝土:在预应力张拉后,进行混凝土浇筑,保证混凝土的质量符合规定。
(5)养护:浇筑完混凝土后,进行养护,保证混凝土的强度和抗裂性能。
四、验收规程1. 材料验收(1)混凝土:应检查混凝土的配合比、坍落度、强度等指标,保证混凝土的质量符合规定。
预应力混凝土(PHC)管桩施工作业指导书

预应力混凝土(PHC)管桩施工作业指导书【文档一】:预应力混凝土(PHC)管桩施工作业指导书1. 前言1.1 目的本作业指导书的目的是为了指导预应力混凝土(PHC)管桩施工的全过程,以确保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
1.2 适用范围2. 施工前准备工作2.1 工程资料和图纸准备2.2 施工方案编制2.3 设备和材料准备2.4 现场准备工作3. 桩基施工3.1 施工平台搭设3.2 桩位标定与测量3.3 打桩机械安装和调试3.4 桩孔开挖3.5 钻孔灌注桩钢筋配置3.6 预应力钢束张拉3.7 模板安装与混凝土浇筑4. 现场质量控制4.1 原材料检验与质量控制4.2 强度试验与质量控制4.3 各个施工节点的质量控制5.2 桩基验收5.3 竣工资料整理6. 安全注意事项6.1 施工现场安全要求6.2 桩基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措施【附件】:1. 工程资料和图纸2. 施工方案3. 设备清单4. 材料清单【法律名词及注释】:1. 预应力混凝土(PHC)管桩:采用预应力方法施工的混凝土管桩。
2. 施工平台:用于支撑和搭设施工设备的搭建平台。
3. 钢筋配置:预应力混凝土管桩中的预应力钢束和普通钢筋的布置方式。
【文档二】:预应力混凝土(PHC)管桩施工操作手册1. 引言1.1 目标本操作手册旨在提供预应力混凝土(PHC)管桩施工过程中的详细操作指南,以确保施工质量和安全。
1.2 篇幅限制2. 施工前的准备工作2.1 准备工作的计划和组织2.2 现场布置计划2.3 材料和设备的准备2.4 相关施工文件和图纸的审查3. 桩基施工过程3.1 施工平台的搭建3.2 桩位的定位和测量3.3 打桩机械的安装和调试3.4 桩孔的开挖3.5 钢筋的布置3.6 预应力钢束的张拉3.7 模板安装和混凝土浇筑4. 现场质量控制4.1 原材料的检验和控制4.2 强度试验和控制4.3 施工过程中各个节点的质量控制5.2 桩基的验收5.3 竣工资料的整理和报送6. 安全注意事项6.1 施工现场的安全要求6.2 桩基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措施【附件】:1. 工程资料和图纸2. 施工方案和计划3. 设备和材料清单【法律名词及注释】:1. 预应力混凝土(PHC)管桩:以预应力方法制作的混凝土管桩。
注册土木工程师港口与航道工程(1)【范本模板】

附件2注册土木工程师(港口与航道工程)执业资格考试专业考试大纲1 港口总平面设计1.1 掌握港口选址的原则和一般规定。
1。
2 掌握港口总平面设计的内容和一般规定。
1。
3 熟悉船型(船队)分类、分级和尺度。
1.4 熟悉港口工程水位(潮位)、水流、波浪、泥沙条件的分析。
1.5 掌握港口工程设计中设计水位确定和设计船型(代表船型)主尺度选取。
1.6 掌握沿海、湖泊、水库和水域开阔的天然河流港口工程设计波浪的标准、波浪要素的推算和确定.1。
7 掌握沿海港口工程港内水域的组成、布置和尺度的确定。
1。
8 掌握内河港口码头前沿停泊水域、回旋水域和挖入式港池的布置和尺度的确定.1。
9 掌握码头布置的原则和要求、泊位长度和码头长度的确定、码头前沿设计高程的确定、码头前沿停泊水域设计水深的确定、船舶泊稳条件和作业条件。
1。
10 掌握沿海港口防波堤和口门的布置原则和要求。
1.11 掌握沿海港口防沙、导流堤的布置原则和要求.1.12 掌握港口锚地的类型、锚地的选择、锚位数的确定、系泊方式的选择、不同系泊方式占用水域面积计算和锚地水深的确定。
1.13 掌握进港航道选线的原则及要求。
1.14 掌握进港航道各项尺度的确定及单向或双向航道的选择。
1.15 掌握沿海港口乘潮水位的确定、内河港口进港航道入口与主航道连接形式。
1.16 掌握港作拖船的配备。
1.17 掌握港口工程陆域平面布置、竖向设计、地面坡度的选择。
1。
18 掌握港口工程管线综合布置。
1。
19 熟悉港口工程坐标计算、土石方平衡的计算方法及管线综合的设计原则.1.20 熟悉港口铁路等级、组成和布置。
1。
21 掌握进港道路和港内道路的主要技术指标和布置。
1.22 了解海岸与河口潮流泥沙模拟、内河航道与港口水流泥沙模拟的要求和主要内容。
2。
渠化工程枢纽总体布置2.1 熟悉渠化工程枢纽不同阶段所需的基本资料.2。
2 掌握渠化工程枢纽总体布置的原则与渠化枢纽工程设计标准。
2。
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管桩设计技术规程

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管桩设计技术规程一、引言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管桩作为一种新型的基础结构,具有承载能力强、抗震性能好、施工便捷等优点,受到广泛关注和应用。
本文旨在制定一套全面、具体、详细的技术规程,以指导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管桩的设计和施工。
二、设计原则1. 满足承载力和变形要求,确保结构安全和稳定。
2. 保证管桩的耐久性和防腐性能。
3. 尽量减少材料用量,降低工程造价。
4. 尽量减少施工难度,提高施工效率。
三、管桩材料的选择1. 水泥:选用符合国家标准GB175-2007《水泥强度等级与标号》的普通硅酸盐水泥。
2. 骨料:选用符合国家标准GB/T14684-2011《砂石骨料》的石质骨料。
3. 钢筋:选用符合国家标准GB/T1499.2-2018《钢筋混凝土用钢筋》的高强度钢筋。
4. 预应力钢绞线:选用符合国家标准GB/T5224-2014《预应力混凝土用钢绞线》的钢绞线。
5. 预应力锚具:选用符合国家标准GB/T14370-2015《预应力锚具》的锚具。
四、管桩的设计1. 管桩的截面形式:常用的截面形式有圆形、方形、矩形等,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
2. 管桩的尺寸:根据设计要求和现场情况确定管桩的直径或边长,一般应满足以下要求:(1)管桩的直径或边长应满足承载力和抗震性能要求;(2)管桩的直径或边长应不小于300mm,以保证管内混凝土的浇筑质量;(3)管桩的长度应根据需求确定。
3. 管桩的预应力设计:根据管桩的受力形式和设计要求,确定管桩的预应力筋的数量、直径、布置方式和张力大小等参数。
五、管桩的施工1. 管桩的制作:管桩的制作应按照设计图纸和施工工艺要求进行,保证管桩的质量和尺寸精度。
2. 钢筋加工:钢筋的加工应按照设计要求和国家标准进行,保证钢筋的质量和尺寸精度。
3. 预应力钢绞线的加工:预应力钢绞线的加工应按照设计要求和国家标准进行,保证预应力钢绞线的质量和尺寸精度。
4. 管桩的浇筑:管桩的浇筑应按照设计要求和施工工艺要求进行,保证混凝土的质量和密实性。
注册土木工程师港口与航道工程执业资格专业考试主要工程技术标准及文件清单-2009

注册土木工程师港口与航道工程执业资格专业考试主要工程技术标准及文件清单工程技术标准类1.《海港总平面设计规范》(JTJ211—99)2.《海港总平面设计规范》(JTJ211—99)2002年局部修订(航道边坡坡度和设计船型尺度部分)3.《海港总平面设计规范》(JTJ211—99)2006年局部修订(设计船型尺度部分)4.《河港工程总体设计规范》(JTJ212—2006)5.《渠化工程枢纽总体布置设计规范》(JTJ220—98)6.《海港水文规范》(JTJ213—98)7.《内河航道与港口水文规范》(JTJ214—2000)8.《港口工程荷载规范》(JTJ215—98)9.《港口工程荷载规范》(JTJ215—98)2007年局部修订(集装箱码头荷载部分)10.《水运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225—98)11.《港口工程地基规范》(JTJ250—98)12.《港口工程桩基规范》(JTJ254—98)13.《港口工程桩基规范》(JTJ254—98)2000年局部修订(桩的水平承载力设计)14.《港口工程嵌岩桩设计与施工规程》(JTJ285—2000)15.《港口工程灌注桩设计与施工规程》(JTJ248—2001)16.《港口工程预应力混凝土大直径管桩设计与施工规程》(JTJ261—97)17.《港口工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JTJ267—98)18.《港口工程钢结构设计规范》(JTJ283—99)19.《重力式码头设计与施工规范》(JTJ290—98)20.《高桩码头设计与施工规范》(JTJ291—98)21.《板桩码头设计与施工规范》(JTJ292—98)22.《斜坡码头及浮码头设计与施工规范》(JTJ294—98)23.《开敞式码头设计与施工技术规程》(JTJ295—2000)24.《港口工程地下连续墙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JTJ303—2003)25.《石油化工码头装卸工艺设计规范》(JTS165—8—2007)26.《滚装码头设计规范》(JTS165—6—2007)27.《防波堤设计与施工规范》(JTJ298—98)28.《港口及航道护岸工程设计与施工规范》(JTJ300—2000)29.《海港工程混凝土结构防腐蚀技术规范》(JTJ275—2000)30.《海港工程钢结构防腐蚀技术规范》(JTS153—3—2007)31.《通航海轮桥梁通航标准》(JTJ311—97)32.《内河通航标准》(GB50139—2004)33.《码头附属设施技术规范》(JTJ297—2001)34.《疏浚工程技术规范》(JTJ319—99)35.《航道整治工程技术规范》(JTJ312—2003)36.《疏浚岩土分类标准》(JTJ/T320—96)37.《船闸总体设计规范》(JTJ305—2001)38.《船闸水工建筑物设计规范》(JTJ307—2001)39.《船闸输水系统设计规范》(JTJ306—2001)40.《船闸闸阀门设计规范》(JTJ308—2003)41.《干船坞设计规范》总则第一篇工艺设计(JTJ251—87)第二篇水工结构(JTJ252—87)第三篇坞门及灌水排水系统(JTJ253—87)42.《港口工程环境保护设计规范》(JTS149—1—2007)43.《装卸油品码头防火设计规范》(JTJ237—99)44.《水运工程节能设计规范》(JTS150—2007)45.《液化天然气设计规程》(JTJ304—2003)46.《波浪模型试验规程》(JTJ/T234—2001)47.《内河航道与港口水流泥沙模拟技术规程》(JTJ/T232—98)48.《海岸与河口潮流泥沙模拟技术规程》(JTJ/T233—98)49.《通航建筑物水力学模拟技术规程》(JTJ/T235—2003)50.《港口工程初步设计文件编制规定》(JTS110—4—2008)51.《航道工程初步设计文件编制规定》(JTS110—5—2008文件类1.《沿海港口建设工程概算预算编制规定》(交水发[2004]247号发布)2.《内河航运建设工程概算预算编制规定》(交基发[1998]112号发布)3.《疏浚工程概算预算编制规定》(交基发[1997]246号发布)4.《国家发展改革委、建设部关于印发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的通知》(发改投资[2006]1325号)附件一关于建设项目经济评价工作的若干规定附件二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附件三设项目经济评价参数5.《港口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办法》(交通部1988年6月颁发)附件1:港口建设项目预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本格式及内容要求附件2:港口建设项目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本格式及内容要求6.《内河航运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办法》(交通部1988年6月颁发)附件1:内河航运建设项目预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本格式及内容要求附件2:内河航运建设项目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本格式及内容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JTJ/T261-97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港口工程预应力混凝土大直径管桩设计与施工规程JTJ/T 261-97主编单位:交通部第三航务工程局科学研究所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施行日期:1997年10月1日人民交通出版社1997年·北京关于发布《港口工程预应力混凝土大直径管桩设计与施工规程》的通知交基发[1997]455号由我部组织第三航务工程局科学研究所等单位编制的《港口工程预应力混凝土大直径管桩设计与施工规程》,业经审查,现批准为推荐性行业标准,编号为JTJ/T261-97,自1997年10月1日起施行。
本规程的管理工作与出版组织工作由部基建司负责,具体解释工作由第三航务工程局科学研究所负责。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一九九六年七月三十一日前言预应力混凝土大直径管桩是“六五”国家科技攻关研究成果,在“七五”期间经过进一步的工艺改进、完善和工程实践的考验,目前预应力混凝土大直径管桩在许多大、中型港口码头工程、桥梁工程中已得到推广应用。
预应力混凝土大直径管桩采用离心、振动、辊压相结合的复合法工艺生产,这种管桩混凝土强度高,密实性好,耐锤击,它使用在海岸与海洋工程的桩柱式结构方面具有优越性,是桩基工程中一种新的桩型。
在内河港口工程中预应力混凝土大直径管桩也有采用立式支模浇注混凝土的立式法工艺生产。
本规程是依据现行国家标准《港口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158)规定的原则制订。
符号和基本术语按现行国家标准《工程结构基本术语和通用符号》(GB132)的规定采用。
本规程共分8章24节144条和4个附录,另编附有条文说明。
本规程对预应力混凝土大直径管桩的设计、制作、沉桩等方面分别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
由于预应力混凝土大直径管桩在国内尚属新的桩型,因此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请有关单位在使用过程中。
将发现的问题和意见及时函告主编单位第三航务工程局科学研究所,以便修订时参考。
JTJ/T261-97目次l 总则2 术语和符号2.1 术语2.2 主要符号3 管桩设计3.1 计算3.2 构造4 管节制造4.1 钢模设计与制作4.2 原材料4.3 混凝土技术参数4.4 管节成型工艺4.5 管节养护4.6 管节质量检查5 管桩拼接5.1 预应力钢筋5.2 钢绞线锚具5.3 粘结剂技术参数5.4 拼接张拉工艺5.5 预留孔道压浆6 管桩吊运、堆存和装运6.1 场内吊运6.2 场内堆存6.3 装运7 管桩质量检验7.1 质量要求7.2 结构性能测定7.3 允许偏差8 管桩沉桩8.1 沉桩工艺选择8.2 沉桩控制及质量标准8.3 沉桩注意事项附录A 常用预应力混凝土直径管桩型号、规格和力学性能附录B 预应力混凝土大直径管桩嵌岩施工附录c 选锤参考资料附录D 本规程用词用语说明附加说明本规程主编单位、参加单位和主要起草人名单1 总则1.0.1 为了保证预应力混凝土大直径管桩的设计与施工质量,促进该项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制订本规程。
1.0.2 本规程适用于港口工程中应用的直径为1.0m~1.4m预应力混凝土管桩;修造船工程和其他类似工程可参照采用。
1.0.3 除应按本规程规定外,凡本规程未作规定的其它内咨,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和符号2.1 术语2.1.1 复合法混凝土管节采用离心--振动--辊压复合工艺成型。
2.1.2 立式法;混凝土管节采用立式支模浇注混凝土工艺成型。
2.1.3 复合法桩:采用复合法工艺成型的混凝土管节所拼接的桩。
2.1.4 立式法桩:采用立式法工艺成型的混凝土管节所拼接的桩。
2.1.5 组合桩:混凝土管桩桩端与钢管桩组合成的桩。
2.2 主要符号A ——管桩截面面积或桩端计算面积;C60 ----表示立方体强度标难为 60N/mm2的混凝土强度等级;D ——管桩外径、钢模内径或外模内径;E s ——钢绞线弹性模量;Q d ——单桩垂直承载力设计值;Q k ——单桩垂直承载力标准值;d ——管桩内径或内模外径;f ck、f c——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标准值、设计值;f ptk——钢绞线强度标准值;f py——钢绞线抗拉强度设计值;f tk、f t ——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标准值、设计值;σon ——钢绞线张拉控制应力值;σL——钢绞线在施工各阶段总预应力损失值;σp —一锤击沉桩压应力标准值;σpc—一混凝土有效预应力值;σk —一锤击沉桩拉应力标准值。
JTJ/T261-97JTJ/T261-97规定确定;桩端计算面积的取值应根据桩径、地质条件和人士深度等因素综合考虑、对于直径1200mm,入土深度大干20m的管桩,桩端计算面积可取全面积乘以 0.80~O.85的折减系数。
3.1.12 管桩工程应通过高应变动测对承载力标准值进行验证。
3.1.13 管桩受水平力作用下的计算,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港口工程桩基规范》的规定。
3.2 构造3.2.1 管桩主筋应采用在每个预留孔道中设置单股或双股高强度低松弛钢绞线。
3.2.2 管桩主筋应沿周边均匀布置。
不宜少于16根。
3.2.3 管节纵向架立钢筋和箍筋应采用Q235钢筋,其材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普通低碳钢热轧圆盘条》(GB701)的规定。
3.2.4 管节纵向架立钢筋直径不应小于7mm;箍加直径不应小于6mm、箍筋除两端圈为平圈外,其余可做成螺旋环向式,桩顶管节环向筋螺距为50mm,基本管书两端1m范围螺距为50mm,中间范围为100mm。
3.2.5 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小于C60。
当有抗冻要求时,应按现行行业标准《港口工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执行.3.2.6 管节壁厚不得小于130mm。
3.2.7 管桩预应力钢筋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50mm。
3.2.8 预应力钢筋的预留孔应符合下列要求。
3.2.8.1 单股钢绞线预留孔的孔径控制在32mm左右。
3.2.8.2 双股钢绞线预留孔的孔径控制在40mm左右。
3.2.8.3 预留孔中心间距不小于160mm。
3.2.9 管桩拼接必须采用粘接剂。
拼接接缝处粘结后的强度应高于管节混凝土设计强度。
粘接材料应满足抗锤击、防腐蚀和耐久性的要求。
3.2.10 预留孔道压力迅注水泥浆体应密实,其立方体抗压强度JTJ/T261-974 管节制造4.1 钢模设计与制作4.1.1 钢模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型式与所采用的混凝土管书成型工艺相适应(2)满足成型混凝土管节的相应尺寸要求;(3)结构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4)合缝口平顺严密;(5)模板平整和光滑;(6)制作简单、装拆方便和定位可靠,并能提高周转次数。
4.1.2 钢模材料的选用符合下列规定。
4.1.2.1 复合法钢模简体应选用强度高、弹性好和焊接性能优良的钢材。
4.1.2.2 复台法钢模的端盖宜采用铸钢。
4.1.2.3 复合法钢模锁紧端盖的拉杆。
应选用抗拉强度高的优质合金钢。
4.1.2. 4 立式法钢模的内外模、底模板和封头板可采用 Q235钢板制作,拉杆宜采用40Gr圆钢,芯套管应采用无缝钢管。
4.1.3 钢模制作和检验符合下列规定。
4.1.3.1 钢模制作应按设计图进行。
4.1.3.2 钢模制作完毕,必须按设计图对各项技术要求进行检验,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4.1.3.3 复合法钢模,必须进行静平衡力矩试验,不平衡力矩不应大于 2N·m。
4.1.4 复合法钢模允许偏差应符合表4.1.4的规定。
能性JTJ/T261-974.2.2 细骨料应采用质地坚硬的天然河砂。
复合法采用细度模数 3.0一 2.8的中砂;立式法可采用细度模数3.0~2.3的中砂。
细骨料杂质含量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水运工程混凝土施工规范》(JTJ268)的规定。
4.2.3 粗骨料应采用质地坚硬的碎石,石料的抗压强度应大于2倍所采用混凝土强度等级、碎石的粒径:复合法为5mn~20mm,立式法为5mm一25mm。
碎石采用二级配,其中5mm~15mm与10m~25mm粒径的比例应按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及试验确定。
粗骨料的物理性能与杂质含量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水运工程混凝土施工规范》的规定,其中水锈石含量不超过10%,粒径5mn以下含量控制在6%左右。
4.2.4 外加剂可经试验选定,外加剂的质量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水运工程混凝土施工规范》的规定。
4.2.5 拌和用水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水运工程混凝土施工规范》的规定。
4.2.6 管节构造用钢筋,应符合本规程第3.2.3条的规定。
4.3 混凝土技术参数4.3.1 复合法成型管节混凝土应符合下列要求:(1)强度等级木小于C60;(2)水泥用量 400kg/m3~500kg/m3;(3)水灰比不大于 0 .35;(4)混凝土拌和物维勃稠度控制在25s~35s。
(5)混凝土重力密度大于 2500kg/m3;(6)吸水率不大于35%;(7)抗渗等级大于W8。
4.3.2 立式法成型管节混凝土应符合下列要求:(1)强度等级不小于C60;(2)水泥用量大于500kg/m3;(3)水灰比不大于 0.40;(4)塌落度控制在3Omm左右;(5)吸水率不大于4%;(6)抗渗等级大于W8。
4.3.3 冬季施工必须按现行行业标《水运工程混凝土施工规范》的规定执行。
4.4 管节成型工艺4.4.1 复合法管节所使用的钢筋笼垫块,应采用高密度聚乙烯塑料压制成表面为凹凸形的卡式垫块,不得使用砂浆垫块。
JTJ/T261-974.4.2 复合法管节预留孔道成型工艺,应采用在拉杆上装壁厚4mm~4.5mm的纯橡胶套管。
管节成型后,混凝土强度达设计值的70%时,抽去拉杆和橡胶套管形成孔道。
4.4.3 纯橡胶套管的物理力学性能应符合下列要求:(1)拉断强度不小于17MPa;(2)伸长量不小于6O0%;(3)硬度为48邵尔度左右;(4)老化为12%左右。
4. 4. 4 立式法管节预留孔道的成型工艺,它采用直径 25mm两端带有螺纹的拉杆,外套无缝钢管作为芯套管,混凝土初凝后抽去拉杆和芯套管形成孔道。
4.4.5 钢筋笼制作符合下列规定。
4.4.5.1 复合法管节钢筋笼应采用钢筋笼自动编织机按设计尺寸要求成型。
钢筋必须经冷拔处理,以确保钢筋笼的质量。
4.4.5.2 立式法管节钢筋笼可采用盘园钢筋冷拉后,用简易成型机点焊成型。
4.4.6 钢笼允许偏差应符合下列规定:(1)骨架长度±5mm;(2)直径上±5mm;(3)环向筋螺距±10mm;(4)纵向架立筋间距±10mm。
用JTJ/T261-975 管桩拼接5.1 预应力钢筋5.1.1 钢绞线应按技术条件证明书分批进行外观检查和机械性能的抽样试验。
其检验方法应按有关标准的规定执行。
不合格者,不得使用。
5.1.2 钢绞线的贮存应采取有效的防锈措施,不得与油脂、碱、盐、酸及有害气体等接触。